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事》無聲的轉介者,半世紀翻譯功夫:譯者林添貴與彭淮棟的結晶
4月最後一個周末,極為罕見地有兩場以譯者為主的活動:「半個世紀,百本譯作:林添貴的經驗分享會」與「其人,其譯:紀念彭淮棟,兼談台灣近四十年來的翻譯」。林添貴譯作等身,譯筆快利,尤其擅長近代史與國際政治,翻譯百本書,實是可慶賀之事。彭淮棟數十年孜孜不怠,翻譯各領域重量級作品,年初傳出猝逝的消息,令人愕然慨嘆。
兩場活動一喜一悲的緣起,兩位名家翻譯速度一快一緩,各擅勝場,但同樣讀者遍布海內外華文世界,也影響數個世代學子。占台灣書籍市場相當大比重的翻譯書,最重要、但卻常隱身不被看重的譯者,終於得到注目與討論。
▉紀律與堅持累積的豐碩果實
林添貴從事翻譯近半世紀,各方條件的集合加上譯者堅持不輟,才有百部譯作的豐碩果實。資深媒體人張作錦更稱之為後人難以超越的「林添貴障礙」。

林添貴自述百本譯作中最喜歡的一部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盤》。90年代初期冷戰剛結束,布氏即開始關切25年後的世局,全書深入淺出、剖析透徹。1997年林添貴赴溫哥華採訪APEC峰會返國途中,在機場購買、機上看完,即推介給立緒文化。
百部譯作中林添貴個人最感動的一本書,是《紐約時報》夫妻檔記者紀思道、伍潔芳(Nicholas D. Kristof & Sheryl WuDunn)所寫的《東方驚雷》,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採訪實錄。至於最奇特的一本書,則是《李潔明回憶錄》。當年《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邀請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R. Lilley)寫自傳,英文初稿交卷後,由林添貴搶譯出版。然而,李氏原稿需經美國中央情報局審閱,竟然晚了三、四年才得以出版,造成前所未見的中譯本早於英文原書出版的例子。

這場半個世紀,百本譯作的活動,得到出版社與讀者熱情的回應,不僅僅是祝賀譯者的成就,彰顯主辦者「藉此表達對翻譯這門行業的尊敬」,也讓出版社惕勵:讀者具有分辨譯者優劣的能力,譯者雖然不是創作者,卻是決定作品生死好壞的關鍵。
▉紀念譯界奇才的殞落

對比林添貴分享會的歡欣,另一場聚會則是沉痛的。與彭淮棟相識甚早的戴明學院負責人鍾漢清憶起大學時的青春歲月,其「漢清講堂」網誌上有7段視頻,難得地留存下低調的翻譯家身影;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單德興細數與彭淮棟分別在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作品裡擔任譯者和導讀者的合作……舊友小聚並不只為追思翻譯家的早逝,年輕一輩出版人胡金倫、台大翻譯學程陳榮彬、譯者林熙強等人的與會,透露出想要讓彭淮棟這個人、讓翻譯這件事得到更深刻討論的意圖。
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錢永祥在引言中說:「以彭淮棟這個人的獨特個性以及他在翻譯事業的成就,希望不是把他送走之後,就將這人、這一頁歷史封存。希望在這個聚會裡,由認識他的朋友重新勾勒一次他的形象。其次,除了出版社人情委託的書之外,他自己選書翻譯,《俄國思想家》、《文化與社會》等書都是他自己關心的議題,顯示他對知識思考的切入角度;而他的譯筆獨特,不像時下的翻譯,讀者常需要停頓思考,這部分也值得評論。最後則是脫離譯者的脈絡,談談翻譯在今天台灣的文化發展上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其人:勾勒譯者的面貌
做為譯者,彭淮棟的獨特個性在其勞作歷程表露無遺。彭淮棟的翻譯生涯始於70年代末,二十幾歲便自英文翻譯了湯瑪斯.曼的《魔山》。到了90年代,他已透過自修具有不錯的德文閱讀能力,最後更窮數年心力,直接根據德文翻譯出曼的鉅作《浮士德博士》。可見其對語文的熱愛,以及鑽研學問的恆心毅力。
彭淮棟喜讀古典文學,尤尚魏晉文章,加上記憶力絕佳,文章讀進去記住了,下筆自然就流洩出來,成就他大量融合文言文的翻譯風格。從東海大學中文系退休的彭錦堂說,彭淮棟的文字造詣每每令他驚異。除了自修德文,浸淫古典音樂勤練鋼琴,臨帖自學的書法也達開展的水準,他的語言能力,藝術能力,以及思想與感受上的連結,都掌握得非常好。
除了廣為人知的英翻中,彭淮棟中譯英的能力亦備受肯定,他大三的翻譯老師、終身師友魏淑珠說:「東海外文系英文寫作的課程,洋老師給他98分。他讀英文就和文言文一樣,很快就背下來了。程度好到在台大念研究所時,老師以為報告不是他寫的。」
單德興稱許彭淮棟是free spirit,才氣高不受規範約束。「有才華、有個性、有獨特貢獻,而且那獨特的貢獻是我們學界中人無法達成的。」彭淮棟曾應邀在師大翻譯所演講,會後問答的熱烈程度,可看出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講者給師生的震撼。

▉其譯:信達雅之外
彭淮棟一生譯書數十本,範圍多元:從文學小說、音樂、商業書、傳記/日記,尤其是哲學、文化研究等思想性書籍,均為大家之作。但信實正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在〈彭淮棟譯歷自述〉中曾自言:「譯事之難,睹他人之失,惕自己之過。當時常思孔子『吾欲寡過』一語,深感翻譯無功,寡過為得。」
曾與彭淮棟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共事的中研院研究員李有成,提及教學上常用的《文化與社會》,以及薩伊德的《鄉關何處》和《晚期風格》,他常要求學生除英文本外,也能參閱彭淮棟的中譯本;而他自己撰文論述時,只要是彭譯的作品,即可全然安心引用,不必費神自己翻譯。
彭淮棟翻譯的態度就如和尚譯經,專注審慎,享受箇中苦樂參半的滋味。數十寒暑的成就不僅見於有形的實體書籍,許多中文裡沒有適切對應的字詞,藉由他查考字根、細究文理而創發新詞,例如哲學家博藍尼(Michael Polanyi)提及的「異議分子」(dissident)、「脈絡」(context)、「框架」(frame)等,又或者他在媒體工作上,將頻繁出現的政經層面的諸多字詞,審定為「議題」(issue)、「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存活」(survival)等用語,今日都已是習以為常的用語。若以輸入法電腦選字,彭淮棟反覆推敲琢磨的精鍊語詞常無法自動帶出正確的字,彭錦堂更說,他的翻譯「是對人工智慧的抵抗」,這在AI當道的時代更有其意義。
2015年,彭淮棟獲頒「譯藝獎」時,曾撰文概述自身翻譯歷程,融合古文精煉典雅的文字,完全表現出他譯筆的獨特況味。他的用字需要咀嚼,文章如詩,或許不符合現代讀者的習性,但他的拗口是蓄意的,他的典雅有實驗性,所以文字不僅可以達意,把用長段英文表現的內容傳遞出來,甚至在句法上也很精妙,這樣的能力在處理討論中國古典文學時特別管用。密西根大學中文教授林順夫出版中國古典文學論文集《透過夢之窗口》,其中英文稿有九成是特地商請彭淮棟翻譯的,林順夫在序文中稱許彭的翻譯:「精確流暢,尤其典雅」。
彭淮棟獲頒「譯藝獎」譯歷自述影片
「譯事三難:信、達、雅」在彭淮棟舉重若輕的譯筆下消融,更可直追中國古典文學「雅」的傳統。彭錦堂分析:彭淮棟在《浮士德博士》導論中犀利指出,「雅」就是曼和阿多諾的根本差異所在。書中有一段標為「托瑪斯.曼曲終歸雅,與阿多諾終須一別」。對曼而言,雖然世界無可救藥,但還是有一絲希望,這就是雅的態度,是中國士大夫文學的精神傳統,是最好意義下的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彭淮棟使用文白交融的中文,就是保留最好的傳統。
由此,彭錦堂更追問:彭淮棟譯筆後面的理念是什麼?因為無論譯得多好,那些書的內容都是湯瑪斯.曼、博藍尼或威廉斯的思想,那麼,譯者是存在的嗎?
彭錦堂認為,彭淮棟的思想巧妙地藏在譯筆裡。以《浮士德博士》第569頁最後4行來做說明:
(此段前面鋪陳了徹底的絕望)「請和我一同諦聽:一組樂器、一組樂器相繼退場,作品聲音漸渺漸去之際,獨留一把大提琴的高音g,最後的一語,裊裊的餘響,以pianissimo-Fermate徐徐冥然而逝。接著了無一物。寂靜與暗夜。但那縷在寂靜中迴盪,已經不在而靈魂猶自存想諦聽的聲音、沉哀之聲,已不再是哀音,深意已變,化成暗夜裡一盞燈。」
阿多諾的世代是徹底的沒有希望,曼在最後絕對的絕望中卻帶出一點點希望。最後這毫無理由的希望,就是一盞燈。而這個「一」字,前面已經出現「一同」、「一組」、「一把」等六七次,其中「了無一物」的一,即使不懂德文,也知道原文不會有「一」的內涵,英文的Nothing也沒有「一」。從形式上來看,那個「一」是不可能被忽略的,譯者是有意的,或者可以說,即使是無意的,高手的直覺就是如此。這是翻譯藝術的成就,他掌握了語言,還轉譯出另外的東西,湯瑪斯.曼如若有知,應當也會同意彭淮棟這樣的翻譯。
▉翻譯,及其所創造的
單德興也回應彭錦堂的看法:彭淮棟「做為翻譯家,甚至可說是翻譯文體家(stylist),他自鑄新詞,在翻譯上、在選書上都可以做為正式論文研究的對象。」在台灣,翻譯一直不被重視,學者從事翻譯被目為不務正業,這種「雕蟲小技」在學術升等上也不被認可,幸而還有幾個人(如單德興、李奭學)認為這是值得做的事。
設立「譯藝獎」肯定翻譯質量的鍾漢清提及,當年曾有中研院院士級的人物質疑:「Michael Polanyi的書怎麼能翻譯呢?」彭淮棟以一生埋首的成果證明:翻譯不僅可能,甚至可以是一門藝術。他不僅留下實體的譯本,也深深影響了出版這一行。
1994年入行的前遠流出版副總編輯吳家恆,憶及彭譯本《智慧書》對他從事翻譯、編輯的實質幫助。《智慧書》的作者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是17世紀西班牙的耶穌會士,與培根同時代,下筆也與培根散文有相通之處,重觀點之精闢、行文之凝鍊。吳家恆說:「彭淮棟採用的翻譯策略,少白話的蕪雜,而有文言的凝鍊……我當年花了些力氣去對照、研究彭淮棟的翻譯,對於我自己從事翻譯,特別是後來處理、核對、翻譯史景遷的作品,得到不少幫助。」

出身哲學系所、現任教台大翻譯學程的陳榮彬與彭淮棟不相識,卻是「讀他翻譯作品長大的」。出身學界的林熙強,喜歡文白交雜的簡練,新近重譯史景遷《大汗之國》獲極高評價;彭淮棟的風格,也鼓舞他在日後譯事上有所堅持。
翻譯在台灣的處境仍是艱難的:無論林添貴或彭淮棟,都是「業餘」的翻譯。這裡的業餘不是相對於專業的貶抑詞,而是直指出版界的痛處──以翻譯為業的代價有多高。微薄的稿酬要做為養家糊口的營生,譯者勢必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在處理複雜或難度較高的文本時必有缺漏。而受限於翻譯書版權年限短暫(一般簽約後5-6年版權到期),出版商也支付不起那麼高的時間成本,若非譯稿品質絕佳,加上出版社尊重文火慢燉、以時間換取品質的作業模式,否則無以留下這麼多好譯作。
錢永祥最後總結時說道:這場聚會不只是朋友的私情,也在文化意義上肯定了彭淮棟。經過多年的呼籲,學院總算開啟經典翻譯計畫的發端;看到年輕一輩譯者的優秀翻譯,明顯地察覺台灣的翻譯優於對岸。即使紙本書市場今非昔比,但外國事物更全面地進入現代的文化生活中,翻譯,值得我們更認真看待。●
話題》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青春博客來」的閱讀之道
今年3月「青春博客來」這個看似全新的子品牌上線了,通過YouTube上高質感的影片、Facebook的強勢推播,令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然而此前,博客來網路書店耕耘高中生閱讀的領域,已有十幾年的歷史。2004年時,博客來成立「三魚網」,專責高中校園的閱讀推廣。博客來認為,16至18歲的青年,已開始有自主想法,但因校園中主要進行閱讀推廣的單位,大多以國文老師為主,書單類型較單一,通過網路書商有制度的加入,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趨勢觀察與選擇面向。
三魚網的營運初期,建立了以學校及師長為主窗口的聯繫網絡,並發行紙本報刊《讀家報》;2011年時,設置了「高中生平台」,開放在校生線上投稿書評,突顯「高中生」的主體性,將內容的話語權回歸學生。博客來表示,近十年,智慧型行動裝置已改變了閱讀的樣貌,然而來自高中教育現場的閱讀教育,與高中生真正的閱讀喜好,存在著很大的落差。
2018年,正式更名為「青春博客來」,除了利用網路書店的購書數據,以及原有的書評投稿外,更加入了YouTube的節目「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我的,青夢想」,希望與社會大眾一起看見高中生的生活與真正的閱讀喜好。
▇為高中生量身打造的書評投稿平台
「青春博客來 閱讀平台」(原高中生平台)深耕青少年閱讀推廣超過10年,合作學校遍及全台,直至5月8日已有307所,累計投稿數逾55萬餘篇,並以每月6,000篇左右的數量增加。
高中生投稿的書評,除了真切表達獨到的感想之外,許多篇章的文字也十分流暢,甚至犀利。不管是從書中獲得療癒,或了解社會、思考未來,他們透過閱讀內化成自己的想法,進而寫出觀點: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高中生受到影視、流行偶像的影響和啟發很深。像是今年1月出版的《少年來了》,講的雖是1980年有點歷史了的韓國光州事件,但由於韓國男子音樂團體「BTS防彈少年團」團長,曾透過網路直播推薦此書,因此許多高中生來稿,開宗明義就說:「因為我喜歡的偶像推薦這本書。」
此外還有受2017年10月改編自東野圭吾的電影《解憂雜貨店》影響,該書也累計將近1700篇的投稿量,除了東野本身的名氣,後續許多新增的文章,都寫到「是先看到電影,才購書閱讀」。
對高中生來說,投稿被刊登,不單是情緒的喜悅,還有實質上的獎勵。博客來行銷部閱讀推廣Team資深經理吳梅瑜表示,投稿皆需經過指導老師審核,通過標準才能刊登;刊登後,還有機會獲得「閱讀認證」。
吳梅瑜說:「成立閱讀認證以來,常聽到學校老師回饋許多感人的故事。有的學生可能成績不甚優異,但透過文章的發表,找到自己的舞台和自信,閱讀認證可能是他求學以來,拿到的第一張獎狀。也有的學生很受激勵,得到閱讀認證的肯定後,希望未來能當作家或記者,成為替社會發聲的一份子。」
▇北市高職閱讀代言人
博客來推動青少年閱讀,不只是閱讀投稿平台,早自2011年即已承接台北市教育局標案,與高職學校合作「北市高職閱讀代言人」專案,帶動校園閱讀的氛圍。
每學期博客來都會規劃校園巡迴書展,並設有年度主題,有的閱讀代言人會同步在學校推動。例如去(2017)年的主題「讀出你的青春哲學」,大安高工的閱讀代言人便充分利用讀書會,介紹哲學強化邏輯思考的重要性,鼓勵同學參加書展。吳梅瑜說:「有些學校師生參與校內書展的比例,甚至高達67%。」
同學參加完閱讀代言人舉辦的讀書會,才知道原來同樣的文字,每個人的解讀不同,大部份學生都很開心可以和讀同一本書的人交流。
然而,各校閱讀代言人的創意和執行能量可不僅僅如此,有的人在校內實施行動書車計劃;也有人用「擺地攤」方式,走廊上放了一箱箱書籍,以叫賣方式吸引同學注意;還有人在晨間和午間透過廣播朗讀書籍,服務全校同學們用「聽」的方式閱讀。
各校會將代言人推動閱讀的過程錄製成影片,做為成果發表,除了有代言人化身新聞主播,也有微電影的拍攝,例如藉由《青春第二課》這本書,營造唯美的粉紅色泡泡,來引導閱讀的美好。有些學校以漫畫《深夜食堂》為構想,舉辦「主廚PK賽」,讓同學挽起袖子,親自下廚較量。
吳梅瑜說:「各校代言人還會彼此交流,甚至互相較勁,同學們都很珍惜當代言人的機會,因為這不僅是項榮譽,還能成長,找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嗨翻全場
「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這句法國小說家卡繆的名言,是青春博客來閱讀平台未來的方向。
吳梅瑜說:「現在青少年依賴社交媒體,資訊取得不再只是透過書本。過去做閱讀推廣,我們比較像是協助學校推動的角色,現在,我們將成為年輕人的同伴。今年3月除了在臉書成立青春博客來的社群,近期更乘勝追擊,推出『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的規劃。」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是博客來專為年輕人製作的話題性短片,由脫口秀演員、知名網紅龍龍擔任主持人,到校突擊採訪同學。話題包括你所不知道的神祕社團、高中生使用的社群軟體、該不該補習等等。並在影片最後推薦一本相關主題書給年輕朋友們。
例如高中有哪些神祕社團?你聽過奇蹟社、人電社、躲貓貓社嗎?還有,筆藝社不是研究各種筆,能量保健社也不是維骨X的業配,海龜湯社更是沒有龜也沒有湯,它們分別跟手指極限運動、民間外治的療法、情境推理遊戲有關,你猜對了嗎?至於躲貓貓社,傳說至今從沒有人在社辦裡看過團員出沒,也從未聽聞任何活動,是神秘社團中的神祕。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各段影片,透過主持人龍龍活潑的開場、有趣的剪輯方式,呈現出學生的各種勁爆與古靈精怪。看似文靜的長髮美少女可以一邊唱哈利路亞一邊跳電音熱舞;眼鏡女孩可以透過影片向父母告白「我真的沒有跟他們聊色」;男孩爆料,死黨的祕密竟然是「我的膝蓋在跟我說話」。
影片中你還將充滿問號,高中生流行語「汁妹」、「塑膠」、「現充」、「介幹」是什麼?爸媽知道你的孩子社群會分大帳跟小帳嗎?吳梅瑜說:「我們用高中生喜歡的視覺方式親近他們,因為沒有去聽年輕人的聲音,就不會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成績斐然,首支影片「學校社團篇」3月2日上傳臉書後,點閱率破表,高達15萬,留言互動超過1500則。「社群軟體篇」也有13萬點閱率。在粉絲人數逾6000人的情況下,獲得如此熱烈的迴響,代表青春博客來成功貼近高中生。
▇高中生真正喜歡讀的是......
今年3月,青春博客來從高中生平台改名,並做了定位調整。對此,吳梅瑜提出解釋:「透過數據統計,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近10年來,全台100所高中職老師提供的推薦書單,不外乎還是侯文詠、簡媜、蔣勳等作家,但從學生書評及實際銷售狀況來看,青少年感興趣的書與老師的推薦根本背道而馳。」
她說,例如輕小說就占據高中生閱讀比例超過30%,盤踞高中生暢銷榜單之冠,10年不墜。然而對許多師長來說,輕小說不值得推薦、不鼓勵閱讀。因為這樣的落差,青春博客來為更貼近青少年的看法,在十年特企「青春17讀」單元中,找了高中生來談閱讀。例如獲得「校園寫作金質獎」的大安高工戴劭恩同學,就分享輕小說帶給他的影響。
在他發表的《那些值得我們思考的輕小說》中,戴劭恩推薦5部輕小說,《奇諾之旅》、《從零開始的魔法書》、《青春豬頭少年系列》、《果然我的青春戀愛喜劇搞錯了》以及《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並給了成人一記當頭棒喝,他說:
此外,青春博客來還邀請不同領域老師分享閱讀觀點和推薦書單。例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建中教師同時也是作家的凌性傑、《教室外的視野》作者番紅花等。超過10年的青少年閱讀推廣,博客來通過「青春博客來」這個子品牌,以書評投稿平台、代言人與Youtube節目等不同方式,加入高中生的生活日常,嘗試發掘學生豐富多樣可能性,從而引薦多元的閱讀視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