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童真線條反思癌症,一夜長大的彼得潘:評Pam Pam Liu《癌症好朋友》

每個罹癌者和他的親人們,都不會忘記得知確診的瞬間。

那是文字無法形容的一瞬,腦海瞬間空白,像核試爆的現場,世界在巨大的衝擊下天崩地裂,所有未來的憧憬或期望,眼下習以為常的生活,一切灰飛湮滅。你突然被丟到了末日的場景,然後必須以這片廢墟為起點,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摸索求生。不管結局好壞,在那宣判之後,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將活在這「萬病之王」陰影下,無時無刻考驗著他們身心的強度。

▇勉力與陰暗對抗,或拼命點燃光明的癌症書寫

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庫伯勒-羅絲模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成為癌友真實的無間地獄。生理和心理所承受的劇烈衝擊,讓人在不同階段來來回回打轉,好不容易勉強觸及「接受」的平衡,但在下一個呼吸就立刻無來由地失控,再掉入其他階段的深淵。無處立足,見不到終站,只能在或長或短的時限內,強迫學會和癌症共處,與心情起伏共存,直到最後。

因為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如此劇烈,以此為主題的文學書寫,內容往往受到身心狀態牽引,折射出巨大的情緒,不是在和陰暗的泥淖勉力對抗,就是拼命點燃光明和希望的正能量。

日本作家柳美里的《命》、《魂》、《生》三部曲,藉由私小說形式的書寫,是這類主題的代表作之一。千絲萬縷的情感糾結成巨大的自我質問,在理不清的牽扯和執念之中,找尋生命昇華的曙光,既是最私密的呢喃自語,又能觸動世人直面生死時共通的徬徨。

liu_mei_li_w800.png

面對文字都難以駕馭的課題,Pam Pam Liu以圖文小說的形式,描繪母親罹癌過程裡的種種心情。平淡中帶著深刻的《癌症好朋友》,以漫畫直視死亡,體現圖像小說在「私」領域所具有的潛力和延展性。

▇以童真線條和網路圖像節奏,成功演繹日常的沉重

書名「癌症好朋友」一方面出於書中母親對癌症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癌友常接受到的勉勵,安撫罹癌者以平穩心情看待疾症的衝擊。以此為題,隱約暗示著全書核心是癌症走入生活後的衝突和無奈。

書中採用最簡單的線條,如同粉筆般的筆觸,以一頁單格敘事,有時甚至帶有繪本的意味。這是作者在圖像敘事上一貫的特色,在她以「過去x未來 多提無用」為品牌自費出版的作品中,即以簡約、接近孩童般天真的繪圖,作為訴說奇想的基底。不管在這樣的基底上持續添加或維持素樸的原貌,都是她擅長的表現手法。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12.jpg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13.jpg
《癌症好朋友》內頁

一頁單格的形式,反映了在網路上發表時的獨特節奏,這或許是作者在長期經營社群媒體或網絡漫畫所留下的腔調。

另一方面,以類似隨手塗鴉的畫面,談論罹癌這樣充滿高漲情緒的主題,反而產生出約束的力量,書中許多複雜難解的情感習題,得以平穩地訴說出來。

▇扣緊看護者的迷惘與焦慮,尋回人的價值

罹癌者和週遭親人必然面對的喜、怒、哀、樂,輕由這樣敘事的轉化,提升為冷靜的淡然。看似零碎的日常叨絮,給予了《癌症好朋友》生活的質地與重量,撲面而來濃郁的「日常感」,體現了類似私小說或日記式隨筆常見的寫實感。

《癌症好朋友》的畫面和情節沒有灑狗血式的誇張,不慍不火地體現出照護過程心境的轉折。就「故事」的角度來看,似乎有些清淡,沒有說教的提點,完全扣緊看護者心中的迷惘和焦慮。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94.jpg

書中的個人經驗,反映了罹友面對的掙扎: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常態。瑣碎的日常是混亂中的風暴核心,也是抗癌時最珍貴的吉光片羽,透過這些碎片,努力拼湊出過去不以疾病定義的日常樣貌,才是和癌症共處共生的唯一可能。《癌症好朋友》不管在敘事的形式或內容上,都適切表現出這追尋「日常」的沉浮旅程。

此外,自制的描繪又突顯著壓抑的氛圍,那是照護者最血淋淋的真實。壓抑的力道及其反作用力,在自願犠牲和逃避責任之間無休止地論辯,逼迫人們開膛剖肚,直視自己最良善又最醜惡的一面。癌症的可怕,在於它既是妖魔亦是照妖鏡,不斷摧毀生理,又讓人直視心底不願面對的黑暗與殘缺,染病或陪病過程中的一舉一動,總是善與惡並存。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96.jpg

這類窒息的壓抑和徬徨,是《癌症好朋友》平靜畫面之下波濤洶湧的伏流,賦予了全書巨大的張力。這股張力看似因病而起,其實早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便已埋下種子,慢慢攀纏,在母親癌症爆炸後,從地底竄出。也因此,前半段圍繞著癌症的談論,越到後面焦點就越偏向家庭關係,特別是女性在家庭中被強加的角色。

是以,在全書尾聲時,那充滿象徵意義的「脫掉」,無疑是令人動容的高潮。擺脫外在強加的束縛,是對自我的肯定,也是對癌症的抵抗。即使每個親歷者或倖存者都知道,那樣的瞬間或許就真的只是暫時的醒悟和安慰而已,隨時有可能再墮入黑暗,陷入既定的輪迴範式。

正因為有著對內在洞察並企圖改變的片刻,才能重新尋回人的自我價值。《癌症好朋友》的「快樂結局」,尤其在心理層次的部分,有著不做作或吹捧的真實能量。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176.jpg

man_gong_chu_ban_yan_zheng_hao_peng_you_-177.jpg

▇個人生命的重量

以個人人生經歷為主題,在台灣漫畫中並非首見,麥人杰的《麥先生的麻煩》、小莊《廣告人手記》、徐玫怡《姊姊日記》都是箇中翹楚,是解嚴後台漫歷史上的代表性創作。

《癌症好朋友》或許在份量上不及前輩,畫技上則別開新局。採用更簡約的筆調,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和技巧,顯示了台漫新生代創作者在圖像語言上的通於變化和嘗試。更自由地使用繪本、圖文書的圖像語法,加入網路的敘事邏輯,進行各種實驗,或許是這一波高舉「圖像小說」大旗的台漫浪潮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癌症好朋友》童真的線條同時呼應著沉重而內省的主題,因為癌症,不願長大的彼得潘一夕被迫成長,又在陪病之中,摸索著作為「大人」應有的面貌。藉由對內心的探掘,營造出閱讀的共鳴,讓這本看似輕薄的小書,深度和廣度並存,不僅在台漫中罕見,即使放在疾病書寫的脈絡,也是台灣出版市場上少見的佳作。

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方面歸功於創作者的個人才華,另一方面,如同本文再三提及的,顯示了圖像敘事獨特的意境和空間經營。《癌症好朋友》的「減法」運用,是文字難以達成的目標,收束了情緒泛濫成災的風險,成功捕捉了和癌症為友的真實重量。

【延伸閱讀】疾病/正常、悲慘/發笑、工作/辭職,在矛盾裡創作:漫畫家Pam Pam與《癌症好朋友》

guo_qu_wei_lai_ti_wu_yong_2.png

yan_zheng_hao_peng_you_w300_0.png 癌症好朋友
GOOD FRIEND, CANCER
作者:PAM PAM LIU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PAM PAM LIU
活躍於插畫家、獨立漫畫和獨立音樂圈,也擅製作動畫。2009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2013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MA傳達設計學系。自2010年起創立「過去未來多提無用 」自費出版為數不少的漫畫集以及圖文刊物,亦曾參與衛城出版的「社情漫畫」。2018至2019年駐村安古蘭漫畫之家三個月。她的創作靈感來自男女關係、音樂、漫畫、電影和小說。經常將生活的黑暗、恨、失敗轉為狂想式的漫畫,也有像《癌症好朋友》、《我弟小時候》這樣完全紀實的作品。黑色感的幽默令人發笑又發冷!個人網站www.pampamliu.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0-03-16 10:12
OB短評》#239 解壓縮幻麗夢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美玉生煙

葉嘉瑩細講李商隱
葉嘉瑩著,網路與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葉嘉瑩老師以淺白語言,結合個人的流離苦痛,深入解讀李商隱詩作的謎樣意象。本書還提供QRcode,可掃描聆聽誦詩這門古老技藝,彷彿解壓縮千年前高度象徵性的幻麗夢境。【內容簡介

365天.明天去哪個國家?喵

トラネコボンボンの365日 世界一周 猫の旅
文、圖:中西直子,黃薇嬪譯,漫遊者文化,799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乳牛虎斑三花小黑全都有,作者用畫筆帶貓咪去有貓族相關典故的世界各地,線條簡練稚拙,留白與明豔色塊形成對比,可愛得不得了。讓人心甘情願雙手奉上地球,讓喵星人趴趴走。【內容簡介

滿滿都是貓的日子

ねこまみれ帳
文、圖:mirocomachiko,王蘊潔譯,步步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樂  
畫風逗趣,情節充滿養貓者日常的樂趣。以「你聽我說,我家的貓……」的口吻描繪記錄貓咪軼事,看似抱怨,實則是觀察、撒嬌兼炫耀自家貓主子。畫中貓身幾乎跟人一樣大,顯露出貓咪在作者心中的份量,在圖文創作的世界裡人貓平等,童心永在。【內容簡介

出版禁止:死囚之歌

出版禁止 死刑囚の歌
長江俊和著,劉愛夌譯,皇冠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以眾多調查者書寫的不同報導,引領讀者逐漸接近謎底,讓讀者帶入偵探角色,增添閱讀樂趣。然而,安排和歌與紙團等儀式化的線索作為轉折,稍嫌刻意。【內容簡介

背對世界

雙向情緒障礙者的病中實記,一個作家的十年碎片日常
Die Welt im Rücken
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著,楊夢茹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獨  
作家自揭罹患躁鬱症的心路歷程,文字時而隨著躁期飛脫狂飆,時而陷入鬱期的沮喪泥淖,在劇烈的震盪起伏中,記錄下奮力掙扎的痕跡,在生命絕崖凝為冰晶。【內容簡介

數字與夢

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家的夢之分析
137:Jung, Pauli, and the Pursuit of a Scientific Obsession
亞瑟.米勒(Arthur I. Miller)著,黃珮玲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書寫物理學家沃夫岡.包立(Wolfgang Ernst Pauli)與精神分析大師榮格的交會,難度極高。作者除了能分別用精準文字與方程式,解釋兩位專家的量子物理學與精神分析理論,也挖掘大量史料,整理出兩人從接觸到思想彼此滲染,共同探索宇宙與心智的交流,並擴張至彼時時興追索科學理性外未知領域的趨勢,是精采且獨樹一幟的科學史作品。【內容簡介

中國小小兵

狼性是這樣教出來的?一個美國媽媽的中國養育實錄
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
萊諾拉.朱(Lenora Chu)著,陳玫妏,三采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在美國成長的華裔母親移居中國工作,卻發現即便送孩子去國際學校,整套中國教育體系仍著重於服膺威權,抹消個人特質,教師鑽制度漏洞掩飾過錯,向家長收取禮物的行為屢見不鮮。當西方震懾於中國學生綜合能力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評估成績如此優異,作者以親身經歷,質疑中國教育對那些無法量化的價值斲傷甚多。【內容簡介

教宗史

The Popes: A History
約翰.朱利斯.諾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著,黃書英譯,廣場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少數以教宗貫串起的編年史。作者著重於教宗在每個時代社會政治扮演的角色,填入血肉使之立體,浮現出教廷在兩千年間與俗世的互動趨勢。【內容簡介

歐洲1989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菲利浦泰爾(Philipp Ther)著,王榮輝譯,麥田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一般討論1989年「蘇東波」的影響,多半著墨在東歐國家向西歐靠攏,社經上轉型為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本書作者放眼整體歐陸,強調1989年蘇聯垮台後東歐國家的改制,牽引著整體歐洲經濟政治,以及俄國至今伺機埋伏的威脅,視野較為宏闊。
回顧蘇聯倒台、兩德統一的遽變時刻,一路追蹤東歐的轉型、歐盟的困境、金融危機的大洗牌,作者提供了一個頗有體溫的德國視角,不輕易論斷新自由主義的是非成敗,具體而微展示了歐陸一路行來的坑坑疤疤,極具纏鬥力。【內容簡介

哈佛醫學專家的老年慢療八階段

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
My Mother, Your Mother: Embracing "Slow Medicine," the Compassionate Approach to Caring for Your Aging Loved Ones
丹尼斯.麥卡洛(Dennis McCullough, M.D.,1944-2016)著,林資香譯,橡樹林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作者提出的老年八階段,令人想起著名的「悲傷五階段」,雖說這般明確的階段觀只是個概略的框架,但對新手而言,卻是極好的參照與療癒——面對死亡,人人都是新手。熟齡社群越來越壯大,這套身心靈SOP簡單明瞭,面面俱到,頗可以當成系統化減敏感法的樂齡手冊。【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讀一本書,耳中怎麼會盈滿海的聲音:Suzy Lee《海浪》

請閉上眼睛10秒鐘,回想你上一次去海邊的情景。海浪撲打岸邊,潮來潮往沖刷出規律的聲音。眼睛睜開,將腦中影像切換成眼前的繪本《海浪》。海浪聲繼續著,一陣一陣灌進你的耳朵。但,這是紙本書,不是有聲影片,聲音從何而來呢?

《海浪》是一本極易引起讀者共感的無字繪本,它講述的是大多數人都有過的親身經歷——在沙灘上跟海浪追逐,盡情玩水的時光。無字書沒有文字的引導(或干擾),讀者能更專注在圖像所提供的大方向和小細節,並以經驗或想像力等,補足每個頁面敘述的時間切片,使得畫面的詮釋因人而異,這是無字書特有的閱讀樂趣。

隨意翻閱這本書,不難發現,視角從頭到尾幾乎都是一樣的,地平線、遠山、沙灘是不變的背景。除了海水和後段的天空是藍色的,其他部分只有黑白灰。

hai_lang_0w1200.png

通常,畫面裡的背景越單純,讀者就越容易從動作和表情去感受角色的心情變化。於是,這本書裡,表情動作精準超絕的小孩與海鷗,就能引導讀者藉自己的話語,說出作者設定好的故事。

海浪雖然沒有五官,卻也極具表情。Suzy Lee把她筆下的海擬人化,她將海浪原有的特性轉化成帶有人性的動作,會像玩遊戲時那樣舉起手作勢嚇人,也會飛撲。當然,這些象徵性的動作之所以成立,都是因為小孩的回應。我本來以為,只是小孩自己「在」海浪裡玩得很開心,但原來,其實是小孩「和」海浪一起玩得很開心!

我們早已習慣一本「書」長的樣子——由同一側將紙張裝訂在一起、得一頁一頁翻開、每一頁都看得到中線。繪本的構圖和文字位置,只要安排在適當的可視範圍,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視線就會自動消弭了明顯存在的中線。但有趣的是,創作者也可以故意讓讀者看到它,像是翻譯作品《誰都不准通過!》、《書中有一道牆》等。《海浪》則更進一步讓讀者跟著書中角色,掉進中線裡。

booksw500.png

在第一次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曉得這本書如此巧妙,只是純然從圖畫表現和翻頁的節奏,享受這個故事。但是全書唯一看不到小孩的那一頁,讓我困惑:為什麼撲上來的海浪,會是鏡像式左右對稱的呢?當我努力在畫面中找線索時,發現了明明看到、卻被我忽略了的細節——小孩第一次從左邊伸手試探,那個應該超出中線的手掌消失了。

02_1.jpg

這不可能是個失誤。下一頁她位移到了屬於海浪的右半邊,頭與身體朝著前方(右),眼睛望向後方(左),這一刻,故事外的我和故事裡的她,同時明白了:那條線不只是一條中線,它還是一道多啦A夢的任意門!看著她的視線,讓我好想把中線那條因為裝訂而形成的縫,扳開一點,找出小孩被蓋住的部分手腳。但當然找不到任何東西啊,就像我們在任意門外即使繞了一圈,也還是看不到門內的另一個世界!

hai_lang_1w800_0.png

hai_lang_02w800_0.png

在幾篇訪談裡,Suzy Lee都提及這道線隔開了現實與幻想的世界,可是我更喜歡把它想成,是小孩跨越了她心中的那條線,跟海浪變成朋友。如同前面我提到的,作者將海浪擬人化了,海浪的高低漲退,不再只是大自然的變化,更是和小孩的互動。所以那陣看似鏡像對稱的海浪,對我來說,是變成朋友的他們玩開了,海浪往小孩撲過去,雙臂高舉的樣子吧(不過我還是不懂為什麼這一張轉換了視角)。我還想,海浪是不是等這個小孩來玩,等很久了呢?從一開始,它就在提醒我們那條線的存在了。

當大浪唰的打下來,小孩的衣服濕透了,變成代表海水的藍色,還因為重量往下墜、把肩帶都拉長了。她臉上黏著濕頭髮,表情好像還有點驚嚇的樣子,但那一刻,世界變得有點安靜,背景的遠山再次浮現,回到現實。接下來聽到的是小孩叫媽媽來看貝殼的聲音、海鷗漸遠的叫聲、海浪累了,攤平在沙灘的聲音。而讀者,就是從這樣有直白、有層次的圖像表現,看到聲音的。

Suzy Lee不只讓我們看到一個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一本「書」,當我們同時意識到這兩樣東西,就看到了一件完整的作品。

wave300.png 海浪
Wave
作者:蘇西.李 (Suzy Lee)
譯者:吳文君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蘇西・李(Suzy Lee)
她的書籍在世界各地出版並廣受好評,《愛麗絲幻遊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她打響國際知名度的第一本書。著名的作品還有《海浪》(Wave),MirrorShadow,被稱為The Border Trilogy。

《海浪》獲得了美國插畫家協會原創藝術展金獎,《海浪》和Shadow被選為紐約時報最佳兒童圖畫書。她於2016年入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家獎候選人(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Shortlist 2016)。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15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