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暗中造物的愉悅與痛苦:讀布克國際獎得獎作《無法平靜的夜晚》

荷蘭暢銷小說《De avond is ongemak》中文版譯名「無法平靜的夜晚」,似乎從書名就反映出作品意圖帶給讀者的不安定感。其中「不安」是不斷變動、難以保持靜止的狀態,由於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與難以忍受的疼痛無法消弭,以至於呈現出一個更加生機勃勃,同時也更加貼近死亡的小說世界。

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荷蘭歸正會基督教酪農家庭,使我聯想到加爾文主義(Calvinism)。與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的地方在於,加爾文主義的「預選說」認為,神並非廣泛地、無條件地愛世人,神有選擇,有些人先天就會得救,有些人則會毀滅,而人們對此無能為力,只能持續努力、勤勞節儉。

我們看到小說中反覆出現和聖經、基督教教義有關的描述,主要敘事者賈絲和她的哥哥妹妹從小受到如此教育,父親甚至在賈絲閱讀自然課外書時責罵:「妳在讀什麼廢物來著?妳應該去讀純淨的《欽定版聖經》。」從故事之初賈絲的哥哥馬諦斯之死開始,讀者可以觀察到信仰深植於這個家庭,小說中充滿了與信仰相對的元素,因此造成不和諧感,譬如父親反覆強調的「純淨」對比作者描述人物的生活環境,圍繞著動物與人類造成的糞尿髒污,顯見在現實裡維持純淨之困難。

信仰同時也會為家庭帶來傷害與痛苦,譬如馬諦斯死後,母親對父親提到他們尚未結婚前的一次墮胎,並認為馬諦斯的死是上帝要懲罰他們、奪走他們的長子。類似的自我懲罰與懲罰他人在故事中屢見不鮮,並逐漸形成具儀式性的懲戒語言和行為——倘若神懲罰父母,降下口蹄疫或奪走孩子,父母便將懲罰降與孩童,而孩童會將懲罰施加在無法言說反抗的乳牛、蟾蜍等動物身上。


(取自Unsplash/Egor Myznik

以成人對兒童的懲罰與恐嚇來看,賈絲從故事開始就有嚴重的腸胃問題,她的父親在她想拉肚子時說:「你要是蹲得太久,鼴鼠就會從你大便的洞洞裡爬進去」,以至於賈絲後來長期便秘。倘若孩童說出不雅或讓人害羞的話,則會遭綠色肥皂洗嘴。賈絲以下體摩擦熊玩偶,母親便洗曬熊玩偶做為懲罰。

即便家庭要求孩童必須尊敬父母,但賈絲和她的另一個哥哥奧貝、妹妹哈娜卻仍模仿成人的作為,逐步形成屬於他們的信仰與懲罰、獻祭儀式,甚至試圖創造出一個斬新世界。孩子用自己的信仰對抗父母的信仰,好比賈絲害怕父親殺死自己飼養的兔子,因此向神祈禱用哥哥馬諦斯換取兔子的生命,卻恰好與現實悲劇相呼應。或者賈絲不願掰斷兔子麵包的耳朵部位,因為她相信倘若自己這樣做,她的兔子也會遭遇相同命運。孩子們嘗試造物,逼迫兩隻蟾蜍交配,並相信如果成功,他們的父母也將再次交配。

在故事中,孩童自發生成的信仰體系和成人的一樣完整且重要,然而孩童的信仰有部分來自於成人,因此成人仍不時展現著權力,削減孩童的信仰。賈絲回憶自己小學四年級時,父親特別叫她到餐桌前,對她說:「聖尼可拉斯是不存在的。」這就好比對孩子說聖誕老公公是不存在的,造成賈絲信仰失落的痛苦。而若要奪回信仰,只能繼續編造儀式、故事和創造解釋成人信仰的方式。

只是,來自成人與現實的暴力太過強大。賈絲的身體可以拒絕排泄拉屎,那麼父親就將肥皂推進她的腸道裡、強迫她吞下橄欖油讓她不得不排泄。就算賈絲主動要求哥哥奧貝也將手指放進自己的肛門裡,仍只是微小的反抗,孩童無法掌權,如同人無法奪取神的權力,決定自己的命運。賈絲從一開始便穿在身上,始終不曾脫去的古怪外套,也在結尾處遭父親宣布隔天便要脫除。當一切堅持與代表自我的物件勢必得在命令和暴力下被剝奪,賈絲該如何繼續生活?

此時我們似乎可以發現,面對無能為力的前景還有唯一的逃脫路徑,便是如故事最初死去的馬諦斯那樣,前往對岸、前往死亡。「對岸」(彼岸)是本書中頗具象徵意義的詞彙,「對岸」似乎是跨越死亡的救贖,可是卻又和死亡密不可分,也意味著離開村莊。


(取自Unsplash/Timo C. Dinger

物理上,賈絲無法真的前往對岸、離開村莊,她想起老師在世界地圖上釘上圖釘,意味著想前往的地方,於是選擇在肚臍上釘入圖釘,既是從地圖上找到自己、前往自己,也呼應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處境。倘若人們的信仰真的可以和生活如此強烈地結合,或許賈絲在邁向死亡的路途三日之後,便能復活。

無論現實是否真是如此,正如本書書名所示,這個故事是關於發生在夜晚的不安。賈絲討厭黑暗,並將自己、奧貝和哈娜比喻成來自東方的三國王,跟隨伯利恆之星前往尋找耶穌。在黑夜中閃亮的星星可能意味著父母,也可能代表信仰,不管是何者,設想這顆明星如若不再發光,三國王也將迷失方向,但賈絲也說:「就算我再怎麼害怕黑暗,光明總會再度出現。」

也許在故事之外、小說之外,白晝確實會持續來臨,這也是人們生活於現實中,必須不斷忍受的不安與疼痛。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讓這份不安與反覆性停止,因此才能如故事中的人物那樣,頑強而汙穢地活著。可正是因為有那麼多骯髒、汙穢與殘酷,我們才得以看見如故事裡母親替賈絲帶來星星和月亮的畫面,展現出更加強烈的美麗與良善,提醒我們夜晚依然值得等待:

「大熊,大熊!我睡不著,我好害怕。」

我透過自己手指的縫隙,看著她走向我房間的窗戶、揭開窗簾,說道:「瞧,我替你把月亮摘來了。有月亮,還有所有閃閃發亮的小星星。熊熊還想要什麼嗎?」

愛,我暗自想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無法平靜的夜晚
De avond is ongemak
作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
譯者:郭騰傑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
1991年出生於荷蘭北部拉班特省(North Brabant),2015年,24歲的萊納菲爾德出版首部詩集《小牛膜》(Kalfsvlies),初登場文壇就獲得了獎勵最佳詩集處女作的C.布丁(C. Buddingh’)獎,並被譯成西班牙文。2019年萊納菲爾德第二本詩集《魅魘》(Fantoommerrie)出版,獲得艾達‧赫哈特(Ida Gerhardt)詩歌獎。

2018年她寫出了第一部小說《無法平靜的夜晚》(De avond is ongemak),不但獲得非凡好評,銷量也亮眼,光在荷蘭就超過十萬冊,已經被譯成30國語言出版;英文譯本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由米雪兒.赫欽森(Michele Hutchison)翻譯,榮獲2020年布克國際獎,這是荷蘭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頒此獎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9-13 10:00
OB短評》#332 像她們靈魂一樣強壯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成為西蒙波娃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著,張葳譯,衛城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樂  
在全球重要思想家的傳記出版中,女性為主的作品依舊十分稀少,台灣翻譯這本2019出版的最新西蒙波娃傳記,不僅補充了女性思想史的部分空白,更讓傳讀已久的《第二性》等性別經典著作的生成背景有了具體的血肉。作者為了波娃生命意義總是依附在與沙特的情事下感到不滿,西方社會也總將女性的思想詆毀為淺薄、缺乏原創性,而波娃(以及大多數女性)一生總是得花費絕大力氣才能「成為」自己。本書並非僅是重構波娃的個人經歷,更是一個時代的政治承諾與挑戰。【內容簡介

「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橫跨近30年,13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
Conversations with RBG: Ruth Bader Ginsburg on Life, Love, Liberty, and Law
傑佛瑞.羅森(Jeffrey Rosen)著,朱怡康譯,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近年已有無數以RBG為主角的論著、影像作品甚至時尚商品面市,感覺剛看過紀錄片又迎來劇情片。2020年9月RBG過世,至今仍時常讀到各種悼念與記憶她的文章,但這本由13篇訪談集結而成的回憶錄,又讓人覺得怎麼都讀不夠RBG。書中提到她經手的經典判決、人生哲學、時事與私事,但重點不在於圍繞著她發生的這些已知事件,而是她談論事情的方式、觀看世界與他人的眼光,在在展現她人格特質的獨特之處,且讓人驚喜。【內容簡介

透光練習

黃繭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從文字到裝幀都如書名般「透光」。清沉的筆觸描說感觸,時而如旁觀者記敍內心與生活的互動樣態,時而明晰地傳達出生活、處世的主張。自日常時刻提煉出的晶石,向外散發訊號,在看似靜謐的氣氛中,訴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動能,也向訊號接收者們伸手,邀請同行。【內容簡介

逐日填滿,不定期氾濫

陳育律著,釀出版,2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由兩組得獎詩作為基底編輯成集,輯一以「觀看」為題,從物件到象徵,都在剖析日常紋理;輯二各篇則以「騷動」為主軸,舒展心境的紋理;輯三直面「時間」,以節氣命名內在外在的狀態;輯四逃逸「空間」,以地理性的移動所求安定。各篇詩作帶有獨特的時間感、看待生活的視角,也擅於重新拆解語言意義,調動感官意象,文字亦充滿韻律。如代序文〈想要和你一起生活〉中的一句「日子就是貓減去喵叫」,將時間、聲音、視覺甚至觸感皆同時撩起,又歸於平靜。【內容簡介

巴黎圖書館

The Paris Library
珍娜.史嘉琳.查爾斯(Janet Skeslien Charles)著,楊沐希譯,皇冠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在歷史與虛構中成形的一座圖書館,其身世指向位在巴黎的「美國圖書館」。時間座落於兩次大戰之間,而構築圖書館最重要的元素不止是書本,更由文學、友誼、家庭、愛情結合成共同體,才得以準備面對甚至抵抗戰爭的暴力和殘酷。書中兩位女孩(一位在巴黎、一位在美國)拉開的故事線彼此纏繞卻不打結,敘事不乏歷史考證痕跡,讓真實與虛構相得益彰。【內容簡介

我從太空考古

橫跨4大洲╳12國,從千年宮殿、古墓、聚落到隱藏的金字塔,透過衛星影像發掘傳統考古難以企及的人類歷史與記憶
Archaeology from Space: How the Future Shapes Our Past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著,王翎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考古向來是一門以身體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尋過往痕跡的學問。作者以豐富考古故事,將屬於這個時代的遠距考古大法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滿足了現代人變身探險家、操縱高科技的憧憬。透過平易近人的文字,作者一步步透析考古的過程,讓讀者了解發掘真相的不易以及考古知識的浮動性。這門乍看與當下無關的學問,遂由此與人們面對世界的方法和態度連結了起來。【內容簡介

非良心豬肉

加工肉品如何變成美味毒藥
Cochonneries: Comment la charcuterie est devenue un poison
紀雍.庫德黑(Guillaume Coudray)著,劉允華譯,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關於「香腸、火腿含有致癌物」之說,早有耳聞。本書以細膩且環環相扣的勾勒,鋪陳出先人保存食品的高招,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的過程,也揭露了食品產業的巨大力量。而速成、量產、保久的欲求如何改變飲食生態,這樣的改變又使得人類對於食品的認知以及飲食概念在不知不覺中質變。作者細剖紋理的筆鋒,除了為讀者帶來飲食生活和態度上的警惕,也說出一段知識和認知如何被調整和建立的過程。【內容簡介

醫療不思議

顛覆認知的醫學古今事,一個腦科醫師穿梭於診療室與歷史檔案間的私筆記,那些你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汪漢澄著,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由台灣醫師執筆寫就的醫療人文文集,但並非談論醫療道德與倫理,而是各種與醫學名詞、迷思、科學發現相關的冷知識與硬道理。從英文的長度單位為何是foot(腳),各種疾病名稱與希臘神話典故的關係,荒謬的醫療案例解說,結合文學、音樂、運動、科學等跨領域的知識,又有貼近人性的軼事,是一本十分好看的醫學故事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評》#75 陪孩子穿梭圖文,燃燒求知渴望

沒有字的明信片

字のないはがき
原著:向田邦子, 改寫:角田光代,圖:西加奈子,林真美譯,小麥田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一張沒有隻字片語的明信片,在戰亂的流離年代裡,繫起了濃重的親情思念,成為向田邦子最刻骨銘心的少時記憶。她的這篇名作散文,如今由角田光代、西加奈子聯手改寫成同名繪本,三位直木賞得主的跨世代、跨圖文合作,訴說一段無情年代中的有情故事。書中以平淡家常的文字以及充滿象徵性的圖像手法,舉重若輕處理戰爭回憶,看似簡約收斂,卻盈滿了最觸動人心的情感重量,用微小細節追憶大時代,讀來沉重卻不悲傷,後座力十足直擊心臟。 【內容簡介


《沒有字的明信片》內頁(小麥田出版提供)

114歲的新生

瑪麗.沃克奶奶的閱讀之旅
The Oldest Student
文:麗塔.蘿雷妮.赫伯德( Rita Lorraine Hubbard),圖:歐葛.摩拉(Oge Mora),劉清彥譯,三民書局出版,329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任何人讀了瑪麗奶奶的故事都會深受感動,她從小渴望學習閱讀及寫字,卻因出身奴隸、家計困頓,成年後又育兒工作兩頭燒,直到眼茫髮白114歲時,才有機會拿起紙筆,從字母發音及自己的名字學起,一嚐畢生宿願。娓娓流暢的敘事文字與充滿立體感的拼貼圖像,孩子跟著瑪麗奶奶再次活出傳奇人生,學習永不放棄,燃燒求知渴望,在心中保留夢想的位置,在文字裡活出真正的自由。 【內容簡介

我們的星期六

Saturday
文、圖:歐葛.摩拉(Oge Mora),宋珮譯,小天下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星期六是艾娃最雀躍期待的日子,她可以和媽媽共度一整天的兩人時光。沒想到意外接連發生,故事活動取消了,新髮型塌了,公園野餐泡湯了,連期待已久的偶戲表演也看不成了……艾娃難掩失望,這和她原本期望的完全不一樣,她會如何做,把自己和媽媽的笑臉找回來呢?
每個孩子都曾在現實生活中經歷過艾娃的沮喪與難過,明知一切不是故意的,沉重氣壓卻揮之不去,然而透過文字伏筆鋪陳,我們與艾娃一起鬆開眉頭,直探內心真正渴求,在最失落的時刻產生出最正面的信念: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比做了什麼更重要;一句體貼的話,更能讓對方感受到愛。由不同色調及素材所剪裁拼貼而成的圖像,讓故事充滿起伏細節與視覺流動,感受得到母女之間愛的溫度,一切往明亮的方向走,這仍是一個完美的星期六。 【內容簡介


《我們的星期六》內頁(小天下出版提供)

風暴守護者

The Storm Keeper’s Island
文:凱薩琳.道依爾(Catherine Doyle),圖:六十九,朱恩伶譯,台灣東方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對於嗜讀奇幻文學的少年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讓人想放進口袋的小說。作者以愛爾蘭民間傳說及文化做為故事基底,加入別具風格的想像元素,把一段男孩在暑假中意外發現魔法並抵抗風暴的奇特冒險,刻畫得有聲有色。然而,這本書不只是情節取勝而已,作者極具意象的細膩寫作手法,把主角的內心思考、自然景色的幻化無常,以及魔法物件的隱喻象徵,全部融為一格,展現出巧妙的語言特性,讓孩子不只讀得緊張痛快,也深入角色內心去思考動機,在流暢的對白中領會文字的機鋒美麗。這樣的感受是很珍貴難得的,能幫助孩子更喜歡文學,往更深的內在意象走去。 【內容簡介

守護鄉村

碧雅翠絲.波特和彼得兔的故事
Saving the Countryside: The Story of Beatrix Potter and Peter Rabbit
文:琳達.艾洛威茲.馬歇爾(Linda Elovitz Marshall),圖:伊拉利雅.烏比娜提(Ilaria Urbinati),黃筱茵譯,字畝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7-10歲)
碧雅翠絲.波特女士所留下的傳世經典,可不只有彼得兔而已,讀了這本搖曳湖光山色的傳記繪本後,會明白她不只是個才華洋溢的繪畫家,更是具有遠見及抱負的實業家,在那個堪稱保守的年代,做出許多石破天驚的創舉,守護鄉村便是她一生無悔的志業。在圖像風格的經營上,這本書刻意擬仿波特的水彩技法,渲染出適切的時代氛圍,也把她所鍾愛的英國湖區風光,描繪得靈動優美,濃淡拿捏恰到好處,每一道色彩都帶有深深情意與致敬。 【內容簡介


《守護鄉村》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Frida Kahlo:燃燒烈愛的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Una biografia
文、圖:瑪麗亞.艾塞(María Hesse),陳小雀譯,尖端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芙烈達.卡蘿的傳記作品何其多,這本卻與眾不同,從封面便可一窺其出色獨特的視覺營造。作者以精準細緻又大膽突圍的筆觸,重新詮釋芙烈達的多幅經典畫作,削減了憂鬱濃烈,增添了童趣明朗,帶來前所未有的、熟稔與驚喜交錯的視覺感受。全書以第一人稱視角發聲,中間大量穿插引用芙烈達的日記與書信,文字與圖像完美變奏共舞,把讀者近距離帶到跟前,碰觸人生及藝術最柔軟神祕的深處,隨之擺動,隨之成長。 【內容簡介

這是誰的內褲?

だれのパンツ?
文、圖:茂利勝彥(シゲリカツヒコ),蘇懿禎譯,青林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為了尋找豹紋內褲的主人,小男孩闖進了神祕公寓,遇到的房客一個比一個奇怪,得到的線索一題比一題費解,隨著緊湊步調一路向上,最後的壓軸角色及結局展現無限驚奇,巧妙連貫故事頭尾,完成一場充滿東洋風情、穿梭於人間與妖界之間的奇幻冒險。作者用鮮明大膽的色彩描繪出極具魅力的空間場景,臨場感十足,裡頭人物的表情肢體也都誇張到不行,戲劇效果滿分,讀起來保證過癮。 【內容簡介


《這是誰的內褲?》內頁(青林出版提供)

海洋解剖書

超過650幅海洋博物繪,帶你深入淺出,全方位探索洋流、地形、鯨豚等自然知識
Ocean Anatomy: The Curious Parts & Pieces of the World under the Sea
文、圖:茱莉亞.羅思曼(Julia Rothman),王曼璇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對於想親近海洋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精美又易讀的入門圖鑑,可隨著明確清晰的知識編排與清新柔和的手繪圖文,一步步走訪沙灘與潮間帶,再潛入海平面下的神祕深處,縱遊於珊瑚礁、海溝、冰山之間,一目瞭然其中的動植物與生態樣貌。從洋流潮汐、海洋食物鏈、各種大小型魚貝龜獸的解剖構造,到人為漁撈及氣候變遷對海洋的衝擊,範圍豐富完整,且不龐雜艱澀,隨手一個翻頁都能滿足對海洋的好奇,輕輕鬆鬆大開眼界。 【內容簡介

我的身體,不可思議!

左眼跳吉,右眼跳凶?長針眼就是偷看人上廁所?了解身體現象怎麼能靠迷信!
文:陳儷文,圖:森酪梨,國語日報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9-10歲)
肚子咕嚕響是胃裡住了怪獸?眼皮猛跳表示厄運來到?眼屎是眼睛的便便?這些有點尷尬、有點爆笑的生理反應及迷信,孩子們或許都經歷過聽說過,哈哈大笑之餘也充滿疑問,究竟哪來這麼多神祕的身體訊號啊!這本書用誠懇且詼諧的圖文解說方式,為孩子一一破除疑難雜症,所有的例子都非常貼近現實生活,讀完後會更懂得觀察及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本容易查詢、輕鬆理解的科普讀書,也可做為一本照顧全家健康的保健小百科。 【內容簡介

基因大冒險

雙胞胎與遺傳的祕密
L’incroyable aventure de la génétique
文:維多.庫塔爾(Victor Coutard),圖:博亞.阿貝申(Pooya Abbasian),吳愉萱譯,維京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家裡若有雙胞胎小讀者,絕對要把這本書列入閱讀清單。書裡用淺顯易懂的角色對話與擬人圖像,把家族遺傳基因以及雙胞胎的異同奧祕,解釋得清楚又詳細,說明縱使有著先天相似的DNA,後天的環境條件終究會讓兩人成為獨立的個體。明亮繽紛的圖像予人清新視覺感受,配上生活化的敘事口吻,展現生命知識的趣味與溫暖,完全沒有教科書的呆板味。 【內容簡介


《基因大冒險》內頁(維京出版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