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創作者的啟發之物:小叮噹、華沙皇家城堡畫作與駐村。鄧九雲X鄭琬融X汪正翔讀《夜裡的花香》

➤鄧九雲:每個看過的展覽,會在日後成為創作的火花

2016年,丹麥,哥本哈根。

那是一棟挑高的古建築,我在電腦前面,點開一個錄像。老女人的聲音道著:當最後一位父母過世後,妳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家族裡最老的人。我聽著全然陌生的語言,眼睛盯著英文字幕以及那一張張宛如畫像的照片──只有局部的身體,譬如鬆弛的頸紋,與打針後貼著紗布的手臂。女人講述自己年輕時害羞到不敢跟別人一起坐電梯以及各種密閉式的交通工具。她愛上一個人,但覺得對方對她來說太好了。他們很快分手。最近她聽說他死了,終身未婚。然後另一個女人開始說話。

幾天後從丹麥回國的飛機上,我立刻著手書寫〈一對母子的訪談稿〉(收錄在《暫時無法安放的》),講述一位極度害羞的母親與她重度思覺失調症的兒子。這篇故事後來被我繼續帶到小劇場,與影像的世界。但錄像其中的細節內容已慢慢變淡。

今年我整理爆炸的郵箱時,意外發現當年寄給自己的一個連結(簡直就是時空膠囊),點開正是當年的那個影片,叫做《Jag är Jag》(《我是我》)。再次重看了幾遍,尤其細讀當年我可能錯過的藝術家的論述:

我們似乎有一種固有的慾望,根據別人的群體歸屬將他們放在同一個盒子裡。通過描繪五個隨機選擇的老人,我想展示他們的個性──隨著他們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這些個性往往會被剝奪。

於是我回想第一次看這錄像的那一刻更接近某種天啓——不是打開第三隻眼,或是得到什麼靈感,比較像是突然聽懂了一種語言的感覺。當然那不是丹麥語或瑞典語,籠統地說可能是「藝術」或是「創作」。

2017年,日本,東京。

錄像、攝影、訪談後來成了我靈感的資料庫、救援小隊,以及生活庇護所。這一路走來,我直到最近才發現,自己多愛在小說裡讓攝影師串場,每一本小說都會插入一篇形式破格的「訪談」。有天我自問,為什麼那麼愛寫這種不日常的問答。後來我找到一個答案:因為那是最能執行不可靠第一人稱敘事的方法。

疫情前每年去日本,就是用走的去看展,把腿走斷了就泡溫泉吃拉麵。記得那天在閉館前不到一小時擠進森美術館。票一買完我就後悔了,想像自己會看到一堆草稿、平面、立體、變裝變色的「哆拉A夢」──這名字叫得有些生疏,始終不願承認我們集體的童年已成過去式。

「沒想到,站在小叮噹面前的我竟然哭了。」

這是從東京回臺北的飛機上,我寫下的第一句話,後來成為一篇自己非常喜愛的散文。其實我已經很少寫散文,有感而發的事物愈來愈少所以更顯珍貴。我想起網路上流傳藤子不二雄未完的結局。有個版本是我最喜歡的:小叮噹壞掉了,大雄奮發圖強成為一位科學家修好了小叮噹。小叮噹醒來對著大雄說:大雄,你功課寫完沒?彷彿這30年什麼都沒有發生。而大雄人生最認真的夢想,是修好自己的童年。

「原來小叮噹不代表童年,不代表夢想。他是愛。有一天,我也終能學會如何修好自己的小叮噹。」

這是那篇散文最後的一段話。

2023年,臺北。

我對白盒子與非典型展演空間的熱愛,絕對不亞於那熟悉的黑盒子與劇院。第一次有「策展」的機會,是因為我寫了一篇完全發生於白盒子展場的短篇小說。書出版後,就一直有個強烈的慾望要把小說裡面那虛構的展,給真實地辦出來。回想起來,就是從那時開始,「虛構、真實與想像」成了我整體創作的核心。

今年我的研創計畫如願進駐了空總C-LAB,也因地緣優勢,很幸運地參與到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策展人親自上陣長達3個多小時的導覽,其中最喜歡的一件作品是Rutherford CHANG的《我們收購白色專輯》。「記憶」一直是創作者值得玩味的議題,我自己也曾在2017年,在上海為一家珠寶商策畫了一檔名為《層層疊疊的記憶》的展覽。

「每一件記憶都是複數事件。」

我以這句話作為當年展覽論述的開場。如今事隔6年,探討「記憶」的慾望持續到現在,當我在閱讀安妮.艾諾《如刀的書寫》,以及布列東是如何透過不斷取消虛構來逼近所謂的真實時,這些腦海中如實的展覽記憶,在我的意識中以反覆、隨機的方式小小自爆,成為粲亮的靈感來源。

➤鄭琬融:從佇立原地看畫的人,成為在世界任何一處作畫的人

近幾年,寫作之於我的意義開始轉變,變成一個不屬於我的東西。

記得5年前第一次出國、第一次看到皇宮時的震撼,那時剛抵達華沙,皇家城堡在二戰被炸毀,是戰後重建起來的。我首度體會到金碧輝煌是什麼感覺,可另一個緊隨在後的情感,令我羨慕的是:居然有人這樣慷慨地對待一件件藝術品。

整個房間裡掛滿畫,只有寥寥數件家具,是個交誼廳,不作其它功用。當年我22歲,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沒看過這樣的房間,何況這裡連續好幾間都是如此。當然我應該把它看作一間博物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畫被展覽的方式有別於美術館與畫廊,更像是藝術品居住的地方。

而今想來,藝術品在那間屋子裡的裝飾性或許是過分強烈了。在那城堡之中,收藏與欣賞的意義可能蓋過了原作所要呈現的。若是展在美術館中,其文化與歷史的一面可能更為清楚。但也有可能,為了裝飾性的畫作(肖像、人像),作品本身就缺乏要批判或引起思考的意志。


照片提供:鄭琬融

我曾經認為文學之中的「美」便如城堡之中的那些畫,有著高超的技巧與令人驚豔的語彙。多年後才意識到,作品中可以有這些沒錯,但真正重要的根本不在於此。

出身工人階級的安妮.艾諾在《如刀的書寫》中提及,她清楚地認識到文學是敵人的語言,這些詞藻華麗、兜著圈子講話的模樣是她一生要與之抗衡的。彼得.漢德克則在《夢外之悲》裡談到:「文學向來就是一個回憶與表達的機器。」於是選擇什麼去回憶與向什麼表態就顯得重要。奧爾嘉.朵卡萩在諾貝爾文學獎致詞〈溫柔的敘事者〉中坦言,誰掌握了敘事,誰就掌控了一切。而為了敘述當今變幻莫測的當下,我們需要更新舊有的敘事,找到新的觀點,以及寓言的方法。

這幾位文學家都各自找到了文學之於他們的意義,而我呢?

當以裝飾性為優先的美學被置於後,我的語言又開始變形了。文學家的一生或許就像是一場大型實驗,要找到願意被人聆聽的腔調,還要設法用自己的觀察對他人產生漣漪。

然而這種尋找過程中,時常在半途就被一個標籤給框限住。我的作品曾被標註為女性書寫,或者當這個標籤在我面前出現,我不由得有種與之對話的義務感。

女性書寫是什麼呢?從過往的作品中,我猜想或許是陰柔、母性、注重生活細節吧。但那不正是刻板印象下的女性?如果我既不陰柔、也不是個母親、生活又大喇喇地率性,那我該從何書寫起呢?

似乎種種我想要追尋與探索的,都要冒著這標籤隨時會否決我的風險。我感到奇怪,不應該是由我,擁有這個身分的人,去開拓關於此標籤的定義?

會不會那些遠離性別刻板印象的事件,正好才是此書寫該深掘的部分?比方說,放下男女之間常有的優劣價值,不去討論究竟是男人或女人觀察力較好,而是分享各自觀察到了什麼,列比當中的差異。

但非得要具批判性才能從裝飾性中擺脫出來嗎?我想並不是這樣的。奈莉.沙克絲的《蝴蝶的重量》中能讀到許多以抒情撫慰人心的作品,她的作品中有明確的對象,也有其用意。

轉了這麼一圈,我想到至今還是會對城堡之中的畫感到讚嘆,看得目不轉睛,可是那個羨慕藝術品被如此對待的我已經消失了。如今我渴望書寫的是,就算沒有特別為它挪出空間,也能常駐人心的詩。不需要特別對待,不需要束之高閣,因為我相信藝術品不需要「居住」,而是盡可能到處走動。

比起身處博物館,周圍擺滿各種花紋的瓷器、油畫、標本,被書環繞更能令我安心,它們是通向世界各個未知內心的入口。書寫至此,我這才驚覺,作為讀者的我,追求的也是能與有所共鳴的文字相伴,供我一個理解世界的角落,而不是美麗的文字本身。


照片提供:鄭琬融

➤汪正翔:到異地去駐村,「活在當下」也是一種創作

不知道是不是人在駐村,看《夜裡的花香》有種強烈的同理感,譬如為什麼我要來到「這裡」、渴望與人接觸又渴望孤獨、到底要不要在房間的窗邊吸菸,以及這整個活動到底是不是一種展演。

但是同一時間,我跟作者司利馬尼也有不同心情。我自認是個當代藝術創作者,特別是偏向觀念的創作者,所以我對那些「簡單」的作品並沒有抱持著批判或試圖克制批判的念頭,也沒有用文字去梳理我「在這裡」的複雜心情。確實我每天都會發一篇紀錄,但並沒有把它當成創作。我的作品很明確的就是一個當代的展覽,我在這裡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它。

我不禁想像,如果被迫要用文字來書寫這一切,我應該會不知所措。不是因為不擅長文字,而是我不認為文字能夠給予這整件事足夠的意義。我會在博物館一晚之後寫出一堆廢文,然後覺得一無所獲。然而做展覽為什麼就比較有意義?仔細思考發現,這是出於一種習慣。多年以來,我深信用展覽來創作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使駐村期間無所事事、生活中有各種不便,但只要完成一個展覽,我就覺得一切足以告慰。

駐村或者被關在博物館之所以不會那麼不可忍受,並非因為它能提供全新的體驗,而是它提供不同經驗的同時,又可以把這個經驗放回我們的習慣中。

熟悉當代藝術理論的人,一定會對這種試圖找到唯一的救贖感到厭倦,就像司利馬尼在書一開始反思那種孤絕的藝術家形象。為什麼我們覺得藝術家要斷絕一切打擾,要忍受孤獨?不是因為藝術家自虐,而是因為藝術家相信有個巨大的報酬。關於這種心態的批判有很多,但我們真的可以把這些拿掉嗎?如果沒有這個巨大的意義,我們在「這裡」到底是為了什麼?

雖然我對於駐村有許多困惑,但有件事是駐村最吸引人的,就是看到不一樣的質地,包括特殊的生活環境或特殊的人。你會忽然發現,人可以「這樣」活著。按理說這件事很容易發生,只要去一個地方旅行就會得到這種不一樣。其實不然。


汪正翔駐村的工作室。照片提供:汪正翔

不一樣的質地不是指有什麼不同的內容,而是內容被凝聚的程度。我想起小時候很喜歡把麥當勞可樂的冰塊倒出來,握在手中,讓這些冰塊凝聚在一起。我想像如果真的成功了,這個東西就會變成不一樣的質地,就像泥土成為鑽石一樣。

但也可能,冰塊還是冰塊,然後在我手中慢慢變成水,最後什麼都沒有。可是這樣也不見得不好。在藝術村認識的人,99%日後都不會聯絡,我臉書上還有一堆加德滿都的朋友,但他們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駐村所發展出來的作品,通常也不會帶來收益,或者成為正式的展覽,因為駐村本來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之下創作。當然日後這些作品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完整的作品,然而在駐村的當下你無法預料這些。

因為這些原因,駐村到一定時間,你會進入「活在當下」的狀態,跟朋友聊天是為了跟朋友聊天,做作品是為了做作品。這對於創作者是很基本但又很容易消失的狀態。不是功利的想要透過作品或人脈獲取什麼,但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就因此活在當下。因為活在當下是一種對於某段時間或生命終究沒有意義的體悟,因為感受到了這個,所以我們只能活在當下。這種情緒無法透過道德式的呼籲達成,後者仍然帶給你意義,所以你會活在意義的狀態之下,就不會活在當下。

駐村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創作貼近這種狀態——如果作品沒有明天,那現在就會成為作品。就像夜裡的花香一樣,它的誘人並不是可被觀賞或可以送人,而是到了明天白天就會被熱氣所蒸散,成為「昨天夜裡」。想到這裡,我們就會活在此刻,而不是此刻的意義。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夜裡的花香:我在博物館漫遊一晚的所見所思
Le parfum des fleurs la nuit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 Leïla Slimani)
譯者:林佑軒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1981-)

出生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醫生。17歲時離開摩洛哥,赴巴黎求學,從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ESCP歐洲高等商學院畢業後,於《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雜誌擔任記者,負責北非領域。

2011年,兒子出生後,蕾拉在報導阿拉伯之春期間被逮捕,隨後她辭去工作,專職寫作並投入小說創作。曾任法國總統馬克宏OIF(法語圈國際組織)的個人代表、2023年國際布克獎評委主席。

首部小說《食人魔的花園》(Dans le jardin de l'ogre)於2014年一出版便廣受好評。2016年,出版第二部小說《溫柔之歌》(Chanson douce);這本以紐約真實社會案件為背景所寫成的作品,甫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迴響,不僅在法國締造驚人銷售佳績,更贏得法國龔固爾文學大獎。

《夜裡的花香》不同於蕾拉的小說作品,是以非虛構的文體呈現,更加貼近作者的生命歷程,運用誠實、真摯的筆觸,直面創作的艱難與美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微小瞬逝的永恆:讀《向晚的飛行》

當全球矚目的新聞播出「月船三號」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消息時,我手邊正翻到《向晚的飛行》書稿第14章。

那是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描述自己與專攻火星研究的探險家、太空生物學兼行星地質學者娜塔莉.卡布羅(Natalie Cabrol),一同去到高海拔沙漠考察偵測火星生命方法的篇章,名為〈她的軌道〉。麥克唐納是極盡描述細微之物的觀察者,同時亦非常擅長推進故事:透過一趟科學調查的探險旅程,她聚焦於卡布羅與其研究工作嵌合相映的人生故事,讓讀者耽溺於她屢屢揭露隱藏之物的冒險裡。

廣袤無際的鹽沼、幾十億年的行星演化、浩瀚的宇宙、火星的溝谷和枯湖、鹽塊裡微生物的遺跡……麥克唐納鉅細靡遺地在所觸、所聞的當下環境抒寫,領著讀者身歷其境,參與那趟艱辛卻壯麗的旅行,同時也沉浸在火星研究者自身生命維度的層次思考之中。

麥克唐納寫道,卡布羅曾在著名天文學家奧杜因.多佛斯(Audouin Dollfus)教授的手掌中,見過小心翼翼存放於保險箱裡的月球土壤——當下她帶著興奮之情,卻發現月壤無異於世間已知物質的外觀,一時失望、直覺「並沒什麼特別」的心情,卻在那晚仰望月夜的瞬間,得到如天啓般的領略:「剛才看了覺得沒什麼的月壤,剎那間像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珍貴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來到這裡經歷的路程。」

彼時卡布羅年輕生命的頓悟,引導著她窮盡一生追尋土星生命。而這美麗繁複的星軌清晰顯化於麥克唐納的筆下,在日後因緣際會,在「月船三號登陸月球南極」新聞發生的此刻,跨越時間與空間尺度展開對話,讓仰望著同一個月球的讀者感到顫動,彷彿窺見了人類數千年來的祕密──始終好奇於地球之外宇宙的無盡探索,亦是「生命如何存在」的終極探問。


阿波羅17號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圖源:wikipedia)

➤哲理與愛的追尋

閱讀麥克唐納的文字,常令人不經意陷入悠長的沉思,像是愛麗絲尾隨著兔子掉入穿越時空的洞穴裡,經歷一趟趟大開眼界的神奇旅程。她常透過事件誘發讀者的好奇心,客觀描述與場景再現的筆觸栩栩如生,在細筆聚焦如顯微鏡下現形的微物鏡頭之下,又瞬間迤邐出壯闊遼遠、層次堆疊的繁複圖景。她鑽研極致的物外之趣、弦外之音,卻更能「深究人直覺感受到的神聖,以及這種直覺的本質」,進而引發哲學與靈性層次的共感,令人心旌搖曳。

麥克唐納清透精灼之筆,讓《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甫出版即刷亮英國書市排行榜,以破竹之勢獲2014年「山繆.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傳記類最佳圖書及「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Costa Book of the Year)等獎項。這位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附屬研究學者,旋以詩人、插畫家、自然學者及作家等多重角色,在自然文學的寫作領域中嶄露頭角,後續並受邀撰寫《紐約時報雜誌》專欄。

《鷹與心的追尋》述寫因喪父而開始馴鷹,歷經7年心路,是結構縝密、層次遞進的長篇敘事。《向晚的飛行》這本散文集則由41篇長度不一、主題各異的短篇集結而成。

文章包含從蟲魚鳥類研究與日常觀察延伸而出的哲學思考;科學調查與其背後森羅棋布的政治、經濟、文化脈絡;人類圈養、飼育、育種、觀賞各式野生動物行為背後的情感分析與辯證;亦記敘作者人際網絡所接觸到的天文學者、生態科學研究者、保育組織、人權議題團體等,跨領域疊加、拓展出來的視野邊界與專業知識。

我特別喜歡其中略長的篇章,文字層疊遞進、鋪陳,呈現出作者多元豐盛的思路軌跡。每篇文章如同精彩獨立的單元劇,展讀時可以隨順心意次序,穿梭於書頁之間閃現的優美字句與故事情節中,如閱讀專欄隨筆般沒有負擔,卻又在一不留神之間,被作者優美的笛聲引領走入繁複的森林,沉浸在霧般詩意迷濛的心緒之中。

麥克唐納提到,書中多篇文章都在練習「向人類的種種歸因和假設提出質問」。她形容如同16世紀歐洲貴族蒐羅藏品的「珍奇櫃」(Wunderkammer),自然物和人造物相鄰排放,閱讀樂趣就像在觀看「性質迥異的物品相互映襯,突顯了外型的異同,輝映彼此的美及各自張揚的低調」。

若要用一個共通的主題標註於這個珍奇櫃上,那可能是「愛」——作者嘗試用不同的眼睛觀看周遭,因而辨識出對人以外周遭生命構成的,閃閃發光的世界之愛,重新體會事物紛亂複雜的美好。


Cabinet of Curiosities, 1690s, Domenico Remps. 17世紀的義大利畫家Domenico Remps所畫下的珍奇櫃。

➤文學與科學的接近

閱讀《向晚的飛行》過程中,我確實體現到凝視、把玩「珍奇櫃」中各異物件,卻一一映現內在質地的奇妙經驗。作者如說書人一般,吸引你拾起一片羽毛、掂量一顆布滿岩藻的石頭、採摘一朵充滿寓意的蘑菇——接著,透過凝視手中之物,打通連結過往歷史的時光隧道,亦在巨量的科學知識鋪陳之下,瞥見鑲嵌其中駁雜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脈絡。聚焦愈久,便發現意義開展得愈發深遠,漸漸呈現出哲學的意味來。物件不再只是物件,而擴充了自我邊界的理解,映照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向來在自然文學的閱讀經驗中,我深受複雜之中的純粹所吸引,尤其是具有詩性的聯想、精確的譬喻,兼具科學理性與文學感性的風格,常同時帶給我思辨上的邏輯追求與文字美學、靈性共振上的感動。麥克唐納無疑是嫻熟於這類風格的出色作家。

我們往往把科學想成純粹、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想見,科學對世界提出的問題,其實悄悄受歷史、文化、社會左右,而這些影響往往是看不見的。

—《向晚的飛行》

麥克唐納在《向晚的飛行》中,多次提到寫作方向上的自我探索,包括「科學」與「文學」在寫作中所擔配的角色:「科學所做的事,是我希望更多文學也能做的事。我希望文學也向我們指出,人其實活在一個縝密複雜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不全然只與我們有關,也不單單只屬於我們。世界從來就不屬於我們。」

身為自然史研究者與熱中觀察的書寫者,麥克唐納反覆對比18世紀以前,過往人類在自然中所獲得的生命經驗,與近代整體環境受到氣候變遷、棲地喪失、物種滅絕瀕危的現況。多數都市居民早已習慣失去大樹、鳥鳴、蟬聲的人造環境,甚至在現代建築中,為了隔絕蟲鳥侵擾而改變屋簷設計,也讓棲居都市中的鳥類失去避雨築巢的空間。這些難以聯想其關聯性的改變,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衝擊著野外生物的族群分布與存續。

她憂心地寫道:「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我們既然來不及挽救,或許就該把現在還能寫的盡可能都寫下來,為過去做個盤點。」於此,書寫的動機除了科學數據的客觀陳述,亦帶著委婉的勸諫:「我們需要硬科學為衰退的速率和規模建立模型,研究發生的原因和可行的對策。但我們也需要文學;我們需要訴說這些消失代表的意義……文學能引領我們認識世界的質地,而我們正需要這麼做。」


渡渡鳥是全新世滅絕的代表之一。圖為船隻Gelderland的日記草圖,記錄了 1601 隻渡渡鳥,作者為Joris Laerle。(圖源:wikipedia)

在科學、文學與哲學之外,作為自然史的研究者,麥克唐納從未停止在時間與空間的軸線上著墨,擦亮讀者對於當下覺察的敏銳度,以及行動的可能性。

在〈先兆〉中,她以「偏頭痛」的經驗延伸譬喻,如同人類對於森林火災、永凍土層融化、地層下陷海水上升……等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察而不覺:「我們知道它就在那裡,但同時也認定它不存在。」她進而呼籲人們應該盡快組織起來,在進程中策動齊心協力的大規模集體文化行動——「譯為末日的『Apocalypse』一詞,初始的意思是揭示,是顯現,是洞見,是揭曉本來未知之事。我祈禱眼前的末日所帶來的啟示,是我們能認知到自己有力量介入干預。」

正如同在〈向晚的飛行〉中,作者將雨燕視為共同體的寓言,以飛升至對流邊界層頂端的特殊自然行為「vesper flights」隱喻說明:「雨燕飛到超越的高度,讓自己明確判斷身處的位置,明白接下來該做什麼,安靜卻充分地為下一步指引方向。」

雨燕教導人類如何為全體的福祉和未來的繁盛做出最佳決定,而海倫.麥克唐納以其精銳之筆,在他者生命裡照見自我生命的領略,堅定訴說著——永恆藏匿於微小瞬逝的事物之中,閃現著神祕的平凡,就算我們不相信,奇蹟依然存在,而「奇蹟就在那裡等待我們揭曉」。


飛行的雨燕(圖源:Kentish Plumber/flickr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向晚的飛行
Vesper Flights
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譯者:韓絜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海倫.麥克唐納

作家、詩人、插畫家及自然學者,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附屬研究學者。著有暢銷書《鷹與心的追尋》,以及隼屬猛禽的文化史,書名就叫《隼》(Falcon)。另包含《沙勒的魚》(Shaler’s Fish)在內,出版有三本詩集。曾任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研究員,也曾是專業養鷹人,並協助管理歐亞各地的猛禽研究及保育計畫。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2023-09-18 19:30
現場》用盡所有力氣,讓你一同愛著金草葉《剛剛離開的世界》:劉芷妤X許菁芳對談

在韓國有所謂「信讀」之稱。文雅一點的說法,可解釋為:「因為相信這個創作者,所以無論任何作品出來,絕對一讀。」而通俗一點的說法,大概是:「不管這傢伙嗑了什麼,全都給我來一點。」近年來被舉國讀者捧在手裡的信讀,當金草葉莫屬。

「不管金草葉寫了什麼,全部都給我。」本日的對談者:小說家劉芷妤以及學者許菁芳,就是以這樣的意志狂推猛推。

在聊金草葉小說的過程中,兩人偶爾會流露出一種「姨母笑」的幸福感,那是身為讀者,捧著一本好小說所自然洋溢著的笑容。偶爾是讚嘆,偶爾是超越想像的挑戰。

在被感性的閱讀喜悅包覆著的感動中,兩位也同時轉動自己理性的腦,抽絲剝繭,想盡辦法把這份愛的理由全數交出,整理幾項「你值得愛上金草葉」的指南。本文以「從陰柔的軟性科幻敘事出發,顛覆本位主義的書寫策略,最後往往導向關係與愛的建立」,整理當日演講三大亮點。

對談除了提及金草葉最新中譯作品《剛剛離開的世界》之外,也將帶領讀者走一趟金草葉於台灣出道的第一部作品《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以下是兩位幸福的姨母,喔不,是在文學與學術界各有所長的創作者,愛上金草葉的理由:

她以陰柔書寫,重構我對科幻的想像

在遇見金草葉以前,許菁芳說自己沒有意識到,她對於科幻的想像完全是以男性所建構出來的「陽剛世界」。她解釋:「就像我活到二、三十歲台灣才出現第一個女總統,因此過去我們對總統的認知也必然會有種陽剛的特質。我過去對於科幻的認識就是如此,小時候讀最多的就是倪匡,總覺得科幻小說就是如此──得有點古典武俠的味道,離不開忠誠或者權力敘事,環繞著英雄思維,旁邊最好站著一位美女。過去我所認識的科幻,幾乎都有這樣的原型在。」

然而,近年韓國出了一群軟性科幻的創作者,每回閱讀時,都讓許菁芳感覺自己的認知被「重構」了。環繞著陰柔的線條進入科幻的領域,金草葉當屬其中佼佼者。

首先,我們談談何謂「陰柔」?

許菁芳說明:「陰柔的科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並不非得要有權力的從屬,不非得要有競爭意識,最重要的是彼此的關係,是連結與情緒。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金草葉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她的作品無論是人與人、人與非人(外星人,機器人,甚至是植物)都有這種平等的意識在其中。」

金草葉的科幻,與其說是要讓人認識新的宇宙,毋寧說是從宇宙中回看自己的日常,回看平實的生活是如何閃著奇異的光。許菁芳立刻想到的例子,是《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中的〈館內遺失〉。這篇故事設定在一個架空的世界,講述人死後的記憶能夠被收藏在圖書館內。某日,女兒需要找到母親的記憶來給予自己的生活一點提醒,才赫然發現這個記憶竟於館內遺失了。

許菁芳讚嘆:「這故事的本質是母女,卻被精緻的收在這個科幻的世界中講述。我過去真沒想過科幻小說可以這樣,完全離開武俠鬥爭的、充滿恐懼的英雄世界,轉而抵達一個日常的感受,任誰都能理解的情感脈絡中。」

即便溝通仍然誤解,即便誤解依然愛著

有趣的是,所謂的日常感受並非是愛,卻是為了愛而產生的誤解。〈館內遺失〉是如此,新近在台出版的《剛剛離開的世界》更是。

說到這裡,劉芷妤以及許菁芳的幸福泡泡溢滿全場,紛紛開始描述新書中哪幾個篇章打動他們。

例如〈座艙方程式〉,一位鑽研「時空泡沫」的理論家姊姊,和妹妹兩人在久別重逢後一起搭上摩天輪,只為同時間感受摩天輪上升到頂巔以後,時空泡沫引發的瞬間轉變。劉芷妤說:「小說中,姊妹雖然一起長大,但始終不了解彼此,就算姊姊能說善道,想跟妹妹解釋時空泡沫,妹妹也是有聽沒有懂,一直到她們終於抵達頂端的那一刻,遇見時空泡沫的當下,妹妹忽然理解了什麼。那一刻仰賴的不是溝通,是愛,是你愛這個人、你願意花時間理解,可是你同時知道你的理解經常是無效的。因為愛無法讓溝通有效,但可以造成很美好的瞬間。」

許菁芳同意,轉而提及書中講述親密關係的〈蘿拉〉。

相較於〈座艙方程式〉,〈蘿拉〉更單純的講述因不理解而引發的無所適從——主角面對自己深愛伴侶的轉變,懷抱著巨大的疑問。為解開此疑問,自己不惜環遊世界去尋找有相同困惑的人。主角太渴望理解,但這麼渴望的背後,結果卻只是替自己累積了更大的疑惑。許菁芳說:「理解一個人與否,會不會妨礙你愛一個人的心呢?我覺得這是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來的深刻反省。」


韓國作家金草葉(圖源:聯經出版)

劉芷妤和許菁芳都同意,這些關於愛與誤解的討論,在經過金草葉的科幻敘述後,實在美得無以復加。

除此之外,劉芷妤又進一步強調,金草葉的高明之處,是她以及美的敘述,同時包裹了醜陋的意象。她說:「〈蘿拉〉就是如此啊,小說中那個伴侶對蘿拉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到底為什麼自己深愛的人,堅稱自己有第三隻手臂?為此,還裝上一個非常難用的機械手臂。」

劉芷妤說,這或許也是金草葉科幻最迷人的地方。小說並非總是完美的科技提升,經常也會發生錯置的科學、破爛的機器,以及像是〈蘿拉〉一樣,裝一隻機械手臂在身上,卻搞得自己發炎化膿、動輒弄痛自己愛人、一隻彷彿根本是多餘的手臂。

劉芷妤分享,這樣的感受是:「即便不舒服,但是蘿拉意識到這隻手臂的存在,這是事實;這個不美的事物必須存在,也是事實。值得我們認同的不僅只是美好的事物而已,以《剛剛離開的世界》這樣每個篇章都屬於小篇幅的故事而言,結局為何、蘿拉與伴侶是否順利相愛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金草葉點出:有些事情即便那麼困難,甚至那麼『不美』,依然值得被尊重,依然值得去嘗試。」

嘗試理解的原因,不是因為終點是美好的,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嘗試這麼做的心,本身就無比動人。

笨拙的本位主義

著重在日常人情事理的關懷,是對科幻中陽剛想像的巔覆,而金草葉獨特的切入角度,則更是文學藝術上對「本位主義」的顛覆。

所謂的本位主義,無論是權力上的,或者是感官式的思考,全都出現在這本小說中。

許菁芳以〈瑪莉之舞〉為例——一個天生視覺障礙者精心策劃的舞蹈,目的卻是為了發動一場恐怖攻擊,讓多數人也有機會能感同身受自己的「障礙」。

許菁芳說:「雖然表現上看起來是恐怖攻擊,然而它真正要談的卻是,常人以為的障礙,對當事人來說,有沒有可能根本就不是缺陷?」在這篇小說中,主角做的並不算是「攻擊」,更近似於一種分享。

以劉芷妤的話來說,那是:「主角有一種『超爽的,我看不到欸,但你們都不了解這種感覺,所以我想要把這種美好分享給你們』。這本身就是一種本位主義的顛覆啊!」

再談另外一篇文章〈息影〉,它顛覆的是溝通方式。在這個世界中,人與人是靠氣味溝通的,氣味比語言的時效性更長,更具有延展性,也可能更加精準。

劉芷妤說她最喜歡的便是此篇,「〈息影〉的書寫角度實在太離奇了。嗅覺要怎麼溝通?這個世界就是如此,而誤闖到這個世界的地球人,卻想辦法要用自己熟悉的氣味來表達愛的感受。最後,她傳遞給對方的氣味是『襪子』的味道。沒有好壞,就是襪子。」

劉芷妤說:「這部分的形容,徹底脫離我們過往常見的符號,比方說玫瑰不再代表愛情,紅色也不存有浪漫的象徵。拉掉常見的感官描述,我們理解的世界將重新被訴說。每次讀到這部分,都讓我覺得,本位主義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

「非常笨拙的一件事?」許菁芳說。

「對。」劉芷妤回覆:「但所謂的本位主義,是從文化生長出來,長在我們的骨子裡,所以要剔出來就特別困難。例如我很常提到的,我認為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些厭女的情節,若我們沒發覺,就永遠不可能開始改變。而金草葉的這種非本位主義的敘述,正好可以帶給我們這些東西。她無法像星際大戰那樣一下子改變宇宙,可是卻能夠緩慢的、改變我們日常的思考。」

我們將成為彼此「剛剛離開的世界」

改變不會立即發生,卻如同雨水一樣點點滴滴的滲透著你。

許菁芳說,這是軟科幻特有的「綿裡針」:「某些人可能會覺得,軟科幻是否比較沒有力道?但完全不會。我們剛才談到的作品,無論是關係性、溝通,或是各種缺陷上的關懷,都非常強悍,很多故事看了之後都會熱血沸騰。這再一次說明,不是只有陽剛的主題才熱血,細緻的故事,專注描述人物情感的連結與轉折,也會帶來很強的力道。」

劉芷妤回過頭談《剛剛離開的世界》書名的意涵,表示自己拿到書時起先無法理解書名的用意,不過:「看完以後,很神奇的發現,書中所談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剛剛離開的世界。」

劉芷妤向現場讀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是個小小的星球,待對話結束,講座完畢,「這裡就會變成我們剛剛離開的世界。我們有各自的思維邏輯,對談之際,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思考發生無形的碰撞,這也是一種溝通。」

不只是座談之間,劉芷妤說生命中所有的經過,都是一種錯過。買一杯飲料、趕路去某個地方,「我們不斷不斷與他人錯身離開,偶爾,像是今天這樣的場合,透過我的言語,我這顆星球上的蕨類可能會留下一些孢子,飄散到你的星球上,無論是否會長出些什麼,那都是很神奇的際遇。《剛剛離開的世界》也是一顆星球,透過文字撒下一些事物,說不定讀著讀著,也能夠在你的身上發生一點影響。」

這樣想來,這本書不是太美了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剛剛離開的世界
방금 떠나온 세계
作者:金草葉(김초엽)
譯者:胡椒筒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金草葉

出生於1993年,浦項工大化學系畢業,並獲生化碩士學位。畢業後便從事小說創作,2017年憑藉〈館內遺失〉、〈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行〉兩篇短篇作品,分獲第二屆韓國科學文學大獎中短篇小說一等獎和特優獎。《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是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2019年6月於韓國出版後一鳴驚人,不僅成為話題熱銷作,更以此書榮獲韓國第43屆「今日作家獎」,也一舉囊括各大獎項和年度選書,是韓國文壇近年最耀眼的青年女性作家。

2021年以四本作品橫掃韓國書市暢銷榜,包括首部長篇小說《地球盡頭的溫室》、三本短篇小說集《剛剛離開的世界》、《行星語書店》、《姆雷莫薩》,於韓國20-30歲女性讀者間掀起「信讀」(相信不會失望而讀)風潮,更獲選阿拉丁書城、YES24網站之2021年度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9-18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