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41 甜蜜奇幻與芬多精並俱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記憶砌成的石階

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雪羊著,寶瓶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別有胸懷的布農尋根紀行,儀式性濃洌,虔敬的文字自帶重量,讀來頗有修行之感。沈靜的照片彷佛若有光,不只顯化了先民的足跡,也定格了深山老林中的蒼蒼苔蘚,宛如神蹟。【內容簡介

橫斷臺灣

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Traverse Taiwan: On the Phytogeographical Origin of Montane Plants in Taiwan
游旨价著,黃瀚嶢、王錦堯、張一、馮銘如、萬向欣繪,春山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通往世界的植物》橫空出世,已教人暗暗震動,如今這本《橫斷台灣》,不論選題或鋪陳都更見精妙,果然是真的了。作者是谷歌地圖式的自然學者,以造物的視角出入不同尺度,讓人意識到萬事萬物間的碎形連結。【內容簡介

困惑的心

Bewilderment
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著,施清真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以生態人文見長的小說創作者,將其恆常關心的自然、接合了親情主題,寫就一部深刻思索「修復」的動人佳作。作者將「異常」(身心障礙)的孩子視為「生態創傷」,並透過父子角色間的對話與心靈苦痛,連結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療癒,在質疑人類中心主義時,亦強調人類自身的傷害與修復必須重回自然原理,是一本獨具哲思的精彩小說。【內容簡介

葬禮蛋糕專賣店

煉獄堂1
장례식 케이크 전문점 연옥당1
Sanho著,Rossi譯,台灣角川,6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此作透過唯美、歐式畫風,精緻襯托為葬禮製作的甜點主題,將甜蜜與煉獄揉成一團懸念,也延伸了死亡的物質性想像。書中兩則主要故事亦有著獨特的奇幻感,連結生死界線之間的情感與物質發揮了極佳的敘事效果,好看又觸動人心。【內容簡介

盜木賊

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著,何修瑜譯,臺灣商務,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盜伐毀林,罪大惡極,山老鼠不必過街,也人人喊打。然後作者就把另一面的故事冷冷攤在你眼前,然後另一面的另一面,直到你以為的生態正義,根本就是階級剝削的共犯,偽善體制的幫兇。絕對可以讓你更懷疑人生的芬多精讀物。【內容簡介

復魅

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
Re-enchantment: The Discourse of the Barbarism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Postcolonial Writing of Taiwan
李時雍著,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本書透過檢視台灣史上「殖民/被殖民」的關鍵事件,諸如1914年太魯閣戰爭與1930年霧社事件,深刻反思「文明/野蠻」二元對立敘事,進而試圖突顯,殖民主義下作為歷史失語者的從屬聲音,在具有普遍思想性的同時,亦關懷台灣本土議題。【內容簡介

台灣經濟四百年

吳聰敏著,春山出版,6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作者長年深耕台灣經濟史,本書可謂其多年來的研究結晶。作者從長時段的歷史縱深,對台灣經濟發展娓娓道來,立論有據,文字清晰,兼具知識性與議題性。【內容簡介

愛是塑膠

Love is Plastic
文、圖:劉倩帆,島座放送有限公司,3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題材多元,從台南地方社會到卡夫卡《變形記》,作者皆能以獨特筆觸及故事安排展現在讀者面前。雜揉畫風創造出的世界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故事顯現的靈光及諷刺性,讀來有雋永之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我們的餘生如此:略讀黎紫書《余生》

在黎紫書最新短篇小說集《余生》裡,讀者仿似可以從繁花如錦的各篇故事裡,撞見自身的剪影——或許是裝設了窗簾卻仍舊擋不住世事變化的困惑的鄰人(〈窗簾〉);或許是張羅了一桌好魚好餚博得子孫滿堂春慶熱鬧的一個謊言(〈春滿乾坤〉);又或許是寂寞到連天花板上可能有陌生人侵卻感覺親切的獨居女子(〈同居者〉);還或許是在洗洗滌滌裡不知不覺變為他人的婆婆老婦(〈這一生〉);還或許,你有著難以言喻的一段無望卻糾葛的情愛關係(〈事後菸〉);更或許,你那麼憤世嫉俗,渴望一切雜訊與畫面皆消除殆盡,而忘了自己也身為畫中人(〈在我們乾淨無比的城市〉)。

小說的同名短篇〈余生〉,仿若蒙太奇的夢境敘事,敘述老人余生與年輕的余生,在夢裡彼此相遇的幾個瞬間。既似夢境又如真實,即使在夢中,老余依舊清醒地知道——那就是年輕時的自己,躊躇滿志,一派天真。

夢繼續做著,夢中人與做夢的人漸漸曖昧難明,作夢的老余感覺自己必須告訴那年輕的余生些甚麼,但卻無從說出口,他只知道夢裡的年輕余生不像他——風燭殘年、儘管在樓頂昏昏盹著打發時間的枯槁之人。但人生一輩子,難道是可以這樣先行揭穿謎底的嗎?

這樣重複夢著,老余逐漸有了點困惑,他開始懷疑自己才是那個活在夢中的人,活在年輕時的自己的惡夢中。他甚至在夢裡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依稀做過類似的夢,夢見自己每天碰見一個陷在夢與醒之間的老人。

這個想法讓老余渴望醒來。因而他每次看見那個年輕的自己在夢中走過,就竭盡全力睜開眼睛,希望醒來時會發現自己正在某個趕著上班的清晨中,而不是在一個淤積了許多舊時光的籠子裡。(〈余生〉)

這樣的「余生」,豈非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身陷其中的「餘生」麼?而在《余生》之中,人生百態,竟如鏡花過眼,夢中更夣。我想若將《余生》裡所有的故事,看做一日之內發生的人情百態,也許更有別層趣味——我們常說人生百年,而百年不過瞬眼一日。在這一日之內,你是癡情的撿拾戀人菸蒂的女子,你是潛入抄襲者日常的無名作家,你是將全心愛意維繫於一隻雜毛狗上的人妻,你是憶往當年少年英勇的頹頹中年男子……

百年如一日。而我們的餘生皆盡於此。黎紫書在每一篇小說裡,安置了各式各樣的人物與情節,故事本身大多簡潔易讀,然而讀畢後的反作用力,彷彿就是人生的不可預測,命運的無可揣度,在所有角色身上演繹了生於此世的巨大的孤獨。

其中,〈我是曾三好〉,含入了複製人的科幻元素——那個不夠完善的自己,那個隨時可以被取代的自我,某種巨大的危機感促使主角殺死了自己的複製人——這其中含有近似存在主義式的探問。至於「如何存在」、「為何存在」,乃至「存在」於當下的位置、意義、處境,使得《余生》中每一篇小說都可被視作當下發生的事件,同時那亦是不可直視的、人的境遇、微小的悲劇、微不足道的淪落。

我們的餘生,不過如此而已。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
作者:黎紫書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黎紫書

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自24歲以來,多次奪得花蹤文學大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最多大獎的作家。她曾獲得大馬優秀青年作家獎、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以及南洋華文文學獎等,也受到台灣文壇的肯定,數次贏得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2016年獲頒南洋華文文學獎。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獲得第四屆紅樓夢長篇小說獎評審獎;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極短篇小說集《簡寫》、《無巧不成書》、《微型黎紫書》;散文《暫停鍵》、《因時光無序》,以及個人文集《獨角戲》等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06 19:30
現場》擺脫威權傳統思考,擁抱民主開闊海洋思維:郝明義《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新書分享會側記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新書《臺灣的未來在海洋》付梓,今(10/6)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分享會。

曾受聘擔任國策顧問,2013年因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宣布辭職的郝明義,自8年前(2016)總統大選後,持續進行社會觀察 。這些年來,他訪問了35位來自政治、商業、教育、建築、音樂、環保、程式設計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將訪談內容集結為新書《臺灣的未來在海洋》,延續《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2015)、《大航海時刻》(2016)的「海洋系列」書寫,趕在2024總統大選前夕出版。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嘉賓合影。(大塊文化提供)

分享會上,郝明義說明「陸地」與「海洋」思維的分別:他將傳統權威保守的思維稱作「陸地時代」的思考,而民主透明、分配正義的年輕世代主張則稱之為「海洋思維」。他秀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研究圖表「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指出臺灣人認同30年來從17.6%攀升至62.8%,反之中國人認同從25.5%一路下降到2.5%,臺灣本土意識在民主化推動進程逐漸看到成果。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郝明義指出當下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挑戰:「我們社會要面對的問題是不同世代之間價值觀的衝突,而不只是要解決統獨之爭。」他說:「如果拋開統獨立場,其實我們社會還有很多政治、經濟、生態、土地、稅制年金、教育,這種種不同立場的對比。」

向來關注台灣年輕族群的郝明義,在《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書中第三部分,鎖定跟年輕人有關的三個議題進行論述。首先,他從租屋問題破壞年輕人的福利權益和公民權益談起,分析社會普遍缺工現象的背後原因,以及現行教育體系失靈對年輕人造成資訊過多而形成的茫然,也談數位社群導致的多巴胺上癮,和近7年來15歲至24歲自殺率上升的趨勢。

郝明義在與幾位教授的訪談過程,發現今日年輕人普遍茫然焦慮,是由於資訊太多無法選擇,感受自己接受的教育無法面對社會巨大的變動,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這樣的憂鬱不但反映在自殺率,也讓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受到影響,令人嘆惋。


111年全國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圖片來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對於租屋市場的黑市化現象,目前也是租屋族的郝明義同樣深有感觸。他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彭楊凱深談後,發現2022年中央政府釋出300億租屋津貼,實際上只發放出5%。許多北漂年輕人無法在工作、生活的居住地設籍,影響了公民權與社會權。

他在書中指出北漂年輕人權利受損的狀況:「在他們工作、生活的都市,政治人物會覺得『你們沒有票,不必理你們』;在他們的家鄉,政治人物會覺得『你們反正不會回來投票,不必理你們』。」此外,很多人考量到返鄉投票所需的費用與時間成本,最後也會選擇放棄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今(2023)年適逢郝明義從韓國來台灣生活的50周年,意義非凡。他在書中感性寫道:「我沒把出生的韓國當家。我沒把籍貫上的山東當家。我沒把曾經居住5年的北京,曾經居住3年的紐約當家。但我從50年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相信臺灣是我的家。相信就是相信。沒有其他。」

他真情分享對台灣這座島嶼的情感,一度激動落淚:「台灣超越了我所有夢想的可能。我不是台灣的外省人,也不是台灣的本省人,可是台灣給了我所有一切。」他提到318運動時,受邀發表演說,開始前,他合掌閉目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擔心他是不是有什麼突發狀況,但他解釋當時自己其實是在祈禱,心中默想:「希望所有護衛台灣這塊土地的先人,能賜給我們繼續護衛這塊土地的勇氣與智慧。」現場眾人無不受到感動,響起鼓勵的掌聲。

目前赴美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人的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為本書撰寫推薦序:「這是一封家書——當家裡出了問題,首先寫給自己,去問自己作為一個家人會怎麼辦;然後是寫給其他家人,一起商量,該怎麼辦。」郝明義深表認同,誠懇表示:「希望不要因為政黨立場不同,互相仇恨、互相攻擊,而忽略國家年輕人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分享會尾聲,郝明義向現場公布人生職涯的重大決定:「我今年68歲,要鍛鍊身體。雙塔一下!」這裡的雙塔挑戰,指的是郝明義預計用手搖車當交通工具,以台灣島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為起點,用5天的時間抵達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接著,他突然宣布:「我生涯上的變動是——我要當一個運動旅遊節目的直播主,直播帶貨,請大家一定要支持我!」在一片祝福聲與歡樂氣氛中,結束了這場新書分享會。


郝明義活動尾聲突然宣布:「我生涯上的變動是——我要當一個運動旅遊節目的直播主,直播帶貨,請大家一定要支持我!」(Openbook攝影)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作者:郝明義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郝明義

出生於韓國。臺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現任大塊文化與Net and Books董事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