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乘著台語的風,來見你:畫家阿尼默vs音樂人廖士賢的創作對話

插畫家阿尼默的首部漫畫集《小輓》接連獲得Openbook好書獎及波隆那「拉加茲獎」漫畫類首獎,作品中純熟內斂的敘事、完滿的藝術表現驚艷各界,這位低調的創作者,才逐漸廣為人知。

與《小輓》出版相隔一年,阿尼默再推出台語詩繪本《情批》。《情批》的構想脫胎自他2018年「白馬屎」個展的畫作,也收錄去年獲波隆納插畫展入選的系列作其中4幅,為「從樹到書」這主題更完整的呈現。以台語文寫作的情詩,則與圖像互相引領,彼此呼應,在留白與飽滿之間,詮釋這份動人的情感,令人低迴再三。

為了讓讀者順利閱讀書中的台語文,阿尼默為《情批》製作了一段配有朗讀的動畫。但朗讀者從自己到親友都試過一輪後,他像是朝許願池丟下硬幣般,向出版社提議邀請音樂人廖士賢。

▇音樂與繪畫碰撞,掀起詩意的感官漩渦

「從阿尼默的畫,我感受到他是個很碰撞的人,外表看起來祥和,但內心非常澎湃,就像平靜的大海底下,深藏著不可思議的漩渦。」被譽為「台語詩人」的音樂創作者廖士賢,連描述這位素未謀面的畫家,都這麼詩意。


《情批》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而對阿尼默來說,初識廖士賢,自然是透過音樂。2019年廖士賢以《西部》奪下金曲獎最佳台語音樂專輯獎,阿尼默在電視轉播的頒獎典禮上初聽到專輯歌曲〈遙遠的所在〉,「我還沒細讀歌詞,就被那慢板的電音和富有情感的嗩吶吸引,想一首一首聽下去。」之後他立馬被「圈粉」,推崇這張專輯「不論人聲、樂器、編曲等,音樂的藝術性都很完整。」

雖然一個擅長繪畫、一個專精音樂,但藝術的心靈是相通的,《情批》成了兩人合作的契機。廖士賢描述,他收到本書責編、大塊出版社副總編輯林怡君寄來的《情批》和《小輓》後,「深深被阿尼默的風格所震撼。」因此他二話不說便答應,在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完成了《情批》的朗讀與配樂。


音樂人廖士賢

說「朗讀」,其實不夠精確。廖士賢表示,他試過字正腔圓的朗讀、鏗鏘的布袋戲式等多種腔調,都覺得不太對,後來決定把聲調拉低,以貼近書中情感的深情嗓音,搭配鋼琴、弦樂、電吉他、節奏鼓所編曲的一段音樂solo,達成這項任務。

大師出手果然不凡,這一端的阿尼默在收到成品後,「興奮得把我的腳拗折到頭上⋯⋯喔,我是指在心裡面啦。」為了不負對方,他立刻修改動畫、增添搭配音樂的「移山」轉場,讓音韻與畫面的銜接更具起承轉合,餘韻無窮。

這位「外表看起來祥和」的藝術家,直到接受本刊採訪時才終於與音樂家見到面。這一刻阿尼默再也忍不住內心狂喜,一邊不停道謝,一邊害羞說:「雖然很怕不好意思,但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說出來,謝謝你!」比他更靦腆的廖士賢,在對話中則多半微笑不語,許久才以他低沉富磁性的聲音,輕輕回答:「沒有啦沒有。」

於是這場《情批》對談,也彷彿阿尼默、廖士賢互相表白的見面會,在本書台語文審訂者鄭順聰的穿針引線下,兩人一路從創作的困頓與突破,談到台語文書寫的現況。

▇脫序不為走向癲狂,而是達到心手相應的創作自由

廖士賢對阿尼默內外衝突的觀察,是準確的。

阿尼默衣衫齊整、髮型平淨,沒有刻意塑造風格,臉上戴著黑框眼鏡,看上去莫不是個典型文青,若配上一個電腦包,被認作是工程師也不為過。

外在,就如他的自律,作息正常,日日晨起作畫直到晚上,除了吃飯、遛狗外,生活幾乎完全閉關於畫室作畫。但藝術家瘋狂的內裡與乾淨的外表頗不相稱,在留學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期間,阿尼默曾因被老師批評,把自己逼到極限後,竟「吃」起顏料——不是比喻,是真實地把顏料塞進嘴裡,感受那層突兀的口感與滋味。後來,他以口代筆將顏料塗抹在畫布上作畫,在冰冷寂寞的異地,完成了那個階段的創作修煉。


插畫家阿尼默

阿尼默最敬佩的畫家是畢卡索,但這行徑更像狂亂的梵谷,只是阿尼默的脫序不是走向癲狂,而是達到他所渴望的「自由」,一種能夠隨心所欲、下筆卻精準的創作境界。

而靜靜聽著阿尼默訴說這段過往的廖士賢,也剛度過一段長達8年的「撞牆期」。「在出完第二張專輯《料想不到》後,我感覺自己眼睛想看到的、耳朵想聽到的,我的手卻出不來。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夠,出去就是丟人。」

廖士賢說,因此他把自己「關起來」,刻意離開創作,靠錄音、配樂等少量工作維持生活,並大量聆聽,磨利自己的耳朵與感受。直到2016年底推出《門》,他才自覺「把壓在身上好多年的那塊大石擊碎了。」接著《西部》更臻成熟,並藉金曲獎聲名大噪。

兩位創作者不僅這段從挫折、掙扎到破殼而出的經驗雷同,連生活的「閉縮」程度也相近,都不愛出門,吃食隨意,在非得出外交際前還必須鼓足力氣。高濃度的創作需要透透氣時,廖士賢就跨上機車往三芝、萬里去,一躍入海盡情游泳,「在海底我不會聽到任何聲音,感覺很放鬆。」

阿尼默則是走進山裡,「我需要去看樹,最簡單的是爬家附近的大坑,環島旅行時,就去爬各縣市的山,一個人當天來回,最多曾一天內獨自走十幾個小時。」這些他不斷走過、看過的樹,也入列到他筆下,成為如今的《情批》。

▇台語是靈魂的原鄉

「月娘為著一个好對象/初一消瘦/十五飽滿/前步綴著後步行/日日/夜夜/阮學𪜶有憨人的理想/只是/雲比誰閣較知影/大海心內的鹹汫⋯⋯」畫家阿尼默同時有著作家的靈魂,以內斂優美的台語文,傳達深刻濃烈的感情。

書中的告白者,「較早是一欉樹仔/這馬是一本冊」,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畫面,從山野、樹木,過渡到成堆的樹幹與印刷機器。而「月娘」的意象何來?阿尼默給了好抒情的解釋:「我在想,還有什麼比樹的生命更久更深情?那就是時間。月娘是時間的象徵。」


《情批》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不過,很難想像阿尼默在醞釀寫詩心情時,聽的是潘麗麗〈再會吧!北投〉、潘越雲〈純情青春夢〉、黃乙玲〈今生愛過的人〉等奔放高喊「我不甘得不到你我嘛毋願放⋯⋯」的台語流行歌,「但這些根本不是我會講出來的話啊,所以後來我開始寫情書給所有喜歡過的人,而且因為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人讀到,我可以寫得很露骨。」他笑。

寫到自己都臉紅心跳、進入狀況了,阿尼默以他稱為「靈魂原鄉」的台語來下筆。台語,是他從小與不懂國語的媽媽交流的語言,是他陪媽媽看重播歌仔戲的語言,也是他在許多日常時刻,感覺「更貼切我內在」的語言。

因為身陷「戀愛」的情境,他笑說創作《情批》時確實不如《小輓》沉重,不過平常作畫會聽音樂、哼歌的他,這次的狀態卻是「需要戴上耳機」的完全安靜。


《情批》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左起:作家鄭順聰、音樂人廖士賢、插畫家阿尼默

阿尼默出生並定居台中,而同樣來自「西部」嘉義的廖士賢,用台語創作的出發點也與阿尼默相近。年少時視林強的《娛樂世界》為音樂啟蒙,廖士賢走過背著一把吉他、隻身北上闖天下的路,「26歲在角頭音樂出第一張專輯《完美世界》時,老闆張四十三就鼓勵我用家鄉的語言創作,之後我每張專輯都會加入台語。」

但直到近年,廖士賢更自覺到,台語創作的基底是對故鄉的情感,「我希望台語的使用不只被作為一種商業武器,也不只是語言載體的替換而已,我想把台語音樂做得很侯孝賢!」

就像阿尼默酷愛作家卡繆、米蘭.昆德拉,廖士賢受楊德昌、侯孝賢、王小棣等導演影響甚深。跨界的文學、電影等藝術感受,讓他們更無視市場潮流,往內直視自己,突破框架。

▇當靈感降駕,跟著心肝頭走


作家鄭順聰

推廣台語文不遺餘力的作家鄭順聰,依據長年的觀察表示,近年在鼓吹台語文的風氣下,出現頗多「意識先行」的台語出版品,不免政治性高於藝術性,甚至顯得「台皮華骨」。相較之下,阿尼默和廖士賢兩人的作品展現了藝術家最純粹的原創力,「創作就像靈感『降駕』,心肝頭到哪,就跟著走到哪,他們不用管外面流行,做出來的卻是這個領域的標竿。」

阿尼默、廖士賢都是六年級中段班,出身中南部、從小使用台語。鄭順聰持平地說,他們是在台語的「精神環境」中誕生這樣的作品,「但新一代可能不再有台語的日常環境,轉而從電視、學校、比賽等來學習台語,創作出的作品自然不同。」就像一個池子裡有各種魚,鄭順聰樂見各種型態的台語文創作與使用,並自嘲是「割稻尾的」,「只管拍手鼓吹就好。」

鄭順聰肯定阿尼默做足了功課,《情批》的台語用字、文法皆無太多問題,唯「生殖器」一詞他思索了許久,「台語很少這樣用,通常就直呼器官。但我轉念想,藉由越來越多的創作來擴充台語字,也是很好的。」

阿尼默坦言,「我每天在家畫畫,確實不知道外界在推廣台語。」正如書中的詩句:「嘛毋知/親像阮這款的存在/敢會退時行」,他以為《情批》所述的不論紙本書、造紙廠、鉛字印刷或台語文,全都是「退時行」(退流行)的事。他只在意以最適切的語言和形式,呈現想訴說的情感,意外迎上潮流,反而是始料未及。

而這是否就像世間中的相遇?當阿尼默心底的話語遇見了現代的讀者,就像百年前的古樹,化為眼前的書冊,就算偶然,也都是穿越了千山萬水,才能見到你。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情批
作者:阿尼默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尼默(Animo Chen)

「有天一時不察拿了顏料當巧克力棒吞下,發現這簡直是人間美味,於是天天以此裹腹,顏料就在肚子裡一層層上色,直到吐出內臟形狀的翻模,那腸、那胃、那心,真是美,堪稱內外雙修。」

畢業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作品面相多元多產,擔任過劇照師、電視與電影美術指導、動畫導演與18年插畫家資歷,擅以文學式圖像表現,與文字相映,寓意深遠。作品常發表於各報文學副刊,為書籍繪製封面。

2004年以電視劇《我倆沒有明天》入圍金鐘獎最佳美術指導,2005年以動畫短片《366巴士》獲工業局國際級動畫雛形獎百萬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入圍;此外,還曾以散文〈有時身在小人國,有時我是格列佛〉入選九歌《98年散文選》。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收錄在《台北咖啡》(大辣)合輯中,個人作品有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商周)、攝影集《清唱》、畫作明信片集《SOUP DU JOUR 本日濃湯》,以及漫畫《小輓》。

2019年底出版的《小輓》為其第一本個人漫畫集,出版後其獨特的風格、如詩般美麗而深沉的畫面和內容大獲好評,隨即得到2019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是該獎項首度頒給漫畫作品。同年底獲選2020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台灣館代表漫畫家,緊接著更一舉拿下2020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青少年漫畫類首獎,這是台灣第一次有作品榮獲拉加茲獎首獎。《小輓》也得到2020年金鼎獎的肯定,2020年6月在台北舊香居藝空間展出「小輓╳夜晚」畫展,大受好評。

在台灣及捷克舉辦過多次個展、聯展,2018年的《白馬屎》個展畫作,於2019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經過兩年醞釀發展,成為《情批》一書。《情批》是阿尼默第一本繪本作品。

Facebook: 阿尼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1-12 17:00
書.人生.邱比》葛吉夫帶我去旅行

在木柵的表演三十六房,有一小群剛考上優人神鼓所創辦的第一屆表演藝術班的天才們,正苦悶地讀著神聖舞蹈老師印給他們的神奇講稿,那本書現在已經絕版,那份講稿在說:人如何透過艱苦的鍛鍊,由身心理三個方面同時入手,使自己具備條件被轉化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有意識的存在。

在這群年紀不大的,皺著眉頭厭煩的小朋友裡面,有一個最帥的男孩,被這本書深深迷住了。他讀著只覺過去時日彷彿一場久夢不醒的憨睡,他被這本書重重搖晃,他感覺:「這本書,太神奇了。」當他翻到這本書的譯者,那更不思議的事情展開了,這是一切旅程的開端。

是一位貌美的,氣質出眾的女性。這本書的譯者和這名男孩同月同日生,他們倆個穿越了時空,一樣的希望自己的生命就算沒能不同凡響也要清清楚楚,一樣的將目光從當下、過去、未來通通移開,允許自己像一株少見的仙樹,隨風飄蕩在旁人怕得要死的天空中舒張雙臂,吸收星球的養分。

這裡面沒有什麼輪迴,也沒有玄幻的八卦,我倒是因為迷上了葛吉夫(George Ivanovich Gurdjieff),尤其是他自稱向著遠古挖掘而來的音樂,以及復興的那些機器人般的特定姿勢,這名男孩變成了我,在這本書之前,他只算得上是一個最帥的男孩,但在和葛吉夫共舞之後,他突然變成了邱比。

葛吉夫是誰?對我來說,葛吉夫可以是一張無價的自由乘票。

葛吉夫對每件事情的客觀價值,都有他異於常人的精確答覆,例如:他對我們的語言特別謹慎,他追蹤說的每一個字,從發出直到消聲的所有漣漪效果。又或者,葛吉夫對每件事情背後的本質和意圖特別講究,他不會任由自己的情緒隨外部世界變幻,相反的他選擇要活出怎樣的一生。現代人可以這麼理解葛氏:他是一個對個人隱私極端在乎的人,但卻好像又不低調,因此我們可以說他不論在哪個時代,都像是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這個貴族剛好是一個演員,得沒得奧斯卡獎倒不重要,他的演技早可以讓他在任何典禮暢行無阻。

誰是我?我是那個沒有名字的男孩,他順心考取了北藝大,畢業之後旅行到一間廣告工作室實習,一坐下,該公司的廣告導演竟然談起翻譯《探索奇蹟》的黃承晃。這名字一出來,那個沒有名字的男孩又將他的第一份工作,和他的高中生涯與閱讀歷程串連在一起。知名導演問:你會神聖舞蹈?你也知道葛吉夫?你是誰,導演隨口問我,我只好說:「我叫邱比,我是一個天才。」

知名導演見我一點都不帥更不像個天才,所以他要我發唱片。他說:「從現在開始,你是全台灣最文藝、最時髦的藝人,你是我簽約出來的邱比。」我很納悶,我只是喜歡流行而已,生平完全不懂取悅別人,別說讓別人笑了,就連我自己的笑,連千金都買不到一兩秒,常常就只會嘆氣,我覺得出唱片對我而言是個很前衛的想法。


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取自wiki

我巴巴地望著廣告導演的臉,他真的長得很像葛吉夫。只要上網搜搜葛吉夫的照片,就會發現他的目光很銳利,雙眼好像永遠不能聚焦卻又能狠狠穿透你。我想,既然是葛吉夫要我發的片,我還能有不發的道理?

發片之餘,我把這些觀察寫成日記,我見到彷彿就算靜靜不動,日子也會隨著時間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外觀上我雖然看起來緊張兮兮,但我的心底比誰都輕鬆,因為他們不明白我的知道,我相信從今以後我什麼都不必做,因為我已經手握一張車票,隨時都是自由之路。

這本私密日記被大塊文化的郝先生當成一個親密工程出版了,我帶著這本日記去紀州庵文學館教了好幾堂神聖舞蹈課,在那裡我再次遇到我的新舊學生。他們感覺見過我,因為好多本書裡都寫過葛吉夫的觀點,我都一一應用到了神聖舞蹈課堂上。他們沒有覺得我在表演,他們打從心底就覺得我很像葛吉夫,但我其實正在演邱比,我熱誠的表演一位剛寫出驚世駭俗小說的邱比。

楊斐華,10月17號生日,今天是10月16號,是我占星學上的生日。在這一天我做什麼都會更加帶有我個人的印記,16號是重新表達自我的一天。可我是誰?我曾經是這位貌美的,氣質出眾的譯者嗎?妳那麼殷勤,在病床上譯完《第四道》,感動了劉若瑀和黃承晃,哪像我,雖老早就被邀稿,卻因為犯懶而到這天才開始動筆。那麼多天怎麼就是剛好這一天,那麼多間廣告公司怎麼就剛好是那一間,在我即將邁入29歲的前6個小時我還是不能肯定,如果劉若瑀當年沒有創辦高中部,邱比會是我嗎?

葛吉夫也很奇怪,他總是哪裡都出沒過,甚至在你最深層、最前沿的好奇之中,葛吉夫攪動現實,就像截空星入命一樣,又或者是羅睺星到位之前,讓你的人生有打滑的感覺。

我這些不是四書五經的知識,都是葛吉夫帶我去旅行正在收穫的寶藏。他聲稱有種識人之術,並以九宮圖學問稱之。順著這樣的學問,我持續發現我和神祕知識特別有緣,所以一旦哪一種學問說它能解釋人的可能性,我都想要詳細研究,因為我即將29了,還是沒辦法跟別人一樣乖乖寫作,好好寫歌。

既然已經這樣了,我就放心縱容我的惡趣,那些隱而不宣的外星人機密檔案,也一一在我的視野之中,成為了我的靈感和將自己暫停的動力。所以像是《宇宙通行證》這本書,它談論人類感覺自己被外星人綁架後的心理學研究,及《基督信仰內在隱修之旅》這樣古老的書,竟然都可以找得到這張自由乘券的打卡點,我是說葛吉夫。

因此你能不能想像當我在翻閱嚴肅書籍時,發現作者又提到了葛吉夫,說他的基金會裡面有個單位完全受理外星人綁架後創傷的諮詢,這時我的眼睛跟下巴會在哪裡。還有幾部大衛.艾克(David Vaughan Icke)帶有中文字幕的演講,包括《地球史上最震撼的訪談》、《超越世界》、《雄獅醒來》等,網上都可以搜得到,這些東西無論它正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人類社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它都能夠帶給我「暫停」,帶給我單戀時光中所不能及的「震撼」。

早些時候我還算警惕的,現在的我麻痺了。單身29年的我,自然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閱讀,所以早就能感應自己該在哪時候成功,該在哪裡、遇到哪時生日的對象,只怕當我未來的愛人見到我會說:「你好,我喜歡葛吉夫,但我更喜歡你。」我還要嚇著人家,因為我要說:「好妹妹,這個話我曾說過的。」


邱比(CHOVBE)
是一名前衛音樂人,目前簽約於滾石唱片公司,近年於海內外世界巡迴演唱達50場,時有獲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1-12 12:00
OB短評》#289 讓真理閃現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們幹過的蠢事

賀景濱著,春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樂  
時隔9年,閱讀賀景濱前作《去年在阿魯吧》得到的快感,依舊生猛高速地傳送到當下以紙張為載體的時空中。在科幻、後設、寫實這些文類框架之外,閱讀這本小說先是十分感官的。懶散的敘事者被放置在充滿緊張感的城市景觀,小鳥、陰道、痙攣、絞痛讓閱讀進入腹中,嘻笑通俗的文化梗隨手潑撒卻又突地插入硬核到不行的知識辯論,眼花繚亂又十分冷靜。【內容簡介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陳宗暉著,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潛在體內的基因使難解的病痛成為作者生命的基調。「共病生活」、「帶病旅行」、「後病時光」三項帶有斷代意義的標題映照出「病」與「生命」在時間軸上如臍帶般的繫絆與纏繞推進。作者的承接、面對與消化,形成了對生命的思索,煉成了如詩文字。不只寫病的生活、病中心情,更寫出病如何銘刻於肉體。惟,蘭嶼篇幅雖對作者別具意義,卻似乎與原設定的核心概念「病」關係較弱。【內容簡介

我的室友卡夫卡

伊絲塔著,聯合文學,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靈動的書寫藝術家,這回將對於生命成長、閱讀寫作、生活與思索的體察與觀照,揉成兩團,輯一「回望」抽析自身與過去的連結、輯二「遊觀」述說本體與外界的聯繫。我們在閱讀的反芻中,見到對生活的沉吟,並感受書寫者的生命姿態。【內容簡介

尖叫連線

陳栢青著,寶瓶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一場融合了疫情、校園、科幻、恐怖、中二、三八、霸凌、SM的狗血大亂鬥,未卜先知自我隔離下的暗幹人心,頗能提供報復性閱讀的快感。作者的花枝文風持續招展,各種致敬百梗齊發,就算不是國產科幻的傑作,也是人生篤定的奇葩。【內容簡介

耶路撒冷小日子

Chroniques de Jérusalem
居.得立勒(Guy Delisle)著,陳文瑤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漫畫家遊走於大歷史之下的小日子,縮影成一部圖畫遊記。一個平凡的小家庭,旅/居於本就歷史紛擾且又處於國際爭端之下的古城,兩種旋律合奏出絕妙的曲調。隨著作者自日常延伸出去的視線,藉著圖說,讀者不需要過度負重地摸索著耶路撒冷的實態。【內容簡介

「漢文脈」在近代

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漢文脈の近代-清末=明治の文学圏
齋藤希史著,盛浩偉譯,群學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中國的晚清與日本的明治,因為西方知識的譯介,轉變成原有書寫傳統仍然強大,但承載新知的新式文體已如雨後春筍問世的時代。新舊浪潮的相激,促使兩國知識分子皆不得不調整傳統「文」的內涵,以因應新輸入的「國族」概念。本書選擇了以語詞、小說為主的新文體,分析它們的讀寫、出版與議論;在它們的起落、挪移、劃界之間,解明新式的「文學(史)」與「國族」概念,如何滋養彼此。在今日已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學」誕生軌跡間,讀者也看見帶有新基因「國族」的新日本如何育成。【內容簡介

真理的史詩

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全史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著,馮卓健、涂豐恩譯,馬可孛羅文化,1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一流史家以富畫面性與感受性的筆觸,深入淺出書寫而成這部精彩的美國通史。從獨立宣言到川普時代,「政治平等、自然權利、人民主權」這些被奉為真理的建國原則與國家的成長一同掙扎,同樣是一路行來,風塵僕僕。
作者自言本書的寫作乃「對於過去本質的詮釋」,認為藉由探求歷史,才能夠好好檢視「真理們」與美國發展,以及當今處境的關係。也因此,第一章〈過去的本質〉,除了是展開以下五百餘年歷史流變的基底,也是全書論述方法及概念的核心,不但有助於讀者了解歷史學的認識論,甚至具有獨立閱讀的意義。【內容簡介

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

一棵樹的氣味光景
何欣潔著,拾心聚落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稀有難得的氣味文本,以淡彩氤氳的畫面為前調,激活感官,中調代入身邊尋常的香氣,凡而不凡,引出清恬幽微的喜悅,最後再以精油知識論攏絡收攝,點到為止,餘韻細細。書本構成巧妙完整,CP值奇佳的芳療體驗。【內容簡介

達爾文進城來了

新物種誕生!都市叢林如何驅動演化?
Darwin Comes to Town: How the Urban Jungle Drives Evolution
曼諾.許特惠森(Menno Schilthuizen)著,陸維濃譯,林大利審定,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人類世」這個沾沾自喜卻細思極恐的詞彙,早已將都市化為名副其實的水泥叢林,各種生物在此相濡以沫、相殺相生。作者蒐羅了各種匪夷所思的物種新行為,新奇有趣,怵目驚心。身為始作俑者,該怎麼面對這個默默演進的詭譎生態系呢?本書是一個即時的開始。
百餘年前達爾文的信念追尋者,目光一轉,開啟當代日常生活的生物演化新觀察。本書的方法看似傳統,卻一路走向沒人去過的荒島城市。當我們以為達爾文還在遠方研究,一轉身才發現我們就是遠方,而且仍在遠方。【內容簡介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

超萌四格漫畫,帶你亂入很有戲的鳥類世界
トリノトリビア 鳥類学者がこっそり教える 野鳥のひみつ
川上和人、三上可都良、川嶋隆義著,陳幼雯譯,松田佑香繪,漫遊者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鳥類專家和插畫家合作,透過逗趣可愛的漫畫,讓鳥兒說明自己與同類的行為。輕輕鬆鬆看著各種可愛小鳥的趣味對話時,也得到常見鳥類的知識。若你對電線桿、公園草地上鳥兒的舉動時而感到好奇,隨時都可以帶著這本書沿路散步觀察,帶動平日生活的樂趣。【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