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日文小冊《TAIWAN BOOKS 台灣好書》介紹台灣文學書至日本,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 文化部近期於日本發行《TAIWAN BOOKS 台灣好書》日文小冊創刊號,自11月下旬開始可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日本國內超過70間書店,以及日本境內其他台灣相關機構免費取得。
    本期《TAIWAN BOOKS台灣好書》由太台本屋tai-tai books企畫、編輯、製作,鎖定日本高中生以上的年齡層,介紹2018年至今已日譯出版的9部台灣各主題推薦作品,以及預計將於2020年底到2021上半年發行日譯本的9部值得關注的精彩作品,共計18本書。
    小冊邀請目前定居日本的台灣作家張維中撰寫「透過書籍看當代台灣」卷頭專欄,並邀請曾為村上春樹《棄貓》繪製封面與內頁插畫的台灣插畫家高妍繪製封面。小冊發行後收到許多來自台日的訊息,太台本屋更接到不少日本書店員及讀者來訊,因讀了內容而對台灣作品「產生」興趣。
    TAIWAN BOOKS台灣好書》內容可於駐日本台灣文化中心官網下載PDF版,往後預計也將定期於日本發行小冊子。
     
  • 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逝世屆滿50週年,新潮社為這位二戰後深具影響力的作家舉辦「新.三島由紀夫」展,除了文庫作品復刻並統一燙金燙銀設計外,還廣邀文學獎得獎作者恩田陸、重松清、中村文則、平野啓一郎等人為三島作品進行解說導讀,整理發行全新短篇集《手長姬:英靈之聲1938-1966》,於三島的忌日推出《藝術新潮》12月號特刊「給21世紀的三島由紀夫入門」,並於特刊中收錄多位知名創作者的相關主題散文、評論及競作。新潮社更期間限定公開三島朗讀戲曲《吾友希特勒》的祕藏真人實聲錄音檔,書迷至明年1月底前皆可上網聆聽。

  • 日本歌手暨作家尾崎世界觀,將於今年的《新潮》雜誌12月號,刊載中篇小説《母影》。身為搖滾樂團CreepHyp主唱的尾崎,今年度許多公演活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取消,故將閒餘時間轉向文學創作。《母影》一作以單親家庭為題材,講述在學校交不到朋友的小學低年級女孩,每天在母親工作的按摩店空床位度過課後時間的生活故事。尾崎表示,這將是他目前為止寫過最長的一部作品。
     
  • 以《黃落》一作細緻描寫暮年照護實態的日本作家佐江衆一,於上個月底因肺腺癌過世,享壽86歲。曾任文案編寫人的佐江,於60年代踏入文壇,五十多年來累積數十部作品、曾入圍5次芥川獎,曾獲新田次郎文學獎、Bunkamura雙叟文學獎、中山義秀文學獎等獎項。幼時經歷二次大戰的佐江,晚年出版了多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包含《昭和質店之客》、《兄長啊、於蒼海中長眠吧》、《Ending Paradise》等作。

【得獎消息】

  • 第11屆山田風太郎獎評選結果於上個月出爐,本屆大獎由今村翔吾的時代小說《人間》(講談社)奪得殊榮。36歲的日本歷史小說家今村,曾寫下《火喰鳥》、《童之神》、《第八支長槍》等多部好評作品。今年5月出版的《人間》,以歷史上被評為大惡人的松永久秀為核心,描寫這位胸懷天下、貫徹正義的青年武將,如何與充滿貧困、不公及暴力的世界抗衡,一步步成為世間少見的「反派」。
    坊間與織田信長、明智光秀、齋藤道三相關的作品,幾乎都少不了松永久秀的身影。篡奪主家、謀殺足利將軍、火燒東大寺的松永,為何會被織田信長所信賴,甚至在謀逆之後被最痛恨背叛者的信長所寬恕呢?而獲得了第一次赦免的松永,又為何「反叛上癮」再次踏上謀反之路?透過青年在不講理的人世中掙扎不甘的壯烈半生,今村為歷來充滿謎團的反派松永祭出精彩有趣的翻案。

(取自kadobun

  • 第73屆野間文藝獎在本月初公布評選結果,由小川洋子的《小箱》(朝日新聞出版)拿下大獎。關於得獎作品資訊,詳見東亞書房2019年10月藝文短訊
     
  • 第42屆屆野間文藝新人獎,由第三代在日韓國人作家李龍德的《在你以竹槍將我刺殺之前》(河出書房新社)奪得。李龍德曾在2014年以深具衝擊性的《想死的話就打電話給我》榮獲文藝獎,並著有《得不到回報的人永遠得不到回報》、《愛、理解與被愛》等作。本次的獲獎作品,以受排外主義支配的日本為舞台,講述在特別永住者制度廢止、對外國人的生活保護違法化、公文書中禁用通名等制度壓迫下,在日第三代的柏木太一,集結「武鬥派」少年尹信、懷抱自殺願望的宣明、帝國復辟黨的貴島、以及妹妹因在日韓國人身份而被殺害的金泰守等人,制定出反攻計劃,試圖向世界宣戰奪回生存空間的青春群像。同為在日韓國人的作家柳美里,將本作評為「對當今日本投下震撼彈的爭議之作」。

小川洋子《小箱》(左)與李龍德《在你以竹槍將我刺殺之前》

【作家動態】

  • 著有《公園生活》、《横道世之介》、《路》等經典作品的文學獎作家吉田修一,上個月底出版新作《湖之女們》(新潮社),繼《惡人》、《怒》之後再次以懸疑長篇勾勒人性、罪惡,以及愛的衝擊。位於琵琶湖附近的老人照護機構「紅葉園」中,一位高齡百歲的男子因缺氧缺血性腦病變而離世。其死亡原因是因為人工呼吸器的故障,還是護士、看護們的業務過失造成呢?負責案件搜查的刑警、於照護機構任職的女護士,以及因好奇案件中的死者過去而前往舊滿州取材的雜誌記者,隨著視角的交錯、細節的鋪展,從昭和到令和的時間長河中沈積於日本人心底深處的「原罪」,便因事件的擾流而逐漸無所遁形。
     
  • 以《接棒家族》奪得2019年書店大獎首獎的瀨尾麻衣子,上個月底再次推出溫柔滿滿的小說作品《黎明的一切》(水鈴社),描寫各有苦惱的兩個「病人」成為彼此的肩膀,讓活著變得不那麼沉重的溫馨故事。你知道嗎?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即使能得到職場同事的理解,每個月卻仍深受經前症候群影響而暴躁無法自抑的美紗,碰上因恐慌症而頓失生存意義及生活動力的山添君。雖然兩人之間既無友情也無愛情,但同樣愛管閒事的他們,都想著即使治不好自己的病,說不定能為其他人生活的助力。人生雖然遠比想像的殘酷,卻也在不經意之處充滿救贖。瀨尾表示,希望讀完《黎明的一切》的讀者,能感受到鬆一口氣的輕盈,並對明日的到來懷抱期待。
     
  • 連續15個月蟬聯日本亞馬遜Kindle分類榜首的人氣作品《天照密碼》,於上個月由廣濟堂出版社推出單行本。《天照密碼》為前高盛集團金融衍伸商品交易員、現任金融投資公司董事長伊勢谷武的文壇處女作,被YouTube世界史講師暨《超地緣政治學》作者茂木誠媒譽為凌駕《達文西密碼》的衝擊作品。曾任紐約高盛集團金融衍伸商品交易員的賢司,在分別40年終於將和日本人父親再會之日,接獲父親於旅館中被人殺害的消息。
    賢司的父親出身於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神社之一:丹後籠神社宗家,也是神社的第82代宮司。為了調查父親的死亡之謎,賢司與高盛集團天才團隊的友人們一同踏上日本土地。神道為何?天皇家的正統性為何?日本人來自何處?1975年於籠神社被發現的日本最長族譜「海部氏系圖」,又牽引出了什麼樣的謎團呢?伊勢谷爬梳現存的神社記載、照片、插畫、圖畫、地圖、系譜等豐富文獻,勾勒出深具臨場感的歷史懸疑故事。

左起:吉田修一《湖之女們》、瀨尾麻衣子《黎明的一切》、伊勢谷武《天照密碼》

  • 以《空中庭園》、《第八日的蟬》、《紙之月》、《對岸的她》等作囊獲各大文學獎的人氣作家角田光代,時隔5年再次推出長篇小說新作《銀之夜》(光文社),譜寫屬於所有女性們的故事。高中生時代共組少女樂團踏上璀璨舞台的三人,如今來到了35歲這一年。從事插畫工作的井出千鶴,面臨丈夫與年輕女性外遇的生活煩惱。早婚早育的岡野麻友美,試圖讓年幼女兒填補她無法達成的人生成就。海歸派的草部伊都子至今未婚,拼盡全力想成為著名翻譯家母親一般的人生勝利組,結果卻不盡人意。曾經活得恣意的她們,人生高峰彷彿停在十多歲的年代。年過三十的她們,還能迎來少女時期般的精彩人生嗎?角田在2005年以《對岸的她》奪下直木獎時書寫的故事,塵封14年後終於得以問世。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時隔5年再次推出長篇小說新作《銀之夜》(左圖取自中文百科

  • 日劇《永遠的白羽毛》原作小說作者藤岡陽子,上月底出版小說新作《昨日之橙》(集英社),以寧靜而纖細的筆調書寫雋永溫柔的長篇。「不訴苦的人,總是獨自奮鬥著。」33歲的遼賀被宣告罹患胃癌,在「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發生這樣的事」的煎熬中忍不住濕了眼眶,身體因恐懼而顫抖不止。就在這時,遼賀收到了在故鄉岡山的弟弟恭平寄來的包裹,裡面裝著的是他15歲那年與恭平一同在山上遭難時穿的橙色登山靴。看見這雙靴子的遼賀,忍不住想起為了活下去而在風雪中不停往前走的那一天。當時的自己,一次也未曾想過逃避。護校畢業、目前任職於腦外科的藤岡,以自身在醫療產業累積的經驗以及作家細心敏銳的視角,勾勒出關於罹癌的「他」以及支撐著他的「家族」的感人物語。
     
  • 累計銷量突破200萬本的《狩人》系列,睽違6年終於重出江湖。著有《新宿鮫》、《打工偵探》等暢銷系列作的冷硬派推理大師大澤在昌,本月中推出長篇小說新作《冬之狩人》(幻冬舍),開拓警探小說的全新領域。3年前發生於H縣的命案「冬湖樓事件」至今仍是未解謎團,此時H縣警收到行蹤不明的重要證人寄來的神祕郵件。這究竟是圈套,還是破案的線索呢?新宿警署的孤狼被重新拉回戰場,專治黑道的鐵桿刑警佐江,這次將與憨直的菜鳥警探川村搭檔,共同向危機四伏的陰謀挑戰。
     
  • 曾出版《冰平線》、《蛇行之月》、《皇家賓館》等名作,今年剛以《家族尾聲》榮獲中央公論文藝獎的小說家櫻木紫乃,本月初發行首部散文集《晚安您好》(北海道新聞社),為讀者帶來兼具爆笑與感動的篇章。《晚安您好》揭露櫻木踏入文壇之前的報章雜誌連載專欄、直木獎頒獎典禮後台發生的趣事等,幽默地呈現櫻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書中並收錄櫻木與北海道大受歡迎的「祕密歌劇團0931」經營者愛海夏子的豪華對談。日本演員壇蜜評述:「紫乃老師在柔軟的同時也帶著一點點頹廢感,所以她的文章才總是散發令人舒適的氣息。」

大澤在昌《冬之狩人》(左)與櫻木紫乃《晚安您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92 探問生命去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間隙

寫給受折磨的你
The Gaps
平路著,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益  
平路將罹病後的生命狀態命名為「間隙」,在渡越無常與非常的人生境遇、身體的毀壞與完好之間,書寫陪伴她,她以此書回饋世界,療傷也療心。書中充滿對於文學與閱讀的信仰,詩意的文字、感受深刻的閱讀體悟外,也附上安定心靈的儀式咒語,不僅是面向疾病與身體折磨,更是經營人生況味。【內容簡介

後少女時代

劉庭妤著,釀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步步驚魂般的生活感,不擇地皆可出的微抗議,後少女的世界平常,畸怪,吵吵鬧鬧,又不動聲色,每個片段都像煞有介事的煉金儀式,做張做致,誠意正心,不知不覺中,忽然就煉成懂得將就的大人了。【內容簡介

達文西二號

Leonard2Vinci
史蒂芬.拉維瓦(Stéphane Levallois)著,喬一樵譯,大辣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文   樂   益  
非常奇異、原創、複雜的圖像小說/太空歌劇,將15世紀的文藝復興巨匠、帶入科幻未來想像。故事不是穿越回到達文西時代,而是在15018年複製一個達文西,且是從作品提煉基因的複製。達文西的畫作是全書的亮點與主角,惟故事與圖像還是有些落差,在稍短的篇幅裡無法圓滿一個大開的腦洞,但對於藝術的專研功力則不證自明。【內容簡介

中央站

失去過往與未來,拋棄時間與空間的無家者
중앙역
金惠珍(김혜진)著,簡郁璇譯,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隨著「我」拖著行李箱開始街頭生活,讀者被帶入了故事。焦點集中於「人」的處境與身心需求。第一人稱的視野,切切私語,頓時將讀者的視線拉到與街旁牆角的流浪者們等高。除了空間、遭遇、心緒、慾望,作者對氣味的描寫亦將閱讀提升為3D的體驗世界。依偎偌大車站生活的無家者們,沒來沒歷,讓人失去了故事的脈絡,但脈絡的失去不正是無家者們的狀態?於是,當故事悄然停下,悵然的我們不由得思索,拋下一切以後,人性終無法迴避的究竟是什麼?【內容簡介

農夫哲學

關於自然、生死與永恆的沉思
Gene Everlasting: 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
金恩.洛格斯頓(Gene Logsdon)著,劉映希譯,漫遊者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益  
老而罹癌,卻在田野和花園中找到了靈魂的依歸,見證自然的療癒力。平實的文字有如踩入泥裡的腳印,溫柔敦厚,飽含火風土水的滋養,讀來特別紓壓。儘管作者已於2016年回歸他所鍾愛的塵土,字裡行間仍令人覺得不生不滅,明天出門走走吧!【內容簡介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

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
寫寫字採編學堂著,遠流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種在地,買在地,吃在地。本書搜集的有機友善案例,貨真價實,腳踏實地,特別有種返璞歸真的靜好。照片中的燦爛笑容尤其動人,彷彿自帶大自然的光圈,還沒吃到就吸到了正能量,一路讀來感覺地球真是有救了。【內容簡介

為孩子奮鬥的決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許.沙提雅提的生命故事
Will For Children
凱拉許.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著,程敏淑譯,木馬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目前全世界仍有約2億1500萬的童工,這龐大的數字雖然驚人,但也容易讓個體經驗整體化為一個受壓迫群體,讓我們看不到一個個「生命」的血肉與情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提雅提將上億數字中的幾個印度兒童的經驗、面貌帶到我們面前,讓那些在暗無天日、粉塵漫布令人窒息、高溫脫皮的環境中經受著強力身體勞動的孩子們與我們產生直接聯繫,那是購物車中的一件衣服、也可能只是一瓶水。由此,童工的問題跟生態耗竭/浩劫也息息相關,而不只是人道之事。【內容簡介

女性主義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Feminismus
朱莉安娜.弗里澤(Juliane Frisse)著,趙崇任譯,平安文化,299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女性主義發展百餘年來其內涵愈顯複雜,面貌亦愈發難明。這本小書以簡練容易理解的語氣,有意思的小插圖,引領讀者流暢地踏入女性主義的世界,不至於在學理論辯中迷失。書中以性別(gender)、女性形象、身體、性別中立等概念為架構,亦涉及近年來社會中重要的性別時事和議題。這部入門手冊,呼應了女性主義前輩們一貫密切注目社會脈動的姿態。【內容簡介

暴民法

當國家為惡、政治失控,正義失靈時,人民的反抗無罪
When All Else Fails: The Ethics of Resistance to State Injustice
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著,劉維人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嚴謹的哲學思辨、銳利的政治現實提問,又一本公民不服從的理論力作,剪不斷理還亂之時,不如回到原點。任何總覺得國家什麼都怪怪的人,應該一讀。【內容簡介

印太競逐

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 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
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著,李明譯,商周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議 
本書大舉申論了「印太」的地理概念,對企圖南進的台灣頗有激盪之功。書中一張以澳洲為底心的翻轉地圖,東北日韓,西北印度,像極了地球的子宮,好事者當可以從中孕育出更多的聯想和靈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以影像溫柔鬆動社會施加的性別枷鎖:導演鄧依涵談《玫瑰色的裙》

以《親愛的卵男日記》做為編劇出道作,現年30歲的新生代編導鄧依涵自洛杉磯學成歸國後,推出新作短片《玫瑰色的裙》,以2019年「板中男裙—裙聚效應」為圓心,開啟一場關於性別的故事。

2015年鄧依涵以劇本《我親愛的遺腹子》拿下文化部優良劇本優等獎後,迅速翻拍為電影《親愛的卵男日記》(以下簡稱《卵男》),並於洛杉磯同志影展(Outfest)首映。

台大心理系、心理研究所畢業後職涯急轉彎,鄧依涵隻身負笈洛杉磯專攻電影導演,電影短片《玫瑰色的裙》正是她交出的畢業作。她的藝術走向主要關注在性別議題,投身電影的年資雖短,前後加起來不過4、5年,但累積的作品質量卻讓人吃驚,入選諸多影展與金馬創投。

《卵男》討論同志生育的艱難處境;2019年獲得日本東京頂級獨立電影獎4項提名,並奪下最佳學生電影獎的劇情短片《艷草》,故事主軸圍繞在女同志情感間幽微的親密感,以及關係中無法融化的背叛傷痕;新作《玫瑰色的裙》則是向玫瑰少年葉永鋕致敬的短片,描寫一位迷戀裙裝的男孩,將重心進一步聚焦在社會施加的性別枷鎖。

▇做出擁有台灣文化,並能引起國際共鳴的電影

2000年,「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其陰柔的性別氣質長期受到同儕霸凌,最後在校園廁所裡被發現倒臥血泊中身亡,這場憾事引起社會關注,推動立法改革。

2019年5月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引起海內外矚目;於此同時,另一則新聞也廣受討論,「新北市板橋高中在校學生發起『板中男裙—裙聚效應』活動,鼓勵男學生自主選擇穿校裙上學,我在洛杉磯的同學都有看到這則新聞。」鄧依涵說。

板中的裙聚效應引發正反兩面討論,活動的初衷「不要再讓下一個葉永鋕的遺憾發生」,讓20年前的憾事及後續發展再度引起討論。

「國外的朋友很驚訝,一個人的離去,竟然能夠推動法律。」但鄧依涵深知這並不是「一個男孩在廁所裡死亡」那麼單純,背後還有葉媽媽經年累月的吶喊:「孩子們,你們手上的車票是到終點站的,絕對不要中途下車!」更有許多推動性別平權的個體、團體共同奮戰,才能積累出目前的成果。

「當初在選定主題的時候,我就希望做一個既有台灣文化,同時能引起國外觀眾共鳴的作品。」鄧依涵說。


《玫瑰色的裙》劇照

受到板橋高中男裙事件的啟發,《玫瑰色的裙》描述高中男生小彥察覺自己對女性裝扮的嚮往,卻害怕洩露內心祕密,一股無以名之的罪惡感與羞愧,流漫成日常的一部分。

影片如同一面鏡子,描繪台灣社會中青少年幽微不明的性別自覺。這部成長電影短片期望鼓勵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在這個相對開放卻仍存在不友善眼光的社會裡,他們不會因為提問而受到懲罰,也不需要急著確定答案。

▇無所不在的性別衝突

作品主題的選定,與鄧依涵的大學主修有關。她解釋,因為心理學的訓練,「我有更多機會從個體的差異來看待許多事,也認知到社會有多麼慣常以群體化去推類。」

她認為同志族群即是因為群體的歸類,而被模糊個體的差異。因此,正如她不希望《卵男》單純被當作「同志電影」,也不希望《玫瑰色的裙》被限縮在「性別問題」的窠臼裡。

《玫瑰色的裙》刻畫的是社會常見的衝突感。「『我是男生,我有一個伴侶,我有喜歡的東西』。這是一件簡單的陳述。」鄧依涵說:「但如果變成:『我是男生,我有女友,我喜歡裙子』,這樣就變成了一句衝突的句子?」


《玫瑰色的裙》劇照

衝突的關鍵,竟只是因為性別之故,「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鄧依涵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理直氣壯,彷彿仍是活在那個青春、可以盡情衝撞的年紀,不甘向常俗示弱的學生時代。

《玫瑰色的裙》的劇本是根據真實的新聞資料而寫,資料的蒐集過程有別於前幾部作品。「《卵男》需要知道的多是醫學、法令知識,因為是在講同志生育的議題,所以資料都是很即時性的。」鄧依涵說:「但是,從葉永鋕到板中的運動,我們讀到的幾乎都是間接資料。特別是葉永鋕,我們會看到他家人、老師的訪問……但這些人講出來的話都經過了再詮釋,有各自的轉折與觀點,無法百分之百還反映當事者自身。」

面對龐大的間接資料,鄧依涵更確立一件事:「所以,我必須從這些說法中,提出我自己的觀點。」最後她在這部作品追問的是:「現代的社會還缺少什麼?」

她坦言,在短片中,這個問句並沒有找到答案。她認為,創作者該做的並非交付答案,「如果真的有標準答案的話,人生也不會這麼難了。」

▇在20分鐘的短片裡,寄予的深情祝福

大道多岐,而鄧依涵堅持製作的原因,是盼望著這個問題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許你看到的是有人與自己懷抱同樣的困惑,也許是發現有人提出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無論何者,鄧依涵期待提問本身也能像是一條繩索,拋給孤獨的人。「也許,」她深吸一口氣:「我們創造了對話的可能,就會離『答案』近一點了。」


《玫瑰色的裙》導演鄧依涵(左)與副導蔡雨婷(中)

《玫瑰色的裙》目的不在給予答案,導演甚至不讓劇中渴望穿女裝的男孩大方地套上裙子,而是成為「裙聚效應」裡的一員,以「支持者」的姿態,藏在群體裡,滿足心底對女裝的依戀。

這是鄧依涵身為創作者的溫柔——並不給出一條絕對光明的路,並不微言大義、給予指正,而是盡可能以陪伴,去支持、去理解。理解其「想穿女裝」的渴望,也理解其「不願公開承認」的壓抑。

這也是她在這部短片裡,潛藏最深的文學性。於20分鐘的放映裡,有限的時間內,獻予無限祝福。​

群眾募資頁面點擊連結前往
臉書專頁玫瑰色的裙 Rose Skirt - Fil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1-20 2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