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我在出版業上班」2023圖書出版產業薪資調查:普遍抱怨過勞、低薪、工時長

今年10月,臉書粉專「我在出版業上班」於線上發起「2023圖書出版產業薪資調查」,16日內收到442份有效樣本。管理員E編在年初博客來低價折扣引發的爭議中,亦曾發起「圖書定價制(新書售價規範)意見調查」。他表示,這次薪資調查是受到「出版魯蛇碎碎念」粉專上,千人熱議的「出版業低薪」貼文所啟發:「這幾年圖書出版業歷經疫情影響、折扣戰,業績持續下探,加上不少新血加入(出版業),因此才想再開一份調查,呈現從業人員最新的薪資狀況。」

2019年,臉書粉專「瞎妹休日委員會」也曾進行過出版薪資線上調查。當時的有效回覆為418份,結果顯示,出版業月薪中位數落在3萬元至3萬9千元區間。時隔4年,此一現象顯然並未改變。以下是Openbook根據「2023圖書出版產業薪資調查」調查結果進行的綜合分析。

樣本描述:填答者樣貌

此項調查的有效樣本中,共有368人任職於出版社,逾八成(83.2%),其餘包括實體書店(連鎖24人,獨立16人)、網路書店(17人)、經銷商及電子書平台(各6人)、版權公司(4人)及有聲書平台(1人)。填答者以女性為主(78.4%),年齡則集中分布於26至45歲區間,占84.5%(357人)。

樣本中共有247人擔任編輯工作,占比過半,其次為出版行銷/企劃,共79人。另有門市人員(26人)、業務(20人)與設計(15人)等。


職務分布圖(「我在出版業上班」提供)

從年資來看,除了15年以上的資深工作者以外,各區間的人數分布相對平均,人數最多的落於入行3年以上、未滿5年的區間(15.6%)。若以5年為界分為資淺、中等、資深三大類別,則年資未滿5年的資淺者人數過半(53.8%),5年以上未滿10年的次之(24.2%),略多於10年以上的資深者(21.9%)。


入行年資(Openbook製圖)

此外,調查中以非管理職的基層工作者居多,占比近八成(338人)。值得注意的是,位居管理職的104人中,有14人年資在3年以內,其中3位年資不滿一年即擔任管理職,都是實體書店從業者。

調查中以月薪3萬1千元至3萬5千元者比例最高,共116人。月薪3萬6千至4萬元者次之,共110人。整體而言,月薪低於4萬元的人數最多,總計66.5%,月薪高於4萬元者則只占三成多。多數人的月薪落在3萬至4萬之間,與2019年的調查結果相當。

自2023年元旦起,《勞動基準法》明文規範,每月基本工資調整至26,400元,樣本中卻有13位填答者月薪未達2萬6千元。由於問卷未明確界定填答者為全職人員,無法判定是否為兼職工作者的待遇。


(Openbook製圖)

出版業界普遍流傳一說:想要有破4萬元的月薪,就得接任管理職。本次調查雖然規模不大,但審視104位出版業管理職填答者的薪資,卻會發現與傳聞並不相符。

由下表可看出,即使身負管理責任,仍有3成出版業管理者月薪未滿4萬元(32人,30.7%)事實上,管理者的月薪分布極為分散,甚至有人月薪未滿3萬元。基層工作者則呈鐘形分布,超過七成(262人,77.5%)月薪不到4萬元,最多落在3萬1千元至3萬5千元區間。


(Openbook製圖)

本次調查的填答者,有半數以上年齡介於26至35歲之間(230人,占52%),其次為36至45歲族群(127人,占28.7%)。此外,18至25歲共有47人、46至55歲有36人,人數最少的是56至65歲,僅有2人。

進一步檢視樣本的年齡與月薪分布,值得留意的是,最低薪資位在2萬6千元以下的人數雖少,卻含括了所有不同年齡層的填答者。至於最高薪資區間6萬元以上的選項,雖沒有出現56至65歲的填答者,但其他4個年齡層也都有分布於此。由此可知,就本調查而言,填答者的年齡與薪資之間看不出相應的關係。但考慮到樣本規模,是否能對應到出版業界的現況,仍需進一步檢視。


(Openbook製圖)

最後,以性別與月薪進行交叉分析,兩條曲線走向十分相似,雖然女性薪資的中位數落在3萬1千元至3萬5千元區間、男性中位數落在3萬6千元至4萬元區間,然而因為無法確認樣本的代表性,因此是否表示男性比女性敍薪更高,仍待進一步驗證。


(Openbook製圖)

➤人生好難,成為一位有合理勞動報酬的出版人,更難

在開放式問題的填答中,希望有合理勞動報酬、給付加班費,幾乎是所有填答者的共同心聲,顯見出版業過勞的常態。填答者提到:「希望薪水可以與工時相稱,不然專案制在忙碌時幾乎是瘋狂加班、沒加班費」、「編輯除了要會一般編務,還要精通外文,還要兼粉絲團小編,好一點超過3萬,但大部分都3萬以下,年資漲幅也超小」、「敝社10年沒有加薪了,難怪找不到人才,有些同事做20多年退休(月薪)還是領3萬多」。

此外,同類型的回饋還包括:「期望有加班費、薪水每年固定調整、再版有獎金、工作量平均分配」、「工作包山包海占據掉所有時間,連假日都被要求要參加不同活動建立人脈,培養編輯力」。有人甚至措詞嚴厲:「這個行業若再不改善低薪問題,以後大概只能買到ChatGPT寫作和編輯的書。」

雖然數據圖表未能顯示出填答者的工作量,然而仔細檢視「職務」欄位,會發現填答的編輯中有10位身兼數職:「企劃、編輯、行銷、版權4個都有」、「編輯+ 行銷+業務」、「編輯兼行銷企劃」,甚至「除會計外,所有職務全包的編輯工具人」、「掛著編輯職稱做編輯+美編+業務+行銷+印務(發製檔)的電子書專員」等等,反映了出版業內編輯一人多工、能者多勞的分工失衡情形。


臉書粉專「A編公事中」製作的 「編輯元素表」在2018年首次推出時蔚為話題,其仿照化學元素表,填滿編輯日常與延伸事務,列舉詳細繁多的工作項目,引起出版業界共鳴,並在2020年推出第二代,詳見上圖。(本圖由A編公事中提供)

回覆中也可見到許多編輯工時長又背負業績壓力的為難:「文字編輯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而非強求編輯兼行銷企劃,讓編輯蠟燭多頭燒」、「人力不足,總是以壓榨自己的方式來維持品質」、「鼓勵大家發想原創書,又不降低業績目標,變成只能卯起來快速引進各種能趕快出版的翻譯書」。

亦有不少人指出,出版業界缺乏完善的編務制度,導致無法進行穩健的培訓傳承:「編輯總遇缺不補自生自滅」、「培訓制度不完善,公司其他前輩和夥伴都忙得要死,雖說直接實戰做書最能學習,但還是希望有完整的sop可以遵循,也不要(讓新手編輯)第一次就負責一本書的製作」、「免洗編輯一直換,真的不是不想繼續燃燒,但多少人可以撐到最後不轉行?」

此外,也有人指出編輯工作必須以作者為尊,進行情緒勞動的現象:「編輯跟作者對接時,需要注意到方方面面並小心不觸怒作者或合作方,讓人感覺編輯這個職業不被尊重。」或提到面臨出版業低薪、高工時的長期夾殺,衍生種種負面情緒,如:「自我價值低落」、「習得無助感」,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否自己能力很差,所以一直窮忙」,長久來看並不利於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回覆中,行銷/企劃人員身兼多職的情況雖然不若編輯普遍,但也出現「出版企劃兼攝影」、「獨立書店行銷&美編&門市人員」的複合情況。此外有多位擔任行銷的填答者提到「希望彈性選擇上班地點與時間」。

調查中共有5位填答者表示,現已離開出版業,但為了反映出版業待遇,因此依據就業當時狀況填答,以供讀者參考。此外,書店業者雖然並非此項調查的主要填答者,但其中有位年資不到半年,即受命擔任管理職的實體書店業者,留言內容令人心酸,特摘錄如下:

成為書店店員,從入職的兼職身分到現在莫名的處理店務管理(類似店長)不過5個月的時間,對於實體書店(先不放在更大的「出版產業」下看)的勞動環境究竟長什麼樣子完全沒辦法想像。

在法規的灰色地帶中游移,持續地在想一間書店真的只能靠持續擠壓店員基本權利來維持下去嗎?用更低的價格力圖網住看似漸逝的消費者,而其中一個犧牲的就是店員的勞健保,這真的是理想中的書籍市場嗎?

我以為書店的存在固然是大家努力的目標,而店員則是每間書店的核心因此是同等重要,但為了維持書店運作而漸漸把店員看成隨時可以替換的螺絲釘,這是書店產業的常態嗎?

➤出版業、書業工作者怎麼看這份調查?

一般圖書出版業者如何看待這份調查結果?以下是Openbook編輯部筆訪15位曾經或持續於出版業努力的工作者,提供對調查結果的反思。

【低薪現象,或許反映圖書出版業者的專業能力被看輕】

​A編工事中粉專管理員,A編(出版業年資10年):
這份調查填答者的職業分佈大致符合比例,也真實反映目前出版業徵才的揭露資訊與實際薪資水準之間的落差。出版業為什麼留不住人、流動率高?因為薪資與綜合勞動量嚴重不對等。在盈餘日漸減少、不穩現金流的壓力下,雇主難有餘裕提高員工薪資,也無法吸引優秀新血加入。當前出版社常常為了現金流或帳面而一味追求出版量,不斷壓榨編輯的身心量能。

編輯是和作者、設計、印刷甚或通路共同生產內容的專業角色,其職能卻普遍不太受到重視。一旦編輯成為免洗筷,出版的品質當然不會好。在內容生產門檻降低的時代裡,編輯未必需要出版業。若不能說服編輯為何而戰,編輯為什麼要留在出版業,而不去投身其他自主性更高、可能性更多的內容生產領域?

出版經銷商行政,G(工作年資近5年,曾於書店服務4年):
​不論何種工作薪資結構最先被產業條件、環境所牽動,成本能省則省,於是老闆也省在自己員工身上。人民文化素養培養不易,但出版產業卻長期低薪、高勞動力,相當於看輕這領域裡的專業,要求從業者領低薪卻要有高品質的產出,還得獨自對抗社會通膨,人力不足長期下來對勞工們身心靈都是危害。

生存都會是問題的時候,真的別再叫我們用愛發電,出版品內容不如以往優質,皆是自作自受。從問卷看到大家對於低薪的控訴,出版業薪水彷彿傳達了為書努力的從業者,付出多不值得。

前出版行銷,U(出版業年資未滿2年即轉職):
校對和編輯的專業能力不被社會所看重,出版高層只是借力使力,使出版淪為「低薪中的低薪」。台灣當前的出版品很多沒有經過內容把關篩選,出版從業者未必知道高層為什麼要出版特定的書籍,更別說還可能要幫老闆之友出書。持續內耗、外耗之下,很難留住人才。

【業界結構不健全,決策方向不明皆可能導致人力受壓榨、窮忙】

南方家園總編輯,劉子華(出版業年資17年):
這3年來,南方家園新書出版量少,銷售狀況不好,只得逐步縮減公司員額,3人變成2人,未來將成1人出版社。其實今年出版業大家都不好,有出版社老闆賣房、做金融投資、接政府標案來支撐營運。

以前大家以書養書,但今年成本上漲,退書率高,這樣下去會不會出版減量、裁員?出版從業人員繼續被壓榨、選書取向朝市場利益靠攏:不碰冷門書、厚書、公版書,看準知名作家冥誕準備復刻經典舊作、找翻譯補助的外版書。出版社若願意公開每本書的實際銷售數字、公司運營狀況給員工們了解,大家也能計算哪些書賺賠,檢討之餘藉機想想如何轉型與改善。

松鼠文化總編輯,​賴凱俐(出版業年資20年,書店工作剛滿5年):
出版業低利環境下,難以支付從業者合理薪資,對應其知識勞動產出,也無力提供進修資源。熱情燒完之後,出版業人才紛紛出走。從事出版業近20年,不少合作過的夥伴已轉行,仍在出版業的自雇者或受雇者,都常仰賴接案、兼職補貼薪資的不足。產業重整的呼籲迴盪多年,但誰願意放棄短期利益,忍受產業變革的陣痛?留下來的人,只能繼續在夕陽下煎熬。

出版行銷,J(工作年資約2年,曾於書店服務):
面對出版環境的大轉變、層出不窮的書籍折扣戰,每月看通路銷售報表的質疑與喪氣是真實的,跟愛書的心同樣實在。從業不到2年,累積不少對於出版環境的無力感。

前出版編輯,V(出版業年資4年以上,未滿5年):
出版市場緊縮,用人就會朝向免洗筷路線,低薪又期待一人多用,不重視人才培育、不提供完善的升遷機制。當一家出版社資源少、缺乏具體的績效檢核,公司目標虛無縹緲或憑感覺走,就會導致全體陷入瞎忙、窮忙的輪迴。薪資待遇低落、理念願景模糊,就難以建立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人才自然容易流失。

前出版企畫編輯,C(工作經驗3年以上,未滿4年):
在職時,除了主責編輯業務,公司的政府補助申請、標案執案也要經手,還得充當老闆秘書。出版業各種結構性的不健全,產業鏈中的每一環都在被壓榨,無論是薪水、時間、能力、身心健康,還有發揮個人點子的空間及熱情。

【以加薪、下放權力留住優秀人才,促進產業發展】

瞎妹休日委員會粉專管理員,一騰(出版業年資6年以上):
從資料來看,442份資料中,到了2年以上,未滿3年的年資區間,人數明顯下滑。通常入行2年左右,專案跟大書都經手過了,薪水從沒調漲。若入行媒體、文創、娛樂、電商、群眾募資、零售產業, 2年左右都會獲得兩至三波薪資調漲了,焦慮感就此浮現,面臨要不要跳槽、轉行的抉擇,若熱情將盡,有能力的人通常會轉行尋找更大的戰場。

另一個轉捩點是年資5年,通常經過5年歷練,能讓新手長成獨當一面人才,但出版社高層願不願意下放權力,放手讓中階員工選書談版權、開發與經營作者,甚至作為預備接班人承擔公司盈虧?在人才永續的議題上,與其擔心找不到,倒不如在心情與薪情都妥善照顧這兩個年資區間的從業者,我想可以大大降低出版業流動率。

編笑編哭粉專管理員,B編(出版業年資8年):
多數編輯都是入行後才開始學習編務,菜鳥剛起步時起薪自然不會太高。加上出版業產值連年下降,紙張、印刷、運輸、倉儲無一不漲,人事費用是唯一能有效控制的成本。但當編輯變老鳥,產值趨於穩定,出版業老闆就該加薪。

近年出版業面臨嚴重人力外流,往往還是看到有出版社開出月薪3萬找人。我8年前出道就是30K了,不要開玩笑了好嗎?出版產業要持續成長發展,甚至再現榮光,留住優秀人才絕對是重要的第一步。此外,聽說編輯薪水萬年凍漲,多數出版社確實不會主動調薪,不過,提升工作能力、銷售成績而獲加薪也時有所聞,自我推銷也是必要的生存武器。

出版編輯,H(出版業年資10年):
不少位編輯同行都有提到希望工作地點與時間可以更加彈性,我覺得確實是除了薪資待遇外,出版社的經營者們接下來可以更放開心胸去思考的一塊。

【即使現在艱辛,未來猶有希望】

一本書店店長,Miru(書業年資10年):
書一上市就以折扣作為最重要的銷售策略。對讀者來說,最大的購書誘因條件是更低的價格,而非書籍內容,這是長年對書本價值、閱讀素養的直接折損。折扣書本價值,出版產業變應換現,書籍上市壽命減損,回應到出版費力累加,每個出版人要擔負的工作份量比起過去多上倍數,相對每本書籍回應的利潤則是比過去更少,銷售時間更短。出版的人事薪資變成出版社最大成本負擔。相對出版不重視的小書店通路,經營策略不一定得全然仰賴出版,而能以游擊精神創業,「什麼都可以試看看」。

連鎖書店員工,L(書業年資5年):
看完發現原來大家也是燃燒靈魂在支撐這個產業。從剛入行到現在,薪水有持續往上調整的,幅度不大,但還是抱持希望。

獨立書店業者,A(書業年資2年):
一般實體書店的薪水偏低是公認事實,書店沒有賺錢,薪資整體是無法成長的。不過,調查表單當中,大型的獨立書店比連鎖書店人員薪資高,即是反應了書店獲利的現狀。小型的獨立書店需要看出資者與經營者與對待員工的心態,是做書業未來人員的培養,還是只做為日常工作的支援,都會反映在薪資上。

​我在出版業上班管理員,E編(出版業年資15年):
這次調查,我看到許多出版中青代對(勞動力)付出與薪資不成正比發出怒吼,但仍對出版(業)抱持期待。不論是中青代還是新生代,共同面對的都是不確定的職涯未來。希望出版業可以一起正視、設法改善整體就業環境的問題,不然從業人員的流失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如果可以透過調查,促進產業內有更多討論的聲音,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2023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 非文學類 入圍名單公告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主辦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公布2023年非文學類入圍名單,共有5部作品進入決選。

➤非文學類迎來第四屆,譯作類型多元,翻譯品質優良

今年非文學類評審團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之3位會內專家所組成,分別為政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洪儀真、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潘怡帆以及清大中文系副教授羅仕龍。初選階段的評定首先檢視譯作是否忠實呈現原文,接著再討論中文譯文之達與雅。

3位評審都先對所有報名作品經過兩週的審閱與評分,最後再共聚一堂進行最終的綜合討論,自今年符合報名資格的32件參賽作品中,選出5位入圍譯者及翻譯作品。

本屆翻譯獎的參賽作品類型多元,涵蓋社會學、哲學、歷史、國際關係、經濟學、法律、藝術設計,亦有漫畫與圖文書。就整體而言,譯者素質相當高,無論是翻譯功力、中文書寫、知識量積累、題材創新等皆為上乘,部分譯者掌握了既意譯又字譯的方式,適度將文學筆法帶進非文學譯作,讓評審相當享受閱讀的過程。

此外,本屆參賽作品數量居歷年之冠,反映出翻譯獎關注度提升的趨勢,評審表示樂見這樣的參與度,並竭盡心力根據譯者的文筆與翻譯的精確度,選出最終的五部決選作品。

➤入圍的五本作品

首先是2017年、2018年、2020年及2022年曾入圍的譯者許雅雯,今年再次以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及費德里克-伊夫.吉奈(Frédéric-Yves Jeannet)的作品《如刀的書寫》獲得青睞,評審羅仕龍表示:「許雅雯女士於《如刀的書寫》譯作中,確實掌握原作者的語彙、精神及風格,以筆為刀、犀利精準,讀之聲聲入耳、句句成章。」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譯自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會學理論作品。「本書的翻譯工程極具挑戰,其為皮耶.布迪厄在法蘭西公學院最後講課的內容,乃是未出版的書稿,譯者除了補足這部未完成作品的弦外之音及未盡之言,亦熟稔皮耶.布迪厄的理論脈絡,因而能透過精湛翻譯與詳盡註解,提高中文世界讀者閱讀時的掌握程度。譯者並具備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將本書的價值完整體現。」評審洪儀真如此評論。

曾獲2017年翻譯獎首獎的譯者馬向陽,此次帶來亨利.胡梭(Henry Rousso)的作品《維琪政府症候群:法國難以面對的二戰記憶》。結合生動與專業的筆法讓歷史場景栩栩如生,精確掌握史實與法國民眾的內在心態,讀時宛如重回現場,足見其翻譯功力。

此外,由林佑軒翻譯之法國新生代哲學家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的哲學隨筆《生之奧義》,評審潘怡帆讚其文學性強、文筆流暢且具思辨性,一方面幫助讀者積累知識,另一方面以強烈的文學性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消弭學術的僵硬感。

最後是譯者詹文碩帶來的歷史傳記《歷史Z咖搞什麼!》(作者:黛芬.佳冬.史隆Delphine Gaston-Sloan)。評審羅仕龍認為:「中文譯本語言代入感強,讓人幾乎忘記是譯作,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巧妙融合法國文化與臺灣在地文化,創造出翻譯的最高價值。」


三位評審與入圍譯作。(左起:洪儀真、羅仕龍、潘怡帆)

2023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決選評審團將由5位會內、會外專家學者組成;在兩個月的詳細審閱後,於2024年1月上旬進行決選會議,選出獲獎者。頒獎典禮則將於2024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舉行。

2015年開辦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已邁入第九年,成果豐碩。自2018年正式更名為【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以來,非文學類譯作翻譯獎今年已來到第四屆。此獎除獲得國內譯者、出版人與讀者之肯定,法國在台協會及法國巴黎銀行台北分行更是鼎力支持。評選結果獲國內媒體報導,亦年年登上法國出版專業媒體「圖書週報」(Livres Hebdo)及「法國文學翻譯協會」(ATLF)會訊。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地方書店田野調查:青年世代如何看待地方書店?

台灣實體書店的樣貌在近30年產生劇烈變化,圖書產值快速萎縮,通路的競爭與消長改寫了書市的規則。整體而言,飲鴆止渴的產業環境加速實體書店的凋零,民眾生活場景中的實體書店一間一間消失,它們存在的生命週期、營業的時間越來越短。

閱讀人口與型態正悄悄變化,圖書產業最下游——實體書店們能否在夾縫中提供不同個體所需?「獨立書店」的存在,引起青年世代好奇、趨近、觀看、探訪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呢?

獨立書店定位:你是一家什麼樣的店?

所謂的「獨立書店」一詞,已無法適切定義、涵括目前各種小型實體書店的樣貌。幾乎所有採訪者皆對「獨立書店的定位是什麼」提出問題,或將問題意識放入訪綱之中,對受訪的店家發問:「獨立書店特別的原因是什麼?跟一般書店有什麼不同?你是一家什麼樣的店?是複合式藝文空間嗎?」

這些問題或許也是大多數讀者放在心中,想問問書店主人但又不好意思開口的疑惑。它反映著「獨立書店」此一概念的模糊性,鏡射出當今實體書店異質並存的狀態,也隱約透露出書店以其營業種類作為與其他文化場域的差異分野,已不如過往明顯,不再是因為賣/不賣書而被輕易歸類。

從報導中可以看見,青年世代提出的社會觀察,例如,羅凱瀚訪問邊譜書店的報導中提到:

許多人對書店的概念,就是一個可以逛街並且複合式經營各種東西的「藝文商店」。

我們在拉霸機式的頁面刷新制度當中迷失、分泌無法持久的多巴胺。所獲取到的盡是廣告商的投放競爭結果、與演算法對我們個人的預判推薦。因此在這個年代圖書縱使出得再多,仍然無法使書本們能真正被「看見」。因為他們被推播、通知排擠。最後使讀者連「得知」這些新書的機會,都不一定擁有。

讀者亦可從受訪店家的名單組成中,得知採訪者本身對於獨立書店的既定認識與實際經驗。

獨立書店經營策略,青年世代也關注!

在獲利不易的環境中依然存在的實體書店,究竟如何續命?這是書店相關報導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青年世代亦同樣關注店家的生存策略並深入詢問,呈現出青年讀者世代的探詢及觀察。

羅凱瀚描述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的經營理念:「他要用一片寬闊的書林,來讓都市疲憊的人有得以依附之地。而不是用優惠活動以及瘋狂推銷黏著與開發用戶,在他的書店經營史裏頭,也發展『會員制』並得以成功。會員們可藉儲值購書,以維持獨立書店生態健全,這個制度旨在凝聚每一個參與者的維護力量,以對抗削價折扣的電商策略。」

黃蔓蓁則介紹小獸書屋的成立初衷:「關於小獸書屋的小祕密,他們是由一間出版社公司所成立的,且支持同事在書店進行斜槓副業甜點。」還有開業以來所遇到的經營難關:「疫情時代是全國獨立書店的大魔王考驗,書店必須要透過多元結合的方式去生存下來。」

陳奕廷則引述曬書店經營者張文彬的核心關懷:「希望除了書本,也可以透過課程及活動進行輔助。讓民眾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進行知識上的吸收跟學習。其中我們蠻注重在地議題,特別是在地文化的保存、活化與創新。也會舉辦讀書會,著重在人權以及文化資產議題。」

雖然書店回覆的內容各不相同,各店家皆有與顧客維繫關係的獨到看法,然而,最大的共同點則是在日常生活中與顧客(讀者)建立長久、極為個人化的「閱讀陪伴關係」,印證著小型實體書店經常保持與人的緊密互動。地方書店藉由提供商品銷售以外的無形服務、籌備舉辦的各種書店限定活動,對於維繫地方的文化社群,顯得格外具有重要性。

有趣的是,青年採訪者關注書店經營策略的同時,也投影出採訪者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困境與生存方式的焦慮。

採訪者來到書店,並非只是作為一名書店顧客,更在採集記錄的過程中,尋找自己未來的樣貌。而「獨立書店」堅持某種核心思想的生存姿態,除了讓人想一探究竟之外,也影響著青年世代對於未來職業的選擇、對於社會願景的想像,這點值得進一步探索。

➤獨特風格的選書,最吸引年輕採訪者

綜觀以讀者角度出發而寫就的書店報導中,青年採訪者還在意什麼呢?小書店內的獨特選書是最吸引人的特色。在採訪現場,選書的核心精神引起熱烈討論。

雲林虎尾厝沙龍是書店主人王麗萍以反臺北中心主義、反陽具崇拜、反全球化三個關鍵詞打造的秘密基地,生態/性別/另類全球化更是書店核心定位。

——林皓淳,〈獨立書店報導——訪雲林「虎尾厝沙龍」主人王麗萍〉

參加書的市集其實每一家書店拿出來的書都不一樣,就能看出每家獨立書店的個性和偏好。讀者也可以針對自己喜歡的主題去尋找書店,植物、繪本、動物、懸疑小說等等主題類型的獨立書店也是有的。

如果書真的不好看,我(野人讀冊店經營者陳虹吟)就會勸退客人。雖然可能會損失一本書的錢,但至少這樣不會浪費這本書的價值。讓每一本書都可以被真正喜歡的人看見。

——陳奕廷,〈獨立書店訪談企劃——野人讀冊店〉

他(廖英良)想在一個年青人成長的時候,仍有機會為他們介紹完全陌生且「不被道德性」綁縛的知識,哪怕這些知識與他們現在還不相關。但有一天大腦會閃現這些書本累積的知識,複讀在他的腦海裏面。

他親自挑選更多關於社會科學與人文藝術的書,同時他也在思考這一些新出版的書當中,有哪幾位會員可能會感興趣,不但進行採購,也在這種層面上為這些讀者補充「新書」,進而在會員制當中,享受到了一種間接的私人主編室服務

——羅凱瀚,〈爆炸時代的獨立書店與他方棲地:邊譜〉


雲林虎尾厝沙龍(林皓淳攝,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提供)

➤文化幣只是短期輔助,書業生態圈仍需長遠計畫

今(2023)年文化部參酌歐洲國家青年藝文體驗及消費補助政策,催生文化幣點數概念,優先針對18至21歲青年發放成年禮金1200點文化幣,作為藝文消費折抵使用。加上在獨立書店消費點數放大的專案,短期看來,的確有助於青年世代走入實體書店消費。

然而消費補助政策終究只是輔助性質,作為行銷敲門、刺激消費之用。無論是書店或讀者,都正面臨著生活場景迅速汰換的問題。再過10年,是否還能在街角遇見書店?那會是什麼樣的書店呢?

不同世代對實體書店的記憶與創造,與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社會息息相關。實體書店與青年讀者之間是否能共同創造出長久的「生態圈」,後續仍有待觀察。(更多相關報導,歡迎至實體書店整合協助資源網閱讀)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