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臺漫》揮舞四格漫的漫畫家——蔡志忠與他的時代

對於1980到90年代的臺灣,「蔡志忠」三字與其說代表著一位漫畫家,不如說更接近一種文化現象。他的崛起可說是整個時代心靈的寫照,是回顧臺灣解嚴前後的大眾文化史不可忽視的名字。

然而令人感慨的,曾經這麼重量級的漫畫家,在今日臺灣大概只有一定年紀以上的讀者才會知曉其大名,對新一代讀者而言,不是全然陌生就是僅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這當然涉及漫畫家的人生選擇,然而「遺忘」似乎也是臺灣不同世代漫畫家共同面對的詛咒。

➤早早開啟的漫畫之路

蔡志忠1948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花壇鄉,個性靦腆害羞的他,從小就熱愛漫畫,不只閱讀更愛拿著畫筆塗塗抹抺。15歲就嘗試將作品投稿出版社,立刻獲得青睞,在獲得錄取通知的當晚,取得父親的首肯後,蔡志忠隔天就隻身一人帶著250元前往臺北打拚,開啟他的漫畫生涯。

在1960年代,呼應著臺灣漫畫當時的主流,少年蔡志忠的作品主要以武俠為題材,包括《黑地獄》、《金面人》、《紅劍劫》共兩百多本。熱愛電影的他,分鏡和構圖都充滿電影的流動感,也間接說明了日後他轉向製作動畫。1971年蔡志忠考入光啟社,開始卡通影片的創作,在擁有獨立製作的能力後,進而自組了卡通工作室,製作《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


動畫《七彩卡通老夫子》(圖源:截自Youtube影片)

但或許是技癢難耐,在1983年蔡志忠重新投入漫畫的創作,這一次他投入四格幽默漫畫的領域,於報章雜誌上連載《大醉俠》、《肥龍過江》、《盜帥獨眼龍》和《光頭神探》等作品,獲得市場熱烈的迴響。

這些漫畫無論故事背景或角色設定皆明顯挪用香港電影,尤其臨摹香港演員「光頭神探」麥嘉的漫畫形象,幾乎成為蔡志忠筆下的註冊商標。然而,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關鍵還是在於蔡志忠對四格漫畫形式的運用和掌握,利用起承轉合的邏輯傳達他獨有的幽默感。雖然不乏對日本四格漫的參照,但他很快就走出自己的特色,無論質量都不亞於植田正志(植田まさし)等日本四格漫的大家。

當時大概沒有多少人想到,這樣一位幽默取向的漫畫家,能另闢蹊徑,更上層樓。在正式結束動畫工作室之後,蔡志忠獨自前往日本獨居數年,韜光養晦,接著在1985年交出了作品《自然的簫聲:莊子說》,獲得空前的迴響。這部作品單行本熱賣,長踞排行榜數月,也從此開啟了他一連串中國經典的漫畫改編,從諸子百家到禪宗經典,本本暢銷。

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臺灣每賣出9本書,就有1本是蔡志忠的漫畫;每銷售4本漫畫,就有3本是他的作品。經典本身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文本,改編成漫畫,就如同古人的注經解經一樣,必然加入蔡志忠許多主觀的見解和思索,特別是道家和禪宗著作,這也讓蔡志忠從幽默漫畫家,轉而建立了某種接近思想家或哲人的形象。

➤經典的四格漫畫轉譯

這當然是十分特別的現象,反映出威權行將鬆動的那個年代裡,人們對於長期思想壓抑的反動——以道家或禪宗隱隱反抗官方推動的「正統」和「傳統」。另一方面,也間接顯示著人心的惶恐不安,急需找到能安頓身心的寄託。

蔡志忠的漫畫經典,就像當年同樣紅極一時的作家林清玄的「菩提」系列一樣,提供了淺顯易懂的進路,成為速效的心靈撫慰。日後蔡志忠作品在中國爆紅,也可以說是出於相同的理由。隨著臺灣現實和思想環境的改變,加上蔡志忠將發展的重心移往中國,這樣一位曾和臺漫畫上等號的創作者,逐漸被新一代的讀者淡忘。

或許,在今日談中國古籍經典可能太沉重,反而是那些將中國經典小說或傳奇改編的幽默四格漫畫,更能讓人貼近蔡志忠的漫畫之道。倘若我們從技藝的層次,回顧蔡志忠迄今的漫畫創作,貫穿他創作人生的,正是他對四格漫畫的鑽研和挖掘,讓這樣固定的形式,可以承載幽默,也可以傳遞哲思;能對當代提出批判,又能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既能搏君一笑,又能豁然開悟。

簡而言之,四格漫畫是蔡志忠數年苦心打造的神兵利器,可隨著內容做出不同的招式。

就像全集中「小說」類的作品,蔡志忠將這些人人皆知的小說,以四格漫畫重新搞笑新詮。與其說他想重現什麼原著精神,不如說是以故事的既有設定,針對解嚴到世紀末的臺灣社會,以幽默嘲諷的方式進行批評。筆調看似輕鬆,甚至偶有畫外導演入場的敘事實驗,但卻招招犀利,刺向革命熱情退去之後,那被物質和虛無主義籠罩的現實。

然而,這些深刻的批判,仍以「笑容」包裝,是讀來心有同感的苦笑。這種嘲諷的功力,說明了漫畫家對現實觀察的深刻,以及對於「幽默」深入的鑽研,無疑已是上乘喜劇的火候。

綜觀這些作品,蔡志忠將四格漫畫這把寶劍舞弄得虎虎生風,如庖丁解牛一般,將現代社會的問題一一攤在陽光之下,即使20多年後讀來,依舊能感同身受。也因為這個時間的距離,人們才能明白,將一時一地的批判變成不受時空限制的普世觀察,才是蔡志忠作為漫畫家或成為文化現象最關鍵的因素,更是中壯輩讀者難忘蔡志忠漫畫的原因。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蔡志忠漫畫白蛇傳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in Comics
作者:蔡志忠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蔡志忠漫畫聶隱娘
Nie Yinniang in Comics
作者:蔡志忠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志忠

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4歲半時因為父親送的一塊小黑板,找到了人生志向,從此心無旁騖地朝著漫畫家道路前進。15歲時,將作品寄至臺北集英社,接到錄取電話後決定休學,帶著250元隻身北上,成為職業漫畫家。期間以多本中國典籍漫畫征服市場,創下總銷量5000萬的佳績,銷售版權通行世界60個國家,閱讀人口上億。
 
2010年,發表閉關10年的物理大作《東方宇宙三部曲》,將畫筆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數學,以東方思維重新解構物理公式,並以此套書入圍第35屆金鼎獎。
 
2013年,蔡志忠的《漫畫哲學經典》系列套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為紀念其漫畫創作第50週年,年底隆重推出《漫畫中國經典》系列套書,包括《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漫畫史記.世說新語》、《漫畫六朝怪談.聊齋誌異》、《漫畫唐詩說.宋詞說》、《漫畫唐詩三百首》、《漫畫菜根譚.孝經》等。
 
2015年,蔡志忠因為對禪學深刻的體會,推出以禪為主題的筆記套書《四季禪》。2016年推出《中國哲學經典解密》系列套書,包括《論語解密》、《莊子解密》、《菜根譚解密》、《心經解密》和《禪說解密》等。
 
蔡志忠擅長以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線條型塑人物,將傳統的哲學典籍、諸子百家思想、中國佛理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在幽默中,帶領讀者體會強大的經典世界。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3-12-18 11:00
童書》可口又養腦,不可思議的巧克力繪本:《巧克力身世之謎》

《巧克力身世之謎》的前身為福音館在2021年出版的月刊繪本《たくさんのふしぎ》4月號,由原繪者Junaida在新增插畫及重新繪製封面後,單行本《ひと粒のチョコレートに》於今年10月初出版,正體中文版也隨後在11月跟上腳步,成為親子天下「科學不思議」系列的第7七本作品。這本書由專門研究食品油脂的食品物理學教授佐藤清隆撰文,他投身這個領域已經超過了40年的時間,巧克力的油脂更是他的專攻項目。

➤可口的知識與書封

佐藤清隆對巧克力的功效、產地、歷史等各方面,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在撰寫本書之前,他還出版了數本與巧克力相關的專書,包括合著的《可可與巧克力的科學和浪漫》(暫譯,カカオとチョコレートのサイエンス・ロマン)、《巧克力的科學》(暫譯,チョコレートの科学),以及獨著的《巧克力的散步道》(暫譯,チョコレートの散歩道),甚至還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台手動式可可豆專用石磨機「ショコラミル」。如果巧克力是甜食中的國王,那佐藤無疑就是巧克力研究裡的王者。

對繪者Junaida來說,情況則大為不同。與過去充滿想像的創作內容大相逕庭,《巧克力身世之謎》是他的第一本科學繪本。他在個人Twitter上提到,製作這本書耗費了一年的時間,過程中他不只到Meiji明治與蒲公英巧克力(ダンデライオン・チョコレート)的工廠參觀,還在家裡種植可可以便觀察。為不同以往的主題與領域插畫,對他來說是一次收穫豐碩的創作經驗。

在談書中內容之前,必定要先提的就是讓人驚豔的書籍設計。本書由日本知名的裝幀家祖父江慎與志間かれん(cozfish)共同打造。祖父江慎經手過的書籍無數,松本大洋、酒井駒子等人的書籍都曾由他擔綱裝幀設計。

Junaida在分享新書上市的書訊推文中也特別提到,這次為了呈現類似巧克力包裝風格的書籍,下足了功夫,藏有各種巧思。包括印刷在コズピカ銀紙上,有著刻意裁剪,如撕開的包裝紙的銀色部分,以及拿掉書衣後,像一大塊完整巧克力的書本本體。

除了這兩項明顯的設計外,為了更顯逼真,還有一項較容易忽略的設計,也就是後書衣摺口上的虛線。Junaida玩心大起,要大家務必將它摺起來,感受一下這別有趣味的小小驚喜。這些考慮周到的細節,不只成功呈現甜蜜美味的視覺效果,也讓人更為期待起翻開書頁後的精彩內容。

➤神奇的巧克力之旅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但它究竟怎麼製作而成,真的毫無概念。這一趟解謎之旅以巧克力入口即化的口感開場,帶出製作巧克力必不可少的油脂以及它的原料可可樹。可可油會在約25度以下的溫度呈現堅硬的結晶,但又會在接近人體體溫的溫度下融化。在所有用來製作食物的油脂中,只有可可油具有這種特性。看到這裡,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奇妙,因為有這樣的植物存在,人類才有機會發現並利用這個特質,製作出如此可口討喜的甜食。

佐藤清隆接著介紹了可可樹苗的生長環境,以及它在生長期間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在歷經重重挑戰下長出來的可可果實,通常會有30至40顆的可可豆被果肉包覆在裡頭。這樣的份量看起來好像不少,其實也只夠做出一片普通大小的巧克力磚而已。

要從可可豆變成巧克力,在採收之後,還要經過發酵、乾燥、烘烤、去皮、加熱及研磨,還有調溫冷卻定型等步驟。其中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發酵」。過去我只知道咖啡豆有水洗、日曬、蜜處理等處理法,但不曉得原來可可豆也有類似的加工過程。

發酵不只去除可可豆的酸澀味,還藉由可可樹所在環境中不同的微生物種類與數量,讓發酵後的可可豆各具獨特的滋味。換句話說,可可豆的風味記載的是不同的風土記憶,像是書中提到厄瓜多的可可豆苦味酸味皆強,香氣類似花香,但是到了委內瑞拉,苦味就較為柔和,有著類似堅果的香氣。

透過佐藤淺顯易懂的文筆,我們瞭解了可可油脂在接近人體體溫下融化的神祕特性、可可樹的種植過程、果實收穫前的艱辛、加工過程中涉及的工序,因產地不同而產生的味道差異、從可可飲料逐漸變成巧克力,成為療癒人心的甜食代表的演變歷史,以及直到製作出牛奶巧克力為止的反覆實驗過程等等。

雖然巧克力是當前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入手的食物,但讀完這本書就會知道,從人類發現可可樹開始,一直到讓巧克力演變成現在的形式,實際上經歷了近一萬年的漫長時間。在這麼長久的時間裡,人們不斷不斷研究如何讓巧克力變得更加美味以及方便食用的方式。當我們慶幸自己生活在輕輕鬆鬆就能享受巧克力時代的同時,也要知道它其實得益於過去的各種技術改良與不能稱上幸運的巧合。手中的巧克力蘊含的不只是人類的智慧、創意、技術,同時也有著侵略和剝削的歷史。

《巧克力身世之謎》從科學也從人文的角度切入,提供了與巧克力相關的一切,傳達了扎實的食育知識。如果大小讀者跟著佐藤教授詳盡的解說,以及Junaida別有魅力的插畫走完這趟解謎的旅程後,能藉由這個受人喜歡的甜食對相關的科學和歷史主題產生興趣就太好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科學不思議7:巧克力身世之謎
ひと粒のチョコレートに (福音館の単行本)
作者:佐藤清隆
繪者:junaida
譯者:李彥樺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佐藤清隆

1946年出生。日本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工學博士,專精於食品物理學。2010 年以前,在廣島大學研究巧克力等食品的油脂特性及應用,同時教授相關領域的課程。持續與日本國內外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也經常協助手工巧克力店家,在製造過程中提供技術建議。

繪者簡介:junaida

1978 年出生,畫家暨藝術家,擁有個人品牌Hedgehog Books。作品有《HOME》、《Michi》、《怪物園》、《的》等。曾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榮獲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理事長獎。近年來,不斷拓展不同領域的合作,也持續專注於繪本創作。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2-17 19:00
現場》2023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的前夕,台北天氣晴朗如夏日,人山人海,處處是藝文活動,熱鬧滾滾。2023 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在12月9日下午,於即將迎來115歲生日的西門紅樓劇場舉辦。

一走進紅樓就會看到一日限定的「2023Openbook年度回顧特展」,2023 Openbook好書獎閱讀大使、美麗知性的專業棋士黑嘉嘉,正位於白輻射影像帶來的科幻感主視覺海報上,歡迎所有觀展者蒞臨。


2023Openbook年度回顧特展。好書獎閱讀大使、美麗知性的專業棋士黑嘉嘉,正位於白輻射影像帶來的科幻感主視覺海報上,歡迎所有觀展者蒞臨(林峰毅攝)

本展由飛文工作室的葉飛和林峰毅擔任雙策展人,內容緊扣本年度主題「閱讀是人生的奇點」,以多元豐富的陳列呈現今年度得獎作家與40本得獎書,並藉由五彩繽紛的跨媒材設計,讓讀者得以回顧Openbook過去一年最受關注的重點報導。犬吉工作室今年精心製作的手工書,極富巧思,依等比例縮放所有得獎好書的書封於雙面摺疊頁,打造迷你精緻展品。


五彩繽紛的跨媒材設計,讓讀者得以回顧Openbook過去一年最受關注的重點報導(林峰毅攝)


犬吉工作室今年精心製作的手工書,極富巧思,依等比例縮放所有得獎好書的書封於雙面摺疊頁(林峰毅攝)

本年度Openbook好書獎典禮依然由大家所熟悉的包子主持,他以活潑風趣又不失莊重的語言風格,風靡全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Openbook獎座有了全新設計,象牙白的葉片包覆中央種子,線條簡單典雅,兼具當代藝術感,由擅長捕捉大自然生命姿態的藝術家梁海莎親手雕刻,其設計靈感來自書、作者與讀者的交互關係:「書是作者創作精神的果實,葉子打開的造型象徵開卷有益,寓意知識的種子能帶領讀者,獲得文化的滋養與啟發。蘊含種子的果實從莖葉迸發新生,飽滿的果實象徵豐沛的創作能量,是成果也是種子萌芽的開始,期待獲獎者創作之路生生不息。」


Openbook好書獎典禮依然由大家所熟悉的包子主持,他以活潑風趣又不失莊重的語言風格,風靡全場。(張震洲攝)


今年Openbook獎座有了全新設計,象牙白的葉片包覆中央種子,線條簡單典雅,兼具當代藝術感,由擅長捕捉大自然生命姿態的藝術家梁海莎親手雕刻(張震洲攝)

典禮一開始,就由Openbook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熱烈開場,她熱情呼籲:「今冬讀書盛宴,就從閱讀Openbook年度好書奬開始。」並擔任年度翻譯書頒獎人。許多國外作者在得知獲得這項華文地區最重要的好書獎時,都透過影片或文字表示榮幸和感謝。今年不少國外作者的著作,不約而同都跟台灣產生關連。


Openbook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張震洲攝)


年度翻譯書《困惑的心》由時報文化公司第四編輯室總編輯嘉世強(左)代為領獎。作者理察.鮑爾斯在致詞影片中表示:「《困惑的心》是關於難以捕捉卻又不可或缺的同理心。將一本書從一種語言和文化翻譯到另一種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中,也是一種同理心機器的星際旅行。」​(張震洲攝)


今年臉譜出版以艾德.楊《五感之外的世界》、圖像小說尼克.德納索《表演課》、詹姆斯.格里菲斯《請說「國語」》獲得年度翻譯書肯定。左起:臉譜出版總編輯謝至平、莫昭平(張震洲攝)

《石頭記》作者修.萊佛士(Hugh Raffles)提到,開始研究時曾在台灣度過一段時間,甚至在此學到如何思考岩石、準備寫書的關鍵:「在台北和花蓮,很多人幫助過我,這真的是非常美妙的經驗。這份大獎對我來說真的別具意義。」

《請說「國語」》作者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認為,保護弱勢語言的意義即是保護不同想法以及思考方式。他表示,語言殖民的主題跟台灣深切相關:「修復台灣歷史上弱勢語言所受傷害,仍是未竟之業。」

索菲.譚豪瑟(Sofi Thanhauser)意圖在《穿過了》探究從前常在美國看到台灣製的衣服,從衣服延伸至全球經濟的分工議題:「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與全球政治經濟息息相關的故事,而台灣在其中位居要角。因此我很高興這本書能在台灣找到知音。」

韓國小說家鄭世朗直說喜歡台灣文學,在韓國進行推廣。得知《奶奶的夏威夷祭祀》獲獎後,她表示希望兩國文學界能更加親近,進行更多交流。

接著,主持人包子為大家介紹本年度童書及青少年圖書頒獎嘉賓:國立臺灣博物館守護精靈老樟奶奶。現場嘉賓一面看著老樟奶奶展現活潑可愛的肢體語言,一面聽包子說:「老樟代表臺灣最美樟樹花,不僅是一位博學的長者,也是一位愛整潔、有活力,有時卻又多愁善感的老奶奶!人設其實算滿複雜的啦。」包子的偷偷補充,逗笑現場所有人。


活力十足的老樟奶奶(張震洲攝)


親子天下童書編輯部主編李幼婷上台致詞:「今年是《親子天下》雜誌創刊成立15周年,也是親子天下踏入童書界第18年。我們在Openbook有3本書獲獎,《那些散落的星星》、《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和《小大人的血液課》,即使每本書的題材不一樣,卻都立基於真實,也都很溫暖。」(張震洲攝)


《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得年度童書。血液基金會執行長魏盛堂(右)上台致詞:「這本書是為了讓志願無償捐血的概念向下紮根,未來醫療用血可能面臨短少,台灣血液基金會做出台灣第一本血液科普熱門書,可能也是全亞洲第一本給青少年的血液科普圖文書,希望未來台灣的主人翁可以了解血液。謝謝OB給了我們信心,預計出下一本書,繼續為台灣捐血運動添加油火。」(張震洲攝)


年度童書《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作者林大利(中)上台表示,想透過這本書呈現19世紀的美好,邀請大家一起探險。右為親子天下童書編輯部總編輯林欣靜。(張震洲攝)


繪本作家劉旭恭以繪本作品《雨》獲得年度童書,他說:「這個故事是講一個小和尚因緣際會開始寫『雨』這個毛筆字。雖然他不識字,可是他還是每天寫。後來有一個機緣他下山了,把他寫的毛筆字分享給大家。我覺得他很像一個創作過程,我們在無形當中,把這些想法或是心情轉化成具體的東西。後來有機會接觸到讀者,就把他分享出去,所以我覺得他的創作過程,其實是療癒了我自己。」結尾感謝評審之餘,他也表示:「希望書都不要打折,希望網路買書的時候跟實體書店價格是一樣的,讓實體書店不會倒得那麼快。」語畢現場響起如雷掌聲。左起:老樟、劉旭恭與水滴文化總編輯陳嘉芬(張震洲攝)

接下來進行的是年度生活書贈獎。1980年代起就在圖書館服務、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曾淑賢,擔任本年度年度生活書頒獎人。她強調「閱讀是我們生活的養分」,並感謝從創作出版到推廣的所有參與者,表示這些都讓圖書館有更多資源提供給民眾。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張震洲攝)


以《今夜來放送》獲得年度生活書的作者洪芳怡(中)說明,流行歌不僅是音樂,更是「真實的情感,也是島嶼的心跳與呼吸。」她觀察到,今年有許多得獎書跟「感官」的主題很有關係,「特別多的是跟聽覺有關。我認為這是一個時代重要的轉變,在這個黑暗的時期,光是有視覺是不夠的,我相信聆聽是最溫柔也最強大的交流共鳴方式。」左起:遠流出版總編輯黃靜宜、洪芳怡與曾淑賢(張震洲攝)


《台灣豬,黑白切》作者傅士玲身在美國,由大辣出版主編洪雅雯(左)代唸致詞:「很多人問這本書花了多久時間寫?做了多久的田野調查?答案很簡單也很難,黑白切是個人鍾愛的小吃,從懂事被允許可以外食以來,已經開始做田調,秋冬天寒甚至願意趕早天天做田調。數算起來這本書默默寫了一輩子。寫黑白切與台灣街區的演化故事,寫我從不識乃至於熟悉它的故事,寫吃了一輩子、記在這一世生命裡的田調報告。黑白切單純也極多元,不同城鎮店家各有巧妙詮釋,在地性強悍,食物里程短,可是,最平淡天真的面貌,竟能呈現最洶湧的滋味。感謝值守在鍋爐前方的無數職人推手,半世紀來饗我以美味,謹以這本小書聊表敬意。」右為曾淑賢(張震洲攝)


《回到滬之島》雙作者楊馥慈、曾宥輯特地從澎湖搭機來台領獎。曾宥輯致詞表示,本書描述了兩位年輕人返鄉重新深入漁村,希望回到與海洋、石滬共好的時代。最後他高舉獎座真情地說:「謝謝澎湖和石滬!」左起:裏路出版執行編輯黃阡卉、楊馥慈與曾宥輯。(張震洲攝)


《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致詞:「這是一本關於面向未來想像的光電政策,與面向古遠歷史的卡大地布部落,如何在一片近年形成的『知本溼地』之上,彼此交匯的故事。我想,面對悠遠的歷史、廣袤的土地,以及深厚巨大的文化集體,我們每個個人,都只是如孩童般的存在。而反過來說,從孩童的眼睛看出去,所有事物都應該是新奇而值得敬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值得探索與紀錄的荒野。謝謝春山出版社的協助,謝謝我的家人給予我自由創作的空間,最後謝謝卡大地布部落與台東的夥伴們,謝謝知本溼地。」(張震洲攝)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作者葉郎致詞:「《從前,有個錄影帶店》本身就是一種對錄影帶和那種曾經存在的生活方式的招魂。不僅寫成文字還把它印刷出來,所以還是一種很古典的招魂。2023年迅速科技奇異點的我們,會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失去所愛(的文化媒介),也可能會更頻繁地訴諸招魂。另外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是發現這次降靈會所揭露的訊息,經常不是來自過去,而是來自未來。錄影帶的故事預示了我們靈魂裡的本能對於新媒介的焦慮和非理性的恐懼。而一種媒介步向夕陽的同時,另一種說故事的新形式會在另一個地平線上升。就像我在書中說的,故事在哪裡,觀眾就會跟著遷移到那裡。」(張震洲攝)

頒發年度中文創作獎之前,音樂喜劇表演工作者怡岑以招牌齊瀏海短髮現身,拿著吉他自彈自唱,一口氣帶來經典表演曲目:一夜爆紅的〈分手歌〉、〈市場買菜〉、〈我們之中有人說謊〉等等,自編歌詞內容充滿創意、犀利幽默,十足的舞台魅力讓台下的出版人好不歡樂。


音樂喜劇表演工作者怡岑(陳宥中攝)


怡岑十足的舞台魅力讓台下的出版人好不歡樂(​張震洲攝)

本屆好書獎的年度中文創作頒獎人,隆重邀請到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他表示,平常忙於表演,「更不要說打開書來,走到遙遠的地方,叩問這些問題,得到回答。」但是在贈獎典禮上,他看到各自不同的人在台上出現,敍說各種對文字和創作的情感,是個令他感動的下午。


本屆好書獎的年度中文創作頒獎人、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陳宥中攝)

《殘骸書》作者陳列自述,寫作過程得進入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裡,很令人傷心。但他表示自己「並沒有因為老而感傷」:「今年得獎者當中,我的年紀應該是最大的,但能在這麼多優秀而且比我年輕的創作者當中,跟各式各樣的創作者齊聚一堂,我非常高興。」


《殘骸書》作者陳列(​陳宥中攝)

印刻出版主編、《殘骸書》責任編輯陳健瑜提到,能在國際人權日前夕得獎特別開心。接著她真情流露:「今年是我特別痛苦難熬的一年,也是最讓我感謝從事文學的一年,在我阿嬤生命最後的日子,我有時間就會翻閱《殘骸書》,老師的文字讓我學習痛苦之中可以怎麼冷靜自持。」她表示,跟陳列一起到綠島時,都會在心裡詢問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現在的台灣是不是你們心中理想的樣子呢?她認為,文學的力量在於能夠到達其他不能到達的地方。


印刻出版主編、《殘骸書》責任編輯陳健瑜(​張震洲攝)

2023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得主張貴興以《鱷眼晨曦》獲得年度中文創作,在台上感謝編輯胡金倫,也勉勵所有寫作者:「不管有沒有得獎,希望大家都能繼續書寫下去。」胡金倫也活潑表示:「希望我的小光頭可以跟時報的得獎作品,以及台下的所有得獎作品一樣發光發熱。」


左起:時報文化第一編輯部總編輯胡金倫、作家張貴興與林懷民(​張震洲攝)

作家阮慶岳表示,《銀波之舟》是他對於故鄉屏東潮州的童年追憶,從林懷民手中領取獎座,也讓他格外感動。

他含著眼淚、哽咽描述,約莫二十年前寫完《東湖三部曲》時,有一天接電話竟聽到:「我是林懷民,我剛剛讀完你的小說。」他非常戰戰兢兢,感動作品能獲得閱讀。掛電話前,林懷民說,「我有一件事情要拜託你,以後請你不要讓你的小說主角死得那麼悲慘好不好?」現場也響起連連笑聲,阮慶岳說,從此他更珍惜筆下的角色。


作家阮慶岳(​張震洲攝)

《去你媽的世界》作者郝妮爾亦對林懷民過去的演講內容印象深刻。她表示記憶中,林懷民曾表示,「年輕時候闖了一個禍,就是創辦雲門舞集。」郝妮爾自述從小就想成為寫作者,也形同闖禍:「我是寫小說、也是寫散文的人,這兩者的共同點是我會用盡全力讓讀者閱讀起來不費力氣。寫完書以後我發現,我的母親也是用盡力氣來讓我活得不費力氣的人,我先生也延續了這樣的意志,讓我成為母親之後還可以繼續創作。」感人發言讓現場不少人默默拭淚。


作家郝妮爾(張震洲攝)

《橫斷台灣》作者游旨价一身輕裝現身,與現場分享出書後的讀者回饋:「讀者們對我們說,原來高山上的植物和臺灣人一樣,都是多元的、來自四面八方的組合。而這樣的組合,不論是高山植物還是臺灣人,都是經過一次次,因緣際會,或許不可複製的歷史遷徙所形塑而成的。也因此,如今在這座島生存與生活的生命,都具有一樣的特性,第一是多元組合,第二是不可複製的獨特性。當我們在思考『臺灣』是什麼的時候,或許往往太關注在人類自身這個物種,但透過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的演化與遷徙歷史,我們才能從萬物同源這樣的宏觀視角,定位出我們和這個地球最真實的連結。」


《橫斷台灣》作者游旨价(張震洲攝)

《噢,柯南》作者唐捐戴著報童帽,活力十足上台:「我認為詩人的責任,就是要試練語言,同時呢,將他的成品投諸於社會;投諸於讀者,撩動人心。至於是用什麼來觸動人心呢?有時候是用我們的靈思;有時候用我們的情感;但有時候也可以是一種笑聲。我希望寫一本詩集,是可以讓讀者愉悅,然後讓讀者有感受,有感悟,同時如果能發出笑聲,那就更棒了。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受歡迎的胡鬧的詩集,我寫了很多本,每一次我自己鬧得很開心,別人沒什麼反應。這一次呢,大家好像有點做表情給我看了,所以我覺得很愉快,可以繼續這種胡鬧寫詩的實驗。今年出版了很多好的詩集,我覺得有很多很獨特好點子的詩集,他們都應該要繼續被看見。所以我很榮幸也很高興想要邀請大家一起來閱讀詩集。」

唐捐以感謝雙囍出版主編廖祿存的鼓勵作結。沒想到,廖祿存準備了秘密生日花束,讓唐捐驚喜萬分,全場共同祝賀唐捐生日快樂!主持人包子說:「喜上加喜,不愧是雙囍!」一番急智妙言惹來全場歡呼尖叫。


詩人唐捐(左)一手高舉生日花束,一手喜拿Openbook好書獎獎座、雙囍出版主編廖祿存。(張震洲攝)

《暗路》作者李金蓮,同時是Openbook閱讀誌常務監事。頒獎前,主持人包子向現場說明:「據說Openbook總編輯周月英在決選會議上特別要求評審,請不要因為金蓮跟OB的關係,就特別對待這本書。而當金蓮姐接到主辦單位通知獲獎的電話時,也不敢置信,連問了三次『真的嗎?我真的得獎了嗎?』」

李金蓮感性致詞:「謝謝評審看見了它(《暗路》),也鼓勵了我。也謝謝在天上雲遊的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我年少的時候他也看見了我。能夠閱讀的人生很幸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閱讀或有機會閱讀。喜愛文學喜愛閱讀的朋友,我們要繼續地保持熱情。」


《暗路》作者李金蓮(右)與九歌出版總編輯陳素芳(左)。(張震洲攝)

九歌出版總編輯陳素芳指出,李金蓮從事編務工作多年,是專業的讀者,更是專業的寫作者。「其實她是自己最嚴格的把關者!」陳素芳說,出書後大家都對李金蓮的作品非常期待,或許也想看看「以前你那麼挑剔我的作品,現在換我來挑剔你的作品」。不過,陳素芳微笑表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認為李金蓮創作出《暗路》就像繡花,「織就了一幅疏落有致的浮世繪」。

今年度,春山出版社一口氣以黃瀚嶢《沒口之河》、魏明毅《受苦的倒影》、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及游旨价《橫斷臺灣》等自製書,得到年度生活書與年度中文創作的肯定。春山總編輯莊瑞琳表示,春山營運進入第5年,今年23種出版物中,就有4本書得獎,非常榮幸。

她認為,這4本得獎書即便主題領域不同,卻猶如「打開黑盒子」,深入一般讀者未知或迴避的議題:「《橫斷臺灣》打開植物的身世,從此臺灣與全球的連結多了一個百萬年尺度。《沒口之河》打開一個地方爭議的深層脈絡,透過每一種植物的書寫,深入知本溼地與部落的根莖,這是一本充滿地下莖連結的著作。《受苦的倒影》讓我們看見苦難工作者工作現場的伏流,提醒著原來當代處理人生苦難的機制已成為迷思。《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則剖析30年來移工在臺灣的生活與遭遇,事實上他們不應該再是地下社會,他們就是臺灣社會的一部分。」


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張震洲攝)

她指出,春山每年仍舊維持超過八成的自製書占比,證明台灣出版在人文社科甚至科普領域仍有很棒的原創能力。接著,莊瑞琳話鋒一轉,提到今年3月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在中國遭到拘捕後下落不明的事件:「作為一個同業,能做的非常有限,但我只知道,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希望自己不要忘記,也希望大家為他祈禱,希望富察明年可以站在這裡。」引發現場支持掌聲如潮。


左起:Openbook閱讀誌常務監事李金蓮、理事長莫昭平與總編輯周月英(張震洲攝)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2-15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