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Mountain, Wilderness, and the Human Mind
董威言(城市山人)著,奇光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此書對於台灣登山熱潮與文化提出一個人文式的反省,從西方的荒野論述開始,爬梳人與環境的競爭共存,再到台灣歷史中的自然觀點與環境教育。一方面著重討論登山文化的形成背景,一方面透過跨文化比較,凸顯台灣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道問題的擱置,提出「戶外公民」的認同與行動塑造,是大家在下單登山用品前可以先放到購物車的提醒之書。【內容簡介➤】
●跑出巔峰
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 Out of Thin Air: Running Wisdom and Magic from Above the Clouds in Ethiopia
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著,陳卓均譯,墨刻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本書取徑人類學,試圖解開衣索比亞長跑者何以長期稱霸全球之謎。作者專攻運動人類學,同時也是馬拉松跑者。他與當地跑者共同訓練,從更多身體的和心理的層次,解釋衣索比亞熱衷長跑的現象。作者筆下傳遞出的,是他的步伐、肌膚、視野所感受到的衣索比亞景象。展開了一幅揉合了跑者個人、社會經濟與一方風土,帶有血肉氣息的衣索比亞職業長跑文化結構圖。【內容簡介➤】
La vida secreta de los virus
文:艾拉斯教育團體(Colectivo Ellas Educan),圖:馬莉歐娜.托洛薩.斯特雷(Mariona Tolosa Sisteré),張東君譯,水滴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7-10歲)
《我的秘密敵人:病毒》內頁(水滴文化提供)
●我的痛痛救援隊:血液
La vida secreta de les pupes
文:亞莉安娜.加西亞.圖隆(Ariadna Garcia Turon),圖:馬莉歐娜.托洛薩.斯特雷(Mariona Tolosa Sisteré),張東君譯,水滴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7-10歲)
這兩本以「病毒傳播」、「血液傷口」為主題的科普圖文書,不但呼應當下防疫生活,也非常貼近幼兒切身經驗。孩子會有的諸多好奇疑問例如:病毒藏在哪裡、怎麼進到身體裡、為什麼要戴口罩勤洗手?傷口分幾種、血液部隊如何分工防禦、怎麼捐血助人?都能在書中找到主題完整的清晰解說。溝通互動式的口吻,很能循循善誘孩子一步步理解健康名詞,討喜且有助於說明的圖像幫助加深印象,知識與趣味完美融合呈現。【我的秘密敵人-病毒:內容簡介➤】【我的痛痛救援隊-血液:內容簡介➤】
《我的痛痛救援隊:血液》內頁(水滴文化提供)
●小艾的四季科學筆記1
夏日篇 消失的藍莓 The Acadia Files: Book One, Summer Science
文:凱蒂.柯本斯(Katie Coppens),圖:荷莉.哈塔姆(Holly Hatam),劉握瑜譯,親子天下,28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是誰偷吃了門前的藍莓?為了找出可惡的饕賊,小艾在媽媽的協助下,列出了一連串清晰的疑問、觀察、假設、實驗、求證步驟,終於讓真相水落石出。過程有時落漆有時搞笑,但沒有關係啊,懂得思考、想像與保持好奇,便是最棒的學習。書裡的5個篇章,都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把科學概念融入故事情節,生動融貫解釋。意猶未盡讀完故事後,孩子們還可依著附錄的童趣圖表及塗鴉筆記,動手設計屬於自己的科學實驗,享受知識延伸的樂趣。【內容簡介➤】
●北極熊探險隊三部曲
冰雪公主、女巫山、黑暗冰橋 The Polar Bear Explorers' Club、Explorers on Witch Mountain、Explorers on Black Ice Bridge
文:艾莉克斯.貝爾(Alex Bell),圖:托米斯拉夫.托米奇(Tomislav Tomić),廖綉玉、柯清心譯,字畝文化,114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身世成謎的白髮少女史黛拉與3個初出茅廬的跟班,意外踏上了冰凍群島,展開一場菜鳥探險。他們沿路打怪,驚險通過雪怪、侏儒恐龍、咬人南瓜、吸血鬼妖精、黑暗冰橋等考驗,也在驚懼危難中,學會分辨及面對敵人,發掘自己與生俱來的魔法,克服成長重重考驗。作者在奇幻故事架構下,設計出許多華麗瘋狂的角色關卡,也細膩鋪陳同儕互動、自我定位、道德兩難的成長議題,雖然有厚厚3部曲,但文字對白淺顯,情節機智橫生,讀起來輕鬆暢快,超有電影的速度感與畫面感,適合小學高年級以上的讀者。【內容簡介➤】
La science est dans l’œuf
文:塞西樂.朱格拉(Cécile Jugla)、傑克.吉夏爾(Jack Guichard),圖:羅鴻.西蒙(Laurent Simon),陳怡潔譯,台灣東方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小的一顆蛋,居然可以變化出這麼多簡單好玩的實驗,打開冰箱隨手拿出,配上簡單材料,跟著圖文內容一起做,困難指數零,輕鬆趣味指數則是破表!首先好好觀察蛋的形狀、顏色,學著解讀蛋殼上的數字密碼,幫蛋泡澡測量年齡、用酸溜溜的醋幫蛋脫衣服、變魔術般把雞蛋擠進小瓶子裡……每一種實驗遊戲背後,其實都有對應的科學原理,玩樂中理解一點也不費勁,讓人躍躍欲試。【內容簡介➤】
世界步道書展 下》將心理、生理與世界鎔鑄於一爐:與7本中文健行哲思書一起邊讀邊走
「為什麼走路?」在科技發達的當代社會,邁開雙腿步行這樣與生俱來的能力,在多種交通方式中,顯得格外沒有效率,也多了種苦行的色彩。
不過隨著外國長距離步道與徒步旅行(walking tourism)的盛行,與國內山林解禁和疫情造就的國內旅遊風氣,許多人開始走上國內外的山徑步道,也帶動健行相關書籍的閱讀與出版。
在上篇文章〈此生最美好的風景 ft.日本、土耳其、加拿大、美國4國步道協會專家〉中,我們邀請來自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的步道夥伴們,分享台灣未翻譯出版的各國步道書籍,希望帶大家認識各國的長距離步道和各異的健行文化。這次我們盤點台灣已出版的健行哲思和健行書目,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邊讀邊走,欣賞這座島嶼已開出的健行之花。
【健行哲思】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著,刁筱華譯,麥田出版
為什麼在中世紀的宗教朝聖活動中,徒步健行是如此常見的表達形式?這種以受苦祈求聖潔或救贖的活動,又如何轉化為當今社會集會活動中常見的「走上街頭」?
在文學作品中,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同時代的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in),甚至是20世紀的吳爾芙(Virginia Woolf)作品中都大量出現走路的行為與意象,這樣的書寫又反映了走路的什麼意義?
如果對這些疑問感到好奇,或是對走路有興趣,想要進一步思索其中意義的讀者,千萬別錯過這本文字優美,知識量龐大又有系統的作品。
●《路:行跡的探索》
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著,駱香潔譯,行路出版
走在阿帕拉契山徑途中,作者凝視腳下這條看似永無止盡的小路,生出了許多疑問:「路的涵義是什麼?誰創造了它?它又為什麼存在?」全程走完後,這些疑問依然糾纏著他,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踏上一條條找「路」的路。
在多年的探究過程中,作者親自走訪了各種地形、親身體驗山徑修築,並探訪山徑串聯的倡議者,從遺跡化石、動物再到人類;從具象、有形的路再到抽象、無形的路,試著一點一滴拼湊出「路」的全貌。而路所蘊涵的訊息及智慧,也隨著這段旅程的深入,逐漸開展、豐富了起來。
本書作者不僅是作家、健行客,更像是位博學多聞又風趣幽默的哲學家。書中涵蓋多個人文領域,交互辯證出一條步道所帶來的各種互相衝突又互相完足的觀點。書中也飽含作者個人的健行經歷及所思所行的隨筆,內容豐富且層次多樣,讀起來卻輕鬆不厚重,耐人尋味,是非虛構寫作中能把走路與長距離步道的層次豐富展現的作品。
●《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徐銘謙著,行人文化出版
《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並不是一本手作步道的實務工具書,更像是本記錄生活體驗與反思的筆記。透過作者樸實真摯的文字,時而細膩感性,時而天外飛來一筆的幽默風趣,如實呈現行前的惴惴不安、學習新知的渴望,到最後毫無保留、盡情的身心投入。透過觀察與行動,學習像山一樣思考,而山也將給予最純粹的回饋。
除了長達六週的步道志工體驗的深刻紀實外,作者也藉遊歷阿帕拉契山徑沿途多處具有特色及意義的路段,反思人文環境、生態自然、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疊繪出山徑的興衰成因及歷史記憶。
這趟學習之旅,不但孕育出華語地區第一本阿帕拉契山徑的專書,也種下一顆夢想步道的種子,15年來深埋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持續成長茁壯著。
【長距離步道健行】
●《漫走,在熊的國度裡》
林滿秋著,野人出版
1999年,作者林滿秋受到伴侶的邀請,一起在太平洋屋脊步道展開徒步之旅。書中細膩描繪兩人在山道上對負重、裝備,甚至是對堅持或放棄的討論,過程中不時閃爍哲思的火花。這段徒步之旅充滿疲憊與摩擦,然而,也是在困頓時的相互扶持與陪伴,讓兩人承諾相守終生,也一同見證了山徑上絕美的景致和野地裡的小熊。
本書是台灣尚未有長距離步道健行觀念時的開創之作,也是將長距離步道的視野帶到台灣的本土寫作。特別的是作者負重健行的性別觀點,以及在異國環境與文化中的比較觀察,值得讀者從中細細品讀。
●《一個人的不朽遠行:聖雅各朝聖之路》
尚.克里斯朵夫.胡方(Jean-Christophe Rufin)著,范兆延譯,聯經出版
除了具備肉體折磨和旅途見聞這些長距離健行書寫的基本要素外,這位法蘭西文學院院士筆下的朝聖之路,令人讀來莞爾的是他對路上不同健行者心態的刻畫,及對自身身分地位的嘲弄與放下。
曾在鼓號聲中上任的法蘭西文學院院士,如今滿臉鬍渣,衣服上滿是食物污漬,甚至在公園左顧右盼,不顧形象只為小解。完全放下身分執念,將自己化約為漫漫長路上眾多背景之一的胡方,看待同行路上想復刻中世紀苦行的旅人、蒐集證書的挑戰者,以及在前兩種類型人眼中,在里程上「偷吃步」或在行旅中不虧待自己的華貴朝聖者,鮮明的對比是本書不可錯過的段落。流暢的文筆和細膩的觀察,堪稱是眾多描述西班牙朝聖之路中最不可錯過的經典。
●《野武士一路向西:從東京散步到大阪,兩年間的即興遠征》
久住昌之著,麥田出版
「散步就是不花頭腦思考,隨興在附近走走,無所事事地閒晃。」看著散步指南和相關資料盛行,這位以《孤獨的美食家》系列聞名的漫畫家筆下的「俺」,對這樣的風氣相當不以為然,決定即興遠征,沿著江戶時代的東海道,從東京散步到大阪。名為即興,就是累了搭電車回家,下次再從休息點出發,這種彷如長距離步道健行中「分段行者」的徒步方式。
在閱讀時,我們總聯想到《孤獨》漫畫中,常因饑餓率性離開會議,在街角四處尋覓家常美食的五郎先生。東海道上的「俺」,當然也有他獨特的小堅持。無論是每次出門都揹著烏克麗麗,凸出背包的琴頭像江戶時代日本武士的髮髻;或誓言不進連鎖餐廳,但破戒時又暗自譴責自己的軟弱,旅程中的意義也需要自己創造,這些元素也讓這趟歷時兩年的旅程充滿趣味。
和眾多長距離步道作品相比,《野武士》顯得任性,對鮮少出門健行的人來說卻顯得格外親切。這樣的即興遠征,何嘗不是完成一條路的方式?而除了抵達終點時的滿足與成就感,同樣重要的,是每個疲憊的瞬間,讓人重新充滿力量的美景和美食。
●《小站也有遠方》
劉克襄著,遠流出版
早在1999年的《福爾摩沙大旅行》,劉克襄便循跡探訪百年前西方探險家在台灣健行冒險的足跡,而今年出版的《小站也有遠方》,則匯集他多年來以火車站為出發點,在車站內外、舊路重訪等途中所遇見的故事。書中著力於描寫旅程中的人文景致,不論是坐守在車站的辛勤志工們、多次碰面而熟識的擺攤小販,濃厚的人情味映照著小站周圍聚落的興盛衰落,讓習慣速度與便利,讓總安坐在自強號上,咻咻地錯過小站的當代旅人們得以放慢腳步,深入地方。
每篇短文也都搭配作者母親繪製的圖片,她透過兒子每次行旅傳來的照片,將它手繪成畫。完成時,就像是不良於行的她也和兒子一同到訪般,讓每幅畫都像是另個隱藏版的故事,翻閱時著實能感受到這本書附加的份量。
近年來,劉克襄在樟之細路、台北大縱走等路線上留下足跡和墨跡,也有〈美麗深邃的走路〉、〈來自森林步道的啟發〉等健行哲思作品,歡迎讀者們細細品味在台灣這座土地上徒步健行的美好。
***
為什麼走路?這份書單裡的作者們,給了各自不同的答案。
走路可以是重新與自我身心靈結合的方式,可以是成就感的追索,是對歷史的嚮往,也可以是一種率性而為,或者,走路的目的就是為了走路。
那你呢,為什麼走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