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85 關切城市與生態內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夜官巡場
Iā-Kuan Sûn-Tiûnn
張嘉祥著,九歌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書出版分為平裝與精裝,平裝以小說為本體,後者附上專輯CD與歌詞本,雖然閱讀與聆聽可以分開,但兩者的加乘感受非常值得體驗。各篇小說有其獨立性與連續性,讀來雖然有主述者切換突兀等小問題,但各段敘事都緊貼著嘉義民雄的社會內裡,讓其荒敗靈魂在小說人物身上重新附體,產生不同的歷史理解。音樂專輯的歌詞亦有高度文學性,將方言與軼聞精彩轉化為敘事本體,因此與小說並讀時更增添兩造間的豐富性。【內容簡介➤】
●食托邦
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
Sitopia: How Food Can Save the World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著,周沛郁譯,漫遊者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這是一本內含科技、人文與食物的超強知識懶人包,127篇相關主題速記,幾乎涵蓋近20年來與生態危機、個人健康、科技發明、文化多元、勞動消費、社會轉型等議題,不管是人造肉、畜牧、減肥、市集等已有各種出版品探討的主題,或是以新自由主義、人類世、無政府主義等知識框架,這本書可以縱覽與食物有關的、任何可以想像到的議題,隨手翻閱就能讓手上的食物有了不同意義。【內容簡介➤】
●邊際危城
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City on the Edge: 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孔誥烽(Ho-fung Hung)著,程向剛譯,左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對於香港變局的記錄留存、政治分析,乃至文學書寫,近年來所在多有。本書卻在縱軸與橫切面上,爬梳出另一番特別的面目。許多寫作著重於「當下」、「此時」的香港,作者則循時間軌跡回顧香港如何從海角一隅的漁村一步步走出今日的質性,進而導向現今的處境。另一方面,本書的討論格外重視經濟結構,將全球金融競爭視為重要因素。為香港變局打開了另一面視野。【內容簡介➤】
●香港_何去何從
香港あなた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
阿古智子(あこ・ともこ)著,芝竹、陳愛理、Esther譯,玉山社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1990年代曾在香港留學的日本學者,在見證了港府政權移交前後的香港社會景況後,持續透過民間視角、思考日中港台間的歷史關係,特別是港台間對照觀點。因此本書不只是社會政治觀察,也揉合作者個人情感與經驗來理解今日香港,為2019年之後在台灣出現的一波香港抗爭出版系譜,補充了一條獨特的支線。【內容簡介➤】
●三分鐘 創世紀
大師短片的奧祕
吳珮慈著,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成立的形式十分特別,是由坎城影展60週年紀念電影《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延伸而來的電影筆記書,將紀念電影中33位赫赫有名、世界級導演的創作與精髓一一剖析、細讀,原本紀念電影中「浮光掠影」之處也因此不被輕易錯過。此書重新思考「短片」這一創作形式被忽略的藝術性,並在導演聲名之外聚焦「電影院」、「觀影」、「影迷」等參與創造藝術經典的不同元素,喜愛電影的人也能從中再次認識電影的迷人之處。【內容簡介➤】
●我是照顧者
成為照顧者篇
米奧著,尖端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益
台灣近年在思考長期照護議題時,除了被照護者的需求與永續生活外,也開始聚焦重視「照顧者」身心健康之必要,這本作為照顧者的個人經驗筆記因此有其參考價值。與純文字紀錄不同,作者透過輕盈的漫畫筆觸,帶出照護的沉重壓力與人際矛盾,在閱讀時似乎能稍微讓出情緒空間。視覺性之外的洞見,就從作者透過一句「女性的自由是有期限的」,開啟照護工作的性別差異與心理衝擊,是一部揭露真實、但附上力量的陪伴之書。【內容簡介➤】
●台灣建築史綱
林會承、徐明福、傅朝卿著,遠流出版,1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思 議 樂 益
台灣這座小島因地理與殖民歷史的特殊性,發展出十分多元的建築景觀,但過去未有全面性的整理。此書由3位台灣資深建築學者共筆,依各自專業從族群文化、跨文化影響、地域特性、殖民歷史等面向開展台灣建築史料的討論,讀者可重新認識我們每日身居其中的各式建築,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庇護所,也是歷史與文化的容器。【內容簡介➤】
●在冰川消失之前
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
Um Tímann og Vatnið (On Time and Water)
安德烈.賽恩.馬納松(Andri Snær Magnaso)著,劉泗翰譯,果力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冰川融化」將帶來的生態危機在全球已非陌生議題,北極熊獨坐冰塊的景象也不斷提醒世人此事的嚴重性。但此書不將視角囿限在眼前的危機,而是賦予冰川原有的時間性與文化深度,讓冰川為自身的存在辯護。結合北歐神話、個人記憶、科學事實,甚至是心靈淨化與情感連結,此書為冰川議題另闢一條深遠的思考軸線,那不是人類如何拯救環境與動物的狹隘敘事,而是人類如何參與冰川浩瀚的歷史,並在其中尋得自身的存在。【內容簡介➤】
●就像現在這樣
지금처럼 그렇게 김두엽 나태주 시화집
羅泰柱(나태주)著,金斗葉(김두엽)繪,莫莉譯,台灣角川,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益
95歲的畫家與78歲的詩人共同創作的圖文集,呈現的卻是充滿童心趣味的畫作與文字,像是將人生百味咀嚼一世紀後,最精鍊的部分就是每人生來都曾經擁有、卻很快消逝的單純。這個「單純」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書中各篇詩文與圖畫,都是對於生活中人事物有足夠篤定與理解才能看見的風景,讀來充滿智慧與安靜的心緒。【內容簡介➤】
●蒙古與伊斯蘭中國
一段貼近民族心靈的旅程
モンゴルとイスラーム的中国
楊海英著,鄭天恩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近年來中國史的敘事十分多元,除了官方的敘事視角之外,地方、域外、內亞人群等視角亦豐富了中國史的內涵。作者是蒙古裔文化人類學者,從內亞、蒙古與伊斯蘭的角度,展開蒙古與中國的歷史敘事。蒙古與中國近當代的歷史內涵十分複雜,如同作者所提示,此地區的人群、宗教、生活習慣與風俗都有別於傳統華夏,具有豐富的多樣性。閱讀本書,將可以透過內亞視角,重新認識中國邊疆與周邊的歷史。【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人生.陳德政》成為人的條件—讀卡夫卡《變形記》
布拉格有個美麗的別稱——卡夫卡之城,因為卡夫卡出生在那裡,死後也葬於城郊的一座猶太墓園,布拉格還安放著許多卡夫卡小說中的線索。我沒去過布拉格,一如我尚未拜訪過都柏林,但我讀過喬伊斯。
波赫士曾經說過:「書籍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
記憶通往過去,想像在未來中馳騁,閱讀是現在進行式。透過卡夫卡的作品,我依稀在紙頁間聞過布拉格廣場上的氣味,在字句的空格處眺望過它的巷陌,故事結束時感受到人情的冷暖。闔上書的時候,彷彿也作了一覺醒來不再是自己的夢。
再過兩年就是卡夫卡逝世100週年了,他在世的時間並不長,只活到40歲。我和一些深受流行文化影響的朋友,每到生日那天,會在心裡默默數著今年又活過了誰的年紀,他們都是年少時曾經仰望的、啟發過自己的對象。
活到24歲,就把後龐克樂團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拋在身後;活到28歲,拋下的是一整間搖滾明星俱樂部;活到32歲,得向張雨生說聲永遠不回頭;一旦跨過40歲的關卡,就和卡夫卡平起平坐了,未來,只會比他愈來愈老。
卡夫卡三十出頭歲時咳出了血,被診斷出肺結核,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從小羸弱多病的他,二十多歲就出現結核病的早期症狀,必須在白天休息,只能在夜間寫作。古希臘時代一直到中世紀,流行著四體液說,是對應自然元素火、水、風、土的身體觀,在那種淵遠流長的觀念中,結核病是屬於藝術家的病,天性憂傷敏感之人才會染上。
日子過得鬱鬱寡歡的卡夫卡,是染上結核病的不二人選。在寫給情人米蓮娜・潔辛絲卡的信中,他說:「我患的是心理疾病,肺部的疾病不過是我的心理疾病的蔓延而已。」
卡夫卡的心魔來自於家庭,他那嚴厲冷酷的父親,無話語權的母親(無形中成了霸凌的幫凶),成為《變形記》中那對父母的投射。幾部奠定卡夫卡文學地位的長篇小說都在他去世後才出版,1915年問世的《變形記》是他活著時出版過最知名的中篇小說,也是我閱讀他的起點。
我讀到的第一個版本是高中時從圖書館借來的,薄薄的紙,小小的字,封面有一隻張牙舞爪的大蟲。我一開始以為是一部科幻小說,讀到中段覺得像恐怖故事,直到尾聲才明白是一齣悲劇,某種黑色的寓言。
某方面來說,高中生也被困在發育中的身體裡,擔心著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貌,時時體會到一種格格不入的情緒。我在班級裡還算受歡迎的孩子,沒有被孤立或排擠過,但我懂得最難承受的滋味是什麼——被誤解。
《變形記》讓許多青少年讀者提早認識到世間的現實,了悟到變形的不單是主角葛雷戈,也是他的妹妹葛蕾特。故事終了,她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並且在心理上率先遺棄了哥哥,這是古典的二元論:身體 vs 心理,姓名與性別的對比(Gregor vs Grete)。
卡繆曾如此評論卡夫卡的作品:「強迫讀者一再重讀他。」(The whole art of Kafka, consists in forcing the reader to reread.)讀者人生經歷的改變與所在時局的波動,會揭露出故事中更深層的意涵:《變形記》預視了人逐漸演化為「非人」的未來世界,那正是我們所經歷的現時。
當代社會愈加疏離的人際關係,很難和旁人進行一場深入的談話。上了捷運車廂就盯著手機,完全無意識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看進了什麼。在極度仰賴機器、並且膜拜機器的環境中(手拿iPhone的姿勢多像在燒香),人作為一種卑微的存在,連身體都讓自己倍感陌生。
「這是我的身體嗎?」睡醒後突然變成一隻大蟲的葛雷戈,躺在床上對他的新身分感到驚慌失措。如果活在現代,葛雷戈的提問將會變得更決絕:「我,是否還需要身體?」
卡夫卡讓主角變形成蟲,將他異化於「正常」的人類群體外。如今,雲端意識不再是科幻小說裡的異想,它成為一種永生的可能。倘若有一天,人成了一道道無形體的意識流,雲端上的惡霸如何挑選被霸凌的對象?無法藉由非我族類的外觀,是否要舉發對方與眾不同的思想?有些問題想下去,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變形記》出版時,32歲的卡夫卡仍和父母住在一起,現在可能有人會叫他「啃老族」。成年後仍與父母同住的境遇,及本質上難被他們接納的自卑,都影響到卡夫卡的筆觸與他小說人物常需面對的「荒誕又怪異的情境,具噩夢般的性質」——今天有個專有名詞形容這樣的處境,很卡夫卡式(Kafkaesque)。
我喜歡的電影或影集中,總能撞見卡夫卡式的情節,最典型的是柯恩兄弟的作品,而如《絕命毒師》第三季更有一集就叫〈Kafkaesque〉。在那些荒涼迷離的影像國度中,編劇和導演所探問的,最終往往會化約成一個問題:人何以為人?
台北南區有一家著名的咖啡店,店名和卡夫卡也有關係,原是村上春樹一本小說的名字。村上對卡夫卡的熱愛不僅於此,他曾在短篇〈戀愛的薩姆沙〉中「逆寫」過《變形記》:主角原先是一隻蟲,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葛雷戈。村上如此描述主角睡醒後那種壓倒性的飢餓感「全身骨頭都咯咯作響,肌肉被絞得緊緊的,內臟到處痙攣」。
那種飢餓感,真實世界的卡夫卡也品嚐過。1922年他發表短篇〈飢餓藝術家〉,兩年後結核病惡化至難以進食,最終挨餓致死,結束了40年的生命。
評論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道:「疾病其實和健康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變成『不自然』之物的同義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曾替卡夫卡《城堡》的美國版作序,他自身的代表作《魔山》則在卡夫卡過世那年出版,兩人皆為20世紀德語系文學的翹楚。《魔山》中有一句名言:「疾病的症狀不過是愛的力量變相的顯現;所有的疾病都只不過是變相的愛。」(Symptoms of disease are nothing but a disguised manifestation of the power of love; and all disease is only love transformed.)
葛雷戈看似故事中病得最重的「人」,他連人的自然樣態都不可得,最後卻藉由餓死自己解決家人的道德難題,展現了大愛。他臨終前,卡夫卡這樣描寫著:「帶著滿心的感動和愛想起家人,甚至比妹妹更加堅信自己應該消失。」
在布拉格那座灰暗的屋簷下,他才是最像人的人。●
作者簡介:陳德政
作家、酒吧DJ,攝有濁水溪公社紀錄片《爛頭殼》。著作包括《我們告別的時刻》等書,2019年加入K2峰台灣遠征隊,以相關報導作品《神在的地方》榮獲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