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t Seul
克里斯多福.夏布特(Christophe Chabouté)著,劉厚妤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被先天條件與後設價值觀禁梏的主角,因著定期遞送的物資和隨意翻閱的詞典,與外在世界維持了物質與精神上的聯繫,終究萌生了希望和動力。作者藉此暗示,字詞如何協助人們理解世界,世界又如何為字詞所定義,形成人們所嚮往依存的大千世界。人物、相貌、空間、作為、對白等圖像小說的表現,無論是設計或留白都有許多可詮釋的空間,隨人投射出無限意象和省思,領讀者直面自己心中在意之處。【內容簡介➤】
●孤獨世紀
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著,聞若婷譯,先覺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議
將「孤獨」視為問題與危機,並在全球經濟與文化範疇討論此現象的成因與解法,是本書的核心宗旨。作者挑選的案例十分有趣,如1970-2010年的中國流行歌曲中「我」出現的頻率一直增高,「我們」則相反;2018年英國正式成立的「寂寞部長」乃為解決生產力下降、醫療照護需求越高的孤獨危機。而在諸多作者描述的個案與現象中,「孤獨經濟」或許是最有趣的篇章,從作者的經濟專業來看,孤獨現象也是重整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可能性,呼籲讓高度個人化與私有化的財富累積、生產競爭重回集體利益的追求。【內容簡介➤】
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柯嘉豪(John Kieschnick)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遠足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從佛經對物質的態度出發,透過舍利、佛經、橋樑……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椅子、茶、糖,觀察它們的歷史以及與佛教文化的關聯。自教義中的物質概念、經典中的物質世界,討論跨向現實對物質的處置與追求。關注焦點雖然是傳統中國,但視野廣及世界其他古典文明。宏觀的眼光細緻地落實至個別之物,在道出這些物品的身世之餘,也說明了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生活風貌,其實蘊含著長遠而複雜的內裡,單箭頭的擴張傳播論或吸收轉化論,都小看了歷史的複雜度。【內容簡介➤】
●地球深歷史
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Earth’s Deep History: How It Was Discovered And Why It Matters
馬丁.魯維克(Martin J.S. Rudwick)著,馮奕達譯,左岸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相比於據信存在超過45億年的地球,人的一生渺如一瞬,但也正是為了理解這樣超乎人類界限的存在,從紀錄可及開始,人類不斷嘗試理解地球、建立又翻新自然觀,隨之而來即是科學方法的演進、以及相關人文宗教文化論述的消長。本書以淵博的知識、細緻的討論辯證呈現上述人與地球的漫長認識與人類社會自身的衝突、演化。作者凸顯了地質科學與人文思考的相輔相成,共構了地球深長的歷史。【內容簡介➤】
●有植物的美好日常
在尋找自我的路上陪伴我的花草,以及不小心種死的盆栽 My Life in Plants: Flowers I’ve Loved, Herbs I’ve Grown, and Houseplants I’ve Killed on the Way to Finding Myself
凱蒂.瓦茲(Katie Vaz)著,蕭寶森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作者心微思細,關照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在植物的參與、陪伴下走到今日。39篇短文搭配插圖,每篇談一種植物,五花八門,任意端起一棵,彷彿推開一扇門,門後的各色生命風景,在融融花草的連綴下,柔和了也輕巧了。看著這些風景,閱讀作者與植物相陪的心念流轉,不由自主地回頭細察體會自己與周遭的關係吧。無論是否具有綠手指才能,藉著這本色彩豐富卻柔潤的圖文小冊,我們都有機會被植物撫慰如斯。【內容簡介➤】
話題》圖像文學如何處理記憶?談來自清水的孩子、死者的孩子、臺北來信、我的日本夢
1953年,27歲的亨利.莫雷森(Henry Molaison)為了治療從小困擾他的嚴重癲癇,在專業醫生的診斷和執刀下,接受了一場實驗性質的大腦顳葉內側切除手術。那是精神外科的全盛時期,醫界對大腦手術充滿自信,要等到數十年之後,無數病歷的累積,才意識到輕易對大腦動刀的副作用。
很不幸地,年輕的莫雷森就是其中一例,手術看似使癲癇得到了控制,但也剝奪了他形成長期記憶的能力。在往後五十多年的人生裡,他只剩下30秒短期記憶的能力,30秒過去,一切灰飛煙滅。
莫雷森變成了只有「當下」的人,這句話看似浪漫,實則悲劇。沒有記憶幾乎等於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無法和人結識,也無法從事工作。他的後半生活在專業的照護機構裡,成為科學家們研究大腦運作的實驗對象,成了論文上的實驗代號「H.M.」。
長期與莫雷森合作的神經暨大腦認知科學家蘇珊.科金(Suzanne Corkin),在以莫雷森生平撰寫的科普書籍《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裡,記錄了下面這段故事:年過半百的莫雷森,在他皮夾裡放著兩張紙條,一張寫著:「爸爸過世了」,另一張則寫著:「媽媽住在安養院裡,身體健康。」他只能依賴著這兩張紙條,讓他免於至親不在身邊的焦慮。
然而,記憶的構成如此複雜,存在卻如此脆弱。在時間洪流中,多數生命碎片都被捲入遺忘的深淵,消失於虛無。因此處理記憶,小心保存,試著拼湊串連,甚至組織成一則敘述或故事,都是面對生命消逝的恐懼。
記憶的片段,組合成有劇情頭尾、有邏輯因果的述和故事,即是某種意義上的歷史。從上世紀末開始,史學研究的場域開始逐漸放寬,一方面在視角上有所改變,不再僅注視上層的英雄、偉人,而是由下而上,挖掘在過往歷史紀載中無名的大眾。另一方面則是拓展紀錄或傳遞歷史的媒介,在文字之外,圖像、影像、聲音……都是新的載體,皆有機會成為分析史料和傳達歷史的中介。
近來台灣方興未艾的歷史普及作品,或多或少也都走向關注凡人的大眾視野,以及利用各種不同媒介進行創新。
▇虛構填補記憶的孔隙,《來自清水的孩子》
在圖像小說領域裡,慢工出版社的一系列紀實漫畫,可能是最佳的代表。這些作品多半以一般人為主角,以漫畫獨有的圖像美學,試圖將過去的記憶經由線條定型於紙張之上,以畫面的渲染力讓讀者產生史家最重視的「神入」共鳴。
如果文字屬於理性,那麼圖像則屬於感性。以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一生為底本創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呈現著圖像史學敘事的感性特質。這部全四卷的著作裡,每一格畫面或情節都經歷了大量史料的考證,不只源自蔡焜霖的口述歷史《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口述生命史》或傳記《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也包括書中相關人物的口述採訪,以及《王子》雜誌等史料的搜集和考訂,打造出堅實的歷史厚度。但藉由圖像的想像力,以看似具像的繪製出發,再進一步將事實抽象化,貨真價實地做到讓傳主一生的文字描述「躍然紙上」。
正因為對事實的考據和講究,深刻掌握了傳主記憶底層最真實的情緒,讓《來自清水的孩子》能擁有在紀實之中虛構的空間。譬如第三卷卷末,窮途末路的焜霖在夢中與父親對話,對應於第二卷時的天人永別,這雖然是傳主生平文字中未曾出現的段落,但卻讓人感受到錐心刺骨的「真實」。與其說是捏造了「記憶」,倒不如說是虛構填補了「記憶」的孔隙,提供了人性所盼望的救贖與和解。
▇以線條的疏密,呈現時光的樣貌,《臺北來信》
不同於有文本對應的《來自清水的孩子》,《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和《臺北來信》這兩部創作則顯得更為自由,並將對記憶的探索推得更深更遠。
《臺北來信》是對記憶進行固態的考古和挖掘,試圖在歲月砂石層層堆積之下,把被塵封的記憶還原重現。作者一匹魚的身分特殊,生長於中國,之後旅居亞洲各地,目前定居首爾。他以原子筆獨有的筆觸,近乎素描般寫實的手法,將祖母的口述歷史化為創作,記錄1949年之後家族的兩岸分隔。
一匹魚經營的圖像風格,本身便帶有濃厚的「歷史感」,甚至近似某種傳統畫報式的氛圍。繁複的線條千絲萬縷,像極了史家於史料、檔案之中還原歷史事實的苦功。就像書中孤船渡海的畫面,那天空與海洋的線條,在深淺不一的藍色油墨之下,作者重現或捕捉的不只是曾發生的事實經過,更是將「時光」這樣抽象的概念,以線條的疏密化為紙面上具象的實體。
對台灣讀者來說,《臺北來信》書中關於國共內戰、文革,乃至兩岸開放探親、台胞返鄉的種種描述,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距離。對某些世代的人來說,這幾乎是每天在報章雜誌都會看到的內容,是集體記憶的主體。然而,到了某個時間點,突然之間,類似的記憶很少再被提起,彷彿成為少數人遙遠的上古紀事。其間的落差,顯示著「現在」對「過去」的影響,記憶的重量往往由「現在」的天秤所決定。但也正說明著,凝固小人物記憶成為歷史的重要,不管時代的風往哪一個方向吹,人性共通的喜怒哀樂仍是不變的永恆。
對某些讀者來說,《臺北來信》的歷史背景或許陌生,但人性的堅忍和脆弱,命運作弄之下的無常,以及人生最後人事物甚或記憶皆已流散的滄桑,仍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一代一代原住民的共同質問,《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
《死者的孩子》是作為都市原住民的作者偕志語,經由對父親人生的追尋,進而反思自我認同的歷程。去世父親的生平像是一個難解的謎,書中以「記憶」和「夢境」交錯的手法,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以父親一生為引,描繪了對於逝去的哀傷,以及永遠漂浮沒有定著點的無奈。書中的記憶刻意被拆解和混合,有時是父親,有時是兒子,斷裂處則補以魔幻般的場景作為銜接,每一格的畫面都是真假虛實的雜揉。
在書中的記憶是液態的樣貌,是不斷浮動、游移、變形的,提醒著人們記憶經由敘述而定型之前的原貌。其中唯一恆久不變的,是那永不止息的吶喊和質疑:「回家嗎?是回?還是去?」究竟何處是求索的盡頭?何處是可以佇足棲身之所?那是作者父子之間傳承的質問,也是台灣一代又一代原住民的共同質問。
▇是藝術也是治療,《我的日本夢》
同樣是記憶和想像之間交融的液態面貌,近期由大辣出版的《我的日本夢》亦採取了類似的取徑。在這部處女作之中,法日混血的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引領著讀者走入她的童年。
華耶在法國出生長大,日本雖然在萬里之遙,但始終透過她的母親緊緊將她纏繞。這樣的纏繞,是兼具明亮和陰暗的雙面刃。對害怕夜晚的小女孩來說,母親睡前講的日本童話或哼唱的日本歌謠,是讓她安心入夢的撫慰。同時,她母親和日本原生家庭之間的愛恨糾葛,又像毒素一樣,順著母親的情緒流入她的家庭,讓慈愛的父母變成厲鬼,在她心底留下難以治療的創傷。
《我的日本夢》不只是圖像小說,更是一本圖像私小說,既是藝術也是治療。以黑白童真的鉛筆線條,作為訴說日常的基調,那些與日本有關的事物,無論是日本的童話、歌謠,或者是母親因原生家庭而起的怨恨或遷怒,則用彩頁表達。作者用看似隱晦但又令人不忍直視的坦蕩,描繪日本加諸在她母親身上的枷鎖,而這枷鎖又間接強行加在小女孩的心靈世界。
這是一本心碎之書,小女孩承擔著她不應承擔的恐懼和責任,在認同的邊界飽受折磨。在心碎之外,《我的日本夢》又是一篇自我治療,作者透過藝術昇華記憶,正視童年的心理創傷,和母親與自己和解,開始人生的下一篇章。
亨利.莫雷森的人生,告訴我們記憶是自我認同的基礎,是生活謀生的本能。本文提到的這些圖像著作,則更進一步展現了保存與傳達記憶的不同可能。
如果文字是對記憶的理性解剖,或者經由描述的重新詮釋,圖像則訴諸於更感性、更直接的內心共鳴。利用畫面營造出置放記憶的空間,並如同所有的漫畫,空間裡不只有創作者單方面的訴說,更需要讀者在腦海中將每個格子銜接,進而還原記憶的全貌。那是記憶的共享,也是情感的共鳴,體現了記憶的不同樣態,也允許以虛構和推論自行填補空白,進而讓記憶發揮應有的光芒和功能。
這類觸及「歷史」的圖像小說,或許違反專業史學諸多的學術規範和限制,但卻是所有治史者深深羨慕,關於歷史和記憶的上乘描述。●
作者:游珮芸、周見信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游珮芸
寫童詩、情詩,也愛朗讀詩。常早起到海邊、湖邊看日出、散步,也喜歡攝影。覺得世界上最美的是變化多端的朝霞和雲彩。
台大外文系畢業、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致力於兒童文學.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並從事兒童文學相關的策展、出版企畫、創作、翻譯與評論。
周見信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在圖像創作、美術教育與兒童文學之間遊走。
2016年以《小白》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出版有《尋貓啟事》、《小小的大冒險》、《小松鼠與老榕樹》、《雞蛋花》、《小朱鸝》、《壹號月臺》等圖畫書。
作者:一匹魚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一匹魚
生於中國黃海邊一個小鎮;求學及謀職於南京十五年;旅居南洋三年,紀錄遊歷東南亞各地的街景人像,也笨拙學畫漫畫;暫居首爾,學著成為妻子的廚師與女兒的玩伴;自印線描與漫畫書三冊;磕絆重讀老掉牙的原版書,悶頭續畫少人看的小故事。
Instagram:solofish007
作者:偕志語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偕志語
生於1989年,成長於三重的都市原住民。台大戲劇系畢業,海筆子成員,曾從事劇場燈光、電影美術,2020年末回到豐濱的小學擔任行政助理,重返陌生的故鄉。
Mon premier rêve en japonais
作者: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
譯者:韓書妍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
插畫家、漫畫家。1997年生於巴黎。2014年拿到日文文憑後,進入美術預備班,而後考取école Estienne。2016赴日在插畫家田中英樹身旁實習,回到法國後進入安古蘭美術學院就讀。本書為她的第一本圖像小說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