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本書,十個人是一個時代:訪黃郁欽、陶樂蒂談《兩撇喙鬚醫生──賴和》

1943年初,春寒料峭,出身彰化的醫生作家賴和先前莫名入獄,元氣大傷,出獄後健康惡化,沒撐到農曆年頭,就因心臟病發作溘然過世。這位生命橫跨臺灣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者、臺灣新文學之父,身後留下數萬元債務,更留下醫人治心的好名聲。出殯那日,彰化民眾沿途擺設香案、供品等為他祭拜,送他遠行,抬棺隊伍綿延不絕。

時過滄桑,這段歷史灰飛沒入大時代改朝換代的亂局中。緊接著冷戰時期、肅殺的白色恐怖,後來,時局綏靖,科技昌明,之前那段歷史卻是模糊失語的。

今(2023)年是賴和過世80周年。隨著愈來愈多臺灣研究的資料出土,相關爬梳資料出版,那個時代的故事開始被述說。大塊文化也在今年出版《兩撇喙鬚醫生──賴和》,作為「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內頁(圖源:大塊文化)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的創作者黃郁欽與協力陶樂蒂,在具有歷史既視感的大稻埕接受訪問。夫妻倆一口自然地道的臺語,在現今都會區實屬難得,其中因緣始於6年前的一場約定。陶樂蒂坦率還原:「既然我們回原生家庭時都是跟父母講母語,為什麼兩個人一轉身就不講母語了呢?」於是他們相約,成為即知即行的臺語夫妻。

➤寫父輩不說的時代

兩人以臺語娓娓談起這部繪本故事的源起。黃郁欽是出生於竹山、成長於埔里的鹿港人,講起臺語帶著一點泉州海口腔,濁音多了厚實感。他從事編劇工作,喜歡看日本大河劇,有個願望是想要寫臺灣的大河劇,尤其是臺灣現代化過程的那段故事。「寫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本書,寫十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時代。」夫妻兩人深有同感。

而深層的起心動念,是想更接近出生於日治時代的父輩,記錄與理解那個時代。黃郁欽的阿爸今年103歲了,出生於大正11年,和故總統李登輝同庚,如今仍身體硬朗。「日治時期,對我們來說是歷史,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現在不記下來,以後的後代都不知道了。」

五年級生的黃郁欽還能從父輩口中知道一點以前的生活,覺得有責任勾勒那個時代,「那一輩無法選擇自己的國籍,睡一覺起來就改朝換代,昨天講日文,今天要說華語,以前的都不算數……」藉著繪本作為創作載體,他溫柔地揭露時代的痕跡。

「我爸以前從日治時代就在郵局做囡仔工,後來曾經和白色恐怖的郵電案擦身而過。」黃郁欽說,日本人為臺灣現代化打下基礎,可是,臺灣人畢竟是次等國民,和日本人同工不同酬。他的阿爸日治時代每個月可以賺3塊錢,臺灣光復以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外省人佔了離開日本人的缺,本省人的薪資還是一樣低。

1949年3月26日,四百多個郵電工人拉著布條大遊行,從臺北郵局遊行走到臺灣省政府(今日的行政院),爭取臺灣員工「歸班」,納入郵電局的正式編制,與外省籍員工同工同酬。遊行後,郵局提供考試轉正的辦法,用華語考試對於受日本教育的臺灣人來說「足硬篤(很困難),當時阿爸27歲,靠著死背硬記,拼命考過了。」

他問阿爸郵電工人大遊行的事,「恁毋驚喔(你們不怕喔)?」

「四百外人做伙,毋知驚。(四百多人一起,不知道害怕。)」阿爸雖然這樣說,但那年遊行後,5月中,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就宣布戒嚴,長達38年。

陶樂蒂老家住在士林舊街區,她的阿爸小時候念過一年日本學校,臺灣就光復了,身邊也有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牽連。小時候,阿公外嬤不准他們去別人家玩,要小孩不要亂講話,「抓耙仔」(告密者)就在你身邊。長大後才了解,老一輩經歷過那段歷史,不管表面順從或抗拒,心裡都會有恐懼。

➤手製繪本到系列作

黃郁欽原本打算把賴和的故事寫成青少年小說,後來一想,繪本是許多孩童認識這個世界最初的方式,透過繪本可以讓孩子們對這些臺灣歷史人物留下印象,開啟他們的好奇心,進而對這些人物有更深入的認識。於是《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先是完成手製繪本,參加去年「2022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在北中南5家獨立書店巡迴展出。作品亮相後,得到大塊文化的邀約,決定以賴和為起點,出版「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

黃郁欽喜歡說故事,一開始從事幼兒繪本。2013年創作了反核議題的繪本《好東西》,注意到議題繪本不好做,也較少人做。2016年他到義大利參加波隆那書展,看到國外為數甚多的議題繪本,內心頗受衝擊。回頭想想,國外有他們生活中產生的議題,例如黑白種族歧視、二戰的轉型正義,而臺灣的本土議題則有我們的脈絡,沒有翻譯書可以代勞:「議題繪本沒有人會替你做,只能靠本土的創作者。」歷史人物傳記更是進階的考驗,涉及細瑣的史料蒐集和考證,以及如何將平面的敘述資訊,變成讀起來有趣的立體故事。

黃郁欽原本以為,像賴和傳記這樣的作品不會是出版社喜歡的路線,不如利用每年展出手製繪本的機會,一年做一本,完成心中的願望。「有機會出版,覺得喜出望外,可以做多少就做多少,填補這一塊歷史的空白。」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是大塊文化的第三部臺文繪本,最先是向陽與幾米合作的兒童詩繪本《鏡內底的囡仔》,第二本是阿尼默詩繪本《情批》,接下來將會是一系列日治時期人物傳記的臺文繪本。

➤讓圖像說故事

人物傳記的圖像風格多採用寫實手法,黃郁欽在《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書中,則利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以象徵畫風表達故事情節。「文字旁白以外,讓讀者透過畫面感受另外的故事」,多一點抽象,讀者可以有更多想像。譬如書中講到,過年時節賴和需要去借錢周轉。畫面上沒有圍爐、沒有放鞭炮,而是賴和走過一棟棟像紅包袋的房子,畫面詩意,充滿隱喻,讓讀者自己投射與聯想。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內頁(圖源:大塊文化)

全書的顏色主要選用黃藍對比色,加入紅色與棕色,色彩控制嚴謹,設計感強,對比張力大。繪本的翻頁具有舞台轉場的趣味,這個跨頁是藍色鬍子向右邊飄飄如河流,講醫生的親切和醫術高明;翻到下一頁,紅色鬍子向左邊噴發如火舌,述說病人不聽話糟蹋健康,醫生會大發脾氣。畫面極具舞台表演的亮點。

賴和一生經歷兩次入獄,書中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第一次入獄,他從下巴光潔到蓄鬍,出獄後保留兩撇喙鬚,表達勿忘反抗日本政府的心情。第二次莫名入獄,遲遲等不到審判結果,獄中日記記錄平凡庸碌的愁腸,黃郁欽以紙/日記拼貼成賴和困在監獄的樣子。文字沒有說盡的,圖像可以埋梗。

書頁中,與主題有關的人名,會化為圖像的一部分。談到賴和就讀總督府醫學校時,他的同學和學長學弟的名字排列在畫面中。賴和在《臺灣民報》當文藝欄副刊主編,培養臺灣人作家,畫面上則以園丁在花園灌溉來比喻,花叢間有楊逵、朱點人、呂赫若等臺灣作家的名字。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內頁(圖源:大塊文化)

看完這本書,大家對於留著兩撇鬍鬚的賴和醫生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會有初步的印象。黃郁欽鼓勵有興趣再進一步認識日治時代臺灣人物的讀者,不要忽略畫面中安排的名字所提供的線索,上網Google可以認識更多影響臺灣現代化的臺灣人,串聯出那個時代更生動的網絡關係。

➤語言要是創作者可以自在表達的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是黃郁欽第一次用臺文創作繪本故事,文字採用全漢字,搭配黃郁欽線上語音講古。他提到:「很多人以為臺語沒有文字,也有人說一開始看不懂,是對照我念的內容才看得懂。」

臺語文本來是口語,文字有漢字與羅馬拼音(一種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簡稱「臺羅」;另一種則是教會系統的白話字羅馬拼音,簡稱「教羅」),目前臺語文出版大多選擇全漢字或漢羅混合,再搭配有聲書或線上語音,幫助對照發音與文字。黃郁欽說:「用正確的漢字寫臺文,可能大家一開始不習慣,但看久了就知道如何對應與發音。」陶樂蒂補充,這是習慣臺文的過程,她自己也是這樣把母語書寫建立起來的。

談起這次出版經驗,兩人呵呵笑說,「難得出書後的採訪,可以都用臺語應答。」在好幾場廣播和podcast受訪時,意外地大家都用臺語聊開了。而且,順著賴和故事摸藤回溯,還碰到好幾位彰化鄉親來相認。

與華文出版經驗不同之處是,責任編輯並非臺文專業,所以需要臺語老師協助審定文本,確認正確的用辭和語法。如果碰到個人經驗或地方差異,用語習慣不同,黃郁欽和陶樂蒂主張用作者日常中會使用的詞語,「繪本是需要唸出來的,是日常使用、創作者可以自在表達的,這樣才有意義。」出版至今,沒有遇到來指正的意見,他們自我期許,先求用語用字正確,把臺文寫得優美繼續努力中。

➤他們都在那裡──用故事重現場景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是個起頭,黃郁欽將繼續創作日治時期人物雕塑家黃土水、記者楊千鶴、政治家林獻堂和植物園園丁林火塗的故事。當我們肯定當時的日本人為臺灣奠定現代化的基礎,不要忽略,當時也有很多有才能的臺灣藝術家、專業者、技術人員,一起成就臺灣的現代化。已經收集不少資料的黃郁欽賣個關子:這些人物彼此間都有關係與交會,屆時讀者可以在這系列繪本圖文中找到很多有巧思的彩蛋。

欲知現在果,當知過去事!陶樂蒂轉述與朋友間的笑談:就算要穿越到日治時代,我們也需要故事,幫我們想像重現那個場景。期待愈來愈多人述說那個時代的故事,將淹沒在歷史灰燼中的人物,透過故事重現,幫助我們認識過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
作者:黃郁欽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郁欽
 
讀冊時陣學的是電影,愛眠夢,嘛足愛畫圖。對1986年做電視編劇到這馬。
 
1988年開始做繪本,作品有:《好物仔》、《要站哪一邊?》、《給我咬一口》、《給你咬一口》、《小鷹與老鷹》、《媽媽是天使》、《喵喵,不要!》、《我家在這裡》、《魔幻大戲院》、《伊比伊比呀》、《嘰哩咕嚕碰》、《陶樂蒂的開學日》、《花狗》、《好東西》、《躲好了沒?》、《我不要跟你玩了》、《不對、不對》、《這是誰的?》、《烏魯木齊先生的1000隻小小羊》、《當我們同在一起》,及生活旅遊文學作品《繪本感小物的旅行紀事》。
 
捌得過第3屆牧笛獎首獎、第7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優選佮第24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2016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9-14 11:00
話題》台灣欠缺的那本史景遷:《中國縱橫》

臺北絲路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翻譯書《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作者叫做「史班斯」,譯者為張連康——沒錯,這位「史班斯」就是後來在中文學術界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作品也就此踏上在中文世界的旅程。

這30年來,由他執筆的作品已經有幾十種問世,由許多出版社推出,有些是重譯,也有再版,但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時報文化是他的主要出版者。成功扮演代言人角色,再現史景遷儒雅、幽默文風的譯者為溫洽溢——如今,已經交棒到另一位出色文史譯者黃中憲手上。黃中憲文風穩健、考察詳實,他的翻譯品質令人放心。

上述第一部譯本,就是後來由時報文化重新改名出版的《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除此之外,史景遷膾炙人口的作品甚多,《追尋現代中國》追索上下400年的中國史(明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康熙》、《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探究最後王朝兩位君主的帝王心術;《胡若望的疑問》、《婦人王氏之死》、《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則是從小人物的遭遇來看整個大時代的歷史與政經脈絡。史景遷被名為「最會說故事的史學家」,當非過譽。


《中國縱橫》是史景遷在台灣書市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此次出版推出新版的還有《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婦人王氏之死》、《曹寅與康熙》。

最新推出繁體中譯的這本《中國縱橫》,多年前其實就有簡體中文譯本問世,譯者鍾倩。或許讀者有這樣的疑問:是否真有必要重譯?

➤《中國縱橫》繁體 V.S 簡體

撇除如今這譯本是由黃中憲操刀,品質有保證不論,仔細檢視簡體版《中國縱橫》,其實有兩大問題,首先是某些翻譯不夠精確。例如,該書最後一部分“Teachers”被翻譯成「業師介紹」,但史景遷其實並未師從過亞瑟.韋利(Arthur Waley),因此黃中憲將其直譯為「老師」;第二部分“The Confucian Impulse”簡版翻譯成「儒學的衝擊」,黃中憲則譯為「儒家脈動」,比較符合原意。還有,“After the Empire”原被直譯為「帝國之後」,新譯本則別出心裁地改為「脫離帝制後」。

其次,簡體版譯本的第二個問題是囿於政治因素而無法見其全貌。這情形過去在《追尋現代中國》就出現過:簡體版只譯出了明末到1949年的部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的歷史有太多政治爭議而全數捨去。

《中國縱橫》在“After the Empire”的段落本來有4篇文章:〈雞血和白朗寧手槍〉、〈電影和政治:白樺的《苦戀》〉、〈天安門〉、〈詩與物理學:反對精神〉,但被刪減成只剩第一和第三篇。〈天安門〉雖然被留了下來,但是史景遷這篇文章以古諷今,在最後留下“Until June 4.”(「直到6月4日」,暗諷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事件)這句話,想當然耳只能被拿掉。

史景遷的論述總有令人驚豔的亮點。例如,在〈康熙的七個時期〉裡面他大膽借用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提出的人生7個時期來檢視康熙帝的生涯;〈黃嘉略的巴黎歲月〉一文則是透過法國歷史上一位叫做Arcade Huang的巴黎居民來談中西交流史。

黃嘉略是康熙朝末年的福建人,18世紀初隨傳教士前往羅馬後定居巴黎,曾參與編撰漢法字典、擔任法王路易十四的口譯員,甚至與孟德斯鳩(Montesquieu)交好,是一位原有可能改寫中法交流史的人物,可惜不到40歲就英年早逝。

史景遷也透過〈鴉片〉與〈食物〉等4篇文章來呈現舊中國的社會百態,這幾篇文章被他總稱為“Sinews of Society”,可以直譯為「社會的肌腱」——這又是他用字精妙的另一個例子。

看完這本《中國縱橫》,我們再次見證了史景遷心懷華夏,但又放眼寰宇的驚人學養。他在行文之間能夠如此侃侃而談、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實非一般尋常漢學家能望其項背,而這又更令人懷念其謙謙君子般的儒者風範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作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譯者:黃中憲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史景遷

1936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1965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2008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改變中國》、《康熙》、《婦人王氏之死》、《天安門》、《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胡若望的疑問》、《追尋現代中國》、《中國縱橫》、《太平天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前朝夢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副教授)
2023-09-13 11:00
書評》與史俱進的歷史學家:評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

前陣子剛去世的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開頭,以他一貫饒富哲思的筆調,重新審視了尼采「永劫回歸」(Ewige Wiederkunft)的概念。「永劫回歸」是指所有事物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樣貌,無限重複的循環上演。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右)引用德國哲學家尼采「永劫回歸」的概念提出反思和批判。(圖源:wikipedia)

昆德拉引用「永劫回歸」,對現實世界單向的時間敘事提出反思和批判:所有的事物都是轉瞬即逝,就失去了意義和重量。譬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比(Robespierre,1758-1794)的專政,當歷史是「一去不返」的樣態,那麼再血腥的年代,都將「變成一些字詞、一些理論、一些研討,變得比鴻毛還輕,不會讓人感到害怕。」

當一切都「轉瞬即逝」,人們也就失去了判斷的能力。類似華人社會常見的「死者為大」,一旦死去,生前的瑕疵甚或惡行,都會被輕輕抺去。昆德拉以「道德墮落」形容類似的和解,他毫不留情面地寫下:「這墮落是一個以回歸之不存在為本質的世界所固有的,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也因此,一切都被厚顏無恥地允許了。」然而,一旦歷史事件永無止盡地輪迴,那麼它就會成為巨大的「東西」矗立在那裡,逼得人們直視,無法輕易的遺忘或原諒。

閱讀東歐現代史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的《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我總是會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這段文字,以及人性永遠學不到教訓的絕望。

➤天國降臨的兩種幻象

在這本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politics of inevitability)和「永恆迴圈政治」(politics of eternity),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

「線性必然政治」是指「感覺未來只不過就是現在的線性發展、進步的法則都已在掌握之中,一切別無他法,也就覺得沒有什麼真正能做的事。」簡單來講,就是一切注定會變得更好,我們也就不需要多做什麼。

戰後各大陣營都有各自的進步神話,在美國資本主義的版本裡,市場將自然迎來民主,民主則帶來幸福。歐洲則相信歷史會創造國家,在戰爭後國家會選擇和平,走向統合。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也有一套共產主義版本的線性政治,相信革命必然帶來烏托邦。當蘇聯解體,資本主義陣營的自信也來到最高峰,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主張的「歷史之終結」,即是對自由民主體制的最高歌詠。

既然自由民主制最後注定勝利,人無論作為或不作為,皆無法違逆這必然的浪潮,人們於是不再戰戰兢兢地克盡公民的責任,過去和歷史的示警或教育都不再重要,資本主義許諾的天堂終將降臨。

➤迴圈:沒關係,它過得比我更糟

然而,21世紀初一系列的動亂,沖毀了進步的假象,隨著線性政治的崩潰,「永恆迴圈政治」的時間感代之而起。按史奈德的定義,假如線性政治讓人們覺得未來必將走向美好,「迴圈政治則讓國家落入一種被害者的迴圈循環。時間不再是走向未來的一條線,而是無止境地一再面對過去的相同威脅。」

在線性政治裡,進步是必然,所以無人需負起責任;迴圈政治的邏輯看似相反,但正因為不管人們做什麼,敵人總會來臨,在強烈的末日感作用下,依舊沒有人能負起責任。連政府在迴圈政治家的眼中,都不再以改善社會為目的,而是無止盡地防範各種威脅。以普丁為首的21世紀獨裁者或民粹政客,就利用對迴圈政治的操弄,趁勢而起,主導了當前的世界。


現任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圖源:wikipedia)

「線性必然政治的想法,就是沒有什麼想法。」線性政治強調的是「必然」,人只能依照既定的規律前進,既然「沒有其他選擇」,也無需對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變革負責,「人生變得是一場夢遊,順著命定的路程、走向早已指定的墳墓。」

當線性政治的進步被證明是一場幻夢,繼而接手的迴圈政治,則以寡頭統治取代民主,並以法西斯主義思想,虛構一則無辜過去的敘事,讓人民覺得除了自己、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是唯一清白無暇例外,其他存在的人或物都是邪惡的存在。我不見得要過得更好、更進步,只希望那些有罪的存在,過得比我更糟。如史奈德形容的:「生活本來就是糟糕、野蠻、短暫的,而生活的樂趣,就在於可以讓別人過得更糟糕、更野蠻、更短暫。」

➤普丁如何運用迴圈政治

昆德拉對線性進步的批判或許一針見血,然而與「永劫回歸」相似的迴圈政治,並沒有將人們導向自省的良善之路。矗立在前方的巨大「東西」,不是讓人們記取教訓的紀念碑,而是獨裁者強加在每個人身上的牢牢枷鎖。

《到不自由之路》裡,史奈德依著時序,由2011年到2016年,每個年分選取一則具象徵意義的重要事件,分析背後涉及的歷史縱深和深層意義。這幾年剛好是普丁在兩任總統卸任後,短暫擔任總理,重奪總統大位,徹底掌權,進而影響歐美政局的關鍵時刻。經由史奈德精密而細緻的剖析,展示普丁對迴圈政治的操弄,打造所前所未有的極權統治,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俄國哲學家伊萬.伊林(圖源:wikipedia)

全書一開始,討論20世紀初期俄國法西斯主義哲學家伊萬.伊林(Ivan Ilyin),這位普丁公開推崇的精神導師,他的思想體現了線性必然政治的缺陷,以及繼起的永恆迴圈政治強大的原因。

1883年出生於貴族世家的伊林,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前後,從俄羅斯流放到德國,瑞士,在流放的過程中完成他法西斯主義的思想體系。伊林的著作在當時並未被重視,但卻在2010年代重新被普丁挖出,因為20世紀初期正是俄國初嘗迴圈政治的時期,內外局勢和21世紀初有種高度雷同。

不論伊林經由哲學層層推演出對於寡頭統治的推崇,又或者思想中法西斯主義的特色:相信意志和暴力勝過理性和法律、相信領導者和人民的神秘連結、相信全球化是一種陰謀,都太適合當今的政治環境。普丁不見得能掌握伊林那玄之又玄的哲學辨析,但卻充分理解伊林的法西斯獨裁主張,以及背後迴圈政治的思維,在統治上的有效性。

當普丁利用舞弊的選舉手段重返總統一職後,內政上大舉摧毀俄羅斯原本不穩定的法治基礎,公開用性別歧視的語言醜化民主,用或明或暗的手法打擊反對者,將自身塑造為領導俄羅斯這純潔民族的英雄。在外交上,他抨擊歐洲的統合,重新倡議「帝國的歐洲」,並以威脅利誘等不同手段影響歐盟的成員,從內部阻礙著歐盟的統合。

為了走向帝國之路,普丁強力宣傳民族主義,並將烏克蘭作為祭旗。二次大戰期間發生在烏克蘭的種族滅絕悲劇,證明了單一民族想像的虛妄和殘酷,但普丁反而刻意複製這段血腥的過去,不斷干預烏克蘭的內政。尤其2013年烏克蘭青年在「廣場革命」的示威中主張反對俄勢力的滲透,希望加入歐盟,更讓普丁加重了力道,直接以武力侵略烏克蘭。


Devastation in Bucha, Ukraine. (CC0 1.0)

➤動搖民主的基石

普丁對外復活民族主義的僵屍巨獸,對內則開始虛構攻治敘事,鞏固統治,「讓事實畫下終點,就是永恆的開始」,史奈德以這句話概括了普丁對內的宣傳。製造假新聞或陰謀論毫不手軟,反覆強調政權或國家的無辜,哪怕克里米亞戰爭時士兵和平民生命的消逝,都能被官方媒體曲解、掩蓋。使民眾保持無知,權力者就能披著受害者的偽裝,繼續執行加害者的任務。

假新聞和陰謀論的資訊作戰,不只對國內民眾,也成為普丁對外的重要武器。先是以資訊戰,讓歐盟陷入俄羅斯有沒有入侵烏克蘭的荒謬討論,無法對烏克蘭伸出援手。經由媒體和網路釋出不實的資訊,間接操控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重擊美國民主運作,更是普丁的重大戰績。「虛構」出川普的形象,讓他成為美國迴圈政治的代言人,不僅讓希拉蕊身陷流言之中,並曲解歷史鼓動支持者。

普丁真正的勝利不只是川普勝出,而是讓美國人民不再相信投票會帶來改變。一旦投票淪為形式,無法解決現實議題,那麼民主的基石也隨之瓦解,讓美國墮入迴圈政治的漩渦裡。除了俄羅斯的推波助瀾,美國資本市場運作長期造成的貧富不均,內部種族、槍枝和毒品問題,也在體質上給予普丁見縫插針的機會。


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川普的支持者因不滿選舉結果闖入國會大廈。(圖源:wikipedia)

這條由線性政治過渡到迴圈政治的「到不自由之路」,每一章節都糾結著無數細節,千絲萬縷,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一一詳述。這也正說明了史奈德史家專業訓練的獨到之處——全書雖然不斷演繹著線性政治和迴圈政治兩個抽象的觀念,但他的每一項論述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發,是在具體的「史料」上開拓對政治學理的思考。沒有學院常見詰屈聱牙或故弄玄虛的賣弄,而是將事件的內裡一一清理,還原在歷史的脈絡,讓讀者可以擺脫當局者的盲點,理解身處的世界為何不知不覺走向專制。

➤歷史不是只能蓋棺論定

另一方面,史奈德又很不像一般象牙塔裡的史家,總是和「當下」保持距離,只願在「蓋棺論定」才發言。他一向都勇於將自己的史家之眼,對時局提出各種批判和建言。這或許和他的專業領域有關,二戰前後的東歐歷史,和今日世界原本就密不可分,他的每一本學術專著,都是藉由思索過去而了解現在。

以現有的繁體中譯本為例:《民族重建》回顧了16世紀到20世紀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牽扯不清的民族認同,指出「民族」的幻想與虛構,以及將幻想和虛構當作信仰所造成的悲劇。《血色大地》談的是東歐這片土地,在二戰前後德、蘇兩大獨裁政權下的血腥屠殺,指出極權者個人烏托邦式的野心才是造成生靈塗碳的關鍵。《黑土》試圖還原納粹的真實面目,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並非「國家威權」或「種族歧視」所能解釋,而是將無政府的暴力在日常之中推向極端所造成的扭曲。一旦認清納粹的本質,就會發現類似的暴行可能隨時都會再度爆發。

除了鑑古知今,更根本的原因還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與使命,也因此才會有《暴政》、《想想20世紀》、《重病美國》等等針對眼前亂象而發的忠告。唯有像史奈德這樣依憑史學素養,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的史家,才能提醒人們,歷史從來不是一門老舊的學問,而是對於現實亂象的解藥。

這也正是《到不自由之路》最後提出的解答。無論線性或迴圈,皆是違反歷史實然的迷思,是關於進步與末日的神話,會讓人們從過去的經歷抽離,無法感知或理解眼前的真相。

「沒有真相,就不會有信任」,一旦陷入鄉愿的虛無,或自溺於忿恨的宣洩,否定價值和意義的存在,作為民主根基的責任政治也隨之瓦解。政治人物不用為錯誤的言論和政策付出代價,只需將一切都推做別人的打壓,轉移焦點,民主不再崇高,我們很可能在不自覺之中,一步步走向永恆迴圈的不自由之路。

解決的辦法,就像政大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在《到不自由之路》新書活動中強調的:要讓人們重新拾回「現實感」,並在現實感中開展出貼近個人生命經驗的歷史敘事。至於如何獲得現實感?還是必須重回歷史。

史奈德在全書最末寫下:「如果我們能誠實面對歷史,就能看到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知道自己可以改變什麼、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於是,也就不再無意識地從線性必然走向永恆迴圈,不再走著通往不自由的通路。」唯有如此,責任政治得以展開,「參與創造責任政治,就是讓我們再次看到這個世界。研究歷史所揭示的美德,我們也將成為無人預想過的美德的復興者。」

這短短幾句話,不只是習史者該牢記在心的座右銘,更是每個公民都應努力完成的目標。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
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譯者:林俊宏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提摩希.史奈德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大地》、《黑土》、《暴政》、《重病的美國》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3-09-12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