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吳崑玉》金戈鐵馬 書寫人生
大概因為我有集會遊行法前科,管區刑警一到任就來「拜訪」。禮貌的站在門口聊天,眼珠瞄向龍邊:「喔!好多書!」再飄向虎邊:「喔!好多槍!」獨居老人的小天地一覽無遺。
據說,老爸在我一出生後就去批了八字,先生主要講了兩條:第一,這小孩子要生在亂世,太平盛世沒啥搞頭。第二,這小孩很會吃,吃得多又吃得好。五十餘年來驗證,八字先生所言不虛。
經過戰亂逃難的老爸老媽,總想將自己損失的青春夢想,灌注在孩子們的身上。望子成龍的起點,就是不准看電視,只准讀課本。但天下課本哪有好讀的?尤其是當年威權年代,歷史課本都在教你反共愛國,希望你成為牆壁上的一塊磚頭,能背出一百年前南京條約的條文,卻沒打算讓你能獨立思考。學校課本一天就掃完了,剩下時間又不讓出去玩,怎麼打發呢?
長輩們絞盡腦汁,引導我去讀歷史,亞森羅蘋和諸葛四郎則被人道毀滅。我的第一本課外讀物,是有注音的「東周列國演義」,第二本則是沒有注音的「秦漢史話」,瓊瑤老爸陳致平寫的,文筆超好。從此,紙上的生硬古人會自動在腦中組成鮮活故事,自編自導起了連續劇,才小三、小四,就用現在躺在床上滑手機的姿勢,夜夜捧本追劇。到了高中,學校課本裡包著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第二次大戰戰史,如此度過許多住校晚自習的漫漫長夜。
我的歷史控就這麼被釣了出來,還不斷擴張蔓延。但愛看的歷史故事也是有分的,宮闈內鬥,政策大儒,多半無感;金戈鐵馬,兵器戰例,卻過目不忘。到了高中,上歷史課可以代講長沙會戰,軍訓課談飛機大砲給教官聽,八字先生的說法已然印證。同輩們愛看的漫畫小說、情愛散文、詩詞歌賦、道統哲理,對我卻是催眠聖品。唯一例外是科幻小說,因為有相當的技術含金量。
其實,讀史偏好也反映著每個人的本性。女鵝小時候,老爸我捧讀「抗美援朝」,她老媽躲在房裡看「明成皇后」,女鵝則在客廳看「女人天下」(韓國宮廷劇),這一家子的支配關係昭然若揭,高下立判。
就這麼亂七八糟的混到戰略所。某次鈕先鍾老師一語點醒夢中人:「歷史比小說好看,小說是一二人頭腦裡想出來的東西,歷史卻是千萬顆腦袋撞擊出來的紀錄。」於是,我重新去讀各種戰史紀錄,從當時的士兵裝備,連、排級小部隊作戰記述,戰地記者口訪成書,以至戰時經濟與技術背景,而不只是記著那場會戰生硬的運動線圖。戰史自此有了人味兒,開始能瞭解歷史人物當下,為什麼下這些決定的原因、限制、與恐懼?以及他們如何達成目標的過程?!有了Why&How,那些連續劇,立體成了可互動的RPG 3D動畫,全都活了起來。
從小被訓練的愛國史觀,從此為新的方法論所取代。年鑑學派的百科全書式歷史讀物成為新寵,布勞岱爾那三大本「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多年來都是我的床邊讀物。歷史原來如此豐富而有趣,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如此緊密。高跟鞋是蒙兀兒帝國傳到伊斯蘭世界,再傳到歐洲成為流行,當初只是為了讓王公貴族通過缺乏公共建設而又多雨的印度北部泥濘道路,那個A字細跟原是為了騎馬方便。Pizza原是羅馬軍隊的食物,難怪要撒些醃漬類的調味物,夏威夷鳳梨口味被鄙視也毫不意外。羅馬軍隊長年在外征戰,發錢也沒地方用,於是用鹽巴來發餉,英文「薪水(Salary)」的字根,便來自於「鹽(Salt)」。
年鑑學派的史觀,讓日常生活的一切都鮮活了起來,看世界也不再有那麼多的「理所當然」,也沒有那麼多的愛恨情仇,反而多了些追根究底的樂趣。叉子是因為樹多,筷子是因為竹子多,環境對人類生活與文化的影響是很強烈的。罐頭是拿破崙時代為行軍發明的,香料曾引發西方幾百年的爭奪,還促成了大航海時代。許多偉大的發明與歷史,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對軍事戰爭的看法,也因讀史而有了更深的縱深觀察。因「紫」而富的泰爾古城,緊臨大陸卻孤懸海外,常令數萬鐵騎望洋興嘆,維持千年不破。亞歷山大大帝打了一年,最後硬填出一條跨海通道才告破城,差點打成「亞歷山小」(用台語唸唸看)。泰爾城是西方世界選擇建立海外貿易殖民地時的典範,威尼斯、葡萄牙、荷蘭、大英帝國,從果阿、香港、新加坡、到熱遮蘭,多是在小島或狹窄半島上建城附港,易守難攻,只需稀少兵力便可維持,成本效益極佳。基隆和平島上會有西班牙古城,不在陸上佔領台灣,根本的原由也在於歐洲人對於海外貿易較有興趣,輕鬆賺錢,不像陸權帝王那麼「地圖控」。直到現在美國在全球的「基地帝國」,同樣偏愛在好控制的小島上建立海空基地,控制半徑1000公里內的海空航路,關島、嘉手納、迪亞哥加西亞,都是歷史智慧的產物。一個21世紀強權的軍事布局,竟源自於3000年前腓尼基人的經驗,實是絕妙的關聯。
東方人的歷史敘述,常偏好於塑造某種民族意識與群體榮光,帶有相當現實政治的企圖和需要。但西方史學偏重於經驗教訓的累積,常有大量記述為根底,再來描述、解釋、預測,抽出若干可遵循與長久不變的原理或定律。這種具有歷史基底的理論,會被拿到現實世界中實戰驗證,同時又產生一份紀錄,成為再被深入檢證的材料,用以肯定、否定、或改進這個理論。小平同志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非僅是一句口號或一種態度,背後其實有著整套的實證方法論與歷史材料作為支撐。
歷史就是幾千年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故事,蘊涵著無數智慧。如同季辛吉所說,歷史智慧是要先「浸潤」在時代場景之中,再「蒸餾」出來的智慧結晶。歷史並沒有什麼先驗命定,但人性的本質卻會重覆輦壓出相似的路徑,這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抽取,作為警惕,也作為參考。但政治人物常在思考的「歷史定位」,就大可不必了。通常,一直想「向歷史負責」的政治領袖,多會把自己和自己的組織,提早送進歷史。
回頭想想,就那幾本小學生的歷史讀物,無意間將一個本命「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的魯提轄,悄悄轉變成一個太平盛世中,「舊帽遮顏過鬧市,破船載酒泛中流」的酸文人,這是「生命自有它的出路」的完美註腳。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部歷史。就像希羅多德在「歷史」這本書裡記載的那段梭倫對呂底亞國王的談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富人有富人的煩惱,你現在所擁有的都只能算是「幸運」,到死時還能擁有才算「幸福」。司馬遷手中不會記述的故事,卻是布勞岱爾重建現場的珍貴材料。其實,只要認真活在當下,我們這些無知小民一切的選擇與決定,點點滴滴的生命故事,都正在書寫著未來的歷史。●
吳崑玉
曾任職於公關公司與媒體,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現職專欄作家,斜槓老人。
人生目標是:讓自己開心,也讓旁邊的人一起開心。
有片》這個世代,為何還要讀長篇小說:郭重興vs.張惠菁談《戰爭與和平》
文字整理:蔡易澄|影片協力:文房|影片系列:文房讀書聲
在資訊紛飛的年代裡,靜下心來讀書已看似難事,遑論閱讀超過千頁的長篇小說。木馬文化於2020年初推出四冊版《戰爭與和平》,號稱全台唯一完整中譯。為什麼在當前的時代裡,還要讀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尤其是150年前的作品?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與作家張惠菁以小說讀書會方式,帶領讀者跨越巨河式的閱讀經驗,回顧經典的奧妙。
為了讓大家更理解成書的背景,張惠菁首先補充相關的歷史資料。托爾斯泰生於1828年,小說描繪1803年由拿破崙而始的戰爭。那是動盪的年代,是歐洲面臨封建社會解體、邁向近現代社會體制的年代。時代背景與今日已有接近兩世紀的差距,加上東西地理的隔閡,或許是這樣的陌生感,讓多數人怯步於小說開頭。
郭重興提到自己最初閱讀《戰爭與和平》才20歲,對於小說內容描述的許多人事皆不熟悉,總有瞻仰偉大巨作之感。當時因禁書政策,他僅讀過前三部,獨獨漏了最後關鍵的結局。這次完整讀完,除了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更多,也因人生心境上的轉折,閱讀下來已沒有年輕時的那種障礙感了。
▇ 戰爭,及其周邊的和平
《戰爭與和平》始於虛華的宴會場景,拿破崙的戰線仍遙遙在遠方,只是眾貴族的飯後八卦。然而隨著戰線的逼近,一切變得緊繃,最終將主角們捲進了戰場之中。小說內動用不同人物的視角,猶如一整幅清明上河圖,橫跨漫長時間,不論戰場上或戰場外,都夾雜不同層次的衝突。
1956年《戰爭與和平》美國版改編電影畫面(取自IMDb)
郭重興認為,小說內最精采的演繹,除了大場面的描繪,還有對於人物的精心刻畫。那是一個前現代,沒有冰冷坦克與飛彈,靠著將軍指揮決勝的戰爭,一切攸關「人」與戰略,而非科技。小說開頭將拿破崙描繪如軍事之神,勢如破竹奪下各個領地。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拿破崙猶如被命運把玩的小丑,身邊充滿虛榮的小臣,在戰場上也進退兩難,最終被自大所害。
順著這部關於「人」的小說,兩位對談人聊起自己對小說角色的愛好。張惠菁表示,隨著每次不同的閱讀經驗,她對於故事中的安德烈(Prince Andrei Bolkonsky)與皮埃爾(Pierre Bezukhov)兩種完全不同個性的角色,在評價上有些許的變化。
郭重興則指出,這兩個角色在某些時刻的細節,才是吸引他的關鍵。譬如安德烈前後兩次上戰場,從菜鳥新兵到理解戰爭,個人心境上的巨大轉折格外發人深省。又如皮埃爾年輕時的莽撞,賭博時願以性命為籌碼,描繪出他少年時代的不成熟。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橫跨了諸多大時代事件後,《戰爭與和平》裡的角色成長史便顯得異常迷人。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取自flickr)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壯年創作力豐沛的展現,也是他畢生中最巨大的長篇作品。在俄國特殊的長篇史詩體下,托爾斯泰融入個人的歷史觀,在小說中後段可見到他個人出色的辨證。這些文本內的論辯,或許對於小說劇情沒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卻扎實反映出這部巨作的核心理念——人身處在時代的洪流裡,是歷史的產物,也是一切歷史的因素。
在戰場之外,就等於是和平了嗎?其實小說主角面對周遭的貴族們,不斷遭受到的欺騙與鬥爭,似乎也是戰事的一種。或如小說內描繪到貴族間為了爭取榮譽,派出上百隻獵狗追捕一頭母狼,伴隨著金錢與名望的,也無疑是一場戰爭。
乍聽之下,《戰爭與和平》似乎是一部反封建、反貴族的小說,其實不盡然。郭重興認為,托爾斯泰的年代,還尚未走到貴族終了的時期。小說內的貴族雖然正在凋零,但仍未結束,所以書中幾個主角都算獲得不錯的結局。這是托爾斯泰的限制,不過也可以說是托爾斯泰的仁慈。
經典作品在20世紀面臨大量影視改編的風潮,《戰爭與和平》經歷數次影像化,或許不少人認為,只要透過影視作品便能一窺經典的奧妙。張惠菁指出,影視改編通常刻意揀選故事,只著重於愛情主題,這是這類改編的侷限。郭重興也補充說明,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媒介,並沒有孰好孰壞的優劣之別。不過若要體會《戰爭與和平》的經典,絕對不只是劇情角色如何轉折,更重要的是它以文字描繪細節的奧妙。
讀書會中,郭重興與張惠菁以小說中的不同段落,向大家展現托爾斯泰迷人的魅力。《戰爭與和平》精彩之處,在於其飽滿的細節,它其實一點也不考驗讀者的耐力,反而是讓讀者如身歷其境。
小說《戰爭與和平》經歷數次電影、電視影集的改編影像化(取自IMDb)
▇ 托爾斯泰如何在戰爭中描寫和平?
《戰爭與和平》小說中對戰爭的描寫極為精彩,但是其中的「和平」也是重點戲。全書開頭一場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簡短幾筆勾勒出19世紀俄國貴族階級習以為常的日常,對比後來拿破崙戰爭這隻黑天鵝所帶來的崩壞。
郭重興:「他(托爾斯泰)一方面在描寫風景,描寫青年人在動的快樂,描寫社交場合那些老奸巨猾的各種將軍、公爵的表演;也描寫戰爭的純樸,軍人包括上至元帥下至小兵,各種交錯,以及俄軍、法軍之間的戰爭與恐懼。光是這幾點組織起來,不敢說是人類最偉大的小說,不過一定在偉大的小說之列。」
張惠菁:「它(本書)描寫了複雜人性的各個面向,而且在人性之中,稍微換一個角度又另外有一個切面,好像是鑽石一樣地看著這個世界,稍微變換角度,光澤便有所不同。」
▇ 《戰爭與和平》中的人物們
《戰爭與和平》中有非常多人物角色的視角,每個角色也有其獨特的旅程。一開始光芒萬丈登場的拿破崙,最終從英雄變回凡人。又如主角之一皮埃爾,年輕時意志薄弱,在突如其來繼承的財富中迷失,後在戰爭中經歷苦楚而終能安頓。
張惠菁:「我自己年輕的時候第一次讀,最喜歡的角色是安德烈……他好像有一個自己內心世界,有點孤高。」
郭重興:「只能說(托爾斯泰)對他(皮耶爾)太仁慈了,一個人糊塗到這樣子,甚至有點不可思議的,到戰場去搗亂,最後還贏得美人歸,還是俄羅斯最有錢的貴族之一。雖然他的人格可能有所提升,可是我們看不到出入……」
▇ 托爾斯泰縱橫談
《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展現了驚人的藝術性。他描寫戰爭,描寫日常生活的一景一物,細節畢現,彷彿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卷,從任何一個點看進去都是活的。托爾斯泰所寫的或許也不僅僅是小說,而是在創造出一種「歷史的視覺」。
郭重興:「所有人類的活動,其實某種程度都是不由自主的⋯⋯我們就是歷史的產物,而歷史不是誰創造的,大家有意識無意識這樣構成的。」
張惠菁:「真的是一定要讀小說,因為大部分的影視改編都必須選取,所以故事多半會集中在愛情上面,可是這部作品不只是愛情部分,它像是一個龐大的畫卷,打開來,人性的各種面向都在裡面,十分值得大家閱讀。」●
Война и миръ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譯者:婁自良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1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俄國寫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作家。1828年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兩百公里的貴族莊園雅斯納斯.波良納。1844年求學於喀山大學,三年後退學回家經營莊園。1852年從軍高加索,同年發表處女作《童年》(與後來發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傳體三部曲),開始文學創作。
1856年發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開創了俄國文學描寫戰爭的寫實主義傳統,為作者贏得了名聲。托爾斯泰的主要創作活動,是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之間,這正是俄國社會大變動時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體現他晚年的思想和藝術特質的長篇小說《復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