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公民書區「讀字便利店」,2022台北國際書展再次華麗現身。叮咚,我要一本書!
還記得去(2021)年全台唯一書展「讀字公民書展」嗎?當時因應疫情,向來在年節前後舉辦的台北國際書展第二度停辦,而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非政府組織NGO將原「讀字公民書展」移至松山文創園區。今年台北國際書展訂於6月開展,讀字公民書展再次填補台北國際書展的年後空檔,2月9日起一連6天,在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舉辦書展「讀字便利店」。
獨立出版聯盟祕書長劉霽提到:「去年書展停辦,所以我們這三個單位就自己出來辦。今年比較特別,台北國際書展頭一次決定在年中舉辦,所以倒過來,變成我們先辦獨立展覽,再參與台北國際書展。」因考量補助經費不一定年年都有,讀字公民書展首次嘗試將展區模組化,希望未來可以重複利用精心構思的陳設,移到不同縣市舉辦。
集思廣益後,讀字公民書展以「便利商店」為設計主概念。如同台北街口超商內的陳設與商品,走到花蓮玉里仍可以有相同體驗,希望過往讀字書展給予讀者的溫暖、陪伴甚至新奇驚艷,可以透過模組化的「讀字便利店」,未來也走進台灣不同縣市。
將書從制式書架搬到不同環境,讓冰櫃裡打開有書,關東煮鍋裡也有書,使書無處不在。希望在疫情時代,扮演巷口招牌永不熄滅的 「讀字便利店」。

除了三個主要的主辦單位外,讀字公民書展也邀集大塊文化、時報出版、書林出版、字花・水煮魚文化(香港)、亮光文創(香港)、樂天Kobo電子書、Readmoo讀墨電子書一同參與,將舉行50多場講座、工作坊,網羅作家、書店經營者、NGO參與者等分享自身經驗,從每日中午至晚上8點輪番上陣。
▇充滿人情味的柑仔店
「柑仔店」由今年改名為「讀力公民行動」的NGO組織推出。召集人楊書瑋提到:「其實NGO涵蓋的範圍很廣,非政府組織都是NGO,我們的本質是社會運動參與團體,用NGO這個名稱好像會稀釋掉倡議的成分,所以今年我們決議後改名,加入閱『讀』與『力』量,希望加深作為倡議團體的角色。」
「出版可深入看見倡議的多元樣貌。」楊書瑋認為,提出數據或推舉專家是政府面對議題的方式,而「引援個案經驗」則是倡議團體「草根專業」的特色。很多人都以為倡議只是罵政府,其實倡議的方式與內涵很多元。因此,在「柑仔店」裡可以看到各種正在發生的社會議題與出版品。在本展中,讀力公民行動在店門口特設打卡點,迎接參與者前來,並有兩台扭蛋機提供特色祈福籤詩與貼紙。NGO組織絞盡腦汁將各團體的名稱、議題融入籤詩,希望所有前來的讀者可以拿到專屬自己的新年祝福。
「讀者可以看看今年的自己跟哪個議題比較有緣,並歡迎與會場的工作人員聊聊這些議題,更加了解我們。」楊書瑋表示。


▇陪伴心靈、解決問題的萬用藥房
展區中的「藥房」,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負責,「大家會想到『藥局』,通常是因為身體不舒適,也可能是希望找到陪伴,我們覺得書或許也有類似的功能。實用書解決眼下問題、運動旅行類提供對未來的想像,調劑保健心靈,文學則提供撫慰。」協會常務理事鍾尚樺表示。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也計畫從圖書的本質、商業與政策著手,舉辦「台灣診斷「書」系列工作坊」診斷台灣書業的健康問題。 系列工作坊將從「書究竟是文化還是商品」開始討論,暢談「書價是怎麼鍊成的」,分析書業,廣納讀者意見 ,一同思考「新書售價規範」,並計劃在未來持續研究,提出更詳細的分析報告。
鍾尚樺表示:「過往我們比較多在和民眾討論什麼是獨立書店?但這兩三年碰到疫情,社會經濟產生極大轉變,書店也不例外,許多人開始追問書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真的有需要這些空間嗎?」疫情下許多實體店面結束營業,書店也不例外,但每個月仍有許多書店成立,只是不再專營賣書,而將主力放在營運民宿、餐飲等。
「從歷史來看,每次新的政經社會樣態出現,書店的樣貌也就會改變,我們現在就在這個時間點。」鍾尚樺提到,這樣的改變也有賴讀者參與。書店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更需要轉型;讀者也不應是被教育的對象,而是夥伴。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希望透過本次書展,大量與讀者互動並收集意見,讓讀者更了解書店在做什麼,也讓書店同業了解讀者的需求,邀讀者參與書店的未來轉型。



▇ Youtube頻道「讀力公民課」,20集免費課程將陸續上線
台灣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讀力公民行動這三個單位已合作多年,默契十足,儘管各自組織的單位皆有不同特色與風格,仍可一起合作完成更多事。劉霽指出,「讀字公民書展」將不再只是書展,已開始進行品牌運營,一起計畫做更多事。
Youtube頻道「讀力公民課」,將上架20集免費影片課程,邀請出版人教授出版基本功如:企劃、設計、印刷、寫書介、通路上架等。亦有專業人士談書店經營,有議題思辨,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透過倡議,進行社會溝通。
「讀字便利店」預計6月台北國際書展期間進行擴充,並於下半年移動到各個城市與讀者互動。


▇策展人真心話➤獨立出版聯盟祕書長/一人出版社社長 劉霽 感謝讀者長期的陪伴,讓讀字公民慢慢茁壯,希望今年能繼續支持讓我們能有更新的嘗試與發展。疫情造成出版業滿艱困的,大家都很辛苦。雖然疫情再起,但我們不會放棄機會。過往春節後都是台北書展花紅包的時間,這次台北書展延後,我們也補上這個空缺,讓大家有機會花紅包。(笑) 未來台北書展我們也會再升級呈現,所以不管年初還是暑假,都請多多支持。 ![]() ➤讀力公民行動召集人/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副祕書長 楊書瑋 「草根專業」是讀力公民行動的特色。很多的人情味、人與人交流關懷,就像以前的柑仔店。 出版其實就是倡議團體的本質,從早期黨外運動時期開始,倡議團體就是透過出版來讓社會大眾了解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事。這個優美的傳統一直保持到現在,我們還是透過出版與社會大眾不斷地交流溝通,歡迎大家來我們讀力公民行動團體看看聊聊。 ![]()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三餘書店店長 鍾尚樺 讀者是我們珍貴的夥伴。這次活動將不會只辦一次,理想上希望繼續在全台舉辦。從過往的1111事件中,我了解到與讀者對話的重要性,希望可以透過展覽與活動接觸更多民眾,讓讀者更了解書店這個行業,也讓我們書店更了解讀者的需求。我相信這次展覽對書店業未來有實質幫助。 ![]() |
▇讀字藥局 活動表















OB短評》#351 活絡氣血情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
一起吃飯,不見不散!
朱全斌著,Croter繪,天下雜誌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樂
作者回身細數自己與飲食的諸般因緣,除了飲食的多樣風貌、細部肌理,也引我們踏入一段時光之流,其中閃爍晶亮的是故事、人情、風土、人生,而飲食是為集合名詞。做為不可或缺的舉動,在飲與食間,食物的溫度與人的溫度交融,熱氣氤氳,杯觥流影間,活絡了氣血情感。【內容簡介➤】
●法國美食史
行家知識與風土認證
Savoir-faire : a history of food in France.
瑪莉安.泰本(Maryann Tebben)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19世紀末以降,現代民族國家形式確立後,也催生了各種民族文化的「發明」。讀者現在已能辨明各國代表性的飲食文化是近代的產物,但此書跳過前述命題,直接展現法國的代表性飲食文化如何在物質、敘事、藝術等各層次發展而來。一國的美食象徵,絕非在一處鄉土、一方廚灶之地煉成,而是搭載一段神話、一篇文學經典、一部電影,流傳並想像,也持續變化中。【內容簡介➤】
●成分迷思
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Ingredients: The Strange Chemistry of What We Put in Us and on Us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著, 甘錫安譯,行路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健康飲食漫天飛舞,早已自成一系都市傳說,這本志在破解各種飲食迷思的眉眉角角,不詆毀,不背書,倒可以當成沒有期限的假新聞疫苗。雖然專有名詞不少,不過幽默的行文配上手繪插圖,調性輕巧,有助於緩解食安焦慮。決定性的亮點是「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的正念態度,不過量都OK,果然才是吃的王道。【內容簡介➤】
●沙漏之家
楊瀅靜著,聯合文學,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將敘事力道與象徵集中於拆解「家」和「親密關係」,全書主題鮮明且13篇讀來未有重複感,非常好看。在調性冷謐的各篇小說中,「家/庭」、「情感」、「身體」這些原本帶有歸屬棲居功能的媒介都廢墟化後,居中之「人」有得也隨之傾頹,但也有不少角色不將廢墟視為終點,而是開始,並由此重新定義上列各組歸屬之地。【內容簡介➤】
●身體
給擁有者的説明書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
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著,沈台訓譯,啟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非醫學科學專業的作者,從以國家為單位的大不列顛、寫到以身體單一器官為單位的科普書,展現令人難以理解的博學與知識轉述能力,不僅為身體各部位器官提供科學性的理解與知識,甚至更新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觀。作者在導言中指出,人類身體的成分組成其實與一落灰塵無異,但那些化學元素是如何聚集成你我?又如何形成「生命」?在知識外帶出超越科學的思辨。【內容簡介➤】
●妖怪、變婆與婚姻
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
Monsters, Sax Biinv, and Marriage: Witchcraft Accusat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顏芳姿著,三民書局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進入中國西南侗族生活領域,尋訪巫術故事,使我們得以一窺神祕巫術的面貌。由此展開的異域風景並沒有停滯在獵奇,作者拾起「指控」以開啟關鍵之鑰,描摹巫術與人的身分、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解明巫術的運作機制。作者也談到自己身為外來者,如何一步步從被疑拒到獲得接納。這是珍貴的調查軌跡,也呼應了「指控」的氣息。【內容簡介➤】
●日本與東亞的帝國轉型
臺灣出兵與日本帝國主義之萌芽
Transforming Empire in Japan and East Asia: The Taiwan Expedition and the Birth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羅伯特.埃斯基爾森(Robert Eskildsen)著,林欣宜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61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本書討論日本如何有意識地變身成為西式帝國主義在東亞的變異巨獸,其中,日方稱為「臺灣出兵」的牡丹社事件被認為是啟動它的開關。作者透過勾勒「出兵」,使隱於行動背後的「殖民」——即帝國主義的表徵意圖浮顯。作者除了梳理一件影響東亞局勢的事件細部的事態發展,更重要的是,撥雲見日地為我們指出日本政治體質在吸收西式養分後的轉化,而這隻哥吉拉的出擊,也間接促使東亞諸帝國的質變。【內容簡介➤】
●梅克爾總理時代
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Die Kanzlerin:Portrat Einer Epoche
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著,張守慧、周欣、楊燕詒、張翠蘚、李俞德譯,遠流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許多國家級元首、政治人物的傳記中,此書有著十分特別的寫法,不是以流水編年式的敘事構成,而是將梅克爾當作故事主角,以帶有文學性的行文修辭建構主角的性格、經歷、轉變,許多篇章都如小說般引人入勝。作為歐洲少見、執政長達16年的女性總理,梅克爾的經歷當然亦反映了性別與政治間的微妙關係,也重寫了現代政治史中一直只能以柴契爾夫人為唯一女性代表的史觀限制。【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