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那些在廣袤時空中偶然相遇的摩挲靈光:讀《物見》

正如其名,《物見》是一部關於觀看物件的書籍,書中堅實的核心體幹,是受到近數十年來世界學術交流滋養、以中國為主的東亞藝術史研究成果。全書由48位在全球藝術、考古、物質文化領域擲地有聲的學者聯手完成,他們或任職於大學、研究機構,或為專業的博物館人,甚至也嫺熟古物拍賣和鑑定。

做為一件「物」,《物見》本身就有著別樹一幟的裝幀設計。正如書中論及康熙朝《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時所說的,獨特的裝幀蘊藏著編輯者的意念。書名頁以縱橫各七的方格,由48個「物」字圍繞著中心一個「見」字,直觀地向讀者訴求「見」是本書的心眼。

48個「物」字除了象徵本書談論的48種文物,也寓指外在物質世界的繽紛。這樣的物質性與多樣性,充分反映在全書的選材:除了藝術表現的主流——繪畫之外,器物方面有陶瓷、織品、青銅器、雕塑、出土石器,此外還有東方書寫文化特有的書法、碑刻,晚近的改革戲曲、電影以及建築。甚至繪畫形式也不限於「一幅」張掛的畫,還涉及圖冊、插畫、版畫或佛畫。

封面上,「物」與「見」二字相疊,深色的「物」突出在上,下方的「見」則由許多小小的「物」所組成。這由眾多「物」所構成的「見」——觀看物的門道——究竟為何?也許正是這本書想與讀者分享的。而第一條線索,可能就是副標題所謂的「閱讀者」。

書中各個篇章的文字量其實不多,內容固然是作者/閱讀者們各自接觸文物的心得,也都有現代學術長年的討論成果為礎石。藝術史研究原與收藏、鑑賞活動關係密切,因此鑑定真偽、區隔年代、美學賞析、製法重建一向為討論要素,並發展出以釐清真偽、流緒為目的,關於技法、樣式、風格、意境為主的論述。

然而,隨著社會文化史研究逐步將追索歷史的材料,從承載文字為主的文獻擴及到圖像乃至實物,以探問未曾形諸文字的曲折幽微處,藝術史學者們亦不得不將思考延伸至「古董」、「藝術品」等表現形式背後的社會脈絡及文化場域。「藝術史」與「歷史」這兩個原本已涇渭分明的領域,因此有了更多的交融。

長期浸淫藝術史領域的這48位學者,對文物的觀察和理解都立基於堅實的傳統訓練。比如第39篇〈讀一幅新出現的花鳥畫〉,東京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教授宮崎法子,透過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藏《花鳥圖》的構圖、繪畫手法,說明其與元畫特質的一致性,即是經典藝術史工夫的展現。


元 佚名 《花島圖》 軸 絹本設色 106.0×55.0公分 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館藏(©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Melbourne
Purchased, 1999)

但《物見》並不只想單純介紹這些細膩雅緻的手法,而是引領一同觀覽文物的讀者,回到他們與心之所屬的那件物品相遇的靈光一瞬或廝磨之際。在這趟穿越之旅中,我們有機會見識「閱讀者」與「物」之間充滿個人性、獨一無二的互動,也得見隱身於純粹的技法、美妙姿態之後的創作者意念。

➤物件背面是觀看者的生命經驗

本書主編賴毓芝在序文提到,因何要以「看」這樣的行為來汲取訊息,又為何要穿透視覺與物質所形成的文化格套,了解古人發出的訊息,達到突破古今壁壘的溝通。於是,我們可以將導覽觀看物件的路徑,視為這本書企畫的最主要意圖。也許也是緣於這個目的,全書並未循例依材質分類或時代序列,去安排這趟大旅行的遊覽順序。

旅程從「一個小墨點」開始。曾經對明代士人的物質文化及其社交性有精彩論述的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離開了龐大精美的文化網絡,說起自身與珍貴中國古畫非常難得的眼緣。他曾有機會一見明代畫家文徵明的《古柏圖》,上方紙緣一滴由筆尖落下的墨點,帶給他莫大的臨場感,彷若倏忽來到畫家提筆起落的創作現場。


明 文徵明 《古柏圖》 1550年 卷 紙本水墨 26.04×48.9公分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柯律格以墨漬渲染出個人與畫作共有的時光,然而如今數位資料庫中經過「美顏」潔淨無瑕的圖檔,卻使得那段真切的時光如夢,網上唾手可得的數位影像也隨之似幻,創作的靈光反而離我們愈形遙遠。

《物見》書中,閱讀者們與作品交鋒的時刻屢屢可見。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准教授竹浪遠,學生時期就被《早春圖》如真似幻的畫面吸引,站在畫前彷彿身處在散發出植物泥土氣息和大地活力的山林空間。政大歷史系助理教授劉宇珍,當年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尋覓博士論文主題時,在寂靜的圖書館地下書室與20世紀初期出版的圖冊《神州國光集》獨處,觸摸、思索,聆聽《神州國光集》的囈語。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1072年 軸 絹本淺設色 158.3 × 108.1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處長的吳曉筠,少女時期參加校外教學時,與由廣東寺廟來到臺灣博物館的「琉璃雷母」陶像交會交流。而現職荷蘭國家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的王靜靈,則從德國詩人布萊希特在柏林的故居臥室,讀出詩人每日如照鏡般面對卧室壁上那位倚坐藍衫眇目的「無用鍾馗」,自疑自省。

將這些原來隱身於研究論述之後的個人經驗娓娓道來,是本書最為珍貴之處。

柯律格的墨點也涉及一種「片段性」。基於視覺的微觀操作,擴大觀看48件物品「片段」的視野,會見到它們來自物件的局部、斷裂、修補、複製、挪用。順著視覺解讀,將能夠通往創作之時當下的舉動,甚至是那些不完全是原創作品的模仿、誇大、再創作等,淘洗出其蘊含在社會、文化、交流上的意義。

例如:清初畫家禹之鼎以充滿戲劇張力的細節,描繪出畫中人物社會身分的《少壯三好圖》;還有江戶時代浮世繪師歌川國芳,將陳洪綬所繪《水滸傳》人物的某些元素,植入當時暢銷的《水滸傳豪傑百八人》圖。隨著閱讀者們一一梳理絲絲細節,物品中刻意或不自覺隱然指向的理念、意圖,乃至於龐大的社會景況便呼之欲出。

梅蘭芳的扮相、身段與中國力圖與現代性接軌的奮起;文徵明以曠遠山水表揚在地士紳對一場水患的救濟;一塊非本土產的擊火石,訴說18世紀臺灣沿海的熱絡交易,以及各種人群爭取資源時昂揚難抑的生命力,都在在展現出物質與感官帶來的「以管窺天」的潛能。


下罟坑遺址燧石質地楔形擊火石 約1650年代至 1780年代 3.0×3.0公分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藏

若再一一細說,本書還可發掘出許多精到的分析概念。它們隱身於48件物品、48位作者背後。雖然人、事、物眾多,天涯海角,各有偏愛,因物而有所見的概念難免紛雜,編排脈絡確實隱微,每一段旅程之間如何承轉,只能由讀者心領神會。

「閱讀者」們的存在,是本書最大的關鍵。他們不只是訊息的直接讀取者,也是轉譯者。他們構思考量如何解說翻譯、展示擺設物品,藉由文字與空間兩種媒介,在物件與我們之間架起溝通的管道。

隨著這些目光、觸覺、感受的傳遞,我們宛似重返當下,在那靈光一刻的現場般,推開一扇又一扇文物世界的視窗,加入成為又一位閱讀者,讀取深藏的溝通訊息。

➤與大眾溝通的藝術史

資本主義與網路已將當代改造成「即時」至上的世界,連知識都崇尚快速簡化,「歷史」宛如抵達不了的異國,與現世之間生出更大的斷裂。於是,如何與大眾溝通,成了所有歷史議題表述的最大課題。各種藝術形式共有的本質,在於其所企圖表現難以訴諸言語文字的情感意念,而藝術史在時間之流橫亙中,更成為高雅深奧且難以言說的界域。

當今的研究者也意識到敞開堂奧、開啟對話窗口的必要性。2016年開始耕耘的「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即是臺灣人文社會學科普及浪潮中的一員。已結集出版的兩本書《漫遊按讚藝術史》、《漫遊怪奇藝術史》,除了致力於讓讀者了解「藝術史是什麼」,提供豐富精彩的藝術史論題、知識之外,也力求「生活化」與「在地化」,藉新鮮趣味來吸引讀者。

而《物見》不只用大眾化或白話版的「知識」與大家溝通,更嘗試挑明觀看的路徑,引導讀者自前臺轉至後臺。以細緻的感官運作,層層穿透媒材與時空的隔閡,帶領大家重新擁抱、解讀實體世界。所知不再是首要重點,如何親近、感受,享受獨有的時光,成為主旨。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Seeing: 48 Object Readers and Their Worlds
作者:賴毓芝(總策畫), 柯律格等48位
譯者:胡宗香, 薛芸如, 洪婕憶, 劉琨華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8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總策畫/賴毓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聚焦18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19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擔任荷蘭萊頓大學 Hulsewé-Wazniewski Stichting 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 Heinz Götze 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學人等,除了各種期刊與專書論文外,出版專書與合著包括《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2020)、《跨界的中國美術史》(2022),與合編特展圖錄《追索浙派》(2008)、《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2018)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1-14 11:00
繪本書房》宅在家、免插電,閱讀也能「玩得福」!「遊戲+繪本」開箱

講起《湯姆歷險記》,令人印象最深刻當屬刷油漆的那一章:湯姆被姨媽處罰,在風和日麗的週六早晨去粉刷籬笆。原本是件苦差,卻被湯姆以「藝術家的姿態」玩得像是一件神聖任務,成功吸引一群孩子排隊刷牆。

一位「偉大有智慧的哲學家」(馬克.吐溫在書中幽默自譽)得出結論:「不得不去做的事,叫工作;沒有義務要做的事,就叫玩耍。」(that Work consists of whatever a body is OBLIGED to do, and that Play consists of whatever a body is not obliged to do.)

湯姆讓「工作」變成了「玩耍」,不僅不必自己動手便將籬笆刷了三次,還賺到不少寶物呢。若歸納湯姆之所以能萌生「一個偉大美好的靈感」,相信他經常玩樂必定大有關聯。因為玩樂不僅能形塑大腦、開發想像力,而且還能減少犯罪及增加生存能力呢!《就是要玩》(樂果文化)一書中便舉出許多科學實驗證明。

「玩」是天生、自發的本能,可是記憶中,大人好像總是催促孩子「快去讀書!」而不是說:「來玩吧!」久而久之,我們累積了大筆「玩樂債」——玩樂念頭長期遭否定,心情日益灰暗,失去樂觀情緒,呈現興致缺乏(amhedonic)狀況,早早結束童年,很可能因此長成一個鬱憤不平的大人。

好比有一種脊索海洋生物「海鞘」,牠在幼年時擁有複雜的神經系統,可是成年後生活簡化,只需定著在海床上,靠濾食維生,索性便將自己的大腦吃掉了。

哇!不想太憂鬱,不想沒腦袋⋯⋯那麼,何不一起來玩呢?底下為大家蒐羅一些跟遊戲相關的繪本。

➤咻~的一聲,嘴巴變樂器

從最基本的條件發想:有哪些遊戲完全不用任何工具,一個人就能玩?把問題拋給孩子們,隨即得到五花八門的回應:跳格子、唱歌、跳舞、原地轉圈圈、口水吐泡泡、B-box、舌頭舔鼻子、扮鬼臉、玩手、玩頭髮、鬥雞眼、彈手指……小朋友的想法真是天馬行空。

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去找相應的圖畫書,找到了《彼得的口哨》(上誼)。小男孩彼得羨慕他人會吹口哨,於是嘟起雙唇,拼命吐氣,但一直不成功。在灰心喪氣時,彼得還玩了角色扮演遊戲、自己原地打轉遊戲,以及跟小狗躲貓貓⋯⋯忽然,一聲清亮的口哨從彼得嘴裡滑出,他成功了!

布魯克林區長大的作者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透過書中的黑人男孩彼得,重現了在玩具貧乏的年代,遊戲的點子始終源源不絕的童年生活。

季茲的其他作品也提供了不少玩樂方法,例如:《下雪天》中各種玩雪的遊戲,《問候月球上的人》(Regards to the Man in the Moon)利用廢棄雜物,外加一些想像力,一群人完成了一場太空旅行。

xia_xue_tian_11w800.png
《下雪天》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讀過《彼得的口哨》,也可以聽聽美國長號演奏家普萊亞(Arthur Pryor)譜曲的《口哨與小狗》(Whistler and his dog),用口哨代替管樂,來說說旋律裡的故事!

除了吹口哨之外,透過自己的身體就能形成遊戲玩樂效果的,還包括唱歌、口技。拍打身體也同樣有意思,例如:《烏鴉太郎》(遠流)裡的男孩,透過六年來路上的觀察與模仿,單憑一張嘴即能演繹出各種情境的烏鴉叫聲。

Sounds and noises from your mouth and nose》是Beatbox的口技繪本,網頁中闡述了用嘴或鼻子玩聲音的樂趣與益處——


《Sounds and noises from your mouth and nose》內頁(圖片來源:beatboxkids

➤全身動起來,雙手拍一拍!

不需要道具,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玩的「遊戲+繪本」,當然別忘了讓身體扭呀動的跳舞類型,譬如:《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中的踢踏舞;Lorinda Bryan Cauley的《Clap Hands》用律動節拍統合探索身體,而艾瑞.卡爾的《從頭動到腳》也異曲同工,只是更接近跳舞的定義。

The Jazz Man》環繞主題,點出演繹爵士樂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雙腳的踱步、手指的想拍以及肢體跟著樂曲的擺動與搖晃。《拍,拍》(三采)透過左右書頁一張一闔的設計,來感受雙手舞動的樂趣;海倫.奧森柏莉的《Clap Hands》則帶領幼幼讀者探索身體。玩著、玩著,也許一首自創的拍手歌便誕生了。

幼兒最懂得用手玩遊戲了,光是遮臉躲貓貓,例如《哇,不見了!》,或用小手來個飛吻的親親,如《A Kiss for You》,都可以玩上好一陣子。

雖然靈長類都有雙手,但唯有人類擁有與其他四指分開的大拇指,這個獨特、殺手級的演化,讓我們可以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精細動作。要帶領小寶寶認識我們擁有的珍奇寶藏,了解人類特有的雙手,可以延伸閱讀以下4本幼兒知識性繪本:《手和手指頭》(漢聲)、《這是手》(維京)、《我的手》(小天下)以及《左手遇見右手》(東雨)。


《哇,不見了!》內頁(台灣麥克提供)

➤來玩一場頭腦風暴囉!

吉竹伸介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三采),仍舊是一個人玩,但不是唱歌也不是跳舞,你猜得出來是什麼遊戲嗎?

小男孩放學時,看見桌上放著一顆蘋果,於是展開一場頭腦風暴。他揣測這顆表象是蘋果的玩意兒其實是:一尾紅魚、某生物的蛋、會長大的房子、來自外太空的星球……

男孩漫無邊界的推想,一直到肚子生起一股餓意,然後「喀滋」一口咬下,嗯,一顆好吃的蘋果!

是什麼讓男孩把平常的吃蘋果行為變得這麼「玩得福」(wonderful)?

想像力!它是遊戲最重要的動力能源,即使手上只有一床拼布被褥——譬如《拼被上散步》(台灣東方)這本圖畫書。生病的小彼得因為整天臥床而感到無聊,於是他發揮想像力,開始利用床褥上拼接的布紋圖飾來編造故事,完成了一場充實愉快的散步!

《野獸國》中被媽媽罰進房間的阿奇,也是因為想像力遊戲,在家披起被單獵捕小狗,後來航向野獸國度當上大王。而那位名字總是跟「不可以」黏在一起的小毛,在《小毛,不可以!》書中,也展示了不少想像力玩法,比如浴缸中的深海驚魂、廚房裡的樂隊遊行,或床榻上的蒙面俠客現身等等。

ye_shou_guo_02.jpg
《野獸國》內頁(圖片來源:NGA© Maurice Sendak)

     其他還有待在家玩得愉快的《不用玩具,我也可以玩得很開心》(大穎文化),以及進到地下室跟雜物的影子玩到驚險萬分的《影子》(大塊文化)。別忘了透過觀察,再來發揮想像的「當一天」系列,比如《當一天昆蟲》、《當一天文具》、《當一天便便》……

完全不用任何工具的一個人的遊戲+繪本,你還想到哪些呢?

➤一繩在手,其樂無窮!

接下來我們想想第二個問題:用到繩子的單人遊戲有哪些?小朋友的答案此起彼落:套圈圈、甩繩、彩帶舞、綁頭髮、縫衣服(驚訝!)、釣魚、拔牙、變魔術、翻花繩、中國結、搭火車(一個人怎麼玩搭火車?小朋友回答:跟自己想像的朋友玩啊!)、排字……

講到繩子遊戲,直覺就想到「跳繩」吧!五味太郎的《這是繩子》(維京)依循「觀察—想像—創造」的公式,藉一場運動會,隨著主角一起發現繩子多元又有趣的功用與玩法,例如:一起玩的兩人三腳、拔河,當然還有個人玩的跳繩、翻花繩⋯⋯

《野牛》(Le Bison)是一本關於「套索」的圖畫書,這本小倉鼠比利系列的圖畫曾在【繪本書房】中,同場加映介紹過。(詳見:〈繪本書房》給孩子讀的圖畫書竟然出現槍!〉)

比利看著垂吊在房樑上的繩索,問爸爸那是什麼?得知那是牛仔運用「套索」來捕捉動物的特別技法,比利好奇問:「野牛也能套嗎?」,爸爸笑說:「如果小倉鼠能套到野牛,我就把我的帽子給吃了。」

比利拿著套索找朋友練習,嘗試了甩繩、拋出、拉緊⋯⋯都失敗了。正好有一頭野牛在河邊飲水,比利使用計策,誘使野牛接近,然後趁這隻大塊頭仰望時,喝!你猜,比利成功套到野牛了嗎?

故事裡的小倉鼠手腦並用揣摩的套索技巧,並不是美國牛仔發明的喔。早在西元前1282年的古埃及寺院浮雕畫上,便已出現套索的運用。小讀者如果看得手癢癢的,可以尋找合適的材料跟工具,探索一下自己未開發的肌肉群!

還有一項跟繩子相關的遊戲,不過難度很高,叫走繩運動(slacklining)!不止需要能承受體重的繩索,還必須有可以固定繩索兩端的穩定物件,比如大樹。有兩本跟走繩運動有關的繪本,曾先後在1993年和2004年獲得凱迪克金獎喔!

第一本《天空在腳下》(格林),女孩米瑞遇見剛從走鋼索表演舞台退休的柏里尼,她成功拜師學藝後苦心修習,更進而促使老師克服內心的陰暗,重出江湖,最終師徒倆同登高空鋼索舞台。

另一本則是真實故事改編的《走上世界最高的鋼索》(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背景是1974年的紐約,高聳的雙子星大樓即將竣工,來自法國的菲力普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成功跨越兩棟大廈間、離地400公尺的高空鋼索,也成功將人們的視線抬起,望向天空,宛若夢想在召喚。

另一部跟繩子有關的繪本,是曾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兩位中國創作者再度合作的《記事情》(信誼)。古人靠著在草繩上打結,來記錄獵捕到多少頭動物,或哪幾種動物。單憑繩結有可能記得一清二楚嗎?古印加人會使用不同色系的繩子,中國的老祖宗則以結的大小來區分事情輕重,不同材質的繩子也代表了不同角色、身分,這可是當時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

你會使用繩結把祕密記錄下來嗎?

如果把「繩子」的概念擴展一點,把「鐵絲」也納入遊戲素材,那我們一定不能錯過《柯爾達的鐵線世界》(小典藏)這本大師傳記圖畫書啦!

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ra Calder)是動態雕塑藝術(Mobile)先驅,這項技藝可以追溯到他從小就喜愛凹折鐵絲,利用這種金屬材質的可塑性與韌度,或捲或扭,或拉直或壓縮,形塑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馬戲團」。

見識過這位「大玩家」的本事後,激發你想到哪些點子了嗎?鐵絲、鋁線,都是不錯的嘗鮮素材喔!

如果為想像力再添一項小工具,也許就能「碰」一聲創意大爆發!例如:繩子加一片紙,那便是《陀螺轉轉轉》(青林)中的紙陀螺,書中的校長能一次轉4個紙陀螺呢,好酷、好帥!

中間旋轉的物件,只要選擇像紙片一樣扁平的即可,比如紙箱、塑膠板、CD片或大一點鈕扣等,都可以試試。然後在這片扁平物中間鑽兩個洞,穿過細繩、綁緊就完成了。最挑戰的是旋轉、拉扯、放鬆、咻咻響~我做的陀螺每次旋轉起來,都像是狂躁症發作似的。

這本經典圖畫書還介紹了早年日本學童常玩遊戲,譬如踩高蹺、花草黏貼、草編、串柿子蒂頭項鍊等等。全都免用電、一個人也能玩,不玩了還能還給大自然!

講到古早的遊戲與玩具,也不能錯過這本《爺爺的玩具王國》(格林),舉凡波浪鼓、竹馬、風箏和紙風車,還有爺孫倆最愛的陀螺⋯⋯都寫滿時間的記憶。

➤棍子的神奇戲法

提到竹馬,接下來輪到「棍子」上場。

先介紹兩本與棍子和想像力相關的遊戲+繪本:《不是棍子》(阿布拉)——要小心小豬手裡拿的那根「不是棍子」喔!因為它可能是屠龍劍、魔法指揮棒,也可能是一根神奇釣竿。而五味太郎的《爺爺的柺杖》(青林)中,爺爺手上的棍子則可能是望遠鏡、水龍頭或是電話……只要你玩的技巧高超,想像力真的能讓棍子不只是棍子呢!

棍子遊戲中,大家熟悉的是扯鈴。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VII中國》(青林)有介紹扯鈴這項民俗技藝,另外還有名字很炫的魔鬼棍。「魔鬼棍」的英文名字是the devil stick。devil一字源自希臘文的Devil、Dallo或Diabllo,意為「拋擲」;而拉丁文中的diabolo演變成今天的「扯鈴」。從字源讀來,這兩種遊戲應該原理相似。

第一次看到這三根棒子,像有條隱形線似的,在玩家手中來回跳動。也許真有魔法吧!細查資料得知,這項雜耍在古代國家比如:古埃及、印度、古中國便已出現。魔鬼棍需要一根長棍,兩截短棒,該用什麼質材的棍棒,請大家發揮實驗精神嘗試一下吧!這裡有一篇魔鬼棍小歷史供參考。

最後,以《外婆家的馬》(小天下)來介紹竹馬遊戲。這是個非常迷人的故事,小男孩騎著竹馬來外婆家過暑假,1匹、2匹、5匹、10匹⋯⋯男孩忙著照顧馬,外婆忙著照顧小外孫,當然還有那45匹馬。


《外婆家的馬》內頁(小天下出版提供)

騎竹馬,不只是一個人腿夾一根棍那麼簡單喔!The Hobby-horse這個由芬蘭青少年自發組織的社團,每年舉辦騎乘「兩腳馬」的對戰比賽,除了展現騎手的高級馬步動作外,也競比自製手工馬的技藝。

而法國Vendée省的Les Herbiers小鎮受此啟發,也自2018年起舉行同樣沒有馬匹的馬術比賽,但他們注入了更多的幽默感,參賽團隊遵照古代騎士精神,接受諸多考驗,例如:比賽馬鳴嘶嘶聲(報導影片中有收錄喔),或是總決賽以即興自創舞步決勝負。

除了嚴肅的馬術競賽之外,獎項還有最佳原創服裝以及最賣力加油團等項目,讓這場騎木棍馬活動更增遊戲樂趣。你瞧!那些參賽者們不分老少,自發、認真、投入、嚴肅又盡興開心的玩,這不就是閱讀的精神嗎﹖閱讀真是玩得福(wonderful)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1-12 08:00
童書短評》#98 陪孩子尋找低迴於生活的光亮與驚奇

孩子的情緒互動書(套書)

愛戀的書/生氣的書!/害怕的書/睡覺的書
Le livre amoureux 、Le Livre en colère ! 、 Le livre qui a peur 、Le livre qui dort
文:塞得里克.哈瑪迪耶(Cédric Ramadier),圖:文森.布爾喬(Vincent Bourgeau),楊喬安譯,上誼文化,11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0-3歲
這是一套幫助小小孩理解情緒、抒發情緒的繪本,無論在圖像、色彩、用語、開本、硬頁的設計上,都細膩照顧到0-3歲幼兒的閱讀需求。4款畫著粉紅害羞、漲紅生氣、墨綠害怕、淺藍欲睡臉孔的封面,各有強烈鮮明的眉目與襯色,幼幼讀者一旦與之四目交接,就能「察顏觀色」敏銳投入想像,感同身受不同的情緒主題,並在聆聽故事對話的過程中,安撫內在風暴,為自己的小小心靈找到出口。對渴望陪伴及被理解的幼兒來說,書不只是書,而是有表情、有感受、可以分享心事的好朋友,簡單的一句話或色彩變換,都帶有無限的驚奇與力量。【內容簡介


《愛戀的書》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害怕的書》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1、2、3,跳!

なわとびょ~ん
文、圖:茂利勝彥(シゲリ カツヒコ),蘇懿禎譯,青林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神祕人手上的那條神奇跳繩一甩,全世界都1、2、3跳了起來,不管是人物、動物,甚至是高速公路上長長的車龍,都使盡洪荒之力向上一躍。那停駐空中的動感瞬間,實在畫得太狂野太精細,快速轉換的角度與場面不斷震撼讀者眼球,看得人血脈賁張蠢蠢欲動,兩隻腳也忍不住跟著快要動起來啦!作者用大膽奔放、宛如魔法的畫筆,把一個小朋友學習跳繩的簡單故事刻劃得有滋有味,每個畫面動作都暢快淋漓,力道飽滿揮灑,營造出過癮獨特的視覺經驗。【內容簡介

是誰在冰箱啊?

文、圖:里恩太太,KIDO親子時堂,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誰能抵抗冰箱的誘惑呢,尤其是在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於是,小男孩抓緊時機快步靠近,握住冰箱門把一開,卻見龐然大物不動如山而坐,蓋一北極熊也,後面還有更荒謬無厘頭的角色與劇情等著接力⋯⋯
非常可愛清新的一本小品,想像力卻是漫無邊境。在藍色安靜的燈光背景下,冰箱成了一個魔幻神祕的小劇場,布景極其簡約,角色舉動與色彩明暗於是也就更有戲了,保證讓讀者嘴角頻頻失守,笑到肌肉痠痛也毫無怨尤。【內容簡介

卡夫卡說故事

娃娃旅行記
Kafka and the Doll
文:樂瑞莎.圖里(Larissa Theule),圖:蕾貝卡.格林(Rebecca Green),海狗房東譯,字畝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7-10歲)
秋日公園裡的一場偶遇,讓卡夫卡停下匆忙腳步,為遺失心愛娃娃的小女孩寫下一封又一封的書信。在信裡,卡夫卡將自己化身為那只忘了說再見、遠赴冒險的娃娃,從世界故地捎來問候與分享,字裡行間充滿童心善意,為女孩與每一個愛聽故事的人帶來深深的想像與撫慰。
這段從未被寫下的卡夫卡軼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大師的溫柔另一面,繪本裡的圖像生動優美,復古的金黃色調襯托歲月氣息。作者大膽改編了傳統結局,讓最後一封信裡的娃娃沒有步入家庭而是去更遙遠的南極探險,成功為故事注入開放新意。【內容簡介

圖書館裡的恐龍

としょかんのきょうりゅう
文、圖:鈴木守(すずきまもる),周姚萍譯,台灣東方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適讀年齡:小學全年級(7-12歲)
鈴木守的畫筆總是體貼細緻,即使是常見的恐龍主題,也能畫出箇中新意與暖意,讓大人小孩都百看不厭。在這本書裡,三個孩子穿越圖書館裡的牆上巨書,意外來到一個遠古恐龍與現代動物並存的神奇時空。當所有生物一字排開在大幅跨頁裡,形體大小差異立刻看得一清二楚,彼此間的相似與相異,甚至連演化脈絡也都清晰可期,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優美、考究、有意義的圖像發揮了最大的作用,幫助孩子親近、理解、記憶知識,最高明的知識繪本莫過於此。【內容簡介


《圖書館裡的恐龍》內頁(台灣東方出版提供)

飛翔的文字

艾蜜莉.狄金生的非凡一生
On Wings of Words
文:珍妮弗.伯恩(Jennifer Berne),圖:貝卡.史泰蘭德(Becca Stadtlander),劉清彥譯,維京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這是一本抒情真摯的傳記繪本,作者用細緻優美的文字、圖畫及選詩,帶著讀者走入傳奇詩人艾蜜莉.狄金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她源源不凡的凝視眼光以及遼闊奔放的文學情懷,即使是寥寥隻字片語,也撼動低吟著心緒。象徵自由靈魂的蝴蝶貫穿全書,有時承載著艾蜜莉遨遊天際,有時陪伴著艾蜜莉坐擁花簇,畫面中低迴著不言而喻的詩情畫意,寧靜中自有美麗。【內容簡介


《飛翔的文字》內頁(維京出版提供)

我來幫你開

あきらがあけてあげるから
文、圖:吉竹伸介(ヨシタケ シンスケ),游珮芸譯,親子天下,30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中低年級(4-10歲)
零食就在手裡,袋子卻怎麼揉怎麼撕怎麼咬都弄不開,有夠窘的——小讀者們一見故事開頭,保證心有戚戚焉,因為這樣的動作與心情誰沒上演過呢!別擔心,隨著逗趣劇情走,只要長大成為「開開俠」,無論是有形的罐頭、酒瓶、鍋蓋,或是無形的親子關係或個性心胸,「來一個開一個」絕對不成問題,要相信明天或未來的自己會變得更好,總有一天力量會操之在己!
從日常的小小「打開」動作,一路發揮逗趣想像力,推至極致之後再拉回現實,以溫馨的親子互動做結局,讓人淚流滿面想要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便是吉竹伸介一貫的創作風格,用想像產生勇氣,用幽默帶動溫柔,讀來欲罷不能又深刻入心。這本書非常適合親子共讀,父母與孩子一起打開,一起成長,學會在生活中彼此等待與鼓勵。
內容簡介

海洋100問

最強圖解×超酷實驗,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大海祕密
潘昌志著,陳彥伶繪,親子天下,5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海島是我們的家,對於台灣孩子來說,這本解答100個海洋知識問題的圖文書, 絕對是書櫃上不可缺少的讀物,因為日日夜夜海洋親近環繞,造就了息息相關的氣候經濟交通生活一切,所有書本上的資料知識,都能在咫尺可達的活生生大自然教室得到最佳印證。書中所設計的100個提問涵蓋了海洋、海岸、海象、洋流、觀測、生態、科技等等豐富主題,一頁處理一項問答,篇幅分量剛剛好,提綱契領點出知識範圍及重點,配上趣味易懂的圖表與插畫,有條理的帶領小讀者親近海洋。【內容簡介

神祕色彩小偷

The Mystery of the Colour Thief
艾娃.約瑟夫科維奇(Ewa Jozefkowicz)著,蘇菲.吉爾摩(Sophie Gilmore)繪,柯倩華譯,幼獅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11-12歲)、國中
車禍意外發生後,伊莎的生活便落入巨大黑暗。白天時分,她匆匆探望傷重昏迷的母親,把愧疚悲傷都封閉在心裡,也不解好友為何選在她遭遇低谷時突然疏遠離去;而在深夜噩夢裡,她一樣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神祕小偷拿走牆上的畫作顏色,把過往抹煞得一乾二淨。原該青春奔放的年紀,生命卻是一片無解的蒼白,伊莎該如何找回填補與超越的勇氣?
在這部優美動人的小說裡,我們讀到作者對於家庭失能、青春人際、內在創傷的心理細膩刻寫,縱使故事開頭滿溢著看似萬劫不復的鬱鬱情懷,文字伏筆與情節鋪排卻逐漸帶來光亮與色彩,為角色與讀者許下深切的祝福。看似謎題的夢境充滿暗喻,合乎情理卻也湧現驚奇,文字裡讀得到溫柔與等待,讓無處洩發的情懷走向出口。【內容簡介

芭蕉的芽vol.1

左萱著,蓋亞文化,24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
100年前的臺北高校飛揚身影,在這本漫畫裡昂然復活了。故事裡來自台灣本島與日本內地的兩名主人翁,在學霸群聚的校園宿舍相遇,不甘困首在教科書堆裡,於是一起醞釀美好而自由的文學夢,有不羈輕狂,當然也有迷惘失望,終究不枉少年一場。
戰後的臺北高校升格改制成今日的臺灣師範大學,這本為紀念百年校慶而生的作品,不僅細膩勾勒出當時的生活氛圍、建築風光、衣著樣貌,也刻畫出一代島內少年的青春風采,縱使年代已遠,令人悸動神往的餘影依然熊熊燃燒著。【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