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角色授權.日本》日本角色銀行總裁陸川和男: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是未來重要趨勢
日本角色銀行是專門針對角色經濟,提供行銷與諮商業務的公司,將消費者觀點與概況提供給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規畫。日本角色銀行總裁陸川和男首先以表格說明,角色商品在日本的市占現況。
2022年的統計指出,整體持有度大約為76%,其中男性為68.4%,女性為83.8%。學齡前幼童有9成以上都擁有角色商品。男性大抵是隨著年齡遞減的,但即使到了40到65歲,還是有接近4成。而女性一直到30多歲前,持有率仍高達8成以上,既使到40歲以上,還是維持在70%,持有率相當高。由此可知,大部分日本人都非常喜愛角色商品,也因此,許多日本企業都積極活用角色商品。
接著談不同年齡對於角色商品的好感度。從表格可以發現,從學齡前到小學生,好感度都非常高。不過在10-12歲、13-15歲,好感度有稍微下降,因為從小學高年級到國中,正好處於青春期,會覺得角色商品比較幼稚。但到了16-19歲以後,也就是大約高中或進入大學之後,好感度又會慢慢上升。
陸川指出,其實隨著人漸漸長大,人與角色商品的關係也會改變。當人生越來越多工作或學業上的煩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小時候愉快的事情,這時候,角色會成為「回憶的媒介」。
消費者在使用角色商品時,究竟在追求那些事物?角色商品又扮演那些職能呢?根據調查結果,名列前茅的包括:「元氣活力」、「日常生活樂趣」、「理解的對象」等。
有趣的是,這個統計已進行多年,疫情前最重要的功能是「療癒」,疫情之後則轉為「元氣活力」。或許是因為疫情帶來的壓抑與非日常,讓消費者很期待角色商品能多提供元氣、活力。
以下這張圖表,以一年為單位,將延伸商品最「吸金」的前100名IP角色列出,並進一步區分為國內角色IP跟國外角色IP。
在2019年,前100名最強獲利IP占了整體角色IP市場的87.58%,可說是非常驚人。到了2020年,前100名最強獲利IP則占全市場的89.49%,2021年則提升到89.96%。海外角色在2019年占30.10%,但到了2020年縮小到只有27.63%。推測是因為疫情,很多海外電影延期播映的原因。而這兩年,日本剛好有幾個熱門IP竄起,如《鬼滅之刃》、《咒術迴戰》,所以整體提高了日本角色市場的優勢。
接著,從不同年齡喜歡的角色商品,也可以發現有趣的差異。在0-2歲、3-4歲年齡段,第一名的差距很大。到5-6歲、7-9歲時 ,第一名是寶可夢,到了10-12歲、13-15歲,第一名都變成了鋼彈。大致可以發現,從5-6歲後,小朋友喜歡的角色,開始偏向遊戲中的角色。
從16-19歲,一直到30歲左右,第一名的都是寶可夢。到了40、50歲時,第一名變成了鋼彈系列。近年的現象級漫畫《咒術迴戰》,在16-19歲占第2名。
可以發現,以動漫帶動商品人氣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所謂的「Highteen」:接近20歲、年齡層較高的青少年。而寶可夢則已成為跨越世代,都非常受到支持的一個IP了。
在女性部分,0-2歲的第一名還是王者麵包超人,3-4歲時是光之美少女系列,5-6歲是角落生物,7-9歲、10-12歲,一直到13-15歲,第一名都是《鬼滅之刃》。不過,這是2022年的數據,在即將公佈的2023的數據,在7-9歲與10-12歲的冠軍是角落生物。換句話說,之前在2020和2021年紅極一時的《鬼滅之刃》,熱潮已經慢慢退去了。
16歲以上到50歲以上的女性,穩坐第一名寶座的都是Snoopy。在16-19歲的第2名是《咒術迴戰》,然後在20多歲年齡段的第4名,也一樣是《咒術迴戰》。日本動漫的影響力,在highteen族群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女性族群也是如此。
相較於激起動漫影響力的青少年,在20到30多歲左右這個區段,因為已經能自由運用金錢了,他們的消費成了帶動了日本角色市場的主力。在社群媒體上,20到30多歲也比較會積極的傳遞,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訊息傳播力。因此,這個族群經常是廠商進行訴求與溝通的主要年齡層。
銷售通路方面,以下這張圖表,顯示日本通常在哪些地方購買角色商品。
占比最多的是量販店、超市等通路,再來是網路販賣,如網購等等,這在疫情之後有了很大的成長。第3個才是專門銷售角色商品的商店。圖表最右邊,有一塊很大的「其他」,包含了便利商店、書店、百元店或者類似臺灣B&Q這類大型購物中心等等其他管道。
日本的角色商品市場非常大,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管到任何銷售通路,幾乎都可以看到角色商品的販售,無論到哪裡都可以買得到。
商品種類方面,一如過去,「玩具」是最重要的項目,大約占3到4成。在疫情期間,公仔、卡牌遊戲、模型都是業績比較好的品項,飾品則是衰退的品項。陸川和男特別指出,因為日本出生率降低,整體人口減少,且積極推動線上授課,所以「文具」已經是個成熟、飽和的市場,相信未來這方面的需求會逐漸減少。
角色銀行也觀察到,社群媒體已經成為將消費者帶入實體店面的重要工具。
統計時,詢問了一些零售店的老闆,他們提到絕大部分的客人,都是因為在社群媒體看到商品資訊後,才到店裡購買。
這是個非常大的改變。過去消費者購買角色商品時,很多是衝動性消費,現在則都是有目的的購買,這是非常大的轉換。
陸川和男總結暢銷商品的特色:
- 商品必須忠實呈現角色的世界觀。
- 具有「收集」、「可交換」的概念。
- 最好能讓消費者感到期待,或賦予額外的驚喜。
- 「限定商品」也會很有話題,比如只能在特定地點購買。
- 售價不能太高,生活類最好在1000日圓以下。
陸川也列出想打入日本角色市場的5點準備:
首先,要明確目標。從先前的資料可以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對於角色商品的喜愛是非常不同的。不只性別與年齡的分類,也可以用生活型態、價值觀系統來進行分類,藉此尋找出目標社群。
第二點,要運用企劃能力、提高企劃能力。比如這兩年很熱門的角色「內褲兔」跟「吉伊卡哇」,都是創作者先靠自己的能力把角色炒紅,才有經紀人跟製作公司找上門。因此,如果IP價值能提高,一定會吸引更多經紀公司。
第三,進入不同國家前,要進行在地化。比如日本可能有特定喜歡的顏色使用法,在進軍任何國家前,都應該進行在地化。
第四點,要擬定短期、中期與長期的規劃,並時時回頭確認、調整目標。陸川不建議將所有安排都丟給經紀公司,因為著作權人通常是推動IP的重要關鍵,因此一定要有鮮明的計畫。
最後,因為目前是資訊相當氾濫的時代,因此調整商品與目標的節奏與速度感很重要,要隨時觀察在地市場的變化。
總結而言,陸川認為「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未來將更重要。
他認為「時間」、「空間」與「人間」的改變都相當重要。舉例而言,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採取遠距辦公,居家辦公時,生活時間就會改變。比如過去消費者是因為到迪士尼樂園遊玩,才會購買迪士尼商品,現在則可能先在家裡購買了周邊商品,因為喜歡才會想去主題樂園。又比如,除了虛擬與實體空間的差別之外,現在也有從大都市流動到小型都市,或者從都市流動到自然空間的趨勢。唯有把握這些趨勢,才有能找到商業的突破口。●
企畫:文化內容策進院、台灣角色品牌授權協會、Openbook閱讀誌/撰稿:吳致良/責任編輯:周月英、林鈺馨、趙俐雯/編輯協力:沈雅婷
▌2023臺灣文博會-角色IP論壇
時間|2023.09.27 (三) 13:00 - 16: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5-1(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主持|彭愛萍(台灣角色品牌授權協會秘書長)、張斯雁(文化內容策進院全球市場處組長)
與談|Thomas(Hankil Nam,Managing Director of ICONIX )、趙泰奉(韓國文化內容授權協會 會長)、Andy Y. Toyama(⽇本⾓⾊授權協會副理事⻑)、胡安之(胡創有限公司負責⼈)、呂苔君(LINE貼圖暨創作者事業部副總經理)、⾼景星(Memes迷母豐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克(職場圖文IP-我是⾺克)
論壇主題:
- 國際IP角色海外市場攻略案例分享-從席捲全球《淘氣小企鵝》(Pororo)角色動畫影集,探索韓國IP海外定位及市場推銷策略
- 臺灣IP出海-從消費者喜好找尋角色塑造新路徑
- 運用IP「品牌聯名」合作,激發更多合作的想像
2023臺北詩歌節》未曾立志成為詩人,創作念頭由內而生:專訪駐市詩人碧娜(Bina)
「我從10歲開始在考卷的背面寫詩,從沒想過要寫給誰看,只是覺得自己非寫不可,而且從中感到無比的快樂,就這樣直到快50歲,才第一次出版詩集。所以我認為,不管從事任何創作,最重要的就是熱情(passion)。」74歲的印度作家碧娜(Bina)應臺北詩歌節之邀來台擔任駐市作家,預計在台停留3周,並出席多場座談。
碧娜甫抵台第二天,9月18日便在台大外文系口譯課受訪。她帶著奶奶般的家常親切笑容,不斷向在場的大學生們強調:「我最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因為我從你們身上學到很多,所以我是來聽你們問問題的。還有,你們千萬要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言談間洋溢熱情。
➤秉持文化多樣性理念,發行《國際藝廊》雜誌
碧娜除了是詩人、小說家,也是編輯、設計師、藝術策展人,在印度文壇舉足輕重。最為人所知的是她在1997年創辦的雜誌《國際藝廊》(International Gallerie),介紹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與社會風潮,也為各族群文化發聲。碧娜喜愛旅行,《國際藝廊》即是她實地走訪各國田野調查的探索與紀錄。
難以想像,這本享譽國際的雜誌,從採訪、撰文、編輯到美術設計,幾乎全由碧娜一人包辦。但囊括整本雜誌工作的她,自言根本不懂財務,不清楚每一期雜誌的發行量、銷量和收支等。被問及創作與現實之間的妥協,她一貫率真說:「就像我開始寫詩一樣,人不是立志成為詩人而變成詩人,而是創作的念頭是由內而生(inside you)。你的熱情必須優先於金錢的考量,一旦你太早思考商業問題,你就會妥協,而創作不應該有任何妥協。」她坦言雜誌長年靠著不穩定的資助發行,因預算有限,每期的製作都非常辛苦。去年雜誌屆滿25週年,她原本宣告就此停刊,但在身邊朋友的鼓勵和「請命」下,最終決定從一年兩期改為一年一期,繼續為雜誌努力。
這次她特地帶來發行於2015年、第36期專刊《國際藝廊 台灣:變遷編年史》(Taiwan: Chronicles of Change),內容遍訪舞蹈家林懷民、藝術家陳界仁、攝影師張照堂、詩人余光中,還有生於荷蘭,如今定居台灣、推廣偶戲文化的羅斌(Robin Erik Ruizendaal)等藝文創作、推動者。
她回憶2014年首度來台取材的過程,直呼驚豔連連,例如與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林麗珍暢談創作,在蘭嶼認識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對他「海洋深植我心中」的言談和實踐,深受感動。除了台灣,她也製作過日本專刊,行過中亞包括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她表示,製作《國際藝廊》秉持的理念即是「文化多樣性」(culture diversity)。
再度抵台、駐市臺北,她以平和心情道:「我沒有任何預期,希望能放開心感受一切。」
從雜誌出發,碧娜也談到紙本閱讀式微。她不免感嘆,隨著數位化與全球化浪潮,越來越多藝術家需身兼行銷。但如何在把自己推向國際,以及保存獨特在地性之間求得平衡,是大家共有的挑戰。雖然《國際藝廊》也提供線上訂閱,但她仍「老派」地熱愛紙本印刷的質感。
這樣的情感,或許就像她對「自然」永恆的鄉愁。
➤無懼強權,痛恨族群分裂,寫詩不忘表達政治立場
英文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但印度各地的方言多達千種。碧娜幼時在家父親與她說英語,母親說的則是孟加拉語(Bengali),兩種語言她都能聽會說,但就學後使用的是英文,自然成了她表達最流利的第一語言,「我連做夢都用英文。」
碧娜以英文寫作,詩作用字簡單,意象也不繁複,卻具有流動的韻律感,充滿流水、森林等自然意象。她其實在大都市孟買出生長大,「因為身處水泥叢林,我從小就很期待爸媽帶我們到公園或親近大自然的地方玩,尤其是河邊的祖母家。但寫作時,我常是借用自然元素,表達政治意涵。」
例如詩作〈尋求的雨〉:
關於語言,碧娜並沒有母語焦慮,反而分享大學時的一則「笑話」:當時她就讀於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大學,一心嚮往當醫生。沒想到物理老師用孟加拉語講課時,她完全聽不懂,舉手請老師翻譯成英文,卻被老師嚴詞批評:「妳身為印度人,竟然不會孟加拉語,妳真該感到羞愧!」於是她一怒之下便退選,放棄學醫,「改修英語文學去了。」
碧娜解釋,印度擁有複雜的族群、宗教、文化、語言。她提到,聞名世界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是用孟加拉語寫作,「在印度,孟加拉語也被認為是最詩意的語言,甚至是激進、反叛的象徵,比如會與叛逆的社運分子形象連結。」
此外,印度北方和南方人的臉孔輪廓也不太一樣。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加爾各答裡,有聚集中國移民的Chinatown,南部有Dravidian(達羅毗荼人,又稱德拉維達人),還有被葡萄牙殖民過的Goa(果亞)邦,甚至也有猶太人等。身處這樣的印度,碧娜痛恨傳統種姓制度造成的分裂,珍惜能與豐富多元的文化共存。
碧娜對現場的學生們說,自己從年輕時就受左派思潮影響,一路參與社運,雖然後來走上創作的路,也始終想為不公不義發聲。現在,她憂心印度在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掌理下,正一步步走向印度民族主義極端,獨尊印度教、迫害非印度教人。
莫迪藐視印度《憲法》,預計將國名由「India」(印度)改為「Bharat」(婆羅多)。更不用說政府放任民眾恣意攻擊穆斯林、公然逮捕與政府立場不同的記者與社運人士等,「現在印度真的面臨最糟的時刻。」
印度國內氣氛肅殺,連藝文活動都受干預。不久前,碧娜在孟買主辦詩人活動,當下竟有警察來盤查,「所以我家人警告我,最近行徑要小心。但我都這把歲數了,我才不怕,我就是要抗爭(fight),就算入獄也無所謂。」說到激昂處,碧娜高舉起握拳的雙手。
➤「我最終的祈望,便是世界的融合,與和平」
碧娜走訪國際,也常因女性身分受到矚目。她談到,印度就和其他國家一樣,存在性別不公的問題。過去印度「童婚」問題嚴重,她外婆和媽媽分別在9歲、14歲便成婚,不過她很幸運自己從沒因女性身分而受歧視,工作也很順利。「相較於過去把婚姻當成女性的人生預設,我很高興,我的女兒決定不婚也不生,而且越來越多這一代的印度女性和她一樣!」
這次受邀來台,碧娜亦將參與「女人與詩的簡史」、「亞洲的女性視野」兩場座談。她也興奮表示,自己不久後將為一對印度的男同志朋友證婚,樂見LGBTQ族群的發聲。
身為以英文寫作的印度人、走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與出版人,對碧娜而言,性別身分不該成為阻礙,而「印度」也不該是一個分化的標籤。她雖是孟加拉-印度裔(Bengali-Indian)、出生在印度教家庭(Hindu family),但她寧可放棄這個宗教標籤,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與世界的公民。
如同她曾撰文〈成為印度人〉(The Idea of Being Indian )指出:「國家的概念,本身提出了更廣泛的問題,亦即什麼是國家?以及它為什麼存在?」她相信地球人其實都是一體的(one people),而政治或宗教都可能成為分裂的工具。
這也是臉上帶著皺紋與風霜的碧娜,殷殷對學生們說的:「對於傳達理念,沒有最有效的創作形式,唯有合作。而我最終的祈望,便是世界的融合,與和平。」●
時間|9.24(日)1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2F多功能空間(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持|潘家欣
與談|碧娜、馬尼尼為
簡介|印度詩人碧娜身分多元,除了是傑出詩人,也是設計人、藝術思想雜誌的創辦者;而馬來西亞旅臺詩人馬尼尼為涉足多項創作,無論在文學或藝術裡,均赤誠、尖銳、任性,以直截力道撞開感覺的通道。她們的詩想交流是跨文化、跨世代、跨領域的。並邀請同樣跨界力道十足的創作者潘家欣主持。( 無需索票,座位有限,滿座則不開放入場。)
專場講座《亞洲的女性視野》(詳情請按我)
時間│9.30(六)13:30(電影放映《波濤最深處》)15:00(講座)
地點│光點台北電影館1F電影院(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
主持│林巾力
與談│碧娜、黃明川
簡介|黃明川導演的《波濤最深處》連結了多位亞洲女性詩人。本場次將先放映該片,再邀請身為該片顧問及主要被攝者的詩人碧娜現身說法,與導演攜手梳理亞洲女性共同的命題與殊異的處境。甫就任臺灣文學館館長的林巾力教授,以她的國際視野和在地研究,串連起這跨域的深入對話。
入場方式|電影放映《波濤最深處》為索票入場。9.15(五)12:00開放線上索票與實體索票,每人限索1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活動當日將依現場情況開放候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