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Why We Eat (Too Much): The New Science of Appetite
安德魯.詹金森(Andrew Jenkinson)著,吳國慶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本書是一部關於「食慾」的科學著作。雖然作者的提問來自於當代社會的普遍焦慮:我們為何吃那麼多?然而從「節食」、「體重控制」這類應對方式發展而來的,則是龐大的對於身體代謝與食慾的治理知識,其中不乏錯誤的公衛飲食建議,與對於特定生活型態的管控與歧視。拆解諸多文化建構、亦深入討論科學知識與正向飲食的著力方向。【內容簡介➤】
●肉食星球
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 Meat Planet: Artificial Flesh and the Future of Food
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Benjamin Aldes Wurgaft)著,林潔盈譯,積木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不殺生、由實驗培養肉算不算「素食」?從這般對於「人造肉」的辯論爭議,作者引導出人類長久以來對於「食用肉」的知識建構,以及面對糧食的新型態道德難題。本書觸及的議題不僅止於從實驗室裡培養出的肉品,更透過人造肉如何改變人類與動物、農田、自然資源的關係,思考糧食政治、人口問題與日益脆弱的生態系統。【內容簡介➤】
●皮膚大解密
揭開覆蓋體表、連結外界和內心的橋梁,如何影響我們的社交、思維與人生? The Remarkable Life of the Skin: An Intimate Journey Across Our Surface
蒙蒂.萊曼(Monty Lyman)著,洪慧芳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皮膚」做為人類的皮相,是人們相互認識的第一層媒介,但我們也時常為皮膚各種毛病困擾卻又滿頭霧水。本書從健康科學普及出發,說明了皮膚的構造、與各種寄居者的關係,並進一步討論「皮膚」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書中有超過一半的篇幅在討論老化、種族、觸感、美妝等與皮膚關係密切的現象或問題。豐富的知識量有助了解皮膚的各種生理作用及衍生的社會性之餘,也促使我們對人類層層疊疊的皮膚文化有所意識與省思。【內容簡介➤】
●受傷的醫者
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 Also Human: The Inner Lives of Doctors
卡洛琳.艾爾頓(Caroline Elton)著,林麗雪譯,木馬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醫生們的心理醫師透過豐富的田野與諮詢故事,讓我們了解做為現代人理想職業選項之一的「醫生」,育成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卡關困境。書中的主角們多是正在幸福人生遊戲奮力前進的年輕醫者,他們所經歷的煩惱、難受、不如意、不適應等,打破了「醫生是白袍超人」的形象,揭開這些天之驕子們脆弱的一面,並指出醫療環境的經營不易。【內容簡介➤】
●哈布斯堡帝國
翱翔歐陸的雙頭鷹家族,統治中歐四百年的多民族混融帝國 The Habsburg Empire: A New History
彼得.賈德森(Pieter M. Judson)著,黃中憲譯,馬可孛羅文化,760元 推薦原因: 知
在許多研究者的評價中,哈布斯堡王朝晚期尾大不掉、守舊迂化、虛有其表;但本書作者則從另一個角度,透過檢視社會建設、文化規劃、政治機構,說明「帝國」與「地方社會」如何互相形塑,以呈顯哈布斯堡家族所統御的「帝國」之實質存在。這複雜的建造過程,為散佈歐洲廣大區域的帝國子民創造了跨越空間、語言、族群、教派的集體經驗。全書結構雖依時序推進,但討論核心皆緊繫於「帝國為何」,並未被複雜的王室人事分散焦點。無論是想了解今日歐洲的內涵,抑或審思人類社會的政治體制,乃至欲探究「帝國」為何物,都有理由閱讀此書。【內容簡介➤】
對談》是孩子的生活辭典,也是大人的生活哲學:林瑋x洪耀陽談《小太陽》有聲書
▇藉由朗誦掉入時光隧道,品味寧靜安穩
提到國家圖書館的「印象太陽」VR互動計畫,林瑋說,「我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就覺得太棒了!」她說:「我父親在寫這本書時,有些是他年輕時的體會,洪耀陽的聲音彈性很高,能夠駕馭的年齡層很廣,這個聲音很能貼著文本走,也彷彿有種瞻望未來的思考性在其中。」
「我在唸《小太陽》的時候,不是採取一般傳統有聲書的唸法。」洪耀陽說:「聽覺與視覺在大腦分屬不同的區塊,聽覺更加直接、少了一個轉譯的過程。我認為錄製有聲書有個責任——你必須很忠誠、很誠實地還原故事裡的東西。」
當時洪耀陽並不知道林瑋對於《小太陽》的期待,只直覺認為面對林良的作品,他必須採用另一種朗誦策略——降低「演」的成分,如同講述自己的故事那樣,以更自然的方式讀出。「錄音之前,我必須要反覆看很多次,甚至把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也都翻遍了,想知道更多林良一家人的相處方式,去揣摩書中的情感。」
談起父親,林瑋說林良撰寫此書時年約而立,夏天只需上半天班,還有餘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悠閒感,他一開始嚐到了,之後便無法放下,所以即便後來有了家庭、工作再如何忙碌,他都會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林瑋說,父親這份閒淡自適的心,使他的文章從不過分激盪,她對洪耀陽聲音的評價亦是如此:「我覺得你能理解這份『寧靜』的感覺。」
「許多有聲書會『壓制』聆聽者的情緒,很直接將自己的詮釋注入聲音。但你把文本的情感忠實地傳達,並且。你容許聆聽者保有自己的想法。」林瑋十分肯定洪耀陽錄製的《小太陽》有聲書仍保有「閱讀的成分」,聆聽之後能回頭關照到自己的生活,對照自己的文本。
而洪耀陽之所以能夠理解,首先是時代對了:他的童年都浸泡在林良所記錄的「老台灣」裡頭,交通還不那麼發達,一切慢得如木心的詩「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其次是心念對了。洪耀陽近年修行「正念療法」,他說:「我覺得林良爺爺就是活在一個全然『正念』的觀念裡,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大方接受,使每一刻都顯得彌足珍貴。」此外則是,身分契合,洪耀陽以同樣身為爸爸的心情,思索如何去做這件事情。
▇成為父母後重溫小太陽,林瑋:「父親太寬容了」
《小太陽》有聲書的發行,於林瑋和洪耀陽來說都別具意義。不論是作為女兒或作為讀者,他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與之重逢。
《小太陽》這本書陪伴林瑋的時光太久太久了,「其實我在聽最新版本的時候,耳朵聽到的、腦袋裡想到的還是自己的聲音,也會想像是父親還在我耳邊朗誦一樣。」林瑋說。
林良撰寫本書時,最大的兩個女兒還會覺得難為情,總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暴露在其他人的閱讀之中,然而林瑋卻全無這樣的顧慮。「我當時年紀太小,對父親記錄的那些事情根本是一片空白,再大一點就更沒感覺了。你想想,若長大以後有人說你個性多差啊、還會虐待狗啊,你會承認嗎?」
林瑋的笑容溫溫的,彷彿同樣的故事重提再多次,每次都還是有不同的興味。「但等到我結婚後再看這本書,就有不同的感動了。其間,也是因為我走過育兒的心路歷程,回頭對照父親的心情,覺得他的確是太寬容了。」
聞此,洪耀陽的眉宇間透露了幾分欣羨。「我小時候生活在眷村,父親就是典型的打罵教育。」他說,自己小時候雖然也讀過《小太陽》,但感受並沒有如今這麼深切,現在讀來,每一篇都彷彿全新的故事。「現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偶爾會想——我能不能做得跟《小太陽》裡的父親一樣?如果能做到林良爺爺所付出的幾分之幾,我就會覺得自己成功了。」言至此,同樣已為人父的洪耀陽忽地哽咽。
育兒這條路的幸福與酸楚,說到底,或許也只是一句「願能成為理想的父母。」而所謂的「理想」,林良與其《小太陽》恰好是一種典型,所以孩子讀來能覺得有個大人理解自己,而大人亦能從中看見一條前人走過的路,以此參照。
▇緩慢年代,南下找太陽
然而,林良到底是不是個完美的父親?林瑋拿〈南下找太陽〉來說,「那篇他不停記錄著沿途做了什麼事、花了多少錢,不知道洪老師在那段是用什麼心情唸的?我每次聽到那段的時候,都疑惑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唯一想到的答案,就是可能他要跟我媽媽報帳吧,不然怎麼記得那麼清楚。」林瑋對於那次自己沒參與到的旅程,半是幽默談起。
林瑋很小的時候曾巴著父親問:「為什麼沒帶上我呢?」當然,日後對照〈南下找太陽〉裡錙銖必較的記帳方式,林瑋心裡隱隱明白,多帶一個人便意味多一筆開銷。但父親當時的回答卻是這樣的:「我有買玩具給你啊!」
林瑋點點頭,父親確實買了一隻藍色的塑膠鴨偶,尺寸還不小哩,她現場比畫了一下,約莫有半個成人身子那麼大。洪耀陽一聽,如見證人般補充道:「在那個時代,這是厚禮了!」確實是貴重的禮物啊,父親第一時間說的不是「帶著你就得花更多錢」,而是回頭指向那份禮物,林瑋欣然接受,凡此以後,她想到那趟沒跟上的旅程,都會想起那隻鴨子。
由是,她問洪耀陽:「你當初在唸這段的時候,是如何詮釋這篇的情感狀態呢?」
洪耀陽對於〈南下找太陽〉的詮釋角度不僅止於物價,也融入了自己兒時曾經歷的長途旅行經歷。「在那個年代,長途旅行其實很不容易。像我以前從基隆到台北,高速公路剛完工,還是得搖搖晃晃許久才能抵達台北。那時巴士上總是擠滿了人,其實並不舒服,售票小姐坐在前方,轉彎的時候還會吹著哨子嗶嗶嗶。每到台北,我哥總是第一個吐。雖然如此,在那個時代,『出遠門』仍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必須要在家裡打扮得好好的,全家總動員。」
因此,〈南下找太陽〉裡頭對金錢上的計較,看在洪耀陽眼裡儼然成為一種象徵,作為一家之主,在那個人人都謹守儲蓄觀念的年代,再細小的花費,林良也給記下來。
懷揣著此心情,面對書中一筆筆的帳目和數字紀錄,錄製時洪耀陽選擇的聲音表現是身為父親的責任、對旅行的期盼,是一場可貴的遊記回憶。
▇不必嚮往遠方,日常便已足夠美好
老舊的台灣社會、恬淡的童年記憶,在《小太陽》有聲書裡被重新回味了一次。林瑋也分享自己與家人一起聆聽有聲書的感觸:「談到『共讀』,在閱讀上仍是你讀一本、我讀一本,讀完我們交換、交流。有聲書的好處是,我在家裡客廳播放,大家都可以一起聽,有時可以暫停,彼此交換意見,再繼續播放繼續聽。我們共享那個聲音,有聲書的共讀和紙本的閱讀很不一樣。」
從憶舊聊到閱讀,現任《國語日報》主編的林瑋認為,所謂的「兒童文學」,應當是一本能讓孩子於其中自行尋找答案的作品。「我想,作者的個性是會存在於作品之中的,所謂的兒童文學,應可單純指一位關注兒童的作者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裡頭包含了正向的思維、體貼的心意、美好的環境狀態……而這所謂的美,不僅止於兒童上的美,是包含了這一切。」
孩子們總被學校要求交出「作文」,作文與文學的區隔在於,在作文裡頭,多數人總是被限縮著,無法盡情表達所思所想。「如果你的書寫能貼合你的想法,那就不再是作文,而是創作,是生活。」林瑋說,林良所欲表現的,其實也只是這麼一份珍貴的生活感罷了。
洪耀陽對此深感認同,他說:「《小太陽》裡沒有太艱澀的詞彙,再複雜的情感,也都用簡單的敘述表達出來。」這份質樸,最令他感到不易。因為本次錄製有聲書,洪耀陽重新咀嚼、消化書裡的字句,近一步發現,文章裡有太多極為細緻的人生體察。那麼細那麼小,卻如此被關注、照顧著,這也是一種美感。「那讓我覺得,如果我們足夠細心,那麼創作的題材便毋需到遠方尋找,生活周遭已然足夠。」
這是林瑋在《小太陽》中最喜歡的一個句子。直到今日,每每看見冒出頭的小菌,她總不自覺尋思:「爸爸會不會是每天上班、經常看到同一個景色,才會寫出那樣的段落呀?」抱著這個疑問,每年紅磚牆上的白色小菌,都會讓她一次次地想起《小太陽》,想起父親。
最棒的事情往往不在遠方,林良早期的作品便已解答,只要你凝神細察。●
作者:林良、朗讀者/洪耀陽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良
《小太陽》的作者林良,常以本名寫兒童讀物,而用筆名「子敏」寫散文。他的出生年月日,是1924年10月10日,作品具「好爸爸」形象,且給人一種比實際年齡年輕些的感覺,因為他關心兒童閱讀,把心力奉獻給孩子,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心態一定比「常模」年輕得多。
他當過小學教師、新聞記者、副刊編輯、雜誌主編跟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後來還當了報社的董事長。
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語科、私立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著有《小太陽》、《和諧人生》、《月光下織錦》等散文集,兒童文學論述包括《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小東西的趣味》、《更廣大的世界》,兒童文學創作及翻譯共計兩百多本。
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新聞局終身成就金鼎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特別獎及第十六屆國藝會國家文藝獎等。《小太陽》一書曾獲1973年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且2011年獲選為「臺北之書」。
朗讀者簡介:洪耀陽
是配音經紀品牌「遊聲學」及聲音教育品牌「遊聲堂」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以林良先生作品《小太陽》為本製作的「印象太陽」VR作品的配音。
曾經擔任電台DJ,舞台劇演員,唱片製作人。目前為全職配音演員、聲音導演、同時也是聲音訓練師。長期在各大學及企業講授各類聲音訓練課程,目前已有超過兩萬支的配音作品。常見於各大電台電視台、各類廣告、展演空間、戶外電視牆、系統語音、國際有聲催眠引導出版物、有聲書、各類大型線上線下電腦手機遊戲……等。
洪耀陽導演的遊戲,在業界也頗受好評。包括《傳說對決》、《戀與製作人》、《黑色沙漠》、《功夫全明星》等等。同時,他也是國際認證的NLP訓練師、國際催眠師訓練導師,近年專注於高階聲音訓練課程的開發與規劃,多年來也訓練出許多表現優異的專業聲音演員。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