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阿諾.羅北兒的眸子

大人閱讀羅北兒(Arnold Lobel)的書,因為故事短短的,總是一個接著一個停不下來,但停下之後又說不上來到底讀了什麼,彷彿剛剛經過一個空氣新鮮、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一路自在逍遙,沒壓力的填進飽飽的體氧。小孩閱讀羅北兒,變得愛說故事,摸著沙發問說會不會長樹?看到蟋蟀要為牠發言,看到老鼠想要打招呼,希望回家樓梯上有隻貓頭鷹來上上下下,有朝一日遇見大象,說不定自動去提行李要跟著走。

如果你是大人,但是患了以上屬於小孩的症狀,那恭喜你!你可領得羅北兒粉絲認證卡一張。

親子共讀的樂趣來自享有共同的回憶,朋友讀同一本書也能獲得這樣的滋養。有一天朋友傳來一張相片,他經過某個店家,發現櫥窗裡有一張長了植物的沙發,於是我也專程跑去看那個櫥窗。

為什麼長了植物的沙發這麼特別?因為,我們都讀過羅北兒的《老鼠湯》。

這隻被黃鼠狼抓去準備熬湯的老鼠,堅持要為黃鼠狼說故事,牠說要有故事,湯才會好喝。於是老鼠說了4個故事,有老鼠躲蜜蜂的故事、山上超過百年的兩個石頭的故事、在老鼠門前唱歌唱個不停的蟋蟀的故事、最後還有老太太對警察哭訴長在沙發隙縫的刺叢枯萎了的故事。沒想到黃鼠狼聽得入迷了,牠真的決定要出去找蜜蜂、石頭、蟋蟀和有刺的玫瑰花回來加在湯裡⋯⋯,老鼠因此得到逃脫的機會。


(選自《老鼠湯》,遠流出版提供)

故事裡,老太太傷心的原因不是沙發上有刺不能坐,而是沙發上的那棵植物要枯萎了。警察先生說那些刺可能口渴了,老太太非常同意,開始往沙發上澆水,這叢刺頓時長出綠葉,接著花苞也冒出來,盛開了大朵大朵的玫瑰花,最後警察抱著一把花離開。

我和朋友好奇的是:這個櫥窗的設計者是不是也讀過《老鼠湯》?(不如說我們想要去澆水)於是我們找了個營業時間去拜訪。才一進門,表明我們是因為那沙發而來,看似老闆的人便說,來這裡的人可以換雙新腳(原來是家鞋店),他問我們要不要喝茶,說茶會有點鹹鹹的。我小聲問他貓頭鷹在家嗎?果然,樓梯那邊有隻貓頭鷹對我說「歡迎光臨!」


(選自《老鼠湯》,遠流出版提供)

我暗自希望樓上住的是羅北兒啊,我要告訴他,我總是在上樓下樓時想起他,也想起貓頭鷹。因為在《貓頭鷹在家》裡,貓頭鷹拿著茶壺想了很多難過的事,讓眼淚滴入茶壺裡,裝到快要滿了就拿去爐上加熱,所以茶喝起來有點鹹鹹的,牠說這樣正好。貓頭鷹一直是「我思故我在」的實踐者,但牠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樓上還是在樓下?幸好牠在店裡。當然我也希望這家店的樓梯正好是20階。

你覺得我說的話都很奇怪嗎?那你要讀讀羅北兒,讀了之後,會在某個沮喪的日子裡,看到大象舅舅拄著拐杖帶你上火車去旅行,數著窗外的電線桿或工廠的煙囪;或者大象舅舅會提著燈來講故事,用一種「沒關係,不會有事的」的神情,因為牠就是教導我們:就算全身痠痛,也會一點一點恢復,只要我們有故事。

人們有很多故事,但往往深陷其中說不清楚。羅北兒思索許多人的故事,將這些故事放到動物身上,他的書有如勇氣加油站,賦予讀者更多力量去面對眼前的事物。

在《大象舅舅》裡,小象一下子失去了爸爸媽媽,但大象舅舅出現了,和他一起搭車、講故事,沒有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要他別哭,即使數著花生殼都有助平心靜氣,即使油燈裡的蜘蛛抗議太熱了,把燈熄了還是可以繼續講故事。現代人講情緒控管、憤怒處理,羅北兒則用專注的力量轉移了失望、無助、困惑等種種情緒,只要我們往前走就對了,一切都會過去。


(選自《大象舅舅》,遠流出版提供)

在羅北兒的每本書裡,我們都能見到他專注的眼神。他從來不會愚弄讀者,他給我們更清晰的思考:如果我們個性像露西兒這匹馬,穿過鞋子後就知道自己不適合;如果家裡有小豬,打掃完後也要為牠留個泥堆。懂得自己適合什麼,和體貼別人需要什麼一樣重要。何況,有些人需要的只是像蚱蜢一樣,不斷不斷的相遇與前行。

羅北兒將自己的心情隨筆做成這樣一本一本的札記。我們來看看遠流新近以雙語編排出版的「羅北兒故事集」收錄的7部作品,從原始的出版年代可以得到不同的蛛絲馬跡:《露西兒》1964、《小豬離家記》1969、《老鼠爸爸說故事》1972、《貓頭鷹在家》1975、《老鼠湯》1977、《蚱蜢旅遊記》1978、《大象舅舅》1981。

這套書不見得要順著年代讀,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作家的心路歷程。故事內容從「不勉強自己去做不適合的事」、「尊重他人」、「隨遇而安」、「悲傷無妨」、「全身而退」、「以自己的速度行旅」到「放心,有我在」,是不是看到更篤定更自在的力量?他的畫風隨著鮮麗色彩到淡彩灰階,線條則越來越流暢細緻,羅北兒用智慧的眼神扶持著讀者長大,而他的故事也不時跳出來讓我們無法忘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羅北兒故事集:中英雙語讀本(全七冊)
作者: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
譯者:楊茂秀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22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

當代最尊重兒童智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溫馨,帶點茶香的趣味之外,對於傳統被認為是高層次思考才能接觸的哲學論題,例如:勇氣、意志力、友誼的本質、恐懼、智慧等,都能夠用具體的影像,說閒話的語氣,數落出來,讓讀者常常會發出「啊!」的感嘆。

阿諾.羅北兒的作品,每一篇都可以作為兒童哲學的教材。他1933年5月22日生,1987年12月4日離開這個世界。他離開這個世界時,在《紐約時報》登了一則啟事,大意是說:「如果你想念我,請不要設立什麼基金會、獎學金、紀念碑之類的,請你看我的書,因為我就在裡面。」

羅北兒是出版社最受歡迎的人物,不只是因為他的書暢銷而已,主要的是聽說不管是寫作或做插畫,他的稿子都非常乾淨俐落。他是一個非常好合作的人。

羅北兒曾經說,創作對他而言非常不容易,但是想到每天在這世界上,都有人坐在那裡讀他的書,欣賞他的故事,他就非常的高興,他愛為小孩做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在地合作社」工作室負責人)
2021-08-29 12:00
英美書房》《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新書試閱本於拍賣網站以超過200美元售出,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正常人》、《聊天記錄》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新書《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預計今年9月才上市,但最近拍賣網站上出現該書的試閱本,在6月時以超過200美元售出,價格幾乎是精裝書的10倍。暢銷作者的未校訂原稿一直是讓藏書者趨之若鶩的熱門商品,《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原稿就曾以超過新台幣81萬元的價格拍出。一般來說,出版社寄給版權經紀公司、書探、書評等人的試閱本為非賣品,出版社有權隨時收回,但業界甚少執行。隨著社群媒體發達,向書評、熱心讀者和網紅發試閱本成為常見的宣傳手法,在新書出版前就拿到試閱本也成為一種可在社群媒體上展示的身分象徵。雖然拍賣試閱本屬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但也有出版社轉換思維,將發出去的每一本試閱本都製作得獨一無二,搶眼到令人想在社群媒體上炫耀,讓書籍獲取曝光機會。

▇去年企鵝藍燈書屋的S&S併購計畫尚未通過審查,樺榭集團也加緊腳步,繼去年買下迪士尼上千冊的童書版權後,8月中旬又以2.4億美金收購大型獨立出版商Workman,成為旗下第8個出版集團,是樺榭近8年來第6個收購計畫,也是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Workman旗下擁有超過3,500種作品,其中不乏能帶來穩定高營收的長銷書,「What to Expect」與「Brain Quest」系列是該社的招牌作。Workman旗下共有三百多名員工,經營者Carolan是創辦人Peter Workman的遺孀,自丈夫2013年去世後獨攬至今,如今出售Workman後,她將展開退休生活。


美國資深記者、作家葛德哈拉德斯(取自wiki

▇資深記者暨政治作家葛德哈拉德斯(Anand Giridharadas)2014年曾出版《真正的美國人》(The True American: Murder and Mercy in Texas),講述911事件後關於種族仇恨、救贖及當今美國的真實故事。兩名主角中,一位是抱持種族主義的前科犯,在911事件後開始無差別殺害阿拉伯人,另一名是被他誤認並攻擊的孟加拉裔超商店員,他僥倖活下來後卻發起運動阻止前者被判死刑。

有鑒於美國近年白人至上主義主宰保守派政治,以及今年8月塔利班取得阿富汗政權後所引發的種種混亂和悲劇,葛德哈拉德斯認為此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甚以往,因此經出版社同意後,將在他的電子報《The.Ink》分8次連載本書的前兩章,每期電子報並附上該段落的Audible有聲書連結,讓訂閱者免費收聽。

出版社通常會將年代久遠但具重要性或話題性的書改版,透過更改封面或設計,重新將書介紹給現代讀者,但《真正的美國人》書籍設計仍合時宜,而電子報具備「即時性」和「親密感」兩大行銷優勢,可拉近讀者和作者的距離,因此葛德哈拉德斯和出版社討論後,決定以此方式重新喚醒大眾對議題的重視,以期展開對話。

▇國際出版界近5年出現多起「偷書賊」事件,利用相似網域名的假帳號,假冒成出版社、版權經紀公司或書探,透過電子郵件向其他同行和作者索取尚未上市的書稿,犯案目標不僅包括《千禧年》系列最新作、《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等矚目大書,也包含作者默默無名、只有七十幾頁的荷蘭小說等,讓出版界不堪其擾,台灣的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也是被假冒的受害者之一。某些受害者尋求資安人員、駭客、FBI協助,但被偷到手的書稿並未流到市場上或被公開,受害者也未被勒索,「偷書賊」似乎只是把書稿拿去自己讀了,也讓受害者難以主張損失。

在消息口耳相傳、搶書稿比速度的版權交易圈,突然出現不認識的同行索取書稿並非少見,但這名(或這群)偷書賊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會假冒素有往來的出版社或公司,甚至模仿其寫信語調、關心疫情衝擊,讓對方信以為真。近年來,他們甚至升級詐騙手法,委託譯者翻譯書稿或審書,拿到譯稿後即失蹤;或者假造兩方對話的信件,卻把真人加進副本收件人,讓整封信看起來幾可亂真,看來非常了解業界作業流程。有人懷疑偷書賊是作者或影視製作人,意圖偷取創意概念,但無論調查網域註冊點或試圖回信釣魚都無法查出幕後人。目前各界只能自己加強書稿的保密流程,提醒彼此確認姓名和郵件地址完全正確,而偷書賊的真面目和意圖仍是大謎團。

▇隸屬華納兄弟旗下的DC漫畫,將與韓國漫畫平台Webtoon展開合作,利用故事與角色IP創作全新獨立故事,經過多語翻譯後上傳Webtoon,以手機全彩條漫的形式攻略全球年輕粉絲,即使未曾接觸原作也不妨礙閱讀享受。DC漫畫旗下的經典角色包含V怪客,以及超人、蝙蝠俠等知名英雄角色。

【得獎消息】

▇每年在美國聖地牙哥動漫展公布得主的「艾斯納漫畫獎」(Eisner Award),今年因疫情再度於線上舉行頒獎典禮,由知名配音員兼喜劇演員Phil LaMarr主持。此獎項以有「圖像小說之父」之稱的美國漫畫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為名,頒發給漫畫創作者(包含故事編劇、構圖者、上墨師、上字師等)、出版品(最佳系列、短篇、紀實作品等)、漫畫推廣者(最佳報導、學術研究等)。

今年入圍名單多元紛呈,包含許多獨立出版社的作品或非超級英雄漫畫,並未出現漫威Marvel和DC漫畫獨大的狀況。得獎者包括以美式足球揭露種族問題和運動員健康問題的《Sports Is Hell》,由華裔美籍漫畫家楊謹倫編劇、日本漫畫家雙人組Gurihiru繪製的《超人擊潰3K黨》(「最佳兒童漫畫」和「最佳改編作品」)等,日本漫畫家伊藤潤二則憑《地獄星》獲頒「最佳編劇/漫畫家」和「最佳美國版國際漫畫——亞洲漫畫」。完整名單請見聖地牙哥動漫展官網

【作家動態】

▇將近一個世紀前,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說過:「女人若要寫作,必須要有一點錢和自己的房間。」直到今日,許多人仍困於缺少一個足夠的私人空間來安頓身心。新銳作家Jo Hamya在出道作《Three Rooms》以一個年輕無名女性的視角呈現脫歐後的英國生活及千禧世代的焦慮,與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筆下的故事相互呼應。

Three Rooms》的女主角有個簡單的夢想:她期盼能自食其力,住在一間收入負擔得起的小公寓(而非僅是一個房間),可以邀請朋友到家中共享晚餐。但20來歲的她經過一年接案工作與接受父母零星的接濟後,仍只能在難以享有個人隱私的多人分居房蝸居。當她獲得正職工作後情況甚至惡化:她在倫敦覓得一份時尚生活雜誌的編輯工作,每個月卻只能用80英鎊向朋友轉租一張沙發做為棲所。主角的經歷正是年輕世代的普遍困境,不禁讓人一起含淚問天:只是想擁有尊嚴地活下去,怎麼會這麼難?

▇美國書卷獎得主哈金出版新小說《A Song Everlasting》,在威權壓迫下堅持不懈地唱著自由之歌。本書主角Yao Tian是一位中國的當紅歌手,在政府贊助下來到美國巡演,途中邂逅了多年前移民到美國的老友,Yao Tian受邀參加一場演出,卻為他惹上了麻煩,因為這是海外台灣人與中國人所舉辦的台灣國慶日慶祝活動。Tian不願意在中國的施壓下進行自我批判,因而面臨禁止演出與沒收護照的威脅。他決定離開妻兒,逃往美國以換取自由,卻發現祖國的監控仍舊無處不在,讓他失去了表演的舞台,生活也愈來愈落魄。

哈金賦予Yao Tian天真又理想的性格,卻也賜予他毅力與勇氣面對一次次的痛擊,不屈地唱著永恆的自由之歌。在這個故事中,哈金自始至終都在思索自由的本質、幸福的要素,以及個人如何與歷史融合。他藉主角之口提問:隨心所欲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模樣?以及,如果國家背叛了人民,那人民難道沒有權利背叛國家嗎?

▇繼今年3月的《Later》,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8月緊接著推出長篇小說《Billy Summers》,瀝除過往常見的靈異元素,主角設定從通靈男孩變成擁有作家夢的殺手,英國《衛報》書評譽其為史蒂芬.金近年來最棒的作品。

從陸軍狙擊手退役的殺手Billy,接單原則是只殺壞人。44歲的他已經厭倦這份工作中的孤獨與暴力,以及在雇主面前沉悶愚笨的偽裝,在他準備金盆洗手之際,天上卻掉下一筆高額報酬的任務,此外還有一個隱藏誘因令他難以拒絕,那就是在這項任務中Billy可以扮演一名作家,來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Billy的小說就是他的人生投影,也是美國當代大眾生活、政經史的縮影,寫著他的痛苦童年與參與過的戰役,構成本書前半部平緩、明亮的節奏。到了故事中點,Billy在社區互動中敏銳察覺這項任務不僅是殺掉目標那麼簡單,他的人生與整本小說的風格都被另一個角色扭轉,整個故事走向暴烈,視野緊縮、節奏加速,Billy心中的道德分際也更為曖昧,驚心動魄的後半部與和緩平淡的前半部達成詭妙的平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1-08-28 12:00
書.人生.劉清彥》成為「溫柔地為他們說故事」的大人之前

直到現在,我還時常夢見小時候獨自一人蜷縮在小儲藏室裡看書的畫面。

那間小小的儲藏室,陰暗狹窄、堆滿紙箱雜物、散佈塵埃,空氣中還飄散著霉味。僅有的光線來自一扇小氣窗,完全不是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卻是童年時期的我,唯一能擁有的一方可以安靜閱讀的小天地。

也是逃避的所在。

對大多數人而言,閱讀都是一種美好的經驗,但是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卻常常是一種「逃避」——逃避父親情緒失控的怒吼和暴打,逃避手足兄弟的吵鬧紛爭,還有學校同儕的冷嘲熱諷。

或許因為父親極端強勢,手足都是兄弟,偏偏我又是個心思細密敏感又安靜的孩子,不擅長也不喜歡硬碰硬對抗。因此,每當家裡有紛爭或衝突,我唯一能做就是逃開,將自己藏身在小儲藏室中,掩耳不聽那些斥責和叫囂,藉著從小透氣窗迤邐而入的光線,躲進書中。

小時候手邊僅有的幾本書,都是靠好成績從母親那裡換得的獎賞。林良先生的《懷念:一隻狗的回憶錄》(新版書名為《我是一隻狐狸狗》),是我當時最常把握在手中的書。分成上下兩冊的細長開本,深棕色封面畫了一隻笑臉盈盈的白色狐狸狗的小書,是我當時最深的眷戀。

然而我所眷戀的,並不是那隻乖巧又心思敏銳的狐狸狗,而是書中描繪的家庭,尤其是那個從不動怒,總是溫柔陪伴小孩,為他們說故事,耐心傾聽他們說話,並且在意他們情緒和感受的「爸爸」。我總是忍不住邊讀邊想像自己生活在那個家庭的情景,想像自己在那樣的溫暖和呵護中成長,會變成什麼模樣?儘管當時還不足10歲,卻已經在心裡立下志願,將來長大,一定要成為像那樣溫柔對待小孩的大人。

有一段時間,因為父親的失控情緒和幾近暴力的管教,我經常在夜半驚醒,甚至後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失眠。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已經陷入憂鬱,但年幼無知,只覺得自己眼睜睜的躺在四人臥榻上輾轉難眠非常煎熬。那段時間,我常常趁大家熟睡後,拿著手電筒,抱著《希頓動物故事集》,鑽進小儲藏室,在那些動物的陪伴下度過漫漫長夜。每每一翻開書,原本窄小侷促的儲藏室空間,頓時便幻化為遼闊的草原和森林,我隨著動物盡情的奔跑追逐,四處歷險,流連忘返,常常不知不覺就讀到小氣窗透進晨曦的微光。那套書被我反覆翻讀到「皮開肉綻」、書頁零落,卻被我一再黏貼修補,珍藏在身邊,直到北上讀大學才不小心被家人清除。

小學4年級因為搬家,經過插班考轉進一所住家附近的私立小學。開學第一天忐忑的走進那所充斥著教授和醫師子弟、穿著便服上學的小學校,我一身承襲自兩位兄長的舊衣褲和鞋子,馬上被迎面而來的一位男同學訕笑,加上幾次無法遮掩那些從短褲探出的藤條烙痕,遭致同學議論,幾乎一整個學期,我都畏怯的避開同學,不管是下課或午休,一個人躲進沒有什麼人的小小圖書室。

那間和教室一樣大的小圖書室藏書不多,卻足以開啟我的閱讀視野和對世界的探索:隨著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走進19世紀末的英國,學習觀察、推理和探查;和盧布朗筆下的俠盜亞森羅蘋一起劫富濟貧,偵查斷案;攤開開一本本名人偉人傳記(東方)去窺視那些人的人生,從他們身上汲取成長的養分、情感的撫慰和面對挫折困境的力量;也在「小牛頓」中發現自然科學的奧秘,被「小作家」激發了寫作的渴望和動力,提筆投了生平第一篇稿子,獲得第一筆稿費。

儘管後來得到同學的接納並且相處融洽,那間小圖書室依舊是我課餘最常駐足的地方,我幾乎讀遍了裡面的每一本書,即使新家不再有可供藏身的小儲藏室,即使依然逃不開那座暴怒的火山,至少在學校有個靜謐的小空間,可以讓我暫時逃離現實世界的種種抑鬱傷痛和磨難。

某種程度,這些書陪伴而且療癒了我傷痕累累的童年,也讓我在獨立北上讀大學後,決定走進圖書館接受說故事培訓,一步步朝向童年立志要成為的那個「溫柔陪伴小孩、為他們說故事」的大人邁進。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與圖畫書相遇。

為了和小朋友說故事,我開始認真翻閱兒童閱覽室裡那些絕大多數都是英文的圖畫書。這些童年從未有過的閱讀媒材深深吸引我,輕薄短小,卻常常在讀完後有五雷轟頂般的體悟和思考,尤其是《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簡直栩栩如生呈現了我童年時獨自藏身在小儲藏室裡閱讀的情景,令我震懾不已。

除了在圖書館,我也在教會跟小朋友說故事。相較於圖書館來來去去的小孩,教會裡有著一群每星期天都會固定見面的孩子,「故事」成了將我們連結的橋樑。我為他們說故事,也和他們經營屬於我們的生活和情感故事。我們在當中一起見證和經歷故事潛移默化的美好影響,看見他們因此愛上閱讀,甚至連學校課業也跟著突飛猛進。

我也慶幸自己在大學時便趕上誠品書店開幕的美好黃金年代,每個星期六下午到「誠品兒童館」報到,幾乎成了不必排進課表的選修課。或許因為我的年齡、性別和出現頻率在當時的兒童館顯得突兀,常常在進門後便迎來笑容可掬、駐館的長髮姊姊趨前問候。當時我對圖畫書仍是懵懂,也沒有多餘的經費購買那些昂貴的原文圖畫書,那位長髮姊姊卻絲毫不在意的為我引介作者和他們的作品。雖然我直到大學畢業當天,才買下生平第一本原文圖畫書《Old Henry》,但那些窩在兒童館的美好周末時光,卻在我渾然不覺的情況下,為現在的工作打下了極重要的基礎。

如今,我翻譯童書、創作故事,也在電視主持兒童閱讀節目,回首過往,似乎上帝在我抑鬱年少時,早已埋下一條看不見的線,一路將我牽引至今。然而,不管做什麼,童年在閱讀《懷念》時,烙印心中的那個「溫柔陪伴小孩、為他們說故事」的大人形象,依舊歷歷在目。「他」讓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會是一生追隨的背影。


(GOODTV 好消息衛星電視台/烤箱讀書會提供)


劉清彥
喜歡安靜的閱讀、翻譯和創作,經常到國內外各地演講。近年將童書與傳播專業結合,主持廣播節目「閱讀推手」,和電視兒童閱讀節目「烤箱讀書會」,得到金鐘獎最佳廣播教育文化主持人獎、最佳電視兒少節目主持人獎。跟小朋友說了三十多年故事,翻譯四百多本書,創作超過50本童書。曾經以《小喜鵲和岩石山》獲得2015年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亞斯的國王新衣》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獎,並曾榮獲「好書大家讀」20年得獎總數翻譯者第一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