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之島.漫畫》融合中國和日本,更有在地元素,多元差異與包容,造就迷人的台灣圖像

▇台漫黃金時代,有穿越劇先河,還有豔情科幻

除了文學作品之外,奇幻元素在台灣文化創作上還有哪些成果?1990年代隨著政治因素的解鎖,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本土漫畫家嶄露鋒芒,其中公認最具代表性的奇幻漫畫,是足以喚起一整個世代少女青春記憶的《傾國怨伶》。作者游素蘭首開台漫中式華美古裝以及穿越元素之先河,獲讀者票選最受歡迎漫畫、漫畫主角、漫畫家等各類獎項,連年排名第一。

此外,麥人杰堪稱打擊面最廣的創作者,1996年出版的《狎客行》是結合中國武俠、鄉野豔情傳奇與科幻情節的成人喜劇,成為台灣打入歐洲市場的第一本漫畫,1998年他並參與融合台灣民間信仰的動畫長片《魔法阿媽》的造型設計與人物設定。


漫畫家麥人杰(張震洲攝)

創作漫畫需要發表與出道的管道,1982年國中時期的奇幻天后游素蘭即參加第四及第五屆以少女漫畫為主的「小咪漫畫新人獎」;麥人杰則是在「全國漫畫大擂台」奪冠後大放異彩。1989年郝明義創辦《星期漫畫》,鄭問與郝明義合著的奇幻武俠《阿鼻劍》橫空出世,旋即捉住日本講談社目光,並得以赴日發展,成為第一位獲「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賞」的非日籍漫畫家。

到了1992年,以少年漫畫為主的東立漫畫雜誌《龍少年》創刊,讓前仆後繼的創作新秀有機會透過「東立短篇漫畫賞」,獲得連載正式出道。從《龍少年》發跡的漫畫家及其奇幻作品,受到讀者肯定的有:蔡鴻忠《無天童子》、TK章世炘《烈炎真言》、洪育府《極樂八仙》、紅色蘇打《神鬼武差》、BABU《血黑犬》、張永仁《神器王》、葉明軒《無上西天》等少年漫畫。

由「全國漫畫大擂台」所點燃的、短暫的台漫黃金時代過去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千禧年前後的十多年間,本土奇幻原創漫畫題材大多仍以玄幻武俠為主,且使用較多的多屬中國古典元素。

▇地表最萌媽祖,看板娘、舞台劇、美食跨界合作接到手軟

那麼,台灣原創的奇幻漫畫從什麼時候開始明顯出現本土元素呢?國人印象最深的非韋宗成《冥戰錄》莫屬,即便沒看過漫畫原著的人,應該也對經常占據媒體版面的萌版林默娘記憶鮮明。

原以政治諷刺漫畫成為話題人物的韋宗成,在2000年大一時,就與同學從完全不懂網頁,到創立「創意漫畫大亂鬥」平台。這是網路世代許多漫畫創作者自由投稿的起點,韋宗成身兼站長,至今已超過20年。

韋宗成透露,他從國中就開始創作《冥戰錄》,直到2000年才在「創意漫畫大亂鬥」發表,隨後又過了10年,到了2010年才出版單行本。《冥戰錄》以921大地震後的台灣為故事背景,結合道教咒術與三峽、西門町等地景。關於美少女林默娘的人物設定,韋宗成還到媽祖廟擲筊,獲得「媽祖本尊」的同意才開始繪製,如今則進一步與道教總會合作,希望將道教知識置入漫畫中。

《冥戰錄》可說是台灣最成功的漫畫IP代表,除上架到日本漫畫平台連載,還有舞台劇、布袋戲、歌仔戲、電視劇等合作已推出或進行中。萌版媽祖也成為近年最忙碌的漫畫主角──包括擔任西門町看板娘、登上台北燈節元宵花車、多次受邀手機遊戲限定角色,還有農會為她推出「天妃平安米」、西門町商圈推出「林默娘乖乖」、動漫美食祭推出「默娘拉麵」、天后宮推出萌版媽祖護身符等等。此外,她還為韋宗成贏得2018年「熱門漫畫大師聲量排名」第一名。


漫畫《冥戰錄》改編為明華園歌仔戲,左三為漫畫家韋宗成(取自facebook/冥戰錄

無獨有偶,另一位將在地神祇畫出巨大反差的是Salah-D。2008年以刑偵搞笑的《勒令特搜》獲新聞局漫畫獎優勝後, Salah-D自2009年開始在同人誌活動發表《陰間條例》系列,不僅將城隍從老爺變成婀娜艷女,七爺八爺也一改猙獰形象,轉型宛如韓團花美男。其中〈夜巡篇〉已製成桌遊,2019年也與韋宗成漫畫一起被改編成舞台劇《陰間條例╳冥戰錄》。2020年Salah-D又將前述舞台劇改編回漫畫《陰間條例冥戰篇》。

不只神明,還有神獸「台南安平劍獅」也成為Barz的本土特攝英雄漫畫《鎮邪甲冑-劍獅》發想的起點。2012年開始在尖端「漫畫之星」連載,累積點閱率超過100萬,單行本還售出海外多國版權。

▇日本讀者:想透過作品多了解台灣

韋宗成接受本專題採訪時表示,台灣的奇幻創作這幾十年來已經慢慢在地化,不只是發揮在地的元素,而是吸收海外作品的成功要素後,再演繹成不錯的商業作品。他透露,《冥戰錄》進軍日本市場時,曾想過針對當地讀者做一些內容上的調整,沒想到日本讀者反應:「還是比較想多看一點台灣的元素,想透過作品多了解台灣。」

韋宗成說:「我去參加日本的活動,會有一些本來就關注台灣漫畫產業的日本人來購買作品,也遇到很多相關的出版社介紹。」因此對於台灣本土原創奇幻,韋宗成認為重點是:「必須擁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在台灣商業市場能站穩腳跟,之後再尋求往外擴張。」

對於台漫的未來發展,韋宗成覺得過去漫畫產業與動畫、遊戲等產業的連結並不是很深,如果能夠形成產業鏈,才會讓好的作品有辦法更全面地推出去給觀眾,所以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相關的異業合作。


漫畫家韋宗成(陳藝堂攝)

談到異業合作,韋宗成不僅曾經受邀在自己作品改編的戲劇裡客串演出,而且還一連兩次。尤其是明華園歌仔戲版《冥戰錄》,直到公開記者會時他才發現竟然要飾演劇中法術最強大的要角:「七叔!!!!!!!」(前方是韋宗成自己打的驚嘆號)

他說:「這真的挑戰很大,我在網路上的形象就是個變態,竟然要我演正直七叔,這真的難倒我了,還好觀眾反應還不錯。這次的合作對我而言是很有趣的體驗,除了登台演出之外,還了解了歌仔戲劇團的運作。」

韋宗成描述他觀察到的戲劇現場:「監製導演與演員們都很厲害,場景設計等等後台部分都很優秀。演員們早上還在排練別的戲,下午就能馬上切換角色,劇團的演出也很辛苦,從技術排練開始就要每天去場地排,早上就要去化妝,直到演出結束才離場。最後演出算是圓滿完成,也感謝來支持的讀者們。」

談到未來的發展,韋宗成說:「其實《冥戰錄》已經算是很多跨界合作的作品了。從手遊、桌遊到西門大使、花燈,從食品到棒球運動合作,以及兩次的劇場體驗,有很多都是當初沒有想到的,不過還是有各種有趣的想法,或許可以幫默娘立像,也可以製作動畫以及影視等等。」

▇ CCC創作集,學術機構共同背書的本土原創奇幻

談到最近10年本土原創奇幻漫畫的發展,不能不記上《CCC創作集》一筆。2009年,被稱為「本土漫畫家練功房」的《CCC創作集》,自台灣學術最高殿堂中央研究院的「數位典藏計畫」底下誕生,在CCC這個歷史、文化大平台發表的奇幻漫畫,最負盛名就屬AKRU的《北城百畫帖》了。

《北城百畫帖》2009年開始在《CCC創作集》連載,故事描繪1935年昭和時代,位於台北的百畫堂珈啡館,店中有常人看不見的幽魂與精靈穿梭其間。能通陰陽兩道的神祕店主,一邊經營珈啡館,一邊解決發生在榮町的各種神祕事件。

畫風華美優雅的《北城百畫帖》,推出以來立刻成為許多展覽的常客,2012年更獲選為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推薦作品,2013年獲日本國際漫畫大賞,作者AKRU也成為台灣漫畫家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展出的第一人。目前IP已被改編桌遊,另有影視化正在進行中。導演張永昌對這次電影與電視劇的改編相當寄予厚望,希望能為台灣「奇幻時代劇」立下一個開端。

雖然《北城百畫帖》屬於日常系魔幻小品,但奇幻特效和舊時代場景都是高難度的挑戰,除了要運用大量的3D動畫,還要復刻日治時代的真實歷史背景,因此需借助文化部「臺灣數位模型庫」,成為這項數位模型庫計畫的第一批使用者。2018年金漫獎發表《北城百畫帖》的前導短片,宣告預計拍攝10集電視劇,電影版則將改編書中篇幅最長的故事〈飛翔少年〉。

《北城百畫帖》所調度的文化背景為日治時期的台灣,而同樣將作品被背景設定於昭和時期的,還有《綺譚花物語》,由百合作家楊双子原作,屢獲金漫獎肯定的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繪製,細膩地描繪青春女性間曖昧情誼和人鬼的幽微界線,同樣是《CCC創作集》高人氣作品。作品交融了台灣特殊的歷史和民俗背景,很快地吸引到文化血緣親近的日本出版商的注意,已售出日文版權,近日也售出了法文版權給法國出版社MAHÔ EDITIONS SAS。

除此之外,《CCC創作集》自中研院轉至文策院後,轉為網路平台,占據人氣位置的奇幻漫畫還有:艾莉柚《貓妖傳》,是衰小主角被貓妖附身意外展開的神奇旅程;鐵柱《太子爺》,為陣頭少年帶著眾法寶靈體朝著十殿閻羅前進的故事;常勝《閻鐵花》,描寫京劇女伶變身超級英雄邁向復仇之路;鸚鵡洲+薛西斯《不可知論偵探》,是台漫第一個除魔兼破案的道士偵探;小峱峱《守娘》,揉合府城三大奇案最強女鬼顯靈濟世。

其中,《閻鐵花》憑著強勁的故事力道與迫人的影像感,已取得電影改編門票,預計將於2023年上映。而《守娘》IP亦獲文策院的積極媒合中。

▇條漫崛起,從手機平台開始聚集人氣的IP作品

有別於紙本的出版,漫畫進入網路時代後進展飛快。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使得看漫畫的習慣大幅改變,行動閱讀平台與「條漫」(Webtoon)成為新時代漫畫產業的藍海。

由於台灣閱讀市場對翻譯作品相對開放(尤其外來漫畫占了8成以上),因而很容易被跨國集團選為拓展海外市場的橋頭堡。2014年LINE Webtoon與Comico幾乎同時登台,並向台灣用戶宣告將提供順暢的行動閱讀體驗與大量的本土原創漫畫,兩強甫推出即雙雙獲百萬台灣網友下載。可惜Comico於2019年宣告終止台漫作品連載,許多漫畫家轉投入LINE WEBTOON的行列。

近幾年奇幻條漫作品表現十分亮眼,人氣漫畫家包括阿慢、羅寶/桑原、葉羽桐、簡士頡、韋蘺若明等,都有不錯的成績,深受讀者喜愛。
最早登上韓國漫畫界的阿慢,其恐怖與搞笑都市怪談《百鬼夜行誌》系列,自2013年至2020年為止已出版5部單行本,每部都榮登該年度百大暢銷漫畫top 10。阿慢目前是LINE Webtoon的人氣連載作家,連載中的作品為〈一夜怪談之卷〉。

羅寶與桑原合著、取材自民間信仰的《引路人》,主角是意外喪生的少年,成為八爺後,與七爺一同引渡亡者。漫畫中出場的除了各路神明,還有傳說中的金魅、守娘、囝仔公等,內容有眾生百態也有悲歡離合的故事。去年《引路人》與《北投女巫》同時獲選為「城市條漫」代表,參加松菸舉辦的金漫獎特展。

而以水墨漫畫在海內外得獎無數的葉羽桐,代表作《貓劍客》靈感來自《山海經》,是LINE Webtoon首屆「原創漫畫大賽」長篇故事冠軍,第一部連載現已完結,2019年集結成套書珍藏版。2020年葉羽桐並受邀參與電視劇《妖怪人間》,為該劇設計片頭以及劇中的8隻妖怪。 


漫畫家葉羽桐(王志元攝)


《貓劍客》內頁圖像(時報出版提供)

擅長將時尚揉合進歷史文化的簡士頡,具有台漫少見的美式風格,筆下的《北投女巫》是他在獲得第一屆Comico原創大賞銀賞後的連載作品,圈粉無數(還有粉絲製作超強OP)。睽違5年後,第二季《北投女巫2:魅惑魔法》終於登場,引來眾多粉絲尖叫奔相走告。

《北投女巫》目前與簡士頡的新作《玉鍵Jade Key》分別在台灣及美國的LINE Webtoon同時上線。新一季《北投女巫》以展開世界巡演的魅惑女巫小曼為主角,未來每一季都將推出一位女巫擔綱。這部作品據傳已獲影視改編的機會。


漫畫《北投女巫》人氣高漲,現已連載至第二季(翻攝自 LINE Webtoon )

曾獲得日本Asianbeat亞洲四格漫畫大賽首獎、去年成為台灣首位奪下「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的韋蘺若明,現為LINE Webtoon連載作家。她的《鬼要去哪裡》是Comico前10名的人氣漫畫,描述具有陰陽眼的高中生因單車可以搭載亡魂,而成為迷途幽靈口中的鬼巴士,2019年出版成兩冊的單行本。

漫畫家Jieya原在Comico上連載、以台灣廟宇信仰為主題的《花府千歲》,今年也重登LINE Webtoon平台。今(2021)年6月,韓漫平台KAKAO Webtoon正式進軍台灣,未來台灣本土漫畫家又多了一個管道得以發表創作。相信不遠的將來,只要是有潛力的原創IP,都有可能藉由四通八達的數位平台,以各種形式的呈現與全球讀者見面。

▇韋蘺若明:文化差異是魅力與利器

韋蘺若明在接受本專題訪問時提到,目前台漫中的奇幻類型較多是勇者相關主題,這應該和我們童年看日本動漫所受影響,以及大家對於勇氣與努力至最後挑戰成功的嚮往有關。
不過,她認為近年來台漫各方面的題材都越來越活潑了,「即使承載著本地文化,也能用國際看得懂的方式敘述。只要好的作品能得到適當的曝光與行銷,我相信台漫未來還會有很多優秀的作家被培育出來。」


漫畫家韋蘺若明(張震洲攝)

提到參與過的國際賽事,韋蘺若明自謙因為受限於外語能力,沒有親自參加過國際活動。不過她的作品已代替本人遠颺海外了,例如《送葬協奏曲》得到日本國際漫畫金獎後,也透過文化部在日本展出;《鬼要去哪裡?》則是遠赴法國,在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亮相。「作品有得到一些外國讀者的回饋,大部分是對文化差異感到興趣。」


《送葬協奏曲》內頁圖(蓋亞文化提供)

韋蘺若明的作品多與殯喪、亡者有關,她說如果有外國人來台灣找她,「我會想帶他去看公墓吧,因為我常覺得國外的墓園好美,也看過外國的建築設計得很像台灣的墳墓(笑),因此會想知道外國人對台灣墓園有什麼評價。」

從數位平台發跡的韋蘺若明,談到創作和發表管道的差異時表示:「其實數位平台和紙本出版對漫畫家來說,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都必須不斷的產出。但數位平台可以得到很立即的互動和反饋,對於作品的思考與反省也可以較快速地做調整。」目前韋蘺若明在LINE Webtoon連載的恐怖漫畫《男友是殺人魔》已經進入尾聲,今年底將有全新的創作發表,題材會是大眾應該都很有共鳴的家庭問題,值得關注她的讀者拭目以待。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撰稿:佐渡守、Openbook編輯部/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陳愷昀/視覺:林鈺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8-18 10:00
閱讀隨身聽S5EP1》邱顯忠+吳家恆/畢業快樂(灑花),新舊主持人交棒典禮,正式開始……

閱讀隨身聽一直以來的主持人邱顯忠,因為希望有更多時間照顧家人,因此選擇在第5季第1集畢業了(灑花和感謝)。本集邀請到繼任的主持人吳家恆與Openbook閱讀誌主編吳致良(aka閱讀隨身聽小編),一起來回憶過去4季節目的製播過程裡,有那些好玩、印象深刻的故事,也帶聽眾朋友一起認識新的主持人。想知道藝文節目製作者的大腦想些什麼,或是探聽(?)本節目製作背後的各種八卦(才不是),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吳家恆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精彩內容摘錄】

➤第1到4季,印象深刻的是……

邱顯忠:談到「聲音節目」的特性,我猜有聽過本節目第1季第1集的聽眾,大概會滿有印象,那集的特別來賓是小說家張亦絢,內容主要是介紹洪明道的小說《等路》,也延伸閱讀了另外2、3本書。張亦絢特別提到《無法送達的遺書》,內容是談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寫給家屬的書信,她在節目中也朗讀一段,唸到後來,她的情緒完全通過「聲音」表達出來了……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223

第4季最後一集是訪問MC JJ,他是位劇場工作者,也主持全台語的Podcast節目。他在劇場的強項就是台語,能將莎士比亞透過翻譯改編成台語,我也花了些功夫,讓自己的台語可以更流利些,在節目裡有辦法用台語跟他對話。在第1季第1集,我也曾用台語朗讀《等路》中的片段,也算是首尾呼應,我覺得很有意思。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814

吳致良:我印象最深的一集,是訪問作家蔡珠兒那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筆電突然接觸不良,有些聲音沒錄到,我心中一直冒汗。蔡珠兒在她的訪綱上寫滿了筆記,內容紮實且生動,我很擔心沒有錄到,也擔心干擾她的情緒,但最後還是叫停了一次。不過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集節目的層次設計。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853

一開頭,邱大哥先問候蔡珠兒:最近怎麼那麼久沒創作了,而後從身分談起,接著聊她對香港的思念,帶入一些政治議題和離散的哀愁,接著談回香港的食物,探討港台粵閩食物文化的不同,再深入飲食文化和文學,層次非常漂亮。蔡珠兒在錄製結束之後,也稱讚節目精彩的層次設計。


閱讀隨身聽第1至4季主持人邱顯忠

平常我們做平面的報導,一篇文章會不會「中」、流量會不會好,大概是可以預測的——跟標題和時事經常相關。可是Podcast不太一樣,Podcast真的是會養讀者,第一季開播時讀者並沒有很多,後來Podcast大爆發後,讀者真的是翻倍成長,多了非常多。大部分的讀者是直接透過app收聽,無論來賓是誰,收聽率都會有基本的數字,我才發現原來有這樣基本的聽眾在。

邱顯忠:點擊數特別高的集次,有沒有什麼特性?

吳致良:我自己歸納不太出來,一開始我們曾設定找名人或明星來幫忙帶流量,後來發現這個想法不太成立,可能Openbook的讀者就喜歡聽我們談一些比較深入的業內故事。不過可以跟大家分享,近期流量比較好的,是光磊版權的影視版權經紀人林珊珊那集,行人出版的總編周易正那集的收聽率表現也很好。

➤第5季主持人吳家恆,是編輯、譯者、廣播主持人,也是樂評人……


閱讀隨身聽第5季主持人吳家恆

吳家恆:我自己覺得我還是一個「編輯」,我在面對事物的看法、處理的方式,還是以編輯的角度看待。一位編輯手上會有好幾個素材,他得思考怎樣編排,讓素材彼此間發生關聯。這個關聯可能帶有某種意義的指向,比如我今天先放了莫札特,再放了胡麥爾的音樂,聽眾便會好奇:「胡麥爾是誰?」那就可以帶出他與莫札特的師生關係;若莫札特搭配海頓,可能是比較同輩或同一個時代,所以這兩種不同的搭配,就有編輯的概念了。

我最早其實是編音樂書籍。90年代的台灣出版業相當蓬勃,同時也被納入國際規範,盜版不再被允許了,出版量大增後,很多人都進到這個行業。那幾年,台灣出版社引進了不少音樂的翻譯書籍,事後來看,大概也就是那幾年,在數年耕耘後,也飽和了。

對我來說,最先是翻譯,接著是編輯,接下來的選擇變成,沒有音樂書可編了,那要去編什麼?剛好我本身是興趣比較雜的人,所以編人文、歷史,OK,可以嘗試。後來跑去《天下雜誌》,它是財經雜誌,我覺得沒關係,我也算法學院畢業的;後來去了《康健》,那時甫創刊,我覺得也OK,以前高中是自然組的,也摸得上邊。以這樣的路數,開展我的編輯生涯。不過,我覺得音樂書的出版,是特別容易出錯的類別。

邱顯忠:因為它專業嗎?

吳家恆:一方面是因為它專業,二方面是因為它的一般性,因為音樂書在很多的描述上,會傾向於抽象。如果是建築類的書,可能有不少具象的東西,可是音樂一方面較多抽象,二方面它碰觸到的類別有時候非常廣。很多音樂書的作者,知識通常非常廣博,行文旁徵博引,這都會讓譯者的困難度增加。

編輯和譯者的工作經驗是互相幫助的,但老實說現在的工作環境經常無法允許編輯去核對原文,除非你下班自動加班。但做為一個編輯,看看翻譯如何去處理、如何犯錯,都是有幫助的——原來譯者用這招來解決這個問題,那我把它學起來,下次也可用。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8-17 11:17
書評》意念之塚・生命之詩:在川貝母《成為洞穴》中指認無以名狀之物

初見《成為洞穴》時,我對一切都感到不安。封面上那詭異的形體、厚重的黑灰色調、紙張上的孔隙,以及其下包覆著不懷好意的色彩,讓閱讀無法理所當然的開啟。而因習慣使然,我先將書衣摘下,攤開後見到了(後來才知道是)洞穴中最珍貴、最禁忌的生物「惡魔之眼」,並將之安放手邊。由此我開啟了數日的閱讀,一再地、反覆地翻看那51篇文字,以及與文字相應卻又獨立的51幅畫作。

畫作雖然安排在前,但文字先行的讀者如我逕行至黃色區塊開始進入第一篇文字,隨後記下各篇的關鍵字,讀畢亦往前用眼睛分解畫作的細節與顏色系統。

最後我能指認出的,是《成為洞穴》自身已然是一珍獸奇物。

▇未能指認之物

黃色區塊開篇是份指引,明示了由畫作與小說組合而成的102篇作品,是作者為了靠近「未能指認之物」,而需「成為洞穴」的途徑。

「洞穴」之於生命,既是所有的構成物,亦是被排除在構成之外的存在。在川貝母筆下,洞穴是夢、心智、意識、情感、抽象意志,透過記憶、回憶、日記、聲音、味道、氣息等可言說感知之物賦形。這看似在操練古典哲學系統中的本體論或圖示論,既追認宇宙中存在的實體為何(我思故我在),亦為理解不可理解之物(時鐘讓時間有形)。

但「洞穴」的問題不在「形體」,而是精神與思想。

如半男半女多性別的雕像(no. 2)、沒結婚的叔叔(no. 6)都因無法被定義而有如魔物。洞穴(no. 8)有如可租借、假造(no. 13)、瑕疵(no. 7)的身分,就如日記也可以編造(no. 24),海可以虛構(no. 46),語言也可能失去(no. 49)。因此洞穴這個媒介物,或許是為了映照出無形之物,也是51篇文字中最常出現的幾組詞:記憶、情緒與心智。


《成為洞穴》以51篇文字,以及與文字相應卻又獨立的51幅畫作編排呈現於書中

▇記憶之塚

「記憶」是除了「洞穴」以外,在文字中最常出現的詞彙,且其核心並非「留住」,而是「失去」。如司職奪取記憶的鸛(no. 3),因事主反悔、欲留下記憶而慘死;或被湖中生物吸收的記憶,不應被人繼承(no. 15);即使依附在幻覺的記憶,留住人的精神,卻反噬肉身形體(no. 28);而縱使記憶不見、或失憶者(no. 38、40)仍有洞穴。因此洞穴不等於記憶,也非記憶的媒介;記憶亦非為了留下過去或幻覺,而是從失去開始產生意義。

同樣的意涵,就表現在更明白的一句「想抵達詩句的核心」,必先失去語言(no. 49)。積極的讀者定會試圖在文字叢林中追蹤兔子的行跡,似乎若想抵達記憶(己意)的核心,必先失去心智與意念,就如小說中的克勞德醫生與小川先生,在沉睡中才能留在心靈的居所(樂園與山林)。若詩句是從失去語言開始,那麼生命將長於意念之塚。

但無論記憶或意念,在作者構築的文字洞穴中,都得讓位給情感。


no. 3《鶴》(大塊文化提供)


no. 36《生物圖鑑》(大塊文化提供)

▇情感圖鑑化

小說後半開始將「情緒」賦形於「洞穴生物」(no. 27),且讓「情感狀態」等同意念般的存在(no. 32)。川貝母創造出的這些洞穴生物有著圖鑑化的設計(no. 27、36),但小說的想像力並非挹注於形體描繪,而是塑造其個性、情緒,因此我在腦中處理小說文字時並非先將描述圖像化,而是「感覺」這些生物被賦予的情緒連結。悲傷、憤怒、憂鬱、焦慮、恐懼、嫉妒、貪婪等情緒與不同生物的特質個性結合,也經常加上感官(苦味、安靜)特質。

將各篇文字對照畫作,可具體看到作者如何將洞穴生物圖鑑化;透過不斷出現形體、符號、色調,更可以觀察到全書自成一種視覺系統。這樣出色的創造力,讓生物與其對應的情感有了實體觸感,也重新定義各種(負面)情緒的意涵,並指向一座連結各種生物、集體的情感檔案,即「不幸圖書館」(no. 21)。


no. 21《不幸圖書館》(大塊文化提供)

▇脆弱的臉孔

「不幸圖書館」收錄了世界上發生過的各種災難(戰爭、天災、人禍、犯罪、污染),並讓借閱者反思自己的偽善,就如著名的酷兒理論與政治哲學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亦曾透過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面孔」概念來解釋道德權威的問題。面孔就是脆弱性,而領悟他人生命的脆弱之處,正味著領悟生命本身的脆弱不安,面孔因此具有倫理的意義。

巴特勒將脆弱性與非暴力的力量視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政治訴求,但影像與傳播科技,正在取消面孔的倫理,例如在新聞影像中,我們看不到、聽不見悲傷與苦難的聲音。

而我認為從「未能指認之物」、「記憶的核心」、「情感圖鑑」到「不幸圖書館」,川貝母在《成為洞穴》中表現了當下的我們應能共感的一種世界觀、甚至史觀。在這洞穴世界中,日夜黑白的界線消失,生物間的連結不應遵循舊有的、人類主導的系統,形式與實體也不應做為理解事物的準則。

而透過小說中具體但點到為止的權威、戰爭、檔案,圖文反覆試驗的、記憶與情感的辯證、心智與情緒間的拮抗,我們或能朝向一種歷史修正史觀。那是以吞食記憶的蒼蠅男防止災難再度發生,並成為純潔之人(no. 50),也是未能抵達邊界之未來。

縱使在硬體(設計裝幀)與軟體(內容)上的表現兼具,《成為洞穴》帶來的閱讀經驗是無法歸類的。這不止是一本圖文書、奇幻小說、畫冊或紙上展覽,而是一種想像力的操練、思考的反手擰、情緒的清消,也是讓人著迷的魔物。書中每篇文字與每幅畫作都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也因此可以有n次方的讀法,就如書末清楚指認的,那將持續生長的洞穴。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成為洞穴
作者:川貝母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1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川貝母 Inca Pan
成長於屏東滿州,目前專職插畫與小說創作。喜歡以隱喻的方式創作圖像,作品常發表於報紙副刊,亦受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之邀繪製插畫並登上封面。著有短篇故事集《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並入圍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入選九歌《104年小說選》、《106年小說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8-16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