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撬開古墓的石棺之後:讀《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如何寫一部沒有檔案的歷史?筆者在進行戰後台灣精神科醫學體系與國家威權的相關研究時,有位精神醫學前輩在仙逝前答應接受訪談。他語帶暗示地和我訴說「曾經有間病房,只有特定醫師能夠接近」,卻又拒絕說出所有關鍵人物的姓名,這讓我更決心冒險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我相信老醫師是有意圖的。訪談期間,我感受得到他壓抑的語氣底下,渾身賁張的正義感,只不過,不知是否礙於袍澤之誼或明哲保身之道,他不便把實情全盤托出。他的專業良知告訴自己,必須揭露病房裡曾經發生的不義,但經過一番權衡,他決定讓眼前這位包袱相對輕盈的醫學史學徒「代筆」。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猜測。這樣的猜測也讓我的研究緩慢進行了8年。追索真相的8年期間,所有的受訪者一一杳逝。我一面惋惜自己沒有機會追問更多,一方面焦急著手邊沒有直接的檔案可供立即查閱。而心中更大的疑惑在於:檔案真的存在嗎?所有的史實只能經過交叉檢證,好像必須奮力從鉛管理擠出乾掉的顏料一樣,作畫的同時還得一面狐疑,這幅畫真的畫得完嗎?

老醫師所指的,是地下黨「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蔡孝乾,曾經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那段鮮為人知的舊事。除了蔡孝乾這個名字是確定的,其餘關係人的身分,老醫師三緘其口。訪問8年後,我把研究成果寫成〈戰後台灣精神科醫師的能動性,及其與威權國家的距離〉一文,發表在英文期刊上。

讓人扼腕的是,在論文於去年出版前,始終未能見到這段史實的文字鐵證,於是只能利用有限的資料,想辦法掌握口述者的言外之意,勾勒出大致的研究方向。直到在《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的第8章,偶見林正慧研究員寫出台共首腦的「瘋狂與死亡」段落,章節還附了好幾張蔡孝乾住院情形報告表等相關彩色剪影,這段「政治犯曾在台大住院」的歷史才相對具體而完整地水落石出。

展讀之際,心中閃過這樣的念頭:身為政治史的門外漢,如果當初手邊有這本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台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連袂策畫,5位歷史和政治學者執筆的「指南」,或許筆者挑燈夜戰的日子會少一點,不再需要從卷秩浩繁的史料堆中摸石過河,也不用擔心拿來當成信物的無憑口說,缺乏白紙黑字的證據。


過去曾是羈押並審理一般重刑犯和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取自flickr/We Make Noise!

官方和民間聯手出版一本政治檔案的使用入門工具書,看起來的確相當反常。這本書的副標已經清楚揭示了意義: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人民的利益即為國家的利益。然而事實上,政治檔案所牽涉的人事幾乎涵蓋了從國家元首到公民的所有細節,不同層級的檔案一旦開放,應該對公民開放到何種程度?

對於國家官僚而言,允許人民洞悉政府機密情資,極可能造成國家政治誠信的危害;監控類型檔案的開放,更有可能波及無辜第三人的隱私。《政治檔案會說話》這本書所涵蓋的,都是基於公共利益、追求真相與轉型正義而開放的檔案,尚未涉及機密層級,但理解起來已經相當耗時費力。

自從解嚴以來,台灣的民主體制不斷透過政黨輪替和制度改革而漸趨完善,然而卻從未清理威權時期遺留的各種不義和創傷,其中緣由不知凡幾。即使檔案解密了,也不代表就此撥雲見日。

如同許多史學界討論檔案的第一步:要解讀政治檔案,就必須釐清檔案形成的歷史。從中古世紀到今天,檔案館多由政治、宗教、商業或慈善機構建立,管理者的任務往往在於維護這些機構的權威。檔案中的證據不僅構成對過去的描繪方式,也體現了機構及它們身處的社會文化。檔案的去留也說明了機構希望後人如何回望過往。而這些機構體現了什麼樣的社會文化,我們便會透過什麼顏色的鏡片看待歷史。

《政治檔案會說話》的第一部,告訴讀者誰是檔案的生產、保存者:5位故事能手從法律沿革、保存機關、現有資源、解讀途徑和文件類型,針對當前台灣逐步開放的檔案和可用的資料庫做了初步的引導介紹。

然而光是檔案的基本介紹,已經是永遠說不完的複雜知識生產史。組織龐雜的情治工作小組、盤根錯節的編碼方式,甚至數以萬計的線民資料,文件中各種身分的刻意置換,指向了一個半世紀來不斷膨脹、難以清晰勾勒的黨國機器,以及國家如何藉由各種威嚇利誘動員,驅使全民參與監視、擔任線民、提供密報的手段。


(取自Unsplash/Denny Müller

對傳統歷史工作者而言,不斷發掘、梳理以及解讀原始文獻檔案,是讓自己越來越接近真相的不二法門。但隨著檔案本身成為一種學門,歷史紀錄的保存,本身便意味著一樁政治行動。紀錄的保存或摧毀,在在提醒著後人所有事物當時夾帶的意義和決定去留的「正當性」,都非一成不變。誰參與了檔案的書寫,便也意味著誰參與了政治。檔案的打開,並不會使事情變得更簡單。

雖然《政治檔案會說話》封底上的書介說:「政治檔案是暴露國家暴力之惡的關鍵紀錄。」但若仔細探究檔案,不難發現資料呈現的並非絕對的惡。梳理檔案的目的也並非只是揪出惡人,而是全盤理解加害者、被害者和救援者之間的微妙互動。

透過嚴謹的歷史工作,除了可能揭破當權者的有意誘導,呈現被害者視角的真相之外,或許也可以呈現出加害者更加立體的人性。

書中第二部,透過蔡懋棠、崔小萍、蔡孝乾和許席圖這4位在不同案件中落難的政治犯案例,作者群為讀者示範如何運用可用的檔案資源,找到關鍵文件,揣摩文件生產者的視角、資料原本的作用,分辨史料的真偽和可信度。如同作者們一再強調:文件上的基本資料、口供筆錄、自白書的內容,甚至檢討報告中呈現的內容,沒有一樣是直接可信。為此,吳俊瑩博士在〈蔡懋棠案〉裡甚至提出了「結合口述歷史、形成問題、帶著問題讀檔案」的方法學。

回想筆者利用少量而有限的政治檔案進行研究的過程,一路和檔案開放的進度競速,寫作過程顛簸彳亍,一度想就此放棄。但面對的除了自己的好奇心之外,還有曾向口述者表達堅決伸張正義的承諾,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敲起鍵盤。原來許多難以評論的人情世故、留下懸而未決待補的空白,還有經常不自主出現,覺得應該大方指名道姓,或反過來點到為止就好的種種直覺,都可以從《政治檔案會說話》裡讀出緣由。

檔案的開放,就像冒險動作類型電影依循的劇情公式,一旦獲得開啟地下城池的金鑰、撬開受到詛咒的石棺,便可能同時召喚出一連串無以預測的凶險。

陳翠蓮教授在〈結語〉中暗示,檔案一旦大量開放,在迷霧中隱身的加害體系與加害者,便有機會一一現身。舉書中最後兩章為例,兩則範例中除了提到蔡孝乾「入獄精神遭受刺激」、許席圖「關押期間遭到刑求,罹患思覺失調症」之外,對於精神醫學在錯綜複雜的心戰網絡中,究竟是被當權拉攏為協力者,或剛好相反地做為救援者,並無太多著墨。真要開始追究,勢必舉步維艱。

筆者憶起曾與另一位精神科醫師耆老的對話。同樣是8年前,在約好的佛教醫院診間,親切而慈祥的招待和談吐,讓人無法想像眼前這位溫厚的長者,曾經出現在政治受難者的書中,被控訴曾與警備總部合作訊問政治犯。錄音機按下的那一刻,他對我說:「過去那個沒有人權的時代,發生的事情我們今天就別談了吧。」

那一刻,「別談了吧」肯認了一切。而我看見的是一個雖然曾經身為醫學翹楚、爭議之人,但歷經三個時代之後,仍堅守著醫療崗位,謙卑助人的長輩。這個圖景,並無法藉由政治檔案的公開而顯現。

政治檔案系統的建置和開放固然重要,要如何精準說出一則故事,《政治檔案會說話》提供了一套圖則教學。副標題「自由時代公民指南」,固然企圖龐大,作者群卻也不斷提醒使用者必須高度自律。但這勢必還不夠:在民主制度依然青澀、意識形態依然分裂的社會,歷史工作者更須認清自己的任務,運用專業主動積極地使用檔案。唯有如此,受屈辱者在時間中等待清白,受壓迫者等待自由的同時,歷史才能真正成為徬徨者的嚮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作者: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國家人權博物館
2017年12月13日總統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2019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委員會
臺灣民主化之後,政府對「轉型正義」缺乏積極作為,未如其他新興民主國家清理歷史、反省威權體制。於是,一群關心轉型正義的學界人士在2007年成立「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真促會以民間之力進行白色恐怖受難者訪談計畫,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並催生國家人權博物館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等政策。未來,真促會仍將持續從法制、人權、政治、歷史、文化等各層面深耕轉型正義工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易叡(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2021-08-10 10:00
OB短評》#328 重構親子關係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附神

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
林徹俐著,印刻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女兒眼底心裡的通靈爸爸,總是被煙火香氣氤氳嬝繞住身形心靈的父親,書寫出來的人生似一齣墜落紅塵的戲。神的諭抵消戒不了此生當修行的諸般功名利祿悲喜愛恨功課。父女之間難以分割卻又無法流暢自在的關係成了一面稜鏡,折射出善男信女的功課,既是生命的課題,也是一幅仍與往昔結構、價值觀深深勾結的台灣常民社會圖像。於是,原本的父親書寫也成了觀察這幅圖像的田野。【內容簡介

在所有母親之間

The Push
艾希莉.歐娟(Ashley Audrain)著,王娟娟譯,商周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原書名中的Push一詞帶出了母女關係入世的第一個動作,也暗示了彼此糾纏不清的推擠。母女代代無緣無故的不對盤感,又造成了與「母性天生」社會價值觀的不對盤,構成了歪斜再歪斜的結構。「失職」母親娓娓道來,束手無策,身心束縛,在本該日常的生活中營造出令人混身不對勁的詭異感,也敦促我們反思平時習以為常的認知。已有許多學者藉由歷史剖析母子關係的社會性,本書則透過文學的筆法細細勾勒母親們在血池中的浴血難脫。【內容簡介

Blue

ブルー
葉真中顯著,洪于琇譯,尖端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繼長照和孤獨死,作者葉真中顯這次望向了幽靈兒童。一件沒有真正解決的滅門血案貫穿了整個平成時代(1989-2019年)。無論每一天是明暗冷暖,任憑擺佈的兒童終究會逐漸長成一塊陰影,與平成時代的光鮮美好豐厚互為表裏。葉真中將觸角伸入社會縫隙,失語的裏世界與平和的表日常,之近之疊讓人不由得顫慄。失心與接住,發涼的背脊偶爾冒出無法落地的溫柔,光、影交錯間,令人牽掛得難以放下書本。【內容簡介

萬能店員

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
張立祥著,別家門市繪,游擊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這本碩論改寫的超商店員面面觀,淺顯生動,不僅披露櫃檯後的八爪章魚是怎麼養成的,同時也直搗資本主義的核心病灶:剝削與物化。只是這裡的剝削以便利為名,竟已成為你我渾然不覺的應該。然而事已至此,體制的改變亦非一夕可及,但至少下次結帳時可以報以微笑,心懷感激,千萬母湯做奧客。 【內容簡介

大逆轉

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Divested: Inequality in the Age of Finance
林庚厚(Ken-Hou Lin)、梅根.尼利(Megan Tobias Neely)著,許瑞宋譯,春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如果你同意「只領固定薪水不夠,必須投資理財才行」,那麼無疑已被捲入金融化的世界/思維中了。旅美社會學者林厚庚梳理美國「金融」一路坐大的軌跡,以歷史與社會科學方法經緯交織,明晰論證「它」是如何長成一隻強大的猛獸,如何使所得產生高度差異,乃至由經濟不平等再至社會不平等。從具體的個人財富觀,延伸到社會群體的發展目標,甚至資本主義的框架,基於實證且深具省思的論述,不僅是理性的思辨,更出於深刻的人文關懷。【內容簡介

暗數據

被看到、被聽到、被測量到的,往往不是「真凶
Dark Data: Why What We Don’t Know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We Do
大衛.漢德(David Hand)著,賴盈滿譯,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經過確診者數字爆漲的震憾,以及所謂「校正回歸」的一頭問號,本書中文版的面世堪稱正逢其時。本書提醒讀者,數字不是絕對值,你所見到的統計所得,難免有遺漏未見的。在大數據昂揚的旗幟下,大眾寄望著實踐絲毫不差的數字治國烏托邦之時,本書清晰扼要的闡述,除了糾錯、填補的亡羊補牢,也提醒讀者,解讀那些未曾被關注的數據所具有的前瞻性,關於數據為後設的提點,以及實際的觀察之法,也都能成為稱手的兵法。【內容簡介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上、下)

池边金勝著,時報出版,99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情,其實就是人類與動物們的共生記憶。本書整理了動物保護在立法、外交、醫療等領域發展的重要記事,這些大事記包含台灣各大特有種動物的「發現」與保育、動保相關組織的成立、國家級動植物單位的設置、以及動物的可愛軼事。透過這些事件整理,此書不僅反映了過去40年(1980-2020)來台灣面對野生動物的視野如何轉變,同時也記錄了台灣社會的發展轉型。【內容簡介

熱什哈爾:珍貴的露珠

穆斯林族群的壯麗與悲絕
Rashaha
關裡爺著,馬學華、張承志譯,網路與書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獨   益 
這部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交雜寫成的伊斯蘭手札,深藏了乾隆年間甘陝寧夏一帶隱晦的伊斯蘭故事。在大歷史敍事中,伊斯蘭蘇菲主義老、新兩派的爭鬥,因著清廷選擇支持老派,新派受到壓制且武裝起事失敗。而在歷史的伏流間,信仰的星星之火藏之如礦,持續地蓄積力量。手札中片片段段的文字,便是滾動中的能量,講述敗者為寇的集體記憶與認同;若隱若顯地存留著許多不見於經傳,由被殲滅的一方傳述的細節。本書新譯來自事發之地的甘肅抄本,且有校註,為讀者開闢了進入歷史情境與信仰文化的管道。而當阿拉伯文與漢譯對照的手稿展開,艱苦卓絕卻仍虔誠不減的哲合忍耶信徒仿若就在眼前。【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計畫》眾志成城:比利時漫畫中心築起的歐漫王國

比利時漫畫中心(Belgian Centre for Comic Strip Art,又稱布魯塞爾漫畫博物館)座落於布魯塞爾市中心靜謐的小巷子裡,不遠處立有藝術家弗朗坎(André Franquin)設計的反英雄角色Gaston Lagaffe雕像,門口擺著漫畫家佩悠(Peyo)創造的藍色小精靈立牌,博物館大廳也設有艾爾吉(Hergé)的丁丁登月火箭,天花板上更吊著一頂飯店門僮Spirou的經典紅帽,讓參觀遊客一覽比利時製造的豐富角色。

說到歐洲漫畫,或許會直覺想到法國的盛況,事實上自二戰期間比利時Casterman出版社出版彩色版《丁丁歷險記》以來,直到法國新浪潮、日漫流行以前,比利時的消費性漫畫作品占據法國市場75%,也風靡全歐法語區,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漫畫王國」。


比利時建築師維克多.奧塔

容納比利時漫畫中心的沃奎茲布品百貨店,是由新藝術運動代表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於20世紀初設計建成,後因城市規畫重整,於1960年代後逐漸沒落,淪為廢墟。

所幸到了1980年代,區域的復興搭上漫畫日漸受正視的潮流,1984年成立的民間非營利協會「比利時漫畫中心」,以保存漫畫文物、推廣活絡漫畫創作為目標,與官方大布魯塞爾文化法語委員會合作,選定該百貨店作為館址,由政府的公共工程部買下進行修整。

半數成員是漫畫作者的「比利時漫畫中心」民間協會,營運經費中來自政府的補助竟不到10%,大部分收入來源是仰賴每年約20萬名遊客的入場門票費,其中近半為法國遊客。

也因為主要收入都來自遊客,不幸地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傳出人事裁撤,不過以「實體展覽」來吸引人潮的方針,仍是目前有限的開放下的經營主軸。受限於經費,館藏超過7000張的漫畫手稿,實際握有所有權的僅有五十多張,這也顯示該館掌握收藏家、作者資源的彈性,也能感受到漫畫界對博物館的信心。除了手稿以外,館內的圖書館也藏有6萬冊近20年的荷語、法語漫畫,及4000件期刊資料理論書,提供想深入探索漫畫思考的研究生、專家學者預約使用。

為了讓所有世代、不同背景的參觀者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展覽,該中心的常設展設有「漫畫的發明」展區,專責介紹漫畫的歷史與演變,讓不熟悉漫畫史的讀者可以更認識漫畫。另外也有「漫畫的藝術」區,介紹產製流程的各種細節,如劇本發想、完稿,到最後的發行舖貨、跨域周邊合作等,讓讀者更了解漫畫產業。這些展區都會不定期配合需要更換展示手稿,增加新意,以吸引遊客回顧。至於跨世代的親民漫畫展,也有國寶級漫畫角色丁丁、藍色小精靈的常設展,供遊客拍照紀念。


「漫畫的藝術」展區© Daniel Fouss/Musée de la BD


比利時漫畫中心的常設展覽區(© Daniel Fouss espace péyo

而季節性展出也有許多彈性,一年主要有4到5檔關於漫畫家、作品或主題式的展覽。今年較特別的是,集合27位年輕作家(如Léonie Bischoff)參展的「比利時聯合漫畫」(United Comics of Belgium)展,是為了回應2019年11月,由資深漫畫家François Schuiten等人對博物館提出的疑慮。

Schuiten等作家擔心博物館過於注重過去的作品,而忽略年輕作者及數位發展的規畫,他們指出漫畫中心當初成立的初衷不只在承擔典藏任務,還有活化漫畫創作的使命。館方推出這個展覽回應了這份需求,也展現了博物館的誠意與公民參與性,值得效尤。


「比利時聯合漫畫」展區© Daniel Fouss/Musée de la BD

此外,為了向大眾介紹漫畫界時事,活化中心形象,自2008年起,也設有「畫廊」展區,以單一作品原稿展示的模式,提供專家與一般民眾接近系列作品原稿,讓博物館時時具新意。這個展區曾展出來自台灣的作者,譬如2013年展出邱若龍的《漫畫.巴萊》歷史漫畫,2015年也有小莊的「我的80年代」展,表現了該館面向國際的視野與決心。

針對數位發展,該館無論是否握有手稿所有權,經手的展覽原稿皆會以A2掃描機做成數位典藏。大廳的展示也試圖融入媒體螢幕,展示博物館的展覽歷史,增加科技互動的可能。

這座由漫畫家與熱情的漫迷打造成的漫畫王國,在面對疫情的艱困下,雖有來自政府的急救補助,仍希望借助眾遊客的關心,持續豐富漫畫所帶來的圖文能量,讓這座王城永不墜落。


2015年,比利時漫畫中心展出漫畫家小莊的「我的80年代」展覽


▇《漫射報》第5期,全臺發放中!

索取地點詳情:請點我


了解更多《漫射報》,歡迎上「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臉書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8-08 11:04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