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爸爸是如何學著當爸爸?父親節,讀本不一樣的爸爸書
台灣最「資深」的網路媒體人蔡阿嘎,他的Youtube頻道一向廣泛開發各種不同面向。2016年他與太太「二伯」結婚,並在去年生下兒子「蔡桃貴」之後,近年也逐漸涉入育兒領域,在主頻道「蔡阿嘎」之外,陸續開設「蔡阿嘎Life」和「蔡桃貴 蔡阿嘎二伯's Family」等子頻道。
在近期一系列慶祝「出道」10週年Q&A的影片中,阿嘎和二伯夫婦被網友問及教養蔡桃貴時,誰扮黑臉、誰扮白臉?兩人回答是由二伯扮黑臉,並引用了來自二伯媽媽的指導:媽媽扮黑臉,小孩不管怎樣都會找她;爸爸扮黑臉,就很可能會和爸爸感情不好。
這番話可能有些過於簡化,但很能說明「父親」在家庭裡獨特難解的角色。在社會賦予的性別角色和限制下,父親和子女之間既帶有強韌的情感連結,又常是衝突、對立的關係。
▉父親,永恆的文學主題
學習當他人的父親,並理解自己的父親,是文學書寫的永恆主題。這情感如此普遍,相關的作品也很多,最知名的大概是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是個胖子」努力穿過鐵道去買橘子的畫面,透過教科書在許多人心底留下深刻的記憶,不過多數人都忘了,這段故事其實是在舖陳父子之間的和解。
另一個也出現在教科書中的父親形象,則是詩人吳晟的〈負荷〉,寫下了初為人父的心情,在「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的總結外,「阿爸每日每日地上下班/有如自你們手中使勁拋出的陀螺/繞著你們轉呀轉/將阿爸激越的豪情/逐一轉為綿長而細密的柔情」的譬喻,更能道出無數父親的心聲。
以這兩篇作品為例,約莫能總括父親書寫的主旨:從子女的角度與父親和解、從父親的角度對子女吐露心曲。
無論是上世紀末吳念真的《多桑》,或進入21世紀後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楊索《我那賭徒阿爸》、陳浩的《女兒父親》,到最近駱以軍的《小兒子》系列、謝凱特《我的蟻人父親》,以及傅月庵的新書《父子》……這樣的清單可以不斷列下去,無止無盡。這些書籍有的沉重、有的輕盈,都可以在前述兩個脈絡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因應各自家庭的獨特而有不同的詮釋。
除了以文字書寫父親,近來書市也出現許多以圖像「繪畫」父親的作品,小莊和Blue流可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從出道作《廣告人手記》開始,帶自傳色彩的回憶式漫畫一直是小莊的拿手好戲,《老爸練習曲:Etudes For Papa》記錄了小孩出生、成長過程中父子互動的諸多趣事,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和父親的相像,形成三代的連結和傳承。
插畫家Blue流風格細膩多變,早年在報刊上曾嘗試政治、情色等不同主題,為人父之後的作品《我是父心漢》改以溫暖、柔和的線條與色澤,訴說初為人父的心情。在網路連載時,即引起許多回響,集結成冊後更宛如一本記錄父子日常的精美畫冊。近來連載的《單親爸爸週記》則延續前作,訴說單親家庭父子的互動。
這些作品運用圖像的特性和優勢,營造出更純粹、直入人心的效果。近期出版社也引入吉竹伸介《嬰兒老爸:手忙腳亂的日子》、全希晟《謝謝你讓我成為爸爸》等日韓作家的創作,顯示了這個主題的普遍性。
▉家庭型態多元化,父親形象正在轉變
這些略帶私密的書寫之所以能吸引讀者,除了對「父親」或「做父親」的共同人生經驗外,另有一層共通的主題,那就是人和人之間跳脫因為不同生活背景、立場和世代等元素所造成的隔閡、彼此理解的可能性。
家庭是最緊密的關係場域,卻也是最容易生成衝突的空間。往往占居一家之尊地位的「父親」形象,是如此特殊而鮮明的存在,描繪父親,反映著人心深處渴望理解和被理解的普遍需求。以子女的身分面對與父親的疏離,以父親的身分學習和子女互動,不管有多少糾結橫亙,最終還是有辦法彼此理解,將情感傳遞過去。也許有些傷痕無法原諒,也許有些作為只能懊悔,「理解」的達成,都是必須先邁出第一步。
一個書寫類型的成立,在普遍共鳴之外,往往也折射出時代的獨特議題。打破性別刻版印象的禁錮,可能就是當前最核心的基調。此外,亞洲傳統的家庭觀念中以「父母」為中心,視小孩為父母所有物的想法,近來也屢屢受到挑戰。
曾任記者、現為韓國女性家族部副部長金熹暻所著的《異常的正常家庭》,直接而深刻地挑戰「正常家庭」的意識型態。書中指出,將雙親與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視為理想家庭型態的社會、文化構成和思考方式,「對外,它將其他家庭型態視為『不正常』並加以歧視;對內,則由父權制的位階支配家庭。」
過度強調「正常」,反而讓家庭成為「壓迫與歧視」的空間,而家庭成員中最脆弱的子女,往往首當其害。金熹暻藉由無數的具體案例,從個人擴及到國家,討論「父權家庭」造成的「異常」扭曲。案例雖以韓國為主,但每一起事件及其延伸的論述,對台灣讀者而言無不似曾相識、觸目驚心。
倘若如作者在書中不斷疾呼的:家庭應當扮演子女個人與社會溝通的渠道,而非隔離兩者的封閉高牆;以父權打造的「正常家庭」,已成為對成員加暴的「異常」。在這樣轉換的過程中,「父親」又會留下怎樣的紀錄或故事?
在過往非虛構的父親書寫裡,已隱約觸及到類似的議題。未來,當越來越多元的家庭型態出現後,父親的形象和定位必然更為開放多元,類似《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突破性別身分與家庭風暴,迎向愛與療癒的自學課》的討論,或許需要更多投入和關注,以化解刻板的歧視。
▉陪伴子女成長的父親
在打破「正常家庭」的基礎上,另一議題即是對「教養」和「照顧」概念的重新認知與界定。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如何養育子女》書中,針對當代父母如何教養子女的焦慮,提出了全球化的觀察。值得玩味的是,書中父親所扮演的角色較為隱晦,甚至帶有缺席的意味。
「如何當個父親」是關於父職的非虛構寫作中十分重要的主調,然而過去所見多半只是重複記錄著相同的慌亂和摸索,所謂「我是當爸爸之後才學著當爸爸」,透露出人們對於「為父之道」的茫然無措。
演化人類學家安娜.麥菁(Anna Machin)的《父親養成指南》,經由長年的研究和統計,涉及不同族群,包括同性戀或多父家庭。書中以科學的口吻,重新引領人們理解當代世界中的「父親」。
麥菁希望將世人的焦點從「怠職」的父親移轉到「盡職」的父親,她認為,一直陪伴在子女身邊的父親早已是當前的主流。麥菁強調,社會對父親的關注往往有限,遠遠落後於母親,但父親是任何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更多重視和聆聽。她並指出,親子教養沒有正確的方法,要相信你在自然演化中的為父本能,和小孩一同成長。
長照研究者平山亮的《我是兒子,我來照顧》,則以日本的「息子介護」經驗,提供另一面向的討論。「息子介護」指的是家中的老人由過去的媳婦照護轉為由兒子照顧。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由中年兒子照顧老年父母的情形,在現實中日益普遍,但礙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社會不鼓勵男性表達,男性亦不擅長主動求援等等因素,兒子照顧變成了社會救助網絡觸及不到的暗角。知名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也指出,這涉及「男人心的心理學」,或言另一種「男人學」。
平山在書中詳述各種兒子照顧的案例和情境,都直接而具體點明了兒子們在應付父母老病的同時,還必須承受性別刻版印象所產生的歧視和忽視。在失去和社會的連結及支援後,兒子照顧成為另一種變形的《楢山節考》,不同的是,這次兒子將自己和父母一起放逐在那座棄老的荒山。
▉書寫中的父親不斷在蛻變
社會和家庭的變革,在理論的論辯外,需要更多新的紀實故事和自我告白,才能讓人們從同理心的感性出發,去體會現實的變化。非虛構的寫作,不論面向他者或回歸自我,最終所應展現的即是以真實故事的力量,推動讀者認知到外在世界的變動,進而成為改變力量的一部分。
當看著「嚴父」背影長大的戰後嬰兒潮一代,如今都已成為祖父母輩,許多觀念也不斷改變,過往「男主內,女主外」的觀念早已被打破,教養子女成為夫妻共同的責任。
一代又一代的子女們,應對著和自己父母的相處,進而成為他人的父母,在這生命的循環裡,有些事物改變了,有些事物則似乎永遠如舊。唯一確定的是,不管外表看起來多麼篤定,每個人都是在邊走邊看、見招拆招的過程中,去摸索如何為人父母。
似乎總是這樣,只有當角色易位時,我們才能彼此了解。往往要到步入中年,或成為人父,或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和衝撞後,我們才能逐漸理解當年父親的慈愛或嚴厲,並發現鏡中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那曾經崇拜或抗拒的身影。
令人期待的是,隨著社會對性別的桎梏逐漸動搖,新型態的家庭關係陸續出現後,關於「父親」的寫作將不斷在書寫中蛻變,引領著人們從封閉的傳統,走向開放的未來。●
書.人生.瞿欣怡》做書,就像人生
當OpenBook閱讀誌找我寫一篇「書.人生」時,我第一個想起的,是早逝的爸爸。我爸爸可能有未竟的文學夢,所以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從小教我背唐詩、為我抄新詩,還訂了成套的《大英百科全書》、《中外雜誌》、《傳記文學》,客廳擺不下,就擺在媽媽的家庭美容院。人家美容院放的是姐妹,我們家放的是傳記文學。
感謝我爸的浮誇,讓我常常在沒有客人的下午,隨手抄起一本中外雜誌,躺在美容椅上讀。翻著翻著睡著了,醒了繼續讀故事。
大學時到小叔家鬼混,小叔當時在《漢聲雜誌》當編輯,家裡到處都是書,我想著以後有了自己的家,一定也要一屋子書。
我原以為跟書的緣分最深不過如此,讀書、寫書、買書。直到認識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成立了小貓流文化,才開始了我跟書最深情的攪和。
我從買書人,踏進書的製造中心,漸漸體會,做書,是在細節處做工的手工藝;每一個編輯的人生,都與書緊緊交纏,在理想中混雜著對市場衰敗的不認輸。
每一本書的背後都是故事,有些書長得清正美,有些歪斜做壞了,無論成果如何,在很深的夜裡,都有一個編輯在與之搏鬥。與書的搏鬥並不轟轟烈烈,相反地,編輯的戰爭,安靜而瑣碎。
做書就像人生,首先,你得先決定「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選書不是尋寶,而是斷捨離。我在小貓流第一年得到微不足道的成功後,得意忘形,隔年一口氣出版了詩集、散文集、攝影集,外加一本小說,這些書都很好,卻不是我能掌握的,差點把小貓流搞到命都沒了。後來跟郭先生討論許久,把小貓流縮限在女性與療癒,才撿回小命。
好不容易選上對的路,並不會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人生到處都是坑。
選書之後,還得搶書。本土作家憑的是交情,外版書不能套交情,要講究實力。每當搶書進入第二輪競標,我把新書預算表拿出來東挪西減,還是只能小氣地追加一、兩百美元,又好笑又心酸。
好不容易書到手了,更是坑坑相連到天邊。改稿是坑、校稿是坑,就連版型都是坑。校稿有絕對標準,錯了該死,可也沒那麼磨人,遇上沒有對錯的主觀美感,才是痛苦。內頁版型每行要少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篇章頁的設計好像少了點什麼?每當為了那些小到不能再小的細節不斷調整,一直去煩美編時,我都忍不住想:「誰在乎呢?讀者根本看不出來吧?」偏偏我有強迫症,一定會改。
內頁做好,該做封面了,想書名、寫文案是痛苦的,但那也只有編輯自己苦。設計封面則是拉著美編一起苦,能夠一次就中是上蒼保佑,做好幾個版本則是跌到地獄。事前詳細溝通有很大的幫助,但更多時候是卡到陰。
美編常常把編輯當成討厭鬼,殊不知編輯化身為鬼的過程也很痛苦啊,每回寫信請美編修改,都要斟酌再三。有天深夜,我收拾書包要回家了,看到某總編還在電腦前寫信,她哀嚎:「嗚,我這本書的封面得換美編了。」結果那封信寫了三天才寄出去。
終於終於,內頁也好了,封面也對了,可以進廠印刷了!要進入編輯也看不到的大黑洞了!我真心實意地說,沒有人願意出錯,師傅們也都很認真,但錯誤真的難免,版廠抓錯頁、裝訂抓錯台,甚至裝幀方式錯了,都有人遇過。
有次我拿到剛印好的書,發現在無法控制的地方出錯了,我哭得很慘,怎麼會錯在這裡呢!大家文化總編輯賴淑玲對我說:「你要慶幸錯誤不是你造成的,最難原諒的,是自己犯的錯。」
經歷再多關卡,書總是會做好,要漂漂亮亮上架了。出版,最終都要面對市場。編輯們經歷這麼多苦痛把書生下來,誰不希望它們在平台上被更多人愛著。面對市場,不用輕賤,也不用跪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前陣子,幸福文化的總編輯黃文慧不停慫恿我一起「週一斷食」,因為她出版了《週一斷食計劃》,沒多久她又出版了《營養師的減醣生活提案》,她乾脆斷食減醣一起來,一個月瘦了10公斤。我看著她一日瘦過一日,真的很佩服。這傢伙真的用生命來賣書啊!
書平安地出版了,也賣了,事情還沒完,低庫存時要不要再刷?什麼時候刷?刷多少本?全部都是學問,甚至是賭注。做書簡直就是無止盡的瑣碎!
但是,做書也讓人感到平靜。小貓流有一片落地窗,我喜歡在下雨天把窗簾拉開,外面的世界好喧鬧,小貓流卻如此安靜,我獨自在書裡做工。
雖然我很資淺,也犯過錯,幸好老天眷顧同事愛護,讓我閃過不少坑洞。雖然跟我的同事們比起來,我又菜又弱,他們在我眼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面對每一本書,我真的竭盡心力。當我的作者跟我說「我全心全意相信你」的時候,我很感動,卻也因此失眠,要怎麼樣才能不辜負?
有個新書入庫日,我拿到剛印好的《美好,稍縱即逝:舞蹈家古名伸的追尋筆記》,這不會是一本好賣的書,可我們沒有輕慢,朱疋設計的封面那麼美,文集裡的每一篇文章都那麼飽滿。
我翻著翻著,忍不住說:「我好感動喔,做本土書很累,可是以後的人想要了解台灣舞蹈家,可以讀這本書。我們留下台灣當代的某一個切片了。」做很多本土繪本的步步文化同事微笑說:「我懂。」
編輯在做書的過程中不斷遇到困難,也常常自問:「我們做書幹嘛呢?有人看嗎?」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做的書,真的可以幫助世界更美好媽?
前陣子,朋友憂鬱症自殺。我很沮喪地問同事們:「我們做的書,真的有用嗎?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憂鬱症?為什麼她們還是走了?」我們出版了許多探討憂鬱症的書,無論是左岸文化的《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談精神醫學與藥物治療,還是大家文化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談創傷與復原,甚至是小貓流也出版了實用的《快樂一點點就好》。我們從不同角度努力,憂鬱症的朋友還是跨不過黑暗關卡。
可是我們不能放棄。這些書,總會在某個片刻,陪伴需要它的人吧?總會在某個夜晚,安慰哭泣的人吧?
我在媒體工作20年,意外闖進出版業,看見這麼多編輯用寶貴光陰做書,思考書,儘管書市衰微,他們的身影卻如此美麗。
編輯這一行,安靜而燦爛。
做書,真的好像人生。我們不斷遇到挫折,總是自我懷疑:「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遠方會是一片好風光嗎?」問題不會有答案,我們只能繼續向前,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聚散有時,小貓流不可能千秋萬歲,也許某一天,我又飄移到別處了,但能夠在生命中一段時光,與這麼多做書人共事,學習書本的種種專業,我覺得很幸福。真的很幸福。●
瞿欣怡
熱愛棒球、寶塚、歌仔戲,相信故事的力量。
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TVBS周刊主筆等,長期關注性別與弱勢議題。
寫作面向廣泛,從自閉症、同志,到棒球,著有《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說好一起老》、《台北365》等,並兩度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目前為讀書共和國集團「小貓流文化」總編輯,出版女性與療癒系書籍,期待在混亂現世,用書本安慰人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