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15 陪孩子目睹經典之作的旋風回歸
●氣候行動
未來在我們手中!你就是地球的希望
Climate Action
喬治娜.史蒂文斯(Georgina Stevens)著,凱蒂・瑞絲(Katie Rewse)繪,王姿云、許晃雄譯,水滴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從小學生到青少年,不管是個人、親子或是班級共讀,這本書都是認識環境議題的絕佳首選。除了用條理清晰的資訊圖表以及章節分類,娓娓分析氣候變遷的過去未來與政策現況外,也具體列出許多激勵人心的人物楷模與靈活實用的創意行動,鼓勵人們身體力行,從家庭及校園為起點跨步,面對燃眉危機不再置身事外。豐富且生動的知識彙整,把世界真實的樣貌即時帶至眼前,大大拓展讀者視野與心胸,是一本含金量極高、值得細細捧讀的知識百科專書。【內容簡介➤】
●小矮人全書Gnomes
Leven en werken van de kabouter, De oproep der kabouters
威爾.海根(Wil Huygen)著,瑞安.普特伍里葉(Rien Poortvliet)繪,編譯:潘人木、林良、馬景賢/翻譯:韓書妍,積木文化,2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近半世紀過去了,封面上的那尊小矮人一點都沒變,醒目的尖紅帽子,皺著眉頭背著手,依然牽引讀者的濃濃好奇,一起遁入那優雅又粗曠、浩大又細緻的神祕世界。書裡的每一頁都讓人驚嘆不已,精緻考究的圖鑑插畫把小矮人的生命、生活、軀體、靈魂都畫得極其靈活優美;如民族誌般深入田野、鉅細靡遺且撰寫生動的解說文字及故事,更是讓人讀得津津有味,幾乎忘了這其實是個虛構的故事,不管任何人問起,你都會斬釘截鐵的說:小矮人真的來過,也與你我共存這世間。
這本書曾經颳起一陣旋風,也陪伴許多資深書迷走過童年,如今隆重再版回歸,除了保留經典的開本尺寸及封面樣貌,也用心添增內容及新字體,豐富完備更勝以往,望眼欲穿值得珍藏,當然也值得一讀再讀回味。【內容簡介➤】


●小蓮與柳樹少年
연이와 버들도령
文、圖:白希那(백희나),蘇懿禎譯,維京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白希娜再次用巧手揉造出一個層次豐富、如夢似幻的故事世界。那流露萬語千言的人偶身影眉眼,那漫天飛雪中的嫣然世外桃源,每一幅如電影鏡頭般的實景畫面都是千錘百鍊後的完美呈現,帶給讀者無可挑剔的視覺震撼,心甘情願再停駐、再靠近一點,感受畫面裡的每一道細節、細節裡的每一處幽微。
經歷春夏秋冬一輪四季,孤女小蓮與柳樹少年從最初的相遇走向了命定的別離。白希娜用獨具風格的表現形式與不落俗套的文字改寫,讓這個看似老套的民間故事褪去陳味,人性光輝驅散了結尾的悲劇心碎。傳統與創新、通俗與典雅、死亡與復生,靈動與凝止,所有看似不可兼得的一切,都在這個作品裡展現出圓滿和諧。【內容簡介➤】


●小i的旅程
Little i
文、圖:麥可.霍爾(Michael Hall),柯倩華譯,台灣東方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頭上的小圓點滾啊滾啊掉到海裡去了,字母小i於是踏上一段尋覓之旅,想要找回自己的完整模樣。沿途中,各式各樣的字母獻上祝福,標點符號也成群結隊熱心指引方向,好不容易抵達海的那一頭,這才驚覺自己已經不一樣了:一個長大挺立的I,一個展現自我的I,正茁壯閃耀著。
從小寫i變成大寫I,從字母變成一個有意義的主詞,作者用最少的字、最簡單的概念,就把「成長」這個概念講得明瞭又入裡。巧妙融合了語言學習與圖畫創作,奔放鮮豔的拼貼畫風洋溢無畏氣息,讓孩子輕鬆學習認字,也在明亮愉悅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激勵自己,期待著長大後的模樣。【內容簡介➤】


●尼克叔叔的書箱
施佩君著,蔡元婷繪,維京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尼克叔叔的書箱像一間小小圖書館,裡頭有詩集、故事、科學知識,甚至難得一見的絕版品,歡迎熟面孔及新朋友來看書、尋書、交換書。「拿走一本、放入一本」,書箱裡的好書永不匱乏,凝結了愛書人的默契與善意,也散播出源源不絕的知識與快樂。
這個故事讓人聯想到台灣各地「漂書運動」,美好的起心動念促成人與書的更多交集,題材討喜讓人躍躍欲讀。明亮愉悅的圖像把愛書人的癡迷、專注、慷慨刻劃得豐富生動極了,一個個風格特異的造型書箱也叫人流連忘返。能把這樣一本美麗溫暖的書捧在手裡,無疑也是最棒的相遇。【內容簡介➤】
●國界
국경
玖石(구돌)著,海朗(해랑)繪,陳思瑋譯,奧林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關於有形與無形的疆界,關於行動與心靈的穿越,這本書所描繪的、叩問的種種圖像與觀點,將帶給讀者深切且震撼的思索。不管是山脈河流自然屏障或是人為築起的高牆與鐵絲網,國界的存在究竟是保障了安全還是激起更多戰端?在重重霸權分界切割之下,人們自古以來的交流、遷移、旅行、征服欲望,又是如何一路前行從未停歇呢?請跟著作者一起拉高視角俯瞰地面,在科學精準又具溫暖美感的跨頁圖像中,感受遼闊又緊密的視覺撞擊,一步步走過從前與未來,把對世界與人類的關懷眼光放得更遠。【內容簡介➤】


●樹木博物館
Arboretum
東尼.柯克罕(Tony Kirkham)著,凱蒂.史考特(Katie Scott)繪,楊詠翔譯,大家出版,9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這本以英國皇家植物園館藏為內容的植物百科大全,把從溫帶到熱帶、針葉林闊葉林到庭院造景的所有花草樹木,以展示室的章節概念完整呈現。目不暇給又大器優美的開本版面,讓人感受如入博物館的慎重氛圍,遁入沉心靜氣的細讀慢想。傳統工筆細細描繪,把各色植物的姿態、色澤、構造到細部剖面,全都鮮活躍然紙面。蓊鬱繽紛的姿態與感性細膩的文字,同步綻放出知識的浩瀚與藝術的華美,唯有溫潤的傳統紙本書才能傳達出這般老派、講究的優雅況味。對於喜歡植物的大小讀者們來說,絕對是如寶物般值得珍藏的經典之書。【內容簡介➤】


●果殼圖書館
Nutshell Library
文、圖: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郝廣才譯,格林文化,599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等了60年,終於等到桑達克「果殼圖書館」繁體中文版在台面市,識貨書迷們快把這套袖珍小書緊緊捧在掌心裡歡呼吧!4本小集子《處處是鱷魚》、《雞湯拌飯》、《一是強尼》、《皮皮》,小巧圖文裡盡是桑達克一貫的慧黠幽默,輕鬆活力的線條用色,正中下懷的玩笑巧思,如今讀來還是那麼叫人喜愛,奉為經典當之無愧。中文翻譯可圈可點,適度調整韻文,也盡力保留故事的原汁原味,展現出不一樣的語言起伏趣味。【內容簡介➤】
●三隻山羊嘎啦嘎拉嘎啦
The Three Billy Goats Gruff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著,雍.卡拉森(Jon Klassen)繪,林真美譯,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餓昏頭的大妖怪躲坐橋下,等著張口吃掉經過的山羊,沒想到一隻、兩隻、三隻……迎面而來的全沒吃下肚,自己還被打得落荒而逃,真是有夠狼狽的!這個挪威民間故事早在1957年就由瑪夏.布朗畫出膾炙人口版本,如今麥克.巴奈特與雍.卡拉森再度挑戰經典,果然詮釋出截然不同的笑料與趣味。竭盡誇張的角色造型比例、叨叨碎念不已的內心戲,以及極簡卻生動靈活的版面,都把故事裡的戲劇張力以及黑色幽默發揮得盡致淋漓,圖文默契合作無間,所有元素都搭得對味極了。【內容簡介➤】


●畫鯨魚的小孩
まっくろ
高崎卓馬著,黒井健繪,黃惠綺譯,尖端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男孩不發一語把畫紙全部塗黑,一張又一張,一張又一張,直到鋪滿整片地板。當最後成果乍現眾人眼前,所有的懸疑都撥雲見日,所有的擔憂也迎刃而解。視覺感受已然說明一切,原來黑色不一定沉重死板,原來想像力可以玩得這麼妙、走得這麼遠。這本小書用簡單卻強烈的圖像營造出不可言喻的驚奇,每一頁都值得玩味期待。【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華麗島志奇
書評》關於集體缺愛的時代:《海神家族》
陳玉慧《海神家族》最早於2004年出版,大受好評,後在2009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今年7月重版出來,首先令我驚豔的是新封面。限量書衣版結合臺灣古厝、媽祖意象及琉球風情的鮮豔印花,將本書重要的三條脈絡融合其中,這麼混搭又這麼適合。
《海神家族》是作者半自傳的家族書寫,貫穿1930年前到近代,揉雜著外省、臺灣本地、日本的家族故事。書中每個角色都在生命中汲汲營營,求生存、也求人生的答案,但沒有任何一個主角得到愛,就像臺灣的近代史一樣,集體缺愛的無父的探問。
➤媽祖與陰性史觀
相較於《悲情城市》由男主角兄弟檔的故事串聯,《海神家族》是由女性的眼睛建構出陰性史觀。書中的男性主角篇幅佔比仍多,然而正因從女性視窗看去,相較於其他大時代的書寫,本書的男性角色較少家國英雄主義的表彰,反而充分展露出自身的軟弱殘破及困惑。社會邊緣的女性常常比別人多看到些什麼卻不說破,選擇背負及沉默,這些聲音都在本書中用優雅且流動的語彙呈現出來。
陳玉慧擅長的說故事魔法,在《海神家族》裡展露無遺。沒有使用高深或艱澀的文學語彙及技巧,流暢短篇的運鏡方式,娓娓道來家族成員的翻騰:出身琉球、遇上霧社事件後嫁入臺中林家的外婆綾子;會駕駛零式戰機、最後在二二八事件餘波中消失的外公林正男;擁有藝術魂卻大半輩子逃亡最後落腳巴西、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叔公林秩男;從安徽輾轉來臺、中年返鄉卻又落魄回臺的父親二馬等等。主角們所要的定位、話語權、愛與被愛、存在感,這些寂寞既親近又熟悉,仍是我們當代窮盡一生在自問與追尋。
《海神家族》中的海神,就是女性神明媽祖。主角們在海洋間穿梭往來於日本臺灣及中國,海神以其溫柔但無言的姿態注視著大家,有時回應了主角的祈求,有時漠然。短篇中穿插著臺灣民俗的祭祀方式如拜地官、拜七娘媽、喪禮等,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在臺灣,很多人信神是基於世俗生活實用的考量。」各個神明有不同的職守及功能,讓故事中沒有講完的生老病死,彷彿在祭祀流程中補足。
➤那是缺愛而失語的台灣人
小說裡有多條曲折參差的感情線,對於各主角而言都具有鏡像的映照功能。這些感情線都不似傳統戰爭大片中亂世兒女的生死深情承諾,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中發芽的情感需求。主角母親綾子在父親消失期間與小叔發展出所謂的不倫戀,但書中通篇未使用「不倫」兩字來形容,最激烈的場景不過是大女兒質問母親:「不要以為你跟叔公那些事情沒人知道!」於此嘎然而止。這段支線密密地鋪排在將近一半的章節中,散落且清淡,沒有具體實相。
就像二叔公在某次與母親擦肩而過時說的那句:「我知道並且深深體驗的事情,卻一輩子都無法告訴你。」在書的最末,二叔公還是回到了台灣墓園下葬,雖然如他本人所希望的,是葬在綾子附近,然不是並列而葬,是如同人生中的守護,在綾子的側後方。而綾子的身邊,是尋不到遺體的丈夫衣冠塚。
總是有人在逃亡,總是有人犯錯,總是有人被辜負,然而負心的那個也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大家集體缺愛跟尋愛的故事,沒有人找到答案,所有人都在顛沛流離中載浮載沉,就像作者在書末自陳:「我的父母可能沒有愛過我,但有誰愛過他們?」
臺灣在歷史定位跟航海地圖上都是一個迷幻的座標,「無父(fatherless)的海島,被出賣割讓,被殖民宰割,集體潛意識裡有無父及弒父的恐懼和糾纏,光這些就已幾乎快動彈不得。」《海神家族》裡承載著眾人對於生命中定位與愛的叫喊及追尋,從首次出版至今快20年,今日翻開再讀仍色彩鮮明,這就是臺灣人所生所長的心靈烙印。
「我常懷疑,但我無需懷疑,像我這樣的人便是臺灣人。」這是吾輩因缺愛而常常猶豫失語的臺灣人,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作者:陳玉慧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玉慧
年少開始寫作,逐漸成為文字魔幻師,以會說故事聞名。曾在巴黎學習和從事戲劇,編導多齣舞台劇,後來在德國擔任駐歐記者,屢有獨步國際新聞,近年轉向影劇編導,文學和電影作品曾獲多項大獎,多部小說亦外譯出版。
閱讀通信 vol.355》如果把專輯放進時空膠囊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