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平宅裡的台北故事:紀錄片《人家》裡的沉淪與掙扎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常被目為進步城市的代表,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城市角落仍有不少低收入人口,苦苦掙扎求生。
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品的紀錄片《人家》(Being Lodged),是導演華志中耗時2年完成的作品。全片以台北市4處平價住宅(北投區大同之家、大安區延吉平宅、萬華區福民平宅、文山區安康平宅)為背景,田調採訪6戶人家,最終呈現底層百姓家的日常風景——置身貧窮現場,人們的哀愁悲歡。除了期待透過影片帶領大家理解這群「人」與「家」,關心這個族群在生活上遭遇的各種社會結構或政策規劃的課題,也期待能以影片為引,進一步觀照在這個城市居住的我們自身。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關於貧窮的認識
《人家》是製片劉叔慧與導演華志中繼《武俠60》、《來自過去的未來人:向大師致意——古龍》後的第三度合作。北市社會局發標案子時,華志中的點影幻化工作室積極投入,主要原因是他對社工很有興趣。而後隨著拍攝深入平宅住戶的生活,原先計畫拍攝的角度也跟著擴大化,從社會局希望的平宅記錄,移轉到內部的住戶人生。
當華志中親眼見證到,低收戶確實在努力著,只是運氣就是不好,宛如被失敗的幽靈纏身,他也就不得不動情,甚至在影片裡現聲介入,與受訪者有所互動。華志中對這群不被一般社會所知的人們,開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哀憫。
當凝視底層夠久夠深,他也彷彿擁有底層的眼睛。
這也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陳的:擔任市長後,他四處探訪,方才對貧窮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比如原來居然有民眾連4000元的月租都視為極重的負擔,只繳得起800元,無法承受更多。柯文哲在首映會上致詞時,以片中終於遷出平宅、買下自己房子,但從此背負30年房貸的梁女士為例:「所以說,買不到房子的很可憐,但買得到房子的好像更可憐。」
片中開彩券行、亟欲脫貧的鄭玉城一家人面臨的困境更嚴厲。由於鄰近開了一家更大的彩券行,他們難以持續經營,鄭玉城和同是身障者的妻子吳春緣不得不認賠退出,苦中無樂地跟老主顧說:「以後去那家,有辣妹哦。」
柯文哲對影片中的這一段印象深刻,語氣也頗為苦澀:「也不是不努力啊,他們也是很想要脫貧,結果呢,隔壁家的經營條件更好,他們的生意被搶走了,不但脫不了貧,還負債百萬,又要回到貧窮的世界。」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柯文哲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是為了替窮苦人創造機會,但有時總無法如願,沒辦法產生更強力的作用。然而,「關懷弱勢族群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柯文哲強調:「我們對窮人好,並不只是憐憫而已,同時那更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台北光鮮亮麗那一面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將目光轉向底層的人,親睹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
▉不被知曉的台北生活
台北市的平宅福利政策自1966年啟動,福德平宅、安康平宅、福民平宅、延吉平宅分別於在1969、1972、1978及1979年落成,大同之家則是在1981年接管。
而後,台北市政府開始計畫性地拆遷與重建,2010年福德平宅拆遷,2013年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宅。日後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宅改建的策略,而且與平宅採低收入集居的作法不同,公宅將採混居原則,試圖為底層人口製造更多翻轉人生的機遇。
《人家》影片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是開小吃攤的吳柏藝與許國英一家;終於脫離平宅、買新房子的梁女士;經營彩券行卻不得不關閉、負債百餘萬的鄭玉城與吳春緣一家;有心智障礙與囤積症的吳秀英與其努力向上的兒子施繼英;百歲人瑞、孤獨非常的李爺爺;以及為了孩子戒除毒癮、努力考取清潔隊的蘇家弘等。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身不得不的沉淪與奮力掙扎。
譬如出過幾次車禍後變得容易恍惚的吳伯藝,為求生計,只能與妻子許國英早起晚歸地拚搏。夫妻倆與3名女兒棲身於雨天必漏水的破舊平宅,看似絕望,但拉拔女兒長大是他們最微弱的指望。
施繼英小時候因為精障母親強悍的禁止,無法洗澡,到學校後因此備受歧視。他說:「還好同學們的媽媽會私底下幫忙,帶我回他們家洗澡,送我沐浴乳。」慨嘆「別人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像媽媽」的施繼英,對母親在屋中堆滿各種雜物、儼然垃圾場的現象極度不滿,終究在鏡頭前爆發。當施繼英對吳秀英怒吼:「妳能不能像個媽媽?」時,其實不止是怒氣,更是心中長久以來粉碎的具體顯露。
在鏡頭裡,吸毒成癮的蘇家弘似乎千瘡百孔,說話時總有夢遊感,不能專注。然而為了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決心奮戰,從做代賑工開始,慢慢累積體力,修復遭受毒害的身體,再進入環保攻職班,受訓練習,最終獲得清潔隊的正職。
在6戶人家裡,60歲買房的梁女士相比之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心中有種不真實感,入新屋的隔日醒來,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那是長期無法幸福、獲得安穩日子者的真實反應。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走入家屋的門
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許立民說:「平宅裡,其實有很多台北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他們生活奮鬥的過程,也應該被記得。《人家》是一部很真誠,願意用心用力深入平宅日常的紀錄片。而社工們面對第一線窮苦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培力。換言之,就是陪伴才能培養力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人生。」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則表示:「當導演把視角拉到社工們的身上時,就能感覺到,愛是穿透的,這樣的愛,就能穿透到我們所有工作人員,也能有所激勵,給我們更多力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場看似開門見山、實則隱喻甚深的畫面調度:鏡頭直對門,門拉開,後頭是破舊雜亂的家屋。真正的理解,從來不是外部的走馬看花,而是要認真地走進去,真實地看見,才能有真實的體驗。
影片中有一段,在平宅窄巷後頭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彩虹是希望的繽紛象徵,同時也具有橋的隱喻——溝通與連結,才是社福制度與機構真正的價值所在。正如華志中表明的:「我希望,這部片能夠真的帶給社福團體與工作者實質幫助。」●
▉《人家》播映場次資訊(皆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跨界座談
-
第一場: 「照顧talk talk: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照顧需求」
時間:11/10(六)14:00
地點:旬印咖啡廳2樓(近南京復興捷運站)/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
在平宅裡生活的單親家庭、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家人之間彼此的照應,就如同在社會中的家家戶戶一樣,只是照顧與相處的樣態不同。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同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知名作家鍾文音、台大醫院許立民醫師及《人家》紀錄片導演華志中,一起探討在台北市這個社會下多元的照顧面貌。 - 第二場:就業talk talk
- 第三場:住宅talk talk
- 第四場:記錄talk talk
➤松菸誠品電影院放映場次(與談人)
- 11/06(二)A廳 10:00-12:30 (導演華志中)
- 11/09(五)C廳 19:30-22:00 (導演華志中)
- 11/15(四)C廳 13:0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0(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台師大教授徐敏雄)
- 11/22(四)B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1/24(六)B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6(一)C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2/04(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童書書房》非裔故事Crown再奪大獎,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作者德拉佩尼亞在訪談中提到,本書是以他自身的墨西哥——美國移民經驗為敘述觀點。面對現今美國社會對於移民和種族關係的討論,他不只想將這本書交給美籍墨裔的孩子,更希望分享給那些居住在傳統、保守社區,生來就擁有相對優勢的孩子。他希望讀者透過閱讀卡梅拉的故事,能有機會在未來的某些瞬間,從他者的觀點來思考這個世界發生的事。
《哈利波特》故事中,校長鄧不利多留給妙麗的遺物、魔法世界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書《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出版10年,近日分別於英國和美國推出截然不同的彩色插畫版。英國版插畫家是唯一三度榮獲凱特.格林威獎(CILIP Kate Greenaway medal)的克利斯.瑞德(Chris Riddell)。他早年以《紐約時報》暢銷書《邊境大冒險》系列奠定知名插畫家的地位,最近一次得獎的作品是則是與尼爾.蓋曼合作的改編暗黑童話《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這次,瑞德運用詭譎、陰鬱、異國色彩濃烈的畫風詮釋J.K.羅琳筆下的5個短篇:〈三兄弟的故事〉、〈幸運泉〉、〈魔法師的毛茸茸心臟〉、〈巫師與跳跳鍋〉及〈巴比兔迪迪和咯咯笑樹樁〉。
《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美國插畫版由當今最偉大的繪本插畫家之一莉絲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擔綱,展現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細膩水彩風格,且一如既往地埋藏豐富細節於畫面中。
克利斯.瑞德為新版《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所錄製的介紹影片
「人生圖書館」的成員每6個星期共同閱讀一本書並透過網路進行討論;第一本讀書會選書是現任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於1988年出版的作品《如果你輕輕地來》(If You Come Softly),故事講述來自布魯克林的黑人少年與猶太白人女孩之間的感情。葛林在自媒體的影片中談論到成立讀書會的初衷之一在於:「稍微沒那麼開放、擁有社區意識的網路社群體驗」可以讓人與人在網路上產生更多正向的連結。
【得獎消息】
作家德里克.巴恩斯(Derrick Barnes)以充滿韻律和自信的幽默文字,向理髮店和黑人的城市生活致敬;插畫家戈登.詹姆斯(Gordon C. James)用濃厚的顏料塗抹出生動有力的畫面。該書上市前即已獲得評價,其中不乏諸如「無出其右、前所未見」的評論。柯克斯獎評審亦表示:「插畫在顏色、調性及創意方面與文字相得益彰」,兩位創作者共同傳遞非裔美國文化的活力和喜悅。
【業界新聞】
成立於1977年的獨立書店「十月書店」(October Books),近日因無法負擔房租漲價,於網路上發起募資活動,成功得到社區住戶的捐款及銀行貸款,買下了同一條街上的老房子做為新店面。
儘管新舊店面相距不遠,但要替店內超過2000本的書籍搬家還是一場大工程,因此書店再度透過官網及推特號召自願者協助搬家。結果出現了250名志工,超長隊伍讓所有人得以用接力的方式,徒手將所有書籍運送到新店面。搬遷完後,十月書店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一小時,超過200人,一間清空的儲藏室。這就是社群,朋友。」
十月書店為非營利的社區合作書店,據官網說明,其所得全數用於讓書店更好,獨立於政治團體外運作,希望促進一個公義而平等的社會。●
男女老少都投入了這場搬家活動(取自十月書房twitter)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