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08 非關浪漫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毛病
吳妮民著,有鹿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醫者翻弄觀察皮相,按住心頭,寫生命在時間線上的各種樣態。醫師既看診,也執筆,仍無法免除小毛病降臨自身。「小毛病」做為體感,逐步推動著思緒,對患病、死亡的想法蔓生至全身全靈。作者身兼醫療實施處置者以及接受者,將醫者的理性和對文學的敏感織成生命圖像。文末收錄了吳妮民、黃信恩兩位醫師作家的往復對談,彷如前半段隨作者長途旅行見過諸般風景後,走進溫暖的咖啡館歇腳,聆聽一場應和見聞的奇妙對談。【內容簡介➤】
●裝幀師
The Binding
布莉琪.柯林斯(Bridget Collins)著,張家綺譯,野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以19世紀的工藝藝術為背景,將「裝幀師」這個主題的技術描寫巧妙嵌合在魔幻敘事中,讓真實與虛構加乘、讓神祕充滿細節,是少見而吸引人的故事設定。書籍裝幀與匠人工藝的世界並非小說核心,更多篇幅聚焦在主角內心的塑造與轉變、回憶與情感的蟄伏和迸發、人性的黑暗與光亮之處,亦有19世紀英國社會階級與人倫道德間的矛盾辨證,充滿時代性,也跨越歷史邊界。【內容簡介➤】
●巷弄裡的台灣味
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范僑芯(佐餐文字)著,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樂
「台灣味」、「台式」或「台灣小吃」作為想像的集合體,可以廣納南北冷熱、各式傳統、在地吃食,為台灣飲食系譜留下來自各地異質獨特的味道,卻無法道盡其中跨文化跨區域的庶民結晶。作者為台灣庶民巷弄間習以為常的食物補上身世,還有諸多極富趣味的豆知識。書中裝盛的菜色不僅有區域性,亦帶有世代特色,充滿滋味,也極富情感。【內容簡介➤】
●百年兒童敘事
從「二十世紀的兒童」到「兒童權利公約」
子ども100年のエポック―「児童の世紀」から「子どもの権利条約」まで
本田和子著,林真美譯,馬尼尼為繪,四也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益
在20世紀初開始的現代化浪潮中,「兒童」成為科學知識大量挹注的場域之一,從進化、優生學,到心理、心性乃至權益,逐漸成為各種科學知識生產的匯集處,也成為社會現代化的衡量標準:身心健康的兒童等於健全發展的社會。本書細緻描繪此一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與論述,為成人的「兒童觀」與「兒童觀點」間的辨證,梳理出清晰的系譜,讀來極具歷史啟發。【內容簡介➤】
●迷因
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The Meme Machine
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著,宋宜真譯,八旗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當代數位文化中的迷因哏圖有一個極具爭議的身世,與達爾文競爭演化論合流的「自私的基因」論密切相關。受1970年代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啟發,本書嘗試從討論人腦、情緒、神經、行為與文化等領域的交織影響,並結合自私/利他基因的重複、複製、傳遞等特質來科學化「迷因」一詞,提供解釋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觀點。但就當代讀者而言,本書亦提醒了觀者,迷因圖如何模仿了人類大腦慾望的資訊,在轉圖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參與了複製與演化。【內容簡介➤】
●萬物的價值
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Making and Tak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著,鄭煥昇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20世紀以降,在每次金融危機爆發又平復後,總是有人發問:我們要如何修正經濟體系?對此,作者提議從「重新衡量價值」著手。從這項清楚的命題出發,全書以數個經濟體、商業個案、金融系統為例,深究其中「價值」如何形成與演變,又如何走到最具生產力並「創造價值」的人卻非「獲得價值」者這樣的失控狀況。以「價值」檢視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點出經濟體系的問題核心,是為了重新定義市場與價值,也是全書疾呼的改革方向。【內容簡介➤】
●極端經濟
當極端成為常態,反思韌性、復甦與未來布局
Extreme Economies: Survival, Failure, Future –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Limits
理查.戴維斯(Richard Davies)著,林步昇、洪世民、劉道捷譯,拾青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議
作者離開書房,從現實世界來了解人在極端情境中的反應,以及從中形成的運作體系,希望為應對未來提供思考。本書考察的9個地區經濟體,是作者懷揣著自己關切的核心概念:韌性、未來、經濟體系,進一步刻意尋找的極端事例。不只寫成功、前瞻,也寫失敗,提供了該趨近之門道以及該迴避的地雷。於是,在如遊記般的閱讀氣氛中,收穫了借鏡與可能性,同時也敦促讀者反思——反思既有體制,也反思習於順從體制的你我。【內容簡介➤】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
比爾.蓋茲(Bill Gates)著,張靖之、林步昇譯,天下雜誌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比爾.蓋茲娓娓分享自己為何將公益基金會的關注重心從改善貧困地區醫療,逐步投入氣候災難的防治。這樣的目標轉移,意味著這個問題已達無法坐視不理、有必要優先處理的狀況。氣候災難議題對今日的地球人雖說已十分耳熟,但若真要能詳,不妨一同看看這位指標人物所得到、分享的資訊。蓋茲以科技既得利益者之姿清晰言說,非官方、非學術、非極端環保主義者,不談浮誇的過去與未來,要與你我一起面對問題。大老闆如此,我們何以還能掩耳盜鈴?【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採集人的野帳I》重返台灣植物調查的黃金時代ft. 漫畫家英張、植物學家董景生、CCC編輯任容
漫畫家英張2017年以植劇場改編漫畫《天黑請閉眼》正式出道並奪下金漫獎最佳新人獎,接續出版懸疑作品《森山朗讀會》展現個人說故事的獨特魅力,今年則推出以日治時期為主要背景的職人漫畫《採集人的野帳》,與讀者一起重返「台灣植物調查」的黃金時代,除了有讀者口碑撐腰之外,更在年初被總統蔡英文列入選書書單之列。
《採集人的野帳》以大稻埕草藥行之子的視角出發,遙遙致敬著有《綱要臺灣民間藥用植物誌》的台灣植物探險先鋒佐佐木舜一。主要背景取材自大正13年(1924年)興建的台灣首座植物標本館——台北植物園腊葉館,透過一行人的野外採集,講述日治時期如何發現植物並製作標本的時代故事。
第一集出版後,出版社選在故事的起源地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推出漫畫展(即日起至4月18日),吸引了不少植物迷與漫畫迷。開展當天同時舉辦的幕後製作簽書分享會,由作品在《CCC創作集》連載時的責任編輯任容主持,並由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研究員兼組長的董景生擔任與談人,植物學家與漫畫家一同對談,帶領讀者直擊幕後創作祕辛與甘苦。
分享會當日儘管下著春季連綿的陰雨,但腊葉館仍滿室明亮如煦,粉絲們擠滿一樓,與漫畫家和植物學家熱情交流。漫畫的彩色原畫展設在腊葉館二樓,循著階梯上樓,除了可以看到漫畫中的真實場景,展場也有採集人的工具實體亮相,得以對照出漫畫其來有自的考察依據。
▇繪製緣起:和服催生而出植物故事
英張在分享會上提到,這是她的第三部作品,雖然她從高中、大學就對繪製漫畫產生興趣,但出社會後大多是獨立接案,以插畫及平面設計為主,擔任過出版社兩年多的美編。雖然一直嚮往漫畫,但英張一開始並未動念投身,「因為對於漫畫回收比例、收入來源的不穩定有著不安的因素」,直到她的室友在《CCC創作集》刊登漫畫,鼓勵她嘗試投稿,英張才真正採取行動,一腳踏入漫畫領域。
《CCC創作集》不同於其他平台的之處,在於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取材自台灣歷史、文化或科普衍生的原創漫畫。透過《CCC創作集》,英張與蓋亞文化簽約,先交出構思已久的《森山朗讀會》腳本,進而認識、熟悉業界,催生出第一部作品《天黑請閉眼》。
「因為我喜歡和服,也喜歡日式建築,所以兩個的交集點,就是日治時期。」英張笑著提到,像是一種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為了喜愛之物,開始捲起袖子:「後來無意間發現,日治時期正好是台灣植物學發現的黃金時代,於是我想,這兩者可以結合。」透過興趣和嗜好,去涉獵有意義的題材,成為《採集人的野帳》繪製的緣起。
▇三方合作:史實考察
《CCC創作集》的編輯任容表示:「也因為英張的提案,所以我們開始找尋台灣植物界的權威單位,那就是設置最早的台北植物園。」從作者、編輯再到專家學者,《採集人的野帳》有了雛形,並且成為三方合作的產物。
以歷史為根據的漫畫有兩種創作模式,英張說:「第一種當然是先蒐集史料,再慢慢發展出故事;但我選擇的是第二種——先訂下繪畫方向、故事大綱之後,再找尋符合的史料與知識。」在這過程中,最需要謹慎注意的便是歷史的痕跡,任容也指出:「這部漫畫如果沒有專家的協助指證,是沒有辦法順利進行的。」
提到漫畫創作過程的專業核實問題,董景生忍不住苦笑:「我們也沒想到這部漫畫會讓植物園的同仁這麼辛苦。」因為漫畫家構思內容,選定了植物之後,必須進行歷史判斷,才能確認作品裡涉及的植物在故事設定的時空背景下是否已經「被發現」,才能斷定是否能納入故事中。「這中間需要調出植物園大量的歷史資料來佐證。」董景生說。
「就像英張所說的,大正時期是全台植物的大發現時代,幾乎重要的植物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採集,腊葉館便是當時第一座植物標本館,也是台灣植物的資料庫。」正因淵源相近,林試所及台北植物園投入大量心力:「有時候我們對於一個物件的看法不一致,甚至還會吵架。」
這是漫畫背後的歷史角力,也是植物分類科學家的細微爭執。「《採集人的野帳》裡面處理的植物,除了必須先確認當時(大正時期)是否已經被發現之外,還要考究那時代的名字稱呼。」作為虛擬故事,《採集人的野帳》的考察完全不馬虎,只為了帶給讀者最正確的知識與史料。董景生笑著說:「我們也很感謝有這部漫畫,像是幫我們這些待在學術象牙塔的植物學家打開了一扇門,得以走到大家面前。」
▇植物學家的堅持:每一片葉子都不能放過
任容接著指出,這部漫畫的心力不僅於此:「每次都是由作者英張提出需求,編輯去尋找台北植物園的專家,再請他們找到相關對口,去辨識每一個知識是否正確。」因此在《採集人的野帳》中,同一個植物都有可能必須重新畫過兩三次。分享會現場更在投影幕上秀出對比圖,請在場讀者一同揪出修改前與修改後的版本差異,其中更動的細微程度令人驚呼不已。
漫畫家完成初稿後,由編輯提供給專家檢查,接著由不同人來比對細微差異,達到求真求實的效果。再細微的差異,都因為三方的堅持,讓每一片葉子都不被放過,才能有如此優質的成果。
▇歷史場景重現:台北植物園的前世今生
回顧了細微的作畫差異後,任容指出,創作過程另一項艱鉅的挑戰,在於距今百年以前的場景重現。英張解釋自己向來作畫的方法:「如果是杜撰的虛構場景,我會透過個人喜好來繪製。」例如某些不具名的街道等等,除了保留時代特色(例如維持石造路),皆是英張的個人畫風。
「但如果漫畫中出現實際存在過的場景,就會先透過老照片(例如下一集會出現的『溫室』),去畫出可能的景象。再來則是透過《CCC創作集》提供的論文,以及《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這本書,來構建每一幕的場景。」英張隨即話鋒一轉,苦笑著說:「開場那幕的大稻埕,雖然沒有實際走訪,但我也參考了《老屋顏》以及老照片來構造,結果因為劇情設定,只出現一下就燒掉了……」語畢全場爆笑。
董景生隨後介紹了英張漫畫與老照片的相似度,他舉下一集即將登場的場景「溫室」為例:「當時植物園的溫室是種植蘭花,但溫室主要是在緯度高一點的國家才有,台灣是亞熱帶,其實並不適合溫室,所以當時溫室主要是用於颱風時期可以保護植物。為了解決台灣溫室過熱的問題,現在會透過風扇來降溫;日本時代則是透過水流,讓植物行蒸散作用,因此當時的溫室非常潮濕。」
英張的漫畫沒有錯過這些細節,在她筆下,植物園的溫室蒸氣氤氳,地上有著水漬的痕跡,董景生忍不住大讚:「讀者們可以看見,英張的漫畫還原時代的時候,是非常有溫度的。」
▇漫畫虛構與真實:角色設定如何拿捏
既然《採集人的野帳》取材自台灣真實歷史,必然有許多人好奇,究竟哪些部分是真實,哪些部分則屬虛構?作者是否有自己說故事的一把尺?分界又在哪裡呢?
開篇出場的人物「佐佐木慎一」,明顯是向台灣植物探險先鋒「佐佐木舜一」致敬,但英張說:「這些真實人物在我的故事中,只會是改名過的NPC。」除了佐佐木舜一之外,台灣總督府的林業部部長「金平亮三」、奠定台灣植物學基礎的「川上瀧彌」也都短暫化名出場。
「《採集人的野帳》作為類型想像故事,希望還是以『青春成長』主題為主,希望不會因為歷史而限縮,而且更能製造出說故事的空間。」英張表示。
虛構的主角群除了大稻埕草藥行之子「許涼山」,佐佐木慎一的助手「松尾」,更加入不知真名的漢人孤兒女孩「霧草」,透過三位主角來推動故事。英張說:「不同於我前兩部作品是以懸疑的主題為主,可以比較自然地吸引人,《採集人的野帳》作為『歷史、植物、職人』三元素的科普類型漫畫,我希望就算對於背景知識沒有興趣,也能夠讓讀者『光看人物互動就能看下去』。」
漫畫家的考量是故事本身就要說得出彩,而不單單只是舉著知識的大旗:「所以設計三人主角,可以有更多互動,他們之間可以有『不打不相識』的笑鬧關係,而且情緒也更多元。」
而站在台北植物園的觀點,董景生希望藉由漫畫來貼近大眾:「因為這些植物保存、製作標本的技術,就是植物園的日常。」除了劇情考據之外,植物園的專家們也加上許多真實發生過的小故事,提供給英張作為素材,讓整體故事能有可愛的動人之處:「例如台大森林系和中興森林系的前輩,就曾經告訴過我們,當時真的有用獵槍來取得高枝剪無法取得的植物標本。」這也成為《採集人的野帳》出現的小小情節。
「又或者大家可以看到,霧草的人物設定前景,是已經滅絕的『烏來杜鵑』。」台灣目前被發現的五千多個植物種,在那個被稱呼為「植物大躍進」的年代已經完成了三千多種,「其中就包含早田文藏發現的台灣杉。」董景生提到,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讓虛構的故事有了真實感的骨架。
▇意外的真實:虛構的番外篇
漫畫中一場「猴子大鬧植物園」的場景,曾經讓編輯和植物園的專家們上下翻找,考究「那個年代植物園到底有沒有可能出現猴子?」隨後發現,在1914年那時期,該處真的是台灣第一座動物園,的確可能會有生物留下來生活:「更巧的是,去年真的有猴子跑進來,動保處怎麼抓都抓不到。」董景生笑著說。
由於英張平日居住在台南,並不是每次都會親自北上來確認細節,這些考究的過程都是後來才得知的:「我本來只是想製造衝突,畫了一個逗趣的橋段,並且收一下前面埋的伏筆,沒想到讓大家大費周章。」在虛構中意外有著真實,也是《採集人的野帳》格外動人的原因。
而在霧草出場的〈山賊村〉一話中,原先設定山賊村賴以維生的是盜採牛樟或牛樟芝,但在編輯與植物園一方確認後,表示那個年代應該無法搬運,情節有些不合理,因此回報英張必須修改設定。英張表示:「但這一話必須要有很強的破壞性原因,才能讓山賊村成立,所以我們轉向毒品。」結果經過努力,編輯與專家真的發現當時日本官方有取締私有鴉片種植的紀錄。誤打誤撞之下卻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董景生笑著說:「所以這也是課本沒教的事,沒想到漫畫也可以幫大家補一下正史,這就是漫畫家的創作空間啊。」
從提供故事腳本的漫畫家英張、協助完成作者任務的CCC編輯任容,到實事求是的植物學家董景生與台北植物園眾人,一部好的時代漫畫,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研究背景,更得要有強而有力的團隊作為後援,才能提供給讀者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的優秀作品。●
作者:英張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英張
自由創作者,著有漫畫版《天黑請閉眼》、《森山朗讀會》、《採集人的野帳》。
2018年以《天黑請閉眼》獲當年度金漫獎最佳新人獎。
學生時期的我不曾對自然界感興趣過,反倒在出社會後,透過閱讀、植物圖鑑美編、綁製乾燥野草束的經驗,「植物題材」這個種子才悄悄埋進我心中,經過幾年的累積,這個題材終於以現今的樣貌面世。感謝《CCC創作集》的編輯任容及林試所的老師們,尤其是蔡思薇老師,承蒙諸位的包容與相助,才有這本《採集人的野帳》。
最後,也許成品和當年想像的不太一樣,但我終於可以告訴那時的自己:「你的故事發芽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