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4EP1》50+總編輯王美珍/「後中年」重新開始,人生是一段探險

閱讀隨身聽進入第4季,本季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職人,討論如何以興趣豐富生命的熱情。這些受訪者或許是將個人興趣融合在工作中,又或者,他們熱衷於工作,同時也在工作之餘發展出不同興趣。

首集邀請的來賓是新媒體《50+》總編輯王美珍。她曾為單身老榮民拍攝紀錄片,讓年輕一輩了解這一代人經歷的人生故事。她帶領平均三十餘歲的工作團隊,與50+的讀者群交心,甚至成為人生的夥伴。節目中她分享自己的經歷、閱讀,以及勇於突破自我的熟齡讀者的故事提醒我們社會對老年陳舊和刻板的想像拘限了生活的可能。

▇特別來賓:王美珍

現任《50+》總編輯。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新聞與紀錄片工作者,曾任大塊文化公司企畫、《遠見》雜誌資深撰述,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特寫報導獎、最佳環境報導獎,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卓越新聞獎最佳年度記者。

▇本集精彩內容​​:

  • 「熟齡街舞計畫」是由我們號召並徵選的讀者一起拍攝MV,是那種真的非常厲害的街舞MV。它已經三屆了,累積點閱數已破千萬。它回應了我們的品牌精神──顛覆──在我們成立以前,社會上對於什麼叫做「50歲以上的人」沒什麼概念,很容易覺得他們就是銀髮族。
  • 我們成立《50+》時,有人開玩笑問我是不是要賣維骨力?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或藝人,譬如蔡康永、陶晶瑩、萬芳,其實都50歲了。這一輩應該是「後中年」,跟老年是不一樣的概念。他們想對老年的生活有所準備,活出跟他們父母不一樣的樣貌。
     
  • 50歲開始,身體確實會開始退化、走下坡,但還來得及努力保持健康,規劃人生的下半場。從工作上來說,很多人這時候開始考慮退休,重新佈局生活和工作的分配與平衡。更有趣的是,從婚姻來看,不少人在50歲後離婚,可能因為小孩大了,女性認為自己奉獻、犧牲了前半輩子,想找回自己;而男性則剛退休,夫妻得重新適應。很多事會在50歲後發生,這是《50+》成立的初衷,「+」是指不只50歲,plus是50歲以上,這是重新開始的新階段。
     
  • 一般號稱「熟齡走秀」,只是出來讓大家歡笑、開心,我覺得那有點把人當奇觀,「噢!你這個年齡還能這樣!」我們做的不是這個。我們要讓這些人真正找到自己的美。
    參與者訓練時,真的嚴格到像模特兒訓練,譬如穿10公分高的鞋子,從早上練到晚上。我自己都覺得好辛苦,但她們每一位都樂在其中。我問其中一位已經當阿嬤、還滿辣的姊姊說:「為什麼這麼辛苦還繼續練?」她回我說:「因為我想要往後的人生,有故事可以說啊。」她已經有孫子了,希望讓孫子知道阿嬤這麼老還可以試這個、試那個,讓自己變得這麼漂亮。「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我覺得這非常有意思。
     
  • 有一位讀者是小兒麻痺的患者——我們的讀者小時候正好碰到小兒麻痺的好發期,她也是其中一位。因為走路一拐一拐,很自卑,同學聯誼時不敢去,也不敢穿裙子,只穿褲子。結婚時,父母告訴她「妳有對象就不錯了,不要挑。」後來因為不適合要離婚,父母則說:「妳確定要離婚嗎?有人愛就不錯了。」她經常感到矮人一截,這件事情對她有很大的影響。
    52、53歲時,她重新做了小兒麻痺的手術,剛好《50+》成立,她每天看,她說我們的文章鼓勵大家對自己有自信,有夢想快去做,讓她深受感動。她幸運地手術成功了,走路比較直,隨即報名雲南登山團,3600公尺的高山,她登上去了,其他年輕人都在後面,她是少數登頂的人。她很感謝50+給了她這樣的勇氣。除了登山外,她也去練了瑜珈,她告訴我,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敢看著鏡子裡自己的身體和腳,感受到腳踩在沙灘上,一步一步踏在地上,感覺很好。她告訴我,50歲對她來說,不是人生的下坡,是往上走了。
     
  • 最近正在看的書,是大塊文化出版的《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我認為「極地探險」,其實是討論人的生活到底真正需要些什麼?極地的生活就好比一篇文章要刪掉兩千字廢話,只能留一百字,究竟該留下什麼?若只擁有很少很少的資源,人會被迫思考:什麼最重要?
    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寫到了「早起」,像我是屬於有早起困難的人,可是他說當人在極地生活時,如果沒有按照時間起床,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為這件事要接下一件事,每天的第一步,其實決定了最後一步。
     
  • 作者已經登過三極:北極、南極和珠穆朗瑪峰,作為探險家已經沒得探險了,再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鼓勵大家尋找第四極,那不是大家會崇拜的高峰,對他來說,那時剛生了小孩,當了爸爸,從中得到很多豐富的滋養。對我們來說,除了工作上追求的頂峰之外,你有沒有自己的第四極,攀上去後覺得很值得很感動?這也是我往後的人生都值得思考的。
     
  • 如果人生要做一個隱喻的話,我希望人生是一段「探險」,而不是坐在辦公椅上。坐在辦公椅上範圍很有限,探險才能讓每天不一樣。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13 11:15
書評》和煦的醫者之眼:把毛病縮小的生命時間《小毛病》

「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吳妮民在散文集《小毛病》自序為全書的有限時間觀定錨,全書卻以循環反覆的月相為隱喻,從全黑的月全蝕、生光、復圓又回到初虧之時。以談張愛玲的孤獨死開篇,也以與同樣是醫師作家的黃信恩對談孤獨死作結。看似循環的歷程裡,實則在時間推進與生命經驗的累積中,人已站在不同的定點,開展出不同視野。因而關於那些他人或自身的癖性與病痛,皆在這樣拉遠的距離中,變得逐漸輕盈如毛。

然而舉重若輕,是來自對於生命之重有所領悟的轉化。以黑色調為基底的輯一「食甚之時」,多描寫對於老、死的思考。〈巨響,無聲〉因工作所需出入療養院的吳妮民,從諸多重聽的長者身上,照見肉身終將在過久的耗損之後來到「只能安靜以對,孤獨其身」的境地。在眾人呼喊、事主靜默,這樣喧囂與寂靜的聲景對照中,勾勒出一則則孤獨死的社會案件,收束在一起重響無聲的墜樓意外。

屆齡35歲的作者因此意識到,我們的生命,自出生就像沙漏倒轉,活著的每一秒都是「餘命」。吳妮民從這樣的生命哲學中,開始專注於人生當下每個時時刻刻,用意志選擇延長身體使用年限,皆因她心有所愛,不忍肉身過早頹敗。醫師學養所帶來的理性思維,未曾削減她對人世常情的眷戀與哀感。游離於感性與理性敘述的調性,無疑是吳妮民《小毛病》的恆常基調。

吳妮民並不常按生老病死時序描述生命歷程,她從婦產科產檯上流產胎兒的死來談生。〈脫胎〉最讓人怵目不已的,並非那心跳逐漸停止的微小身體,而是孕婦深沉的哀痛。在吳妮民眼裡,骨肉消蝕的愛,把生命時間餵養子代的愛,不僅交付自我,也令人感傷。這種母子之間愛的糾纏,既深刻,也深及愛的本質。在全書輯三「復圓之時」幾篇描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能見到這條母女之愛的脈絡在書中延續下來。


(取自flickr/Christian c

與「我」的小毛病共處

前兩輯收錄的文章裡,讀者可以看到吳妮民以醫者身分在診間、在日常觀察的所思所感。診間的患者各自帶著己身的困擾而來,吳妮民對他們的關注並不冷眼,她記述因病背負的生命故事,從中體會生命隨之而來的情緒起伏。另一方面,我們也能讀到脫下白袍的吳妮民,在夜晚面對失眠的自己,以及同樣成為病人的自己,如何重新看待身體病痛在每個人生命當中發生哪些作用。而由這些作為起始之後,輯三則是作者透過書寫來重新理解「吳妮民」的歷程。

散文的書寫總歸要回到作者自身。這一輯收錄的文章,像是吳妮民從小到大的記憶身世考。從姓名開始,觀覽每個被給定的名字,從病例爬梳病患的生命史,以及驚覺這三十年來逐漸活成「妮民」的模樣。「我」從抽離觀看的位置,突然就與「妮民」合為一體:坦然接受自己的怠惰性格;盤整與理解母女關係,顯示心理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成熟;以及著墨於生理時間不斷推進的自然變化。

在一次訪談中,吳妮民聊起她的《小毛病》,總不知不覺提起35歲。〈雪色〉標誌的年紀,也在35歲。不斷竄出的銀白髮荏,感受時間作用在自己身上,看著友人如對鏡自照。「我」描寫友人「和過往的那個少年相比,我總覺得有魚尾紋的你比較好,有白髮的你,也比較好。」在讀者眼裡,這也像是一種自陳。像「我」終究接受了我們一起慢慢變老,這樣也都好。

閱歷來自江湖,相見不如懷念

《小毛病》走到輯四,又從「我」自身往外,記憶那些過往留在生命不同階段裡的人,多年之間,各自來去。有的在過去某些關鍵時刻彼此錯身,有的只能在不同聽聞間拼湊他可能的人生際遇。無預期闊別重逢湧上尷尬的閃躲,或者意會到人生偶爾必要的迷糊與謊言,在吳妮民筆下,在童年、求學、工作階段認識的各色人物速寫中,將數十年成長記憶濃縮在內,是存在「我」生命階段的他者剪影。

輯四最後停在一篇記述童年玩伴菜鳥仔的文章,像一幅平靜的田園畫,也像是為這輯收錄的文章留下一個註腳,依稀遺忘的過去恍忽如夢,若不寫下這些,恐怕自己也被夢所遺忘。吳妮民無疑是多情之人,以有情之筆記憶下這些,作為自己得以藏身的記憶防空洞。

與病偕老的醫者式浪漫

《小毛病》收錄了吳妮民與醫師作家黃信恩的「文學相對論」做為彩蛋。兩位醫師對談,有時讀來像醫學百科,卻不曾脫離社會,聊起診間的阿嬤們,就像我們日常的街坊鄰居。幾篇對談從傳染病、癌、慢性病到孤獨死,從急性、無所預期到有所準備之間,不同的心境遞進,時而為醫者,時而同為病人;在病癥與時間對待世人的同等照拂中,接受人同此病,感受自己與診間的病人一起慢慢老去。

相對於全書前段對於孤獨死議題的驚訝與衝擊,走筆至書末已有了不同的體悟,它最極致的恐怖也許不在形式,而在更平實、更日常中,逐日被遺忘的哀傷。因此《小毛病》所關注的議題並不「小」,它精微深入日常肌理,透過吳妮民的醫者之眼,慢慢勾勒出世事的病理。老病為個人身心所帶來的巨大衝擊,終在自然時間中縮小為萬物之一,這是《小毛病》為我們帶來的寬闊與坦然,在月相的陰晴圓缺中,讓充滿毛病的生命回歸自然。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毛病
作者:吳妮民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妮民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2015),及《小毛病》(有鹿文化,2021)。作品散見各文字媒體,並獲選入《散文類》、《九歌年度散文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筱涵(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
2021-04-12 10:00
OB短評》#309 俯仰山海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洪愛珠著,遠流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樂  
老派少女非懷舊文青,其老派乃生於家世、源於家教,是一種昔時台灣殷實人家的生活樣態。是家傳的購物路線,家傳的菜譜樣式,因充裕不匱,猶有餘力,故包容了許多未經速食、快時尚工業文化沖刷的台灣生活文化精髓。作者筆端所留,不僅是物的紀錄,也追想過往與先人,捧著溫情和敬意,將充滿手工質感的生活方式融鑄為己身之一部。中心精神即老派生活,就這麼活下去,也買下去。【內容簡介

深海作業

陳昭淵著,陳昭淵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日常的私密與細節,在作者的導航地圖中都成了自由潛水的經緯度,選中了一點,就可以潛得很深很深,水面上卻只見陣陣氣泡。透光的詩頁設計,正反文字互為表裡,忽然又解散了定位的精準,特別像夢幻泡影。這是地質性的感覺探勘,一不小心就讓人驚惶失措,被逮個正著。【內容簡介

神在的地方

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A White Summer
陳德政著,新經典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樂  
初讀本書會對書名、書中面對山的描述感到一種過度神聖化自然的傾向,似乎反映了作者對自我越不確定,越是放大自然的神聖性,而這過度的神聖化也會將自然他者化:站在山的對立面、而非與山一起。但書中亦不乏對此狀態的質問,充滿兩極間(向外在拋擲又往內在鑽營)的辨證書寫,並將身體作為媒介或信使,天工開物般地記載描述那些常人無法觸及之處的景色、質地、靈性。這是迥然不同於自然書寫、生態文學,也不能安然放進山岳文學類別的一部作品,因此書頁間別有洞天,也有著高度密的文字內裡。【內容簡介

光之犬

光の犬
松家仁之著,王華懋譯,南君繪,時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在日本極寒邊角落地、生長的家族,經歷了三代,卻在以「始」為名的男主角身上告終。人世的推演沒有驚濤駭浪,時間平流順水地潑撒而去,但標誌著人口成長的助產士之業的起落,以及近百年人們的休閒活動演變,在在將無形的時間落實到刻度上,也為這幅家族透視圖拉出了隱於深處的焦點。人們議論著北海道犬,血統純正的在地犬也定睛望著人間掠影。北海道疏涼的空氣,偏斜沉靜的日影,就這麼飄浮在文字中。【內容簡介

大地之下

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著,Nakao Eki Pacidal譯,大家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墓穴、洞窟、隧道,真菌、鐘乳、赭沙,斷腸人在地底下,造訪人類最不願正視的黑暗歷史,輕微擾動地球的深度時間,每一字句反覆雕琢充滿詩意,字裡行間性靈充滿也像是咒語。作者的寫作已超越生態、旅行等文類,這部如宇宙般的巨作不僅重新「發現」地球,似乎也重新「發明」描述萬物的語言。中文譯筆流暢,讓人不忍釋卷也捨不得讀完,同時又心繫著麥克法倫在原文中不知是否施展了更多不可翻譯的魔法。【內容簡介

在雪豹峽谷中等待

這世界需要蹲點靜候,我去青藏高原拍雪豹
La panthère des neiges
席爾凡.戴松(Sylvain Tesson)著,林佑軒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追尋雪豹的旅程,是一場安靜的冒險,這段靜謐且漫長的等候過程,逐漸改變了作者習慣的五感以及與世界相處的姿態。慢板走在中國邊區,作者將自己投入絕世美景,企望融己身於聖潔的自然,卻又帶著距離,以觀察的視線描畫當代中國的風土氣息。這部走進、接近神獸神域的行記,讓我們在閱讀中隨作者停下腳步感受天地萬物的靈性,讓我們體認到追尋而後親見、閱讀始得知曉所煉成的謙虛。【內容簡介

圓之書

知識發展的球狀視覺史
The Book of Circles: Visualizing Spheres of Knowledge
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著,林潔盈譯,大塊文化,7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作者是資訊視覺化的專家,但並沒有一開始便急於告訴讀者如何「畫圓」,而是提醒我們觀察自然界時而可見的諸多「圓」形,如星球、樹木年輪、眼睛虹膜。於是,對圓形的使用便落到人如何理解世界,甚至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更本質的層次上,再由此延展至人所繪、所製的各種圓形。全書豐富多樣態的圓形大軍,遂除了具有設計原料的功能,也細述「圓」在人類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更展現了人類圓形文化的具體樣貌。【內容簡介

列木里亞之女

找回列木里亞的智慧傳承與阿卡莎覺醒
The Women of Lemuria: Ancient Wisdom for Modern Times
莫妮卡.穆嵐霓(Monika Muranyi)、安柏.梅里哈.渥夫(Amber Mele’ha Wolf)著,邱俊銘譯,一中心出版,565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作者穆嵐霓所彙整的克里昂(Kryon)訊息條理清晰,脈絡分明,頗能接引新一代的靈性讀者。這本新作讓人得以一窺列木里亞(Lemuria)文明的各個面向,玄奇有趣之外,也不乏現今文明可以反思之處。把刻正進行中的人類意識蛻變,回溯至昴宿星人所參與的播種計劃,雖說已是某種「身心靈常識」,書中卻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細節。【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