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給母親的錄音》在時間的搓洗下,詩人崔舜華讀《神在》

來自詩人崔舜華的錄音:

整整五年的時日,我不與母親進行任何正常或親暱的母女之間的交談,甚而連見面的意願也沒有。我怨恨著她的膽怯與嬌弱一如我怨恨著父親的驕縱與專橫,我曾經立誓無論如何,絕對不嫁給父親那樣的男人,絕對不成為母親那樣的女人。我不知道自己成功了沒有,但事後母親說,那五年裏,她想起我就掉眼淚,她反覆地想自己究竟做錯了甚麼?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棄她而去?

很多時候,身為家庭這組有機體的一份子,你無從選擇自己的位置。你是父親,你是母親,你是孩子。你的威嚴必須捍衛,你的溫柔必須維繫,你的乖順必得裝扮,你僅能緊緊握住手中那唯一一張牌,不管牌面是好或壞,是黑桃十或梅花三,你亦僅能直直地朝你面前那人丟擲出去,一攤手便現了形。

我天生並不握有一副好牌,而母親的牌面則更加悲涼。母親有著格外崎嶇的身世,她有著兩個父親,兩個母親,五個四十歲後才見到面的兄弟姊妹。對於這一切,年少的我僅能略事知曉其大概,像從毛玻璃造的窗外努力偷覷,而窗內的一角,某人正在說一個關於命運和巧合的故事,那人對著虛空說,對著灰塵說,最終也僅僅對著自己說。

──節自崔舜華〈母親〉,收錄於《神在》

 ➤崔舜華選擇這段文字的原因……


詩人崔舜華

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修復,對我來說,可能是近年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知道母親對我是矛盾的,或許我亦然,然而家人之間總是這樣,曾經那麼用力要甩脫開的逃離開的東西,最終卻還是牽掛在胸肋之間,有時空空地擺盪,一些心酸一些原諒。

已邁入前中年的我依舊很少回家,反倒是母親更頻繁地來我租屋的公寓處,送些食水維他命日用品。距父母家騎車不過5分鐘的距離,我們還是用你們家或我們家相稱。

在時間的搓洗下,我們都得學習給彼此保留餘地,對於不擅表達親密的人們而言,保持距離、觀察並嘗試著理解,應該是某種更好的寬容。


崔舜華,1985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陳明忠》從害怕閱讀到愛上閱讀

寫書,在我年輕歲月裡是不會去想也不可能發生的事。讀書,則有一些峰迴路轉的歷程,從兒時享受閱讀到填鴨歲月厭惡唸書,再經成長轉而重拾對書本的接受。隨著歲月的流逝,沒預料到在領了政府老人證照的去年,有辦法出版人生的第一本書讓別人閱讀。

這超越一甲子的書與人生聚散離合,在主編給我這機會下做個回顧:

我出生成長在城中區重慶南路的後面,孟母如果還有第四遷,一定搬來這裡。小學在大家族眾堂兄姐的帶領影響下,全國最大書街的「書」能把我瞬時帶離商賈喧囂,進入充滿幻境的另個寂靜世界。偶而,也常跟著步行探索到牯嶺街,在飄散榕樹落葉的書堆中尋寶。這一頁頁童年美麗書中境界,很快被扭曲的聯考制度和思想封閉的教育體制擊碎。

進入正式的教育體制去唸「書」,才發現「書」並沒有那麽美好。為什麼繁瑣無趣的教科書都要再加買一堆比無趣更無趣的參考書來上課?為什麼督學來了,師生都得像小偷藏贓物,把全班的參考書藏在教室木講台下?為什麼看漫畫是重罪處分?為什麼書包被查到課外書本要被當場斬無赦?

在我們那個要填鴨擠聯考窄門的70年代,讀書是個夢靨。對我們這種天生叛逆,不喜歡被侷限在字裡行間的個性,總認為玩能夠學習到的,遠比捧著書逐字唸下去能夠更充實。就這樣高中玩了兩年多後,高三把聯考會用到的教科書、參考書、講義試題、筆記等放地板上疊成一疊,竟然接近一個人高!想想,不到一年要消化這一疊,真不呆也被嚇呆了!

記得有一次跟幾位日本朋友吃飯,聊到誰不吃什麼食物的話題,有一位死不吃小黃瓜的小姐說吃小黃瓜是她的夢靨。日本人不吃小黃瓜怎麼可能?她說是小時候被媽媽拿黃瓜打頭的不愉快經驗造成的。

就像黃瓜對那位被用黃瓜打頭的日本女生,填鴨式的書本也對我也造成一樣極大的讀書心理障礙,那一疊無趣的書確實讓我對唸書倒盡胃口。不唸書的學生當然要面對聯考失敗,我沒拒絕聯考,選擇了再接受挑戰。

影響個人唸書還有一個力量是你的老師。民國60年代,如果你在求學的路程遇到好老師,那是前世做好事修來的福。公立學校哪一科配什麼老師給你,不是你能選擇。我的高中,聯考不考的科目配到的教師非常優秀,但是那位優秀的老師不是帶領我讀書,而是帶我們跑遍台灣各角落去觀察昆蟲,採集蝴蝶標本。

聯考要考的課目老師,很慘!國文老師是河南來的流亡學生,綽號「冬烘先生」,濃厚的鄉音10個字只能聽懂5、6個;數學老師是個魔術師,解題手法快又準,只是不太願意讓人摸透魔術怎麼變的腳路;英文老師那位老先生擅長催眠,音頻能夠與空氣中萬籟聲混雜共鳴,頻頻催人入眠。那個年代,原來好老師都臥虎藏龍的躲在補教業中。

高四重考補習班的老師是經營者重金禮聘來的,各個有他們優秀的一面,孜孜矻矻的引領一套耐心的讀書方法。苦讀下去面對考試也收到成效,但我還是選了個堪稱以後可以不唸書的系——建築系。學長說這個系唸到畢業,書本都是翻開只要看圖片,然後動動腦筋動動手就夠了。

但真不唸書嗎?兩個力量改變了我的觀念,一個是老師漢寶德先生。他的才華不但呈現在口述中身感受教,閒聊入字的著作更引人入勝,大師級人物那麼吸引人的溫文儒雅素養,竟是一字一頁慢慢累積出來的。文字的世界裡,潛藏著圖片無法告訴你的祕密。這也是人間國寶,傳統學藝出身,又會寫書的木雕大師施鎮洋講過的一句話:「知識如果透過文字,會讓你學不完。」

另一個影響我閱讀文字就是同儕的影響力。有人認為今天的網路時代,跟本不必特地一群人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遠距教學無遠弗屆,能學到所有你想學的知識,但是他們忽視了另一個無形的學習影響力,那就是同學間在課內課外互動的影響和學習,網路學校是沒有同學的。

大四那年認識一位美國來的交換學生,發現她手邊常帶著一本只有文字沒有任何圖片,很輕的英文書,常聽她說這本又是最新的暢銷書。這讓我很覺得詫異,台灣沒圖的書絕對滯銷。讓我轉念想去逐字閱讀英文書的魅力來自她那句:「26個字母可以蓋出一棟圖書館」。回美國前,她留給我那些閒書,丟下一句話:「有一天,你可以寫出一本書。」

接著去當兵,當兵時正好有許多閒暇的不自由時間,看書成了我跳脫牢籠管制的方式。戒嚴時期政戰體系對阿兵哥在軍中看什麼書頗爲在意,我搬了一堆沒有圖片的英文書看也沒人有輒,有本GRE測驗練習本又大又厚,拿著看他們只會說我又在看電話簿。這段從戎歲月,許多英文書我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頁,不懂的字全查字典加註記,一年十個月我看完了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費茲.羅傑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赫曼.赫塞的《生命之歌》(Gertrude),馬奎斯的《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和荷馬的英譯本《奧德塞》(Odyssey)。

退伍後從事了常要單獨在國際間各大都市中飛來飛去的工作,飛歐美的商務人士幾乎都是捧著本書靜靜的消磨時間,很快我也融入了那樣的氛圍。轉機間各國際機場的免稅書店成了看書消磨時間、找尋最新出版排行榜好書的流連場所,還曾經看書太入神錯過轉機航班。在工作上讓我更有國際觀的書本如:《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文化地圖》(The Culture Map)、《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都是買了並在轉機與航行途中陸續閱讀完畢。

閱讀英文書籍還有個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英文體系的語文組織邏輯非常縝密,經過這樣的閱讀鍛練,讓我從害怕閱讀到愛上閱讀,不知不覺中,從挑戰艱難的閱讀中,累積出組織、書寫能力。嘗試著寫了人生的第一本書,居然捧回了人生的第一座獎座。


陳明忠
唸東海大學建築系被培養成理工的文化人。就業後與主流建築界格格不入,於是拿設計去全世界各大貿易商展發展事業,成為國際公司什麼事都要負責的負責人,轉眼三十年過去。人生一甲子後回歸自我,立志每年做一件對得起自己生命的大事,目前小成就計有:拆了自家房子動手改建、造艘帆船去環島、寫一本書《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獲得2021年度生活書獎)、每個月揪團去淡水河上撿一次垃圾...。疫情後關在台灣,去年上妖山(北藝大)學藝(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待修行出道,下山再繼過動老人有生之年要續的志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5-05 10:40
OB短評》#367 刻板印象出走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走進布農的山

郭彥仁(郭熊)著,大家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益  
作者提到的星野道夫,儼然已是新一代自然寫作者的祖師爺,而本作決定性的美德之一,便是體現了星野的蹲點功,扎實的體感撲面而來,領人身歷其境。儘管作者還在揣測蹲點與書袋的比重,爆點也有待更深入的堆疊,但這般馬步在在的作品實在喜聞樂見。有了這樣的基本功,放眼所及,皆是祕境。【內容簡介

帝國的勝利

從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世界
Imperial Triumph: The Roman World from Hadrian to Constantine (AD 138-363)
麥可.庫利科斯基(Michael Kulikowski)著,何修瑜譯,馬可孛羅文化,7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名家談古代世界史系列的第4冊,探討的主題與時代是羅馬帝國哈德良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羅馬帝國發展的歷史。這段歷史過去經常被學者視為羅馬帝國邁向衰敗的歷史過程,但在作者筆下,卻是羅馬帝國邁向全盛的時期。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此一時期並非走向衰亡,而是在新的歷史變局之中,革新統治的方式與策略,統治上更具彈性與創新。透過新穎的視角、豐富且多元史料的使用,不僅增添了本書的學術性與閱讀樂趣,也幫助讀者認識新的羅馬帝國史。【內容簡介

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 1990~2020

陳添枝著,天下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全世界的經濟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但在這波全球疫情中,台灣經濟表現亮眼,彷彿讓我們想起過去「亞洲四小龍」的榮光回憶。台灣在1990-2020這30年間,政府與企業究竟做了什麼樣的產業規劃,以及企業界進行了什麼樣的產業轉型?作者指出今日台灣的經濟奇蹟並非偶然,敏銳地分析近30年間產業的改革與創新。透過本書,將可以一同省思台灣在全球、亞洲經濟事務中的角色,進一步思考本地產業未來的前景。【內容簡介

江戶城裡的異鄉人

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Stranger in the Shogun’s City: A Japanese Woman and Her World
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著,林士棻譯,遠足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20餘年來,歷史學界關心的對象不再是公侯將相,而是芸芸眾生。我們要如何認識約200年前日本江戶時代人們的生活?當時人們的生活實感為何?他們可能感知到的歷史世界又是什麼樣貌?作者做了極佳的示範。透過地方與寺院收藏的家書、清冊、帳本等一手資料,佐以學界對於江戶時代的歷史認識,不僅描繪了生活於幕末女子的一生,同時勾勒出當時人們生存的歷史世界。如果你是喜愛日本歷史與文化的讀者,本書不會讓你失望。【內容簡介

懶惰土著的迷思

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
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著,陳耀宗(Tan Yau Chong)譯,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作者利用人類學的方法,相當具批判性的回應昔日人們對於「東南亞地區民眾懶惰」的偏見。此一偏見,事實上反映著16至20世紀東南亞歷史結構的變化:西方殖民帝國的到來,引入的資本主義很大程度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樣態,殖民母國的統治階層倡導「有錢有閒」的價值觀,正是形塑東南亞地區人們「懶惰」形象的主因之一。近年來台灣的東南亞研究興起,本書翻譯將有助於人們入門與認識東南亞地區的歷史文化。【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學歷史

面對當前世界危機的十個歷史教訓
Der Wert der Geschichte:Zehn Lektionen für die Gegenwart
馬格努斯.布萊希特肯(Magnus Brechtken)著,江鈺婷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為什麼今日我們需要學習歷史?作者對此疑問提出具有洞見的觀察與討論,並利用如性別、人群、階級等多樣課題,放置在近代人類歷史的脈絡來開展討論,以此提示當下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應該記取歷史的教訓。
事實上,記得歷史的教訓並非嶄新的概念,但本書的要旨在於:這些歷史課題與昔日人類歷史經驗之所以重要,正是由於人類社會中的階級、人群、性別等課題仍是當下各國人們面對的難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正提醒今日人類世界仍舊充滿著危機,人類該如何面對這些困境?閱讀本書可帶來啟發與反省。【內容簡介

內褲外穿2

那些活出自己的女人
Culottées 2 : Des femmes qui ne font que ce qu’elles veulent
潘妮洛普.芭潔(Pénélope Bagieu)著,陳文瑤譯,大辣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益  
第二組近現代內褲外穿人士,依然生猛帶勁!各有各的周轉曲折,卻活得色彩鮮豔。節奏明快的12位女性鬼才,讓我們看見的世界,用「跳脫性別框架」來說明都已經太單薄。她們個人的模樣與抉擇、奮鬥與軌跡,既彰顯做為「人」之生涯的可能性與多樣化,也體現這個時代的關懷與正義。【內容簡介

1776革命未竟之地

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West of the Revolution: An Uncommon History of 1776
克勞迪奧.桑特(Claudio Saunt)著,羅亞琪譯,臺灣商務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一本從全球史視角討論近代美洲史的傑作。有別於國別史的書寫,本書跳出美洲中心論,著眼於近代生存與活躍於北美洲的人群(如阿拉斯加的阿留申人與俄羅斯人等),探討北美原住民與各種人群如何因為生計、貿易等因素而交流互動。人群、物品、知識與疾病的交流互動,很大程度地改寫了近代北美洲的歷史。【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