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石黑一雄回歸創作原點,出版歌詞集詮釋記憶、愛與旅行,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回歸他的創作原點,將於明年3月出版歌詞集《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 Lyrics for Stacey Kent》,當中收錄16組他為美國爵士女伶史黛西.肯特(Stacey Kent)譜寫的詞作,每闕詞都搭配特別委託義大利藝術家Bianca Bagnarelli繪製的插畫,以及石黑親撰的引言。讀者可藉由有別以往的視覺及音樂途徑,重新探索石黑對於記憶、愛與旅行的主題詮釋。

年少的石黑一雄曾在「小說家」與「創作歌手」的十字路口徬徨,儘管當年放棄音樂這條路,但早期的歌詞創作對他的小說創作帶來莫大影響,幫助他在第一人稱的敘事,建立讓讀者感同身受的信任感與親密感。

石黑與肯特相識於2002年:當時石黑在電台節目中選播了肯特的曲子,身為石黑粉絲的肯特致信感謝,就此碰撞出音樂與文學的跨界火花。2007年肯特發行專輯《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其中〈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The Ice Hotel〉、〈I Wish I Could Go Travelling Again〉、〈So Romantic〉4首歌詞皆出於石黑之手。這張專輯獲得葛萊美獎提名,兩人在此後仍維持密切合作。

【新書快報】

■多產的驚悚天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又推出新犯罪小說了!《荷莉》(Holly)找來曾出現在「比爾.霍吉斯」三部曲、《局外人》、《如果它流血》中同名短篇小說的私家偵探荷莉.吉卜尼,試圖偵破美國中西部小鎮發生的離奇失蹤案件。

當荷莉受託找出小女孩波妮的下落時,並沒有料到嫌犯會是受人尊敬的那一位。然而隨著荷莉深入調查,數宗失蹤案的線索均指向那間地下室。究竟,這個美輪美奐、充滿書香的大屋藏著什麼祕密?本書雖然沒有超自然現象,但人心中的黑暗與墮落,恐怖可能更勝水溝下的小丑⋯⋯

■愛爾蘭國家書卷獎終身獎作家安妮.安瑞特(Anne Enright),出版最新小說《鷦鷯啊,鷦鷯》(The Wren, the Wren),以晶瑩剔透的詩歌點綴銳利的散文敘述,巧妙織就一個關於渴望、背叛與希望纏繞的家庭故事。

22歲的妮爾從未見過她的外公——已逝的愛爾蘭國寶詩人菲爾,但當繼承創作血脈的妮爾獨自離家尋找自己的聲音,在都柏林為愛痴狂、受傷與碰撞時,祖父的詩似乎引導她找到回家的方向。妮爾的母親卡梅爾,十分清楚菲爾情詩的魅力之大,甚至讓女人願意半夜披著睡衣翻出家門與詩人私奔,因為她的母親正是其中一人。

菲爾曾寫信給女兒卡梅爾,將她形容為一隻目光透亮、即將從他手中飛走的鷦鷯。然而背叛母女三人而去的卻是菲爾自己,他的缺席也在卡梅爾的童年與人生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廣受愛戴的國民詩人,同時也是失職的父親與不忠的愛人,極端的落差化為一種詛咒,讓菲爾的愛透過DNA,像一條從過去拋出的粗大絞繩緊緊纏繞卡梅爾母女三代,上頭沾滿了殘酷的鮮血。


愛爾蘭作家安妮.安瑞特出版最新小說《鷦鷯啊,鷦鷯》。(圖片來源:Citaty

■13年前曾以《史基比掛了》(Skippy Dies,暫譯)入圍布克獎的愛爾蘭小說家保羅.莫瑞(Paul Murray),今年再度以悲喜交織的小說《The Bee Sting》打入布克獎決選。

巴恩家正在分崩離析:一度成功的汽車經銷生意下滑,迪克卻成天埋首蓋一座要度過世界末日的碉堡,妻子伊梅達還得上網拍賣首飾籌錢。他們青春期的女兒凱思曾經科科滿分,現在卻似乎只想一路喝到期末考,而最小的兒子皮傑正在為逃家計畫做最後打點。

曾經幸福美滿的四口家庭,為何落到這般田地?事情從哪開始出了差錯?是結冰的柏油路面,是一時好意順路載了陌生人,還是那不小心飛進新娘頭紗裡的蜜蜂?《The Bee Sting》接二連三拋出種種事件,熱鬧非凡,同時也呈現愛爾蘭經濟崩潰後的社會剖面。當前途看似註定無望,人是否還會堅持良善?


愛爾蘭小說家保羅.莫瑞以《The Bee Sting》進入布克獎決選。(圖片來源:wiki

■曾以小說集《A Registry of My Passage Upon the Earth》入圍普立茲小說獎決選的美國作家丹尼爾.梅森(Daniel Mason),今秋新小說《森林小屋》(North Woods,暫譯)再度獲各大書評矚目。

《森林小屋》融合真實歷史與鄉野傳說,將鏡頭對準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森林裡的一棟黃色小屋,如縮時攝影般呈現小屋300多年來居民來去,其愛恨與瘋狂、命運與希望交織的故事。從18世紀逃離清教徒村莊的年輕愛侶、著迷於種蘋果的逃兵、在戰亂與饑荒中求生存的姊妹,到為情所苦的風景畫家、行蹤神秘的美洲獅、熱情交配的蠹蟲,小屋目睹生物和語言更迭,只有自然與時間恆久存在。《紐約時報》書評盛讚作者靈巧地在微觀與巨觀之間轉換,捕捉了人類生命的燦爛與渺小。

■今年5月起震驚全台的#MeToo運動至今餘波未止,除了名人醜聞連環爆,更顯示台灣距離性別平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同理性侵受害者?受害者又該如何掙脫創傷枷鎖,邁向新生?台裔加拿大籍新人作家賴亭伊(Christine Lai)小說《消失的風景》(Landscapes,暫譯)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在極端氣候影響的近未來,一座莊園即將拆毀,女主人潘妮洛普必須盡快整理好莊園藝術品,埋藏心底的痛楚也隨塵封物件破土而出:多年前性侵她的男主人朱利安,將回到莊園道別,她假裝自己不受記憶影響,直到一件竊盜案成為崩潰前的最後一根稻草……

賴亭伊巧妙融合多種文體,並添入藝術、正義、保育、廢墟等元素,以瑰麗的英倫山川為景,審視性暴力造成的創傷、提示重生的機會。筆觸絕冷唯美,議題間的辯證層層疊疊,一如作者所云:「看似華美、令人敬畏的事物,其實和曾經的毀滅有著不解之緣。」

【得獎消息】

■隨著TikTok成為青少年最活躍的社交平台,持續增加中的「#BookTok」標籤瀏覽量已超過1,670億次,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主力推手。英國與愛爾蘭的TikTok於今年7-8月舉辦首屆「TikTok圖書獎」(TikTok Book Award)投票與頒獎,根據數千名TikTok用戶的票選結果,頒發給該地區在TikTok上討論度最高的書籍與作家,以及獨立書店跟網紅。

被Netflix改編影集的高人氣青春純愛BL圖像小說《戀愛修課》(Heartstopper),獲選為「最想再看一次的書」(Best Book I Wish I Could Read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這系列故事描述高中生青澀戀情的酸甜苦樂,以及出櫃的掙扎,自2020年以來已推出4集,第5集預計於今年12月出版。

#BookTok不只帶動新書,甚至讓珍.奧斯汀1813年的經典名作《傲慢與偏見》再次蔚為風潮,獲頒「最佳起死回生獎」(Best BookTok Revival)。

「年度好書獎」(BookTok Book of the Year)頒給英國潛力新秀Bolu Babalola的處女作《Honey & Spice》。本書去年一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並且成為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的俱樂部選書。

「年度作家獎」(BookTok Author of the Year)頒給了荷莉.傑克森,她因《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系列而聞名。 「終結閱讀低潮的最佳書籍」(Best Book to End a Reading Slump)頒給了前《星期日泰晤士報》專欄作家朵莉.艾德頓(Dolly Alderton)令人心碎的回憶錄《我所知道關於愛的一切》(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在2022年被BBC翻拍為影集,獲得熱烈迴響。

【跨界改編】

■一代文學大師與冷戰時期英國特務的最後身影與自白,真人訪談紀錄片《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結合類戲劇手法,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執導,9月在特柳賴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進行全球首映,預計10月20日於Apple TV+上架。在這場人生最後訪談中,這位傳奇人物號稱將對所有提問據實已答,究竟面紗之下隱藏的「約翰.勒卡雷」與「大衛.康威爾」是……

■YA科幻電影《有隱形手的地景》(Landscape With Invisible Hand,暫譯),8月中於北美上映,由《別人眼中的我們》(When They See Us)的艾桑地.布萊克(Asante Blackk)、《最美的安排》凱莉.羅傑斯(Kylie Rogers)、艾美獎影后蒂芬妮.哈戴許(Tiffany Haddish)等主演,特效找來操刀《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奧斯卡金獎特效Erik-Jan De Boer負責。這部腦洞大開的電影改編自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M.T.安德森(M.T. Anderson)201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以青春喜劇包裝,探討社群和隱私界線,也對自由市場經濟和殖民主義提出諷刺針砭。

電影講述長得像花崗岩咖啡桌的外星物種「敷敷」造訪地球,不僅沒動武消滅人類,還願意分享先進的科技和醫療技術——只要你有錢買。當17歲的地球人亞當和女友克雷依發現敷敷對「地球人文化」感到好奇時,他們嗅到商機,決定公開直播交往過程來賺取敷敷「斗內」。這個賺大錢的計畫起初看似順利,直到青春戀曲走到盡頭,對彼此恨得牙癢癢的他們現在得向敷敷證明兩人還相愛,否則得面臨將綿延好幾代的龐大債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3-09-29 13:00
閱讀隨身聽S9EP1》Readmoo行銷總監何宛芳/好用APP與閱讀器,能讓讀者的注意力回到書籍

近年電子書閱讀器品牌林立,若時間回到6、7年前,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Readmoo讀墨是第一間同時投入電子書閱讀器軟硬體開發的臺灣公司,開拓出了龐大的電子書商機與閱讀器產品線。閱讀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好用APP的重要性有如書籍的裝幀設計師,如何滿足廣大讀者不同的閱讀喜好?閱讀器軟硬體有哪些順應社會的改變呢?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到Readmoo行銷總監何宛芳到節目中,與讀者暢聊開發的樂趣與辛苦。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華摘錄】

➤電子書數量飛躍進步

主持人: Openbook的好書獎其實從第一年2017年開始,就跟Readmoo合作線上書展,4大獎項每類10本,一共40本。第一年40本中有電子書的數量只有不到10本,6年後,2022Openbook好書獎共有33本有電子書。改變其實是相當大。這個數字,也反映了電子書數量快速新增的真正趨勢嗎?

何宛芳:這跟我們這幾年觀察到的現象非常接近。過往推廣電子書時,常常遇到消費者告訴我們,想要的書沒有電子書。可是這幾年,品項越來越多了。可能出版社在書籍版權續約時,有重新簽下電子書的版權,或者簽約新書時,同時將紙本跟電子書一起銷售,這已經是滿普及的狀況了。甚至有些比較有趣的實驗,包括先出電子書,再出紙書。可見除了我們平台努力推動外,出版社也看到電子書的優勢,慢慢發揮這些優勢,給出不同的銷售模式。跟幾年前相比,真的是非常非常大的不同。

2023Openbook好書獎於Readmoo的活動頁面

➤讓作家看見讀者在那些地方畫線

主持人:在電子閱讀器這樣的媒介上,Readmoo能夠掌握到的,比如閱讀行為或其他的數據的資料,比其他的平台多很多吧?

何宛芳: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我們的服務裡,使用者可以畫線、做筆記,在網站上寫書評,讀者可以選擇要不要公開。有些人是願意分享的。有些作家非常開心看見,讀者究竟在哪些地方畫上金句,滿多作家因為看到這些而感受到振奮,因為過往沒有什麼機會看見讀者的喜好,而且讀者是自願留下這些紀錄的。

去年讀墨辦了年度華文活動,邀請到最近非常紅的《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唐福睿,他致詞時提到,他從來沒想到,讀者這麼喜歡他創造出來的那句「Holy媽祖」。這種互動是非常特別,也是過往比較少。但在數位時代,做這樣的互動反而是簡單的,創作者跟閱讀者之間的距離,可以透過數位有更多互動的機會。


《八尺門的辯護人》的頁面中,讀者所分享自己的劃線文字

➤為了中文字型與版面創造的APP,報錯與修改,是個大型的手工業

主持人:Redmoo的電子閱讀器的發展,它的歷程是怎麼樣?哪些功能是慢慢長出來的?

何宛芳:讀墨成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為繁體中文非常的特別,比如直排、標點符號,這些形式都很特別。我們一開始花了非常多心思,思考在數位載體上,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讓繁體中文呈現出來。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做排版的優化,包括字的間距、天地、行距、字體等等,比如有些字體在數位載體上好看,有些字體不太適合用來內文但適合做標題。為了讓讀者舒服閱讀,甚至有些微調讀者感覺不到,但這些微小的調校,可以讓讀者從閱讀5分鐘變成10分鐘、15分鐘,甚至慢慢地越來越更久。

這其實就是排版的美感,相信有做紙書大概可以理解,同樣這些細節,在數位的部分,也是一樣都馬虎不得。

當讀者使用電子書閱讀,載體的尺寸都是不一樣的,比如6吋手機、10吋平板、13吋電腦,或7.8吋閱讀器。因為不知道它最終呈現在什麼樣的載體上,所以要做非常多的測試,讓書檔在不同的載體上,都被很好地呈現它。

主持人:你們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何宛芳:其實就是不停地做手工業。讀墨的讀者大概都知道,我們可以「報錯」,讀者讀到某個地方,覺得怪怪的,他會透過報錯告訴我們,我們就要去測試,究竟是調整書的檔案,還是調整系統的服務,這是不停地校正的過程。那在這個過程裡,是很花時間跟手工的,是經年累月的過程。

➤如何讓讀者嘗試新的閱讀服務:有讀者想讀的書、讀者喜歡且能習慣數位介面

主持人:你們也有台語文的字體? 

何宛芳:最近這幾年,出版業開始非常多的台語文、客語文運用在書籍中。這些字體如果你沒有特別做設定就出現在閱讀器上,會突然變成空格或問號。那是因為該字體沒有這個文字。這幾年,我們把「芫荽體」放到服務中。芫荽體是開放的字體,專門針對台語字或是客語字做,它將這些字造出來。我們看到了出版的變化,也有讀者跟我們反映,所以我們把芫荽體放進來。

呼應我剛剛一開始所說的,我們會觀察讀者需要什麼,市場怎麼走,然後把這樣的服務帶到我們的閱讀器裡。

讓讀者接受新的服務,或者開始新的閱讀行為,有兩個重點:第一,這裡有他很想要的一本書,他會為了很想讀到那本書而嘗試新的載體;第二,閱讀或者這個介面,讓他覺得很舒服 ,可以一直留在上面。

當我們一次一次地把不同服務開發出來,讀者數量也都會因此有更多的成長。也有讀者跟我們反映,使用電子書之後,他的閱讀時間變多了,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激勵。

很多讀者告訴我們,以前搭車時,只能拿著手機,可能追劇、玩遊戲。但因為有了比較好的閱讀APP,即使只有5分鐘、10分鐘,也可以累積來讀書,沒想到一個月下來,能夠累積閱讀量,比原本多非常多倍。

有些人會問我,為什麼一定要閱讀器呢?閱讀器只能用來閱讀,為什麼我需要有閱讀器呢?買一個只能用來閱讀的東西,意義是什麼?

其實很有趣,那個意義就是——它只能用來閱讀。這反而可以讓人回到更專注,非常沉浸在閱讀的環境,不受打擾。它的優點跟缺點,是一致的:它的優點就是只能閱讀這件事情,缺點也是只能閱讀。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這個是更好的事情。 

➤「閱讀」電子書與「聆聽」有聲書需求大不相同……

主持人:請跟我們聊聊有聲書。

何宛芳:過往我們把有聲書的聆聽,放在一般閱讀的APP裡。可是,我們發現,其實眼睛讀字,跟耳朵聆聽內容,在非常多情境下,需求完全不一樣。用眼睛閱讀時,它需要確定排版,可是耳朵聆聽時,要調整的就不是文字了,而是「語速」。也有可能聽眾想設定睡前半個小時聆聽,他可能需要自動播半個小時,然後自動停止。這些需求跟看書完全不一樣。我們後來聆聽有聲書的需求完全獨立出來,做了一個APP「犢出聲」(mooSound ),希望滿足用耳朵聆聽的讀者……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書寫與創作之於我:詩人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活動側記

詩人任明信近日推出《你沒有更好的命運》10周年增修紀念版,在緊湊的「新書」發表會行程中來到現流冊店。一如印象中的他,臉上的表情總是靦腆且帶點緊張,在週六晚人潮爆滿的書店裡,徐徐道來他的創作初衷。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書名取自任明信早先的部落格名稱。10年前結集出版的詩集裡,帶著他年輕時的迷惘,例如〈光年〉一詩:與其說是距離單位/我更相信那其實是某種/墜落的速度。10年過後,迷茫已從他身上消失,詩人變得沉穩、堅定,並與現場讀者分享一路以來他喜歡的、以及啟發過他的詩人們。

➤在真正的詩面前,我們都是受

創作之於任明信的開端是他在東華大學讀研究所的時期,當時的同學和學長姐,有不少現已相當知名的詩人,諸如孫梓評、何亭慧、鄭聿、王志元等。任明信因為他們,得到了創作養分,「其實在好的詩面前我們都是『受』,同時也會產生『飢餓』的感覺,在這個狀態中就會明白創作是什麼。」他說:「而且詩有趣的地方就是,飢餓感能挖出你想像不到的東西。」

講座中他分享的第一首詩是孫梓評的〈想念〉。

〈想念〉

想念是黑色的手
把春天摺成一頁薄薄的雨
在窗外,寫下一整行
遠方的名字

直到,日光掀開書頁邊緣
你迎面走來
將我輕輕闔上

任明信說:孫梓評寫的東西是不可言喻的,這首短詩看似輕巧,其實相當精準。例如第一句:想念是黑色的手。「想念」直覺會聯想到類似陽光、溫暖質地的東西,但「想念」有時候確實是黑色的,而且像手一樣抓住你,讓你覺得窒息。

接下來分享的是何亭慧的〈蠟〉,收錄於她的畢業作品《聲音與時間的抽屜》詩集。

〈蠟〉

我的絕望
來自於
被吻
但,不被愛

膚淺的深吻
像蘋果皮上的蠟
不具甜美的本質
徒有淚
乾涸的樣子

任明信說:用這首詩當例子是因為它精準點出「蠟」的本質。譬如蘋果上的蠟,其實跟蘋果本身沒有關係,就像淚乾掉的樣子和哭的狀態沒有關係。

接下來分享的是鄭聿的〈留白〉。任明信說:這首詩是你明明已經過了年輕的狀態,但愁緒和想說的話還是很多,只是隨著年紀漸長變得沒什麼可說的了,最後愈來愈少,如今卻真的太少。

〈留白〉

天空要下多久的雨
才有海的樣子

遠方的鳥
來來去去

沒人說
這一切會很容易

且梭巡在海上
找些什麼
又猝地收起翅膀
墜落了幾隻

一片空白茫茫
不知所終

剛開始只是想減少
如今卻真的太少

任明信解釋:詩的核心有一部分來自於留白——你要說多少話只有你自己清楚,你必須知道有些文字只能說到這裡,或是得說更多。而〈留白〉就給人很剛好的感覺。

➤讀懂顧城後我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是等價交換的。

講座中段,任明信提到他對顧城、夏宇等天才詩人的欣賞。他坦率表示最初讀到他們的作品時曾產生嫉妒、不甘心的情緒。然而如果一直耽溺在比較的心情中,就會愈來愈不敢寫、也會漸漸失去創作的能力。後來他想通了,有些東西只有他自己能寫,其他詩人不一定寫得出來,「把自己的事做到就好。」

任明信不斷提起影響他極深的詩人吳俞萱——某次遇到吳俞萱之後,他才寫出了廣為人知的〈你沒有更好的命運〉這首詩。他說,在創作的範圍之內,要怎麼勇敢把自己的心交出去,那就是他的功課。

➤完全殺死自己的改變,才是蛻變

還有兩位影響任明信很深的詩人,分別是胡家榮跟孫得欽。「胡家榮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就是語言的音樂性。他的詩看似平淡,但當你讀過後會發現,文字音韻非常的沉穩、好聽,」任明信說:「那就是風格。」

〈這裡〉

這裡的街道

房子
和人們
在意識裡不斷地跑
像陽光一樣重現
再重現

我們的海
你真要淹沒
雖然最後
沒有一粒泥土可以剩下
雖然我的背包
屬地的
什麼也帶不走
雖然只有行為
只有關係
只有記憶留下

任明信解說:從這首詩你會發現,胡家榮對於斷句是很講究的,而且其中的「山」、「房子」、「和人們」極具分量。它們必須各佔一行,不可以是「山、房子和人們」——它們不是能被並列的風景。「因為胡家榮詩裡每一個字的重量都可以撐起一行,然後像陽光一樣重現、再重現。」

最後,任明信選擇介紹孫得欽第二本詩集的〈滴答滴答〉。他說,朋友讀了孫得欽三本詩集後點評:「我覺得孫得欽老師好像瘋了。」他回答:「你怎麼知道?你看懂了!恭喜你,他真的瘋了。」

〈滴答滴答〉

不用悲傷,因為我
根本不算是生命啊
這樣的句子令人悲傷

幻滅是你所能經歷
最美的事

借我一把刀
我會殺死你

承諾與實現之間
有鐵的約束

一生也是這樣
滴答滴答

愛情也是這樣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每棟房屋
都有自己的漏雨

從很近的地方看去
所有的墜落都值得

都必然

所有的欺騙都值得
所有的不告而別都必然
而所有的受傷……

救救我。
救救我。

能讓一顆心完整的
不是另一顆心
而是破碎

幻滅是你所能經歷

奢侈的事

我失敗了
因而贏得命運的拋棄

水的清澈
要留給讚歌

任明信說,讀《白童夜歌》時就意識到孫得欽的轉變,不只在創作中,生活也剛好經歷改變。「當他寫這本的時候我就知道他變了,更精確來說是『蛻變』,像毛毛蟲變成蝴蝶是完全變態、完全殺死自己的轉變。孫得欽已經不是他了,每個細胞都不是。」

回頭看10年前的自己,和現在比較,任明信自覺「算是非常非常不同」。某種程度上他也蛻變了,但有部分的他一直都沒變,有些想法在這段時間也越來越明確。

他笑說:「我想做的事情只剩下一點點了,所以才在訪談時說我大概剩一本詩集的額度。最後一本詩的書名我也想好了,但還不能跟你們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9-28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