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孤單又燦爛的孔劉:從《鬼怪》出版熱和《熔爐》效應談起
▉「孔侑」與「孔劉」
孔劉是誰?跟孔明或孔鏘老師有關係嗎?完全沒有,親愛的。
在《屍速列車》票房長紅之前,台灣觀眾對「孔劉」這個名字應該相當陌生。但若提起2007年風靡亞洲的韓國偶像劇《咖啡王子一號店》,大家就會記起那個眼睛細細長長的,無敵長腿,一身肌肉穠纖合度,可愛任性卻又為愛癡狂的「咖啡王子」崔漢杰社長。當時,華文媒體都把他的名字寫成「孔侑」,這是他尚未正名之前。
![咖啡王子yoo34.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5%92%96%E5%95%A1%E7%8E%8B%E5%AD%90yoo34.jpg)
這部略帶點耽美BL風的連續劇,讓這位「咖啡王子」初嘗走紅的滋味。不光是韓國本地,當時台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沒有不被這位融和了男孩和男人雙重性格、雙重魅力的崔社長所吸引的。不過,其實他最初並不想接這部戲,因為他不喜歡偶像劇,不喜歡那種「軟軟的、甜甜的」的大眾化作品。最後是在周圍的人不斷鼓吹、說服,並看了該劇導演李允貞的其他作品,對導演有了基本的信任之後,才不再反感,接下了這部偶像劇。
這部曾被他認為是「軟軟的、甜甜的」的偶像劇,不只讓他紅遍亞洲,更重要的是,喚醒了他對演戲的熱愛。多年以後,在某次接受韓國媒體採訪時,孔劉曾如此形容那次的經驗:「如果說到《咖啡王子一號店》對我的意義,它喚起了我早已喪失的熱情,告訴我其實並沒有完全失去這份熱愛,我自己也很驚訝站在攝影機前即很興奮。」他同時也提及,那時候他正處在第二次的「青春期」。當時的他極度敏感,甚至把自己折磨到苦不堪言的地步。但若活得大而化之、遲鈍一點,又很害怕會因此失去演員該有的敏銳。
透過這個訪談,我們才知道,原來那個時候,已經因為連續劇《學校4》(2001)、《餅乾老師星星糖》(2005)小有名氣的孔劉,內心正經歷著「是否繼續演員工作」的矛盾衝突。所幸,《咖啡王子一號店》的拍攝過程弭平了他的焦慮和疑惑。在近期的訪談中,他以釜山人特有的直爽,承認自己年輕時曾後悔成為演員。因為演藝之路雖然讓他獲得很多東西,但那時的他只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生活,不喜歡和別人做比較。並且,演員是一份孤獨的職業,好演員得忍受這份孤獨。
《咖啡王子一號店》下檔之後,兵單來了。不知道這是否是韓國當紅藝人的宿命,每每紅到沒有朋友時,就要進軍隊去結交新朋友。隔年1月中,崔社長就頂著個寸頭,含淚揮別粉絲,入伍服役。當時很多人覺得,他的運氣真是不好啊,好不容易紅起來,好不容易對演戲又有了熱忱,卻被迫得暫時離開表演之路。長江後浪推前浪,有多少人退伍之後就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呢。
但回頭來看,兵役那兩年的沉潛,對孔劉和粉絲來說或許都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退伍之後,崔社長華麗地轉身,從汝矣島轉到了忠武路。
當然,轉換跑道不是一開始就很順遂。但對孔劉而言,卻得以卸下咖啡王子的包袱,從零開始,多方拓展戲路,累積電影拍攝經驗,儲備日後爆發的能量。對粉絲而言,在亦步亦趨追隨的腳步中,透過一部部作品,我們慢慢見證了一個具有個性和堅持的演員,以及具有創意的演藝改革者的成形與誕生。
![諜影殺機yoo29.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8%AB%9C%E5%BD%B1%E6%AE%BA%E6%A9%9Fyoo29.jpg)
在忠武路的初期,從《尋找金鍾旭》(2010)中幫喜歡的女人尋找初戀男友的韓基俊,到《熔爐》(2011)中揭發聽障學校內性侵暴力事件的美術老師姜仁浩,再到《諜影殺機》(2013)中被祖國遺棄的前朝鮮特工池東哲,這位釜山男兒用多種不同的角色和戲路,磨練自己的演技,直到2016年,一切收成正果。
2016年,他一口氣推出三部電影和一部連續劇。在台灣引發話題的《屍速列車》中,他將自私自利、最後卻為女兒犧牲的徐碩宇飾演得賺人熱淚。而在《密探》中,他挑戰了日據時代的獨立軍金優進一角,並與影帝宋康昊同台飆戲。
![屍速列車yoo25.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5%B1%8D%E9%80%9F%E5%88%97%E8%BB%8Ayoo25.jpg)
![密探yoo21.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5%AF%86%E6%8E%A2yoo21.jpg)
![男與女yoo27.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7%94%B7%E8%88%87%E5%A5%B3yoo27.jpg)
在《男與女》中,他飾演無法拋棄罹患憂鬱症的妻女,卻又愛上已婚女性的金基弘。金基弘是孔劉近期作品中最內斂,也最具突破性的角色。雖然在坎城影后全度妍面前,他還是略嫌生嫩,但依然可視為是成功的嘗試。可惜的是,台灣片商將這部電影片名譯成「關不住的誘惑」,並以不倫和情慾作為宣傳重點。在「情慾電影」、「豔情電影」的錯誤包裝下,完全削弱了這部電影的內在價值。
最後,就是連續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以下簡稱《鬼怪》)中那位孤單又燦爛的鬼怪金信。這位融合了男孩和男人兩種氣質的純情戰神,根本就是為孔劉量身打造,是咖啡王子崔漢杰社長的成長和轉世。
四種角色,四種戲路,大小螢幕雙向開攻,一切水到渠成,不慍不火地在亞洲締造出「2016孔劉年」。
![yoo16.jpg](/sites/default/files/u553/yoo16.jpg)
此時,他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跟華文媒體正名——我的名字是「孔劉」,這個藝名來自於我父母的姓氏,我來自釜山,我不帥(他認為自己不帥,也不太願意別人說他帥),但我熱愛演戲,並且認為作為演員,透過演戲能做到的事情,不只是票房、收視率和獎項這些形而下的東西而已。
至於什麼是孔劉的「形而上」呢?我們可以從《鬼怪》出版熱和《熔爐》這部電影所引發的效應,來看孔劉迥異於其他演員的「演藝改革」。這是專屬於「孔劉」這位演員的,孤單又燦爛的演員之路。
▉《鬼怪》出版熱
隨著《鬼怪》在亞洲各國的連番熱播和高點閱率,與連續劇相關的話題在亞洲各大網路論壇和社群媒體延燒了一整個冬季。從編劇金銀淑原創劇本的劇情懸念、推進以及意象使用,眾家演員們的破錶顏值和肌肉動感,仙境般的夢幻場景地,到由「死鬼CP」孔劉、李棟旭如同T台模特兒般展演的一百多套時尚品牌高級時裝秀,都創造出極大的話題與熱議。
![yoo15.jpg](/sites/default/files/u553/yoo15.jpg)
順著這波熱潮,韓國出版社在該劇下檔之後,於2月上旬火速推出內含精彩劇照和拍攝花絮的寫真散文集,以及由金銀淑親自操刀的原著小說(分上下兩冊)。甫開預購,兩本書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攻占韓國網路平台預購商品的第一、第二名,創造出驚人的預購佳績。如此也就不難想像兩書正式上市後締造出的銷售成績。近日,這波《鬼怪》出版熱也延燒到了台灣,寫真散文集於3月上旬推出預購,旋即登上了台灣各大銷售排行榜。
然而,《鬼怪》帶動的出版熱僅此而已嗎?不止。還有兩本書必須一提。
在《鬼怪》第4集片尾,金信大叔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藉由韓國詩人金仁旭的詩作〈愛的物理學〉,確認和傳達自己對小羅莉池听晫的情感。
質量與體積不成正比
那個如紫羅蘭般小巧的女孩
那個如花瓣般輕輕搖曳的女孩
以遠超過地球的質量吸引著我
一瞬間,我
像牛頓的蘋果一樣
不受控制地滾落到她腳邊
咚的一聲,咚咚一聲
心臟,從天空到地面
持續著令人眩暈的擺動
那就是初戀
![yoo12.jpg](/sites/default/files/u553/yoo12.jpg)
此時,金信大叔手中揣著的那本書,是一本名為《或許星星會帶走你的悲傷》的詩集。這是由韓國詩人金龍澤編選的精選詩集,分成紅綠兩冊,總共收錄了111首韓國及世界名家的詩作,其中包括李陸史、金素月、白石,以及生平故事前陣子才被拍成電影的尹東柱等韓國詩人。金龍澤期望藉由這111首詩,為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熱愛與喜悅、日常與自然。
《鬼怪》中這段被稱為「史上最美告白」的畫面,帶動了這本詩集在韓國的熱銷。而在尚未翻譯出版的國家,鬼怪中毒者們則透過各種網路代購,讓這本詩集熱滾滾地在各國之間來回穿梭。詩集熱銷是一件多麼勵志的出版情事啊,感謝金信大叔帶給出版界如此強大的正能量。
此外,在第3集中,金信拿著的一本小說,雖不似詩集一樣被熱烈討論,但也有眼尖的鬼怪中毒者發現這本《沒有女人的男人》的存在。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2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集,日本那位愛慢跑的村上大叔也曾以同名小說,向這位美國硬漢作家致意。
這本短篇小說集中,每一篇的主人公都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在異鄉〉裡的少校先生說道:男人決不能結婚,他應當去找不會喪失的東西。在海明威看來,女人是會喪失的東西,婚姻也是。因此,作為作家界的第一硬漢,海明威決定了他的小說人物不需要女人,女人只是男性榮光中的一個佐證,如此而已。女人,在他這本短篇小說集中,成了徹頭徹尾不在場的存在。
對此,作家李維菁曾說:「海明威小說中的男人,不真的這麼需要女人。怎麼說呢?海明威小說裡頭的男人是傳統的、陽剛的,充滿男性氣概的,但還蠻脆弱的。對他們來說,女人是加上去的,用來滋養他的男性氣概……」。
![yoo02.jpg](/sites/default/files/u553/yoo02.jpg)
當然,金銀淑選用這本書作為金信的象徵,不會是要賦予金信這種海明威式、極度雄性的英雄榮光,更可能是採用了書名的文字意象。畢竟,這位超級妹控兼羅莉控戰神,對女人可是柔情似水,女人對他來說,可不只是加上去的,而是命運,是另人眩暈的擺動,是遠超過地球的質量。
孔劉大概沒想到,這部他原本不想接演(是的,又來了!),經過金銀淑「五顧茅廬」才勉強應允的連續劇,除了影視媒體的相關連鎖效應之外,竟會在出版和閱讀這塊,亦占有一席之地。特別的是,這個效應不只是連續劇相關出版品,還包含一本詩集、一本嚴肅文學的短篇小說集。一部連續劇帶動了4本書在亞洲的熱銷,這可能也是史無前例的吧。
▉「不讓世界改變我們」的《熔爐》效應
透過影視作品的魅力,狂烈地帶動了書籍的銷售,這對孔劉來說,並不是第一次。孔劉退伍之後的第二部電影《熔爐》,當年即讓同名小說銷售達到百萬冊,網路連載的點閱人次更是超過1,600萬次。
《熔爐》是什麼樣的作品呢?
2008年,曾獲李箱文學獎的作家孔枝泳,無意間從新聞上得知2000年到2005年發生在光州仁和聽障學校的性侵事件。當時的韓國社會對此事件並無所感,而是更關注美國牛肉的議題。身為母親和女性,加上曾受過60年代韓國民主運動的洗禮,讓孔枝泳充滿無法遏制的憤怒,無法對此視而不見。因此,她對事件的相關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後,以此為藍本,寫成了《熔爐》,以書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激憤。
此時,正在軍中服役的孔劉在晉升兵長時,獲得上級致贈《熔爐》一書。讀完後,他大受震撼,興起了將此作品搬上大銀幕的念頭。退伍之後,他沒忘記此事,在與經紀公司到處奔走集資後,終於促成了《熔爐》的電影化,並由他擔任男主角姜仁浩一角。
為什麼孔劉要介入這部電影的籌備和拍攝呢?他在接受訪談時表示,當時看完這本書之後,他無法相信這是事實,還打電話跟孔枝泳確認。當他得知這是真實存在的事件時,慌了心神。冷靜下來後,他不禁想到,自己作為演員,能夠做些什麼呢?這就是他興起將這部作品搬上銀幕的初衷——透過電影,讓更多人關注這個事件。
很幸運地,他辦到了。
2011年,電影於韓國上映,創下連續3週票房冠軍的紀錄。首週票房突破300萬人次,票房達78億韓元,10週後,票房更達到350億韓元。直到電影下檔,據統計共有467萬135名觀眾進入戲院,接受電影《熔爐》的震撼教育。
作為幕後推手,孔劉把這個具有強大社會關懷的議題搬上銀幕,不僅帶動了電影票房和書市的熱絡,還出現了一系列超出他預期的效應。
![熔爐yoo34.jpg](/sites/default/files/u553/%E7%86%94%E7%88%90yoo34.jpg)
《熔爐》上映後,引起了韓國社會劇烈的關注。《熔爐》上映的第6天,網友們發起百萬人簽名連署運動,聲援光州性侵事件的受害者。這股強勁的輿論壓力,最終促使韓國警方成立專案小組,重新徹查此案。
此外,當時韓國大法院在接受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的國政監察時,直指現行法律對性侵的量刑標準過低,應重新檢討。到了《熔爐》上映的第37天,韓國國會以207票贊成、1票棄權的壓倒性力量,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這即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熔爐法案》。
這個法案除了將性侵害的刑期提高至無期徒刑之外,也廢除公訴期,超過7年追溯期的案件,受害人可以繼續提出上訴。同年年底,韓國國會更通過了《社會福祉事業法修訂案》,明文規定曾觸犯《熔爐法案》和《兒童青少年性保護法》內相關罪行的性犯罪者,10年內不得再從事相關工作。電影下檔之後一個月,案發的光州仁和聽障學校被取消社福許可證,學校被關閉,繳回校產,由光州政府接管。
這是個很勵志的結果,但現實無疑是殘酷的。幾年之後,涉嫌性侵的前校長雖因罪名成立被判入獄5年,但最終獲減刑至2年6個月,緩刑3年,1年後更獲撤銷罪名,後因癌症病逝。而該事件7名受害者向韓國市政府、光州市政府、光州光山區政府提出的索賠訴訟,韓國大法院做出了原告敗訴的終審判決。然而,就算現實如此殘酷,孔劉用實際行動印證了《熔爐》中男主角仁浩的名言:「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yoo13_0.jpg](/sites/default/files/u553/yoo13_0.jpg)
▉孤單又燦爛的演藝改革者
影像媒體、明星藝人與出版業魚幫水、水幫魚的例子屢見不鮮,不管是文學作品、漫畫翻拍成影視作品,作為影片內的某一意象而出現的書籍,或者明星藝人的跨界出書,這些複數產業的跨界連結,不僅造成一時的話題,替彼此創造出可觀的利潤,最正面的影響和效應甚至可推動社會公益,進而推進國家法案的成立。以孔劉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複數產業跨界連結的最大產值。
作為演員,孔劉可能沒預設過這麼巨大的企圖和野心。對他來說,或許更多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但這絕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切其來有自。來自於他內心的純粹透亮,來自於他「不喜歡當演員」、只是喜歡演戲的堅持,來自於他忍受了演員的孤獨,也來自於他對演藝改革的熱情。這從韓國演技之神宋康昊對他的評價可以獲得證實:「他(孔劉)的心性和靈魂非常乾淨透明。不管遇到什麼作品,都會把全部的熱情釋放出來。」
這樣孤單又燦爛的孔劉,不僅豐富了他自身的世界,也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延伸閱讀】:
|
書評》從他者的凝視中看見曙光:評《無家者》與《街頭生存指南》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是社會學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剖析社會污名日常運作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之後,迅速在不同的研究議題上引發迴響。。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你、我一生在與他人互動的各種層面上,都可能會不斷捲入各種不同的「污名化」遭遇。高夫曼在書中指出,污名實際上是一種連結「屬性」與「刻板印象」之間的特定關係,具有強大的貶抑效果。當各式各樣的歧視加諸在這些受污名者身上時,他們的生命機會也將受到限制。
換言之,成熟的社會應對污名化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與篩選機制,以及可能引發的效應心存警惕,並以行動來改變污名所承載的社會意涵。而這不僅能改善受污名者的生活處境,也能為看似未偏離社會常規的人們,創造更寬廣的生活空間。
其實,所謂「正常者」與「受污名者」,往往僅是一線之隔。一個曾被視為正常的人,也可能在莫名背上他者所給予的污名後,就此掛上不正常的標籤。
遊民,是深刻體驗社會污名的群體之一。實際上遊民組成多元,其間的異質性極大,但在「居住困難」這個共同屬性上,讓他們一致被烙上「好吃懶作、骯髒混亂」等幾近一致的僵固形象。在負面標籤的綑綁下,他們的真實面貌被一併打包起來,而更加模糊不清。
多年來,台灣關注遊民人權與生活的民間團體,陸續投入遊民去污名化的行動,諸如當代漂泊協會舉辦遊民攝影班和展覽,以及芒草心協會推動遊民導覽的街遊方案等活動,皆是讓遊民以不同的方法為自己發聲,希冀讓更多人看到他們有別於「刻板印象」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面對如此多元複雜的組成,如何在不友善的環境氛圍下,推動該群體的去污名化行動,使遊民不致擺盪在污名與過度美化的兩個極端,卻也是筆者在2015年策畫以遊民家當為主題的「棄物展」時,深刻感受到的真實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近來出版的《無家者》與《街頭生存指南》兩本書,不僅同樣試圖去除遊民身上的污名烙印,而且兩書各有特色的書寫和編排,也打開了更多與社會進行細緻對話的可能性。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每個人一生的生涯,至少都能寫成一篇小說,無論你是誰。日本大文豪井上靖,曾經這樣對當年尚未成名的日本小說家山崎豐子這麼說。
法國前內政部長德布雷(Jean-Louis Debré)應該也作如是想。他相信每個人背後總有一段故事,一段生命旅程。在他的鼓勵下,遊民胡戈爾(Jean-Marie Roughol)寫下了《我的街頭人生》,將讀者帶到一個陌生或甚至根本不曉得它存在的世界,讓街頭上被人遺忘的面孔重新被看見。
《無家者》的出版,則帶領我們看到台灣版的街頭人生。作者李玟萱透過採訪,寫下10位遊民的生命故事,雖不似胡戈爾的自我書寫那般深入,但正如作者所言,要讓遊民們願意分享他們受傷、荒謬,甚至感到難堪的生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這本書確實將許多人眼中模糊不清的街友群體,還原成一個個清晰可見的人。作者也寫下了5位長年與遊民密切互動的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他們工作上的委屈、辛苦、甚至曾有的憤怒,無所避諱地呈現在這本書中。
本書讓我們有機會直視一個個遊民從有家到無家的真實故事,既不迴避他們生命裡的貪、嗔、癡,也能了解到他們的夢想與渴望。而透過社工的他者凝視,更全面勾勒出遊民做為一個人的圖像面貌。這些都讓讀者得以在閱讀中「注視的是真實的生命和遭遇,而非一個印象或是標籤,或許就能有一些理解開始隱隱流動。」這正是《無家者》以多種視角書寫,為去污名化提出的一種實踐。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一堂課》
與《無家者》有著同樣的初衷,《街頭生存指南》的作者團隊人生百味,同樣對街友的差異組成深有所感,但他們以另種創意書寫與編排,來進行去污名化的反擊。書中分為生存(食物/用水/睡處)、生活(工作/資訊)和生態(遊樂/社群)三部,每一部都在挖掘遊民在都市暗處不為人知的生存祕訣和潛規則。除了調查評比各個遊民的生活資源點,也以圖像總匯他們在街頭生存的各種小撇步,並加入職業生存者前輩的現身說法,進而讓讀者看到遊民背後的百種滋味和苦中作樂的生活圖像。
這些看似擺脫悲情形象的趣味化呈現,突出了作者擬傳達的想法:就算一無所有,也有資格好好地活著。這本書在每部份的資源評比後,加入了「使用者心得」(多數非街友),文末並有延伸議題討論。這些精心的設計,其實還有著更大的企圖,它不僅要讓你看到街頭的百味人生,還要你透過對他者的凝視,在生命的差異中看到自己,進而去重新審視你我所謂正常人的生活狀態。比方在遊民取得食物的討論中,相對應地論及現代人過度浪費的情形;從遊民的打工,延伸到當代社會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的困境。
這本書試圖從遊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入,再以圖文並茂的編排對照,刺激讀者去反思自身所處的體制,以及劃分污名與正常的那道邊界,進而找出各種跨境練習的可能。「唯有隨時反思體制,並不斷探尋突破那道劃出你我邊界的方法,我們才有機會,也來得及,讓公共空間、資源還諸眾人,讓每一個人得以平等、多元地共生共存。」這既是《街頭生存指南》以創意書寫來推動去污名化的一種實驗,也是創舉。
隨著這兩本書的陸續出版,可以感受到這幾年來台灣民間正集結了越來越多股力量,致力於打造更具包容彈性空間的社會。儘管前方道路漫漫,但透過閱讀,從他們的凝視裡,已見曙光。●
Life Stories of the Homeless in Taiwan
作者:李玟萱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攝影:林璟瑋、楊運生
繪者:小姜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
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921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8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51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者簡介: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作者:人生百味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人生百味
2014年起陸續發起幾項群眾計畫,希望藉由簡單有趣的方式,降低認識弱勢狀態的門檻、達到人與人的交流。然後,不知何時開始為街頭著迷。認識街賣團體、頭家,交到睡在街角的朋友,還有在街上推動運動的人們。若將城市隙縫的可能性撐開,若街頭出現更多友善的行動,或許便可讓更多人得以在此稍作休息、重整步伐吧!只有繼續努力才會知道了。
2014年: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回收者地圖、石頭湯計畫-剩食料理街頭分享
2015年:人生柑仔店-街賣者攜手合作推廣台灣好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