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讓傷痛開出花朵,貼近青少年的心:訪韓國兒童文學作家李琴䬁談《有真與有真》

飄著微雨的11月底,韓國作家李琴䬁與兒子一同現身於新生南路上的「聯經書房」,接受Openbook專訪。

隨著《有真與有真》中文版音樂劇於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現年61歲的原著作家李琴䬁一同造訪臺灣。留著一頭時尚髮型的李琴䬁,給人的第一印象正如同她的小說,溫柔且溫暖。很難想像這樣的溫柔媽媽,可以在將近20年前的韓國寫下他人不敢碰觸的議題。

在韓國當代兒童及青少年作家中,「李琴䬁」是不能被忽略的名字。1984年以童話創作踏入文壇之後,她迄今創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發表於2004年,以「兒童性剝削」為題材的小說《有真與有真》,對當時保守的社會造成極大衝擊,可視為韓國青少年文學的先鋒之作,至今仍是長銷經典。

➤從小開始的作家之約 

李琴䬁出生在南韓忠清北道一個人口10萬餘的小城市,卻是在首爾成長。她坦言自己求學過程其實很邊緣,「我中學的時候非常喜歡閱讀,然而成績不好,在學校存在感很低。幸好當時的國文老師告訴我,人生不是只有成績而已,他甚至不斷在不同人面前稱讚我。」

談到求學階段的貴人,李琴䬁露出感激的笑容。「透過他,我知道即使成績並非頂尖,也可以有實現夢想的機會。老師讓我有了存在感,進而得到更多自信。」

中學時期的國文老師,成為李琴䬁作家路上的重要他人。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李琴䬁期許自己能用不間斷的創作,支持青少年勇於嘗試,並找到自我價值。

除了日常生活,韓國文學裡也有一位對李琴䬁影響極大的重要他人,那就是以25年時光完成大河小說《土地》(토지)的女作家朴景利。《土地》共有20多冊,以1897至1945年間在日本統治下的韓國為背景,描寫眾多人物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朴景利《土地》(토지)

李琴䬁在中學二年級第一次讀到《土地》時,這部小說才剛完成第6集,之後每次新的集數出版,她就會從頭再閱讀一遍。時隔多年、看過那麼多次,談到這套書時她依舊眼裡充滿熱忱。

從書裡她學習到如何塑造人物以及架構故事,書之外她則學到一個作家所能背負的重任。在《土地》極長的連載時間裡,朴景利曾經因乳腺癌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結束出院不到8天,就立刻繼續撰寫工作。

李琴䬁說她當時大為震撼:「原來,一個作家為了遵守跟讀者的約定,即使在病痛的狀態下,依然能繼續執筆,繼續寫小說。」

➤這不是你的錯——女兒與母親

縱觀李琴䬁的創作歷程,會發現她的創作視角和題材,與子女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孩子們比較小的時候,我創作童書、繪本,當他們即將邁入青少年階段,我也開始創作青少年小說。為了伴隨他們成長,我希望自己的寫作能持續碰觸更多元的議題。」

在創作《有真與有真》時,李琴䬁一面陪伴兒女成長,她提取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作,將父母未能做到的、童年失落與期待的,都寫入書中。

李琴䬁回憶,自己的父母不合,是她成長過程中最痛苦的部份。「我常常會想,是不是因為我犯錯了,所以父母才吵架的,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想這件事情。」

由於性格乖巧,又是家中長女,當父母起衝突時,李琴䬁不但要擔負保護弟妹的責任,還要處理內心的自我責怪:看到媽媽傷心無助,童年時的李琴䬁更想要把母親的情緒放在前面,從而隱藏自己的夢想。「這不是你的錯,不要把父母的問題扛在身上。」如今回想,李琴䬁想跟自己這樣說。


(聯經出版提供)

從女兒變為母親兼作家,李琴䬁不覺得她有犧牲什麼:「我對其他事物的慾望沒有那麼多。應該這麼說,寫作就是我的興趣。養育子女當然會佔去許多日常的空閒和心力,但我會犧牲睡眠時間繼續創作。」別的母親可能會喜歡出外交際或是購物,但李琴䬁的興趣就是寫作,「我很願意利用在家的空閒時光,持續地創作。」

李琴䬁在書中花費相當多篇幅,描寫大有真與小有真的家庭互動模式。她認為,親子間是種相愛相殺的關係,也常以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呈現。正因為如此,當青少年受到像性暴力這樣的傷害時,家人如何反應與處理,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琴䬁在許多場合都坦承過,本書內容其實改編自女兒的親身經歷。事件發生之後,李琴䬁一直沉浸在自責的情緒中,雖然她一直跟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但過不去的好像其實是自己。

李琴䬁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撰寫《有真與有真》,不斷反芻感受並動筆。故事後半部,出現「飛翔」這個非常鮮明的意象:

那對翅膀是由傷痛匯聚而成的我,全心全意地祈禱他能夠在天空上遨翔,相信即使再次落下,他也會高高飛起。

李琴䬁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治癒,她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化為小說創作,甚至成為青少年讀者追尋自我的養分。回憶剛出版後收到許多讀者的回饋,李琴䬁露出驚喜中帶著欣慰的表情,原來這個故事除了治癒自己,也幫到了他人。

➤用平等的視角貼近青少年 

「這不是你的錯」不僅是李琴䬁自我救贖的文字,也是《有真與有真》全書的主旋律。嚴謹的上下關係,在人際上造成極大壓力,更是韓國眾多社會和教育問題的根源。「這種上下關係,導致小孩沒辦法走自己的路,必須照著父母的期望去好的大學、好的公司。像這種在父母的要求之下所走的人生之路,其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李琴䬁微微皺起眉頭。

她認為,在跟青少年的互動中,同理心非常重要。「在面對小孩的時候,父母必須去想像自己正處於那個年紀,那樣的自己會遇到什麽樣的困難,會有什麽樣的想法。然後,帶著這樣的想法去理解小孩,去跟小孩溝通。我想,這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式。」

成長於傳統保守的年代,李琴䬁比誰都清楚,不恰當的親子關係會對青少年帶來怎樣的傷害。在成為母親之後,李琴䬁便立志保留兒時記憶中好的親子互動,揚棄不好的記憶。她也把這種對平等家庭關係的期待寫進書中,成為大有真家庭的原型。

青少年需要的是平等的「友情」,而不是上下嚴謹的「親情」。

李琴䬁認為,友情是青少年得以走出人生困境的重要憑藉,「當你覺得自己在獨自受苦的時候,是很難自我療癒的。但是,當有人能一同分享彼此的傷痛,這就能讓你感到被保護,從而產生力量,進而向前走。」

李琴䬁表示,自己最喜歡小說中三個少女離家出走的段落,那是她花最多精力去寫,也是寫來最感溫暖的部份。那也是青少年彼此療癒的過程,呼應了書名為何叫《有真與有真》。

「我將大有真塑造成身心較健全的學生,而把痛苦與傷痛放在小有真身上,再透過兩人之間的互動來創造他們如何去解決問題的過程。」相較於大有真,故事中的小有真面對更複雜與痛苦的療癒之路,李琴䬁想描述的其實是小有真如何慢慢療癒內心,最後成為大有真的歷程。

➤明天會有辦法的

提到正處於青春期漩渦中的年輕讀者,李琴䬁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世界上的痛苦不是永遠的,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解決的方式。當你不斷地反芻痛苦,就會越來越陷入其中。所以不要把自己困在裡面,如果一直陷入泥淖裡,可能永遠離不開。」

她認為,青少年是人生變化最大的時期,「死讀書」跟「聽話」絕對不是青少年應該做的事情,這階段應該要學會認可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自己、熱愛自己。「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是因為青少年時有了自己的夢想,然後為了自己的夢想做了某種程度的努力。這些事情,等到成年之後再做會更加困難。」

過去,李琴䬁的創作題材與養兒育女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今子女都已長大且各有所成,其中一個兒子甚至成立出版社出媽媽的書,陪同母親造訪臺灣的他有著令人訝異的雙重身分。「我雖然是律師,但為了出版媽媽的書,所以開了間出版社,未來希望出齊媽媽所有的作品。」

聽著兒子這樣說,李琴䬁眼神中閃爍著驕傲的光芒。「我的創作是為了陪伴孩子成長。」這樣的陪伴,現在正在兒子手上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非常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已在青少年文學之路行走多年的李琴䬁,與讀者相約在新的領域繼續前行。「最近在創作的小說,是以韓國日治時期為背景。」相信當她下次再度造訪臺灣時,會帶來另一個值得期待的作品。


韓國作家李琴䬁(左)與兒子。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有真與有真
유진과 유진

作者:李琴䬁(이금이)
譯者:李煥然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琴䬁

韓國知名兒童、青少年文學作家。1962年出生於忠北清原郡並成長於首爾。自幼時常與擅長說故事的阿嬤生活,很早就深受故事魅力吸引,一邊閱讀世界文學全集,一邊夢想成為作家。

1984年,她以短篇童話〈英九與黑九〉獲得新朋友文學獎,就此開啟作家生涯。之後陸續發表一連串作品,帶動90年代和2000年時期的韓國兒童文學爆炸性成長,同時促進青少年文學的萌發,並牢牢牽引韓國讀者和文學評論界的目光。2004年出版《有真與有真》,這本蘊含青少年成長與傷痛共鳴題材的小說,被喻為韓國青少年文學的起點,出版後20年間再版不斷,銷量突破30萬冊,更改編成音樂劇,不僅青少年讀者,連兒童也非常喜愛。

她曾說:「不是我選擇了兒童文學,是兒童文學選擇了我。」2020年她正式被提名為世界兒童青少年文學獎最具權威的「國際安徒生獎」候選人,並於今年再度入圍2024年「國際安徒生獎」候選名單。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2-23 10:00
OB短評》#450 從地方長出生活想望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城北舊事

郝譽翔著,有鹿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作透過個人與家族遷徙路徑,思索空間與身體記憶,與北投在台北的邊陲性,在抒情中融合記憶與地方性,文字本身具有極佳的平衡感。在這部散文集中,「北」有多重相對距離與意象,是一種成長的方向感,是生活的想望和失望,也是窮困或富足的無形基準。這樣的多重性,也讓書中的青春紀事讀來深刻又立體。【內容簡介

恆河沙數的我和她

陳凱琳著,蓋亞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島嶼南端以瓜為生的村落,阿嬤的一生,祖孫的相處。從生活中長出來的情節,片片段段卻又節理密緻,是從現實取景,洗晒成一方方畫面,其中蘊含了深刻的結構與感受。而提取出來的回憶也滴入仍在熬煮的當下,成為人生的底蘊。【內容簡介

臺北・城市・博物館

Taipei.City.Museum
殷寶寧著,典藏藝術家庭,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近年台灣各地陸續成立、重建了各類美術館與博物館,為地方城市的歷史文化帶來新一波的檔案化與歷史塑造。此書即以台北城市博物館為例,呈現國際文化政策、都市文化治理、城市記憶與空間、市民美學與認同等著多面向的交織性,是一部重探生活文化史與空間政治的佳作。【內容簡介

東京散步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認識日本傳奇與岡本太郎
新井一二三著,大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部文化散策入眼即化,實用好看,尤其岡本家族的部分,簡直有話家常的八卦感,彷彿一不小心就撞見了不得了的東西。的確也是了不得的東西。【內容簡介

台北變形記

The Metamorphosis:Dreams of Taipei
陳柏霖著,自費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為台灣的七年級生,作者在出國留學返台後,方才認識到自己對台灣社會及其變化之陌生。作者自悔為故鄉的異鄉人,由此圍繞著當代台灣的社會事件,重新透過小說寫作踏上認識故鄉的道路。作品具有文學性、哲學思考,同時亦富有時代議題性。【內容簡介

與你的血緣

Have I Found You?
漫畫:星期一回收日、編劇:吳曉樂,蓋亞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藏身於日常之中的變故,在舒服的畫風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變故之中,日常仍然運行如常,人也隨著生命核心課題的迫近不得不面對自己潛在的問題。主角人際關係疏離的設定,與骨髓幹細胞配對成為對照,將肉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安適連結了起來,使得這部帶有使命的漫畫小品有更豐富的層次。【內容簡介

此處收不到訊號

凌明玉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本非常「當下」的小說,以一個家庭揉合了失智、高齡化、疫情、憂鬱、長照等重要的社會議題,在流暢的敘事中由不同角色帶出各自獨立又緊密的議題內涵。作者又進一步以這些議題辨證親情、記憶、正常等「形而上」的主題,為病體與本體之間的雜訊調頻,讀著讀著訊號也漸漸清晰起來。【內容簡介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李佳燕著,寶瓶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此書不如標題那樣全然接受擁抱「過動兒」,而是透過案例與論述,深刻討論「控制」的病理化,並進一步問題化「過動」論述。書中對於教養、醫療用藥、生物政治、兒童人權、生命價值等面向都一併思考,能刺激讀者重新認識「兒童」的本質,給予其生命最適切的對待與期待。【內容簡介

千千萬萬都是你

A Million Things
艾蜜莉.史柏(Emily Spurr)著,林小綠譯,春光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本小說的設定會讓讀者想到日本漫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一樣是年幼的主角因母親離世/消失而必須獨立生活,而童稚的心靈如何在殘酷的世界中安然生活,是小說與漫畫共有的敘事張力。《千千萬萬都是你》透過極佳的情感刻畫,讓主角的日常點滴時時刻刻牽動閱讀的親近感,小狗與鄰居婆婆亦催化了故事節奏發展,讀完依舊對角色人物留下千千萬萬的想念。【內容簡介

有一種愛是放手

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畢柳鶯著,麥田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延續前作以個人家族經驗為核心、分享親身經歷至親斷食善終的過程與思索,此書持續叩問現有醫療制度、法律制定、照護系統與生死觀如何能導向尊嚴善終,讓生命能在軀體與靈魂都尚未破碎不堪時,與人世好好告別。書中不僅有跨國經驗、研究的閱讀反思,亦有醫療現場的案例觀察,呈現作者於情與理、反覆思考善終的階段性過程與累積。【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坑洞,鱗片,異國公路:評陳思宏《第六十七隻穿山甲》

青梅竹馬。一個嫁給政治人物的女明星,一個浪跡法國的男演員。一個異女,一個gay。

「她」和「他」,在陳思宏的《第六十七隻穿山甲》99.999%的篇幅當中,都是沒有名字的。他們沒有名字,卻有很多故事,很多坑洞,很多疤痕,來自家庭的,童年的,親密關係的,事業的,學校時代的,疤痕。而一次意外的電影重映,把兩個人的人生路途再次絞纏了在一起。

「再次」。是說,「她」和「他」的故事,從來沒有真正分開過。

陳思宏從「她」和「他」再次共枕的,位於巴黎的,一間狹窄公寓寫起。像在一座高聳的斜坡上,堆好了後續整本小說所需要的,散落的人生元件,準備好了,然後放手把「她」和「他」推下去⋯⋯斜坡的下面有什麼?我們不知道。而我們即將知道。那所有的顛簸都是毫無意義又充滿意義的——那所有的意義,就是讓人在沒有底的受創當中,想盡辦法,為自己找到安身之處。

兩位主角沒有名字,陳思宏亦採取了記憶閃現的筆法,在巴黎、離開巴黎、前往南特,抵達南特的這條路上,每一個線索都牽連到「她」過去的創傷與記憶,每一個線索,也都呈現了「他」的不善言語和某個核爆事件後所遺留下來的傷痕。

那些「向他們身上扔過來的閃光燈」裏頭,一段一段的記憶交叉在主線的敘事當中,使得閱讀《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既像是張作驥的《醉生夢死》,「他」的悲傷,也時不時讓我想起所有蔡明亮電影當中的李康生。

噢,還有麥當勞。

我想起麥克・法斯賓達在《The Killer》中的第一場戲就是,「做為一個殺手,我的偽裝是一位住在巴黎的德國人,總是吃麥當勞。」《第六十七隻穿山甲》,就是一趟歷經坑洞的異國公路旅行,沿路撿拾穿山甲們遺落的,一片片反射著煢煢白光鱗片的路程。

並且問——那些傷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會有結束的一天嗎?

➤人.性

陳思宏放開來寫的這本書——多麼肉感。人的。動物的。騷狐狸,臭熊,老鴕鳥,醜鱷魚,毒蛇,發情貓,肥河馬,狡猾猴,凶狠豹,棘手刺蝟,心機鬣狗,假哭鸚鵡,暴牙大象。

穿山甲的舌頭舔舐著螞蟻,僅僅只是為了覓食。(據說穿山甲一餐要吃掉三千至一萬隻螞蟻)

那麼人類呢?

人類的性的樣貌,有的是為了歡愉,有的是為了權力。有的,追求控制。有的,則沒有任何意義,性愛後覺得感傷,性愛後,分開,再也不見。也有的,做過了,像電流直直通過了性器,形塑為愛。

《第六十七隻穿山甲》寫森林裡的男體肉池。寫肉慾浮沉的電音派對。海灘上的,公寓裡的。餐廳後方廚房裡摸過來的手。那麼多歡愉,那麼多悲傷的性交。有恐怖的情人。有無愛的性。偷情的。有愛的激情與交歡。有一些悖德的片刻。有一些則是⋯⋯

就像「她」在政壇叱吒風雲的丈夫,在臺灣已經越趨性平的政治環境之下,依然謹守著最為保守的性別立場,當然,也不讓人意外地有著與女性助理的緋聞外遇——

但是,對於「她」而言,「她都沒有爽過。媽的。」

《第六十七隻穿山甲》在談的那些,性,除了極少數幾位人物之間能夠看到,微微閃現的「愛」的救贖之外,幾乎都著重在那些無愛的片刻。有些人作為肉慾的受體,有些人被剝奪了性的自主,那所有的殘忍與哀戚,射出來了,然後更加寂寞。把所有童年所承受的傷害都歸咎於自己,看似性生活活躍的「他」,空有一副巨大的牲禮,而成為許多屁股、雙唇,與舌頭追逐而意欲吸取的對象,然而他快樂嗎?

或許,「他」也幾乎都沒有爽過。

從巴黎的街道出發,穿過無數的巷弄抵達一間又一間的麵包店,理髮廳,然後上了前往南特的公路。那些夾纏著閃現回來的,卻是一切在臺灣的童年霸凌,在臺北的試鏡,在巴黎的愛與無愛之性,在臺灣南部的鳳梨田那降落的傘兵⋯⋯

她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有人要跟我亂搞。」

但那些男人都還在問,妳爽不爽?當我女友,每天都會這麼爽喔。

就像,每天都在被生活幹,生活還要耀武揚威,問,你爽不爽。

➤遠方與結局

陳思宏的小說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某個遠方」——不只是《第六十七隻穿山甲》的巴黎與南特,不只是《樓上的好人》的柏林與員林,也不只是《鬼地方》的永靖。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都可能隱微地承受過、並且壓抑著自己想要尖叫的慾望而將之埋入記憶深處的那些,傷害。以為度過了所以痊癒了,以為已是塵封往事所以淡忘了,以為血不再流了所以我們好了,所以成為了「自我的遠方」的那些片刻,那精神上的「遠方」。

就像,「他」和「她」童年時代共演的那部廣告,也是兩人後來再也回不去的遠方。

就像逝去的愛成為了永恆的遠方。就像,無可獲得回應的愛,是遠方。但即使知道我們無法抵達,我們還是不斷地努力著,活著,取出了膽結石之後繼續活下去,嘔吐了之後繼續活下去,尋找一個解答,相信,凡事會有一個了結,會有不管你我喜歡不喜歡都依然存在的,結局。

然而真的有所謂的結局嗎?為什麼人們看電影、讀小說如此渴望結局?那裡,或許有和解,會有破裂,但及至旅程終點,公路盡頭,雨季會結束嗎?瑞雪會降臨嗎?傷害會痊癒嗎?

我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是「她」用那口裝了石頭的香奈兒包包,擊退了生活的襲擊。擊退了恐懼。擊退了那些準備要將你我吞噬的東西之後——「香奈兒,剛從暗巷戰場凱旋,多了些刮痕,但肩帶穩固,包身、金屬釦環、縫線皆完好,皮革在路燈下閃耀金輝。」

日常當中看似無用的香奈兒包包,裝了石頭之後,成為最好的武裝。

「我們」就像那口香奈兒——或許受盡了生活的苦難,寂寥,與壓迫之後,我們時常以為自己一無所有。但若換個角度來看,也正因如此,我們一無所懼。

別人數羊,我們就數穿山甲。

「那張海報上有六十六隻穿山甲」,就讓我們一起數到第六十七隻吧。走過了那條滿布坑洞與鱗片的異國公路,生活啊,總是要過下去的。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第六十七隻穿山甲
作者:陳思宏
出版:鏡文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思宏

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第九個孩子。住在柏林。
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文化部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

其長篇小說《鬼地方》售出十餘國版權,外譯本分別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日本《每日新聞》等。《樓上的好人》售出日文與越南文版權。

出版作品:
小說|《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樓上的好人》、《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
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2-21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