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繪本大師》在童書中改變未來:滋養瑞典童心的艾莎.貝斯寇(Elsa Beskow)

在世紀交替的1900年,瑞典的教育家及女權主義者Ellen Key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教養理念,發表影響後世深遠的《兒童世紀》一書,預言了20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在歷史舞台上長久未見身影的小孩,在新時代裡終於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隔年,英國的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自費出版她的第一本書《The Tale of Peter Rabbit》,故事裡那隻嚮往著到廣闊世界去探索的好奇小兔彼得,完全是調皮小男孩的化身。這個故事靈感的源頭,本就是波特對著孩子以書信說話,親切且不說教的語調,一掃先前大多童書總愛趁機教訓小孩的陋習,為新世紀的圖畫書創作帶來清新的氣象。

在歐陸的瑞典,有「斯堪地那維亞的碧雅翠絲.波特」之稱的艾莎.貝斯寇(Elsa Beskow),同樣也在1901年,以名叫彼得的小男孩為主角,出版《小彼得的藍莓森林歷險》。故事裡的小男孩想在媽媽的命名日送她一份禮物,於是走進森林採摘漿果,隨著遇見的藍莓國國王,展開了一場神奇和歡樂的歷險。


《小彼得的藍莓森林歷險》內頁(韋伯文化提供)

貝斯寇和波特不只在講述故事時,以兒童讀者的感官和經驗為重心,她們同樣熱愛和關注大自然,善於以畫筆表現對自然生態入微的觀察,蟲魚鳥獸和花草樹木在書中刻畫得唯妙唯肖,近乎博物學紀錄般精準。但二位創作者依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波特以擬人化的動物世界隱喻現實,貝斯寇則從現實生活中,連結奇幻的境域。

雖然貝斯寇大量從環境中汲取靈感,但她的生活並不像她書中的幻想田園詩。她於1874年2月1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瑪利亞教區,父親是來自挪威卑爾根的商人(當時挪威是瑞典的一部分),母親則是一名教師。


圖畫書創作者艾莎.貝斯寇(韋伯文化提供)

貝斯寇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和四個妹妹。就在她出生的第二年,父親的生意失敗了,全家搬到斯德哥爾摩老城區較為簡陋的住宅,後來又幾度搬遷。盡管經濟情況不佳,父母還是勉力維持住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夏天時全家仍會到鄉村的湖邊莊園避暑,讓孩子們度過快樂幸福的童年。

貝斯寇從小就喜歡畫畫,兄妹們為她取了「公主」的綽號。在明麗的春天和溫暖的夏天,她可以在戶外花上好幾個小時畫樹和花,因此對植物和花卉擁有廣泛的知識,她日後的創作中,也一直保留著孩子對自然的純潔和奇妙看法。

她很喜歡講故事,甚至在還沒學會足夠的語彙時,就開始嘗試講述自己的故事。和她極為親近的哥哥漢斯,總會幫助她找到合適的字詞來表達,並對故事的情節提出建議,因此小小年紀的貝斯寇,在7歲就決定長大之後要成為創作童話的藝術家。

貝斯寇對閱讀也相當狂熱,嗜讀芬蘭作家Zachris Topelius和安徒生的作品。當時瑞典的童書主要從德國和英國引進,貝斯寇出生的1870年代,正好推出了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夢遊奇境》瑞典文版,還有英國圖畫書黃金時期三大師:倫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凱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和瓦特.克蘭(Walter Crane)的作品也在瑞典推廣,皆是貝斯寇的童年讀物。

她的父親是個天性樂觀的好好先生,喜歡唱歌和永無止境的講述強盜故事,充滿了刺激的細節和豐富的想像力。但是對貝斯寇未來職業影響最深的人,是她的外婆,她用美妙的童謠和童話故事滋養了貝斯寇的童年。1887年外婆過世後,貝斯寇深深感受到失落,而緊接著兩年後,父親也因肺炎過世,15歲成為她「快樂童年」的終點站。

貝斯寇的母親心地善良、個性堅毅,在丈夫離世後,毅然挑起撫養6個孩子的重擔。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一個女人無力負擔如此沉重的家計,當財務崩潰後,漢斯不得不輟學,搬去和叔叔同住,貝斯寇則跟著媽媽和妹妹們投靠娘家,和未婚的舅舅、阿姨們同居,在母系社會中展開新生活。

這是個充滿文學、音樂和藝術的新家,舅舅Eugen是一位文學學者,和當時文壇大家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是好友。阿姨們認同友人Ellen Key的教育理念,曾辦過孩童私塾,實踐了Ellen Key的教學觀,強調自由中的秩序,貝斯寇4歲時也曾在這家私塾學習。雖然住居很擁擠,略顯現無政府主義,但是貝斯寇在這裡自由成長,支持她追尋自己的理想。


艾莎.貝斯寇與丈夫Natanael Beskow(左)(取自Elsa Beskow官網

Ellen Key受盧梭思想的影響,拒絕權威主義教學,促進了現代教學系統的形成。她不只紙上談兵,也積極辦學,和另一位教育先驅惠特洛克(Anna Whitlock)合作,在1878年創辦了推行新式教學的惠特洛克中學。後來貝斯寇也就讀這所男女同校的中學,並在完成大學藝術課程後,返回母校擔任美術老師,可說一直受到Ellen Key對兒童和女權激進思想的薰陶。

原本貝斯寇很想就讀瑞典皇家藝術學院,但因負擔不起學費,加上當時世人認為純美術傳統是男子的領域,資產階級的單身女性較適合師範體系或藝術教育訓練課程,以便日後擔任教師、編輯和插畫師等實務工作,或者走入家庭扮演好妻子和好母親的角色,所以在1892年,她進入瑞典工藝美術與設計大學就讀。

民族浪漫主義的思潮和美學運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捲全歐洲,瑞典在此浪潮下,也興起了文化的民族主義,在面臨工業革命影響所帶來的現代化時,更強調追尋傳統的瑞典,以及對大自然和鄉村的浪漫懷想。童書做為兒童美育的工具,更激發了瑞典童書出版的成長。

1894年,貝斯寇受邀為當時最風行的兒童雜誌《聖誕老人》(Jultomten)繪製插圖,步上了專業插畫師的職涯。3年後,23歲的貝斯寇結婚步入家庭,還出版了第一本書《Sagan om den Lilla Lilla Gumman》(小小老婦人的故事)。這個講述一隻愛惡作劇的小貓故事,來自小時候外婆教唱的童謠,而圖畫的靈感,則是受到瓦特.克蘭的啟發,因為就在一年前,斯德哥爾摩剛舉辦了盛大的克蘭藝術展,她結合古老童謠和新藝術風格的作品,極具北歐民族浪漫主義色彩。


貝斯寇為兒童雜誌《聖誕老人》繪製封面(左)以及她出版的第一本書《Sagan om den Lilla Lilla Gumman》(右)

從1899年第一個兒子誕生,到1914年之間,貝斯寇生了6個男孩,她曾描述自己的婚姻生活:「每年都有一本書,每隔一年就有一個男孩。」兒子成為她創作童書的模特兒,她筆下所畫的每個兒童角色都有現實基礎。貝斯寇不僅透過圖畫書創作來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她還一力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而且成為家庭生計的主要支柱。

貝斯寇的兒子Bo Beskow後來也成為藝術家,他曾經追憶母親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撫養6個男孩的情況下工作:「為了養家餬口,她必須每年出版一本書。父親的工作很重要,總是在書房門上貼著『工作中,不得打擾』的紙條,但媽媽則可以隨時打擾她,她沒有自己的工作室,就在起居間的一張白色大桌上寫字和畫畫,每個人都從她身邊經過,總有人需要她幫忙,媽媽永遠隨時待命。」

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貝斯寇的第三本書《小彼得的藍莓森林歷險》也在那年問世,甫出版就得到熱烈的回響,尤其是德國。這本書自1903年翻譯成德文後,陸續又譯成阿拉伯文、英文、法文、荷蘭文、日文和韓文,成為整個20世紀廣為兒童閱讀的經典之作,標誌了圖畫書作家貝斯寇的真正誕生。

貝斯寇在這本書裡繼續借鑒新藝術風格,但和克蘭筆下優雅、超凡脫俗的人物描繪相比,她筆下的仙子和精靈,都更接近孩子們喜歡的現實角色。採摘藍莓也是瑞典小孩熟悉的活動,貝斯寇巧妙的結合現實與想像,讓小讀者在虛實之間遊走,原來魔法天地並不遙遠,大自然就是最美的奇想樂園。


《小彼得的藍莓森林歷險》內頁(韋伯文化提供)

瑞典位處高緯,氣候寒冷,物產不豐,人民格外珍惜大自然的資源,親近、享受自然的傳統,是明文列在瑞典憲法中的基本權利。著名的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為兒童介紹本國地理的教材《騎鵝歷險記》,以童話的創作手法,將瑞典的自然景色形象化,贏得19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得到此獎的第一位瑞典人,也是這個獎項的第一位女性得主。

貝斯寇無法效法拉格洛夫到瑞典各地跋山涉水考察來進行創作,她擁有的是和家人在Djursholm的一座舊木屋和野生花園,從花園中美妙的花卉和植物汲取靈感。1910年她出版了《森林裡的小寶貝》,描繪森林深處的精靈家族,在四季流轉中與自然共生共舞的故事。貝斯寇帶著孩子走進森林,感到自己就是森林之子。


《森林裡的小寶貝》內頁(韋伯文化提供)

《貝雷的新衣》於1912年推出,這是貝斯寇的第一本現實主義作品。小男孩貝雷長大了,他需要一件合身的新衣,但他沒有不勞而獲,而是藉著勤勉勞動,以及身邊成人的協助,來完成自立的過程。貝斯寇用簡潔清朗的圖文演繹一個孩子成長的姿態,美國教育家May Arbuthnot稱讚這本書:「就像略去裝飾的麵包,味道好、有營養,有益身心健康。」

對於日照短暫的北歐諸國,夏天的陽光非常珍貴,因此歡迎夏至的慶祝活動特別隆重,各地普遍都會舉辦「夏至節」慶典,節日當天還會立起五月柱,人們手持彩帶,繞柱高歌狂舞迎接夏天。英國也有類似的習俗,克蘭和格林威的作品中,都描繪了這樣歡慶的情景。


《貝雷的新衣》中的小男孩貝雷幫奶奶看牛,奶奶則將他的羊毛紡成線(翻攝自《貝雷的新衣》,親子天下出版)

貝斯寇筆下的夏至節特別從兒童的視角觀看,她於1914年出版了《仲夏節花會》,敘說孤單的小女孩麗莎受到仲夏節仙女之邀,參加了花兒們的晚會。麗莎所見的奇境,其實幻化自貝斯寇的菜園和花園,她用充滿靈性的文筆和詩歌,將日常的花草蔬果擬人化,細膩逼真的插圖,展現了她豐富的自然知識。

這本看起來非常和諧美麗的書,如同貝斯寇大部分的作品,給予人柔美纖細的印象,但是若細細體察,會發現在歡趣的情節中,反映了她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價值觀。故事裡的奇幻王國依然存在著階級差序,但貝斯寇鼓勵藉由抗議和溝通,爭取每個人的言論自由。圖畫中的栗子夫人穿著寬鬆的衣服,被描繪成懷孕了,挑戰了當時保守的瑞典資產階級觀點,他們認為孕婦應該被隱藏起來。

貝斯寇大膽和進步的想法,隱藏在她溫和的風格中,做為一名藝術家,她並不像現代讀者所認為的那樣傳統。1918年出版的《綠阿姨、棕阿姨和紫阿姨》,是膾炙人口的阿姨系列首部曲,她以自己的母親、阿姨和舅舅為原型,或許也加入了漢斯和自己的童年,創造了一個特別的家庭組合,質疑核心家庭的必然性。

故事中未婚的三位阿姨保持著孩子般的純真,個性鮮明且都擁有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是超越當時社會期待的「非典型女子」。比起另一位嚴厲的藍叔叔老愛教訓人,阿姨們對孩子熱情慷慨,收留了受虐的孤兒兄妹彼得和洛塔,給予孩子幸褔安全的新生活,但卻不會寵溺他們,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下,實踐生活化的教養。

在女性的權利還未受到保障的時代,不管是現實或在書中,獨立自主的阿姨們,是貝斯寇心目中新女性的典範。阿姨們的故事雖然沒有仙女和魔法,但故事中還是有一種強烈的奇思妙想,許多意想不到的轉折,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奇幻的元素。書中的插圖記錄了世紀之交的瑞典鄉村生活和風俗文化,以精緻的細節捕捉了斯堪地那維亞美學。

貝斯寇創作這個系列的部分靈感,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剝奪。戰爭期間食物極為匱乏,婦女甚至曾為了要求餵飽孩子而發動罷工。故事裡的阿姨們總是像魔術師般,拿出豐富美味的糖果糕餅,或許也為在戰爭中受創的瑞典讀者,提供了逃避現實的機會。這個系列後來又陸續出版了《棕姨媽的生日》、《彼得和洛塔去探險》、《藍叔叔的新船》以及《彼得和洛塔的聖誕節》,受到熱烈歡迎之餘,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發行。

無窮的想像力賦予貝斯寇作品瑰麗神奇的童話色彩,在她的作品當中,人和動物可以對話,孩子們會遇到各種小精靈或小妖怪,《帽子小屋裡的孩子們》懂事又淘氣,《太陽蛋》到底是什麼東西?《好奇的小魚》來自何方?這些奇妙的情節為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換上了奇幻的新裝,彷彿童話世界就藏在生活中。


《太陽蛋》內頁(韋伯文化提供)

貝斯寇畢生共創作了33本書,除此之外,她也曾為瑞典最知名的兒童歌曲作曲家Alice Tegnér編寫的童謠集畫插畫,並為瑞典的學童繪製「ABC讀本」和教科書。有兩、三代人都是讀著她的書長大,她定義了無數人的童年,也啟發了許多未來的藝術家。

1952年貝斯寇發表了最後一本書《紅色巴士,綠色汽車》,也因其長久對瑞典童書的貢獻,獲得專門頒發給瑞典語兒童讀物作者的「Nils Holgerson Plaque」獎章。隔年,她因癌症過世,享年79歲。1958年瑞典圖書館協會設立了「Elsa Beskow獎」,紀念她的成就,並鼓勵新銳。這個獎項的第一個得獎人正是創造出姆米世界的朵貝.楊笙(Tove Jansson)。楊笙曾說:「貝斯寇的書乾淨、自然,孩子喜歡它們,並希望在童年結束後,重回它們的身邊。」

貝斯寇的影響力在1960年代開始減弱,到了70年代,許多讀者認為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貝斯寇的作品顯得保守過時,尤其書裡對中產階級和傳統性別角色的描繪更受到批評。當後來林格倫(Astrid Lindgren)以更民主和前進的觀點來說故事時,更形成了不利的對比。

瑞典是第一個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目前婦女的就業率為全歐盟最高。如今的瑞典因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回首來時路,是集合了什麼樣的努力和抉擇,才能讓這個在200年前還一無所有的國家,擁有現在的民主和幸福呢?

「Lagom」一詞源自古維京時代的生活方式,它代表著適度的美德、平衡和共識,至今仍深刻影響瑞典人的行事精神。貝斯寇在Lagom裡,也找到自己心靈的平衡與創作的模樣,她用質樸的聲音和明亮的畫作,創造了一個孩子都能指認的世界:夏日的田野和充滿夢幻的冒險,其中沒有恐懼,安全的家就在轉彎處。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侷限,創作者永遠在限制中尋找出路,即使是一小步,仍寄託了對未來世界的想望。貝斯寇安靜、溫柔而堅定,在童書中改變了未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從博物館周邊到給力繪本:淺談《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嗯,我並不覺得把安迪.沃荷做成襪子就是最好的點子,但離開南科考古館時,可以帶個捲尺,頗讓我心滿意足——換成另一人,狀況也許又會倒過來。然而,大體而言,用心對待其「周邊」的博物館,屬於少數。

這或許與博物館背負的教化角色有關,除了若干例外,博物館傳統與消費或享樂主義,有點關係彆扭。如同奧布里斯特(Obrist)所言:「傳統藝術界只關注藝術品,作為不同經濟的其他部份從未被組織起來。」〈《策展簡史》〉

雖然我不支持文化機關帶有強烈利潤取向的重商主義,但我傾向延伸奧布里斯特的觀察:一旦博物館的不同經濟部分被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博物館的活化可以進入更具帶動性的範疇。從這個角度出發,每個展覽因此出現的「周邊」——無論是入場卷設計或紀念品,主題書籍或吉祥物式的小物分身,就不只是聊備一格的啦啦隊,而可以用來檢驗,是否「每一場展覽,都是被其他值得發掘的可能性包圍著的一種可能性。」(

逆襲偉大的娃娃,展覽的戲中戲與展外展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頗驚艷,就在於它正是「包圍可能性的新的可能性」。

幾個月前,我有幸進入台灣文學館「可讀 性——台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的現場,這使我剛好可以對照,兩者的承繼與歧異關係。繪本帶給原本展場較受限的形象感,一道閃電般的鮮明圖示:「娃娃來了」。這個母題的選擇,可謂神來之筆。娃娃是古老又繁複的指涉,從嬰兒、玩具、傀儡、公仔寶貝、假人到色情用品,都使用了一部分的娃娃意念。誰可以玩娃娃、玩什麼樣的娃娃,在性別主題上,也被視為應當經常挪移的界線。

在負面的作用上,娃娃曾是被污名的女偶或白種人霸權的象徵。在中性或精神分析上的角度,它是溫尼寇特「過渡物」(objet transsitionnel)的其中一種型態。藝術家運用「娃娃變形」發展表現語言的例子,更是族繁不及備載,這裡僅舉最廣為傳播的奈良美智與藏性別意識甚深的周瑞萍為代表。而對李昂〈有曲線的娃娃〉的探討,是台灣女性主義分析的早班車,近年擅使「娃娃流」的,則有林新惠。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藉展覽場中的娃娃,帶入女性在台灣歷史中的地位演變及在文學中的角色變化。(玉山社提供)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開發出「詩人娃娃」、「社運娃娃」或「彩虹娃娃」等——並不是這個構想最有趣的部分。如果博物館是座娃娃屋?如果文學也該辦家家?不能不說,娃娃「逆襲偉大」的氣息,帶有豐富「陽剛逃逸」的想像。更甚之,「娃娃」在此繪本中,還帶來「反展示」的批判博物館精神——「女鬼娃娃」只在開館時「不動」,閉館後若繼續不動,則成「奇案」。雖然這只是小小的情節,卻已對博物館的「見與不見,動與不動」的辯證,做出了慧黠的眨眼示意。

「娃娃另有其祕密天地」,是胡桃鉗等童話的傳統,「不動並不是藥石罔效」則與文化理論對〈睡美人〉的「睡眠是成長的暗喻」分析有所呼應,在在令人感到這個圖文小書,在其激盪人心與喚起感應上,遠遠超過我們對「周邊」的期待,為展覽開出了戲中戲與展外展。


書裡以文學中的女性刻畫為藍本,設計出多種娃娃,呈現女性形象的多元與時代變遷。(玉山社提供)

給力文學與繪本文化,可以接近的擁抱

我一方面為「博物館周邊」的創作性深感驚喜,另方面,我仍然想擴大觀察另一現象:那就是「女性主義或給力兒童文學」與「繪本文化」兩者有時還是有「通聯不足」的問題。不可諱言,一定存在完美的組合。然而,兩者不夠「互通有無」的情況,還蠻常見。比較一下《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與《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前者可稱為百科寫作,一頁概述一個女科學家,後者只以愛達勒芙雷斯為中心,一樣是傳記,後者就具備更強的繪本性,兩種文類作用不同。

對於給力文學似乎更常採用百科文體的現象,或是即使採用了繪本文體,還是容易出現百科文氣——我沒有足夠的研究推論原因。但假設我說「現階段若干給力文學還不夠擁抱繪本文化,我想說的是什麼?」

我想說的就是,給力文學作為兒童文學的新進,對於繪本「非教化、滑稽、不按牌理出牌」等力量,似乎較為羞怯使用。如同名人榜的給力書寫挽救了弱勢族群的可見性不足,促進更多元的表意,並非全無意義。然而,催生「更自由解放」的給力繪本,應該仍是更全面的文化平權願景。

在《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中,我們同樣看到迴盪在不同手法中的緊張與成績。女鬼娃娃問社運娃娃為何不用「殺掉壞男人」解決問題,這正是繪本通常會大膽發揮狂想或幽默感的突觸點,但社運娃娃以「法治時代」回答,就好像有點變成「教義問答」——說明性的給力原則偶爾壓過了繪本性。然而,深化繪本性,未必會離棄給力性。要讓給力性走得遠,不見得是要時時「耳提面命」。


書中藉記者娃娃到訪社運娃娃家中,敘說80、90年代女權運動興盛期的重要事件。書中依年代加入許多經典女性作品的摘句(玉山社提供)

是要混搭不同手法?還是走中間路線?這兩者牽涉到的是對不同敘事策略更深沈的判斷。——這類極小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太過心繫作為周邊出版的轉譯任務,或是整個「給力繪本類型」仍在發展階段的成型中性格。從《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的成果來看,「再創作、更策展」而非「再提袋、更水杯」,為展覽的周邊帶來了新氣象。

更多創作,更強周邊

用心甚深與實驗勇氣,都使得《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值得所有人認識與討論。各博物館周邊,若能借鏡本書在「創作」力道上的調度經驗,或也將可形成一番「更多創作,更強周邊」的風氣。

至於用色與構圖上自由活潑(真的好愛倒吊著出現的女鬼娃娃啊)等諸多優點,在此就不贅述。一個技術上的感想,是關於字體——若是能賦予字體更多彈性,似乎會在旨趣之上,更有提味。


左起:《人,你有權利》不規則字體的運用,令給力與繪本圖像性達成奇特的平衡(玉山社提供);《小狼不哭》繪本字體扮演如同情緒角色的典型(字畝文化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作者:鄭若珣
繪者:曹一竹
出版:玉山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從事文字創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時報文學獎優選、砂城文學小說與散文獎等獎項。小說作品有《臺陽妖異誌》、童話《狐狸私塾開學了》。FB: 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策劃單位簡介: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51 活絡氣血情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

一起吃飯,不見不散!
朱全斌著,Croter繪,天下雜誌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樂 
作者回身細數自己與飲食的諸般因緣,除了飲食的多樣風貌、細部肌理,也引我們踏入一段時光之流,其中閃爍晶亮的是故事、人情、風土、人生,而飲食是為集合名詞。做為不可或缺的舉動,在飲與食間,食物的溫度與人的溫度交融,熱氣氤氳,杯觥流影間,活絡了氣血情感。【內容簡介

法國美食史

行家知識與風土認證
Savoir-faire : a history of food in France.
瑪莉安.泰本(Maryann Tebben)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19世紀末以降,現代民族國家形式確立後,也催生了各種民族文化的「發明」。讀者現在已能辨明各國代表性的飲食文化是近代的產物,但此書跳過前述命題,直接展現法國的代表性飲食文化如何在物質、敘事、藝術等各層次發展而來。一國的美食象徵,絕非在一處鄉土、一方廚灶之地煉成,而是搭載一段神話、一篇文學經典、一部電影,流傳並想像,也持續變化中。【內容簡介

成分迷思

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Ingredients: The Strange Chemistry of What We Put in Us and on Us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著, 甘錫安譯,行路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健康飲食漫天飛舞,早已自成一系都市傳說,這本志在破解各種飲食迷思的眉眉角角,不詆毀,不背書,倒可以當成沒有期限的假新聞疫苗。雖然專有名詞不少,不過幽默的行文配上手繪插圖,調性輕巧,有助於緩解食安焦慮。決定性的亮點是「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的正念態度,不過量都OK,果然才是吃的王道。【內容簡介

沙漏之家

楊瀅靜著,聯合文學,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將敘事力道與象徵集中於拆解「家」和「親密關係」,全書主題鮮明且13篇讀來未有重複感,非常好看。在調性冷謐的各篇小說中,「家/庭」、「情感」、「身體」這些原本帶有歸屬棲居功能的媒介都廢墟化後,居中之「人」有得也隨之傾頹,但也有不少角色不將廢墟視為終點,而是開始,並由此重新定義上列各組歸屬之地。【內容簡介

身體

給擁有者的説明書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  
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著,沈台訓譯,啟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非醫學科學專業的作者,從以國家為單位的大不列顛、寫到以身體單一器官為單位的科普書,展現令人難以理解的博學與知識轉述能力,不僅為身體各部位器官提供科學性的理解與知識,甚至更新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觀。作者在導言中指出,人類身體的成分組成其實與一落灰塵無異,但那些化學元素是如何聚集成你我?又如何形成「生命」?在知識外帶出超越科學的思辨。【內容簡介

妖怪、變婆與婚姻

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
Monsters, Sax Biinv, and Marriage: Witchcraft Accusat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顏芳姿著,三民書局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進入中國西南侗族生活領域,尋訪巫術故事,使我們得以一窺神祕巫術的面貌。由此展開的異域風景並沒有停滯在獵奇,作者拾起「指控」以開啟關鍵之鑰,描摹巫術與人的身分、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解明巫術的運作機制。作者也談到自己身為外來者,如何一步步從被疑拒到獲得接納。這是珍貴的調查軌跡,也呼應了「指控」的氣息。【內容簡介

日本與東亞的帝國轉型

臺灣出兵與日本帝國主義之萌芽
Transforming Empire in Japan and East Asia: The Taiwan Expedition and the Birth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羅伯特.埃斯基爾森(Robert Eskildsen)著,林欣宜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61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本書討論日本如何有意識地變身成為西式帝國主義在東亞的變異巨獸,其中,日方稱為「臺灣出兵」的牡丹社事件被認為是啟動它的開關。作者透過勾勒「出兵」,使隱於行動背後的「殖民」——即帝國主義的表徵意圖浮顯。作者除了梳理一件影響東亞局勢的事件細部的事態發展,更重要的是,撥雲見日地為我們指出日本政治體質在吸收西式養分後的轉化,而這隻哥吉拉的出擊,也間接促使東亞諸帝國的質變。【內容簡介

梅克爾總理時代

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Die Kanzlerin:Portrat Einer Epoche
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著,張守慧、周欣、楊燕詒、張翠蘚、李俞德譯,遠流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許多國家級元首、政治人物的傳記中,此書有著十分特別的寫法,不是以流水編年式的敘事構成,而是將梅克爾當作故事主角,以帶有文學性的行文修辭建構主角的性格、經歷、轉變,許多篇章都如小說般引人入勝。作為歐洲少見、執政長達16年的女性總理,梅克爾的經歷當然亦反映了性別與政治間的微妙關係,也重寫了現代政治史中一直只能以柴契爾夫人為唯一女性代表的史觀限制。【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