文化觀察》旅行究竟是刻苦或享樂?觀光哪裡來的黑暗面?
▉旅行為何要刻苦?
旅行書是當今書市的強勢文類,台灣的實體書店總是有大大一櫃,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主題也就是「旅遊」。
旅遊書若是一種文類,當然不只是按圖索驥的圖冊、guide book。讀進旅行書的內裡,必定有幾朶「人生哲理」的文字雲會浮現,例如慢遊、出走、探索、夢想……。去年大賣的電影《我出去一下》,正是由包含這幾種元素的暢銷旅行書改編拍攝。
在人生哲理的大方向下,這幾年旅行書還有一種特色風,就是書名漸長、漸玄。誠品2016年度暢銷榜首Peter Su《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堪稱代表,不少歐美刻苦旅行書來到台灣,譯名也都很悠遠,例如《買一張名叫夢想的單程機票:一個大男生,兩年半時間,世界五大洲,一個夢想的完成》、Rolf Potts的《旅行是為了放大生命的極限:出走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想讓人生更加精采》,都是典型翹楚。
刻苦追求人生的旅行書寫,歷史說遠也不遠。至少1990年代末在台灣引起騷動但蕓花一現的華航、長榮二大航空公司「旅行文學獎」,獲獎作品就是走類似路線。沉寂了十多年後,這三、五年的趨向又更明顯。
回顧台灣政府1979年才開放海外觀光,歷年的出國人數統計,1980年48萬人、1990是294萬人、2000年732萬人、2010年941萬人,最新資料2016年是1,459萬人。自2012年突破千萬人次後,年年再創新高,近五年成長率都很驚人。
於是這裡有個問題:如此屢屢塞爆桃機的大量旅行人次,都是刻苦出走在反省人生嗎?旅行,難道不能是享樂的完成式?不能純粹看美景看美女?
旅行究竟是刻苦或享樂?文化研究對於「觀光文化」的討論,有三個觀點應該有助思考這一組苦樂的吊詭。

▉旅行不等於觀光
第一個觀點是,「旅行」和「觀光」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卻是歷史脈絡完全相反的兩回事。我們生活中雖然常二詞混用,例如「阿嬤被旅行社小姐招去觀光」,但在文化研究概念上則有明確區分。
美國史學家布爾斯廷(Daniel Boorstin)1962年的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一書,就以字源考察隔斷兩個字的意義糾纏。布爾斯廷說,旅行(travel)字源來自中世紀travelen,與法文travail(工作)同源,原意是因勞動而移動、走路走到骨折。再往前追溯到拉丁字源trepalium,意思竟是三塊木板——沒錯,滿清十二酷刑夾斷手指的道具也!
相對的,觀光(tour)源自希臘文tornus,是英文turn(回轉)、circle(循環),意指去一個地方而復返。所以觀光的意義,就是暫時離開然後回返。
因此,旅行自古就有,而且古早的旅行者幾乎都不情願踏上旅程,如客商、軍人、流寓……。出發不保證回家,當然苦!觀光則相反,保障回家的出遊,才是享樂。
觀光史學者幾乎都同意,人類歷史的「觀光元年」,是從事旅遊代理業務的庫克(Thomas Cook)利用剛完工20年的英格蘭鐵路,提供教會朋友訂票服務的1845年。庫克隨後推出套裝行程(package tour),招攬勞動百姓在假期輕鬆去玩歐洲,正式終結「個人苦痛」的旅行歲月、開啟「大眾享樂」的觀光時代。

觀光成為一種工業,是西歐18世紀末兩個大革命之後才有可能。日本則要到19世紀末期,「四國遍路」之類的傳統參拜文化,才開始轉為現代觀光文化。富田昭次的《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就談日本在明治時代以後,搭鐵道、乘輪船、住飯店、看手冊、寫遊記……,開啟一種全新的「觀光」生活。由參拜轉為現代觀光,再以現代觀光吸納傳統,由此可知悉日本為何能是休閒產業大國。
區分了旅行的古老源流,明白了觀光的現代庸俗,當過國會圖書館館長的布爾斯廷老先生,於是對著1960年代的觀光團開罵:這哪裡是什麼深沉的「旅行」?根本是膚淺的「觀光」!他所斥責的那些特地飛到東方泡土耳其浴的美國人,就是現在我們調侃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休息買藥」之類的團客。
旅行和觀光,雖然玩起來差不多,歷史脈絡可是大大不同。

▉你的假期是別人的工作,你的歡樂是別人的痛苦?
第二個論點是,現代人的觀光,既是某些人的休閒,也是某些人的工作。
現代社會的特徵,是工人的作息配合工廠的機器,一起上班一起放假。所以,農人放假是大地在休息,工人放假是商人有生意。
1845年全球第一家旅行社庫克公司,就是工業社會結構在撐腰。英國1847年制定《工廠法案》,規定每日工作上限10小時的天花板,假期制度開始形成。慘澹經營的庫克,終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大發利市。大批勞工群眾前仆後繼湧入這個現代商品殿堂。庫克從代售車票、代訂飯店的旅行社,跨足到旅行用品、時刻表出版、開銀行發行旅行支票。幾經併購成為國際性的通濟隆集團(Thomas Cook Group),就知大眾觀光在現代社會的美景。
德國批判理論(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1930年代提出《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概念,就斥責「休閒產業」根本是資本主義的陰謀:工人離開生產部門的工作時間之後,那麼難得而僅有的自由時間,竟又遭到商人勸敗,而集體被收編為消費部門,如此一生都逃不離生產-消費-生產-消費的無限迴圈。
而今,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宣稱,2015年全球觀光人口有11億8000萬人次,產業營收是1,5000億美元,規模已超越石油業和汽車業而穩居全球第一大產業。光用陰謀論,似不足以解釋觀光客的前仆後繼。

▉觀光客在凝視什麼?
第三個觀點是,觀光客要看的風景,出發前就已決定。這個理論即厄里(John Urry)的《觀光客的凝視》(2016年重出3.0版)。
前面提到的布爾斯廷,對待觀光文化實在嚴苛,有如道德警察。他批判觀光客東南西北搞不清就被帶去再帶回,所見所聞只有假快感,旅行體驗只是「假事件」(pseudo-event)。這種觀光道德心態,被很多布爾喬亞知識分子接收:一樣坐飛機、一樣住旅館、一樣看博物館玩迪士尼,布爾喬亞總是對於嗡嗡嘈雜的團客感到不屑。文化研究理論戲稱這種心態為「他們是觀光客、我是旅行者」(They are tourists, I am traveler)情結。

其實,在大家都是出來玩的嘛!理論上沒有尊卑、也不必論高下;因為背後的黑手,是現代職場的工作壓力。1970年代社會學者麥康尼爾(Dean MacCannell)就對現代觀光客有比較寬容、同情的態度。他認為,人類困在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下,總覺得眼前的人生不完整,總嚮往在他方會有生命的「本真」(authenticity)。
這就是所謂「生活是他方」La vie est ailleurs)啊,米蘭・昆德拉引述法國詩人韓波的這一詩句,是海內外形容離家旅行最有名的證詞。
現代人明知無路卻又必須勉力為之,是一種無奈。布爾斯廷無情指控觀光客的立場,麥康尼爾稍做修正,提出「被演出的本真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論,說明所有人都渴望「造訪他方」以尋找本真——雖然很無奈,看到的他方,都只是舞台上的演出。
但是,現代人都有一顆不安的心靈必須安撫,因此忍不住就是要觀光。
厄里在2002年的《觀光客的凝視》補了一種解釋:觀光客的眼睛,早就不斷在遊記、雜誌、照片,以及標榜「死前必玩的五十景點」之間逡巡,不斷想像「本真生活」會在某一個場景獲得應許。
詹宏志2015年的好書《旅行與讀書》,就坦言「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旅行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所以他們通常會以一本書或幾本書做為旅行的依據,我當然也是這種人。」詹宏志藉著他人的設定而出發,也可說是「觀光客的凝視」之驗證。當然,詹宏志那般領悟風景、抒寫感情的能力,才有能力跳脫魔咒、不致只是追隨他人眼睛去觀光。
2012年厄里邀請年輕的地理學家拉森(Jonas Larsen)改版寫成《觀光客的凝視3.0》,加強近十年觀光傾向影像、展演的現象,以及人不斷脫離土地的後果。這本3.0,因此更貼近當代資訊社會,也更深沉在思考觀光的風險、衝擊。
當然,說到觀光的社會黑暗面,就不能忽略貝克的《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書的原名叫Overbooked,一般用來指航空公司機位超賣,但本書則是不斷在追問:當觀光由嗜好變為產業,對人類社會是毒藥或是靈藥?
所以他追到全球最熱門的觀光區,吳哥窟、威尼斯超抽水源而造成的地層下陷,杜拜沙漠起高樓的奴工地基……。從頭到尾以「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來質疑觀光客,正是文化研究看觀光很不爽的基本態度。

▉觀光也有心靈的暗黑面
若說貝克《旅行的異義》討論觀光的社會暗黑,狄波頓《機場裡的小旅行》就是在談觀光的心靈暗黑了。
暢銷作家這本《機場裡的小旅行》是夠酸的小書。狄波頓應機場餐飲服務大廠Nabisco之邀,進駐倫敦希斯洛機場一周,寫出這本採訪觀察筆記,狠狠抓到現代人之觀光客的凝視。
書中有一章描寫名叫大衛的英國父親。他在半年前預訂一場希臘假期,就將度假村加到「我的最愛」,每天上網查看氣象,不時蒐尋網上照片。不過,這場伯羅奔尼撒半島之旅,真正來到第五航站,夫妻和兒子四人此起彼落的不滿,終究擊潰了他的觀光熱情。
不安的終究是人心,觀光經常無能為力的。但是,狄波頓寫出重點:
旅客在不久之後就會忘卻自己的旅程。他們將回到辦公室,而必須以短短幾句話概括一座大陸。他們將再次與配偶及孩子爭吵。他們將望著英國的景色而毫無所感……不久之後,他們就會再次對杜布羅夫尼克及布拉格產生興趣,並且重新感受海灘與中世紀街道的魅力,明年,他們又會想到要去哪裡租一棟別墅度假。●
|
作者簡介:富田昭次Tomita Shouzhi |
|
作者簡介:詹宏志 |
|
作者簡介 : 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 |
|
作者簡介:伊莉莎白.貝克 |
|
作者簡介:艾倫.狄波頓 |








今年7月日本祥傳社出版的《手塚治虫傑作選「戰爭與日本人」》裡,收錄了一則秀逸短篇〈惡魔的開幕〉。這篇最初於1973年刊載在雜誌上的作品,主角名叫岡重明,是一位參與地下反政府運動的年輕知識分子,他收到組織中的思想指導者「老師」之命令,必須設法暗殺丹波首相。
兩千年以後迄今,日本學界的哲學研究對現實的關懷逐漸增強,相較於「現代思想」的退潮,愈來愈可見的是以「哲學」為名之書籍。例如東浩紀今年出版的新作《觀光客的哲學》,上市後即成為暢銷書。
今日我們在學習語言時,基本上有「主動(態)」與「被動(態)」的對立,而這樣的文法對立,又可連結到意志與責任的概念:人必須為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作出的選擇負責;相反地,若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所需肩負的責任就有所不同。
報導》9月歐美童書藝文短訊
▉為了幫助災後的學童,美國休士頓地區木溪小學(WoodCreek Elementary School)的二年級老師凱瑟琳‧米爾絲(Kathryn Butler Mills)成立線上虛擬讀書會「哈維颶風讀書會」(Hurricane Harvey Book Club)。
米爾絲在風災期間接獲許多學生傳來避難的照片,由於照片中許多孩子都有一書在手,米爾絲邀集70位臉書社群的朋友拍下他們大聲朗讀書本的片段,將影片上傳,好讓風災地區的孩子們暫時有精神上可寄託的事情。米爾絲在臉書上寫道:「這個社群的讀者唯一的目的,是藉由說故事支持、鼓勵彼此。老師們老是告訴學生書本可以帶他們到遙遠的地方去探險,如今正是讓這些甜美的孩子和他們的家人遠離混亂、掉進好書裡的最好時機。」
哈維颶風讀書會同時也發動募款,以便重新購置遭洪水毀壞的教室及圖書館裡的書籍。米爾絲表示:「每段小小的影片都是祝福。每個在倉皇遷離前還趕緊拾起書本,以便張貼閱讀情景的孩子,都勇敢得不得了。你們每個人都是亮光。」
臉書上搜尋Hurricane Harvey Book Club,可見到許多讀者自發上傳的讀書影片。
(圖片取自臉書)
▉繼搖滾天王大衛‧鮑伊(David Bowie)與超人氣樂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後,小熊維尼也準備前進英國倫敦的維多莉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 & A),讓全世界參訪者知道這隻文學史上最有名的小熊的故事。
這將是V & A博物館首度在本館舉辦以家庭和兒童為主要觀眾的展覽,著名的劇場設計師湯姆‧派博(Tom Piper)將為本次活動設計展場。這也將是維尼和他百畝森林的朋友們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展覽,展品包括英國皇室收藏的維尼下午茶具組、相關的原畫、信件、照片、手稿,以及V & A博物館本身珍藏的畫家謝培德(E. H. Shepard)精緻的角色鉛筆素描等。這些素描手稿因為相當脆弱,已有40年未對外展出。
展覽同時也涵蓋了維尼熊問世90年以來,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比如玩具、遊戲、陶瓷、織品……以及迪士尼動畫產業發行的各項幾乎快取代原作角色的產品。V & A博物館總監崔斯卓姆‧韓特(Tristram Hunt)表示:「我們非常期望有另一個世代的觀眾讀者能進入AA 米爾恩(A. A. Milne)奇幻、親密又歡樂的世界。」
「小熊維尼:經典重覽」展期將從2017年12月9日至明年4月8日。
小熊維尼與他的朋友們(圖片來源:官網)
▉已故披頭四合唱團主唱約翰‧藍儂於1971年發行的雋永單曲〈想像〉(Imagine),今年9月21日世界和平日將首度以圖畫書的形式現身。這首早在46年前就誕生的曲子,讚頌和平與容忍,在舉世動盪的今日,聽來迫切又令人動容。這本圖畫書將以歌詞為文本,由法國插畫家尚‧朱利安(Jean Jullien)繪圖,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為此書寫作前言,由Clarion出版社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出版。朱利安以色彩鮮麗大膽的混合媒材繪圖,畫出一隻鴿子遨遊天際,跨越陸地與大海,對形形色色的鳥兒傳遞友誼與希望的訊息。
這部作品首印25萬冊,將譯成15種語言,在20個國家發行,部分收入將捐給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公共事務副總監艾瑞克‧法瑞羅(Eric Ferrero)表示:「這項特別的計畫反映了我們全球700萬會員與贊助者戮力想達到的事……除了幫助世世代代的人們了解人權以外,本書亦將直接幫助我們保護全世界的人權。我們現下致力於讓世人了解前所未見的難民危機,以及捍衛與聲援那些因要求人權而面臨騷擾、入監或死亡威脅的人們。」除在國際特赦組織官網外,讀者也可以到Imagine網站寫下自己關於和平的信息、閱讀世界上其他國家讀者留下的訊息,並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分享。(imaginepeacebook.com)
法國插畫家朱利安為《想像》繪製的插圖(擷取自youtube)
▉2017年是許多童書名作的重要紀念週年,整年度都有不同的經典作品重版出來,用新的面貌與讀者老友們見面。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