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推廣閱讀」文化幣做到了嗎?獨立書店使用觀察
「推廣閱讀」無庸置疑已是國家方針。過去以來,作為出版主管機關的文化部,除了以各種獎助方案振興產業,也曾以發放「藝Fun券」等方式,從消費端挹注產業發展。今年,文化部更首創「文化幣」點數概念,針對18-21歲青年發放成年禮金1200點文化幣,可折抵藝文消費,適用範圍包括藝文展演、圖書、文創工藝等,自6月6日開放領用,使用期限至明(2024)年6月30日止。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過去領用年齡層、可消費商品都較廣泛的藝Fun券,文化幣更聚焦於圖書的消費。排除文具、或書店內餐飲等使用,更針對獨立書店推出「點數放大」專案,即每使用2點加贈1點,最多可將1200點放大為1800點,對書店銷售的助益頗大。
據文化部9月1日公布的資料,目前文化幣抵用金額已破4.5億,其中超過45%用於購書——書店及出版業約2.1億(47.4%),排名第一,遠勝於次之的表演藝術及文化體驗(16.3%)、文創工藝(11.8%)。
➤獨立書店很有感
在獨立書店部分,文化部7月底的數據顯示,獨立書店的抵用金額約在文化幣整體消費金額的10%。文化部長史哲日前更指出,明年成年禮金將常態化,並擴大領用年齡層為16-22歲,共計150萬人、18億的消費市場,「這可能成為影響實體書店整體營運、青年閱讀習慣養成,甚至是出版產業是否能長期、永續經營的關鍵。」因應文化幣政策,不少獨立書店卯足勁推出創意行銷方案,並對文化幣帶來的消費力「相當有感」。
例如台北的現流冊店,推出「有你的包裹,請簽收」企劃,邀請吳曉樂、朱宥勳、法律白話文運動等三組在高中、大學生族群具有高人氣的作家或團體,各自推薦一份書單,設計成總值超過1800元的包裹,售價文化幣1800點,內含4至5本書籍,加上作家的一封信、給讀者的小卡與簽收單。

三人的書單以文學、社科類為主,包含本土和翻譯書籍。因事先不知內容的「福袋」概念帶來的驚喜感,加上作家的號召力,自6月起開放預購,至今已超過百人登記,包括少數以現金購買者,反應熱烈。現流冊店統計,至今店內使用文化幣的銷售額約15萬元,6、7月單月營收較過去幾個月,皆成長高達50%。
店長林潔姍表示,現流冊店原本客群為25到35歲讀者,為了拓展領用文化幣的大學生族群,因此構想這個企劃,果然成效顯著。「有7、8成預購包裹的讀者,是第一次來我們書店,不少人一領完包裹,就坐在店裡讀書,因此感受到書店不同於網路買書的氛圍,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獨立書店初體驗。」
現流冊店今年1月甫開幕,林潔珊表示很幸運這半年內,適用許多相關補助和文化幣政策,但也認為獨立書店必須具有相應活絡的活動策劃力,才能吸引客群。
在高雄經營10年的三餘書店則表示,目前已收的文化幣金額剛破2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業績約成長三成,文化幣的推波助瀾帶來不錯的成效。三餘曾在7月底統計文化幣銷售的書籍排行榜,令人驚喜的是,銷售排行第一的類別為台灣作家詩集,其後依次為日本翻譯小說、插畫類小誌、台灣作家散文、哲學類經典。
與現流冊店不同,三餘書店店長盧宥臻表示,店裡的客群主力偏向20幾歲的年輕人,與文化幣發放對象重疊。三餘觀察到,這個族群平常買書有經濟考量,因受惠於文化幣而提高預算,可一次買到4、5本書。且因應獨立書店點數放大方案,滿大比例的客人會一次用完文化幣加碼為1800元的點數。

針對銷售排行,盧宥臻表示三餘過去曾有任明信等詩人經常性舉辦聚會活動,店內書籍也以文學書為取向,許多獨立出版的詩集、圖文漫畫或雜誌也會來店內寄售,加上大面積的詩集陳列專區,因此詩集排名居冠,並不意外。
反而排行第二的日本翻譯小說令她驚奇,「這是過去在年度銷售裡並不突出的類型,以前日本文學約莫只有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一枝獨秀,」她笑說:「大概因為正在自我摸索的年輕人,特別能在厭世的太宰治身上找到共鳴。」但這次則發現,同一筆訂單除了太宰治,還有其他不同的日本作家作品,可能是文化幣一起帶動了日本文學類的銷售。
整體而言,盧宥臻對文化幣帶來的銷售力很「有感」,不過7、8月剛好是暑假,過去兩年因疫情難出國,國內旅遊的觀光客群驟增,暑假本來就是店內旺季,因此文化幣的後續效益可持續觀察。
台中的邊譜書店曾在受邀至文化部分享時反應,文化幣的訊息透過師生間的傳播頗具效益,也確實提高青年讀者的預算,得以購買較高價的套書。
在台北永和深耕近20年的小小書房負責人劉虹風則表示,因為小小經營的小寫出版恰好在6月底推出知名作家吳明益的新書《海風酒店》,在全台獨立書店掀起銷售熱潮,「所以統計這段時間小小書房營業額與文化幣的關聯,有點不太精確,很難排除這本書的因素。」
但劉虹風仍粗估,6月文化幣帶來的營收約兩萬多元,約佔店內整體營業額5%,接著7、8月文化幣的效益快速遞減,單月僅剩5000~6000元。因此她坦言對小小來說,文化幣的挹注並不明顯,暢銷書目也無特別不同。
她解釋,因為店內向以人文社科書籍為主力,經營的會員主要是研究所、上班族至65歲的族群,與文化幣的使用族群並無重疊。相較於先前藝Fun券發放時,許多會員持券前來「把大書帶走」,這次較看不出效益。
然而劉虹風仍正面肯定文化幣政策,「過去我一直反對『大撒幣』的政府補助,但針對特定年齡層、特定場所的文化幣我是支持的。因為這個政策讓有閱讀習慣的青年讀者,提高買書的消費力,為這個年齡層的讀者閱讀扎根。」不過她也喊話,文化部對實體書店的補助已做很多,「我更希望政府做的是,早日推動圖書定價制。」
此外,基隆的見書店也推出與現流冊店類似,以基隆、書店為元素,價值共2200元的「閱讀禮袋」。推出第一週,文化幣的消費便高達店內業績的1/4,而7、8月每天的平均業績都破萬。店長楊雅萍表示:「因為文化幣獨立書店加碼的誘因,讓平常習慣線上消費,或是尋找連鎖書店的學生族群願意進店消費。一旦走進店裡,距離感消失,有了被記住跟被喜歡的契機,回購機率也增加了。」

➤永續推廣閱讀
除了全台402家獨立書店,連鎖書店在這波文化幣浪潮中又有何感受?相對於獨立書店的企劃,連鎖書店推出的相關行銷多為優惠、消費加碼等,業績成長也明顯可見。
金石堂連鎖書店行銷部協理汪信次指出,6月至今,文化幣約占全店銷售額兩至三成,其中包含圖書類和歸屬文創商品類的桌遊商品。與去年6至9月相比,整體業績也成長約兩至三成。
文化幣消費在金石堂的暢銷圖書類型,以文學類居冠,如近年火紅的本土暢銷作者黃山料的書籍便高居排行榜。此外,包括打造成功法則的《原子習慣》以及心理勵志書、語言學習書等,也都有不錯銷量,榜單反應出年輕讀者的取向。
因應金石堂滿600元再送50元抵用券的優惠方案,汪信次表示整體客單價提高,高達75%的消費金額超過600元,且有明顯同儕效應,許多學生結伴同來。但相對地,6、7月過後,也明顯可見文化幣的使用衰退。
在地域上,目前金石堂各分店的銷售並無明顯的縣市差別,端看該分店周遭的其他實體書店數量多寡。比如在屏東潮州等較偏鄉地區,金石堂單店內的文化幣消費就會較突出。
汪信次表示,在文化幣定案明年發放擴大為18至21歲之前,金石堂便曾建議文化部,將發放的年齡層下降至小學生,「因為高中、大學生的閱讀喜好大多定型了,以推廣閱讀的立場,應該從更小鼓勵。」
推廣閱讀已是不容質疑的官方政策,除了成年禮金文化幣政策從消費端鼓勵,文化部也推出許多相關的振興方案,如「創新書市」活動,自7到10月起將有數百間書店、出版社、藝文團隊等辦理上百場閱讀相關市集,希望將人潮帶回書店,更推動實體書店作為「閱讀第一線」的地位,也讓整體出版產業,獲得永續經營的力量。●
書.人生.莫昭平》我是王文興老師的學生!
那些年,我逢人就自我介紹:「我是王文興老師的學生!」彷彿這樣說就有了強力的加持一般。
那是1988年,報紙增張,報禁開放,豐沛的社會和文化能量蓄勢待發。余紀忠先生指派我開創一個讀書版,在那之前,台灣從來沒有一家報紙做過讀書版,我們完全沒有前例可參考。我們於是胸懷大志地以《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書評)爲典範和標竿,來做一個《China Times Book Review》(中國時報開卷版)吧。
在那之前的許多年,我都是在《中國時報》帶著一個包含英文、法文、日文、德文的翻譯小組工作,此時轉換跑道,在文壇和學術界都是「剛出道的新人」。「新人」不知怎麼介紹自己,只能抬出已是文壇知名作家的王文興老師,果然很快地跟各方拉近距離,也增加許多「談資」。
我和編輯李金蓮到處拜碼頭,約稿、約書評、約專欄、約訪問……一兩年後,開卷版聲譽鵲起,也逐漸建立了公信力和影響力,成了讀者非常信賴的書評媒體,每週介紹的好書和年度好書,也成為讀者重要的選書指南。
我是在台大外文系大三那年選修王老師的「小說創作」課。老師每年只收10個學生,5個外文系、5個中文系,還得先交一篇作品給老師核可才被錄取。
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事,但我仍清晰記得老師一字一句地細細剖析他深愛的《脂肪球》(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說),往往一個下午3小時過去,只講了5、6行的一小段(老師自己讀重要的文學作品,速度是一小時不超過1000字)。
20歲的我坐在樹影搖曳的教室裡仔細聆聽,每一個字都不願意放過,那真是無上的學習和至高的享受!老師低沉好聽的聲音(講英文更好聽)、緩慢的節奏,帶著我們咀嚼作品的文字、技巧、結構和隱微深意……至今難忘。
這門課規定是期末要交一篇小說創作,我當然也交了,寫了什麼卻忘了,也沒有留底稿,只記得老師很認真地點評和鼓勵了一番。
但我卻明白,自己應該是沒有創作小說的天分了。
老師後來陸續出版了《家變》、《背海的人》、《剪翼史》……早已成文壇巨擘,他獨特的寫作習慣(例如每天只寫30-40字)和顛覆性的寫作風格,成了文壇的一則經典傳奇。
老師變得遙不可及,雖然還是可以偶爾去拜訪老師、親炙老師(尤其我們班最優秀的張誦聖從美國回台的時候),但是我好像再也不知怎麼進入他的世界了。
老師卻總是幫我。6年前,我和李金蓮、周月英三位開卷版的前後任主編一起創辦了《Openbook閱讀誌》,邀請老師擔任第一屆(2017)Openbook好書獎的頒獎人,老師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頒獎典禮上,老師上台致辭,清癯的身影、懇切的言辭,感動了現場無數的得獎者、出版者和讀者。
老師太瘦了,體重好輕,走路甚至有點危危顫顫,讓他頒贈那麼重的一個個獎座(一顆顆鵝石做成的),讓我好心疼又擔心。
2011年,目宿媒體推出老師的記錄片《尋找背海的人》時,重溫老師對文學創作的無比專注、執著和堅持,讓我無比動容,淚漣漣不能自已。
5年前Openbook開設一個新專欄「書,人生」,我向老師約稿——當然是用老師最有名的「傳真機」聯絡方式。老師立刻答應並迅速交稿了,只是有點遲疑地問我:「這可以嗎?」親愛的老師,這就是您的風格,當然可以啦!
遙遠又親切的王文興老師!我沒成材,沒有走上小說創作的路,但您一直在默默地幫助我、支持我、鼓勵我,一直在跟我說:「做讀書版很重要、推廣閱讀很重要!」
讓我鄭重地跟您鞠躬,深深謝謝老師,深以當您的學生為榮!●
➤延伸閱讀:書.人生.王文興》隨想選抄
➤王文興 照片集
作者簡介:莫昭平
現任《Openbook閱讀誌》(社團法人台灣閱讀推進協會)理事長。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中國時報《開卷版》主編。曾獲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並曾5度獲金鼎獎。著作及譯作包括:《歐美日出版業與國民閱讀習慣》、《季辛吉回憶錄》、《尼克森回憶錄》、《蘋果戰爭》、《伊甸園》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