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繪本大師》真誠的童年守護者:圖畫書先鋒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創作與實踐
1963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了撼動人心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來自利物浦的披頭四樂團,推出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用搖滾音樂讓全世界為之瘋狂。
對「夢想」和「自由」的嚮往,也打開了兒童圖畫書創作的嶄新一頁。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寶兒》和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B. Sendak)的《野獸國》同在1963年出版,翌年並分別獲得英美兩地兒童圖畫書的至高榮譽:凱特・格林威獎和倫道夫・凱迪克獎。兩位圖畫書大師惺惺相惜,結下了日後五十多年深厚的情誼。他們掙脫了典型童書的格式,一起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努力向前奔馳,讓圖畫書更貼近孩子那難以捉摸的世界。
![borka-side.jpg](/sites/default/files/u569/borka-side.jpg)
伯寧罕的《寶兒》(左)與桑達克的《野獸國》同在1963年出版
桑達克被譽為是「圖畫書界的畢卡索」,在得到凱迪克金獎前,已經得過4次銀獎。當時的伯寧罕只是初出茅廬的新秀,但他驚人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作手法,創造了一個既歡樂、神祕,也非常瘋狂的小宇宙,令讀者為之驚艷。
桑達克曾為伯寧罕於2009年出版的自傳《John Burningham》寫序,盛讚伯寧罕在偉大的英國兒童文學傳統下,能勇敢掀起新的圖文敘事革命。他甚至謙遜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羨慕伯寧罕才華的粉絲。
伯寧罕的起手式卓然不凡,但誰會想到《寶兒》這本書是在倫敦蘇荷區一間沒有暖氣的地下室中誕生的呢?酷寒的下雪天,他甚至需要去撿廢棄的木椅來生火取暖,好繼續孵化藝術創作的夢想。
當時伯寧罕正為倫敦交通局繪製地鐵海報,同時思索著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寶兒》書稿完成了一年多,沒人看好他能轉型為專業的童書插畫家,直到他遇見了生命中的伯樂:Jonathan Cape出版公司的編輯馬希勒(Tom Maschler)。具有前瞻意識的馬希勒鼓勵伯寧罕發揮個人風格,在60年代印刷術突飛猛進和國際市場活絡的時代背景下,這部英國第一本用四色印刷的圖畫書一炮而紅。
![bao_er_nei_ye_3.jpg](/sites/default/files/u569/bao_er_nei_ye_3.jpg)
《寶兒》內頁(取自itunes)
《寶兒》故事中的無毛鵝Borka不能得到同類的認同,在家族南飛過冬時被遺棄在原地,因而展開獨自冒險的歷程,最後牠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在倫敦的公園裡建立了溫暖的新家。Borka這段追尋自我的過程,頗像伯寧罕的景況自道。從這本書之後,他正式進入兒童圖畫書的創作天地,包羅萬象的作品題材、豐富的想像力、銳利到幾至瘋狂的幽默,都深深攫取了孩子們的心。
1936年4月27日,伯寧罕出生在英格蘭薩里郡(Surrey)。他的父親曾是新主教派的教師,母親曾在福祿貝爾學校教書,對孩子的教育自有主張,特別推崇體制外的教育方式。父親後來成為推銷員,為了家計,二戰期間他們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全家住在拖車裡四處遷徙。伯寧罕和兩個姊姊總計唸了9所學校,整個童年不斷在重新學習如何適應迥異的課程和教學方式。
直到13歲進入沙福郡(Suffolk)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就讀,情況才有所改觀。夏山以革新、開明、自由的校風著稱,伯寧罕在這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學習環境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盡情作畫,畢業時只得到英國文學的結業證書,包括美術在內的其他科目皆未通過。沒有壓力的童年,以及夏山倡議的獨立自主精神,為伯寧罕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礎。
夏山的教育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的反對者。18歲時,伯寧罕選擇拒絕服兵役,加入為期兩年的服務替代役,從事戰地急救、護林、農耕、打掃貧民區、蓋學校等工作,足跡遠至義大利和以色列。
在偶然的機緣下,伯寧罕於1956年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在那裡他遇見了未來的妻子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兩位藝術創作者,日後同樣在兒童圖畫書領域擁有大師級的成就,啟迪和影響了後世無數創作者,成為童書界傳頌不休的佳話。
3年後,伯寧罕以一本由手印和腳印組合而成的畫冊做為畢業作品,取得了設計科的國家文憑。因為覺得電影《羅馬假期》中男主角自由記者的工作很帥,他決定自己也要成為自由的藝術創作者。
在《寶兒》獲得重大成功之後,伯寧罕受邀為007原著作者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所寫的童書《飛天萬能車》繪製插畫。他用重疊與輕巧的筆觸創造出一輛有翅膀的模型車,為這部能上天下地,吸引無數少年目光的高科技產品塑造出具體的形象。
![chitty_chitty_bang_bang_interior_082814.jpg](/sites/default/files/u569/chitty_chitty_bang_bang_interior_082814.jpg)
伯寧罕為《飛天萬能車》繪製的插畫(取自shelf-awareness)
伯寧罕的作品大多自寫自畫,圖文兼顧。1983年他應邀為經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繪製新版插畫。小時候他未曾讀過這本書,他特別要求出版社寄來沒有插畫的文本,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展示了伯寧罕總是積極求新求變,不因循舊習常規。
伯寧罕很喜歡動物,從1964年以降,連續幾年推出的《The Extraordinary Tug-of-War》、《Trubloff》、《Humbert》、《Cannonball Simp》和《Harquin》,他陸續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動物角色。不管是離家出走的小老鼠、收舊貨的工作馬、被遺棄的小黑狗,或是機智的小狐狸,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雖然生命中帶著些微的缺憾,但他們總是勇於突破成見,最終得以獲致溫暖的結局。
這個時期伯寧罕的作品,是由成人的角度向孩子說故事,著重情節的轉折和變化,內容流露著濃厚的英國文化氛圍。其中鮮艷厚重的色彩,以及像水墨畫般勾勒的線條,和後來的作品風格有不同的意趣。
在1969年推出的《Seasons》中,伯寧罕描繪四時的遞嬗,已可感受到作品風格的轉變。他不再依賴長篇的敘述來講故事,而是用更飽滿的視覺意象來帶動故事的推展。
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遊河》裡,友善的大人和調皮的小孩及動物,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這是伯寧罕從說故事的圖畫作家,轉變為童年守護者的關鍵之作。他在這部圖畫中自在運用多樣的媒材和線條,表面上故事性似乎削弱了,但給予讀者參與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本書再度讓他獲得凱特.格林威獎的殊榮,1973年的《Mr Gumpy’s Motor Car》則是同個故事主角的姊妹作。
![he_gan_bo_bo_qu_you_he_nei_ye_qu_zi_zuo_jia_guan_fang_fbzhang_hao_.jpg](/sites/default/files/u569/he_gan_bo_bo_qu_you_he_nei_ye_qu_zi_zuo_jia_guan_fang_fbzhang_hao_.jpg)
《和甘伯伯去遊河》插畫(取自FB)
![he_gan_bo_bo_qu_you_he_nei_ye_2a_er_fa_chu_ban_ti_gong_.jpg](/sites/default/files/u569/he_gan_bo_bo_qu_you_he_nei_ye_2a_er_fa_chu_ban_ti_gong_.jpg)
《和甘伯伯去遊河》內頁(阿爾發出版提供)
為了紀念儒勒・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出版百年,1970年伯寧罕依循同樣的路線環遊世界,這趟驚異之旅讓他視野大開。旅程中他收集了豐富的素材,也拍了許多照片,此後他的作品表現也更加多元。1992年的《England》、1996年《雲上的小孩》和1998年的《France》,都揉合了素描、照片和剪貼,營造似幻似真的場景,為虛實交錯的故事提供了契合的舞台。
伯寧罕在為幼兒創作時,總是融入自身育兒的經驗。1964年的《John Burningham’s ABC》,1974、75年間陸續出版的「小書」(Little Book)系列,還有1985年的《First Steps》,這些作品的小開本設計非常體貼幼兒,畫面處理得乾淨而單純,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況,與幼兒進行共讀時很容易引起共鳴。
伯寧罕不斷思考繪畫的技藝,1977年以新視角完成《莎莉,離水遠一點》,是圖畫書敘事文法的革命創舉。這部作品以左右兩頁同時呈現「現實」與「想像」的世界,兩條並行的故事線形成有趣的對比。敘事者在不同的時空中怡然穿梭、出入自得,就像孩子沒有邊界、不受拘束的天性,相對映照出成人世界的劃地自限。1978年的《莎莉,洗好澡了沒?》將時間壓縮得更短,表現了更為海闊天空的心理空間。
伯寧罕在不同作品中努力貼近孩子的心靈,他曾經說:「我已經釘在5歲的心理年齡」,因此他總是能以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歷數1978年的《你喜歡…》、80年的《The Shopping Basket》、82年的《Avocado Baby》、86年的《朱里亞斯呢?》、91年的《我的祕密朋友阿德》、94年的《寇特尼》、2003年的《神奇床》、06年的《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09年的《這是祕密》、13年的《Picnic》、14年的《The Way to The Zoo》,伯寧罕以純真之眼體察孩子的內心,為兒童創造了可以自由想像遊戲的樂園。
1984年伯寧罕以《外公》贏得科特.馬希勒獎(Kurt Maschler Award)。書中溫馨的祖孫互動,來自他自己對祖父的回憶,以及小女兒Emily和外公的日常對話。伯寧罕曾說:與其說這個故事是在談「生命的消逝」,我更想表現的是「世代間的聯繫」。這本書同時深深感動了小孩與大人,他將這本書的版稅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後來還製作成動畫片。
![xin_zeng_nei_ye_1wai_gong_nei_ye_a_er_fa_chu_ban_ti_gong_.jpg](/sites/default/files/u569/xin_zeng_nei_ye_1wai_gong_nei_ye_a_er_fa_chu_ban_ti_gong_.jpg)
《外公》內頁(阿爾發出版提供)
應1990年的大阪花博會之邀,伯寧罕以「環境保護」的議題,於1989年出版了《喂!下車》,並為會場設計了小火車廂和兩座車站。到了1999年的《跟我一起看地球》,他流露出對生態危機更為焦慮的態度,作品中大量出現少見的沉重說理,可以感受到他對地球、環保和人類的未來,有著深沉的思考和關心。
伯寧罕喜歡為他書中的主角取個長長的名字,唸起來抑揚頓挫、趣味十足。譬如1987年的《遲到大王》裡想像力豐富的男孩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或者1996年的《哈維.史藍芬柏格的聖誕禮物》住在遙遠山上的小男孩哈維.史藍芬柏格(Harvey Slumfenburger)皆是如此。
初次閱讀《遲到大王》,就被它強大的後座力震懾,沒想到圖畫書竟然可以這樣講故事。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上學的途中,總是遇到不可思議的事件,究竟是他善於說謊還是有豐富的想像力呢?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伯寧罕留下了開放的結局,並給大人們一記當頭棒喝。用輕鬆詼諧的筆觸提出嚴肅的批判,永遠站在孩子的立場發聲,正是他終生創作一貫的精神。
伯寧罕認為,圖畫書猶如一首樂曲,為一本書繪製插畫時,並不是簡單地在每一頁弄出巨大的聲響即可,所有的創意會交織成迴旋變化的節奏,即使是「無聲」,都是圖畫書中重要的樂章。新世紀來臨前的2000年,伯寧罕當了祖父,他創作了《Husherbye》這首視覺化的搖籃曲,對新生的孫兒寄予祝福,也溫柔地撫慰了所有讀者的心靈。
去(2018)年,伯寧罕和妻子奧森柏莉一起獲得致力推廣全民閱讀的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頒發終身成就獎。過去人們常好奇兩位相同領域的傑出作家,平日如何相處?伯寧罕回答:我們互相都認為對方是比自己更好的藝術家。自1964年結婚後,他們唯一一本合作的書是2010年出版的《小寶寶要來了》,伯寧罕負責文字,奧森柏莉繪製插畫,自構想萌發,歷經10年方才完成,這本書隱藏著他們家庭的幸福密碼。
![xiao_bao_bao_yao_lai_liao_.jpg](/sites/default/files/u569/xiao_bao_bao_yao_lai_liao_.jpg)
《小寶寶要來了》書封
![16639j.jpg](/sites/default/files/u569/16639j.jpg)
《小寶寶要來了》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然而新年伊始,突然傳來伯寧罕過世的消息。大師殞落、時代消逝,令人喟嘆!無以向這位啟蒙者致敬,唯有細數他的作品,描述他的生命軌跡,來表達追懷之思。
伯寧罕曾說自己很幸運地做了好些年的書,但他從不覺得這件事有變得更容易。每次進行一本新書,他都感嘆這真是個悲慘的過程,覺得一定無法完成它。他覺得工匠自學會鋪磚之後,每天起床自然會鋪磚,但要讓文字、顏色和線條運作起來,他從來不瞭解該如何做,或者從來沒做到。
會有這樣既謙虛又惶恐的態度,是因為伯寧罕從不滿足於既有的成就。經歷了超過半世紀的錘鍊,他早已練就純熟的繪圖技巧和精準的設計概念。然而我們從他晚期的作品中,可以體察到他的畫風已由繁入簡——更素樸的色彩、更放鬆的線條、更自在的揮灑敘事,這應該是他不斷思考與冥想後得到的成果。
他所創造的「視覺詩歌」,不斷為圖畫書開闢出新天地,卻始終以最大的尊重對待讀者的想像力。他的作品屬於任何年紀,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
伯寧罕曾經在自傳的最後一頁寫下「未完待續」,而我在他2018年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More Would You Rather》中找到了答案。書封上,伯寧罕化身成一隻可親的老虎,小寶寶安然坐在老虎懷中共讀。老虎問:「你還喜歡什麼呢?」
是的,他從不刻意取悅小孩,卻以一生探問孩子心靈的奧祕。這位真誠的童年守護者,他的作品將會陪伴世世代代的孩子,繼續共讀下去。●
▉朗朗書房 2019世界閱讀日
朗朗小書房將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特別舉辦「向大師致敬:致永遠的甘伯伯」主題書展暨系列活動。
|
![]() Mr. Grumpy's Outing 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林良 出版:阿爾發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
![]() Where's Julius? 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林真美 出版: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約翰.伯寧罕 1937年出生於英國雪瑞郡,童年在夏山學校度過。他的作品相當貼近孩子,往往都很能吸引孩子的目光,也能夠讓孩子周遭的大人一窺孩子的樣貌。中譯作品有《和甘伯伯去遊河》(台英社)、《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阿布拉)等。 |
好書行腳》抱著問號跋山涉水,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的吳鳳
▉讀台灣歷史,連《三民主義》都不放過
專科畢業後,精通土語、英語及德語的吳鳳,將眼光瞄準亞洲,就讀安卡拉大學中文系四年苦讀中文。這時候的吳鳳開始找些網路資料、旅行書了解台灣,建構出大概的印象。
「到了台灣,我開始大量閱讀。」碩士班研究主題是兩岸關係及國家發展,吳鳳深入了解台灣的第一步看來十分艱澀,「想了解台灣,得從清朝開始,很多廟、建築都是清朝、日據時代蓋的。加上論文題目跟自強運動有關,我讀很多軍事發展的書,包括李鴻章、康有為、左宗棠、鴉片戰爭、孫子兵法。」
問他這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書?答案出乎意料:「三民主義。我一讀發現,哇,真的好難,只好先讀英文版,中文版太難了。」
(張震洲攝)
追根溯源,除了是學術必要,也是本身習慣。他隨手點開電子書櫃,指著《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From Animals Into Go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說:「這本書談人類的發展,我會想知道人從哪裡來、怎麼成為現在的樣子。」
「不知道你的過去是什麼,我會很模糊。」依循歷史脈絡,吳鳳逐漸了解這與家鄉距離超過八千公里的小島,一路向下,接著補齊中日大戰、國共內戰史料。對於這一串錯綜歷史,他可能比多數台灣人更清楚。進入演藝圈,他接下《愛玩客》主持棒,用雙腳實際走入各地。
▉對土地充滿好奇
「昨天我女兒拿地球儀問我土耳其在哪裡?所以我有個任務,要為她介紹不同國家。」準備與女兒共讀的《地圖》(小天下),以插畫呈現出世界各國的風土民情,「我先用書讓她了解,有一天我會跟她去那些國家,當閱讀跟旅行連結在一起,會更有畫面。」
閱讀跟旅行都能打開眼界,而閱讀能讓旅行的驚喜加倍。他舉例自己特別喜歡台灣的舊式火車,「像集集車站很美,不太像現代的火車站,因為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了解這些歷史,我可以從旅行中找到更多樂趣。」
用功的吳鳳,做節目時反而不太做功課。「因為是現場節目,會需要用比較好奇的心態去玩行程。讓觀眾跟著我一起好奇,我不好奇,觀眾就不好奇。我的任務是去問問題、去挖掘,幫觀眾問問題。」
或許這就是吳鳳受歡迎的原因。台灣雖小,但離開了自己的生活圈,便是一片陌生景緻,藉由一個異鄉人好奇的眼光與探問,觀眾也在歡笑聲中一點一滴更認識了這塊土地。
2017年參與陣容浩大的淨灘活動(取自吳鳳臉書)
▉參加傳統慶典,神話傳說一幕幕上演
吳鳳玩台灣,不是走馬看花,也不是匆匆帶過,幾乎是走進土地的肌理。2012年,他因節目與媽祖結緣,同一年,他榮獲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接過獎項時激動致詞,除了與家人分享榮耀,還忘情喊出:「媽祖!」表達謝意。
第一次帶老婆跟小女兒去大甲鎮瀾宮走一走(取自吳鳳臉書)
在外國人眼中,台灣最有趣的就是傳統習俗,他如數家珍:「媽祖繞境、炸寒單、鹽水蜂炮、苗栗火旁(ㄅㄤˋ)龍……我的國家沒有這些習俗,特別好奇。」台灣東西南北習俗活動,他幾乎跑透透。
好奇之餘,更深刻的感動來自於親臨現場的震撼。吳鳳第一次在大甲參加媽祖遶境,目睹現場信眾人龍綿延數里,鞭炮炸響不絕於耳,神兵神將自煙硝粉塵中翩然現身,信徒們紛紛跪下,而他也入境隨俗跟著鑽過轎底,虔心祈福求平安。
「那場面太熱鬧了,一下子有鞭炮、一下子有人招呼『吳鳳來吃東西!』,短短幾十分鐘,整個畫面呈現出團結的氣氛,很熱鬧,好像有一部電影就在眼前上演,說著這個地方的神話故事。」他比劃著雙手,即使身處咖啡廳,彷彿又重回難忘盛典。
▉走入鄉間,聆聽平凡的英雄故事
踏過大山大水,闖過無數打卡熱點,然而吳鳳最喜歡的,是在偏僻鄉間默默生活的老人。
「比如媽祖遶境,好多老人堅持要拜拜、要跟大家一起走。《愛玩客》常常去很多偏僻的小鎮、鄉下,那地方可能從來沒有外國人去過,我去了,看到很多老人很認真工作賺錢。我們要感謝他們,是他們跟上一代讓台灣站起來的。」
因為節目,吳鳳去了很多或許連台灣人都沒去過的山間水邊,認識了許多在都市遇不見的人。他提起嘉義的「汽水伯」,古早味汽水一賣五十年,臨終前還掛記著顧客若撲空了怎麼辦?
「看到他,你怎麼能抱怨?他七十幾歲還在工作,很熱情,謙虛、單純,是台灣厲害的在地人。鄉下有很多辛苦的英雄,值得我們認識、尊重,可惜太少人認識他們。我一直希望訪問更多這樣的傑出人物,這是主持《愛玩客》最大的收穫。」
攝於嘉明湖(取自吳鳳臉書)
書本未能企及之處,吳鳳直接親身走了進去,發現在那麼多鮮為人知的角落,隱藏著許許多多動人故事。那可能是翻遍圖書館也找不到的紀錄,全仰賴在地人口耳相傳,將傳說一個個傳遞下去。
▉台灣與我們,都需要一個導遊
聽過那麼多故事,吳鳳也成為一個傳遞火把的人。
除了演藝節目,他積極經營社群網站、影音頻道,時常分享傳統民俗、環保回收等相關議題,也在旅途中身體力行撿拾路邊垃圾。此外,他也出版了《土包子愛台灣:吳鳳的28個生活驚奇》(時報文化)及《來自土耳其的邀請函:吳鳳帶路!橫跨歐亞文明私旅》(遠足文化),現在更著手準備第三本書。
其實連他自己也知道,現代管道太多,獲取資訊不一定只能靠閱讀。那麼,為何還堅持寫書?
「書有它的重要性,我想分享故事,有些故事沒辦法透過影片或電視分享,文字有空間,讀者可以慢慢思考。」
談到「思考」,吳鳳表情變得嚴肅,「要先尊重這塊土地,土地才會尊重你。我想告訴台灣人,要珍惜這塊土地。台灣人有時候太小看這裡,覺得處處比不上別的國家,但你有問問自己為什麼?也沒人問自己,是真的嗎?怎麼會電視隨便講一講就信了?」
明白台灣過往,深入土地肌理,吳鳳看見光輝,也看見宿疾。文化衝擊讓他不斷思考關於這個國家的種種,「我覺得台灣很需要一個導遊,帶他走在正確的方向,要打開眼界,要看見世界。我想要改變,雖然很難。」
吳鳳與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廣台北市觀光巴士,也是今年北市圖漂人巴士使用的走讀工具(取自吳鳳臉書)
▉充滿問號的活著吧!那是前進的最好方法
「為什麼?」是吳鳳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他的腦袋似乎停不下來,永遠想著如何能夠更好。
他坦言不把閱讀當消遣,而是喜歡「讓自己有很多問號的書」,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促使他對台灣現狀提出產生各種反思。
「這種書給你一種思考的角度,你不一定要用,但你可以學習。人的腦袋跟肌肉一樣,想要學,就會吸收得愈來愈多。每天做同一件事,就永遠不會進步。」
其實,閱讀與人生對吳鳳而言,是很類似的事情。「重點是了解自己,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就不知道怎麼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書。要懂得問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
了解自己,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閱讀能帶著我們去叩問、去思考,讓我們也能成為自己的導遊,前往該去的地方。●
(取自吳鳳臉書)
▇行腳台灣,走讀路線推薦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北市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推薦書籍: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