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入圍書單

2021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206本書單如下:

【年度中文創作】入圍作品

  • 《十種寂寞》,簡媜著,印刻出版
  • 《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謝曉陽著,印刻出版
  • 《半蝕》,韓麗珠著,衛城出版
  •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郝妮爾著,南方家園出版
  •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曹疏影著,黑眼睛文化
  • 《成為洞穴》,川貝母著,大塊文化
  • 《成為真正的人》,甘耀明著,寶瓶文化
  • 《死者的孩子》,偕志語著,慢工文化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洪愛珠著,遠流出版
  • 《忐忑》,栩栩著,雙囍出版
  •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程廷(Apyang Imiq)著,九歌出版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楊双子著,寶瓶文化
  •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鄭琬融著,木馬文化
  •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高俊宏著,遠足文化
  • 《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林徹俐著,印刻出版
  • 《看得見的記憶:22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陳逸達、李道明著,春山出版
  •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李璐著,時報文化
  • 《哨譜》,邱常婷著,聯經出版
  • 《時光莖》,林佑軒著,時報文化
  • 《偽神的密林》,ㄩㄐ著,雙囍出版  
  • 《國語》,辛金順著,聯合文學
  • 《深海作業》,陳昭淵著,陳昭淵
  • 《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張世倫著,影言社
  • 《這裡的電亮那裡的光》,田品回著,南方家園出版
  • 《感情百物》,張亦絢著,木馬文化
  • 《新寶島》,黃崇凱著,春山出版
  • 《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鍾文音著,大田出版
  • 《零度分離》,伊格言著,麥田出版
  • 《綠色牢籠》,黃胤毓著,前衛出版社
  • 《廢墟的故事》,鄧觀傑著,雙囍出版
  • 《貓在之地》,崔舜華著,寶瓶文化

【年度翻譯書】入圍作品

  • 《Bacon Ice Cream:奧山由之的攝影初心》,奧山由之著,聶永真繪,原點出版
  • 《大地之下》,羅伯特.麥克法倫著,Nakao Eki Pacidal譯,大家出版
  • 《大科學》,麥可.西爾吉克著,林俊宏譯,左岸文化
  • 《女孩、女人、其他人》,柏娜汀.埃瓦里斯托著,謝靜雯譯,臺灣商務
  • 《巴達維亞號之死》,麥克.戴許著,黃中憲譯,左岸文化
  • 《日本製造,幻想浪潮》,麥特.阿爾特著,許芳菊譯,聯經出版
  • 《世界是垂直的》,史提芬.葛雷罕著,高郁婷、王志弘譯,臉譜出版
  • 《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凱薩琳.瑟倫著,盧靜譯,經濟民主連合
  • 《白銀、刀劍與石頭》,瑪利.阿拉納著,楊芩雯譯,時報文化
  •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芭芭拉.德米克著,洪慧芳譯,麥田出版
  • 《在所有母親之間》,艾希莉.歐娟著,王娟娟譯,商周出版
  • 《地球深歷史》,馬丁・魯維克著,馮奕達譯,左岸文化
  • 《成功的反思》,邁可.桑德爾著,賴盈滿譯,先覺出版
  • 《成為西蒙波娃》,凱特.寇克派翠著,張葳譯,衛城出版
  •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王鷗行著,何穎怡譯,時報文化
  • 《羽毛賊》,柯克.華萊士.強森 著,吳建龍譯,馬可孛羅文化
  • 《肉食星球》,班哲明・烏爾加夫特著,林潔盈譯,積木文化
  • 《克拉拉與太陽》,石黑一雄著,林宏濤譯,商周出版
  • 《巫師與先知》,查爾斯.曼恩著,甘錫安、周沛郁譯,衛城出版
  • 《我的日本夢》,卡蜜兒.華耶著,韓書妍譯,大辣文化
  • 《我的野蠻室友》,羅伯・唐恩著,方慧詩、饒益品譯,商周出版
  •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尼爾・蘇賓著,鄧子衿譯,鷹出版
  • 《沒朋友,只有山》,貝魯斯‧布加尼著,李珮華譯,南方家園出版
  • 《辛波絲卡・拼貼人生》,愛麗絲・米蘭尼著,林蔚昀譯,大塊文化
  • 《咖啡帝國》,奧古斯丁.塞奇威克著,盧相如譯,臺灣商務
  • 《明天吃什麼》,亞曼達.利特著,王翎譯,臉譜出版
  • 《法律何時該寬恕?》,瑪莎.米諾著,李宗義、許雅淑譯,麥田出版
  • 《門牌下的真相》,迪兒德芮.麥斯葛著,韓翔中譯,臺灣商務
  • 《哈布斯堡帝國》,彼得.賈德森著,黃中憲譯,馬可孛羅文化
  • 《流動的疆域》,楊斌著,韓翔中譯,八旗文化
  • 《重新丈量世界》,傑默爾.洪特著,劉盈成譯,漫遊者文化
  • 《革命的那一天》,恰克.帕拉尼克著,黃鴻硯譯,麥田出版
  • 《倒數10分又38秒》,艾莉芙.夏法克著,謝佩妏譯,新經典文化
  • 《倖存者,如我們》,歐大旭著,彭臨桂譯,聯經出版
  • 《海上傭兵:17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鄭維中著,蔡耀緯譯,衛城出版
  • 《家鄉裡的異鄉人》,亞莉.霍希爾德著,許雅淑、李宗義譯,群學出版
  • 《消費中國》,葛凱(Karl Gerth)著,陳雅馨、莊勝雄譯,臺灣商務
  • 《真菌微宇宙》,梅林.謝德瑞克著,周沛郁譯,果力文化
  • 《馬、車輪和語言》,大衛.安東尼著,賴芊曄譯,八旗文化
  • 《動物們的青春》,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著,嚴麗娟譯,臉譜出版
  •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顧若鵬(Barak Kushner)著,江威儀譯,遠足文化
  • 《逝物之書》,茱迪思‧夏朗斯基著,管中琪譯,大塊文化
  • 《魚與黑道》,鈴木智彥著,羅晨音譯,游擊文化
  • 《最後一個人》,金息(김숨)著,胡椒筒譯,時報文化
  • 《無法平靜的夜晚》,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著,郭騰傑譯,新經典文化
  • 《畫鳥的人》,莉迪亞.豪爾赫著,顏湘如譯,馬可孛羅文化
  • 《開膛手傑克刀下 的五個女人》,哈莉.盧賓霍德著,聞翊均譯,方言文化
  • 《新世界的流亡者》,瑪雅.加薩諾夫著,馬睿譯,貓頭鷹出版
  • 《萬物的價值》,瑪里亞娜.馬祖卡托著,鄭煥昇譯,時報文化
  • 《電幻國度》、《迴圈奇譚》、《洪水過後》,賽門.史塔倫哈格著,李建興譯,啟明出版
  • 《漁的大歷史》,布萊恩.費根著,黃楷君譯,八旗文化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詹姆斯.韋斯科特著,劉雅郡、楊璧嫣譯,臉譜出版
  • 《製造快樂公民》,艾德加.卡巴納斯著,張穎綺譯,立緒文化
  • 《摯友》,西格麗德.努涅斯著,蘇瑩文譯,寂寞出版
  • 《數位貨幣烏托邦》,芬恩.布倫頓著,許恬寧譯,八旗文化
  • 《數據與人性》,傑爾.索普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
  • 《戰爭的滋味》,莉琪.科林漢著,張馨方譯,麥田出版
  • 《戰時燈火》,麥可.翁達傑著,李淑珺譯,時報文化
  • 《樹下長椅》,克里斯多福.夏布特著,木馬文化編輯部譯,木馬文化
  • 《樹冠上》,理察.鮑爾斯著,施清真譯,時報文化
  • 《盧米埃星系》,法蘭西斯科.卡塞提著,陳儒修譯,一人出版
  • 《攀向自由》,柏娜黛.麥當勞著,劉麗真譯,臉譜出版
  • 《魔法師的年代》,沃弗朗.艾倫伯格著,區立遠譯,商周出版

【年度生活書】入圍作品

  • 《12元的高雄》,黃信恩著,九歌出版
  • 《一起走 taskun mudaan》,阿多著,慢工文化
  • 《人類使用說明書》,卡蜜拉.彭著,李穎琦譯,網路與書出版
  • 《人類與自然的祕密連結》,彼得.渥雷本著,王榮輝譯,日出文化
  • 《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王振愷著,遠足文化
  • 《大腦韌性:高齡化時代最重要的健康資產》,桑賈伊.古普塔著,張瓊懿譯,行路文化
  •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莫娜.艾塔哈維著,聞翊均譯,臺灣商務
  • 《女孩與性》,佩吉.奧倫斯坦著,溫璧錞譯,高寶出版
  • 《小吃碗上外太空》,包子逸著,有鹿文化
  • 《不一樣又怎樣》,強納森・穆尼著,吳緯疆譯,開朗文化
  • 《手槍女王 Hand Job Queen》,涼圓著,大辣文化
  • 《世界文字圖解簡史》,維達利著,鼎玉鉉譯,大塊文化
  • 《台語片的魔力》,林奎章著,游擊文化
  • 《台灣同運三十》,喀飛著,一葦文思
  • 《吃的台灣史》,翁佳音、曹銘宗著,貓頭鷹出版
  • 《地方創生來解答》,太田浩史等著,曾鈺珮譯,行人文化
  • 《年齡歧視》,艾希頓.亞普懷特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
  • 《曲盤開出一蕊花(書+CD):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洪芳怡著,遠流出版
  • 《百工職魂》,目映‧台北著,寶瓶文化
  • 《西班牙美食史》,瑪麗亞.塞維亞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
  •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蘇・史都華-史密斯著,朱崇旻譯,究竟出版
  • 《我們為何吃太多?》,安德魯‧詹金森著,吳國慶譯,八旗文化
  • 《我拿青春換明天》,陶曉嫚著,三采文化
  • 《沙漠化為一口井》,蔡適任著,時報文化
  • 《來聊聊繪本吧》,長新太、五味太郎著,楊明綺譯,典藏藝術家庭
  • 《房東阿嬤與我:從今以後》,矢部太郎著,緋華璃譯,新經典文化
  • 《明日家園》,詹姆士.瑞班克斯著,翁尚均譯,潮浪文化
  • 《建築的誕生》,金弘澈著,陳品芳譯,大田出版
  • 《活出率真:本來的你,就很好》,福森伸著,Crystal Tsai譯,時報文化
  • 《追尋寧靜》,喬治.普羅契尼克著,韓絜光譯,漫遊者文化
  • 《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陳明忠著,釀出版
  • 《喔!臺味原來如此》,陳靜宜著,麥浩斯出版
  • 《就算牠沒有臉》,黃宗慧、黃宗潔著,麥田出版
  •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陳逸宏、沈維巖著,一葦文思
  • 《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小倉拓著,雷鎮興譯,行人文化
  • 《跑出巔峰》,麥可.克羅利著,陳卓均譯,墨刻出版
  •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李易安著,聯經出版
  • 《萬能店員》,張立祥著,游擊文化
  • 《親愛的圖書館》,蘇珊.歐琳著,宋瑛堂譯,時報文化
  •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陳培豐著,衛城出版
  • 《與希林攜手同行》,是枝裕和著,呂宜庭譯,臉譜出版
  • 《廚藝祕訣超圖解》,亞瑟・凱納著,林惠敏譯,漫遊者文化
  • 《廣告與它們的產地》,東京碎片(uedada)著,歐兆苓譯,大塊文化
  • 《親密關係暴力》,瑞秋.路易斯.斯奈德著,張馨方譯,馬可孛羅文化
  • 《親愛的人生》,凱倫.希區考克著,劉思潔譯,游擊文化
  • 《醫療不思議》,汪漢澄著,麥田出版
  • 《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金磊著,大塊文化
  • 《變裝的藝術》,傑克・霍爾著,陳瑄譯,大塊文化

【年度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 《10歲開始學企管》,拉蘿.布萊恩、羅絲.霍爾著,凱蘭.史多弗繪,張琇雲譯,小天下
  • 《10歲開始學政治》,艾力克斯.弗斯、蘿茜.霍爾、路易.史都威爾著,凱藍.史多弗繪,賴雅靜譯,小天下
  • 《10歲開始學理財》,艾迪.雷諾斯、馬修.歐德漢、拉蘿.布萊恩著,馬可.博納提繪,賴雅靜譯,小天下
  • 《What The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公共電視、法律白話文運動著,石芯瑜、蔡佳錡、陳濯緯繪,時報文化
  • 《人體製造工廠:便便、尿尿、汗水……35種有形的人體產物》,藤田紘一郎著,戶毛戶毛繪,張東君譯,小熊出版
  • 《人體製造工廠:發燒、體臭、咳嗽……36種無形的人體產物》,藤田紘一郎著,戶毛戶毛繪,張東君譯,小熊出版
  • 《大腦的秘密》,貝蒂娜.伊普著,米亞.尼爾森繪,劉維人譯,維京國際
  • 《中小學生經濟生活觀察日記》,黃春興著,Sonia Ku繪,國語日報
  • 《少女三劍客—我在這裡》,凱特.狄卡密歐著,Amy June Bates繪,郭恩惠譯,台灣東方
  • 《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丹尼爾.米契林斯基著,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丹尼爾.米契林斯基繪,林蔚昀譯,小天下
  • 《只要好好活著,就很了不起》,更科功著,繪,陳怡君譯,仲間出版
  • 《巨人皇后的秘密》,潘.慕諾茲.里安著,Agathe Xu繪,蘇瑩文譯,台灣東方
  • 《打開文明之門:從不會用火到環遊世界,人類文明是怎麼出現的?》,劉維人著,cincin chang繪,國語日報
  • 《打開現代之門:從蒸汽機到智慧型手機,人類社會是怎麼進步的?》,劉維人著,cincin chang繪,國語日報
  • 《我們之間》,克萊兒.阿特金斯著,郭恩惠譯,台灣東方
  • 《幸運遇見你》,幾米著,大塊文化
  •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賈桂琳.伍德生著,六十九繪,黃筱茵譯,小麥田
  • 《原來貨櫃是這樣子啊!》,小魯文化編輯部著,葉亞璇、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繪,小魯文化
  •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林大利著,玉子繪,小天下
  • 《國家地理仿生科技大揭密》,珍妮佛.史旺森著,徐仕美譯,大石國際
  • 《從無到有工程大剖析:道路、隧道、橋梁、大樓》共四冊,鹿島建設株式會社監修,池內李利、武者小路晶子、山田和明、田島直人繪,李彥樺譯,小熊文化
  • 《探險家旅行圖誌》,伊莎貝.明霍斯.馬汀著,貝納多.卡瓦赫繪,張淑英譯,步步文化
  • 《最後一個人》,王淑芬著,夏紹智 SUMMERISE繪,巴巴文化
  • 《渾沌》,夢枕獏著,松本大洋繪,大塊文化
  • 《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大自然與動物的神祕傳說》、《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魔神與巨怪的奇異故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著,格紋上的茶漬(莊予瀞)繪,小麥田
  • 《菲姬闖世界》,坦姆辛.雅努著,顏寧儀繪,鄭榮珍譯,幼獅文化
  • 《愛你喔,螢火蟲:都市公園螢火蟲復育記》,張文亮著,字畝文化
  • 《聖誕小豬》,J.K. 羅琳著,吉姆.菲爾德繪,謝靜雯譯,皇冠文化
  • 《蜘蛛的腳裡有大腦?》,中田兼介著,游韻馨譯,臉譜出版
  • 《銅山國王》,保羅.比格爾著,琳德.法絲、哈曼.凡.斯達登繪,賴雅靜譯,小麥田

【年度童書】入圍作品

  • 《DNA:基因和遺傳的秘密》,尼古拉.戴維斯著,艾蜜莉.薩頓繪,陳宏淑譯,上誼文化
  • 《一本童書的誕生》,羅杜拉.帕帕著,科斯塔斯.馬克普洛斯繪,楊惠君譯,水滴文化
  • 《入冬前的楓葉信》,菊地知己著/繪,米雅譯,步步出版
  • 《大力士女孩》,姜義村著,貓魚繪,巴巴文化
  • 《小鳥和鱷魚》,鄧正祺著/繪,信誼出版
  • 《不一樣的1》,吳亞男著,柳壟沙繪,信誼出版
  •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雍.卡拉森著/繪,張淑瓊譯,親子天下
  • 《水族館的動物醫生》,大塚美加著,齋藤槇繪,張東君譯,阿爾發出版
  • 《世界上最美的聲音》,吳欣芷著/繪,拾光工作室
  • 《外婆家的馬》,謝華著,黃麗繪,小天下
  • 《生物變變變:創意遊戲學演化》,沙賓娜.拉蒂瓦著,徐仕美譯,小天下
  • 《企鵝探險隊》、《企鵝觀測隊》、《企鵝登山隊》,齊藤洋著,高畠純繪,李慧娟譯,台灣東方
  • 《企鵝演奏會》,陳彥伶著/繪,信誼出版
  • 《地球寶寶晚安》,幾米著/繪,William A. Dirks(杜文宇)譯,小天下
  • 《地圖喵:啟蒙孩子的圖像思維》,喬伊絲.海索柏斯著/繪,親子天下
  • 《好長好長的貓媽媽》,Q-rais著,Higuchi Yuko繪,黃惠綺譯,小麥田
  • 《守護大海的人》,玉米辰著,交通部航港局
  • 《別沖水啊!》,理查.普雷特、瑪麗.普雷特著,約翰.凱利繪,張東君譯,聯經出版
  • 《君偉的誤會報告》,王淑芬著,賴馬繪,親子天下
  • 《我的粉蠟筆》,許智偉著/繪,青林國際
  • 《我的新鄰居》,凱思雅.丹尼斯維奇著,潘欣譯,小天下
  • 《沒有字的明信片》,向田邦子原著,角田光代改寫,西加奈子繪,林真美譯,小麥田
  • 《那些消失的事》,碧翠絲.阿雷馬娜著,碧翠絲.阿雷馬娜繪,王卉文譯,阿布拉文化
  • 《呼嚕呼嚕的書店小貓》,吳欣芷著/繪,小典藏
  • 《河馬媽媽分鬆餅》,梁雅怡著,阿喵繪,譯,台灣東方
  • 《爸爸的小貨車》,Mori三木森著/繪,拾光工作室
  • 《勇敢的山羊羅賓》,菲利普.喬丹諾著/繪,陳怡潔譯,維京國際
  • 《建築女帝:札哈.哈蒂的故事》,維多利亞.田得樂-克里洛芙著/繪,周惠玲譯,字畝文化
  • 《哥利亞:不一樣的男孩》,西莫.阿巴迪亞著/繪,柯倩華譯,幼獅文化
  • 《校外教學到月球》,約翰.海爾著/繪,小麥田
  • 《神奇行李箱》,克里斯.內勒–巴列斯特羅斯著/繪,柯倩華譯,小天下
  • 《被歌聲喚醒的藍鳥》,布麗塔.泰肯特拉普著/繪,柯倩華譯,維京國際
  • 《翠翠掉下去了!》,科瑞.R. 塔博著/繪,柯倩華譯,三民書局
  • 《燕子遷徙日記》,帕維.卡瓦塔諾夫著,奧嘉.普塔世尼繪,張東君譯,水滴文化
  • 《藍色小屋》,凱莉.喬丹著,潔西卡.寇特妮–堤可繪,柯倩華譯,米奇巴克
  • 《藏在檸檬裡的科學》、《藏在蛋裡的科學》,塞西樂.朱格拉、傑克.吉夏爾著,羅鴻.西蒙繪,陳怡潔譯,台灣東方
  • 《顯微世界》,蘿瑞.亞歷山大著,薇薇安.米丹柏格繪,齊若蘭譯,字畝文化

本屆複選委員名單:

丁名慶(《幼獅文藝》主編)
王淑芬(童書作家、手工書推廣者)
王盛弘(作家)
吳雅婷(自由歷史學者)
房慧真(作家)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翁稷安(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許琳英(譯者)
郭光宇(高我導引師)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劉佳奇(文字工作者)
鄭力軒(政大社會系副教授)
鄭淑瑩(文字工作者、親子讀書會成員)
羅百合(研香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01 12:00
世界步道書展 上》此生最美好的風景 ft.日本、土耳其、加拿大、美國4國步道協會專家
  • 企畫: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 文字:陶俊成、Josie Chen、徐銘謙、林宛柔、日本NPO法人未来、土耳其文化路徑協會、加拿大布魯斯步道保育協會

隨著本土疫情驟起而又趨緩,我們見證了步道使用量的劇烈消長。其實,在我們揣想這場世紀大疫後,人類的生活是否將不再相同時,距今百年前,疫情與步道也有奇妙的連結。

1918年撼動全球公衛史的西班牙大流感,當時造成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與此同時還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全球如此混亂與絕望的時代過後,1921年的美國,環保運動者班頓.麥凱(Benton MacKaye)在建築師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催生「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3400公里)的倡議。

麥凱的構思中充滿了讓人重返自然,以及互助合作勞動的理想——前者是縫合人與自然的關係,後者是重新連結人與人間的關係。雖然我們無從得知當年經歷亂局的夢想家,何以能發出如此充滿希望的倡議,但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支撐現今的人們往前繼續下去的動力。

在公部門和強大的公民社會協力下,阿帕拉契山徑完成串聯,也成為21世紀以來,長距離步道運動風起雲湧的濫觴。包括在日本的信越步道(80公里)、太平洋陸奧潮風步道(1,025公里),澳洲的Bibbulmun Track(1,003公里)、黎巴嫩的Lebanon Mountain Trail(470公里)、以色列的Israel National Trail(1,015公里),以及在台灣的千里步道。

長距離步道如同許多伴隨動盪不安過後而來的社會改革,以具體的夢想召喚希望與重新連結的渴望。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給予走上這條路線的各地夢想家以靈光,回到自己的家鄉造夢,讓山徑的里程不斷延展,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而在這段因疫情而無法出國遠行的日子,千里步道協會策畫了世界步道書展系列,邀請來自日本、土耳其、加拿大與美國等4國的步道組織,介紹尚未在台灣,甚至未在英語世界出版的步道書籍。這些作品除了有全程行者精彩萬分的冒險旅程,更多的是各國的健行文化引介。我們也希望藉這個機會,介紹在世界各個角落推動步道運動的重要夥伴給讀者認識。

就讓我們從亞洲出發,邀請你以雙眼代替雙腳,透過爬梳書本中的文句,和我們一起跨時空旅行。

日本.NPO法人未来

  • 推薦人:理事長 岸田寛昭
  • 組織簡介:位於鳥取縣倉吉市的NPO法人未來,以「創造地方以及孩童的未來」為理念,扎根地方,開展地方再造的事業。此外,抱持著國際視野,該組織也舉辦過集合國內外步行者的「SUN-IN未來WALK」等各式各樣的步行大會,旗下經營的「鳥取未來市集」被視為日本最強的電商平台。

 讀書 

司馬遼太郎:街道をゆく 27,《因幡いなば.伯耆ほうきのみち、檮原ゆすはら街道》

司馬遼太郎(1923-1996)是日本代表性的歷史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品《龍馬行》、《坂上之雲》等都曾改編成膾炙人口的大河劇。

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因幡いなば.伯耆ほうきのみち、檮原ゆすはら街道」是司馬遼太郎從1971到1996年在《週刊朝日》上連載的「街道をゆく」旅行日記系列書之一。這個紀行文集共43卷,所到之處不只日本國內,也包括歐洲、台灣等海外。

本書的焦點鳥取縣正好是NPO法人未來的活動據點,此地舊稱因幡與伯耆之道,目前總人口數雖是日本全國最低,但書中描繪的農作法、農具等內容,讓這片土地形象鮮活,為現代旅人帶來截然不同的印象與感受。

檮原的街道則講述無法嚐到明治維新的果實而倒下的坂本龍馬等多數土佐人(今高知縣),為了脫藩而經歷的遊記,是一篇與因幡、伯耆之道截然不同,很有南國開朗氣息的遊記。

 走路 

鳥取橫斷長距離步道


日本NPO法人未来提供

可將鳥取縣東西向一線到底走完的「鳥取橫斷長距離步道」,是全長2,072公里的「中国自然歩道」的一部分。「中国」指的是日本本州島最西部地區,包含鳥取縣等五個縣。

在鳥取縣內,有可以享受山陰海岸地質公園中壯闊自然景觀的鳥取縣行程,還有由大山寺開始到倉吉市內,接連著三德山的步道路線及東鄉池周邊和舊鐵路線的鳥取縣中部行程,此外還有可悠閒散步在名山著稱,大山國立公園內的山毛櫸森林、徜徉在日本最大砂洲弓之濱半島的美景及浪潮聲的鳥取縣西部行程。

土耳其.文化路徑協會

  • 推薦人:發起人 Kate Clow、專案主任 Hüseyin Eryurt
  • 組織簡介:文化路徑指的是「一條或多條遵循歷史、文化或自然主題的永續路徑」。土耳其文化路徑協會(Culture Routes Society, CRS)創立於2012年7月,致力於保護土耳其現有的文化路徑,並設定高維護標準。目前協會所倡議維護的步道,皆針對健行者、自行車使用者與騎馬者。
    我們期望這些步道能讓逐漸遺忘鄉村歷史的土耳其都市人,更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也帶領國際旅人深入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讀書 

Nevzat Çevik, Lykia Kitabı (The Lycian Book)

這本書奠基於詳實的考古與歷史研究,介紹位於土耳其西南部沿海的呂基亞地區(Lycia)。呂基亞在史前時代即有人居,也是現今所知最早實施民主的地區,因位處貿易要道,文化深受各地區影響:波斯人的石雕技藝、希臘人影響當地日後的宗教。呂基亞曾被納入羅馬帝國行省之一,為城市的構造與貿易發展奠定基礎。

概述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後,本書的第二部分介紹當地的地景與文化資產。翻過一幅幅圖片,讀者會驚詫地發現,當地如此豐富的文化遺跡竟已所剩無幾,許多都被早期的探險家帶回母國,陳列在歐洲的博物館中。

當行者走在土耳其最為人所知的長距離步道:呂基亞之路(Lycian Way)時,本書將是領略當地深邃歷史文化的重要良伴。我們企盼本書可以翻譯成英文或多國語言,讓更多步道與文化愛好者能認識這個光明之地(land of light)。

 走路 

呂基亞之路歐亞步道(Via Eurasia)


土耳其文化路徑協會提供

位處土耳其西南部的呂基亞之路全長540公里,從費特希耶(Fethiye)到安塔利亞(Antalya)約需費時29日,也是土耳其第一條長距離步道,由Kate Clow於1999年調查、規畫與指標設置完成。路徑主要由羅馬路、古道和騾路組成,由於路面較硬,且多石塊,並不適合越野車騎行。

呂基亞之路同時也是歐亞之路(Via Eurasia, VEa)的重要路段之一。這是一條從羅馬法蘭奇納古道(Via Francigena del Sud)、巴爾幹半島一路延伸到希臘和土耳其的跨歐亞大步道,由許多知名文化路徑串聯而成。全長4,032公里,也是第一條跨歐亞的長距離步道。

加拿大.布魯斯步道保育協會

  • 推薦人:組織資源長Jackie Randle
  • 組織簡介:加拿大的布魯斯步道保育協會(Bruce Trail Conservancy, BTC)是以會員與志工為主體的協會,主要由19個會員董事共同決策與管理。協會為布魯斯步道的主責管理單位,也是安大略省最大的土地信託組織之一,其願景為永續經營步道,以及保育周邊土地。協會旗下有9個區域俱樂部,負責各區域路段之維護管理、志工經營與推廣活動。

 讀書 

Nicholas Ruddick, The Bruce Trail End to End: Niagara to Tobermory the Hard Way

加拿大雷賈納大學的奇幻文學講師Nicholas Ruddick,與他的老朋友,同時也是資深政府官員的Mike Shaw,兩人在退休後分別搬到安大略省的城鎮生活。人生的下半場要如何開展才算精彩?在一陣摸索之後,兩人在2018年的春季,決定結伴同行,挑戰全長900公里的布魯斯步道。65歲的Ruddick和70歲的Shaw,先前沒有任何長距離步道的健行經驗,兩人從布魯斯步道的起點-美加邊境的尼加拉河啟程,沿著懸崖地景一路往西北前行。沿路與險惡的地形、多變的氣候、擾人的蚊蟲抗戰,九百多個日升日落後,在COVID-19於全球蔓延之際,抵達了步道終點托貝莫里(Tobermory)。

此書可謂加拿大版的《別跟山過不去》,書內收錄超過300張布魯斯步道的自然荒野美景,記錄兩位老友在垂暮之齡的壯遊旅程。夢想不分年紀,只要勇敢邁開步伐,都將成為此生最美好的經歷。

 走路 

布魯斯步道


加拿大布魯斯步道保育協會提供

布魯斯步道總長約900公里,全段位於安大略省的中南部,為加拿大東岸最長,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長距離步道。布魯斯步道沿著尼加亞拉懸崖(Niagara Escarpment)延伸,其獨特的地貌與生態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UNESCO World Biosphere)。(歡迎點選BTC官網,以行動購買地圖,支持他們維護管理步道哦!)

美國.健行者

  • 推薦人:Josie "Hardcore" Chen
  • 簡介:誤入山林而不能自拔的城市飼料雞,擁抱荒野也喜歡大都會,偏愛用心記錄路途上張望過的人物風景,徒步旅行是人生不可割捨的熱愛。
    除不計其數的短程山林及城市歷史步道外,2014年因緣際會完成人生夢想清單:四國八十八箇所遍路;2016年春天完成三條不同西班牙聖雅各朝聖路線、GR221步道,及部分土耳其呂基亞之路。2017年完走美國第一條國家景觀步道阿帕拉契山徑。2018年在野火肆虐中完成美西太平洋屋脊步道。累積徒步距離超過10,000公里。

 讀書 

Sarah Mittlefehldt, Tangled Roots: The Appalachian Trail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ticsWeyerhaeuser Environmental Books

文章最後,讓我們來到長距離步道的夢想起源,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

本書詳盡介紹了阿帕拉契山徑的發展過程,內容包含步道的自然和歷史背景、步道形成的發想、逐步建置過程中的種種障礙與挑戰,以及不可免的政治角力,具體展現了「長距離步道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除了記錄美國政府和民間合作推動建立長距離國家景觀步道系統的歷程外,書中也提供了步道途經處的地主們與健行組織間角力交涉的平衡報導。豐富的歷史資料考據,不但適合推薦給對阿帕拉契山徑有興趣的朋友,對想深入了解長距離步道推動歷程的夥伴來說,也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Heather Anderson, Mud, Rocks, Blazes: Letting Go on the Appalachian Trail

作者是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自2013年以來,自力補給最速紀錄的保持人、2019國家地理雜誌年度冒險家,三度遠足三冠王(AT, PCT, CDT),同時也是第一位及目前唯一在連續12個月內完成AT, PCT, CDT的女性年度遠足三冠王。

本書帶讀者重回她2015年首度挑戰阿帕拉契山徑的冒險歷程。從緬因州卡塔丁山頂,到喬治亞州史賓納山巔,在積雪、強風、暴雨、嶙峋巨石、泥濘和阿帕拉契山徑的白色火焰指標中,歷經各種肉體傷痛、疲累痠疼,精神上的恐懼不安和自我懷疑。步道暱稱Anish的Anderson一次一次將自己推向極限,憑著堅定的意志和強大決心,除了創下54天7小時48分的完走紀錄外,也是趟擁抱自我,與生命和解的動人旅程。

 走路 

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 AT),點擊可見互動式地圖


(Josie攝)


(Josie攝)

南起自喬治亞州史賓納山,北至緬因州卡塔丁山,途經14州、穿越8座國家森林及2座國家公園,全長約3,500公里,自1925年以來便由阿帕拉契山徑協會維管。

阿帕拉契山徑是全球最長僅准許行人以徒步方式通行的步道,每年吸引上萬旅客造訪,並有數千人嘗試挑戰單季(連續12個月內)徒步全程,然成功率僅約20%-25%。步道養護由沿途30個徒步會分區段負責維持,年度皆有超過4000名志工投入17.5萬小時進行作業。

***

長距離步道是夢想家的聚集之處。倡議者揮筆為文,在公私部門間來回奔走倡議;志工與維護者以對自然擾動最少的方式進行修築;健行者則在健行中與自我對話,遇見更理想的自己和世界。

大疫過後,更需要療癒與修補的正面力量。期許我們都能貢獻一己修復的能量,成為地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如此我們終將在步道上重聚,而重新連結的熱望也將更甚以往,長距離步道的夢想也會因而延續綿長,帶來康復的希望。

我們將在〈下篇〉盤點台灣已出版的經典健行書目,涵蓋對健行文化的建構或哲思,及在異國進行長距離健走的心得和啟發,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邊讀邊走。

我們也在由世界步道聯盟(World Trails Network, WTN)主辦的步道論壇Trails Talk上,和國際的步道夥伴們分享這次的書展計畫,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選連結收看錄影。

期待疫情過後,我們能再次展開雙臂,邀請國外的夥伴們齊聚2022亞洲步道大會,也歡迎大家參與本次盛會,到場聆聽他們倡議和守護步道的故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0-31 13:00
OB短評》#339 和光同塵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鄭琬融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詩集讀來有如生活中起的各種毛球,那些雨日潮濕憂鬱,那些動物活人的生死,都在光的背面(與風的後面),以幽靈魍魎之身化成白紙黑字,從空間感、觸覺、聽覺等感官出入後,共處一室。那些毛球化身在不安卻篤定與坦蕩、拒絕隨便答案的提問、不甘願的旅行出走、或勉強的愛,是幽靈的骨氣、詩人的失意,也是你我的片刻風景。【內容簡介

茶金

公視、客委會、黃國華著,印刻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台灣近幾年陸續推出數部以日本殖民時期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從戰爭、飲食、文學到妖怪誌異,甚至百合等議題都有作品出現,以二戰之後的歷史背景似乎仍在發展中。本書以1950年代、美國經濟援助、冷戰佈局下的商業競爭為舞台,並以台灣日常生活已不可缺的「茶葉」為軸線,並出台了少見的女性商場人士為主角,這幾條線織成一塊台灣歷史敘事尚待補充的面向,小說自身亦情節流暢且細節豐厚。【內容簡介

浮雲

林芙美子著,李彥樺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此作為距今70年前(1951)出版的小說,也是林芙美子生前最後一部作品,1955年即由成瀨巳喜男改編為經典電影,一部作品的誕生、催生者的殞逝、作品以不同形式重生,皆發生在5年內。這是戰後日本的縮影,生與死、毀壞與重生幾乎是並行而至,也是小說(與其刻畫的愛情)在異地重生、在原鄉死去的寓言。小說出版兩個月後作者即因心臟病去世,也讓小說中盤踞、縈繞在主角身上的死亡趨力,有著直逼現實的張力。【內容簡介

羽毛賊

一樁由執念、貪婪、欲望所引發,博物史上最不尋常的竊案
The Feather Thief: Beauty, Obsess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Heist of the Century
柯克.華萊士.強森(Kirk Wallace Johnson)著,吳建龍譯,馬可孛羅,5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益  
這世上真的有人千方百計偷羽毛,而且一路偷進了自然史博物館!?超出一般認知的故事令人驚異且帶來無可預知的期待。作者投身一樁案件,寫出一個精彩到讓人懷疑虛實的故事,領讀者走進形形色色羽毛的瑰麗世界,也揭開鮮豔色彩、絲滑觸感背後,關於博物學發展、動物保育、羽毛產業、休閒嗜好這些宏闊到全球生態鏈,又細膩進個人慾念的歷史交織處。【內容簡介

親愛的圖書館

The Library Book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著,宋瑛堂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1986年美國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經受一場真實的火炬考驗,造成了無法復返的慘烈損失,然而事故真相依舊未解。但作者並非落入尋找兇手真相的窄路,而是鋪展了圖書館的歷史、圖書館員的生活、與書相關的各種逸事,構築了一部以圖書館為主角的精彩小說。初讀此書會受到敘事細節與懸疑情節深深吸引,直至明白奠基於真實事件開展的寫作功力,讓報導文學、小說、調查報告、歷史敘事等文類的界線模糊,也成功讓「圖書館」的個性與身世躍然紙上。【內容簡介

BTS THE REVIEW 當我們討論BTS

在嘻哈歌手與IDOL之間的音樂世界,專輯評論╳音樂市場分析╳跨領域專家對談,深度剖析防彈少年團
BTS: THE REVIEW
金榮大(김영대)著,曹雅晴譯,堡壘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是一本防彈少年團(BTS)的歌曲賞析全集,翻閱時深深感受到來自大叔作者對於世紀男團的全面之愛。然而作者實為旅美韓國資深文化評論,亦提供了在BTS之前的K-Pop流行發展簡史,音樂產業化的市場分析,以及BTS出入韓國文化、神話、哲思、生活、愛情、信仰等複雜面向的創作分析。本書也是一部關於粉絲(fandom)的文化紀錄,並自身示範了粉到最深刻之境的成果。【內容簡介

愛的帝國

權力與誘惑,作為感官文本的「法屬太平洋」
Empire of Love: Histories of France and the Pacific
馬特.松田(Matt K. Matsuda)著,丁超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此學術著作以「愛」如何作為殖民體制表現的一環為題,並透過文學這一殖民技術,重構帝國與殖民地間的情慾化與權力結構。如軍官與在地少女間的浪漫故事,如何粉飾侵略與占據、如何性化被殖民者、情慾化殖民地,都透過文學小說展現其愛的殖民意識形態。由此可回看東亞、甚至台灣與日本、美國等現代帝國間的殖民關係,又是透過怎麼樣的浪漫敘事呈現、偷渡?但作者並未仔細提供「愛」這個概念的知識生產、歷史成因,若能提供在地化的浪漫愛歷史爬梳,會讓討論更聚焦且有力。【內容簡介

就算牠沒有臉

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黃宗慧(Iris Huang)、黃宗潔(Cathy Huang)著,麥田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從「沒有臉」就無法產生憐憫心的道德倫理難題出發,透過12篇往返互文的思索文章,對於動物權、動物保護、生命政治、倫理哲學、文化再現等,圍繞著「人與動物」間關係的議題提出深刻探問,讀來不只是為了動物權利發聲,也對人類的生存合理提出質疑。人對動物的態度,映照的也是人對彼此、對環境的對待,「沒有臉」引發的道德倫理困境不只是動物,也是人類社會不同群體間的恆常難題。【內容簡介

城市、演化、人

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Cities: The First 6,000 Years
莫妮卡.史密斯(Monica L. Smith)著,吳凱琳、王年愷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都市」究竟何時出現,又是如何生成?可以從各種學科角度提出解釋,本書從作者的專業——人類學考古學出發,提出方方面面的歷史證據與推論,但更強調一種普世原理。如開篇作者提到「丟棄行為」的出現如何定義了都市生活型態與機制;又或者貴族與平民間的中階層人士出現如何證明的都市型態的社會系統。軟體與硬體角度並進,此書為都市學打開新的面向。【內容簡介

地方創生來解答

11場讓日本社區變有趣的設計對談
つくること、つくらないこと: 町を面白くする11人の会話
太田浩史、廣瀨俊介、長岡賢明、鈴木毅、馬場正尊、西村佳哲、芹澤高志、廣井良典、鷲田清一著,曾鈺珮譯,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益  
本書邀請設計、藝術、政策、實踐……等諸多領域、專業各異的專家對談,建構一個生活共同體空間的理念與藍圖。它有該增設努力的部分,也有該耐住有所不為之處。活潑的對談,激起的火花,儘管原書已於日本出版10年,今日讀來仍然相當有收穫。舉重若輕的氣氛也使得這些睿智有趣的想法容易吸收。這本書帶我們從近年台灣已口號化的「地方創生」的框架跳脫出來,因此它最可惜的就是將中文書名冠上了「地方創生」之名。【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