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68 黏附寸寸情感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山與林的深處
一位臺裔環境歷史學家的尋鄉之旅,在臺灣的植物、島嶼風光和歷史間探尋家族與自身的來處與記憶
Two Trees Make a Forest: Travels Among Taiwan’s Mountains and Coasts in Search of My Family’s Past
李潔珂(Jessica J. Lee)著,郭庭瑄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移民的離散生命經驗,經常被以植物性的描述「失根」,指向與某塊土地斷絕聯繫;回溯失根的意圖則被命名為「尋根」,但究竟要尋回什麼?這也是此書作者對於自己與家族的提問。有植物學專業背景的作者,寫出了有別於一般著重於「文化」、「血緣」記憶的尋根作品,將記憶的基質裝置在山岳、自然與島嶼的情感連帶,也讓尋根有如再次開墾,讓當下的移民世代體驗一趟先民的開拓之旅。【內容簡介➤】
●斷食善終
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畢柳鶯著,麥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社會進入高齡化的問題,將我們對於「生命」的思考從醫療理性著重的「治癒」和「延續」、轉向了照護倫理更看重的「尊嚴」與「品質」。簡單來說,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活得無可奈何,不如死得得體,這樣的態度在過去十數年主要爭議在於「安樂死」的合法化與倫理問題。但此書稍稍繞過這一人倫與立法上的兩難,回歸真實經驗中的情感與物質,凸顯陪伴和記憶對於生命的意義,而非僅是對於死亡的詰辯。「斷食」是作者母親與家人選擇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至親之間重整彼此生活,共享一段臨終旅程的方法,讀來十分溫暖、深刻。【內容簡介➤】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迪迪耶.艾希邦(Didier Eribon)著,尉遲秀譯,春山出版,7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這部30多年前的傅柯傳記,可以視為法國本土對這位思想巨星的回應。作者細數傅柯的交遊、思想的成形,儼然一部當代法國思想小史,不乏學術八卦的魅力。1989年初版當時,傅柯的死因尚未被完全出櫃,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愛滋病的去污名化做出了貢獻。【內容簡介➤】
●女兒
零雨著,印刻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零雨的詩向來潔淨,驅策意象有如原型,實而無染。此番親情不捨,女身困頓,卻也幻化星塵,上友古人。情到深處是不假修辭的,只為字如曇花,一現而逝。【內容簡介➤】
●永遠的台灣島
一九四五年,舊制台北高校生眼中敗戰的台北
臺灣島は永遠に在る:旧制高校生が見た一九四五年敗戦の台北
竹內昭太郎著,左萱繪,林芬蓉譯,蓋亞文化,43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戰時正是青春少年的灣生,在離開「故鄉」返回「母國」多年後,寫下他的回憶。首先,「回憶」的曖昧性應該是我們閱讀本書的基礎。而作者少年的視線與口吻,又讓這部與戰爭密切相關的「寫實」作品刷成矇朧淡淺的色調,甚至有些小說感。透過這位同鄉前輩的「戰爭」經驗,來了解戰爭為何,卻也不失為今日早已遠離戰爭的你我,知悉並思索戰爭與生命、生活關聯的途徑。【內容簡介➤】
●沉默的希臘少女
The Silence of the Girls
派特.巴克(Pat Barker)著,呂玉嬋譯,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改寫伊利亞德,卻不為荷馬所限,這是MeToo的史詩級穿越。【內容簡介➤】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著,甘錫安譯,鷹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益
在這個各種運動正義鋪天蓋地襲來的時代,作者回頭檢視了人類身體「動」的歷史軌跡。除了回顧歷史上各種文武兼修的養成理念、運動與國族主義的關聯,更透過人類學田野、生物生理、人體結構、運動科學等多樣途徑,從北極到非洲,自久坐到打鬥,觀察生活與演化二者的關係,提出了與今日習以為常的生活理念相悖的「事實」。而經過這麼一段身體史的長途跋涉,再回頭看待生活中對身體的期待、舉動,讀者既可對本質外的包裝有所認識,消解我們對運動不足的原罪感,也會更加甘願動起來吧。【內容簡介➤】
●惡托邦記
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 Histories of Places Not Yet Forgotten
凱特.布朗(Kate Brown)著,黃煜文譯,左岸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身為歷史學家,作者抱著應親身造訪研究對象的信念,踏上「地方」史的旅程。她所面對的,是眾人所不欲見的不理想之地,一徑抵幽暗脆弱的過往。一幅幅沾黏附著人們寸寸情緒感受的落拓風景,組合成畫面斑駁另類的旅行書寫。無論隸屬於哪個政權,風景中所有那些不淨礙眼的龜裂漬痕,都意味著人與時空曾經的交纏,誰也無法置身事外。透過構築於空間之上的時間,作者述說著自身與眾人與「地方」諮商的過程。當傷口被揭開,也許難受也難堪,但若我們願意面對,或許也能就此得到療癒的機會。只將此書理解為獵奇的闇黑旅行,著實太過小看。【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報導》2022台北國際書展如期,文化部說明、出版人不同看法&本年精采活動
連續兩年取消實體展會,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怎麼辦?答案是如期舉行。
文化部長李永得今日(5/13)出席「518國際博物館日」啟動記者會時受訪表示,文化部與出版產業、台北書展基金會討論後,確定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如期於6月2日至7日在世貿一館舉行:
「我想文化部跟我們書展基金會,還有一些出版界人士,經過非常詳細的溝通,取得共識,就是說我們這個書展一定會如期舉辦下去,在原地,如期舉辦下去,至於有些出版界朋友有疑慮,也都尊重,要參加或不參加都尊重,但鼓勵大家正常生活。」
每年出版業的最大盛事「台北國際書展」自2020年起因covid-19疫情影響,連續停辦2年,2022年將書展開展時間從農曆年節改為端午連假,不料隨著開展的時間接近,國內確診人數連日激增,5月11日新增5萬多例,昨(5/12)日確診數更破單日6萬。書展是否如期舉辦?已成為所有出版業者關心的焦點。
書展基金會調查所有參展業者意見。經密切研商後,文化部與台北書展基金會今(13)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因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未停止大型活動,國内防疫政策朝正常生活的「防疫新階段」進行。
5月11日文化部針對248家國內外參展單位作出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共57家,包括24家國內出版單位,31家國際出版單位(31.5%)表達將續參展意願。雖表示154家(55.3%)希望停辦,但不支持續辦,之中包含許多「有條件下支持續辦」的出版社,文化部表示,這些出版社可能在接受調查時由於尚未公告參展防疫措施因而有續參展疑慮,然而2022台北國際書展將持續辦理,文化部與台北書展基金將加強各項防疫措施,期盼引領出版產業逐步邁向正常營運。
文化部表示,面對今年疫情衝擊,書展不能再停辦,尤其在各大國際書展如安古蘭漫畫節、波隆那童書展、倫敦書展、首爾書展等陸續恢復實體辦理,恰如今年書展的英文主題「Reading&Publishing Beyond the Pandenic」,而立之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更要堅韌地在疫情中展現出蓄積3年的臺灣出版能量。
文化部指出,書展雖續辦仍完全尊重各參展業者的意願,針對將退展的業者,書展基金會將退回3成展位費;至於續參展的單位,文化部除維持最高7成的展位補助費外,參展業者因防疫所需的相關支出,如參展期間工作人員因防疫需求的住宿旅館費用等,文化部將提供部分補助。
由於連續停辦2年,今年傳出文化部決心讓「台北國際書展」如期舉辦,雖受疫情之影響,仍力邀國際作家舉辦線上活動,更推出多檔重量級的工作坊與論壇活動,從1月下旬公告書展大獎與金蝶獎入圍作品,率先為書展暖身,並串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大網路書店販售獲獎書籍。
5月11日文化部針對248家國內外參展單位作出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共57家,包括24家國內出版單位,31家國際出版單位(31.5%)表達將續參展意願。雖表示154家(55.3%)希望停辦,但不支持續辦,之中包含許多「有條件下支持續辦」的出版社,調查時,文化部尚未公告參展防疫措施因而有疑慮。2022台北國際書展將持續辦理,文化部與台北書展基金將加強各項防疫措施,期盼引領出版產業逐步邁向正常營運。
2022台北國際書展將持續辦理,文化部與台北書展基金將加強各項防疫措施,期盼引領出版產業逐步邁向正常營運。
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訓民強調,今年書展向世貿承租已到第3年,世貿展館費用應有幾千萬無法退款,文化部也有經濟壓力,今年度無法全額退費給取消參展的業者。但書展基金會基於同理心,願意提供3成展位費的退款給參展業者。
文化部表示,面對今年疫情衝擊,書展不能再停辦,尤其在各大國際書展如安古蘭漫畫節、波隆那童書展、倫敦書展、首爾書展等陸續恢復實體辦理,恰如今年書展的英文主題「Reading&Publishing Beyond the Pandenic」,而立之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更要堅韌地在疫情中展現出蓄積3年的臺灣出版能量。
文化部指出,書展雖續辦仍完全尊重各參展業者的意願,針對將退展的業者,書展基金會將退回3成展位費;至於續參展的單位,文化部除維持最高7成的展位補助費外,參展業者因防疫所需的相關支出,如參展期間工作人員因防疫需求的住宿旅館費用等,文化部將提供部分補助。
由於連續停辦2年,今年傳出文化部決心讓「台北國際書展」如期舉辦,雖受疫情之影響,仍力邀國際作家舉辦線上活動,更推出多檔重量級的工作坊與論壇活動,從1月下旬公告書展大獎與金蝶獎入圍作品,率先為書展暖身,並串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大網路書店販售獲獎書籍。
◆各界看法◆
東美出版總編李靜宜先前在臉書上表示,她認為書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與讀者的面對面接觸,正因如此「在封閉展館內近距離密切接觸,而且是需要不斷交談的密切接觸,能不增加染疫的風險嗎?而展示書籍的翻閱,能不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嗎?但若為了擔心,而讓大家保持安全距離,控管人數,減少活動,那書展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奇異果文創創辦人劉定綱則認為無論舉辦與否都可以,他在臉書上表示:「如果我們要落實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書展照常也合理。但書展畢竟是商業活動,沒有消費者進場,對於出版社來說,投入的預算與人力只是消耗。所以問題在於,到底一個月後的疫情有無趨緩?趨緩到什麼程度,消費者較願意進入大型場館?」
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則表示:「台北國際書展已經是舊時代的產物,那是在特定時空之下,書店通路和空間都有所局限的背景下(最早可回溯自1970年代末期),所催生出的圖書交易型態(如早期的國際學舍書展)。後來雖轉型為國際書展,但賣書意義大於版權交易的意義,尤其現在大多數的版權交易也不仰賴在書展中完成,反而僅具象徵意義。……與其每年在台北世貿中心辦一次大拜拜,不如分散經費和精力,在不同城市、不同空間型態下,舉辦中小型、兼具機動性和彈性的書展。讓讀者和出版社方便買書賣書,當然是目的之一,但是讓出版者、讀者和作者能藉由在實體空間的交會,互相交流,是更流動且更有意義的。」
鏡好聽總監徐淑卿也在臉書回應此看法:「一個城市的年度盛事,需要龐大的資源與累積,未來能有更多最好,但如果已經有了,也不要輕言放棄。所以,台北國際書展既然已經是台灣最大甚至是華人世界重要的書展,也已經累積和國際圖書產業深厚的連結,重點應該不是還要不要有,而是如何與時俱進做得更好。不僅是版權交易、圖書銷售,應該也是與閱讀相關的年度盛會。其他,不論是獨立書店或各城市,當然也可以有其代表性的活動。就像有倫敦書展,也有愛丁堡圖書節等各種城市圖書活動,這些都是豐富一個國家的閱讀樣貌。」
◆2022台北國際書展原訂活動◆
今年書展主題國為法國,也是法國名作家普魯斯特逝世100週年,書展中預計將有普魯斯特特展。安古蘭漫畫節大獎得主的法國漫畫家艾曼紐.勒帕吉原預計2月訪台,因疫情而取消,書展中也將展出艾曼紐手稿,他本人更錄製了隔海影片向台灣讀者問好。法國重量級漫畫家大衛.普魯東也將趁著《穿越羅浮宮》在台出版,與讀者進行線上座談。
旅日作家李琴峰也將在本次書展隆重推出由她個人創作並翻譯的芥川獎得獎作《彼岸花盛開之島》,也將於書展中舉辦與讀者的分享活動。
由獨立出版聯盟、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與NGO組織所組成的「讀字便利店」,今年農曆年節已在松菸舉辦書展,也將於6月台北國際書展中擴大舉辦,以「便利商店」為設計主概念。如同台北街口超商內的陳設與商品,走到花蓮玉里仍可以有相同體驗,將書從制式書架搬到不同環境,讓冰櫃裡打開有書,關東煮鍋裡也有書,使書無處不在。希望在疫情時代,扮演巷口招牌永不熄滅的 「讀字便利店」。
【延伸閱讀】現場》叮咚,我要一本書!讀字公民書展「讀字便利店」2月9日至14日,台北松菸開張
台北書展基金會將在書展舉辦專業論壇包含:「法蘭克福出版人才培訓課程:6大市場商機無限」、「 童書論壇:台灣原創與國際共鳴」、 「出版力論壇:出版的未來 未來的出版」、「國際出版論壇:聲音經濟向前走—法國與台灣有聲書現場」。
◆配套措施與防疫辦法◆
書展基金會表示,依照30年來台北國際書展的參展辦法,除了過去2年書展停辦的例外,所有在書展舉辦的情况下,參展者在參加過展位圈選會後再退展的情况,並無法退還展位費。考量今年疫情變化的特殊背景,文化部及基金會做了許多討論,雖然貿協的場租早已支付,無從退款,但基金會出於特別情况服務出版同業立場,在能力所能及的範圍,將自行負擔退還30%展位費给退展者。提醒有意退展者必須在5月17日下午6點前書面正式告知退展,逾時則不再處理。
文化部指出,書展期間將強化各項防疫措施,包含於書展7個出入口裝設防疫門,提供入場者全身消毒;提供所有參觀民眾單片裝口罩、手套,民眾入場時除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配戴手套:展場各出入口、公共區域提供酒精,以隨時清潔手部等。
此外,文化部也將提供各參展單位快篩劑,大會及參展工作人員於展期間均進行健康監測。若有身體不適,快篩陽性者禁止入場服務,大會於每日閉展後進行公共區域清消,參展單位於每日閉展後進行展位內消毒,加強收銀台等民眾較常接觸環境的消毒次數。
文化部強調,指揮中心目前並未停止大型活動,在國內逐步朝向正常生活的最後階段,期盼國人共同攜手努力,做好防疫、正常活動,期盼2022台北國際書展在出版單位及國人的共同努力下,成為最安心的閱讀場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