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為明日的讀者留聲:評《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

詩、小說、短篇故事、劇本、童書,什麼文類似乎都難不倒的加拿大知名作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在非虛構這個類別上亦有相當豐沛的著作,其中2002年由劍橋大學文學講座的內容改寫而成的《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 A Writer on Writing),出版兩年後中譯本旋即上市(當時書名為《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

這本「引述作家高達200多位……長篇作品140餘部、短篇作品50餘部」的文學相關論著,時隔將近20年又重新問世。主題鎖定在寫作這個如此專業的領域,內容又旁徵博引不同語種的文學典籍,理應構成一定的閱讀門檻,何以這本書卻有歷久不衰的吸引力?

或許答案就在於,那些曾讓愛特伍在寫作生涯中備感焦慮的問題,諸如為何而寫、為誰而寫、作家在追求暢銷與成就藝術之間的拉扯、寫作時是否應納入社會責任的考量等等,不僅只是她成書年代的寫作者才有的焦慮。直到今天,仍有無數後繼者如她所形容的一般,投入寫作之路猶如「在迷宮裡蒙著眼睛亂走」。也因此,作為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獲獎無數的「前輩」愛特伍,會從自身寫作生涯中提取哪些經驗作為反思?自然是不同年代的作家們仍深感興趣的。


瑪格莉特.愛特伍(圖源:wikipedia

儘管愛特伍明白表示,「這類給天真朝聖者的建議無疑充滿善意,但無疑也毫無用處」,但她對於寫作相關問題所進行的自我對話及思辨,顯然仍讓有意成為作家的人、正在寫作者、遇到寫作瓶頸者、評論作家的文學研究者、乃至單純喜歡聽愛特伍說故事的人,都亟欲一窺其堂奧。

而入此寶山,也確實不會空手而回,除了作家的心路歷程可能不時引起「同行」的共鳴之外,愛特伍針對文學典故所做的延伸解釋,也往往別具深意。

例如羅伯.勃朗寧(Robert Browning)那首經常被詮解為「反追尋」(anti-quest)的敘事詩〈羅蘭騎士來到暗塔〉,不同於一般論者聚焦討論這個追尋的(無)意義,或爭辯此詩是否流露悲觀的失敗主義,愛特伍把行經荒原、前往暗塔的羅蘭騎士詮釋為作家勃朗寧本人的替身,他追尋的事物既非聖杯也非死亡,而是「一首還沒寫出的詩,叫做〈羅蘭騎士來到暗塔〉,暗塔裡的怪物就是羅蘭騎士自己,是他寫詩的這一面」。

愛特伍更將詩末羅蘭騎士吹響號角、死亡意象滿溢的這一景,解釋為本尊和化身的合體,且「這番注定要失敗的追尋畢竟還是沒失敗,因為它的目標就是寫成這首詩,而這首詩確實完成了;儘管羅蘭騎士的本尊和化身都隨著詩成而消逝,但他仍會繼續存在於這首他自己方才寫好的詩中。」如此這般,愛特伍不但傳神地解釋了作家的雙重性——既是被寫作熱情驅策也為寫作所苦的血肉凡人,亦是身為作品主人的,大寫的作者——還扣連了本書的重要命題,那就是寫作的本質何以是「與死者協商」。

所謂的與死者協商,不只是比喻寫作如同進入地府般幽冥的黑暗之中,冀望「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些什麼回到亮處」,也不只是與或已成為死者的前行作家協商,如同愛特伍在此書中大量引經據典時所流露的,寒鴉的習性:「我們偷來那些閃亮的片段,將之編進自己窩巢的紊雜結構裡」。

寫作本身更是在處理「人必有死」的焦慮時,較其他藝術或媒介更能「保留聲音」的一種方式。就像勃朗寧長存於〈羅蘭騎士來到暗塔〉詩中一般:「寫作就是寫下某些字句,而寫下的字句就是聲音的樂譜……這聲音在時間中移動,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或者從一個知覺到另一個知覺。」也因為這聲音的存續,作品成了有生命的活物,透過與讀者的互動,得以「生長、改變、繁衍後代」,「不管那讀者與作家的時空距離有多遠」。

有趣的是,在此書出版12年後的2014年,愛特伍接受蘇格蘭藝術家派特森(Katie Paterson)「未來圖書館」計畫之邀,為百年後的讀者寫下《草寫月》(Scribbler Moon)一作,這機緣如同讓她具體展演了她的信念——文本能透過時間旅行,將作家的聲音留下來。


蘇格蘭藝術家派特森(圖源:wikipedia

這個深具保育意義、關懷文化與環境永續的計畫,每年向一位作家邀稿,並將稿件封存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圖書館,直到2114年才會對外發表,在此之前,作家們被要求對作品內容保密,因此「開箱」之前將無人能知悉內容。而唯恐紙張在未來可能絕跡,計畫也同步在奧斯陸種下一千棵樹苗,以保障百年後作品的印製無虞。

做為第一位受邀的作家,愛特伍和讀者的時空距離確實夠遠了,遠到讓她不禁懷疑,到時候還有「挪威」,還有「森林」,還有「圖書館」嗎?也遠到讓她不無感慨地表示,自己無法像2090或2095年受邀的作家般,有機會看見這本書的問世、擁有身為同代人的讀者,因為她未來讀者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現在都還沒出生。但參與了這個計畫的愛特伍,卻因而有了與過去的自己對話的機會。


未來圖書館計畫網站(翻攝自futurelibrary

在《與死者協商》中,愛特伍對於「讀者閱讀時,作家在哪裡」這個問題的兩個答案是:「作家哪裡也不在」,是透明人的原型,但同時「就在這裡」,因為至少我們感覺聽得到他或她的聲音。如同與昨日的自己協商一般,這兩個答案在她為「未來圖書館」計畫所寫下的文字中,合而為一:

想到自己的聲音,到時已經歷了悠長時間的沉默,將在百年後突然被喚醒,這真是件奇妙的事情。當如今尚未出世的手把書稿從箱中取出,翻到第一頁時,那聲音說出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麼?我想像著我的文本和目前尚不存在的讀者相遇,應該有點像我在墨西哥洞窟牆上看到封存了三世紀之久的紅色手印一樣。誰現在又能解開它確切的意義?但它更普遍的意義卻是人人都能解讀的。它說:「你好。我曾在此」。

——愛特伍,Future Library官網

果然寫作永遠是與死者協商。而死者不單是前行的作家們,也當包括昨日書寫的自己,反覆思量、細細琢磨,讓自己所在乎的價值,隨文字而永續,為明日未知的讀者,留下最好的聲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與死者協商: 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
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 A Writer on Writing
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譯者:嚴韻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格麗特.愛特伍

1939 年出生於渥太華,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與圖像小說。她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公認的「加拿大文學女王」,更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重量級候選人,至今已發表六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四十種語言。愛特伍在 1985 年以小說《使女的故事》榮獲「總督文學獎」,2000 年《盲眼刺客》獲英國布克文學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2005 年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2008 年榮膺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2016 年獲英國筆會/品特文學獎;2019 年以《證詞》再次獲得布克獎,成為少數兩度獲得此獎的作家。其餘作品在世界各國亦獲獎無數,幾乎囊括諾貝爾文學獎以外的所有文學大獎。

她的作品涵蓋多種主題,包括性別和身分、宗教和神話、語言的力量、氣候變遷和「強權政治」。她的許多詩歌都受到她從小就感興趣的神話和童話故事的啟發。

2017年《使女的故事》翻拍為電視影集,大獲好評,獲得第75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集,代表作《瘋狂亞當》三部曲正由 Hulu 改編劇本籌拍中。

獲獎無數的愛特伍,不只在文學領域有傲人成就,她還當過漫畫家、插畫家、編劇、劇作家和操偶師,豐富經歷、慧黠幽默和對世界無窮的好奇心,讓她的作品饒富趣味與洞見。她目前居住在多倫多。最新作品是散文集《炙手可熱的問題》(2022)。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0-21 10:30
話題》VR360敘事比起電影,更有劇場的偏向?白恐歷史展演的新可能:訪《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技術總監全明遠、美術指導涂碩峯

作品始終蘊含強烈人文關懷,反映社會現況的導演陳芯宜,今年9月以VR360沉浸式作品《無法離開的人》,自30部入圍作品脫穎而出,勇奪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Venice Immersive Competition)單元的最佳體驗大獎(Best Experience),是該單元的最高榮譽。本作內容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口述親身經歷,透過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為主題,重現威權體制下的時代悲歌。

陳芯宜上台領獎時,首先向國家人權博物館致謝,也感激團隊歷經近2年的努力,共同成就這部深刻描述臺灣白色恐怖時代政治受難者處境的沉浸式作品。她說:「這部VR是關於1950年代,為理想與自由犧牲的前輩。是這些前輩帶給我們力量,我們會繼續把這個精神延續下去。」此作在威尼斯影展廣受好評,也名列2022年高雄電影節VR競賽單元。

威尼斯影展結束後,Openbook邀訪陳芯宜及《無法離開的人》VR技術總監全明遠、美術指導涂碩峯,請他們分享以VR360技術拍攝沉浸式作品背後的艱辛歷程,及說明VR作為時代浪尖的新媒材,如何進行敘事?如何能成為內容創作者未來可運用的媒材載體?未來又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發展性?


《無法離開的人》團隊在第79屆威尼斯影展合影,導演陳芯宜(左三)、美術指導涂碩峯(右二)、VR技術總監全明遠(右一)。

陳芯宜現身時,剛結束另一場訪談。她姿態俐落,一邊問好,一邊忙不迭地單手用手機打字回訊,語氣徐緩,眼神犀利,絲毫不見前陣子從威尼斯歸來的疲憊;美術指導涂碩峯溫和笑說稱他「紅豆」就好,VR技術總監全明遠則專注且認真。

這三位的合作陣容,並非是《無法離開的人》才成軍。4年前陳芯宜應高雄電影節VR Film Lab邀請,發表的首部VR360實驗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就是三人共同合作的結晶。涂碩峯與陳芯宜更早在15年前拍攝電影《流浪神狗人》時便結識。

全明遠解釋,有別於現今高雄電影節VR競賽採徵件制,當年雄影主動出擊,邀請最有發揮潛力的幾位導演來嘗試VR360,陳芯宜就是其中一位。《留給未來的殘影》由陳芯宜攜手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另邀請11位舞者參與,以肢體語言表現感官記憶難以言說的生命片段。全長18分鐘的實驗作品,探究VR科技如何造就視覺與感知的交疊,以及面對消逝之物的情感表述。

➤宛如親臨,重擬觀看視角:VR社會性讓全明遠離開動畫業

從小就對「如何將想像的東西立體化」感興趣的全明遠,本業是動畫,2005年就拿下全球動畫界最高殊榮——美國ACM SIGGRAPH電腦動畫展電子劇院觀眾票選獎。2010年還在台科大唸書時,全明遠應陳奕仁導演邀請加入仙草影像團隊,成為共同創辦者。4年後,他離開動畫業,投入VR攝影。

VR攝影是沉浸式作品最重要的基礎,戴上VR頭顯後,體驗者之所以能產生逼真體感,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互動、探索與操控,有賴於此。全明遠曾在臉書介紹立體VR創作媒材始祖Felix & Paul Studios,如何在其他人亂拍品質低劣的平面VR年代,就透過成熟的立體VR作品,展現敘事與畫面層次動人的作品,「讓觀眾感受到親臨另一個時空,真正能把表演者的情緒與情感傳達給觀眾。」這啟發他在人生大海上轉舵朝往VR。

「當年看完Felix & Paul Studios的作品,淚流滿面哭著拿下VR頭盔,震驚了好久,回神後把立體VR視為信仰,從此立志踏上研究立體VR的不歸路。」作為台灣研究VR的先行者,全明遠從頭開始學習,開創一套系統化流程與開發技術工具,從拍攝、布置、後製到檢視效果,過程中與團隊不斷試誤來掌握訣竅,摸索VR的鏡頭語言與敘事邏輯。

全明遠追隨的前輩,是美國虛擬現實技術公司Inside的共同創始人兼CEO,Chris Milk。2015年,Milk曾在TED talk演說時提到,「虛擬實境是終極的同理心機器(the ultimate empathy machine)」,VR媒材的特性除了運用在遊戲娛樂產業外,更關鍵的是讓觀眾「親臨不同世界的不同角落,看見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於不為人知的社會重要議題產生同理心」。這樣的思維,深刻影響全明遠看待VR應用的社會性。

2017年,高雄電影節創設「VR Film Lab」,透過獎助鼓勵台灣創作者拍攝VR影片。全明遠與導演徐漢強合作全長10分鐘的VR360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呈現天馬行空、前衛搞怪的台灣民俗喜劇,入選2018年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這也埋下他日後成為VR Film Lab每年固定合作的夥伴、與陳芯宜合作的種子。


全明遠(中)與Felix & Paul Studios創辦人Félix Lajeunesse(右)合照。(取自全明遠臉書)

➤電影團隊的VR探索:從《留給未來的殘影》到《無法離開的人》

少有人知,2022年震撼國際的《無法離開的人》,曾經可能比初試啼聲的《留給未來的殘影》更早問世。當年接到雄影邀約後,陳芯宜一口氣寫了2部不同方向的劇本,一是從綠島人權園區蠟像館的前輩出發,試圖探究政治受難者的生命主題;另一部則結合舞蹈家的身體表現,探索記憶與死亡的議題。

「我很想拍綠島的題材,但是其他全部人都選周書毅那個劇本。」陳芯宜苦笑。涂碩峯在一旁補充,「當時擔心VR是新媒材,我們不那麼熟悉;而且講歷史,團隊可能會面臨比較多考驗。」陳芯宜回:「大家可能覺得太難拍了。現在回想是好的,國家人權館也是看到先拍的《留給未來的殘影》才來找我,剛好綠島的故事就用得上了。」

《無法離開的人》題材更具歷史縱深,文本必須先經過考察與研究,劇本也加入對話和場景,與主題抽象、以科幻想像為核心出發的《留給未來的殘影》,規模層級不一,事前的功課也大不同。

先前只接觸過少數概念式VR作品的陳芯宜,是在確定要製作《留給未來的殘影》VR360作品後,才捲起袖子開始研究VR特性。她廣泛瀏覽YouTuber自拍VR體驗實況的影片,觀察體驗者探索與關注的部分有何差異:「就像做人類的行為研究,看看在VR的世界裡大家在乎的是什麼。」

對涂碩峯來說,籌備《留給未來的殘影》也是他認識VR結合美術如何執行的契機。電影美術的職務範疇可說包山包海:開拍前的影片風格調性確認,接著美學設定、場景設計、陳設、道具、平面、質感,現場執行時也需要進行最後把關,讓每個畫面都符合該電影定調,視情況調整。

涂碩峯解釋,一般拍攝電影現場的調整變動性可以很大,但VR360製作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VR這個媒材實際拍攝時,現場非常需要不斷重複檢視任何關於尺寸、距離、高度的設定,人物之間的距離、換場,空間每個面向也要同時考量進去。連後期資源、特效可提供的實際效果,都得在前期拍攝前討論出方向,才能去執行,沒辦法等拍攝後又臨時變動,一般影像與電影作品沒這麼嚴謹的約束。」


美術指導涂碩峯(照片由涂碩峯提供)。

VR敘事的類劇場特質:場景、光源、互動接觸與隱形特效

為了打造擬真的沉浸式體驗,涂碩峯提出除了美學的思考之外,美術需另顧及的三面向:延伸出真實性的空間感、環境光源的合理性,以及能相互銜接體驗者的視角:「VR實景拍攝的技術上有一定的限制,在距離之內或距離之外產生的效應完全不一樣,這是在美術設定上必須放進去考量的。另外,VR360呈現需要銜接、縫合視角,在實際拍攝時也要注意,盡量避免人物跟物件處在需要縫合的位置上。」

涂碩峯接著解釋VR360片中打光與電影的差異:「拍攝360度的場景時,實際拍攝的空間範圍,燈具沒有地方藏,所以任何從上面來的打光,那就必須給出一個合理性的語言、表現方式,比如堆疊戲劇性。」這麼做的原因,是顧及若虛擬世界的細節沒有掌握好,造成與真實世界顯著的落差,觀眾就會出戲,「我們要盡量減少觀眾在虛擬空間產生困惑、猜疑的情緒。」

陳芯宜也強調:「VR360不像電影,無法剪接,需要精準。」言談間,她往往以劇場來類比VR好促進理解:「相較於電影,它其實更像是劇場,因為劇場就是在同一個空間推進,經由燈光、場景變化,就切換一個時空了。」

籌拍《無法離開的人》時,劇組跟演員都有空的檔期只有短短3天。團隊用1天在綠島取景(還遇到下雨),2天進棚拍攝,幸好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達成這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我們真的做了非常多的前製,包括這場戲的對白該講多久、推軌推多久,推軌速度多少,我這樣走來,攝影機過來……現場所有timing都要設計得很好。」陳芯宜表示。


《無法離開的人》拍攝現場,拍攝團隊討論中。

➤三維展演的調度:複雜,更需要絕對精準

受訪當下,陳芯宜直接請涂碩峯展示現場平面圖檔案,只見攝影棚變成一個方框,每個人的相對距離與走位,都以點與線標註。每張頁面都只容納一個場景設定,每個場景設計都不盡相同。

於是我們能夠想像,一部無法剪接、現場不得有絲毫差錯的拍攝,其作業多耗費心力,種種限制讓人光聽就神經緊繃。而另一方面,VR所具有的空間特性,必須讓不同維度與場景可以同時出現,環繞觀眾。面對這樣高度複雜的場景,陳芯宜分享她處理劇本的方式:「空間不一樣,我會分開寫,A、B、 C面,甚至底下有D面。我會跟大家說,A加C就是什麼,整個劇本是非常複雜。」

《無法離開的人》有個橋段,同時呈現了三個維度的場景。體驗者往前看,主畫面是阿青與其他政治受難者,豬隻般懸空吊掛,遭受嚴刑拷打、傷痕累累,分不清是否尚存一息。後方亮著刺眼的逼供白光,脅迫的話語聲回音重重,只見懸掛的人越來越多,畫面讓人手心冒汗、痛苦不已。往右望,是焦急的阿青太太嘉美,腳步來回,內心焦灼,想與阿青見面,卻看到丈夫名字列在被指控「意圖顛覆政府依法處死」的公告上。往下看,地面裂了大洞,下層是身陷囹圄、鼠族般聚集仰望的其他政治受難者,他們面色絕望、不斷低吟,渴望逃奔自由,卻無法離開。


《無法離開的人》中,政治受難者受到嚴刑拷打,場景令人怵目驚心。

可以想見,這般錯綜複雜的拍攝準備與後製功夫,絕對是經過緊鑼密鼓的安排與討論,才得以透過計算過的場面調度,產生震懾人心的戲劇張力。陳芯宜說,「其實最後會發現,觀眾是唯一的全知者。」過程中,我們似乎正在以五感閱讀一部多聲敘事的立體文學作品,進入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從受難者、難友到家屬及後代不同身分角色的生命核心。

即使已超前部署,拍攝成果如何,現場沒人知道。全明遠指出,VR攝影機通常由非常多顆鏡頭組成,拍攝資訊還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大量的後期特效處理,才能產出最後觀眾看到的高品質立體影像,「做得愈好,觀眾就愈看不出破綻,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隱形特效』。」

不過,如何讓觀眾信任虛擬實境,能夠被說服,就又是另一個挑戰了。


陳芯宜(左)與全明遠(右)在《無法離開的人》工作現場。

➤如何促成偶然發生?無法如電影限縮視角,但能置入互文情境線索

「當能看與所見之間,在能觸與所觸之間,在一眼與另一眼之間,在手與手之間,某種交融(recoisement)發生,人的身體就出現了;當感覺者-被感覺者之間的火星點燃,人的身體就出現了;當這把不會停止燃燒的火,讓身體鬆脫出任何偶然都無法達成的偶然之舉,人的身體就出現了……」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眼與心》

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召喚體感與共情?關鍵在於,透過設計引發身體感。陳芯宜以《留給未來的殘影》中的互動為例:「周書毅的火柴遞出去就是要50公分,那50公分是人會有感覺(很接近),火又很真,你就會想要去碰。」她也提到《無法離開的人》中朝觀眾走來、說話互動的坤伯:「Eye contact(眼神接觸)是很有效的,眼神也是設計之一。坤伯眼神帶有一種堅毅的感情,會讓人產生連結。」

當然不只是置入技術設計就好,陳芯宜認為,要產生真實身體感,得有相應的情節,並提供有效的資訊、有用的接觸與暗示。畢竟觀眾戴上VR頭顯後,能有限度的探索與觀看,這時候導演即便無法如一般電影鏡頭去限縮觀眾焦點,卻能夠在空間置入有用的線索或提示,增加場景真實度外,也能補強觀眾對於角色與敘事狀態的熟悉感。

何謂有效、有用?「有用,是讓觀眾被吸引進去。當坤伯走來,不管你覺得壓迫、想退後,或想要摸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就已經引發身體感了。一旦身體感進去,經由情節設計,會讓人有真的身處在那個空間的感受。有了這個感受,往下的東西就會成立。」


坤伯在《無法離開的人》從遠而近走來,朝向觀眾說話。

➤以退為進的後設揭露:納入觀眾預設心理的過場設計

《無法離開的人》體驗過程有如觀看舞台劇,但原有的舞台距離已被抹去,每一瞬間都接近「逼視」,帶來臨場的感同身受。令人玩味的是,《無法離開的人》類似蠟像館導覽影片的故事開頭,以及轉換場景時,彷彿進入數位製作後台,看到虛擬空間浮現閃爍的螢光綠色網格,也都是團隊試圖讓觀眾卸下心防的精心巧思。

「我不想要觀眾一進來就在1950年代,那樣就覺得是在看歷史故事,看一個別人的故事。」陳芯宜露出一點得意的神情,「要把你抓進來的方式是,先假裝在看蠟像館導覽,讓你放下戒心,而不是一開始就告訴你,我要講一個1950年的故事,結果忽然莫名其妙就穿越時空,蠟像為什麼變真人?」

陳芯宜引導觀眾的方式,就是刻意設計具有後設意味的路徑,「故意讓『你正在看VR』這件事情,也被後設進去,反而變成一種利用。」但最後情節上還是要把觀眾拉回現代,讓觀眾能感受1950年代的政治受難經驗並不是終止於過往了,而是現在都還未完結。


陳芯宜(左)與飾演坤伯的演員林鉅(右)在拍攝現場。

如何讓觀眾感受到囚禁:設計視角

涂碩峯也分享,團隊繼《留給未來的殘影》之後,也在思索《無法離開的人》如何突破:「《留給未來的殘影》比較明確,主要考慮的面向是如何引導觀眾視線和身體的直觀反應;在《無法離開的人》,團隊其實有個共識,想一起探索怎麼把觀眾框在敘事的情境裡面。所以,這次的視角設計,最終都是希望讓觀眾感覺自己實際被囚禁或框在這個空間內,甚至被包圍起來。」

於此,70年前受政治迫害而喪命,無法從不自由的狀態離開的前輩,與現今透過VR360作為體驗載體,當下領受痛苦共感、無法離開的我們,竟彼此匯集了。


演員許時豪在《無法離開的人》中飾演政治受難者阿青。

時間凝結的所在閱讀白色恐怖主題出版品

陳芯宜回想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剛成立時,就已規畫設立蠟像館。她想像政治受難者的前輩們定格的身影,一直放在心上,總希望有天可以用來拍攝什麼,「那種時間凝結在那兒的感受是很強烈的。」

國家人權館前館長陳俊宏與專案助理何友倫在體驗《留給未來的殘影》之後,深受震撼,認為媒材性質很適合搭配歷史題材,因此邀請陳芯宜以白色恐怖為主題製作VR360作品。為了突顯政治受難者沉重、讓人遺憾的生命經驗,不是單一個人的經歷而是時代的產物,陳芯宜於是大量閱讀口述歷史、遺書,融合不同前輩的親身故事做為文本。

她為此作閱讀的書目,囊括政治受難者回憶錄、家屬訪談、具代表性的文學選集還有學術研究論文,包括:《無法送達的遺書》、《流麻溝十五號》、《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回憶・見證白色恐怖》、《獄外之囚》、《馬鞍藤的春天》以及林傳凱論文〈在火燒島鍊鋼,直至殞落──重探「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1953-1956)〉。

「這幾本書都給我很大的沉浸感,因為內容其實就是當時前輩們的口吻。光聽一些故事就會想哭,比如,政治犯受難者前輩托付書信給他的難友,難友先送出去給這個人的父親,但家屬害怕書信變成證據,就燒掉了。」陳芯宜哀傷地說。


演員潘麗麗飾演阿青的女兒文敏,前來綠島與阿坤相認後,讀到父親的遺書。

➤VR360敘事如何可能?探索空間與觀者的關係

「做VR的時候,一直問自己:為什麼要做VR?絕對不想要為了VR而VR。」陳芯宜提到身為觀眾時,不喜歡被強制回應的設計,「硬是要我互動,我就很不想。」籌備時期,看到某些VR作品,陳芯宜有時候也會困惑「這樣的題材拍成電影、紀錄片就好」,為什麼要畫蛇添足?

如同蔡明君在《推拿,一個策展實踐的回顧:侯俊明《身體圖》訪談計畫》一書中,引用美國策展人瑪莉.珍.雅各(Mary Jane Jocob)的說法:「為觀者創造空間時,不僅是要考慮到身體,還需思考到心理上的空間,保留足夠的空間與距離,讓每個觀者都能夠去找尋自己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What Makes a Great Exhibition?, Philadelphia Exhibition Initiative, 2006)

「VR是一個全新的媒體,創作者應該去找出它的語言是什麼,用虛擬空間的特性,讓觀眾的觀看可以產生新的意義。」對陳芯宜來說,VR與電影的邏輯、系統與特長截然不同,因此她非常不認同將VR視為電影的延伸或分支:「電影有鏡頭、剪接,有它的節奏,可以透過很多電影技巧去調度腦袋,讓你把精神投注在2D畫面裡。但VR就完全不是這樣。它比較是調動你的身體感,進入後就能身歷其境去感受。」她舉例,VR體驗比較像是做夢,結束後會有一種分不清究竟身在夢境還是醒來的恍惚感。


演員黃姵嘉飾演政治受難者家屬,阿青的妻子嘉美。

之所以選用VR360而不是拍攝電影來說政治受難者,是由於陳芯宜認為VR最適合處理的議題就是記憶與死亡,同時她也想進行自我突破:「我想挑戰所謂VR360的敘事。VR360真的沒辦法好好說故事嗎?其實從2017年我開始接觸到2022年,已經越來越少人拍VR360影片了,大部分的人都寧願做遊戲、互動,否則觀眾不會安靜看。」她語氣不甘:「但真的是這樣嗎,VR360敘事真的不可能嗎?」

因此,陳芯宜不僅將文獻資料彙整好,化為流暢又能勾出情感的劇本,團隊在美術與VR技術方面支援視覺呈現,更加入了音樂元素,不但呼應重現史實,也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張力。

➤台灣社會的經驗,也是普世性議題

《無法離開的人》出現的音樂有:四六事件中麥浪歌詠隊的〈青春戰鬥曲〉、難友們為即將被槍決的受難者同聲唱〈安息歌〉,以及結尾時,海筆子劇團扮演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前輩們,捧著受難者黑白遺照,送葬隊似的邊遊行邊激昂合唱〈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潰〉。

讓〈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潰〉出現在結尾,陳芯宜期望的是藉此傳達出抵抗與憤怒的力量:「鼓舞的力量也好,發洩的力量也好,因為不希望最後大家看完,只覺得前輩好可憐。我不想要讓情緒停留在這兒。」在威尼斯影展放映時,原本擔心因為語言或文化隔閡,國外觀眾無法被感動、沒有反應。「還好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有太多太多觀眾都看到哭了。」全明遠欣慰地說。

陳芯宜認為,這也跟〈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潰〉的普及性有關,「人權議題是全球都在關注的事情,片尾這首曲子,全世界只要是抵抗過威權、掀起社會運動的國家都會用,所以大家會很有共鳴。這部片最終的轉型正義議題,其實也是全球的議題。」她表示,很希望觀眾體驗了《無法離開的人》後,能有切身的感覺,讓前輩追求自由的精神能有所延續。陳芯宜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沒有延續這種精神的話,(悲劇)以後還是可能會發生。」


演員許時豪飾演政治受難者阿青的絕望背影。

➤勾起人類終極同理的VR技術,更應反思與檢視創作的核心

至於VR360的未來呢?

經過這幾年對VR互動遊戲與沉浸式作品的觀察,還有接觸元宇宙為基礎的VR線上即時互動演出,陳芯宜發現,其實VR科技若運用得好,探索的過程不但會「刷新你的感官」,也會發現人類在體驗互動之餘,終究還是會有情感本能被掀動:「經由我們對這個虛擬世界的新探索,或許可以重新認識人類的行為或情感——不是為了要操弄,也與技術無關,而是想找尋對人類來說,最珍貴的那個核心是什麼。」

這也令她反思:這樣的設計體驗,未來會越做越精緻嗎?勾起人類情感的背後是什麼?可以如何運用到作品裡?

《無法離開的人》結尾,體驗者距離黑夜裡在海邊捧著遺照合唱的海筆子劇團越來越遠,淚眼婆娑中,又重新來到開頭的起點,佇立於浪潮沖刷的海洋中央。舉頭看,那邊是綠島,腳下有著不知通往哪裡的石階。前途茫茫,後路無蹤,一隻蝴蝶撲翅而來,輕盈而脆弱。阿青曾在與坤伯談話中,說到嚮往蝴蝶的自由自在。

這樣的設定,一如《來自清水的孩子》傳主蔡焜霖與陳英泰,共同追憶摯友蔡炳紅所提到的畫面:「陳英泰說,蔡炳紅在等待判決時,給軍監的難友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做了個夢,在夢中變成一隻蝴蝶。自由飛在長滿杜鵑花的山野裡。」

2018年陳芯宜在臉書貼文曾記下她的思索:「如果順利召喚了觀眾的身體,這條路要往哪裡去?VR要/能給人類的是什麼?」如今重新提起,她坦然地說:「就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才不斷地探索這個媒材的可能性,才有辦法走到今天,才探索到這裡。你說我知不知道現在VR到底要給人類什麼、要往哪裡去呢?到現在我也還在想。這個思索是不會停止的。」

無法離開的人
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輔 12+|陳芯宜|台灣|VR360|2022|彩色|35min

★ 2022 威尼斯影展 最佳體驗獎
★ 2022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

劇情簡介
綠島曾關押政治犯的蠟像展示場,政治受難者坤伯正述說著當年的情景。隨著坤伯導覽的腳步,觀眾彷彿穿越時光隧道,一同經歷了1950年代坤伯與難友阿青的故事。他們像是被凍結在時間裡,守護著約定而無法離開,也等待著那位能讓故事不斷被傳頌下去的人。《無法離開的人》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並藉由VR沉浸式體驗,期待喚起不同世代對這段歷史與人物的共感。

導演 陳芯宜 Singing CHEN
作品橫跨電影、紀錄片、VR與電視劇,常聚焦在人生存的處境與信仰,以魔幻寫實的手法、細膩的敘事,建立獨特的影像語言。作品曾在柏林影展、金馬獎等30多個影展入圍或獲獎肯定。

2022高雄電影節.VR競賽 《無法離開的人》場次表


★《無法離開的人》製作團隊推薦讀物

導演 陳芯宜

☆白色恐怖議題延伸閱讀

  •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林易澄、林傳凱、胡淑雯、楊美紅、羅毓嘉著,春山出版,520元
  • 《流麻溝十五號》,曹欽榮, 鄭南榕基金會著,書林出版,450元
  •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郭松棻等著,春山出版,1460元
  •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陳英泰著,唐山出版社,280元
  • 《獄外之囚》,許雪姬編著,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1200元
  • 《馬鞍藤的春天》,陳新吉著,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300元
  • 林傳凱論文,〈在火燒島鍊鋼,直至殞落──重探「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1953-1956)〉

☆影響人生經典閱讀

  • 《屈辱》,柯慈(J.M.Coetzee)著, 孟祥森譯,天下出版
  • 《深河》,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立緒出版,320元
  • 《春琴抄》,谷崎潤一郎著,大牌出版,350元
  • 《契訶夫小說選》,契訶夫(Carl G. Jung)著,汝龍譯,桂冠出版
  • 《棋王樹王孩子王》,阿城著,大地出版,200元
  • 《莊子讀本》, 文國編輯部編,文國書局出版
  • 《複眼人》吳明益著,新經典文化,360元
  • 《睡眠的航線》,吳明益著,二魚文化,290元
  • 《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著,聯合文學,320元
  • 《百年孤寂》,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著, 葉淑吟譯,皇冠出版,450元
  • 《紅書》,榮格(Carl G. Jung)著,魯宓、劉宏信譯,心靈工坊,1100元

美術指導 涂碩峯

  •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張老師文化,520元
  • 《惡之華》,波特萊爾著,莫渝譯,志文出版社。
  • 《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榮格(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立緒出版,390元
  • Hieronymus Bosch Xl Taschen Fischier》(耶羅尼米斯.波希畫冊),Stefan Fischer著,Taschen Deutschland GmbH+ 出版。

VR技術總監 全明遠

  • 《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理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著,天下出版,500元
  • 李家同書籍作品(《讓高牆倒下吧》、《故事六十八》、《下一站》、《陌生人》)
  • Malcolm Gladwell書籍作品(《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podcast節目〈Revisionist History〉
  • Dan Ariely書籍作品(《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原始慾望、永續關鍵,「民以食為天」的真正意義:楊馥如讀《食托邦》

我喜歡帶著書旅行,而書的選擇大多反映行程主題。這回走訪義大利北部有「美食之路」稱號的「艾密里亞大道」(Via Emilia),這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羅馬古道,從靴子狀半島東南邊往西北方向延伸,橫貫最富庶的波河平原,連接數個美食之鄉:以燉飯聞名的米蘭、盛產乳酪和火腿的帕馬、加達湖畔風味細緻的橄欖油與氣泡酒、有粉紅色大火腿的波隆納⋯⋯「羅馬的領土,由它的食慾所決定。」這話說得妙,也非常有道理!食物不只是放進嘴裡、填飽肚子的東西,它牽涉的層面太廣,從地理、歷史、文化,乃至政治、經濟、城市規劃,全緊密相連。

「我們的世界是Sitopia。」翻開伴我旅途的書《食托邦》,看書名不難想像這本以食物為主題:音譯自Sitopia,源於希臘文的複合字sítos「食物」加上tópos「場域」。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r)是建築師,也是城市學學者,書名副標直接破題,「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這幾年史提爾在食物圈名聲很響,她用書也用演講倡導「食物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最強大的媒介,人們能一起思考和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美食之路」艾密里亞大道(圖源:wikipedia

➤食物不只是消費商品,也是生產風景

「食物不只是商品,也是場域」,《食托邦》以此為核心貫穿全書。剛啟程,我在火車上翻開書頁,對這個概念尚不了解,擔心自己帶到一本內容龐雜、宣揚理想主義的教科書。沒想到完全相反:作者用短小篇章審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忽略的問題,思考深刻,脈絡從你我自身擴展到周遭環境,再延續到社會、國家、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與食物息息相關。

史提爾行文筆調淺顯親切,時而帶著幽默戲謔,提醒讀者食物與天地事物相連,不管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甚至是刻意不想看見的——從工業化畜牧肉品,不人道手段生產乳製品的殘忍、對廉價勞工的剝削(其中牽連移民者正義)、森林砍伐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乾旱與洪水,正讓地球景觀逐漸改變——全都是《食托邦》的關切議題。若覺得這些探討過於宏大,那麼想想近身經驗吧!對加工食品的依賴、對糖的渴求,諸如此類讓我們發胖和生病的根源,書中也有著墨。

食物牽涉天地間所有一切,人在其中飲食生活,這不正是Sitopia《食托邦》的sítos「食物」和tópos「場域」?真是本翻開之後便捨不得讀完的好書!這趟艾密里亞大道上的食材風土旅行,我拜訪不同生產者,也讀著史提爾列舉的各個議題,感受格外深刻。用其中一站為例——我拜訪了心儀已久的葡萄酒職人,親自向他請教釀製自然酒的祕密——書中文字得到親身印證,震撼直入心房。

「重點從來不在葡萄酒本身,而是地方。」當我問釀酒人如何防治葡萄園裡的蟲害,生產優質葡萄,進而釀製佳釀,他說,葡萄品種、病蟲害防治、釀製手法這些一般人認為要緊的,其實都不是問題,找到對的地方、要肯花時間,才是最終奧義。


(圖源:Pietro Schellino on Unsplash)

自然酒酒莊所在地,是釀酒人花了5年找到,然後又花好長一段時間尋找適合這塊土地的葡萄品種。他提到,不是每塊地都可以拿來種小麥、桃子、葡萄,土壤成分、坡度向陽面等地理條件、田園裡的生物組成,全部都要納入分析。用現代科技、化學用品去做,明明不適合的土可以補上肥料或化學合成品,什麼植物種不起來、哪種害蟲殺不死?但要長久經營,人類終必須選擇關注土地和植物的需求。

這點確實呼應了《食托邦》書中提到的,面對食物,我們得做出有意識的選擇,生產者、消費者都包括在內。「1500年前這個村裡的人就開始釀酒,」釀酒人說:「現在我只不過是照著老祖先的方式去做。」

雖然聽起來形而上,但實際上是農人長時間全心投入,貼近土壤與河流,亦步亦趨觀察園中蟲鳥植物互動的成果。「只要心下承諾,做農夫並不難,堅定信心,用雙手勞動,其他大自然會幫你處理。我們只是守護者、傳遞者,葡萄會活得比我們久。在世的時間,我們從前人手上接下,然後傳承給後人。怎麼可以不負責好好照顧土地?」釀酒人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也完全契合了《食托邦》書中闡述的精神。

➤食物不只是價格,更反映價值

21世紀城市——我們多數人生活的地方——能否餵養自己,答案顯而易見。不過危機通常如霧霾,欺身逼近,但暫時不痛不養,讓人忘記日積月累的後座力。

再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回到農夫市集買花椰菜,菜農朋友秤了兩顆給我,每顆不到拳頭大。「怎麼這麼小?」我很少看到身形如此迷你的白花椰。朋友告訴我,今年冬天不夠冷,花椰菜長不大,通通是小不點。「難道不能在田裡放久一點等它長大?」城市鄉巴佬提問。菜農回答我:「時候到了就要收,否則會爛掉。老天爺給什麼樣的天氣,我們就吃什麼樣的菜。超市裡的花椰永遠這麼大顆又美麗,妳就自己去想想是怎麼回事囉!」

食物的真實成本,我們看得清嗎?當城市居民失去與農田牧場的聯繫,高度工業化、暢通的全球運輸,讓我們幾乎忘了蔬果的生長季節,以為花椰菜永遠那麼大顆,而且隨時都吃得到;以為雞隻生長於超市走道,而不是農家院子裡;屠宰過程再怎麼髒污、令人驚恐,我們終究跳過不看,雞腿、牛菲力、豬五花統統去了骨,總是乾淨工整躺在盒子裡,保鮮膜阻隔氣味,動物原來的樣貌和生長,與購買者毫無關係。


(圖源:Shelley Pauls on Unsplash)

這種消費方式如何能看到食物的價值?史提爾在《食托邦》提出一針見血的觀察:我們的地球遭遇空前絕後的危機,因為人類早已無法在維護地球資源和提供全球人口健康飲食之間取得平衡。這是20萬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嚴重失衡。從氣候危機、生態破壞,到破紀錄的肥胖率與和不斷攀升的飢餓,本來餵養我們的食物已然變成威脅,讓人類幾乎看不到未來。當前難題的核心,是我們對食物的價值視而不見。

「廉價食品」又是其中最關鍵:史提爾提到,當食物太便宜,便掩蓋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加工食品導致肥胖等問題,這些全都是看不見的成本,但正視食物的真實成本卻又對工業化生產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

我不禁想到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在2009年出版的《大地之母》(Terra Madre)書中所提:「農業,比起鋼或鐵一般產業來得複雜許多,因為農業產出的是食物,裡頭蘊含了環境、文化、社會、人與人共享的歡樂。」美好、乾淨、公平,還原食物的價值,才能撥亂反正,讓市場回到良性循環。

➤食物不只填飽肚子,更是人與大自然的聯繫

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有幅〈第三十號靜物畫〉,1963年的作品,出自藝術家湯姆.懷瑟曼(Tom Wesselmann)之手,我非常喜歡。畫面中最顯眼的是粉紅色大冰箱,上面有瓶裝汽水和畢卡索畫作;視線往旁邊延伸,大桌上擺滿了各種加工食品——鳳梨罐頭、玉米脆片、醃漬火腿、盒裝優格——藝術家剪下超市廣告和海報中各大品牌圖像,拼貼成畫面,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般家庭的廚房情景。

這幅靜物畫的廚房有扇窗,透過窗,看畫的人瞥見高樓林立的紐約大城,暗示擁有廚房的這家人住在繁華街區。窗櫺上擺著一盆顏色豔麗的塑膠花,靜物畫生動呈現水泥叢林中的都市(飲食)生活。


〈第三十號靜物畫〉(圖源:flickr/Wally Gobetz

有沒有辦法一週不使用冰箱?新冠肺炎期間,我做了個小實驗,看看自己能不能不靠冷藏設備生活。疫情最嚴重的那個冬天,義大利從聖誕節到新年期間實行全國封城警戒,節慶時期食材需求大,眼見十天半個月無法任意出門採買,冰箱空間又有限——魚肉沒冰一下就腐敗,水果蔬菜雖較能存放,時間久了還是會壞,新鮮乳製品則是最大挑戰——主婦心焦的同時,感嘆老祖先自給自足的生活看似不便,實則進可攻退可守:小規模家庭飼養牲畜、依季節種植,要吃時現宰鮮採,一時無法吃完則醃漬存放,力求不浪費;高科技現代設備反倒讓我們失去基本的營生能力,也忘記食物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

「保存食物是古代人最大煩腦,現代人有冰箱,反而逆天而行,不按『時』吃,冰箱也導致讓醃漬的智慧消失。」難怪食物史學家丹賓斯卡(Maria Dembinsca)在《中世紀波蘭飲食》書中做出這樣的結論。

我在艾密里亞大道上的食材之旅結束於米蘭,這座義大利北方的經貿大城以時尚與工業聞名,人口稠密、寸土寸金。出人意料,城市中心卻有座農場綠洲。是卡洛琳.史提爾心中以食物拯救世界的理想園地吧?城市裡有鄉村,兩者不違和共處,居民共同擁有並享受森林、農場、菜圃、花園。烏托邦式的思維本質也許消極、欠缺實際,但《食托邦》的「食」在我看來可解為動詞,「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

民以食為天,應該是這麼回事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
Sitopia: How Food Can Save the World
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譯者:周沛郁
出版:果力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洛琳.史提爾
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出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130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出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楊馥如(旅義作家、繪本研究者)
2022-10-19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