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繪本大師》不受常識束縛的生活:繪本作家五味太郎追求自由的道路

村上春樹是知名作家,也是一位跑者,他在散文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曾談到:「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若非身歷其境,深悟箇中之樂,「寫作」和「跑步」看來都是自討苦吃的行動。但對於至今已發表四百多部作品的五味太郎來說,「創作圖畫書」絕對是他人生的至樂。他的日常生活和創作之間沒有界線,幾乎一天24小時都在創作,生活中湧動著源源不絕的靈感,催促著他快快把它們畫下來,用繪本的形式發表。


(步步出版)

從197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道路》之後,五味太郎以驚人的創作能量,締造了日本繪本史上個人出版數量第一的紀錄,而且至今仍持續前進中。在台灣,他的作品也深受兒童和成人讀者的喜愛,高居所有國外繪本創作者出版量的首位。這位日本繪本界的奇葩,究竟是以什麼樣的魅力風靡讀者?又如何邁向自我修鍊的創作之道呢?

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頒下《終戰詔書》,正式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一週後的8月20日,五味太郎於東京都北多摩郡的調布町出生,在舊時代結束、新社會來臨的交替變動中長大。

因為日文裡「五味」和「垃圾」同音,乍聽到「垃圾太郎」這個名字,總讓人失笑。經常被嘲笑的五味不以為忤,反倒練就成口才伶俐和機敏應對的功夫。他總是能自得其樂,轉個身也許就去看自己養的螞蟻和蜘蛛了——他曾為自己養的兩隻螞蟻取名叫「螞蟻山君」和「螞蟻川君」,還能分辨出牠們各自的臉。


日本圖畫書創作家五味太郎(翻攝自Youtube/福音館書店

五味的父親研究古英語,在大學教授比較語言學,母親是一位擁有文學氣質的優雅女士,兩個姊妹性情溫柔,一家人相處十分和樂。五味家瀰漫著濃厚的「大正浪漫」氛圍,書架擺放著世界美術全集,時時縈繞著古典音樂的旋律,但是小男孩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在他心裡蠢蠢欲動,他的心情如同《海的另一頭》故事中的小女孩,縱有不安和害怕,仍然嚮往著家以外無限繽紛的風景。

1952年,他進入調布町立八雲台小學校就讀,一年級的遠足是到井之頭自然文化園,生平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長頸鹿和大象,讓他非常震撼,尤其是大象巨大的身形和敏感的氣質,一生都深深吸引他。他創作了許多大象書,《我是大象》從象的心情出發,邀請小讀者跨越書的界線,一定要到動物園看真正的大象。《大象去哪兒?》雖是有趣的「找找書」,卻隱藏著他對大象處境的關懷,就連他的第一本俳句集都定名為《象》。


《我是大象》內頁(信誼基金提供)

二年級夏日的某個放學途中,不知道為何,五味跌倒在藍天下的田間小路上,突然興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感,從此以後他開始對恐怖和不可思議的事情特別好奇。他最愛暑假作業的「繪圖日記」,可以從第一天一口氣畫到暑假結束日,盡情發揮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能預知暑假中尚未發生的精彩事件。小小的繪圖日記,展現了他把畫畫當成遊戲的心情。

他積極想建構自己的世界,於是著手在院子裡挖一個和自己身高一樣深的洞,日日默默進行,並偷偷觀察周遭人們的反應。直到形狀完美的洞終於現身,這時媽媽才將他製造出來的垃圾處理掉,並買了一輛腳踏車給他,這個三年級的小學生,終於可以名正言順、海闊天空進行他的偉大探險了!

在散文集《時時少年時》中,五味記述了他無拘無束的兒少時光,整個世界都是他的遊戲場。他對「工作中的人」百看不厭,販夫走卒的眾生相更讓他著迷。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曾說:「自我實現的萌芽,時常是以惡的型態顯現的。」五味的調皮搗蛋是日常,在墓園裡假扮忍者、搭電車時模仿擾亂司機,還曾經為了收集棒球卡,到柑仔店順手牽羊,處處留下頑童快樂的足跡。

他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提到:「少年的工作是觀看。只有這個工作。雖然也會感覺、思考、設計、嘗試,但那些終究是副業,本業就只是觀看。」在那些表面看似「惡童」的頑皮行徑中,五味透過他細膩用心的體察眼光,帶我們窺見已然消逝的昭和時代人情。而這些豐富的生活經驗,也為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化育為日後無窮的創造力。


(翻攝自Youtube/OLFA

六年的中學生涯,五味都在私立桐朋中學校度過。入學考試時,他在面試官前做了完美的倒立動作,得以進入體操部。他特別熱衷單槓,享受宇宙圍繞著自己旋轉的快感。得到東京初中體操賽第三名之後,五味更以1964年東京奧運會為目標,然而因為過度練習造成膝蓋受傷,不得不退出。頓失人生方向的十三歲慘淡青春,改為流連於爵士樂、落語和歌舞伎的演出。

他和高中同學想成立歌舞伎研究會,但未得到學校的批准,於是三人在學園祭上獨立表演。他手繪的宣傳海報非常吸睛,連其他社團都來向他下訂單。他針對不同社團的屬性分別做出別具特色的設計,結果大受歡迎,他彩繪的歌舞伎屏風也得到熱烈的讚美。不過此時的五味對學校制式的美術課一點也不感興趣,也沒有要以畫畫為人生目標的意識。

他寧可窩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喫茶店看書。達爾文和今西錦司的進化論,數學家吉田洋一《零的發現》,時實利彥《腦之話》,芥川龍之介、泉鏡花、石川啄木的小說,北原白秋的詩集,松尾芭蕉和與謝蕪村的俳句……他不分體裁的在書海垂釣,如同和作者面對面傾心交談。受到父親喜愛文學的影響,五味也看莎士比亞、狄更斯和海明威的作品,父親建議他:「那些都是翻譯的,或許你應該試著看原著。」

父親對他的影響,要到五味年紀很大的時候才明瞭。他一直以為父母開明的教養是理所當然的,後來才知道自己多麼幸運,擁有非常特別的父母,讓他享有全然自由的成長空間。

他的父親從不因自己是個學者,便輕慢的對待孩子的發問,他總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並誠心回應。有一次五味闖了禍,警察找上門,當別的小孩被父母厲聲責罵時,他的父親只平靜的問他:「你真的覺得這樣有趣嗎?」五味回答:「是的,我不是白癡。」父親就不再追問了。

父親的另一個身教是「語言的感受力」。從1985年起,五味以4年的時間創作了10部《語言圖鑑》。他的辭書一點也不枯燥乏味,簡明幽默的圖畫結合了獨特的觀點,向孩子展示各種詞類的精妙,動詞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動物的世界變得栩栩如生,懂得用正確的語詞來描述和形容事物,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語言圖鑑-各式各樣的名字》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語言圖鑑-有趣的形容詞》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五味還蒐集了生活中所見的符號,配合巧思,創作了與眾不同的字母書《ABC圖畫書》,讓孩子從有趣的圖畫場景中觀察,啟發對英文的興趣。另外一本《漢字圖畫書》,包含了122個常用漢字,每個漢字都用圖畫來展現含意、對比或聯繫的關係。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曾問五味最喜歡哪一個漢字?他說:「氣」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字。

他總是生氣蓬勃,從不停下腳步。高二暑假,學長邀他搭貨客輪去菲律賓旅行,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出國。等到9月中航行歸來,他已經耽誤了申請私立大學的時間,於是他暫時以東京藝術大學為目標,開始練習石膏像素描。但就在應試的途中,他興起了「我要畫給誰看?」的疑問,沮喪感頓生,因此沒有通過考試。

連高中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他去了木偶劇團、模型製作工廠、油漆塗裝業和夜間工程從事勞動,所有的時間都在打工,然後在18歲生日那天取得駕照,買下人生中第一輛二手車,再次擴大行動範圍。五味曾細數他熱愛的物件有哪些,第一樣就是「車子」。自駕的速度和跨越帶給他快感,至今他已換過將近30輛車。

就連對繪本的理念,他都是用「開車去兜風旅行」來比喻:創作繪本的人,就好像駕駛員,要以開朗的心境,在輕鬆的氣氛中行進,帶著乘客尋找新風景。駕駛員還要有達到目的地的技術,那就是敏銳的感覺和專注的精神,才可以快快樂樂把車子開進更美好的圖畫書風景裡。就像《巴士到站了》,單純簡約的圖文敘事,五味卻帶著我們,一起踏上了一趟濃縮人生百態的公車之旅。


《巴士到站了》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從加拿大和紐約遊歷歸來,五味終於在1965年進入「桑澤設計研究所」的夜間部就讀。這所日本最早的私立設計學校,是由桑澤洋子創設,有「東方包浩斯」之稱。白天五味和朋友開車經營一家移動花店,晚上夜課結束後,就和同學到咖啡館高談闊論,對設計理論進行腦力激盪。

經由友人的介紹,五味到真鍋博工作室接案工作,結識了同齡的林明子,兩人一起負責執行大阪萬國博覽會中「三菱未來館」的企劃案。五味和林明子兩人無論是個性或畫風皆大異其趣,卻成為互相砥礪的摯友。林明子曾說:「生活中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他肯定人生,積極樂觀,每次和他談話,都讓我好像又回到年輕的時候。」他們兩人也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在同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因為不堪繁重的工作,五味的身心出現了輕微的病症,於是辭退事務所的工作。小時候沒讀過什麼繪本的五味,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栗津潔的《圓圓國王》,還有以谷川俊太郎的文章來創作的照片繪本《杯子》,當下決定也要嘗試創作繪本。當時他白天不想出門,半夜就開始畫圖,盡情摸索各種畫具和媒材的效果,因而養成了50年來,在夜間工作的習慣。當讀者睡著時,他在黑夜中揮灑彩筆和創意,當黎明來臨,嶄新的五味作品就誕生了。

他拿著自己的作品向福音館的編輯毛遂自薦,但因為是探討哲學問題的「為什麼禿鷹是禿鷹?」,編輯以「過於沉重灰暗,不適合童書」為由,打了回票。隔天編輯建議他為「科學之友」雜誌第50號創作新書,1973年,奠定五味個人風格的出道作《道路》出版,為他展開繪本之旅的一路繁花勝景,預示著他未來的人生和創作。


《道路》內頁(步步出版提供)

這本書裡的小男孩就是五味的化身,以最純粹的心和最專注的眼,一路從童年走來。在這本書中,已可以看見五味鮮明風格的雛型:簡單樸拙的線條、飽滿且不受限的色彩配置,以及變化豐富的構圖,再搭配簡單有韻律的語句,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五味流」。

五味是個資深的漫遊者,個子很小,卻以巨人之姿,昂首闊步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道路上,引領著讀者和世界連結在一起。包括《兔子先生去散步》、《一起去散步》,他一再邀請讀者同行和對話,究竟他《要到哪裡去呢?》。


《兔子先生去散步》內頁(信誼基金提供)

在不斷嘗試新事物,思考圖書的媒介和圖畫書的形式之後,五味創造了一種以繪畫來展開故事的方法。《春天來了》是一次高妙的視覺創意實驗,清新的圖像和詩意的文字各自講述一條線索,卻又水乳交融,在描摹四季的變化中,帶出自然萬物成長的主題。與當時以文字故事夾帶插圖的繪本製作不同,五味是把「兒童書」變成「真正的圖畫書」的先驅。

他自稱是個「圖畫書癮」,創作圖畫書是最偉大的遊戲,讓他永遠不覺得厭倦,也是最能表現他所思所想的載體。他畫畫是為了創作出能傳達意念的繪本,不光是為了畫而畫而已。他不希望讀者以欣賞繪畫的方式來看作品,而是希望他們能讀出圖畫裡流露的故事,所以他故意不把圖畫得太漂亮,免得讀者就只看畫了。


《春天來了》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五味十分注意幼兒視覺形象的營造,常使用兒童喜愛的暖色系和鮮明的顏色,善用對比的色調,並輔以適時的留白,使主題鮮明突出。至於他為什麼總是使用彩色墨水畫畫呢?那是因為彩色墨水是最能跟得上他靈感速度的媒材。有一次他在洗澡的時候,突然咕嚕冒出一個點子,於是他毫不猶豫的立刻繪製,創下5個小時完成一本書的紀錄,而且他非常有自信這本依然是傑作。

《小金魚逃走了》是五味最暢銷的作品,銷售超過300萬冊;《大家來大便》則有16種語言譯本。他的書暢行世界三十多國,包羅萬象的題材和富含童趣的畫風,無論是故事書、遊戲書、找找書、認知書……莫不受到孩子們熱烈的擁抱。但五味說,他在創作時並不會考慮孩子,反而迫切的想要拿掉「童書」的框架。因為大人和小孩是完全平等的,他並沒有試圖透過書教導孩子什麼,只要能從中感受快樂就好。


《小金魚逃走了》內頁(信誼基金提供)

繪本《小金魚逃走了》改製為動態影像,別有一番趣味。

他還認為他的書不適合「大聲朗讀」,在讀者詮釋間產生噪音,是一種對圖的浪費。他主張交由孩子自己從觀看圖畫中,慢慢去發現和體悟。

受到工業設計專業訓練的影響,五味非常看重繪本做為物品本身的魅力,他不斷為繪本做「減法」,將形式淬鍊至單純明快,最終揭示了複雜事物的本質。如同《鯨魚!》這本書,唯有靜觀的純真之眼,才能洞察事實的真相。

五味不只用繪本來思考人生的問題,他對兒童教育也有顛覆傳統的獨到看法。他寫的《大人問題》,直指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大人」,身邊很多人在討論有關孩子的話題,卻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實的存在。全書金句連發,雖然打臉成人,讓人讀來不時捏把冷汗,卻也對他直率而精闢的見解折服。


(福音館書店提供)

孩子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大人卻總愛對小孩指手畫腳,那些對孩子的擔心、不安和沒自信,根本就是大人自己的心理投射。孩子並不是事事需要父母,而是需要能傾聽和交流的大人。如果一個小孩成天打電動,那是因為還沒找到更有趣的事,像他自己,也曾經沉迷於打麻將,他的兩個女兒從高中輟學,但日後找到興趣所在,依然會長成出色的大人。

在《為了健康的腦袋和聰明的身體》書中,五味繼續為孩子發聲,鼓勵小孩要自己思考,為自己的未來發言。自去(2020)年大疫突發之後,他也屢次在演講中談到,現在我們生活環境變化的速度,比疫前更加快速,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無法完全掌控,因此感知變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要保有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生存下去的勇氣和能力。

世界雖然無序,但也會帶來新的機會,每一條路都有風險,《遇到選擇時,你會怎麼做?》又《怎麼做才對?》呢?五味對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提出大哉問,用幽默的角度改變看事情的視角。近來因為停課無法去學校,那不正是不愛上學的小孩,拿回自主學習權的大好時機嗎?可以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從此過著不受常識束縛的生活。

對五味來說,「大人」和「小孩」只是兩個詞語,從出生開始,他就一直在做「五味太郎」,從未有過自己是小孩或大人這種身分意識,只有政府做人口普查時,才不得不被歸為高齡老人。年紀束縛不了他,他每日忙著畫圖、寫俳句、讀馬奎斯小說、製陶、做雕塑、設計衣服、寫歌詞、做動畫、打網球、為西武棒球隊加油、和學者討論哲學和宗教、練習大提琴……

五味始終快意瀟灑的走在追求心靈自由的道路上。這個世界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等著他去冒險,待他歷險歸來,他會把寶物放進繪本中,再一次為我們帶來開卷驚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巴代》書房隨想

趁著我伸懶腰,老婆大人帶了塊抹布與撢子進了書房。一天之中她總有一次會利用我疲倦、伸懶腰、打哈欠的時候,進書房並趕我出去動一動、喝水、吃點心,她便利用這個時間,拖個地板或擦擦我書櫃的灰塵。住公寓五樓,喜歡自然空氣流動的我們,自然經常是開著窗戶的,儘管隔著紗窗但免不了這裡灰那裡塵的,稍微久一點不整理就要積塵。

「我勤快點,一天處理一次,應該不影響你工作的。」老婆說。

這是她持家的原則,每天做一點,上完街買菜回來,吃過早餐,晾完衣服收拾完廚房,就這裡清一清那裏掃一掃,然後閱讀寫字。不出遠門或外出處理其他事的日子,我窩居在書房消化資料、寫字,屋子的其他空間都讓給了她,這是我們的日常。

「稿子什麼時候給人家?」她總是在幾分鐘摸摸擦擦後,離開書房時問一句,再把書房還給我。

一門一窗的四坪小書房,空間不算太充裕。擺上了桌椅、矮櫃子、攝影器材乾燥箱,能作為書櫃的空間,也就只有一面半的牆面。當年搬進來時,我們特別要求裝潢師傅訂製厚一尺半,高度要頂到樑下的書櫃。這樣子,每一層的架上裡外可以擠下內外兩排的書籍,就相當於三面牆儲書量。

另外,客房以及女兒房間也各有一面牆的書,家裡的書本數量不能算多,比起很多學者研究室來說可能不值一哂,但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應該算是很大的數量了。而這些已經扣掉送到部落「閱讀空間」去了的,女兒們兒童時期的許多童書、套書。這些所剩下的書籍,要維持不塵不潮也需要下點功夫。

我常在寫作歇息時,習慣性望望窗外綠色植栽,最後將視線留在眼前書櫃上。18個置書層裡,正對面的那一層外排書籍,書背上一律顯明著「巴代」兩字,那是我小說創作、論文、主編的書籍以及我的小說外譯本。另外,我購買的工具書、參考書大致佔據了兩層,總數約是我家書籍量的六分之一,其餘的都是兩個女兒以及老婆大人的用書。

其中女兒的書最大宗,她們喜歡閱讀,也捨得買書,大女兒逛個書展就五、六千元的採購,平常上街一本兩本的買,還好小女兒很早就改成電子書,這幾年她們都在國外工作過日子,我家的書櫃暫時少了增加書籍的壓力。

我常有種想像,想像自己一定是充滿書卷氣,氣質一定也是華美出眾。但後來的某一天,我看著書櫃,忍不住傻笑了,我忽然清楚地意識到:我其實沒有那麼愛書如癡,成年以後甚至也沒有那麼愛閱讀。

別懷疑,這話確實出自於我這麼一個六旬、卻不甘寂寞地去修研博士班學程,且近15年內擁有14本出版書的長篇小說作家嘴裡的自我招供。這個「後來」是非常晚近的事,也就這兩三年我開始像個老人常陷落在過去記憶,並有意識的審視自己行誼的一些體悟;而接下來的「其實」,也就只是驚醒於自己常常不自覺地「以為」。

這個以為,基本上是建立在演說場上自己常掛上口的話:「在那之前,你必須大量閱讀與思考,才有可能反芻出一部分成為文章。這也是一個作家可持續產出文章所需的先備儲量。」

我在很多場合述及閱讀與寫作關係時,常常這麼說,堅定近乎固執。於是,不少朋友毫不懷疑的認定我是個勤閱讀,藏書豐富甚至嗜書如命的作家。以至於,時間久了,我也常錯覺自己是處於那個狀況,不自覺想像是個讀書人,是個書生。

然而,我得誠懇的說,這只是錯覺,是別人的,甚至是我自己的錯覺。現在,您知道了吧,我其實只有這麼點書,不多。這樣吧,新冠疫情嚴重的這個時候,容我說幾個影響我閱讀習慣、興趣以及志向的事件與書籍,您便能了解我說的話確實誠懇實在。

我的成長過程確實有幾段沉浸在閱讀,花大量時間閱讀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小開始識字一直到國中一年級下學期,我像個螞蟻,不挑食地閱讀,有啥就讀啥。成長於部落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的童年,家庭提供閱讀是不可能的,還好有學校的圖書箱,部落有外省伯伯的租書店,在外工作求學的長輩、兄長也經常帶些讀本回來。

這樣不挑食地沉迷閱讀其實也沒甚麼大道理,大抵就是因為身體不好加上家長管得嚴,無法放野,而家裡窮物質條件不好,閱讀可以大大減低了欲求;加上我一直不安分的想像力,我需要更大更不同的世界觀,而這,也只有閱讀可以滿足。但國中一年級下學期的一件事,毀了這些。

某天,我在學校附近的租書店借到了一本大人看的《三國演義》(非古典版),盡管這個之前我看過給青少年看的版本與漫畫,書裡的故事都熟捻,但寫給大人看的《三國演義》還是讓我欲罷不能。我利用下課的時間,甚至上課鐘響老師還沒進門前流連在章節中。這事,被從後門進教室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他抽起了我手上的書,要我站起來並用書背狠狠地敲了三下我的額頭。我眼不眨,目不瞬,直挺挺地站著看著他,不吭聲的強烈抗議。

他是我們這個年級兩個升學班之一的導師,因為我第一學期的成績出眾,他想調我去他班上,我婉拒了,而另一個很想考好高中的平地同學去了他班上。他說我不讀書卻只肯花精神在這種沒有用的閒書。我覺得他是在報復、發洩,我甚至對老師這個職業產生了輕蔑,我不願意國中畢業被逼著考師專當老師。從此,我放棄學業,甚至連閱讀也放棄了,成天跟著不同群組的平地同學打轉,看他們抽菸、打架、追女生、偷窺老師的底褲。

第二個階段有持續且大量的閱讀,大致延續了三年,那是高中階段,我選擇就讀中正預校。因為薪水很少,家裡也沒能力支援,所以週日休假幾乎選擇留校。學校有供應餐食,可以運動,還可以調出一整個下午或上午窩在有圖書的文康中心,閱讀當時國防部政戰部門出版的一系列書籍,讓我有機會接觸包括老莊列等中國歷代的一些經典,也完整拜讀軍中作家、作品,以及60、70年代出色且「健康」的文藝作品。

這個階段對我很重要,因為,高中生成長階段不可避免的心理狀態,由於閱讀,讓我少了迷惘、困惑,始終向著正面與積極的方向,自信與充實的迎接每一天。此後進入陸軍官校,沒有沉浸或逃避的第三階段閱讀了,我專注的要成為一個武將或者武夫。

73年畢業任官,輾轉幾個單位,而後到大學任軍訓教官,去讀研究所,任大學兼任講師,要讀很多書,備許多資料,但都已經不是純粹的閱讀作品。這麼多年來儘管也訂閱了幾份重要的文學、自然、地理、科學雜誌,也間歇拜讀當代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但閱讀總是零星。我從來沒有習慣在隨身袋子裡擺上一本書,閒時,興頭來時能翻閱清心,更多的時候,我自己是處在天馬行空的幻想或者空著腦袋打發時間。

所以,看起來,我閱讀是有特定需求的時空,不能算是典型的讀書人,愛書成癡,閱讀成癮。然而曾經在無可如何的人生階段有過大量且沉浸的閱讀經驗,讓我在創作上得到了相當大的回饋。1999年第一次寫小小說便上手;2000年第一次寫萬字的短篇小說一提筆便得獎、連載;2006年第一次寫長篇出版時得到大獎。這麼順風順手的背後,離不開那些時期,以及後來間間斷斷的閱讀。

但若要問我什麼書影響我最深,我會回答是孫大川先生的《久久酒一次》。他提到了原住民瀕臨死亡的黃昏窘境,「無論從文化、歷史或現實空間來說,我們無法不面對由黃昏慢慢步入黑夜之民族處境。」這醍醐灌頂的,強烈敲醒著我的民族意識,以至於我選擇面對民族文化、歷史的素材寫長篇小說。

「又發呆啦?這回想到什麼?」老婆端了一杯木瓜牛奶進書房。

「我像個讀書人嗎?」

「剛認識你的時候,的確是,皮膚黑歸黑,整個人充滿書卷氣。」

老婆沒繼續說她這些年常講的事,說她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老覺得睡錯人了,她不記得她嫁給一個搬運工,那般的橫肉與苦力。


巴代
Badai,卑南族Damalagaw(大巴六九)部落裔。部落文史工作者、專職寫作。曾獲山海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吳三連獎、全球星雲文學歷史小說獎、高雄文藝獎。著作有研究專書《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短篇小說集《薑路》;長篇小說《笛鸛》、《斯卡羅人》、《走過》、《馬鐵路》、《白鹿之愛》、《巫旅》、《最後的女王》、《暗礁》、《浪濤》、《野韻》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巴代(部落文史工作者、作家)
2021-08-05 12:00
OB短評》#327 跨境尋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農村、童玩、青草巷,我從亞馬遜森林回來,追憶台灣鄉土植物的時光
胖胖樹(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胖胖樹繼續擴充關於植物的看家本領,這回把焦點放在移民來台灣欣欣向榮的拉丁美洲原生植物。有趣的是,這些植物歸化台灣有點太過悠久,以至竟然已經有「懷舊」的形象。胖胖樹進出於文獻與實物間,以豐富的知識、紮實的考證,理清了這些熟悉親暱的植物身世。而萬里尋根的植物旅行記,既讓我們以植物的視野穿越到遙遠的南美洲,也能讀到作者對於植物的澎湃熱切愛意。這本在材料上穿梭古今、腳步縱橫四方所完成的植物誌,在流暢清晰引人入勝的文字間,拉出了植物文化史、知識史,乃至全球史,讀來親切、享受又痛快。【內容簡介

喔!臺味原來如此

潤餅裡包什麼,透露你的身世!20種常民小吃的跨境尋跡與風味探索
陳靜宜著,麥浩斯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延續對華人世界飲食的關注,追尋20種台灣常見小吃的親朋好友。文字簡練明晰,版面圖文並茂,成就了視覺上的色香味俱全。作者對照並舉東亞地區雷同的小吃,雖然類似並不等於尋得根源,但仍拉開了理解台灣小吃的視野。穿梭於這些小吃之間的足跡,旅程中與食物及製作食物的「人」的交流,都充滿了豐厚的情意,讓這部具有飲食比較史格局的考察與寫作,於資訊整理或事物紀源之外,更具有人性和人文意涵。【內容簡介

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

Min Kamp 1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著,林後譯,木馬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益  
叨叨絮絮又繁繁瑣瑣的家族敘事,卻用了希特勒的名著當書名,作者分明是要來挑釁的!主題明確、行文簡潔、起承轉合、收在餘韻……這些寫作課程中的金科玉律,全被當成垃圾,凌空一拋,隨著少女的祈禱遠去。光是這樣的膽識,你就得佇足翻翻看,感受一下來自挪威的美學撞擊——其實還挺反IKEA的。【內容簡介

克拉拉與太陽

Klara and the Sun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著,林宏濤譯,商周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石黑一雄的科幻,沒那麼科,也沒那麼幻,因為他在意的始終是人情,尤其是人情裡的微血管,看它們怎麼分佈,又怎麼進行氧氣與廢氣的交換。於是克拉拉這位朋友型robot被設計成最人類的類人物,好奇,純真,渴愛,最後自然也只能淪落為廢棄回收物件,然而她還是記得太陽的好,人類的善。在踏入AI遍在的未來之前,建議先接種這一劑石黑式悵然的疫苗,多少可以緩解一些生而為人的原罪感。【內容簡介

搖擺時代

Swing Time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著,黃意然譯,大塊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莎娣.史密斯其實也沒那麼後現代,她鍾情的還是某種飄忽的人生觀,既然生無可戀又百無聊賴,不如跟著音樂搖擺,直到沒有音樂,依然可以載浮載沉,搖擺過這個鳥事不斷的人生。不變的是她煞有介事的鋪陳功力,半個局外人的眼亮心明,哪裡都不是歸宿,不如就活在當下,處處為家。【內容簡介

羊之歌

加藤周一自傳
羊の歌—わが回想、続
加藤周一著,翁家慧譯,麥田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加藤周一這位昭和時代的知識奇葩,下筆果然氣場強大,看人看事有本業醫生的解剖感,單刀直入,不挖出病灶絕不罷休,哪怕只是一粒小小的息肉。然而也不至於惡形惡狀,甚至還有些溫柔敦厚,以羊自況,有自嘲自知之明。背景中高速發展的日本,興興轟轟,煙花不斷,未免也太像《進擊的巨人》動畫主題曲〈僕の戦争〉了。【內容簡介

有貓的日常

じじ猫くらし
ふじひと著,Shion譯,尖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以老貓日常為主題的圖文書,雖是透過人類的眼光,但全書呈現人與動物間溫厚的關係,作者細緻的觀察與可愛的奴性,老貓生命的凋零與小脾氣,兩者間的相互陪伴與緊密連結,讓創作成為生命與情感的容器,實體化到讀者眼前。一如書名實實在在地召喚閱讀期待,每則漫畫都有被貓填滿的日常生活,正因為日常所以共感,又因為共感所以療癒。【內容簡介

萬物宇宙史:創世

ALPHA… directions
延斯.哈德(Jens Harder)著/繪,杜蘊慧、梅苃芢譯,大塊文化,15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益  
這本漫畫大歷史畫得磅礴、密集、狂亂,頗有幫第一次轉世為地球人的外星靈一本灌頂的野心。不時穿插時序錯亂的文化史圖說,彩蛋意味濃厚,讓讀者在進化快轉的高速下載中,也可以停下來喘口氣,想一想玄機何在。【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