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6EP4》創作歌手陳珊妮/雜食地閱讀,詩的解讀空間,還有「幾分鐘看完」就是惱人

音樂人、創作歌手陳珊妮不僅是金曲獎的常客,出道多年創作推陳出新,能量不減,更擁有廣大不同世代的粉絲。她的音樂不僅常與現代詩對話,更有許多漫畫與當代藝術的身影。她的名字經常出現在許多新書書腰的推薦名單上,她也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常在社群軟體中向粉絲推薦她偏執鍾愛的作品,「這些書我都是看過才會推薦的」,她說。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陳珊妮分享閱讀如何積累轉化成音樂創作,回顧她在音樂與演出中與文學的對話。

【精彩內容摘錄】

雜食的閱讀習慣

陳珊妮:創作涉及美學,是思想上的累積,所以閱讀對我來說很重要。不只文字,比如看電影、任何當代藝術或表演,都予人啟發,這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文字的確很有趣,在我從事的音樂創作,歌詞的書寫方式,可能跟現代詩或是小說的文本,產生一些連結或想像。

我記得小學時,很多同學都在看《福爾摩斯》,但是我看了很多《亞森.羅蘋》,我比較喜歡反派。小學畢業前夕,我開始想看一些文言文,小學畢業的暑假,我看完整本《紅樓夢》,覺得抱著很大本很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想要看那些。


你是亞森羅蘋派還是福爾摩斯派呢?陳珊妮因為喜歡反派,所以選了亞森羅蘋

中學以後,我開始看一些存在主義的東西,還有日本小說,日本文學很吸引我。那時候很常畫畫或閱讀,在圖書館借很多日本文學,像芥川龍之介之類的小說,好像沒什麼人借,可以很悠哉地看,還滿有趣的。

大學一直都滿雜食的,花了很長的時間待在圖書館,因為政大的中正圖書館算是滿大的,真的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書,從樓上一直看到樓下。大四時,我看了很多藝術史,記得地下室有很多藝術史的精裝書,我就把藝術史跟百科全書都拿來看,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幾乎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圖書館。

夏宇長詩〈乘噴射機離去〉如何編成一首歌

陳珊妮:我一直都喜歡讀詩,我在1995年第2張專輯時,就把夏宇〈乘噴射機離去〉變成一首歌。原因很簡單,因為夏宇在那本書的後面寫:「我希望有一天,有人能把它變成一首歌。」我就覺得:「好啊,我就把它變成一首歌。」既然夏宇許願了,我就來做這件事。寫完以後,覺得這歌很有趣,想要跟她分享,然後我就打電話給她。

主持人:她是什麼反應?

陳珊妮:她很興奮啊。夏宇就是人來瘋的個性,她很有趣。那時候算認識了,我們之間變得有些聯繫。那還是傳真機的時代,夏宇會傳她的詩給我,會看到傳真機的紙一直捲,直到沒紙了為止。

她寫字很狂,寫得很大,然後她問我:「欸!妳看這些,是不是也可以把它變成歌?」她好像還有來過我家,她說:「那我跟妳一起把它變成歌好不好?」

主持人:當妳面對一首詩時,選擇把它變成歌,或先放在一旁的標準是什麼?

陳珊妮:沒有標準啊,因為流行音樂也沒有什麼標準。

主持人:總得是詩裡有什麼特點,讓妳認為可以變成音樂,因為有些詩說不定不具有這樣的可能?

陳珊妮:我不覺得,任何形式對我來說都是可以嘗試的。就像我不覺得〈乘噴射機離去〉那樣的長詩是不可以寫成一首歌的,所以就試試看。


夏宇歷年作品書封

➤讀詩有自己的偏執跟喜好

陳珊妮:我就是很喜歡讀詩,但不是所有的詩,我有自己的偏執跟喜好。這幾年的演唱會或公開的演出,常常會在演唱會Ending送大家一首詩,送過很多詩,像鯨向海,他很多作品很適合跟著搖滾樂一起朗讀。

我其實滿沉迷鯨向海的作品,因為他有很多隱喻,夾帶情色的書寫跟隱喻,很幽默,讓我很能享受文字的樂趣。有些乍看是情色、自嘲的東西,也有很多甚至有政治相關的意涵,我很喜歡,所以我分享過好幾次鯨向海的作品。


陳珊妮與表演中與臉書上分享過的詩集舉隅

詩人eL所有的詩集我都有,他的詩有很多排比,我對於排比很感興趣。他的東西有種異常的冷靜,即便有本詩集比較偏抒情、閒散,但還是能感覺到他強烈的性格。

不只是台灣的詩人,我也分享過辛波絲卡的詩,她非常重要,尤其在提及一些當代重要議題時,可以夾帶很多我想傳達的訊息。

喜歡詩的解讀空間

主持人:對你而言,詩歌的重要性是在於它怎麼處理意象,還是處理議題?

陳珊妮:應該說,是詩文字書寫跟解讀的空間,我很喜歡那個空間。每個人在閱讀或解讀的時候,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面向,我很喜歡詩給我的空間感。

因為我很常分享這些詩,我發現我的歌迷好像也慢慢培養出對詩的喜好跟閱讀習慣。在演唱會上,咀嚼一點點的文字,對他們來說,不是非常費力。

主持人:能不能聊一聊妳引述辛波絲卡的現場氣氛?

陳珊妮:很激烈,我選了〈時代的孩子〉,前幾句是「我們是時代的孩子/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引起很大很大的迴響。挑了辛波絲卡的那首詩之後,現在做新的演唱會,很難再有更大的強度,對當代的主題,很難再找到更有文字跟意識強度的作品可以呈現。

➤誒,你覺得我是念能力什麼系的?

陳珊妮:《咒術迴戰》我是追番的,有幾部漫畫我會特別追,像荒木飛呂彥《JoJo的奇妙冒險》、冨樫義博《獵人》,最近比較喜歡、期待動畫化的是藤本樹《鏈鋸人》——我對於獵奇、血腥的東西都很感興趣。

我會沉迷或喜歡研究的主題,比如說剛剛提到那幾部作品,我發現我很喜歡「能力者」,像《獵人》念能力,很容易放到生活裡面啊,也會跟朋友喝酒喝到一半時問對方說:「你覺得我是什麼系?」漫畫可以突破很多視覺跟想像上的限制。

視覺給人的啟發

陳珊妮:不只是漫畫,有些文學作品也會讓我有視覺上的想像。年紀比較小時,我很喜歡看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這篇作品非常美,最後畫師被要求畫一幅「地獄圖」,他一直沒有辦法畫好,最終將親生女兒放在美術場景中,一把火燒了,他就畫出那幅畫了。那篇文字給我非常非常強烈的視覺感,閱讀時都可以建構出那幅畫了,那是非常非常厲害的書寫。當然,看卡夫卡《變形記》也會有這種連結,尤其早上起床時,想像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蟲,很有畫面感。

去東京時,我很喜歡去古書店逛,很多攝影集對我來說,都有很大的影響或啟發。前一陣子我在看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我發現每個世代都在討論這件事情,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有些人甚至是沒有想法。這可以再回到60年代,從三島由紀夫的軍國主義,可以連結到細江英公幫他拍的《薔薇刑》,這部寫真集,視覺非常撼人,開本很大,翻閱時會令人感到焦慮,他所有的東西都能令人省思,脈絡是很重要。

討厭懶人包,幾分鐘看完電影或漫畫

陳珊妮:現在有個我覺得很惱人的東西:非常非常多YouTuber把一些關於電影、漫畫的評論,變成……我非常討厭「懶人包」!這是一個阻礙人類思考,但大家都真的很喜歡看的東西,而且還要用兩倍速看,我常常看到朋友用兩倍速看。我認為懶人包是非常危險的東西,雖然可能可以從裡面知道一些資訊,但是沒有辦法從裡面長出你對於作品的思考。

我身邊很多人很喜歡看電影,但如果不看影評或評論,就沒辦法講出對這部電影的想法或喜愛的原因。如果長期沒有訓練自己去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就會失去表達的能力。

每部作品一定都有自己能看到的獨特之處,如果你看完這些作品,它就這樣過去,會很可惜。我真的很認真訓練自己、培養自己,品味美學或者思想的能力,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很重要的,久而久之,人會長出一個有意識的東西,它可能受到很多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的影響,但你終究會擁有自己的想法。


陳珊妮在臉書上分享過的日本小說舉隅

➤急切地想放很多訊息在演唱會

我的演出,一直都有很巨量的資訊,包括歌曲、視覺內容,都有很多很多資訊。我不常舉辦演出,每次推出新作品才會辦,我其實是很急切地想把很多我覺得很重要的訊息放在演唱會,那是個強迫大家直視、逼視那些東西,因為銀幕很大,所以可以放入很多重要的訊息。也的確有很多人回家之後,會catch到一些東西,從這裡作為一個開端,思考更多自己或許沒思考過的事,我覺得這樣很值得。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66 打開靈光天線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夜的大赦

曹馭博著,雙囍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詩人會偷也會藏,但到底是錐處囊中,激凸自現。相較之下,無所不在的死亡就顯得有些輕巧,是文青癡迷,也可能是時代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所以下手偏重,非如此不能震碎某種假想敵的殼。這一冊有理直氣壯的宣言感,寫詩本來就是為詩而詩的,不然咧?【內容簡介

打造太平洋

追求貿易自由、捕鯨與科學探索,改變人類未來的七段航程
The Great Ocean: Pacific Worlds from Captain Cook to the Gold Rush
大衛.伊格勒(David Igler)著,丁超譯,八旗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近十餘年來全球史興起,移動的人與物受到學界關注。人們不僅透過陸地交流資訊,海洋更是連結全球各的重要空間。本書以18世紀太平洋的歷史發展為中心,利用貿易、疾病、人口販賣、博物學等課題,有結構地帶領讀者一窺當時的歷史世界。有別於國家或歐亞大陸史的論述,海洋成為中心,是商品交流的中介地區。四處環海、位處於亞太地區的臺灣,認識太平洋的歷史亦有助於認識我們所處的台灣與海洋世界。【內容簡介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套書)

中國現代化四百年
Making China Modern: From the Great Qing to Xi Jinping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著,黃中憲譯,春山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中國是一個帝國嗎?清帝國與當代中國有何聯繫?近年來帝國的研究受到學界重視,清政權是否具有帝國的性質,影響學界評估近現代中國的政治體制與社會運行。本書作者對中國近400年歷史長時段觀察,以制度的演變分析清帝國如何從強盛走向衰亡,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近30年再次崛起於當代世界的歷史因素,提供讀者對中國現代化歷史新的認識與論述。【內容簡介

宇宙記憶

地球與人類的阿卡夏史前紀錄
Cosmic Memory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著,默然譯,心靈工坊,330元
推薦原因:  思   樂   益 
這或許是史坦納最出名的著作,不是因為華德福或人智學,而是他所調閱的阿卡夏紀錄。其中最吸睛的看點,自然是亞特蘭提斯和勒姆利亞文明,以及地球之前的其他行星意識。讀者不妨也趁機打開自己的天線,驗證比對一下他的視界。【內容簡介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

Feuer der Freiheit : Die Rettung der Philosophie in finsteren Zeiten 1933–1943
沃弗朗.艾倫伯格(Wolfram Eilenberger)著,溫澤元譯,商周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益 
這是作者繼《魔法師的年代》後推出的女版思想四家,同樣以編年的方式,串連鄂蘭、波娃、蘭德、韋伊的生命史與時局大勢。交叉並排的堆疊效應依然可觀,不過似乎少了前作的雄辯與緊湊感。當然,這某種程度上的去系統化,也可以詮釋為一種女性主義。【內容簡介

從烏鴉洞起飛

文、圖:Ballboss(周宜賢),桃園市政府文化局,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眷村散見於臺灣社會各地,而眷村中有著太多昔日的往事與回憶。《從烏鴉洞起飛》是一本感人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繪本,書寫與圖繪國共內戰中,人們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歷史過程與移民心態。這段歷史是可歌可泣的,也是動人的,承載著眷村父老輩移民們的歷史記憶。本書的篇幅雖短,但有著極出色的視覺性和故事性,將帶領讀者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一同感知臺灣眷村先人們的生命經驗。【內容簡介

汗水的奧祕

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
The Joy of Sweat: the Strange Science of Perspiration
莎拉・艾佛茲(Sarah Everts)著,楊心怡譯,天下生活,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哪些動物會流汗?為什麼有人流紅汗?第一次世界大戰聞起來什麼味道?為何需要人工製造的偽汗水?這本汗書妙趣橫生,會讓你不自覺地微抬手臂,聞聞腋下的氣息,重新接受你自己。先別急著抹煞自己的體味,不妨試試其他牌的止汗劑或古龍水,當個更有味道的你——這是法式調香的概念。【內容簡介

致未來的男孩們

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
これからの男の子たちへ:「男らしさ」から自由になるためのレッスン
太田啟子著,洪于琇譯,尖端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益 
男子氣概可以是春藥,卻更是毒藥,尤其在性平道上,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簡直是犯眾怒,男女非男女皆深受其害。律師作者身為人母,又經手處理過諸多性暴力案件,由她來剖析這個滑溜溜的概念,不僅簡單明瞭,更有種黑白分明的透徹,天經地義之流的狡辯皆無從遁形。未來人類的父母們可以人手一冊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震撼、心碎且顯現光芒,道格拉斯.史都華新作寫兩相異信仰男子禁忌初戀,及其他藝文短訊

【新書快報】

■以出道作《親愛的夏吉.班恩》(麥田)獲得2020年布克獎,並於近日獲得潘恩金獎(Golden Pan)、轟動文壇的道格拉斯.史都華,今年春天出版第二本小說《Young Mungo》,描述不同信仰的兩名年輕男子愛上彼此的禁忌初戀。Mungo與James天生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Mungo是新教徒,James是天主教徒。倆人在James的鴿舍相識、成為好友,進而相愛。Mungo須盡一切努力對周遭隱瞞自己的性向,尤其是提防當地小混混首領的哥哥。數個月後,Mungo的母親讓他與兩個男人去釣魚,這場露營之旅卻隱藏莫大危險⋯⋯

如同《親愛的夏吉.班恩》,《Young Mungo》一樣忠實呈現1990年代初期格拉斯哥的底層生活,史都華筆下的格拉斯哥充滿宗教對立、貧窮、酗酒、家暴、性暴力等問題,但他用詩意的筆觸和精確的布局展開故事,捕捉每個角色的可愛與可憐之處。書評多讚譽本書雖令人震撼而心碎,但也應允讀者,黑暗的隧道盡頭終會出現希望之光。

■加拿大得獎暢銷作家Emily St. John Mandel出版最新小說《Sea of Tranquility》,一部關於藝術、時間、愛與瘟疫的科幻作品。故事時空從20世紀初的溫哥華島到500年後的月球殖民地:1912年被流放的英國伯爵之子、1994年在住家附近森林拍下短片的年輕女子、2203年從月球殖民地來地球進行打書之旅的女作家,以及25世紀的時空偵探⋯⋯他們因為一段奇異的小提琴旋律被串連在一起,思考世界末日、時間旅行與存在的本質。書中出現多處暗示Mandel先前作品的彩蛋,也有書評及讀者認為,這故事與Mandel的《Station Eleven》和《The Glass Hotel》自成一個系列。


加拿大作家Emily St. John Mandel出版小說《Sea of Tranquility》(右圖取自Emily St. John Mandele官網

■艾略特詩歌獎得主王鷗行出版第二本詩集《Time Is a Mother》。在這本深觸內心情感的詩集中,王鷗行在母親亡故的餘震中尋找生命,展現明明下定決心超脫悲傷而活、卻又深陷於此的困境。27篇詩作在回憶間穿梭,並與前作小說《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主題相呼應。王鷗行不得不去面對他個人的失去、家庭的意義,以及作為越戰難民移民之子在美國生活的代價,其詩作生動、勇敢且具推進力,圍繞在同時尋求復原與裂縫中心的支離破碎生活。


越裔美國詩人王鷗行出版第二本詩集《Time Is a Mother》(右圖取自Ocean Vuong官網,Photo: Tom Hines)

■澳洲脫口秀喜劇演員、艾美獎得主漢娜.蓋茲比(Hannah Gadsby),因Netflix上的單口喜劇《漢娜.蓋茲比:最後一擊》(Hannah Gadsby: Nanette)打開全球知名度,一開場就宣告「這是我最後一場表演」,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經歷,呈現一場結合批判和自省、笑料和淚水,再真誠不過的喜劇表演。蓋茲比自傳《Ten Steps to Nanette: A Memoir Situation》最近上市,步步拆解、剖析《最後一擊》的創作過程,補足表演中未深入著墨的細節。

蓋茲比在書中自述從小因體型、自閉、過動、性向等因素不為同儕和社會接受,年輕時遭性侵的經歷也使她受創。然而,她不想讓加害者處在焦點,而是詳細描述諮商、喜劇和家庭關係如何形塑她的自我療癒過程,最終讓她學會與創傷共存。別擔心,本書並不是句點,讀者和觀眾未來勢必將看到更多蓋茲比的演出,她寫道:「我會把最棒的祕密保留起來,因為我的喜劇退場秀還沒結束。」

【得獎消息】

■英國拉斯本對開本文學獎(Rathbones Folio prize)每年獎勵前一年度出版的英語作品,小說、散文、詩集、回憶錄、短篇故事等形式不限。在今年的80本評選作品中,愛爾蘭作家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最新小說《魔術師》(The Magician)脫穎而出獲獎。托賓繼2004年以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為中心,寫出小說《大師》(時報出版)後,再次以作家的人生為題,這次由諾貝爾文學奬作家托瑪斯.曼擔綱《魔術師》的主角。

故事開場於19、20世紀之交的德國北部小鎮,托瑪斯.曼在小康的商人家庭中長大,隱瞞自己對寫作和同性的渴望。托瑪斯遷居慕尼黑後,與來自富裕猶太家庭的卡嘉結婚,逐漸在文壇嶄露頭角,甚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後歷經納粹崛起,一家人逃出德國、流亡歐洲、落腳美國,直至托瑪斯於1955年病逝瑞士。托賓雖然花了15年研究相關史料,但他希望本書呈現的是一個家庭在混沌年代的故事,而非又一份歷史研究文獻。從對開本文學獎評語看來,他做到了:「這是一部弘大又具雄心壯志的小說,不但記錄了20世紀的歷史洪流,更深入刻畫一個男人生命中不為人知的細節。」

【產業消息】

■為期3天的倫敦書展於4月7日落幕,儘管主辦單位未公布實際參訪人次,但從照片看來氣氛熱絡,各界出版人均期盼秋季法蘭克福書展能真正「回歸正常」,希冀屆時終能告別疫情,烏俄戰爭也畫下句點。

烏克蘭情勢無疑是倫敦書展的主要議題之一,倫敦有許多俄羅斯移民,俄羅斯大亨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更是知名切爾西足球俱樂部的老闆。出版界對於各大書展是否應全面停止與俄羅斯出版商的商務來往展開激烈辯論。出席倫敦書展的烏克蘭作家Andrey Kurkov也呼籲,出版社應引領讀者認識烏克蘭的歷史以及其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除了烏克蘭情勢之外,熱門議題還包括疫情影響,例如辦公室和居家辦公的混合工作模式成為新常態,無論老少世代的出版員工均需適應,出版社也鼓勵作者寫出能回應當下社會現況的作品。英國脫歐對英國出版界的影響,已逐漸淡出鎂光燈焦點。英國於2020年5月將電子書營業稅降到0%,跟紙本書相同,而歐盟也在今年4月通過相關規定,但保留讓各成員國決定如何實行。

本屆書展的話題書不外乎售出英語版權的「千禧系列」全新三部曲,此續作由瑞典作家Karin Smirnoff執筆。另一本「大書」則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楊.馬泰爾的新小說《Son of Nobody》,該書從一名平民之子的視角重新詮釋特洛伊戰爭,預計於2024年春天出版。

倫敦書展今年度「終身成就獎」頒給日本早川書房的負責人早川浩,向其對全球出版的貢獻致敬。早川浩早期擔任早川書房版權經理,引進《教父》、《大白鯊》、《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等現代經典,升為執行長後更將霍金的《時間簡史》、康納曼的《快思慢想》、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等引進日本,被視為科幻、推理小說和非小說在日本的重要推手。

■英國Quercus出版社和美國Knopf出版社今年簽下「千禧系列」最新續集,由瑞典暢銷推理作家Karin Smirnoff延續駭客莎蘭德和記者布隆維斯特的精彩故事,預計會有三本小說,首部曲將於2023年秋季出版。自從《龍紋身的女孩》(本系列在臺灣均由寂寞出版)於2005年面世以來,史迪格.拉森的「千禧系列」三部曲即轟動全球,改編電影和影集也叫好叫座,可惜拉森於2004年因心臟病猝逝,來不及目睹該系列的出版和成功。拉森過世後,瑞典記者大衛.拉格朗茲接下寫作的棒子,再交出《蜘蛛網中的女孩》等三本暢銷書。「千禧系列」最新作者Karin Smirnoff接獲消息時立即答允接棒,表示將延續拉森的核心命題,諸如暴力、權勢濫用和當代的政治浪潮等。

■美國國會調查中小學的禁書審查,於4月7日舉行3個小時的國會聽證會。馬里蘭州眾議員拉斯金(Jamie Raskin)引述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的數據,指出2021年約有1,600本書被審查,數量為20年來之最,光在德州就有約850本書遭此對待。美國筆會(PEN America)也在當天發布,自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共有1,586本書在全國26州的86所中小學被禁,其中有41%的書中主角或重要配角為BIPOC(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r,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22%涉及種族與種族主義,33%涉及LGBTQ議題。拉斯金表示,如今許多書籍僅僅因為涉及種族主義或白人至上主義、人類性行為和LGBTQ議題而遭到審查,理由是主角或作者是同性戀、有色人種,或一些被主張為令人反感的原因。

非裔美國民權運動家Ruby Bridges受邀演說,她的童書自傳《Ruby Bridges Goes To School: My True Story》也遭到審查,理由是這本書可能讓白人孩子感到不舒服()。Bridges主張:如果要禁止內容過於真實的書籍,理當也該禁止那些遺漏或扭曲真相的書。有些父母或許覺得真相難以啟齒,但我們不能因此對孩子隱瞞真相,不該以任何方式竄改或扭曲歷史。


非裔美國民權運動家Ruby Bridges的童書自傳《Ruby Bridges Goes To School》亦遭禁書審查(右圖取自wiki

【跨媒體改編】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於2017年出版的出道小說《聊天紀錄》翻拍為迷你劇集,將於5月15日起於線上串流平台Hulu開播,已於4月中釋出預告。《正常人》影集製作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由魯尼與Alice Birch編劇、Lenny Abrahamson執導。《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的莎夏.蓮恩(Sasha Lane)、HBO影集《女孩我最大》的潔米瑪.柯克(Jemima Kirke)、《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喬.歐文(Joe Alwyn)與新人艾莉森.奧立佛(Alison Oliver)擔綱主角,譜寫3女1男間錯綜複雜的情感及人際關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