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第35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得獎作表現手法清新,反映對美好日常渴望與生命感悟
台灣最具標竿性的圖畫書獎項信誼幼兒文學獎,今(4/16)日揭第35屆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百餘位老、中、青三代兒童文學界齊聚一堂,見證得獎者的榮耀時刻,包括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終身教育司司長李毓娟、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等人亦與會表達支持。
李靜慧致詞時,分享了一段關於兒童文學的家庭對話。她的女兒童年時非常喜愛第一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媽媽,買綠豆!》:「翻都翻爛了,我用膠帶不停補貼,她就是不准我丟。」因為討論到兒童文學,李靜慧說,目前還是大學生的女兒雖是不婚不生主義者,卻表示若有機會能跟孩子共讀,或許可考慮生子,語畢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李靜慧進而由衷表示感動、感謝在座的兒童文學創作者:「你們一再努力,讓台灣的孩子有這麼幸福的兒童環境,這樣長大。」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表示,35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一代人對孩子的承諾,也是信誼對於原創圖畫書以及閱讀、推廣恆久不變的堅持。大疫三年,台灣圖畫書創作者並未停下腳步,隨著四季的推移,照常創作。或因生活與作息的改變,甚或大疫期間生命的醒悟,本屆得獎作品不僅多面向反映當代家庭與社會脈動,關注少數族群與特殊議題,更以清新脫俗的手法與創意,反映對美好日常的渴望與生命無常的感悟,並藉著歡樂、幽默風趣的作品,為讀者帶來正向快樂的力量。
本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兩個獎項,首獎無獨有偶都由首次參賽的創作者獲得。杜宛霖以關懷視障兒童的《小威的眼睛》奪得圖畫書創作首獎;現居矽谷的人機互動設計師徐瑋璐,則以《睡覺比賽》獲得睽違已久的圖畫書文字創作首獎,是自2015年第27屆以來首次出現文字類首獎。
➤圖畫書議題多元,表現手法水準整齊
信誼出版社總編輯陳曉玲表示,本屆入圍決選的圖畫書作品水準相當整齊,議題多元、題材豐富,令人耳目一新。在圖畫書形式上,順暢的文圖編排完成度極高。首獎作品選材獨特,文圖搭配得宜,敘事完整,獲得評審們一致青睞。其他4部作品亦風格各異,平分秋色。為鼓勵創作者的熱忱投入與努力不懈,評審與主辦單位討論後,特別增加得獎名額,將4部作品皆並列為佳作。
首獎:《小威的眼睛》,文.圖/杜宛霖

《小威的眼睛》是從明眼孩子的角度看視障孩童的故事,隨著敘事,讓讀者隨著主角小威從聽覺、觸覺和嗅覺等不同感官,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
談到故事的起源,杜宛霖說:「當初在大學讀平面設計時,我一路以來都是畫畫長大的。當時我跟同學討論到,我們都為看得見的人服務,那看不見的人,他們是怎麼去感受藝術呢?」
杜宛霖求學期間曾進行過視障藝術領域的相關計畫,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也實際為視障班的孩子講故事,嘗試為他們創作觸摸書和桌遊。她一直想用繪本來敘說視障故事,閱讀過很多關於視障者的書籍,後來在英國研讀碩士時,畢業作也再度以繪本形式,製作了一本關於視障小朋友的故事。

評審團表示,《小威的眼睛》內容彰顯「用心去看」的意旨及對視障兒童的關懷,溫暖的導引讀者跨越明眼人和視障者之間的距離。情節真實,描述細膩,很能引發讀者對視障者的同理與共鳴。
佳作:《我和小黑的冒險》,文/趙啟傑、圖/陳粲晴

曾經六度參賽、四度入圍的幼兒園園長趙啟傑,今年以《我和小黑的冒險》獲獎。這是一段病童走向人生終點的故事,冒險歷程中沒有嚇人的死神和哀戚的場面,深刻動人的敘述孩童平心靜氣、勇敢面對病痛與悲傷。趙啟傑在幼教工作中經常體驗到孩子面對問題和疾病,他希望用這個故事陪伴孩子走過生命中的悲傷、感受生命的光芒。
趙啟傑提及《我和小黑的冒險》的由來:「故事是來自於我高三準備考大學那一年,外婆心肌梗塞住進醫院。當時我在準備考試很忙碌很辛苦的時候,同時也陪伴外婆,那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我要在這邊(醫院)去協助這些孩子。」
趙啟傑就讀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時,系上曾舉辦病童服務的活動,到醫院陪伴病童。他說:「看到這些孩子,我心裡想著,好希望下一次還看到他,但我也好怕再也看不到他……我把這份心情和想法放在心裡,後來進入幼教現場工作,我跟孩子們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快樂、悲傷跟痛苦的時候,也開始著手寫出我和孩子冒險的文本。」

繪者陳粲晴表示,很開心能夠接到趙啟傑的合作邀請。回顧繪畫過程,因正值疫情高峰,她很直接地連結到了台灣甚至全球孩子的生活環境,以及疾病帶來的分離焦慮。她期待有機會讓故事陪伴更多人,走過生命裡的不同課題。
評審團讚譽作者以溫柔的手法,透過各種隱喻的描繪,將死亡比喻為一場冒險,詮釋角度頗具創意,完整且連貫。這部生命敘事的作品詩意優美且深刻動人,主人翁平心靜氣、勇敢的面對病痛與悲傷,心境歷程樸實又細膩,生死議題舉重若輕,令人低迴不捨。悲傷的主題經過獨特的轉化,圖畫意象抒情婉轉,是一本適宜親子共讀、引導討論的作品。
佳作:《山左大力士》,文.圖/楊子葦


現職編劇的楊子葦曾跨界出版過繪本,今年首度參賽,便以幽默生動的《山左大力士》獲得評審肯定。她以擅長的編劇手法,陳述猩猩大力士移山的故事,愛現的猩猩主角、巧妙的角色出場與場景變換,大猩猩尿遁後,土撥鼠挖山成空殼、初生小羊輕易便舉起山……楊子葦以「偶像包袱」及追星族巧妙譬喻故事中主角群的關係及心態,引起現場讚嘆年輕創作者的新奇活力。
評審團肯定在眾多充滿人生道理教育寓意的繪本當中,《山左大力士》提供了純粹的愉快體驗。畫風上以樸拙筆法搭配濃而不豔的色彩,把角色們的表情和姿態刻畫得生動出色。版面安排上,靈活運用左右兩邊的頁面敘事,隨著劇情需要,各種漫畫式的字體效果以及分割的分鏡畫面,讓故事讀起來更生動,也更有層次,是一部相當有喜感和嘲諷味道的佳作。
佳作:《遺失啟事》,文.圖/鄭萱婕

平面設計師鄭萱婕以《遺失啟事》第三度獲得佳作獎。這是本接近現代人生活,又具語言趣味的圖畫書。作者藉孩子的直率關心和遺失招領的巧妙關聯,牽起居住在公寓大廈中人際疏離與相互關懷的對比,拉近現代鄰里之間的冷漠距離;也藉由遺失相關用詞,如失常、失戀、失眠、失心瘋、失去耐心⋯⋯展現語言文字表達的奧妙。
評審團表示,《遺失啟事》表現形式具有歐洲卡漫風格,手法獨特,故事幽默有趣。作品敘事首尾完整,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畫風簡潔明快,探討的議題很符合現代孩子的需要,也很值得現代大人深思。
佳作:《認真先生的約會計劃》,文.圖/游雅卉

《認真先生的約會計劃》傳遞的主旨是「計畫之外總有驚喜」,鼓勵小讀者們用更寬廣的視野面對日常生活和問題。年輕創作者游雅卉領獎時,落落大方笑著聊起創作過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鍾愛的角色類型?我個人非常喜歡所謂天才型的角色。有一次跟朋友講電話閒聊起,如果有一天我得獎了,在頒獎典禮上我要假裝自己是一個天才,我要雲淡風輕的說:這個作品是我隨便寫下的。」
在眾人的笑聲中,她說明,去年發想故事時,她想要寫一個擅長做各種計畫的天才的故事,「而且我要讓他去做一件天底下最難被計畫的事情——談戀愛。」游雅卉表示,這是她第3次參加信誼幼兒文學獎,第一次投稿時什麼都沒有發生,去年第一次入圍,而今年則有幸獲獎。「我想這樣的成長應該是連認真先生都計劃不到的事情吧?朋友當時在電話中笑我說,有一天你得獎了,你一定要告訴大家真相:我不是天才,我是很努力、很努力,才可以得到今天的這個獎項。」

評審團表示,本篇作品的文字與圖像都有一定成熟度,配色淡雅舒暢,畫面的安排簡潔俐落。圖像細節蘊藏各種巧思,情節安排頗為完整,在主題和問題意識的建立、鋪陳及轉折方面皆可見用心。故事一步步推進,最後的翻轉沒有過於刻意,卻能在輕輕淡淡的一句話中,營造出餘音嫋嫋,讓讀者豁然開朗的喜劇效果。這部作品可讓小讀者體會人生並非時時皆能如意,重要的是學習以更寬廣靈活的視野看待現實、面對問題。凡事「按部就班」固然是好習慣,但「隨機應變」也是必要的訓練。

➤文字創作獎:時隔8屆,喜迎文字類首獎得主
長久以來,信誼幼兒文學獎徵件過程中一直有「圖勝於文」,好故事難求的遺憾。「圖畫書文字創作獎」曾經一度停止徵件,自第27屆恢復收件以來,雖偶有佳作,首獎卻屢屢從缺。今年總算傳來捷報,進入決選階段的作品,可以見到作者在設計故事結構的用心及巧思,文字適度留白,保留了畫家揮灑的空間。五位評審經歷漫長討論、幾經辯論後,終於得出評選結果。
首獎:《睡覺比賽》,文/徐瑋璐
《睡覺比賽》顧名思義令人莞爾,「比賽誰先睡著」很能反映幼兒家庭的生活片段。敘事透過小孩和媽媽各自陳述,左右跨頁方式同步呈現母女睡午覺過程中的心戰鬥法,最終在不知道誰贏了,或不在乎誰贏了的情況下,溫馨甜美的畫下句點。
目前在美國擔任人機互動設計師的徐瑋璐表示,碩士畢業那年正逢疫情,投了上百封履歷毫無音訊,閒暇之際,在台灣陪姪女們睡午覺的回憶,床上的斡旋、諜對諜的對話,成為創作的故事源頭。徐瑋璐因遠在海外不克親自出席頒獎典禮,由親人代替發表的感言:「這個故事獻給在午覺戰場中的每個大人,希望每個不愛睡覺的小朋友都能變得時刻好眠,每個在睡覺比賽中的大人都能百戰百勝!」
評審團表示,敘事由小孩、媽媽兩人各自陳述,運用對比手法,把許多家庭天天上演的「親子鬥法」巧妙的搬上頁面。在圖面的構思上,前半段呈現母子不同視框,然後在處理「希望誰來按門鈴」時,圖面合而為一;後半段回到床上,圖面再度分開呈現,於故事結尾又再合起來。圖文布局頗有變化,也留給繪畫部分很大的表現空間,讓人充滿期待。
佳作:《笑成一團了》,文/尤艷芳
文字佳作獎由中國河北省兒童文學創作者尤艷芳作品《笑成一團了》獲得。作品從一個無聊情境出發,然而一隻不知道為什麼把自己笑成一顆球的大象打斷了此一無趣情境,就此開啟一串笑聲不斷的好玩旅程。
評審團讚譽這是一個會讓小孩和大人都「笑成一團」的故事,也是有趣又真切貼近孩子的故事。評審藍劍虹指出,笑聲無疑是遊戲性的明證,也常被視為兒少文學的重要品質指標之一。不過就如羅蘭・巴特在《文之悅》提醒:「不要刻意製造遊戲,而是要讓遊戲真實地存在。」此故事中的單純笑聲,表明其遊戲真實性。故事構思將「笑成一團」轉化為球體,給予圖像表現的魅力空間,結合孩子喜歡的動物角色,巧妙的擬聲運用和不斷疊加的結構,還有令人莞爾一笑的結尾,實是遊戲性的佳作。在故事的連串笑聲中,也明證了孩子面對世界樂觀坦率的愉悅姿態。
➤幽默、自省、貼近生活經驗,繼續為孩子說一個好故事
本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徵文階段共收到336件作品,包括圖畫書創作125件、圖畫書文字創作211件。經過初選,圖畫書創作共18件入圍、文字創作13件進入決選。決選評審包括: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林玫伶、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佩蓉、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藍劍虹,以及繪本作家暨視覺藝術家鄒駿昇。
35年來,歷年得獎作品已出版成書的共96本,其中32本已授出國外版權,以23種語言出版,另有21本簡體版。創立及推動信誼幼兒文學獎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她很喜歡想像著「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在爸爸媽媽懷裡的孩子,正和台灣的孩子用不同的語言讀著同一本書,知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世界裡。」
信誼幼兒文學獎三十餘年來始終依循「以兒童為本位,鼓勵創意,培育原創圖畫書作家」的宗旨,致力原創圖畫書的人才培育、出版和閱讀推廣。張杏如更在會中宣告,為迎接多元閱讀時代的來臨,文字創作徵獎將不再侷限為圖畫書寫故事,自36屆起,信誼幼兒文學獎將擴大為「信誼文學獎」,同步徵求幼兒圖畫書創作及兒童文學創作。除了持續鼓勵為8歲以下孩童創作圖畫書,也邀請兒童文學文字工作者,不拘形式、不限文本,為閱讀能力奠基與學習最重要階段的5~10歲孩童,創作更多好作品。●
話題》移民後裔的複雜認同,得先練習開口說:林潔珊讀歐大旭《碼頭上的陌生人》
剛來台灣求學的前幾年,曾被「誇獎」過好幾次:「你中文怎麼講得那麼好?」近年比較常遇到的反而是:「你講話怎麼沒有口音?你真的不是台灣人?」不過有次我從國外「回」台灣,用馬來西亞護照快速通關時,自助通關機器「貼心」地用馬來語跟我問好。
要如何向他人解釋馬來西亞華裔/華人的概念?又要如何向他人說明Malaysian Chinese的「Chinese」一詞並不指涉中國人?對於馬來西亞華裔來說,要弄清自己的身分認同,至少得花上好幾代。
讀馬來西亞華裔第三代、旅英作家歐大旭的新書《碼頭上的陌生人》,才發現就連入圍過兩次曼布克獎的他也有失語的時候。歐大旭在中文序寫到,某次在書友會遇到馬來西亞旅台作家李永平,李永平見他描述個人經驗時詞窮,理解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朝著麥克風說:「身為華人既是一份福氣也是一份詛咒。」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歐大旭其實用了一整本書的篇幅來解釋這句話。
撰寫這篇讀後感時我一路卡關,書裡有太多無法輕易略過的關鍵字,要一一指認這些字眼總覺得寸步難行——籍貫、歸屬、刻苦耐勞、奇納、滾回唐山(balik Tongsan)、移民、五一三——辱罵也好,歷史傷痕也罷,因它所隱含的糾葛過於龐雜,不曉得要從何談起,說得太多又覺得「沒意思」了。
「他們不發一語,因為他們不希望我產生異類感,因為他們要我歸屬,至於他們自己有無歸屬感並不重要。」歐大旭這麼寫。
歐大旭開篇從「臉」談起。他提及自己在機場時被中國人用中文接待,被香港人用粵語接待;跟白人朋友遊泰國,泰籍司機只對他講泰語,殊不知口操流利泰語的是身旁的白人。
只靠臉來判讀一個人的身分當然非常「粗暴」,懂得馬來語、英語、中文及粵語的歐大旭,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下意識地自我調整說話方式,以滲透各種環境中。這是擅長多語、多種聲腔的馬來西亞華裔的拿手戲——面對不同國籍、不同族裔的人,可任意切換口音與說話方式。
相較於頂著一張亞裔面孔定居倫敦的歐大旭,我的「臉」則可以完全融入台灣,因而省去不少「麻煩」。在台灣,我以「台灣腔」說話、使用台灣慣用字眼,偶爾夾雜正在學習的tâi-gí(台灣閩南語);回馬時,我則隨當下情境切換馬來語、英語、中文,有時夾雜粵語(廣東話)或閩南語(福建話)單字。在馬來西亞,我們習慣用最快能讓最多人理解的語言說話,不求標準,只求迅速。
身為移民第三、四代的我們,雖習得各種語言與聲腔,但大多時候仍自覺「說得不夠清楚」或「無法說得清楚」,這本書讀起來亦是。我認為並不是歐大旭故意輕描淡寫、力求隱晦,或詞窮,而是他沒有更多線索了——祖父母輩、父母輩,總是對自己的身世「不發一語」,如歐大旭書中描摹的他們:「哎呀,沒意思啦,有啥好講的呢?」
移民第一、二代,在漫長的移居生存戰中逐漸體認到:作為移民,最好閉上嘴安身立命,免得樹大招風。久而久之就變得「不發一語」了。就算被人辱罵「奇納」,歐大旭筆下的直率外婆選擇不當一回事、也不反擊,長大後他才慢慢明白,外婆的沉默是為了保護他。
於是,《李爾王》裡的「默默愛,無需多言」(Love, and be silent),成了「過生活,無需多言」(Live, and be silent)。從移民第一、二代的失語,到第三、四代以各種聲腔學會隱身,不也是一種「過生活,無需多言」?
移民第一、二代從中國南來,第三代則從南洋漂向西方,階級「流動」了,他們也踏上了碼頭,成了另一座碼頭上的陌生人。
歐大旭花了相當多篇幅敘述他的求學過程,國中會考後,他因個人資質加上家庭環境,同儕紛紛流向各地念高中,或直接留學外國。歐大旭的姐姐到鄰國新加坡念高中,他後來則是到英國念大學。當他踏上倫敦、紐約等地,總會遙想祖父、外公當年分別從福建及海南島下南洋,踏上新加坡碼頭的景況:
身為移民第四代的我,從馬來西亞來台念書,研究所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至今生活15年了。我妹定居新加坡,結識的先生是新加坡籍香港人。唯一沒有定居海外的我弟,雖住在馬來西亞,其實每天橫跨新馬通勤上班。大伯一家先是移民英國,又落腳澳洲,我入籍澳洲的馬來西亞華裔堂兄弟姊妹們,不懂如何說中文,身分認同想必更難以梳理。
歐大旭小時候被人罵是「中國豬」、「滾回唐山」,他感到荒謬又無奈地想:「到底是要滾回哪裡?」中國不是故鄉,那裡當然沒有家,只能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離散」。歐大旭的姐姐,就讀高中時,從新加坡打電話回家哭訴委屈,外公也僅是幽幽地說:「我們是移民啊。」
那,移民的歸屬是哪?
淡江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熊婷惠在本書專文寫道:「書寫無非是為了愛,他數度用手機打字時,卻被手機的辨字系統糾正,明明按出love,硬被改為live。人工智慧將他的句子改成『過生活,無需多言』,頗有戒嚴時期的警告意味。但這本書卻是反其道而行,要過活,就得『知道更多,瞭解更多』。」
我用我的母語寫下這篇難產的讀後感,我把我的難產歸咎於自己也難以釐清的身分認同,歸咎於從前難以啟齒詢問祖父母輩及父母輩,我們的家族故事。他們也常常不發一語,只不過這些年,大部分的緘默也都帶進棺材裡,火化了。
移民的歷史是斷裂的,斷裂來自於前幾代人的「不發一語」。作為第三代的歐大旭選擇了「說」,大聲、甚至有點憤怒地「說」,站上國際文壇的舞台上「說」。歐大旭以英文寫作,還會被一些不懷好意的讀者質疑:「為什麼要使用殖民者的語言?」
讀完這本書後,你會明白的。●
Strangers on a Pier
作者:歐大旭 (Tash Aw)
譯者:宋瑛堂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歐大旭 (Tash Aw)
在台北出生,父母是馬來西亞人。他成長於吉隆坡,從小生活在多語言、多族群的環境下,會說中文、廣東話、馬來語和英語。之後遠赴英國修習法律,曾於律師事務所服務,但最終決心專注寫作,並於東安格利亞大學完成文學創作碩士學位。
迄今著有4部小說,每部皆佳評如潮,其中《和諧絲莊》(2005)獲惠特貝瑞圖書獎,以及大英國協作家亞太獎,隨後推出《沒有地圖的世界》(2009)、《五星豪門》(2013)、《倖存者,如我們》(2019)。他的著作兩度入選曼布克獎,已印行23種語言譯本,為近年在國際上最炙手可熱的馬來西亞華人作家。
譯者簡介: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著有《譯者即叛徒?》,曾兩度入圍梁實秋翻譯大師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內景唐人街》、《幸運之子》、《分手去旅行》、《十二月十日》、《霧中的男孩》、《修正》、《迷蹤》、《該隱與亞伯》、《霧中的曼哈頓灘》、《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長橋》、《親愛的圖書館》、《鼠族》、《被消除的男孩》、《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