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可口又養腦,不可思議的巧克力繪本:《巧克力身世之謎》
《巧克力身世之謎》的前身為福音館在2021年出版的月刊繪本《たくさんのふしぎ》4月號,由原繪者Junaida在新增插畫及重新繪製封面後,單行本《ひと粒のチョコレートに》於今年10月初出版,正體中文版也隨後在11月跟上腳步,成為親子天下「科學不思議」系列的第7七本作品。這本書由專門研究食品油脂的食品物理學教授佐藤清隆撰文,他投身這個領域已經超過了40年的時間,巧克力的油脂更是他的專攻項目。
➤可口的知識與書封
佐藤清隆對巧克力的功效、產地、歷史等各方面,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在撰寫本書之前,他還出版了數本與巧克力相關的專書,包括合著的《可可與巧克力的科學和浪漫》(暫譯,カカオとチョコレートのサイエンス・ロマン)、《巧克力的科學》(暫譯,チョコレートの科学),以及獨著的《巧克力的散步道》(暫譯,チョコレートの散歩道),甚至還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台手動式可可豆專用石磨機「ショコラミル」。如果巧克力是甜食中的國王,那佐藤無疑就是巧克力研究裡的王者。
對繪者Junaida來說,情況則大為不同。與過去充滿想像的創作內容大相逕庭,《巧克力身世之謎》是他的第一本科學繪本。他在個人Twitter上提到,製作這本書耗費了一年的時間,過程中他不只到Meiji明治與蒲公英巧克力(ダンデライオン・チョコレート)的工廠參觀,還在家裡種植可可以便觀察。為不同以往的主題與領域插畫,對他來說是一次收穫豐碩的創作經驗。
在談書中內容之前,必定要先提的就是讓人驚豔的書籍設計。本書由日本知名的裝幀家祖父江慎與志間かれん(cozfish)共同打造。祖父江慎經手過的書籍無數,松本大洋、酒井駒子等人的書籍都曾由他擔綱裝幀設計。
Junaida在分享新書上市的書訊推文中也特別提到,這次為了呈現類似巧克力包裝風格的書籍,下足了功夫,藏有各種巧思。包括印刷在コズピカ銀紙上,有著刻意裁剪,如撕開的包裝紙的銀色部分,以及拿掉書衣後,像一大塊完整巧克力的書本本體。
除了這兩項明顯的設計外,為了更顯逼真,還有一項較容易忽略的設計,也就是後書衣摺口上的虛線。Junaida玩心大起,要大家務必將它摺起來,感受一下這別有趣味的小小驚喜。這些考慮周到的細節,不只成功呈現甜蜜美味的視覺效果,也讓人更為期待起翻開書頁後的精彩內容。
➤神奇的巧克力之旅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但它究竟怎麼製作而成,真的毫無概念。這一趟解謎之旅以巧克力入口即化的口感開場,帶出製作巧克力必不可少的油脂以及它的原料可可樹。可可油會在約25度以下的溫度呈現堅硬的結晶,但又會在接近人體體溫的溫度下融化。在所有用來製作食物的油脂中,只有可可油具有這種特性。看到這裡,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奇妙,因為有這樣的植物存在,人類才有機會發現並利用這個特質,製作出如此可口討喜的甜食。
佐藤清隆接著介紹了可可樹苗的生長環境,以及它在生長期間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在歷經重重挑戰下長出來的可可果實,通常會有30至40顆的可可豆被果肉包覆在裡頭。這樣的份量看起來好像不少,其實也只夠做出一片普通大小的巧克力磚而已。
要從可可豆變成巧克力,在採收之後,還要經過發酵、乾燥、烘烤、去皮、加熱及研磨,還有調溫冷卻定型等步驟。其中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發酵」。過去我只知道咖啡豆有水洗、日曬、蜜處理等處理法,但不曉得原來可可豆也有類似的加工過程。
發酵不只去除可可豆的酸澀味,還藉由可可樹所在環境中不同的微生物種類與數量,讓發酵後的可可豆各具獨特的滋味。換句話說,可可豆的風味記載的是不同的風土記憶,像是書中提到厄瓜多的可可豆苦味酸味皆強,香氣類似花香,但是到了委內瑞拉,苦味就較為柔和,有著類似堅果的香氣。
透過佐藤淺顯易懂的文筆,我們瞭解了可可油脂在接近人體體溫下融化的神祕特性、可可樹的種植過程、果實收穫前的艱辛、加工過程中涉及的工序,因產地不同而產生的味道差異、從可可飲料逐漸變成巧克力,成為療癒人心的甜食代表的演變歷史,以及直到製作出牛奶巧克力為止的反覆實驗過程等等。
雖然巧克力是當前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入手的食物,但讀完這本書就會知道,從人類發現可可樹開始,一直到讓巧克力演變成現在的形式,實際上經歷了近一萬年的漫長時間。在這麼長久的時間裡,人們不斷不斷研究如何讓巧克力變得更加美味以及方便食用的方式。當我們慶幸自己生活在輕輕鬆鬆就能享受巧克力時代的同時,也要知道它其實得益於過去的各種技術改良與不能稱上幸運的巧合。手中的巧克力蘊含的不只是人類的智慧、創意、技術,同時也有著侵略和剝削的歷史。
《巧克力身世之謎》從科學也從人文的角度切入,提供了與巧克力相關的一切,傳達了扎實的食育知識。如果大小讀者跟著佐藤教授詳盡的解說,以及Junaida別有魅力的插畫走完這趟解謎的旅程後,能藉由這個受人喜歡的甜食對相關的科學和歷史主題產生興趣就太好了。●
|
作者簡介:佐藤清隆 1946年出生。日本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工學博士,專精於食品物理學。2010 年以前,在廣島大學研究巧克力等食品的油脂特性及應用,同時教授相關領域的課程。持續與日本國內外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也經常協助手工巧克力店家,在製造過程中提供技術建議。 繪者簡介:junaida 1978 年出生,畫家暨藝術家,擁有個人品牌Hedgehog Books。作品有《HOME》、《Michi》、《怪物園》、《的》等。曾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榮獲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理事長獎。近年來,不斷拓展不同領域的合作,也持續專注於繪本創作。 |
跨世紀臺漫》揮舞四格漫的漫畫家——蔡志忠與他的時代
對於1980到90年代的臺灣,「蔡志忠」三字與其說代表著一位漫畫家,不如說更接近一種文化現象。他的崛起可說是整個時代心靈的寫照,是回顧臺灣解嚴前後的大眾文化史不可忽視的名字。
然而令人感慨的,曾經這麼重量級的漫畫家,在今日臺灣大概只有一定年紀以上的讀者才會知曉其大名,對新一代讀者而言,不是全然陌生就是僅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這當然涉及漫畫家的人生選擇,然而「遺忘」似乎也是臺灣不同世代漫畫家共同面對的詛咒。
➤早早開啟的漫畫之路
蔡志忠1948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花壇鄉,個性靦腆害羞的他,從小就熱愛漫畫,不只閱讀更愛拿著畫筆塗塗抹抺。15歲就嘗試將作品投稿出版社,立刻獲得青睞,在獲得錄取通知的當晚,取得父親的首肯後,蔡志忠隔天就隻身一人帶著250元前往臺北打拚,開啟他的漫畫生涯。
在1960年代,呼應著臺灣漫畫當時的主流,少年蔡志忠的作品主要以武俠為題材,包括《黑地獄》、《金面人》、《紅劍劫》共兩百多本。熱愛電影的他,分鏡和構圖都充滿電影的流動感,也間接說明了日後他轉向製作動畫。1971年蔡志忠考入光啟社,開始卡通影片的創作,在擁有獨立製作的能力後,進而自組了卡通工作室,製作《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
但或許是技癢難耐,在1983年蔡志忠重新投入漫畫的創作,這一次他投入四格幽默漫畫的領域,於報章雜誌上連載《大醉俠》、《肥龍過江》、《盜帥獨眼龍》和《光頭神探》等作品,獲得市場熱烈的迴響。
這些漫畫無論故事背景或角色設定皆明顯挪用香港電影,尤其臨摹香港演員「光頭神探」麥嘉的漫畫形象,幾乎成為蔡志忠筆下的註冊商標。然而,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關鍵還是在於蔡志忠對四格漫畫形式的運用和掌握,利用起承轉合的邏輯傳達他獨有的幽默感。雖然不乏對日本四格漫的參照,但他很快就走出自己的特色,無論質量都不亞於植田正志(植田まさし)等日本四格漫的大家。
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臺灣每賣出9本書,就有1本是蔡志忠的漫畫;每銷售4本漫畫,就有3本是他的作品。經典本身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文本,改編成漫畫,就如同古人的注經解經一樣,必然加入蔡志忠許多主觀的見解和思索,特別是道家和禪宗著作,這也讓蔡志忠從幽默漫畫家,轉而建立了某種接近思想家或哲人的形象。
➤經典的四格漫畫轉譯
這當然是十分特別的現象,反映出威權行將鬆動的那個年代裡,人們對於長期思想壓抑的反動——以道家或禪宗隱隱反抗官方推動的「正統」和「傳統」。另一方面,也間接顯示著人心的惶恐不安,急需找到能安頓身心的寄託。
蔡志忠的漫畫經典,就像當年同樣紅極一時的作家林清玄的「菩提」系列一樣,提供了淺顯易懂的進路,成為速效的心靈撫慰。日後蔡志忠作品在中國爆紅,也可以說是出於相同的理由。隨著臺灣現實和思想環境的改變,加上蔡志忠將發展的重心移往中國,這樣一位曾和臺漫畫上等號的創作者,逐漸被新一代的讀者淡忘。
或許,在今日談中國古籍經典可能太沉重,反而是那些將中國經典小說或傳奇改編的幽默四格漫畫,更能讓人貼近蔡志忠的漫畫之道。倘若我們從技藝的層次,回顧蔡志忠迄今的漫畫創作,貫穿他創作人生的,正是他對四格漫畫的鑽研和挖掘,讓這樣固定的形式,可以承載幽默,也可以傳遞哲思;能對當代提出批判,又能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既能搏君一笑,又能豁然開悟。
簡而言之,四格漫畫是蔡志忠數年苦心打造的神兵利器,可隨著內容做出不同的招式。
就像全集中「小說」類的作品,蔡志忠將這些人人皆知的小說,以四格漫畫重新搞笑新詮。與其說他想重現什麼原著精神,不如說是以故事的既有設定,針對解嚴到世紀末的臺灣社會,以幽默嘲諷的方式進行批評。筆調看似輕鬆,甚至偶有畫外導演入場的敘事實驗,但卻招招犀利,刺向革命熱情退去之後,那被物質和虛無主義籠罩的現實。
然而,這些深刻的批判,仍以「笑容」包裝,是讀來心有同感的苦笑。這種嘲諷的功力,說明了漫畫家對現實觀察的深刻,以及對於「幽默」深入的鑽研,無疑已是上乘喜劇的火候。
綜觀這些作品,蔡志忠將四格漫畫這把寶劍舞弄得虎虎生風,如庖丁解牛一般,將現代社會的問題一一攤在陽光之下,即使20多年後讀來,依舊能感同身受。也因為這個時間的距離,人們才能明白,將一時一地的批判變成不受時空限制的普世觀察,才是蔡志忠作為漫畫家或成為文化現象最關鍵的因素,更是中壯輩讀者難忘蔡志忠漫畫的原因。●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in Comics
作者:蔡志忠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Nie Yinniang in Comics
作者:蔡志忠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志忠
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4歲半時因為父親送的一塊小黑板,找到了人生志向,從此心無旁騖地朝著漫畫家道路前進。15歲時,將作品寄至臺北集英社,接到錄取電話後決定休學,帶著250元隻身北上,成為職業漫畫家。期間以多本中國典籍漫畫征服市場,創下總銷量5000萬的佳績,銷售版權通行世界60個國家,閱讀人口上億。
2010年,發表閉關10年的物理大作《東方宇宙三部曲》,將畫筆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數學,以東方思維重新解構物理公式,並以此套書入圍第35屆金鼎獎。
2013年,蔡志忠的《漫畫哲學經典》系列套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為紀念其漫畫創作第50週年,年底隆重推出《漫畫中國經典》系列套書,包括《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漫畫史記.世說新語》、《漫畫六朝怪談.聊齋誌異》、《漫畫唐詩說.宋詞說》、《漫畫唐詩三百首》、《漫畫菜根譚.孝經》等。
2015年,蔡志忠因為對禪學深刻的體會,推出以禪為主題的筆記套書《四季禪》。2016年推出《中國哲學經典解密》系列套書,包括《論語解密》、《莊子解密》、《菜根譚解密》、《心經解密》和《禪說解密》等。
蔡志忠擅長以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線條型塑人物,將傳統的哲學典籍、諸子百家思想、中國佛理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在幽默中,帶領讀者體會強大的經典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