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書簡EP4》《媽的多重宇宙》之前,兩位華裔第二代導演的尋根之旅:《別告訴她》、《虎尾》

《媽的多重宇宙》在奧斯卡金像獎大放異彩,父親香港人、母親台灣人的華裔第二代導演關家永成為注目焦點。關家永在訪談中表示,楊紫瓊飾演主角原型來自他的母親,無所不能卻又困陷於家庭的華裔移民女性真實寫照。而在3年前,有兩位同樣出生於80年代的華裔導演,交出了反思華裔家庭的劇情長片,分別是:在金球獎表現亮點的華裔導演王子逸作品《別告訴她》(The Farewell),以及兩個月後在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的美籍台裔導演楊維榕的作品《虎尾》(Tigertail)。

《別告訴她》與《虎尾》兩位導演皆由自己親身經驗出發,講述關於移民與原鄉的故事,然而,或許對兩地情感不同、對原鄉文化歷史背景的掌握也有程度差異,《虎尾》在劇本、演員、以至於導演思考情感的展現,都遠不如《別告訴她》。

➤華裔二代導演是否有「根」可循/尋

王子逸1983年出生於中國長春,6歲之前生活在北京與長春,和奶奶感情親密,6歲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之後,儘管英文越來越流利、中文越來越不嫻熟,仍經常與奶奶通電,噓寒問暖報告日常。由此可看出王子逸與故鄉的聯繫,除了土地、血緣、情感之外,還有語言。因此,當她要創作出以原鄉、以奶奶為題材的作品時,是完全有「根」可循的。

2017年,王子逸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節目This is American Life中,講述了自己的親身故事:遠在中國長春的奶奶被檢驗出癌症末期,家人依循中國傳統,不讓病人知道自己病情,以免受到打擊而喪失求生意志,決定瞞著奶奶。因此,家人們籌畫一場假婚禮:讓移民日本的堂弟與日籍女友假結婚,一來為了中國習俗中的「沖喜」,或能將癌症厄運沖散;二來能讓全家名正言順團聚,順便無聲地向奶奶道別。

廣播節目播出之後,王子逸便與製片人著手改編這則有趣又富故事性的真人真事,成為電影《別告訴她》,2019年1月在日舞影展登場,隨後被發行商買下,正式上映發行,這部低成本獨立電影創下票房佳績。

《虎尾》導演楊維榕則是1983年出生於美國,他的父母在1970年代末期由台灣雲林虎尾移民至美國,父親是退休婦產科醫師,母親為中學教師。三十多年裡,楊維榕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只回過台灣兩次。既沒有生活經驗,亦沒有記憶連結,土生土長於美國的楊維榕並不諳中文。楊維榕曾在受訪中表示,他的父母曾向他灌輸科學和數學是「有色人種」的「安全地帶」的想法。「如果你是移民並且撰寫論文,那麼老師的觀點與你不同的時候,你可能會得到不好的分數,但如果你在數學測驗中做出正確答案,那麼你就獲得了高分,他們不能從你身上奪走。」於是他一開始選擇主修生物學,從哈佛大學生物系畢業之後,才開始編劇生涯。

楊維榕2015年的編劇作品、Netflix製作的影集《不才專家》(Master of None)獲得艾美獎4項提名,大放異彩,或許因此獲得自編自導自己父親故事的機會。

《虎尾》以楊維榕父親的成長故事為原型,講述小鎮青年品瑞出生於台灣「虎尾」,與寡母在糖廠當工人,品瑞一心想移民到美國,因而攀上廠長女兒真真,對初戀情人阿媛不告而別。品瑞到美國之後成為拼命工作、沒有笑容的人,與妻子、女兒關係越來越差,將屆老年,在母親過世回到台灣奔喪之後,往事歷歷在目,他一邊回憶過往,一邊試圖修補與女兒的情感。

➤語言可以成為喜劇橋段,也可能成為敗筆

《別告訴她》裡出現了大量的英語(主角比莉與父母溝通時)、中文(比莉與奶奶、以及其他家人之間)、以及少量的日文(移民日本的伯母與假新娘愛子之間使用),奶奶聽不懂英文,這在電影中成了很好安插喜劇橋段的要素,例如留學英國的主治醫師,知道比莉從美國回來,兩人切換成英語討論奶奶的病情,比莉主張應該要讓奶奶知道情況,而醫師直言在中國通常不這麼做。兩人明明在說著攸關生死大事,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奶奶自動「翻譯」成是在談情說愛,而為比莉感到開心。

 比起這些小趣味,我認為《別告訴她》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亞裔女演員奧卡菲娜(Awkwafina)飾演的主角比莉,以極其有限、極其不標準、但極其真誠的中文,盡心竭力地與奶奶、以及家人們溝通。比莉返回長春的第一晚,在伯父的帶領下走過一半開發一半荒廢的商店街,走向下榻的酒店,伯父用中文耳提面命,絕對、絕對不許向奶奶透露病情,伯父每說一句,比莉就回一句: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既是無力(無法說更多中文),也是無奈(不能對奶奶說出實情)。


《別告訴她》劇照

不過,在《虎尾》裡,語言成了最大敗筆。首先是主角品瑞小時候在祖母家自然地說著母語台語,經歷過國民黨軍人要求「不准說台語」後,到了青年時代(李鴻其飾演),不管與朋友在酒吧、與母親在家裡、與同事在工廠,全部都變成了「國語」。特別是在家裡與流暢說著台語的母親(楊貴媚飾演)對話時,品瑞仍以國語相應,此處顯得極其生硬,更是可惜了金馬影后楊貴媚自然生動的演出。而品瑞到了晚年,由中國裔演員馬志飾演(恰是《別告訴她》裡飾演比莉父親的演員),原本的台灣腔國語又變成了中國腔國語,初戀情人阿媛由著名中國演員陳沖飾演,在製片規格上是很好的賣點,陳沖的表演亦細膩,但一開口的中國口音仍讓人感覺格格不入。

於是乎,原本在移民題材上可以細心斟酌的語言,在《虎尾》裡只顯得尷尬而錯亂。此處的錯亂,不是認同的錯亂,而是導演無法精確掌握在地歷史文化。但若要說語言在《虎尾》裡有什麼亮點的話,倒是有兩處。一處是主角的妻子真真到了美國,在自助洗衣店結識一位台灣同鄉,那同鄉太太一開口就說:「我是中壢人。」讓我禁不住噗哧一笑,果然中壢人到了美國還是中壢人。這幽默典故,是否為楊維榕在修改劇本或拍攝階段由台灣劇組工作人員處快速習得,便無從得知了。另一處,是從頭到尾流利說著英語的主角女兒,最後跟著父親回到故鄉虎尾,聽完父親講述初戀情人的故事之後,用中文問了一句:「她叫什麼名字?」願意說出中文的移民第二代,是否意指著,願意多瞭解一點父親的故鄉呢?可惜電影在此謝幕,我們亦無從得知。


《虎尾》劇照

➤原鄉重現的視角與姿態

移民第二代由新國度回到原鄉,其觀照的角度與姿態,也決定了他離原鄉有多遠。有可能是異國情調、觀光客似的窺探,也有可能類似導遊或買辦的角色,回到第三世界原鄉拍攝一些獵奇角度,供新國度的觀眾與影評人稱奇鑑賞。很讓人驚喜的,《別告訴她》不屬於以上兩者之一。

暴富成長、開發凌亂、甚至扭曲的中國現況,在王子逸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的鏡頭下,成就了非常微妙、既親密又疏離的黑色幽默。例如一場戲的開頭,是比莉和父親身穿古代君王與妃子的綢緞睡衣,坐在仿古董的帝王座椅上,兩人的表情卻是呆滯的,鏡頭往下一攀,原來,他們被姑姑帶來按摩院,正泡著腳。而這場景也絕非虛晃一招,比莉和姑姑的對話仍圍繞著家庭與中西文化差異,讓這浮誇的背景不只是走馬看花。

其他諸如剛開幕的星級商務酒店外表氣派,實則電梯故障失修,比莉必須和搬行李門房爬著無止盡的迴旋梯,才能回到房間;又如宴客餐廳在營業之前,全體員工必須集合,像軍隊般精神喊話⋯⋯這些就如廣場舞或甩手功一樣,是中國百姓的日常。王子逸既不排拒,也不諷刺,平實、俐落、幽默而聰明地再現中國二線城市風景,讓觀光客或返鄉者都能找到觀看角度。


《別告訴她》劇照

但反觀《虎尾》,由於拍攝的分屬50年代(品瑞童年)、70年代(品瑞青年)與現代(品瑞老年歸鄉),如何重新再構原鄉景觀,對完全未曾經歷這些年代、未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楊維榕來說,是相當艱困的任務。

於是,楊維榕也許也選擇了不會出錯的「安全地帶」,那便是南國風情畫中必備的稻田。無論是童年、或是老年,故鄉的意象就是那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也許對美國觀眾來說極具台灣意象,但對台灣人來說只感覺到刻板與簡略。

其次,品瑞青年時與初戀女友阿媛流連的酒吧,則完全是王家衛電影風情,襯衫、洋裝、舞蹈、老歌,拼貼成一支復古MV。阿媛從何而來?是母親糖廠同事的小孩?是鎮上知識分子的小孩?完全沒有建立,糖廠及日式宿舍也像是舞台道具佈景般,看不出人物與場景的情感——當然,這是因為導演本身沒有記憶與情感,在功課沒有做足、田野亦沒有浸泡夠久的情況下,儘管穿越年代,也只能當作觀光紀錄了。

➤艱辛而真實的移民生活

《虎尾》對品瑞的美國夢從何而來?完全沒有交代,但是他到了美國之後的篳路藍縷,卻是我認為全片中掌握得比較到位的一段。品瑞和真真必須充滿警戒地走在人種混雜的街區,品瑞在雜貨店找到工作之後,就是日復一日地關門開門,有能力頂下店之後,繼續日復一日地關門開門。李鴻其不斷將鐵捲門拉上拉下,正是楊紫瓊店裡旋轉不止的洗衣機滾輪。這是華裔第二代導演眼中,身為移民的父母的疲憊、艱辛與無奈。平凡亞裔家庭,如何繼續說出不凡的故事?我們期待下一次的宇宙跳躍。


《虎尾》劇照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23 18:10
書評》我們都曾經痛得體無完膚:夏夏讀郝妮爾《去你媽的世界》

躺在診療椅上,張大嘴,醫生對準剛蛀的牙猛鑽,我捏緊手心,心臟猛跳,渾沌的意識間突然想到候診時才闔上的《去你媽的世界》,於是開始念咒般不斷告訴自己,這算不上什麼,這絕對沒有比郝妮爾痛。

沒錯,有一種痛叫做「郝妮爾」。

當然,絕對沒有比較之意,更何況疼痛指數向來是主觀的。但凡經歷人生種種痛法過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收藏或埋藏,然而即便不是刻意的,身體也會記得。是的,身體什麼都記得,比記憶可靠,比心可靠。《去你媽的世界》便是這樣一本關乎身體之書,疼痛之書。

無論是孩童時期的拔牙經驗,或是青春期迎來的初經(原來我身體裡有個東西叫做子宮?),逐漸膨脹的乳房招來異性的惡趣味,這些成長所帶來的身體變化與伴隨的情緒震撼,郝妮爾巧妙地鋪陳在整本書的底層之中,作為暗色調的底蘊。

而精心安排在中味的,是懷孕到生產的過程。隨時會湧上喉頭的孕吐、四肢水腫、內臟移位、呼吸困難、尿意頻繁,還有痛得如此精準的痔瘡,這些都還能輕鬆面對。埋藏更深的是,孕期荷爾蒙失調所引發深沉且漫長的憂鬱,以及面對另一個身體即將從己身出發展開人生的擔憂。

當這些堆疊到極致,緊接而來的是陣痛,更多的陣痛。郝妮爾筆下的產房所發生的一切是混亂與精緻的一連串慢動作,「以過往的疼痛累積證明此身乃痛的常客,值得換取一份更龐大的苦楚,值得讓那苦楚換來更大的喜悅」,且居然神來一筆地讓她憶起馬拉松賽場上的極限體感。隨後是產後的疲倦與憔悴,加之胸前兩座巨大的食物庫不懈地製造嬰孩的食物,更有回到職場後所產生的衝突仍繼續上演。

郝妮爾藉由文字把自己剖開,不只讓生命誕生,也帶我們進入她的身體,一一指出每個部位曾經發生與還在發生的種種,讓故事誕生。彷彿在挑戰人體極限般,書寫到此處沒有停止,從此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快樂大結局,並不只這樣。這場解剖掀開表層,揭露內裡,又繼續往深處挖鑿、捶打、篩選,於是在身體裡開出的通道開始往回探究,終於提煉出苦澀的後味,是關乎侵犯與被侵犯、剝奪與被剝奪、定義與被定義。

而縈繞在前中後三味的是反覆的叩問與梳理,關於美的定義。「原來,所謂的美,終其一生,都無法是主動的認同,只能是一件被動的沾黏……」郝妮爾巧妙把每個時期的女性並列在社會既定的光譜之下,甚至形同諷刺般幾次刻意把自己擠進不合身的標準中,凸顯其荒唐與可笑。同時,她也誠實折射出每個女性心中必經的動搖:即便經歷過多少次的誤判,仍舊會不由自主地承接起對美的期待。

經歷過生產後,「被成為」母親,那又是另一個雜揉在全書的鮮明色調。與母親之間的連結因為新的人生階段再次縫合,關係位置得以調整,這是許多人在成為媽媽之前或多或少有過的察覺:成為媽媽前,先重新學會當女兒。所以書名乍看帶有戲謔,但展讀之後才會發覺那貨真價實是一個去往的雙向過程。

關於身體,我們常誤以為說/寫得夠多了,但其實遠遠不夠。因為每一次的身體經驗都是個人的,獨一無二且史無前例。每一次的經驗都值得被記憶,被再次想念或是刻意遺忘。然而每一具身體都不是孤獨存在,而是來自千千萬萬物理上與靈魂上的延續,致使我們沒辦法如斯明確的指出與他人之間的斷點所在,而每次的身體經驗也藉此被連結成共享的感受。因此當我們讀著他人之髮膚,仍舊會有所感,有所深切。

郝妮爾處理這些複雜龐大的女性題材,沒有遮遮掩掩與彆彆扭扭,展現的是她特有的俐落與直爽,快刀起落,直球對決,冷嘲熱諷中其實有從容的堅定,所以才能勇於演示脆弱。這番演示是繼張亦絢的《性意思史》之後,同樣大膽的女性身體書寫,承襲李欣倫《以我為器》思索母性身體與女性生命的深刻思索,從林蔚昀《我媽媽的寄生蟲》接棒,持續熬煮母女之間千古難解的情感謎題。

那麼,如果知道會這麼痛,還要不要再來一次?

有一些痛是會上癮的,讓人回味再三,就如同閱讀,文字不斷喚回記憶。神奇的是,曾經難以面對的羞恥、尷尬、入夜後就會發作的心痛,透過閱讀的共鳴,竟能釋放出溫柔的包圍。

世界總是要我們堅強,長大得學習不怕痛,因此經常就如郝妮爾所言,「但不知道為什麼,光是承認這件事情,僅只是承認那疼痛的事實而已,都需要花費這麼多的力氣才行。

閱讀《去你媽的世界》如同生產,我們既是母體也是嬰孩,必須直面疼痛,忍受過度的擠壓,才有最後的豁然,更是一趟從失去身體到尋回身體的旅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去你媽的世界
作者:郝妮爾
出版:南方家園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郝妮爾

生於宜蘭,東華大學華文所藝術碩士。於宜蘭經營「向予書苑」,同時耕耘採訪寫作與藝文評論。拿過一些文學獎,以及Openbook年度好書獎。創作範疇橫跨小說、散文、劇本、童話與報導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散文集《我家,或隔壁》。狗派,但是養貓。

郝妮爾個人網站向予書苑創意作文 Facebook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23 11:50
閱讀隨身聽S8EP1》鐵道迷黃威勝、古庭維/有縱貫鐵道才有台灣共同體ft.追火車的日子、台灣鐵道

閱讀隨身聽第8季第1集,邀請兩位鐵道迷來作客。黃威勝去(2022)年底出版了攝影集《追火車的日子》,而《鐵道情報》總編輯古庭維則與著名插畫家Croter攜手創造了繪本《台灣鐵道》。黃威勝與古庭維不僅是好友,甚至曾一起出國拍火車,為何火車令他們如此著迷?鐵道對台灣來說,又有著怎樣的意義與特殊性?本集節目將打開鐵道迷的內心世界,揭開追火車的特殊技能。喜歡鐵道,常常搭乘火車與捷運、高鐵的朋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形形色色的火車,承載各式各樣的歷史與回憶

古庭維:台灣從清代開始有鐵路、鐵道,一直到現在有捷運、高鐵,大概有100多年的歷程。繪本《台灣鐵道》想深入淺出地呈現這段歷史,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火車不只是交通工具,它大於交通工具。首先,它是生活共同回憶,無論離鄉背井,或遠遊歸來,火車都跟回憶非常相關。或許回憶是負面的也說不定,比如通勤上班擠火車,實在是擠死了。

除此之外,火車發展的過程也演繹展示了台灣發展的歷史。100多年前,鐵道是陸地上最獨占的交通工具,鐵道的拓展通常也伴隨著產業或開發的需求。

黃威勝:小時候,我們家旁邊是新竹貨運站,雖然每天會有一些調度,火車來來回回,但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載煤炭、石頭、茶葉、麵粉、穀物等等的貨運火車是靜止停在那裡的。在我小時候,鐵路還是台灣最主要貨運的方式。在那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火車,有屋頂的、沒屋頂的、油罐車,形形色色。

我唸竹東高中,搭內灣線,那班列車有一節車廂很特別,一半是位子,一半放貨物,半客半貨的形式。

小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娛樂,只有看電視、看布袋戲。鄰居小孩大家會一起相約出去玩,旁邊有那麼大的貨運站,當然會在各式各樣的火車裡爬上爬下、跑來跑去。因為玩完手會很黑,我們都戲稱「來去玩黑手」(台語)。

紀錄一位鐵道迷,追火車的日子

黃威勝:決定做書之後,我開始整理照片,過去拍過很多底片,需要掃描,照片數量非常多,很花時間,慢慢也整理出一批東西。以前拍完就丟著,我媽總問:「拍那麼多火車是要做什麼?」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火車早已經成為我拍照很重要的主題。

主持人:整理起來,真的很花時間。

黃威勝:就一捲一捲底片拿出來重看。對一般人來說,可能知道這是自強號、莒光號,沒有再細究下去。但拍火車的過程中,也發生過很多讓自己難忘的事情,腦袋裡會記得某一些特別的事件、地方。剛好藉這次出書,我強迫自己回頭整理,不但整理照片,也整理自己追火車的過程。


黃威勝攝於蒸汽火車聖地新疆三道嶺​​​​東剝離車站,《追火車的日子》(雙囍出版提供)

百分之百要一模一樣?火車插畫的難

古庭維:《台灣鐵道》繪者是Croter,他在插畫領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這好像是他第一次挑戰這麼多火車的計畫,我覺得很幸運可以遇到Croter,我很喜歡他的作品。

以攝影書來說,要思考如何排列作品;而以繪本來說,Croter安排了書中所有的場景、物件、角色等等,諸如火車、路人等等;而書籍的架構、文字腳本,則是由我的文字帶出來。

主持人:打岔一下,有個問題,在攝影作品中,攝影師拍到什麼,沖洗之後就是什麼;可是插畫不一樣,會有很多細節掌握的問題……

古庭維: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是帶給畫家最大痛苦的原因。我們的工作方式是,除了主編,還有一位執行編輯,大家一起先來做文獻考證的工作,尋找參考的依據和非常大量的老照片。


《台灣鐵道》內頁圖(蔚藍文化提供)

主持人:劉銘傳那時候也沒有什麼老照片?

古庭維:對,這也是很大的問題,所以Croter自己花很多時間一起去找,大家一起尋找可以參考的資料。我們現在都熟悉3D圖,但是古時候只有六面,透過六個平面把3D拼湊起來,藉由這些考證到的參考資料,Croter會將場景建立起來。

當然也會有火車細節的問題,其實一開始相當多,這也是編輯過程中的一個拉扯,而且非常不好拉扯。Croter是一位畫家,畫家的眼睛看到的事情,藉由他的畫筆呈現出來,就是他的作品。可是,我們想要探討、介紹的是台灣鐵道歷史,那歷史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它不應該是作品。

主持人:它不能光美就好,還要「真」。

古庭維:是,所以過程中來來回回,互相磨合,最後的成果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回歸到繪本,它應該是一位插畫家,反應他所看到、他想表達的模樣,所以有些線條可能會簡筆,是他認為效果可以更好而有所取捨。有些鐵道迷認為跟真實的物件沒有完全一樣,大概鐵道迷朋友滿喜歡追求百分之百一樣,但是在繪畫上,其實我相信那是不可能的。


《台灣鐵道》內頁圖(蔚藍文化提供)

開車追火車,鐵道迷開車技術都很好?

主持人:我們可不可以說「鐵道迷不會變壞」,如果我的另外一半是鐵道迷,我就不用擔心他從事一些不良嗜好?

黃威勝:不過也滿危險啦。因為他可能會花錢買很多模型,買很多……

黃威勝、古庭維齊聲:攝影器材。

黃威勝:還有會飆車。

主持人:飆車?

黃威勝:開車追火車。假設今天有一班很特別的火車,你不會只希望說我在這裡看到它經過,轟一下就過去了啊,會覺得我往前開個幾公里,到下一個橋,可以在哪裡再看到它一次……

主持人:像007的情節,壞人在火車上,他要開車去追。

黃威勝:所以很多鐵道迷都訓練了一身開車的好技術。

鐵道恆常不變,但風景卻不停改變

黃威勝:《神隱少女》有一段畫面,有一輛電車走在海裡面,很多觀眾會追海裡的神祕鐵道。千尋和無臉男靜靜地坐在車上,車從水面上一路滑過,看著窗外的風景,一路變化,從草原,慢慢變成一個都市,最後又回歸到一個黑暗的地方。

這就是我自己對鐵道的感覺,不覺得這真的很像人生嗎?鐵道一直固定在那裡,你在上面不斷地坐火車,然後年紀越來越大,風景越來越不一樣。我一直對那一段動畫感受很深,它反映了人的人生進程,從繁華到停下來。在《追火車的日子》中,我也用這樣的方式書寫自己成長跟火車的關係。

在一個固定的鐵軌上,點到點之間的路線是恆常不變的,在過去100年或許稍微往左偏、右偏一點,但是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改變。但你坐在車窗上看出去的風景,跟5年、10年、20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一樣。可是,火車還是在路線上不斷地走,車也一直在變化,從蒸汽火車一直到現在台鐵新買的自強號,越來越舒適,可是那條鐵軌還是在那裡。


黃威勝:「1993年金門開放觀光,94年趁著大學期中考的空檔,訂了機票飛到金門為了見西園鹽場一面。騎著租來的摩托車騎著騎著就騎進了正在射擊的靶場,軍官聽了我的來意後,指引了正確的方位,順利見到這段鹽田中的鐵軌。停採的鹽田,四周氣氛十分陰沉,水中的鐵軌,晚景無比淒涼。」出自《追火車的日子》(雙囍出版提供)

主持人:好像一座攝影機架在那邊數十年,做個縮時攝影看到旁邊景物在變,火車也在變,火車上的人從小的變大的,大的變老。

黃威勝:對,我對火車一直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才很喜歡搭火車,我搭火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看著窗外。有時候看一看,好像腦中會響了一段音樂……

主持人:庭維也會有這樣的畫面感、音樂感嗎?

古庭維:我也是喜歡看窗外,我出去演講鐵道旅行時,一定會講一件事就是:「搭火車不能睡著」。

主持人:很多人上車是先吃便當,吃完然後睡覺。

古庭維:以前很多人覺得阿里山的火車票價超貴,因為從嘉義搭火車到阿里山票價是搭公車的兩倍多,時間也是兩倍多,又貴又慢。可是如果你沒有睡著,你能感受到它沿途風景的變化。搭火車最重的事情是:看到外面的「不一樣」和「一樣」。

「它是固定的,可是其他事情是變動的」,這就是鐵道對我來說最好玩的地方。它永遠不變在這個位置,可是周遭持續在變化,每一個年代,生長在這一塊鐵道附近的人,他的周遭也是一直在變化,可是鐵軌永遠在這邊

鐵道與時間

古庭維:我很期待《台灣鐵道》這本書,能幫助大家稍微有一點想像。當然我們絕對不可能完全回到過去的歷史中,可是它可以提供一個想像。例如,1897年時我們要從台北到高雄必須搭船,要3天的時間才能到,這是現在無法想像的。

主持人:書上提到最後搭的火車也要14個小時,現在也是不可想像,搭高鐵只需要1.5小時。

古庭維:大約在10年前,那是台灣高速公路非常癱瘓的時候,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時過年期間,新聞總會報高雄開回台北要超過10個小時。其實那就是1908年台灣縱貫鐵道剛通車不久,疾行列車剛開出來所需的時間,這也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回頭路啊。

從幾天的旅程變成半天,14小時半是最開始的,很快隨著新的蒸汽火車買進來,又開得更快了,一直到日本時代快要結束前,我們是可以7個半小時從台北開到高雄。現在很多莒光號就是這個時間,但停站數是不一樣,所以也不能這麼不公平地並列。我們看到在一樣的路線上,各式各樣的事情也一直在轉動,跟車輪一樣。


《台灣鐵道》內頁圖(蔚藍文化提供)

交通便利了,台灣共同體才會出現

主持人:書中也提到,交通時間的縮短,對於台灣變成一個「共同體」這種意識,也是很關鍵的。可能在更早以前,比如住在屏東恆春半島一輩子,不會到新竹去,可是鐵路就是縮短時間,縮短往來的距離,讓大家更有一個意識:我們是在同個地方,我們是台灣。

古庭維:在鐵路通車以前,西部幾乎是沒有一個完整的道路,當然清代有官道,但沒有橋樑,所以河川往往有渡口,夏季水多它就中斷,直到1908年縱貫鐵道通車前,西台灣被像大甲溪、大安溪、濁水溪所分裂。

順帶一提,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濁水溪,當時的濁水溪是一個很寬、到處漫流,沒有整治。有了鐵道,真正的交通線,我們才有可能說自己是「台灣人」。

不管是不是鐵道迷,都熟悉火車的聲景(soundscape

古庭維:在恆春半島,因為不會聽到火車的呼嘯聲或是氣體經驗,所以不僅個人經驗,連「聲景soundscape」都是不一樣的。

「聲景」是火車裡非常有意思、有代表性。從我們有很多不同類型的經驗,當然看圖、蒸汽火車,會感受到雄壯,但是聲景不一樣,聲景的共鳴是最強的。

火車上的聲音,大家都非常有印象,即使不是鐵道迷,也會對火車鋼軌接縫會轟隆轟隆、轟隆轟隆的節奏非常有印象,還有像柴電火車轟隆轟隆很大的聲音,甚至是一些背景的噪音。再舉個例子,大家有沒有一個經驗是,當我坐在火車車廂中,相對安靜,可是有時會突然轟隆轟隆很吵,因為有人開門,外面噪音就進來,這種聲音的轉換,也是搭乘火車的經驗裡非常難以忘懷的一段。


黃威勝《追火車的日子》攝影作品(雙囍出版提供)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