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跨界沙龍》從影視表演到聲音表演:女演員連俞涵×遍路文化吳巧亮談有聲書

受訪人:連俞涵
演員/作家,養一隻三花貓,幾棵小樹苗,住在老公寓裡,一邊演戲一邊寫字,一邊拍照一邊旅行。在各種身分間轉換,用不同的作品,傳遞一些溫度,希望可在大家心中輕輕共鳴。著有《女演員》、《山羌圖書館》、《一邊夢遊,一邊鎌倉》

吳巧亮
遍路文化執行長,擔任過各種形式的文字編輯,也當過網紅經紀人,還短暫混過IP影視產業。但堅持跨界不轉行,在出版文化圈打滾,現用數位文化產品練功。

***

問:2020年因為疫情而成為暫停之年,另一方面有聲內容(Podcast、有聲書、線上課程等)則蓬勃興起。有大量閱讀習慣的俞涵怎麼看有聲內容?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喜歡的節目/有聲書嗎?

連俞涵:我覺得不同平台的出現,就表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例如唱歌或跳舞),不用擔心任何平台的崛起會導致另一個平台的衰落──clubhouse崛起不代表有聲書就會沒人聽,podcast興盛之後Youtube也沒有因此空無一人。我認為每個東西的存在,一定都有它們的「目標群眾」,A成功了並不表示就要完全取代B,導致從此大家只能選擇A──你可以「都選擇」。

在我看來,有聲書應該就像小時候大家都聽過的「說故事錄音帶」──它們就是「睡前故事」,在當時代替沒空陪你說故事的爸媽。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聲書其實是以前就有的,我自己印象很深的,就是小時候聽過柯南.道爾的偵探故事。對小孩來說,爸媽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睡前故事;但當爸媽沒有時間,給了你可以聽超多次的福爾摩斯的錄音帶,小孩也還是可以不停從中吸收,挖出細節,培養出一個習慣。

任何產品新推出來的時候,大家都需要經過小小的時間並產生需求,因此對我而言,不論是視覺或聲音上的閱讀,都有可能因為新的平台、新的製作而加入。而且有聲書可以反覆聆聽、選取,例如你這次聽到第16分鐘時睡著了,隔天還是可以從第15分鐘開始聽;聽完之後覺得自己不夠熟悉故事,也可以再從頭聽一遍。現在與三年前讀同一本書,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有聲書也是一樣,故事一樣等著你,在某一個時段等著你開啟它。現在的人上班很忙錄,在無聊、空閒時如果不想放空,在開車、睡前或任何你獨自一人需要陪伴的時候,有聲書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我來說,最適合聽podcast的時候就是「做家事」的時候。從前可能我會選擇聽音樂,但現在則多了podcast這個選項。這是一個非常日常、不用太聚焦或專心的時刻,你甚至可以在聽之前就知道,聽完這集podcast,我的衣服就曬完了。

大家可能會說自己是podcast派、有聲書派、clubhouse派,但我認為你可以自己分配時間去做你的選擇,每個時段的需求也不太一樣。

我覺得在這個開始講究聽覺的時刻,聲音的傳達、接收資訊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元了。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時會讓人覺得混亂、資訊焦慮,但其實只要選擇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接受方式──你不一定要馬上告訴自己要靜下心來聽有聲書,畢竟就像閱讀一樣,習慣是慢慢培養的,可以先從聽10分鐘開始,再慢慢聽到20分鐘。

不過,我最近因為拍片工作的關係,比較缺乏完整的睡眠,有聲書的部分目前比較偏向「線上試讀」,就沒辦法像小時候聽柯南.道爾一樣,一次完整聽個一年。

問:身為專業的影視/舞台劇表演者,2020年俞涵也跨足有聲書製作,錄製了韓國作家趙南柱的作品《薩哈公寓》。請談談銀幕與舞台上的表演,和聲音演出之間的差異。在錄製有聲書時,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

連俞涵:這也是我第一次錄有聲書,對我而說也是全新的體驗──畢竟以前我也只是「聽故事的人」,這次變成「說故事的人」,有一種身分互換的感覺。

因為作為演員,同理每個不同角色的心境、感受轉換也是很重要的功課。我在閱讀《薩哈公寓》的時候相當有畫面,一開始在嘗試用聲音轉換時,也想過如果是專業配音員,可能會選擇賦予每個角色一個新的聲音;但從演員的角度出發,我比較希望設定成「冷讀」。因為對我來說,這個故事比較平緩、陰暗,冷讀就可以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讀者。再加上我也沒有聽過這類型的有聲書,所以就乾脆放手去嘗試,把自己設定為比較旁觀的說書人,讓聽眾自己去感受。

如果今天朗讀的是繪本,也許可以增加更多的色彩,吸引小朋友的專注;可是思考到《薩哈公寓》是成人的長篇小說,光是閱讀時就已經有許多想法,比較殘忍的段落也會感到不舒服,所以才選擇帶有一點距離的朗讀方法。

我覺得在戲劇表現上,有時把情緒「推到全滿」,觀眾不一定會感受到。例如飾演自我崩潰的角色,若真的陷入、沒有控制力,觀眾很可能反而會無法進入情緒──他們沒有空間可以進來。有時候演員就是在理性跟感性之間,先消化這些崩潰與殘忍的情節,再反過來給自己一條線牽引,用理性的腦袋處理感性的情緒跟身體,會更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內在。

我覺得冷讀也是這樣,如果把人物的情緒放滿,或許聽的人會覺得太刺耳、情緒太滿,反而讓人沒辦法去做其他事──當然不同角色之間的讀法,我也會有一點點區隔,但還是會避免有太多的情緒去影響讀者原來在進行的事(例如開車)。我會先設想聽的人會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場域,可以讓自己先調整成讓聽者也進入狀態的模式。所以我會先介紹自己的身分,用我自己的方式讀這一本書,也是讓讀者用另一個方法「看」這一本書。

面對不同屬性的作品,遍路是如何選擇適合的「朗讀者」?遍路的有聲作品中,朗讀者包括專業的聲音演員,也包括素人等級的文字作者或出版人。在和他們合作的經驗中,是否可以歸納出有聲書朗讀者的必備要素?

吳巧亮:我們選擇有聲書的朗讀者,一開始的先決條件就只是「講話口齒清晰」而已。這是第一個門檻,即使是素人,如果這一點做不到,只要聽十幾分鐘就會非常痛苦,會沒辦法帶領讀者到另一個世界。

另一方面,即便是作者本人,口齒不夠清晰也無法完成有聲書的錄製,因為一旦咬字不夠清楚、正確,讀者就需要仰賴紙本書。口齒不夠清晰的作者其實可以選擇錄製導讀或其他形式來參與,但內容部分還是要仰賴專業。

一般心理勵志類的有聲書,朗讀者只要咬字清晰就可以了。但只要是故事性較強的書籍,就需要聲音表現很強大的朗讀者,這時我傾向找專業配音員跟聲音演員。《傲慢與偏見》選了4位舞台劇演員來朗讀,因為這個故事是大家熟悉的,而且會聽這本有聲書的人,大概都已經知道內容──我只需要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文本會更有獨特性。我覺得未來更成熟的有聲書市場,應該會出現更多版本的選擇──因為每個聲音都有它詮釋不同的地方。

《薩哈公寓》選擇俞涵朗讀,當然也是因為看過她之前的表演。我認為她很會詮釋屬於社會底層的聲音,給人的距離與空間都十分恰當──你會覺得她站在你這邊,但不會因此剝奪了你在故事閱讀的想像力。

另一方面,我覺得配音員或者斜槓身分的聲音表演人,如果要加入朗讀有聲書的行列,必須是「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人」──他們比起一般聲音演員,更能理解文字在傳遞的核心,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聲音是無法隱藏一個人的,所以往往他們對文字的掌握與理解,對於句跟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的感受力也都很強。我認為一個人的聲音有他的靈魂跟氣質,能從聲音中感受到他平常都做了些什麼。

問:請問俞涵,面對同一部文字作品,影視化的說話方式和錄成有聲內容的聲音表情,手法上會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連俞涵:以前在劇場的時候,通常一個文本我們都會切成很多段,十組人都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每一組人唸或演出來的版本都不一樣。錄製有聲書跟演戲一樣,每個人的細節與可能性都不同。

以往的工作經驗,大家都會希望我的聲音乾淨、有節奏並且有情緒──因為接收到的工作指令就是這樣,這是他們的專業。但錄製有聲書的時候,有時會有不同的指示,聲音導演可能會希望有「輕鬆一點的聲音」、「冷靜一點的聲音」,各種狀態都可以調整,在放跟收之間不斷嘗試,就看我們怎麼溝通。

另外,有聲書的錄製時間比較長,大約錄製到第三個小時,即使聲音技術再厲害的人,都有可能有點啞嗓、音質跑掉,這就是「人體的限制」。如果之後有機會再錄製有聲書,我應該想辦法先讓自己的聲音維持穩定度,或是先設想好每一次錄製的段落進度,讓錄製的品質更好。

問:先前受訪時巧亮曾提到,「有聲書編輯」對一本書的聲音/角色的想像、詮釋的方式,都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引領團隊打造一本有聲書。但製作過程中,聲音演員/導演對文本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在合作過程中,這類意見上的衝突應該如何溝通?

吳巧亮:之前錄製《異鄉人》這本存在主義的小說時,曾經遭遇過很大的挑戰。因為卡繆寫作時很疏離冷漠,但小說主角卻是有感情的,所以在找錄製人選的時候變得很困難——字正腔圓的北京國語,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早年廣播電臺主播的聲音,生氣勃勃、充滿朝氣,但《異鄉人》這本書不是要那種語言溫度,它需要一點外在式的冷漠、荒謬,甚至是「與我無關」的疏離感。偏偏這本具有高度文學性,若將錄音稿改到過於口語化,又會耗損這本經典巨擘的閱聽意義。在這種特殊語感的狀態下,要讓聽眾一聽就懂,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同事間經過了多次的討論議定。為了準確表達小說主角的情感,還要配合卡繆的文字,用冷靜的方式說出來,所以錄製人選挑了超、級、久。

最後挑到的聲音演員,光是開頭的錄製,我們前後磨合了三、四次。就像俞涵剛剛說的,我們會跟聲音演員說:「你不要這麼用力,要有一點荒謬。」可是《異鄉人》又是文學本質的小說,用字不是那麼口語化,所以聲音演員發音不標準的時候,真的會聽不到他在講哪一個字,耳朵必須張得很大──但我們又不希望聽的人需要張大耳朵,反而要是放鬆的。這之間需要來來回回跟聲音演員調整很多次,告訴他文本後面角色的本性是什麼,要引導到理想的效果真得很難。

又或者,之前做《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腦中先設定這是由輕快、明亮的女聲來朗讀,但我後來聽到國外有個非常好聽的版本,竟然是個中年男子的配音,才發現原來他們的設定是「爸爸唸故事給小孩聽」。

於是我開始設想,未來如果錄製第二個版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也許可以找男性的聲音演員,對方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時我就會清楚告訴他,我們想要的效果、預設的原因是什麼。

問:有聲書的聆聽/錄製過程都非常長,一部有聲書動輒數十小時,聲音演員需要投入加倍的時間與心力和文本內容相處。身為閱讀愛好者,俞涵有沒有哪些愛書清單,會希望可以投入數十小時去閱讀/朗讀/錄製?

連俞涵:未來我想挑戰錄製資訊類的有聲書,例如最近在看一些跟人際關係、植物、生物相關的書──我睡前非常喜歡看這種書,它們都是一小篇、一小篇的章節,不會太有壓力。

另外,我也非常喜歡逛網路書店、二手書店或實體書店。有些書可能因為出版社的種種考量而絕版了,但那些書真的超級好看。它們可能是散文、短篇小說,甚至是詩集──我開始想像:這些文字絕版了,是不是可以用聲音再讓它活起來?而且這種篇幅比較短的文本,更接近一個單元、一個單元錄製,我也可以提前有更好的準備,確保我的聲音還是好的。

做完一個工作後,我總是會開始反省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可以讓它做得更好。我覺得任何一項領域成熟之前,我們做完都會成為一個經驗,希望它可以分享下去,然後慢慢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

問:相較於閒談性質的Podcast,有聲書的聆聽更需要專注,譬如遇到人物情節較複雜的小說,若以零碎的時間聆聽,可能不容易進入脈絡。請問巧亮,遍路在規畫和製作有聲書時,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讀者有效運用零碎時間享受閱讀,建立順暢的聆聽習慣?有沒有什麼撇步可以快速上手?

吳巧亮:原先我們的預設是,大家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聽有聲書,例如工作的時候聽《薩哈公寓》,前面的鋪陳或敘述,可以當作邊工作邊聽的背景一樣播放,到了劇情轉折處再專心聽。

後來我們公司做了一份調查,發現讀者聽有聲書的情境,以通勤時間的比例最高,佔了22%;其次是睡前18%與做家務14%,令我們意外的是──專心聽的讀者竟然也有12%。

但通勤、睡前以及專心聽有聲書的需求也可能不一樣,像文學小說的轉折劇情,的確比較適合專心的聽眾;睡前聽有聲書的讀者,也許也會像俞涵剛剛說的習慣,以資訊類書籍為主,需要3-5分鐘吸收一個小知識,就能安心睡去。

一開始我們會先幫讀者設想立場與狀況,例如某些書適合通勤或某些書適合家務,但其實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還是要以讀者的聆聽習慣為主。

所以我思考的重點是:哪些書適合/不適合做成有聲書。如果是財經類或財報的內容,例如涉及表格計算複利,需要大量視覺去對照的,也許就不太適合。先前遍路做了一系列「40堂公開課」,因為是一個單元接著一個單元的內容,一節大約15分鐘(這是我們認為拿捏最好的時間),這就非常適合。

另外一種狀況是古代神話故事,例如希臘、羅馬等,因為人物、主要場景、戰爭地點不斷跑來跑去,聽者沒辦法馬上在腦中建構地圖或人物關係圖,這類作品就需要經過大篇幅的改寫或調動,才有可能變成適合聆聽的狀態。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文字整理:洪啟軒/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郭正寧、陳愷昀/視覺構成:大象設計、林鈺馨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折疊空間與延遲時間:《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中的「反」成長

我在年少一點、無時不感到身心靈匱乏的時期(或許就是李璐寫作《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年紀),經常想著要趕快「長大」,以離開困頓、離開那時呼吸的空氣裡的每一個粒子。彼時我也讀邱妙津、或她覺得靠近的太宰治,著迷於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中的三個女人,和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手上的花束。也是在那時期,黃國峻、袁哲生相繼自縊。當時「死亡」對我來說充滿了文學性,那些靈魂暫居的身體,也是真正亡故了(literally dead)。


《時時刻刻》電影海報(取自IMDb

然而「死亡」在我們生命裡從來未曾缺席過,有陣子頻繁到我認真覺得起床還比較難,也經常對各種神聖化死亡的作品感到遲疑(因為你不會神聖化起床這件事)。所以一開始接觸《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這本小說時,以為將要捧著另一座紙上祭壇觀落陰,要讓literally dead的邱妙津、黃國峻、袁哲生,literary back?

然而開始進入到小說之後,原先的預設與遲疑慢慢地跟房間外頭的天光一起淡出。在夜裡闔上書後,我感覺看到麥田上的幾道人影,那應該就是小說裡的米奇、蜥蜴和羅老師,甚至因此對一切感到安心。

這是以三位台灣作家的作品為敘事樞紐,以失蹤的同學為座標、中年男性和兩位在學少女作為能動者(agent),組成的心理地理學小說(psycho-geographical fiction)。但我在這裡要改寫一般是由漫遊者、情境主義定義的心理地圖,將李璐的作品反過來看:人的心境與小說設定改變了地理時空。

從袁哲生的〈沒有窗戶的房間〉(1998)象徵的心理狀態,到三位不在場作家實際生活過走踏過、也是構成小說篇章名的路名、區域,這些地理空間在小說中發揮「讓不在場在場」的功能:牆上的白漆脫落,角落燻黑的神像、沒了香爐緊接一句「看來不在這裡」;極速奔馳的大度路、淡金公路是為了趨近「沒有新消息」的對象。這些不在場的在場,就是失蹤少女江琳,也是小說中讓已逝的文學靈魂在場的媒介。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以三位台灣早逝作家邱妙津(左)、黃國峻(中)和袁哲生的作品為敘事樞紐(圖片來源:wiki聯合文學factpedia

而上面搜尋者與搜尋對象之間的時差(「搜尋」注定要「晚一步」),更早在開篇伊始〈信義路〉首句的自白「我總是遲到」就開始了。李璐精湛的小說技法讓地理空間相疊、壓縮,成為時間的替代與媒介,讓歷史不是切割成三位小說家的過去、少女們的現在、與讀者參與的未來,而是各種時間(temporalities)並置、交疊,時空錯位並等待歸位。這就構成我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反」成長。

這裡的「反」(counter)並非簡單的、青少年意味的造反、逆反、反叛,而是「質疑」後面連結的「成長」及其建構。「反」成長在此也不同於論者分析《麥田捕手》時提出的,16歲的主角霍爾頓(Holden Caulfield)在小說中始終沒有改變,表示他沒有成長。

李璐的麥田小隊(容我擅自命名)中的米奇和蜥蜴,「漏接」的江琳與佩珊,在前兩者小說心靈中活下來的蕭雅文,這些少女們的反成長,就在於不將「成長」所允諾的未來視為現在的燃料,她們的燃料就是「現在」。


美國作家沙林傑著作《麥田捕手》(左圖取自wiki

相比於小說中善意的大人(羅老師、黃警官),米奇和蜥蜴反應快速且義無反顧,江琳與佩珊清楚地「我愛她,她也愛我,我不懂這有什麼好遲疑的。」而蕭雅文更是活成一種動物性極致。這些少女就算「遲到」、「結束生命」、「什麼都不做」,也不是恨這世界或自己,而是與外部時間匯流的作法。

換句話說,這些看似延遲、結束、懸宕,都是「當下」的同義詞,也是「生」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你願意為世界重新迎納各種感覺結構的話,我們慣常的線性時間感必須先被重寫。這樣來看,蕭雅文認知到「父親總是一一為我指出每件事物的名字,卻甚少說明意義。」也同時是理解到「死亡」或「生存」所命名的,不等於擁有同樣的意義。

所以我將「遲到的我」放置在已不在場的邱妙津(1969-1995)、袁哲生(1966-2004)、黃國峻(1971-2003)所闢出來的時間軸上。這當然不是要大家都去到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將「自盡」看成是作法,而非結果),而是要凸顯這本小說發揮的時空魔法:如何透過一個完整緊密的故事,將小說內外、寫作的前後景、文學史的前人後人的時間折疊,收進以小說為名的空間。

透過小說以及作者的心靈景觀,我們得以「一起」。這樣來看,對於在懸崖邊等待徘徊的人們來說,真正遲到的,或許就是這部小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
作者:李璐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璐
1990年生,師大附中畢業,台北人。
喜歡酪梨、奇異鳥和紀念品商店。
出版劇本《南十字星》。
高中的時候每一節課都在吃東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3-22 10:00
OB短評》#307 焊接歲月與回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物會

夏夏著,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讓各種生活物件聚集相會,也讓人與物的連結重新上線。由70篇小文章構成的物體系,不僅賦予日常生活中的各物件一種觀看方式,亦是一種新的命名、一種誤會的釐清。此間,人不是被物化的對象,而是情感、人際關係、時間、味覺、記憶、聯繫、聲音、想像等無以名狀之存在,化為物件、成為實體生活,也讓無形之存在得以賦形,陪伴且留住生命中流逝的點點滴滴。【內容簡介

倒數五秒月牙

李琴峰著,李琴峰譯,聯合文學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延續前作越境的核心命題(超越死亡與再生、亦跨越國境),本作依舊將性認同與情感架構在跨文化(台日語言與文化與日本在地社會的跨群體)的背景下,然寫作功力更加上乘,文字清麗優美,敘事舒緩而節制。與書同名的單篇,是以久別重逢、五秒化為一生、一日度為永恆的深情之作,將情感的向度超越時間的座標,指向一彎明月,光亮灑下的是各自的人生走馬燈。【內容簡介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

李璐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如書名所趨近探問的,此作與時間的意象緊密嵌合,並重新定義時間的意義。透過遲到的敘事者、在場的小說主角、不在場的前輩作家和失蹤友人,小說開篇預示的「死亡」被賦予多重形式與涵義(懸宕、遲到、不在場),而非僅止於時間(或生命)的結束。這本小說亦是一本寫給文學遺產的致敬之作,一切生命與敘事的推動,都來自不在場之人的牽引;文字自成點點星光,指引著幽暗道路上的可能方向。【內容簡介

金色大人

金色機械
恒川光太郎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樂  
村落、遊廓、遊女、黑道、戰亂、逃生……故事以遠昔傳說物語的姿態,勾勒出一個進入現代社會之前、與精緻文明相去甚遠的底層世界。在破落苟延的現實與對未知力量的寄託中,江戶時代的生機死念交錯起伏,而人憑著本能找生路求去處,靠著無從以理訴說的純粹情感,穿透無力改變的現世網羅。【內容簡介

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

死於地獄,卻也生活在地獄!歷經130年,沉冤終得昭雪……
The Five
哈莉.盧賓霍德(Hallie Rubenhold)著,聞翊均譯,方言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連續殺人案著實駭人聽聞,本書翻轉了觀看的視角,不窺視獵奇,也不再走警察抓小偷的路子。關注轉移到被害人身上,盡可能地追回5位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害女性的生命史,也呈現案發時媒體、輿論如何將受害者污名化。儘管不能確認(也不去議論)開膛手的真實身分,經由歸還生命的血肉感官,受害者成為活生生的人。本書不僅彌補了過往故事的缺片,更向案發之時那個黃金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出控訴。【內容簡介

山林書籤

一位生態學家的山居記事
Al Dente: A History of Food in Italy
陳玉峯著,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樂  
與其慎重地視本書為生態學家的生活菁粹,不如看做是一位退休人士回到山林懷抱,與土地,與自然的交流。作者似乎替我們一圓脫離紅塵,隱居山野的夢。除了讀植物、生態知識,也增長了一些鄉居見識。隨著購地、整頓、安置、墾作、生活,閱讀著作者安居又冒險,樸實又滿足的狀態,似乎也暫時停下繁忙的步伐,嗅到了採菊東籬下的氣息。【內容簡介

如佛一樣生活

道元法師與曹洞禪風
吳繼文著,洪侃繪,正好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道元禪師是日本曹洞宗的開山祖師,1223-1227年間曾赴南宋遊學習佛。小說家吳繼文寫自己前往道元所創立的永平寺旅行,並以其對佛法的領會勾勒了道元的一生。內文有對曹洞禪風的思考以及13世紀中日佛法交流的紀錄,讀者亦可以閱讀《普勸坐禪儀》和《永平清規》「典座教訓」、「赴粥飯法」,參考對照轉譯、導讀文,汲取靜心、生活、飲食之法,於喧嚷紅塵中反觀本質,為現代清心生活尋得提點法門。圖文編排清朗,筆調氣定而和順清明,搭配細緻又疏淡的插畫、照片,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心緒沈澱。【內容簡介

戰爭的滋味

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著,張馨方譯,麥田出版,7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飢荒」作為一個政治議題其來有自。本書以「糧食」為頂點概念探討一戰以來的世界秩序,不僅補充了既有的陳論,更避免落入正邪兩立的架構,以全球性的視野重新認識二次大戰。「糧食」問題並非只有「供需」的面向,在政治策略中扮演的角色,與政治文化的交互形塑,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作者的關切當不只在於對戰爭史的補強,舉凡深層結構的洞察,糧食與人類發展的當下關係,乃至於未來趨勢,可能都凝結於本書中,並希望對當代世界有所昭示。【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