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未告知二度改編,漫畫家合田螢冬對出版社象徵性求償日幣3元,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日本出版業近日發生一起漫畫作者對出版社求償的訴訟案。漫畫家合田螢冬自2021年開始,接受文華社委託繪製三石眼鏡的網路小說《小惡魔教師Psycho》漫畫版,連載2年多來,為文華社創造了超過7億日圓的營收。

然而,握有小說版權的原作開發工作室「taskey」,2022年宣布將自行推出直式全彩漫畫。合田控訴出版方不僅未告知便將作品二度漫畫化,新版直式漫畫更有多處照抄她對原著的詮釋。自己努力創作獲得迴響後,輕而易舉地被他人收割成果,文華社與taskey卻對侵權一事消極處理,讓她覺得彷彿被用過即丟。

今年8月29日,合田在社群媒體透露,她已向文華社提出訴訟,求償後發漫畫未履行報告義務損害金1日圓、出具虛假報告損害金1日圓、以電子郵件造成精神痛苦損害金1日圓,共計3日圓的象徵性賠償。

■講談社等日本出版巨頭,為防止漫畫原畫逸散,今年5月共同出資成立社團法人「漫畫檔案機構」,並在8月宣布正式營運。過去,漫畫原稿在印刷製本後,未妥善歸還漫畫家、又或者被發現流落海外拍賣會的問題時有耳聞。對此,講談社與集英社、小學館、角川等15家出版社,決定透過漫畫檔案機構,保障創作人權益及守護珍貴文化財。

此機構以秋田縣橫手市的增田漫畫美術館為據點,著手進行手稿收集、保管等工作。增田漫畫美術館館長大石卓提到,漫畫檔案機構整理、保存原稿之餘,亦希望未來能予以活用。此外,後續也預計以經營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的京都精華大學為中心,在日本西部成立另一處漫畫原稿大規模保存據點。


增田漫畫美術館中的漫畫檔案管理室(左)設有可觀看數位原畫的大型觸控面板。(© 橫手增田漫畫博物館

■日本東京大學於9月1日在彌生校區正式開設「大江健三郎文庫」,紀念今年3月逝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大江在小說創作之際,總是反覆修改草稿,連作品標題都會斟酌再三,因而留下諸多未發表的小說、評論稿等珍貴資料。東大將大江共約1萬3000張親筆原稿全面數位化,在文庫中向研究者開放,這個文庫也成為目前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作家檔案庫。參與紀念儀式的大江次子櫻麻提到:「我從懂事起,就深刻記得父親執拗地一筆一畫反覆書寫的身影。文庫的設立,若能對今後文學研究有所貢獻,就是最讓我們感到快樂的事了。」

【得獎消息】

■第18屆中央公論文藝獎評選結果於8月出爐,川越宗一的《Passion》(PHP研究所)與佐藤賢一的《刀劍交鋒》(中央公論新社)同為本屆獎項得主。

川越宗一在2018年以出道作《燦然於天地》奪得松本清張獎,其後亦創作出直木獎得獎作《熱源》,以及《海神之子》、《未竟的王道》等佳作。新作《Passion》以「最後的日本人牧師」小西曼西奧的人生為軸心,講述異文化的相遇、摩擦,以及自紛爭中萌生的希望。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當時名為彥七的小西曼西奧,是基督教大名小西行長之孫,以及對馬藩主宗義智之子。然而關原之戰讓彥七的人生天翻地覆,他不得不在迫害下逃亡。由小西家遺臣拉拔長大的他,背負著家族再興的重任,並承受信徒們因禁教令產生的不安。川越透過小西的人生,刻畫基督教脈絡下的「受難」(Passion),更寫出活在受難時代的人們,為自身信仰與自由發出的吶喊。

另一位得獎者佐藤賢一,則是擅長歷史題材的小說家,著有《傭兵皮耶爾》、《王妃的離婚》、《法國大革命物語》等作,並在2020年以《拿破崙》三部曲,奪得第24屆司馬遼太郎獎。本次得獎作《刀劍交鋒》,與川越的《Passion》同樣將故事設定在江戶初期。佐藤以精湛的筆法,將強敵們的對決名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講述有馬喜兵衛、吉岡一門、宍戸某、佐佐木小次郎、宮本武藏等劍客鏗鏘有力的熱血對決。

■第59屆谷崎潤一郎獎亦於8月底公布評選結果,津村記久子以今年3月推出的長篇家族小說《水車小屋的尼尼》(每日新聞出版),奪得本屆獎項。得獎作品資訊,詳見〈2023年3月號 東亞書房〉。

【作家動態】

■繼《蚱蜢》、《瓢蟲》、《螳螂》後,暢銷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於今年9月底再添人氣殺手系列續作:《777 Triple Seven》(角川出版)。在殺手系列中,伊坂以「蟬」、「蜜柑」、「檸檬」、「虎頭蜂」、「兜」等各具特色的登場人物,訴說殺手們在黑暗世界與日常生活的游移,以及他們的願望與信念。

新作《777》中,曾在《瓢蟲》登場、在殺手界外號「瓢蟲」的頂尖殺手七尾,繼之前的新幹線任務被人攪和後,這次又將在東京的超高級飯店,被捲入複雜案件中。霉運至極、往往出師不利的他,這次依然能夠全身而退嗎?

■暢銷系列作《心靈偵探八雲》作者神永學,於本月中發行出道20週年紀念作《拉撒路的迷宮》(新潮社)。月島與好友一同參加湖畔別墅舉辦的密室逃脫解謎遊戲,需成功找出殺人事件兇手,才能順利逃生。然而,參加活動的8名男女,卻在現場發現了真正的屍體。另一方面,轄區的刑警紗和,與來自總部的久賀搭檔,針對一名身染鮮血的男子展開調查,卻發現該男記憶全失。隨著兩起事件交錯,令人驚愕的真相也將浮出檯面。

《拉撒路的迷宮》將推理解謎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家阿津川辰海等人大讚故事寫作技巧及出人意料的反轉。神永本人也說道:「我沒有自信可以寫出比這更有趣的小說了。」

■以出道作《屍人莊殺人事件》一舉奪得推理小說排行榜4冠王及多項文學獎的今村昌弘,於本月底推出新作《Dispel驅魔》(文藝春秋)。小學6年級的勇介,出於對超自然現象的興趣,想爭取成為公布欄委員,在平時乏人問津的公布欄刊登驚悚故事,沒想到優等生皐月居然成了他的競爭者。皐月提出申請的原因,實則是為查明表親麻里姐的死亡真相。

麻里在去年奥神祭前一天,被發現陳屍於雪地中,現場除了第一發現者的足跡外,未遺留任何足跡與兇器,案件也自此膠著。令人不解的是,對奇聞怪談並不感興趣的麻里,筆電中卻留有名為「奥郷町七不思議」的檔案,且內容只涵蓋6個神祕事件。隱藏的第7個案件,與麻里的死亡是否有著什麼關聯性?今村以小學6年級生的搜查冒險,挑戰青少年文學、神祕學及本格推理的融合。

著有《棋盤之夜》、《曾經是超能力者的她》、《大和撫子向前衝!管它以後會怎樣!》等得獎作品的宮内悠介,於上個月底發行新作《尋找勞里.庫司庫》(朝日新聞出版),上市前便引起話題,並廣受作家、評論家、書店從業人員大力推薦。勞里.庫司庫出生於蘇聯時期的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他在電腦發展的黎明期,便展現罕見的程式設計才能,並遇見與他想法極為契合的俄籍摯友伊凡。

然而,隨著蘇聯瓦解、愛沙尼亞獨立,勞里等人的友情與人生,也被歷史巨輪碾壓得支離破碎。故事從追尋勞里足跡的「我」的視角,講述個體相較於時代與國家的渺小和脆弱,及其不屈的堅毅與強悍。作家小川哲評述:「本書並非狹義的懸疑小說。它也不是狹義的BL作品。既非狹義的純文學,也不是狹義的科幻小說。但在此同時,它又集懸疑、BL、純文學與科幻於一身。就如同勞里誰也不是一般,這本書同樣規避傳統分類,拒斥任何語言與文體的定義,靠著優雅且情感豐富的筆觸一氣呵成。」

■以「百鬼夜行」及「巷說百物語」系列囊獲多項文學大獎的妖怪推理作家京極夏彥,繼2006年的《邪魅之雫》後,於今年9月推出新作《鵼之碑》(講談社),睽違17年再續「百鬼夜行」京極堂的故事。

因女兒擁有殺人記憶不知如何是好的作家、追查三具消失遺體的刑警、被妖光愚弄的僧人、調查失蹤者的偵探、為了聽到死者之聲而到訪的女人、隱身暗處的公安,以及彷彿奇美拉般拼湊而出的怪物幽靈,面對這些詭譎人物與怪誕現象,舊書店「京極堂」的店主,這次要如何挖掘真相,並驅除附身妖怪呢?

■以《4TEEN十四歲》、《不眠的真珠》、《北斗:殺人少年的懺悔》等作屢創佳績的直木獎作家石田衣良,本月中推出暢銷系列《池袋西口公園》第19部續作:《被神詛咒的孩子》(文藝春秋)。還在唸高中的瑠夏,在父親過世之後,母親全然沉迷在新興宗教「天國之木」,讓她成為被放養的「宗教2代」,甚至因為被天國之木教祖看上,而被選為候補新娘。水果行偵探阿誠,以及G少年國王安藤崇,該如何從邪教團體的手中拯救瑠夏呢?

石田以書名同名短篇,捕捉安倍遇刺、攝理教性侵案等事件背後,共同反映的現代宗教問題。除了〈被神詛咒的孩子〉外,本書亦收錄以投機酒商、演藝圈私生飯、連續強盜集團為主題的其他3個短篇,再次刻畫「池袋的麻煩終結者」阿誠,與各種棘手案件鬥智鬥勇的精彩故事。

■著有《安傑爾之蝶》、《冬雷》、《銀花之藏》等代表作,擅長書寫複雜人際關係及幽微情感的小說家遠田潤子,於本月底推出全新作品《邂逅之瀧》(光文社),勾勒一對戀人宛如詛咒般無法逃脫的愛情。在紀州的山間小鎮有著一帘名為「紅瀧」的美麗瀑布,那裡流傳一則傳說,講述女子被命中註定的愛情與深愛的戀人背叛的悲劇。而傳說中的兩位主角,卻無法輕易與彼此分離。

遠田將故事從現代回溯到大正、江戶、安土桃山、南北朝,描寫屬於兩人的命運螺旋,如何在不斷重啟中再次纏繞,以及屬於他們的愛情、哀痛與感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Annie(文字工作者)
2023-09-24 11:00
OB短評》#440 辨識生活不適之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集合體

Assembly
娜塔夏.布朗(Natasha Brown)著,葉佳怡譯,啟明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小說看似在焦慮急促地拆解自己的生活,但拆解過程中、那單一又多重的集合體就此現形,指向種族感覺、信用危機、公司體制、情感階序、社群倫理等問題。此作短小卻強大地重構了古典種族/殖民主義批判,剖析人們在面對新的霸權集合體時,如何無意有意的共謀與抵抗,甚而成為集合體的一部分,拆解也因此極度困難。然而能夠辨識生活中磨礪心靈的不適之處,也帶來了鬆動集合體的可能性。【內容簡介

暗路

李金蓮著,九歌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初讀此書會被其秀慧溫雅的文字帶到另一文學時空,然小說透過不同女性經驗刻畫的卻是實在的當下。小說的「當下性」就在於不將女性的生命力消耗為社會進步的燃料,而是用在推進每位女性角色自身的新陳代謝,使其生命不需完美也有所完滿。各篇小說作品都有極高的完整性,讓敘事節奏、人物內外、情感氛圍都細細鋪陳後、也多有精巧收尾,讀畢亦有餘韻旋繞。【內容簡介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劉紹華著,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醫療人類學者與母親的共病日誌,記下的不僅是罹病日常,而是「病」如何成為生活樞紐,自此轉換生命的節奏與紋理。在思索的篇幅以外,作者採取了第三人稱敘事,稍稍抽離切身苦痛,述說「小華」與「小美」生命史;如此重整的並非只是過去,也指向當下的掙扎與未來的生活。【內容簡介

奧本海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凱.柏德(Kai Bird)、馬丁.薛文( Martin J. Sherwin)著,林鶯譯,時報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書來得正是時候:唯一可以超越諾蘭電影的,就是奧本海默本默的人生。【內容簡介

劫後書

The Letter After the Kalpa
廖偉棠著,雙囍出版,9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人一次來3冊,能量充沛,誠意滿滿,從「拓孤」到「母語」,展現了由外在處境走向精神內核的次第感,自來自去,踽踽獨行,為迄今為止的創作生涯繪製了一套時空坐標系。【內容簡介

無障礙父母

25個身心障礙父母的育兒故事
We've Got This: Stories by Disabled Parents
伊麗莎.赫爾(Eliza Hull)著,吳芠譯,麥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帶著「缺陷」的身體如何能養育「健全」的孩子?此書以少見的題材——身心障礙父母——重新思考教養的資格論與社福系統的bug,讀完我們將發現上述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預設。書中集結了近25則真實故事,讀來有許多痛苦掙扎,但更多是能更新「健全主義」(ableism)狹隘觀點的實務經驗,深深觸及教養與親情的真義與真心。【內容簡介

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

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엄마 마음 약국:‘나’를 잃어버린 엄마를 위한 마음 돌봄 처방전
李賢秀著,丁俞譯,平安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閱讀此書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其「細膩」的敘事,作者對於世間「母親」都會面臨的社會壓力與心理傷害,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見解,特別是針對「失去自我」這個核心問題,提出許多具體分析與建議。例如書中提出「重寫敘事」這樣的自我修復法,鼓勵母親們(乃至大多數女性)為自己重新規劃生活角色,專心努力實現自己寫好的腳本,讀來頗有自我培力的能量。【內容簡介

我是照顧者

與摯愛親人告別篇
米奧著,尖端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在政府與民間團體提供更完善的長照服務之前,家內照顧者依舊是主要的支援人力,也是非常需要重視、培力的群體(特別是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此書即帶有這樣的社會功能。透過作者一手經驗分享與幽默輕巧的畫風,書中的照護議題、現實與殘酷的生死不讓人感到沉重,而是更能有距離地領會對於生命(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的鄭重以待。【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化不可見為可見的資訊圖:評《全球趨勢資訊圖集》

第一眼看到中文譯名《全球趨勢資訊圖集》,或許會以為這是本商業管理書籍,不過本書與商業趨勢並沒有什麼關係。兩位作者之一的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是倫敦大學地理資訊與製圖學的教授,另一位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則是資深設計編輯。

這是兩人第三次合作產出的圖集,不同於前兩本是特定專題的資訊圖集,本書將從古至今、天南地北的各種議題,透過豐富的資料與精心設計的資訊圖表現出來。原書名Atlas of the Invisible直譯為「不可見的地圖集」,或許更能體現本書的要旨。因為資訊圖表作為一種媒介,最重要的功能就在化繁為簡、化不可見為可見。


將船舶日誌和海洋浮標的觀測資料數位化,將航運路線可視化。航海時代船隻透過「咆哮西風帶」穿越印度洋(左上);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新的航行路線出現;進入柴油時代。全球航運呈現各種航線交織的條紋。(圖源:行路文化)

➤多樣性「地圖」

Atlas指的是地圖集,傳統的地圖集重點在展示一地的地理,但《全球趨勢資訊圖集》則旨在呈現「模式」或「趨勢」。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的也不只是傳統的地圖,還包括其他類型的資訊圖表。

本書主題的時空分布極為廣泛,從數千年前到出版前夕、從全球到特定城市,附帶一提,書中也有以臺灣為範圍的主題。對我來說,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呈現出「多樣性」,不僅指議題上的廣泛,也包括技法上的多變。

全書160幅圖表涉及的各種主題,僅僅依照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屬性簡略分章。這個分法顯然不如學術著作綱舉目張來得嚴謹,但透過書中適切的圖文搭配,讀起來並不會感到突兀。

對一般讀者來說,書中處理的眾多議題有些可能耳熟能詳、有些可能略知一二、有些可能毫無認識,甚至沒想過世上還有這件事。而就算是熟悉的議題,透過資訊圖表展示的宏觀視角來重新觀照,相信也能有意料之外的發現。


黑點標記了1906年9月到1907年12月於大阪發生的661起鼠疫病例。病例集中在棉花工廠、倉庫區和水道附近。最後調查發現,此次疾病來自印度來的運棉船上被跳蚤感染的老鼠。(圖源:行路文化)

➤不會過時的大趨勢

由於《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的重點在呈現模式,內容細節的微幅變動影響不大。因此書中所選的主題,包括社會問題、戰爭遺緒、人口流動、通訊手段、流行疾病、氣候變遷等等,都是當代的重大議題,且其趨勢不太可能發生劇變。

相較之下,同樣由資訊圖表構成的《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系列,在取徑上就大不相同。該書內容彙編自法國的政經雙月刊雜誌《Carto》,取材上更為緊貼時事,自然也就比較容易「過時」。以問世之後不容易即時更新的印刷出版品而言,《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的作法或許更好,當然其中各有取捨,沒有絕對的最佳方案。

➤「資料視覺化」簡史

對資料視覺化有一定認識的讀者來說,《全球趨勢資訊圖集》除了議題選材豐富之外,技法上的多樣性也同樣值得稱許。書中應用的資料在來源與形式上極為多元,歷史資料涵括了古地圖、公私檔案、口述歷史;當代資料則有政府資訊、遙測資料、大型研究計畫成果、深度報導內容,以及應用程式的使用者資料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歷史資料,就有早期的資料視覺化作品。「資料視覺化」在今日往往被視為新興事物,然而這項技藝當然也有其演進歷程。加拿大研究者麥克.弗蘭德利(Michael Friendly)將現代資料視覺化的起源訂於19世紀初,他指出隨著統計學與資料蒐集管理方法的逐步完善,到了19世紀中已經形成了「完美風暴」,各式資料視覺化大行其道,開創出資料視覺化的黃金時代。


19世紀蘇格蘭地理學家兼船長的海因里希.伯格豪斯利用不同海拔生長的植物畫像和圖表,繪製出這幅1838年植被區地圖。(圖源:行路文化)

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介紹資料視覺化發展史上開拓先河的前輩及其作品,譬如伯格豪斯(Heinrich Berghaus)、凱利(Florence Kelley)、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等。雖然資料視覺化的歷史並不是本書主題,但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設計師作家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編寫的《樹之書:知識發展的樹狀視覺史》、《圓之書:知識發展的球狀視覺史》等作品。

在《樹之書》和《圓之書》中,利馬蒐羅了從古至今大量的視覺化案例,並詳細分析其設計。簡要地說,這兩本書可以說是為形狀寫歷史,或者說透過形狀寫知識史。

➤不錯的入門書

除了豐富的資料來源,《全球趨勢資訊圖集》在資料處理與呈現手法上皆有可觀之處。例如書中頻繁使用影像計算(raster calculator)等地理資訊分析方法,有效地將資料轉化為便於展示的形式。書中應用到的圖表面向寬廣,包括桑基圖(Sankey diagram)、散布圖、脊線圖、弧形圖、網絡圖等等。這些圖表在色彩安排、形狀選擇、整體佈局上都經過精心設計,讓資料更為清晰易讀。

此外,全書的版面配置很明確是為了紙本書量身訂做的,每一頁除了資訊之外亦充滿美感。多樣的資料來源、資料處理方式與呈現設計,交織出的一幅幅圖表,張張都有足供效法之處。不過本書畢竟不是教科書,沒有圖表設計的詳細解析。每個主題的篇幅僅佔兩頁,包括一張大圖與幾段文字說明,不可能鉅細靡遺地探討議題,也沒有將圖表拆解開來,講解其中產製過程。全書功能側重在引發讀者對特定議題或技法的興趣,進而主動向下探索。但作者契爾夏的個人網站上,提供了課程包等不少有用的資源。

另一方面,由於本書內容觸及的領域極為廣泛,翻譯上無疑是極大挑戰。中文譯本確實有些地方令人摸不著頭腦,但總體來說仍是瑕不掩瑜。

若讀者想選擇資料視覺化的參考書,《資料視覺化圖表全書》是個不錯的起點。該書作者史瓦比斯(Jonathan Schwabish)從視覺化的原則談起,詳細介紹了8大類別圖表的應用方式與注意事項,包括:類別比較、時間、分布、地理空間、關係、局部對整體、質化資料、表格等,足供學習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台灣的資訊圖集

若要追問有沒有由臺灣作者編寫、以臺灣為主題的資訊圖集?去年(2022)出版、由臺大地理系地圖及多媒體研究室王昱堯、賴進貴編繪的《從資訊地圖看臺灣》,是個很好的例子。與《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相比,《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的資料來源以既存的公開資訊為主,資料處理上相對容易。技法上,也因為需要呈現的資料相對單純,自然沒有必要用過於複雜的方式表現,因此總體而言也較為平實。

然而作者的功力在於,從看似沉悶的基礎資料中理出了10大主題,並用簡單易讀的方式呈現出來。就如同該書副標題所言,《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確實做到了「用最直觀的資訊圖表,重新認識島嶼大小事」。

回到《全球趨勢資訊圖集》,透過豐富多彩的資訊圖表,讀者不僅可以從多重角度接觸到許多不同的議題,也能拓展對資料視覺化這項技術的想像。兩位作者應用各種技法,將資料轉化為視覺上的享受,同時也傳達了許多從中提取出的深刻洞見。書中談的雖然多是當代議題,卻不容易過時,值得時不時再拿出來一讀。

具有千年歷史的製圖學,與興起於19世紀的資料視覺化,兩者在資訊爆炸的當代結合出新的果實。《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在資料汪洋中尋出一條路,在當代更顯可貴。本書的出版,也令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同類書籍,不斷拓展讀者的想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全球趨勢資訊圖集:5大面向、160張精緻彩圖,掌握當代必備世界觀
Atlas of the Invisible: Maps and Graphics That Will Change How You See the World
作者:詹姆斯.契爾夏、奧利佛.伍博帝(James Cheshire, Oliver Uberti)
譯者:林東翰
出版:行路
定價:1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

詹姆斯.契爾夏是倫敦大學學院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2017年曾以「藉由運用可繪製成地圖的大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知識」,而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卡斯伯特.匹克獎」(Cuthbert Peek Award)。奧利佛.伍博帝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資深設計編輯,他一直在協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轉化為令人難忘的圖像;他還幫不少知名學者設計插圖、書籍封面與扉頁,包括遺傳學家大衛.里奇和他的暢銷書《我們是誰,又是怎樣發展至此》(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詹姆斯和奧利佛一起製作地圖已經有10年之久,他們暢銷的處女作《倫敦:資訊之都》獲得了英國製圖學會製圖卓越獎。他們的第二本書《動物足跡》也再度獲得這個獎項,珍.古德博士盛讚此書:「協助我們拯救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由於他們在這些圖像集上的作品,北美製圖資訊學會授予他們兩人「柯利斯.班涅費迪歐想像力製圖獎」(Corlis Benefideo Award)。他們製作的圖表曾掛在瑞士設計博物館、紐約市博物館和南塔克特捕鯨博物館的展覽中,並且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連線》、《金融時報》和《衛報》等報刊上。他們兩人分別在倫敦和洛杉磯各自的工作據點,跨越彎曲的地球表面進行合作。也許有一天,他們的狗兒霍華德和米斯蒂也有機會見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鄭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助理)
2023-09-22 1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