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著,王晴鋒譯,時報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在西方概念的「同性戀」成為知識與認同主體之前,東亞(中日朝鮮)文化中長期存在著「男風」、「男色」等行為群體,但似乎尚未有系統性地分析。此作補上了研究缺口,將1550年代至1850年代的晚期中華帝國社會文化中的「男性氣概」(風流)與男男間的友誼(同性友愛)歷史化分析後,提出令人說服的論點:「同性情誼/情慾」並非如現代社會所認知的、屬於「邊緣『性』(sexuality)」,而是帝國的男性氣質想像與建構的重要元素,這也為帝國研究與性別研究累積了重要成果。【內容簡介➤】
●零廢棄大廚
邁向蔬食生活的食譜!如何打造永續發展的廚房與地球 The Zero-Waste Chef:Plant-Forward Recipes and Tips for a Sustainable Kitchen and Planet
安妮-瑪莉.博諾(Anne-Marie Bonneau)著,李家瑜譯,知田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益
這本環保料理書有超級阿嬤的味道,物盡其用,用盡其極,所有食材的所得部分都能成為佳餚美饌,雖說力行撙節,卻是一派物阜民豐,令人想起過年過節的童年。【內容簡介➤】
印、太海洋民族對抗帝國暴力、驅動現代史的革命年代 Waves Across the South: A New History of Revolution and Empire
蘇吉特.希瓦桑達蘭(Sujit Sivasundaram)著,葉品岑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斯里蘭卡裔的劍橋學者,以南亞海域觀點重新審視現代史的進程,突破歐美學界的既定框架,清新剴切而有撞擊力。一章一海的結構經營出堅實的整體感,夾議夾敘的行文穿梭自如,酣暢淋漓,在在教人深感海洋史觀的無可限量。【內容簡介➤】
盛宴與齋戒的國度 Feast and Fasts:A history of food in India
珂琳.泰勒.森(Colleen Taylor Sen)著,柯松韻譯,天培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談到印度美食,想必許多人腦海裡會馬上浮現香料的色彩與幾道特定料理,但「印度」其實是複雜的氣候型態、土壤環境、種族與語言、宗教與教派、種姓與階級、習俗文化的代名詞,「印度美食」也就絕非我們經常接受的簡單樣態。因此這本書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更是一道「知識饗宴」,光是開篇的「語言」就同時帶來閱讀挑戰與資訊強度,讀畢全書更也如重新、且真正地多認識「印度」一些。【內容簡介➤】
年輕的薩錫克除了對藝術的熱愛之外,還熱衷於飛行,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離布拉格西北37英里左右的Louny鎮附近山頂,學習駕駛滑翔機。後來這個興趣轉化為他早期的作品,例如1938年的《How to Fly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以及1946年為滑翔機訓練設計的一系列高技術圖表。
二戰結束終結了納粹的統治,蘇聯軍隊旋又解放了布拉格。薩錫克於1946年在波希米亞北部山區和第一任妻子Jindriska Tumlirova結婚,在那裡他們一起設計和製作木偶。夫妻倆於1947年遷居巴黎,薩錫克進入巴黎美術學院(L'Ecole des Beaux-Arts)進修,並出版了他第一本創作的童書《Benjamin and the Thousand Sea Dragons of Captain Barnabas》。
這時他想起了先前曾經構思出版「兒童旅遊指南」的計畫,經過了漫長的概念孕育期,他的視覺語言不可避免的一直在改變,他想把這本書重新設計成更加以圖像為主導的圖畫書形式。他請一位布拉格同鄉幫忙,向倫敦的出版公司Jeffrey Simmons推介他的作品,這家公司從未出版過童書,卻獨具慧眼看出《This is Paris》的與眾不同,於1959年同時在倫敦和巴黎發行。
憑藉著迷人的機智和洞察力,薩錫克為標準的旅遊景點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光明。《This is Paris》展示了他對巴黎的印象,沿著塞納河沿岸遊覽,或穿過羅浮宮的畫廊,或前往艾菲爾鐵塔的頂部,我們看到了它著名的建築、美麗的花園、博物館、路邊咖啡館和居住在那裡的人們——藝術家、禮賓人員、賣花女,甚至還有成千上萬隻貓。薩錫克優雅、生動的圖畫,展現了巴黎這座城市永恆的美麗。
《This is Paris》簡體中文版內頁
首度出擊,即在書市獲得巨大成功,出版社迫不急待要他乘勝追擊,但新人薩錫克一點也不開心,因為他只拿到很少的稿費。幾經斡旋,在出版社允諾提供版權費之後,他在同年又推出了《This is London》。
從「品牌」的角度來說,《This is__》已經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影響力,坊間開始出現類似的視覺剽竊仿作,這時候下一個目的地顯得更為重要。出版社基於商業考量,希望薩錫克能造訪知名的大城市,而他出於自己的藝術好奇心,選擇了輝煌的古城羅馬,在《This is Rome》中,盡情揮灑他對建築精準的識見,以及建築繪圖的深厚功底。
直到1974年的《This is Historic Britain》為止,「This is系列」共出版了18冊,其中1960年出版的《This is New York》公認是書系中最好的作品。當然紐約這個神奇、多元的大都會,對任何插畫家都是一份特別的禮物,然而是什麼原因讓薩錫克這本書如此成功呢?
《This is London》、《This is New York》接連榮登《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然而這位城市肖像畫家的旅程才剛剛開始,他充滿了緊湊的能量,手裡拿著速寫本,以記者般的視線,在自由的世界裡奔走。他的足跡遍及愛丁堡、威尼斯、孟買、舊金山、以色列、甘迺迪角、愛爾蘭、香港、希臘、德州、聯合國、華盛頓特區、澳洲和歷史悠久的英國。
他的書以十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紐約、以色列、威尼斯和愛爾蘭四書,改編成兒童動畫短片,豐厚的版稅和榮譽集於一身,來自各國的邀約和大企業的贊助紛沓而至,百慕達、加拿大、哥本哈根、維也納……有一長串的名單,都熱烈歡迎薩錫克造訪,期盼能成為「This is 系列」中的一員。
但是世界在薩錫克於1959年啟程後,已經漸漸改變了。當時的城市正處於戰後積極復興的榮景,人們陶醉於所有鼓舞人心的事物,現代主義的街區、高大的玻璃帷幕牆、快速的交通工具和代表新消費社會的廣告,都激發了群眾對異國旅遊的嚮往。當科技日益進展,電子影像逐步揭開世界神祕的面紗,全球各城市的面貌愈趨向單一,後期的「This is 系列」似乎也失去了新意和活力。在一次受訪中,薩錫克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兒童已經知道一切,世界變得愈來愈細小。」
開箱》繪本新型態?生動演繹的AR兒童讀物:《病玫瑰:AR原聲帶立體繪本》
➤開箱試玩
打開《病玫瑰》精美的外盒,裡面包含一本成人手掌大小的互動繪本,以及一組六塊的立體拼圖積木。此次試玩的主角念念看見立體拼圖,馬上就伸手拿起來把玩,不斷轉動觀察每面的圖案。
4歲的念念熱愛遊戲、最喜歡卡通是《彩虹小馬》與《冰雪奇緣》。古靈精怪的念念,曾經反問志元「唉唉叫有什麼問題嗎?!」,被勸要洗澡不然會臭臭,直回「不一定!」,讓人捧腹。志元與伊涵說,念念平時也會玩拼圖,家中也有立體拼圖,但畫風跟《病玫瑰》很不同。
《病玫瑰》遊玩的過程需要依照繪本場景拼好立體拼圖,再用APP掃描拼圖去生成互動AR場景。一開始念念還不熟悉繪本的運作方式,加上有些場景的主色調彼此過於近似,造成辨識上的一些障礙,在爸爸媽媽的誘導下,終於搭出第一個場景。(不過根據後面念念拼圖的速度,也可能是因為剛到OB辦公室有些怯生。)
透過平板掃描之後,故事的第一幕出現主角玫瑰與媽媽的動畫,口條清晰的配音讓小讀者也看得懂劇情:故事發生在疫情肆虐年代,小女孩帶著一朵注入魔法的玫瑰,要穿越充滿病毒和冷漠的城市,將這朵玫瑰獻給在第一線醫院拼命守護生命的媽媽。
故事中的每個章節,除了動畫還有對應的互動遊戲,例如塗色、節奏點擊、穿越障礙物等等。原先對拼拼圖愛不釋手的念念,玩了幾章之後反而更期待故事裡的遊戲。其中她最喜歡的遊戲是用火把幫助主角驅趕骷髏蝙蝠,在場的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念念一開始有先預告她會怕骷髏頭。
操作體驗上,這是一套可以親子共讀或獨自遊玩的互動繪本,對4、5歲的小讀者來說,要一邊拼圖一邊操作APP會有點手忙腳亂,尤其手機/平板的鏡頭如果沒有對準拼圖,動畫就會消失。如果能讓家長協助操作APP,小讀者玩拼圖、聽故事、玩遊戲,會是較理想的體驗過程。
APP除了有些點擊靈敏度的小瑕疵外都十分順暢,故事進入結局動畫時,念念還點著畫面中可互動的氣球,顯得有些意猶未盡。
有些朋友原本擔心,將互動繪本特地設計成實體拼圖及APP有些多此一舉,何不都以APP呈現即可?作為家長的王志元則認為,能夠動手與實物互動,像拼拼圖,對小朋友來說很有趣,比起單純的程式有更多互動性。至於《病玫瑰》頗具特色的捏麵形式美術風格,家長買不買單?蘇伊涵覺得視覺有提姆波頓的風格,滿特別的。
疫情背景的劇情,讓家長能藉機進行一些機會教育,小讀者也很好理解。但「小女孩帶著魔法玫瑰去醫院獻給照顧病人的媽媽」這個劇情設定似乎有點拐了個彎。相比之下,念念的版本「小女孩帶著玫瑰去探望生病的媽媽」,似乎也不失為一種動人的解讀。
初遇OB團隊時還有點害羞的念念,在大家一起體驗過《病玫瑰》的小小冒險後,開心地說:「下次還要來!」●
發行:HTC VIVE ORIGINALS
定價:15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