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13年》用所有氣力造一座橋:從《偷書賊》到《克雷的橋》

2005年以長篇小說《偷書賊》受到國際矚目的小說家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

《偷書賊》發行以來,全球銷售超過1800萬冊,在台累積銷量20萬冊,擁有廣大讀者群。13年來眾多讀者引頸期待朱薩克的新作,終於在去(2018)年10月等來《克雷的橋》英文版問世。新書首刷即突破50萬本,並迅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廣受國際文壇及讀者好評。

《克雷的橋》一書講述母親病故、父親離家出走的鄧巴家五兄弟自生自滅的故事,支離破碎的家庭,透過一座橋的修建,原諒和解接納,並在愛與心碎裡茁壯。這部作品是由美國、英國與澳洲三國出版方合作推出,朱薩克在2016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歷經十餘年的創作:「它不一定要比《偷書賊》好,但它必須很不一樣。」

Openbook第一時間取得《克雷的橋》中文版作者序,獨家搶先刊出,以饗讀者。

回家的橋,也是離家的橋

寫完《克雷的橋》一年後再為它寫序,有種回到家的感覺。這使得我再一次想起這本書,以及書中角色伴我度過多麼長的一段時間,我想他們應該會和我在一起一輩子吧……完成《偷書賊》後的13年間,這些角色在我心中,也在我身旁。他們是我的朋友,也是最了不起的對手。他們是我身為作家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喜愛。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都是鄧巴男孩。

這個靈感第一次是出現在我20歲。(寫下這句話時,我已經43歲了。)那個時候,我全心投入作家這個職業,即便當時遭遇的多是挫敗。我總會在住家附近散很久的步。其中一次散步時,我在心中看見一個正在建橋的男孩,並為他取名「克雷頓」(Clayton)。我本來打算將書命名為《克雷頓的橋》(Clayton’s Bridge),幾個月後我又想:不,不要叫《克雷頓的橋》,叫《克雷的橋》(Bridge of Clay)好了。

這個改變為我的靈感注入全新深度的意義與情感。我見到一個以石頭或木材當材料建橋的男孩,但這材料中也包括了他自己。他將自己的整個人生鑄進橋中。就這個靈感而言,若以英文的角度來看,克雷(Clay)同時可當作名字,也是一種建材:黏土。黏土可以塑造出任何事物,但需要火焰使其定型……於此,我見到一個全新的故事開頭成形,以及一個確切的結局。只是還沒準備好下筆寫它。

嚴格說來,我在二十幾歲前半就試圖寫下第一個版本,卻也很快地發現,我寫出來的東西跟想要的並不一樣。你總是在找一個能將心中感受轉化為紙上文字的方式。所以我先將《克雷的橋》放到一邊,書一本接一本出,直到我創作的第五本作品,也就是《偷書賊》出版。該是時候再來挑戰這個男孩、他的橋,以及他對偉大成就做的嘗試了。

我開始蒐集新點子是在2006年。這些點子包含一個五兄弟的家庭,一名從東歐前往澳洲的母親,還有一個深深著迷於米開朗基羅的父親,尤其是大衛像,還有他未完成的作品,奴隸們(又稱囚徒們)。當我想著潘妮洛普.鄧巴帶著一只手提箱,裡面放了兩本書(《伊利亞德》與《奧德賽》),就這樣從歐洲來到澳洲的畫面,真心相信我有了必要的元素。我們時常覺得自己像是住在一個渺小的郊區,但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有著艱苦而殘破的一家人,受到旅途與笑聲、美好的生活和悲慘的死亡撼動。更有一個男孩,他受盡一切苦楚,只為將全家凝聚在一起。我想將所有美好、所有悲劇與所有勇氣全放進這個設定在郊區的故事中。

最後,我覺得應該可以稍微談談書中、故事中的那些橋,尤其是這本書。敘述者(克雷的大哥馬修)時常對讀者講起,他做為這個故事的作者與做為聽眾的讀者間的距離。我也常想像這件事。我在一處寫作,而這些字句延伸遠走,來到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面前,不管他們身在何處。這麼一來,即便是在我寫作的當下,讀者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如果用更直接,更故事導向的說法,那麼《克雷的橋》中的橋梁隨處可見。尤其,克雷是為了將他的家人凝聚在一起才建橋,但同時也是為了找到一個離開的方式。那座橋的方向能通往家,也能離開家。而馬修也在建他自己的橋。他不僅是想了解自己的弟弟,更是為了理解自己有多麼愛他。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要寫這個故事,這些字句都是愛的證明。

創作《克雷的橋》時,我遭遇許多挑戰,並靠著意志力讓書得以成形。我認為,我之所以在《偷書賊》後花上13年才完成此書,是因為我一直想在寫作上超越自己,我向來以此為目標,想抓取稍微超出能力範圍的成就。有時我會覺得,這好像是自己與自己在爭搶世界盃寫作冠軍。但如今一切都結束了,我知道我已盡了全力。故事中的橋是克雷,但這本書則是我。暫且不管其他人怎麼看,我知道這本書是以勇氣寫成。就目前而言,我已十分欣慰。我希望你也能在書中找到勇氣,在這些角色中找到善意。

在此致上最高的祝福與敬意

馬格斯


2008年朱薩克首度訪台,睽違11年之後,今年將再度來台會見讀者,預計於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與作家張惠菁、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等人進行對談。

朱薩克訪台活動:

  • 2019/02/16(六)12:15 台北國際書展 主題廣場
  • 2019/02/17(日)14:15 台北國際書展 藍沙龍

mu_ma_ke_lei_de_qiao_ping_zhuang_ban__0.jpg 克雷的橋
Bridge of Clay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譯者:馬新嵐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格斯朱薩克
一九七五年生於雪梨,父母為奧地利與德國後裔。馬格斯.朱薩克可說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也最廣的作家。迄今出版《偷書賊》(木馬文化,2005)、《傳信人》(木馬文化,2008)等書。

經歷過《偷書賊》全球性的成功,朱薩克沉寂數年時光,都是為了醞釀創作生涯中最好的故事。「你總是希望每字每句都能完美,要把故事說對、說好。其實我的心情就像書中的主角克雷,他想造出一座最美麗也最完美的橋――可是內心深處,他知道這不可能做到。但是這個嘗試的動作是美好而且了不起的。我在寫這本書時就是這個感覺。」藉由《克雷的橋》,朱薩克想描繪一個充滿缺陷、彼此恨著又愛著的家族;他想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生命與力道。對於朱薩克的成功,你可以說他擁有與生俱來的寫作天賦,但這一切更可能歸功於他對完美的追求,十三年間持續創作,未曾間斷。「身為作家,我是這樣覺得:其實你一直處於熱身的狀態。就某方面來說,寫書就是為下一本作品熱身。」這是他的創作之道,而在《克雷的橋》之後,我們必能再次迎來他超越自我的下一本鉅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17 18:44
書.人生.吳曉樂》文學從不擔保快樂

小學六年級,廁所內,我跟我信賴的女朋友在享受著鐘響後還能夠耍賴的幾分鐘,我也忘了那時聊到什麼,總之她斜歪著頭,看著我說,妳的想法好多、好複雜。妳真是一個怪人。聞言,我的身體隨之僵硬,五官凍結。

我從小就時常被形容為一個纖細、多敏的小孩,但那多是長輩對於我的評價,我自可以用某種叛逆的態度與之抗衡,但,頭一回有年紀相近,還是我坦露心事的密友這樣形容,怪人。這形容好可怕,感覺不是一個社會悅納的存在,那一天起,我疏遠了那位朋友,並非因為厭怪她這樣說我,相反地,而是出於某種行跡敗露的倉皇感,精怪一旦現行,除非傷人,只能遠避。

我懷抱著千萬不能再被第二個人這樣形容的心情,謹慎地選擇相處的伴,也絕不在友人面前陳述自己的忠實感受。直到高中,自書店買回《流離》這本書。起初只是覺得文字裡的光線濃淡暈染,非常引人,等我發現時,自己簡直是以貪婪的速度,吞噬著每字每句,黃宜君的文字,讓我首度明白到,纖細、多敏雖必然導致感傷,但也有一項古老的發明能夠與之斡旋,那便是文字。

書寫不能防禦生命之暴烈,但書寫可以紀錄一個個體如何與生命中各式傷害對談的過程。我又回頭去翻推薦序,駱以軍寫的,「她以時間術,以細微耐性地修改光影,以爬蟲類般的自我修復,靜靜縮坐在正常生活裡人們來來去去的樓梯下死角,以夢境練習的停格、走位、刷淡或刮畫的技巧,將它們偷渡至她的「莒哈絲式房間」。有很長一陣子我時常是撫著這行文字來度過日常生活,我告訴自己,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人的心思那麼細,而世界上有另一個人那麼小心翼翼、視若珍稀地評價他,那麼,我可以有期待,有朝一日我也會遇到一個人這樣理解我,而非以「怪人」框架我。

高二,在網路上加入一個文學社團,管理員是一位住在高雄的小姊姊。她的文字帶有一股灰髒的華麗,我十分著迷,反覆哀求她與我分享自己的品味養成。小姊姊說她最愛的作品是席薇亞・普拉絲的《瓶中美人》。我好不容易找來,那是繼《流離》以後的第二次驚懾,若云《流離》呈現了驚人的自傷慾,《瓶中美人》可謂是更上層樓,暴露出強大的死慾。

上了大學後,不曉得誰在廁所內扔了一本《躁鬱之心》,我很快地認出這本書,紀大偉給《瓶中美人》寫的推薦序中,提到了這本書。《流離》和《瓶中美人》是現象的描述,《躁鬱之心》是對現象的解釋。傑・凱米森本身有兩個身分,躁鬱症的醫界權威以及患者。她以詩意的遣詞點出了當她在躁期時,整個世界是浮光幻采,任她把玩,然一旦進入鬱期時,她像是進入了繭,動彈不得,且對於外在人事的變動毫無興趣。

身為霍普金斯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傑米森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她對於躁鬱更有動人的曼麗形容:「我非常非常思念我的土星,如果星辰曾在你腳邊閃耀,星球的光環曾在你手中穿過,那麼,要放棄心靈和情緒的展翅翱翔著實不易。」我最欣賞凱米森的一點是,她深諳當靈感經過時,我們腦中大放異彩的壯觀景致,但她也反覆提醒,我們終究要尋找到回到地球的路徑。

我自己買了一本《躁鬱之心》,放在《流離》的隔壁,那時我還懷抱著有朝一日能夠一睹黃宜君風采的憧憬,我設想,可能是在她的新書發表會上。到了大四,我納悶著書市上怎麼未有她的更新,漫不經心地查詢起她的近況,才遲遲懂得,早在《流離》出版的同年十月,作家即自縊身亡,得年三十歲。抬頭看了書櫃並肩而立的兩本書,作家的死把我牽進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敘事本身能帶來救贖嗎?似乎不是這樣子的。

很多年以後,鼓起勇氣在社群媒體上,把《流離》列為十本我珍愛的書,多數的臉友都對於其他九本反應熱烈,只有一個朋友留言表示,他也喜愛《流離》。戲劇性的是,一年後,這個男孩墜樓身亡。紀大偉在《瓶中美人》的推薦序中,寫道「我的一位摯友在自殺未遂數次之後,終於成功跳樓身亡,化為晚報一角的鉛字。」然而,今日已是數位時代,鉛字太沈重,朋友的死訊化為一則網路即時新聞,並且很快地被洪量的資訊沖走,男孩的死把我牽進了更深的迷境,閱讀本身能帶來救贖嗎?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最末跟精神科醫師的對話,林奕含先告訴醫師,她認為自己的寫作是徒勞的。寫這麼多,不能拯救任何人,甚至不能拯救自己。而在一段鋪陳後,醫師復問她,「整個書寫讓妳害怕的是什麼?」林奕含回答,「……寫完以後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寫的、為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寫……」醫師回答她,「妳知道嗎?妳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只有處在這樣的處境的女孩才能解讀出那密碼。就算只有一個人,千百個人中有一個人看到,她也不再是孤單的了。」

我相信我的朋友,他也跟我一樣,因為《流離》而輕減了寂寞,但這份連結感似乎也不足以支撐,一個人持續與世界保持對話所需要的能量。我因為想懂了這兩件事,而傷心了好一段日子。

日子又昏昏沈沈地往前,幾個月後,我遇到《渺小一生》這本書。此書討論的是主角裘德如何在重大慘傷的命運後,與「他人」爭奪對「自己」的詮釋權。數十年下來,裘德無法停止追問「我到底是誰」,在有些人眼中,他是淫蕩的、渴望被支配的小男孩;但,同樣地,在有些人眼中,裘德是蘋果,是生命對他們的慷慨贈與。

詛咒與祝福都發生在單一個體之上,裘德的情況時興時衰,最終,在漫漫旅途上,裘德做出了選擇,很多讀者說,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作者給了一個這樣的結局,眾志無法成城,反倒塌陷。我則從中思量起我從《流離》以降的困惑,文學是什麼?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文學跟人類的命運如何牽扯?我漸漸歸納出了結論,文學從來不擔保人類感受上的幸福無傷,相反地,文學會不斷地逼近你,許你苦痛,許你掙扎,甚至,讓你感到歸屬後又要你承受百年的孤寂,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仍對文學有渴望?有期盼?

我承認,我還是抱持高度的疑惑,但我欣賞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看待這問題的方式,他曾說過:「我對於文學的前途有信心,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方式讓我們感知的東西。」美哉斯言。

從前我深信,若一本書讓我中毒,必定有一本書會是解藥,如今我已接近而立之年,我必須坦承並非如此,多數的書既不致病也不治病,文學所做的無非是:世界的另一面掀起小角,等待你的撕開。躲在底下的可能是一個美麗新世界,也可能是滿佈醜陋與不仁。文學要你感受更多,並且一直如此。


吳曉樂
作為作者,我相信一件事,以作品的日常遠近,來區分一位作者的宏觀或深邃與否,均屬無效分類。廚房裡的刀具雖比不上槍砲彈藥,但作殺人用,也應是得心應手。 我所盡的大小嘗試,就是為了談這樣一個信仰:所有的里程碑,都是日常生活小小的歪曲與扭斜開始。寫過專欄若干,散文若干,書評若干,小說一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言情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026》作家的祕密寶物

第一次認識《恐龍X光》作者慶惠媛,是在2018 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上,影片中的她說創作緣於在醫院等待時,想像恐龍們也來醫院求診,因為想著心愛的恐龍大隊,才能撐過身體不適的階段。這期閱讀通信,編輯部大大帶來新生代嘻哈歌手的訪問、繪本大師尤塔.鮑爾阿姨對於創作者必須和現實連結的觀點,也讓通通編覺得,這些打動人心的作品背後,是作者首先發現鼓舞自己的寶物,才有源源不斷的能源可以傳到讀者這邊~

言歸正傳,《恐龍X光》作者慶惠媛的台灣個展,只到這星期天(1/13)喔!畫迷們不要錯過~專訪請見:

年前重磅文章,篇篇精彩、通通推薦(掩面):

  • 【對談・嘻哈囝1】重返台灣嘻哈江湖:熊仔、ØZI與夜貓組對談
    「只要發得出聲音就能饒舌。不需要買樂器,不需要練習音階,連好的歌唱技巧都不需要。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寄託到歌詞上就行了」——《圈外編輯》
    ​嘻哈以簡易的門檻,包容新生代的創作者,無論你是ABC還是來自草屯以宮廟元素創作,每個人都在演繹自己的本土,傳達自己的real,然後每個受訪者都好帥啊(迷妹模式on)

    ➤從1月到3月,Openbook將每月刊登一篇「嘻哈囝」相關報導,連續3個月,敬請期待。

給大家看看「嘻哈囝」同名紀錄片~
  • 【每週童書・繪本大師】以「簡單而真實」為創作原點的尤塔.鮑爾
    尤塔.鮑爾阿姨念書進修的時候,同時在療養院工作10年,照顧生病和癱瘓的人,她認為「一個人如果只和書籍合作,最終會失去和現實世界的聯繫」她的作品《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描述一位媽媽大吼「轟掉」自己的小孩,既好笑又真實,通通編已決定送給自己的外甥XDD。

    da_hou_da_jiao_de_qi_e_ma_ma_nei_ye_zhao_qin_zi_tian_xia_ti_gong__0.jpg

  • 【書.人生.吳曉樂】文學從不擔保快樂
    這期的書人生,通通編放棄摘句與詮釋,因為吳曉樂的文字正如一張有著26首歌卻每首都好聽的專輯;她以故事道盡文學的可以與無奈,同時也帶給我們數本不可錯過的書。
  • 【睽違13年】用所有氣力造一座橋:從《偷書賊》到《克雷的橋》
  • 【睽違13年】每天平均寫下1.9字:朱薩克新作《克雷的橋》紐約見面會
    通通編的臉書最近盛行po出十年前的照片,但人的內在變化往往是一張照片看不出的;比方說《偷書賊》作者馬格斯.朱薩克,為了寫出比以前更好的作品,整整花了13年創作新書《克雷的橋》,這中間不知道刪除了幾百萬字的草稿、每天與自己搏鬥更像是永無終點的馬拉松⋯⋯唉喔,作家真的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他國際書展會來台~期待~)
  • 【OB短評】#150 搔到癢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開房間|丈量印度|東京建築女子|黃色電影|尼采|天氣之書|新韓國人|鄰人|從彼山到此山|渣誌|
  • 【OB短評】#151 魔幻現實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苦雨之地|失物風景|紅磚港坪|朋友之間|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朱紅的記憶|慈悲的語言|

    151.jpg

▇1/18(五)~1/26(六)​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1/18(五)

19:30 ~ 21:00
陳夏民決定之書《失物風景》新書巡迴分享會​
地點:時光1939 花蓮市民國路80巷16號【活動頁面➤】

bfdc2dfb-143c-461a-a9ac-44922e80af5f.jpg

 

1/19(六)

10:00 
2019第七屆台北國際動漫節​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 臺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活動頁面
13:30 ~ 14:30
2018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青春悅讀風起​

地點:朗朗小書房 新竹市東區水源街77巷18號活動頁面

dao_du_jiang_zuo_bn1200x675_gong_zuo_qu_yu_1.jpg

19:30 ~ 21:00
王浩一《英雄多情》新書分享會【台北場】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5F活動頁面

f6d0cd1f-8d35-4127-9361-1dde80032ffc.jpg

19:30 ~ 21:30
陳夏民決定之書《失物風景》新書巡迴分享會​

地點:誠品書店松菸店 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3F FORUM活動頁面

1/20(日)

14:00 ~ 17:30
世界三極 全國巡迴演講(高雄場)​

地點:高雄中山大學光中廳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活動頁面
14:30 ~ 16:00
王浩一《英雄多情》新書分享會【高雄場】​

地點:三餘書店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1/23(三)

19:00 ~ 21:00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山丘上的修道院》新書分享會​

地點:敏隆講堂 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活動頁面

1/25(五)

20:00 ~ 21:30
[敦南夜講堂]萊辛,愛在界線上的模樣​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 藝術書區閱讀桌 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活動頁面

love.jpg

1/26(六)

14:00 ~ 15:30
陳夏民決定之書《失物風景》新書巡迴分享會​

地點:三餘書店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bfdc2dfb-143c-461a-a9ac-44922e80af5f.jpg

14: 00 ~ 16:00
不只是啤酒和豬腳——德國飲食文化史漫談
地點: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藝文活動廳 臺北市和平西路一段20號12樓活動頁面

germany.jpg

金車文學講堂:胡仲凱【影像和文字帶來不一樣的感動】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活動頁面
19:00 ~ 21:00
陳夏民決定之書《失物風景》新書巡迴分享會​
地點:邊譜 臺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活動頁面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日治時代外國人在台灣
地點:薄霧書店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活動頁面
19:30 ~ 21:00
厲害了你的法!法律白話文運動《召喚法力》新書分享會【台中場】
地點:誠品綠園道店 3 樓藝術書區 臺中市西區公益路 68 號 3 樓活動頁面

law.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