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3EP4》漫才團體達康.come/政治人物都這麼好笑了,搞笑藝人要怎樣生存?

台灣漫才第一把交椅「達康.come」的康康與阿達一起來到閱讀隨身聽,他們出道多年,是最早將「漫才」引入台灣的表演者。搞笑藝人私下的生活是什麼樣貌?他們如何將來自日本的表演藝術重新在地化?在創造這些精采笑點的背後,是歡樂多一些還是辛酸多一些?請別錯過本集精采節目。

▇特別來賓:達康.come

成立於2013年初,阿達、康康從事專職搞笑及漫才表演歷時八年多,兩人以極大的身高差,讓人一看就想噴飯。
阿達,本名陳彥達,實際年次1983,目測年次1963,髮線年次 1893(清代)。有嬌弱女子的身長及粗壯莊稼漢的體寬,自 2007年起開始搞笑創作,並參與多部廣告拍攝。
康康,本名何瑞康,實際身高188.8 cm,目測身高190cm,與阿達相對身高30cm。有國際名模的身高及迅速靈活的雙腿,自 2008年開始從事搞笑相關創作、演出,現亦從事音樂創作與演唱,並為一行蹤神祕之踢踏舞者。

▇本集精彩內容​

  • 漫才是日本的相聲,我們把它定義為雙人站台喜劇的一種。在漫才裡,裝傻的角色主要創造荒謬的語言、行為、行動與觀點,甚至是一些錯誤的行徑,而另一人則扮演吐槽的角色,進行指正。兩人一來一回之間,會出現激烈的氣氛,因為這當中是有對錯判斷的。這個模式一開始就是為了笑料而設計的,衝突度高,因為追求好笑,所以表演氣氛的熱烈度、推進感、速度感都會偏向於快速而激烈。
     
  • 日本的生活環境跟台灣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當漫才來到台灣時,我們在題材和語言的轉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比如吐槽,日本有經典的吐槽語句,可是如果在台灣,我們就要自己尋找那些吐槽語句。一路演出下來,慢慢我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所謂「中文漫才」的語彙和互動方式。
     
  • 雖然不了解日本文化或語言,但還是看得懂日文漫才,還是會覺得很好笑,這是因為喜劇的確存在著共知性的範圍。比如日本人的生活,如果太細節,我們會無法體會;但如果用比較大眾的——像職場關係、親子、一些人類的基本狀態,其實我們也會懂。

  • 因為疫情關係,有一段時間沒辦法做現場演出。「線上演出」對我們來說,超級具挑戰性。對做現場演出的人來說,沒有觀眾是最致命的事情,尤其做喜劇,如果沒有觀眾的回饋,很多效果的判斷會讓表演者很不安,而且現在的節奏中,其實包含了觀眾的笑聲。漫材的節奏像一個波狀圖,上上下下。可是如果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表演者還是按照那個節奏演出,那預計會有觀眾笑聲的時間就會是空白的;若抽走了等觀眾笑聲的時間,信息量就會接得非常緊......
     
  • 除了笑點之外,平常我們還要討論經營方式等等,工作是很緊密的。我們相處的時間已經這麼多了,私下還要聊天的話,上台就完全沒有素材了。所以我們常常是在台上聊天,表演就是我們的生活。
     
  • 恐怖小說可以把我代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心情和情緒。我特別喜歡三津田信三的恐怖小說,他的小說對我來說很玄妙,沉浸感特別強。三津田本身是一個民俗學家,又是雜誌採訪者,他知道很多民間習俗。小說中,他以自己的身分描述了很多他對於當地所了解的風土人情,比如禁忌、習俗,內容很紮實。有時我甚至覺得這些風土人情占了作品中的六、七成,小說只有三成左右。可是反而因為這樣,故事劇情恐怖跟詭異來的時候,非常出其不意。他卸除了讀者的心房,彷彿在讀科普的敘述,可是恐怖或詭異會忽然出現,嚇你一跳。
     
  • 又吉直樹《火花》中,描述漫才的段落朗讀:

就算我沒有私人的關係,也對在同一時代同一劇場並肩奮戰過的所有藝人感到驕傲。穿著骯髒的帆布鞋走進後台休息室時,有許多穿著同樣寒酸的傢伙。他們在短暫的片刻,讓我忘記自己被世間拋棄,忘記藝人總是被人瞧不起。那或許就像虛幻的海底龍宮。縱使一句話也沒交談過,如果沒有他們,我恐怕無法持續如此瘋狂的生活長達十年。

  • 當代人其實有太多種喜劇,有太多種產品、作品、媒介,娛樂選擇太多了,不見得要喜劇。如果想要被感動,可以去聽音樂、看電影、閱讀,非常自由且有海量的選擇。就算只討論喜劇,也有各式各樣的形式,從網紅、Youtube到現場喜劇。我們是現場起家的,當然很希望可以在現場喜劇這一塊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因為那氣氛是完全不一樣的,跟大家一起笑,是很難得的。
     
  • 我們做漫才,有點像小丑的一種。在這時代做這件事情,有時會有「政治人物都已經這麼好笑了,我是要怎麼樣啦!」的感覺。不管從娛樂藝人到政治明星等等,都在同樣的遊戲機制裡,世界變得很奇妙,也被刷得非常快速。有時候這樣對比,會覺得一切都很荒謬。
     
  • 不過,我們自己做漫才,會保持一個創作「作品」的心態。即便我們只是在閒聊,也要聊出我們自己很有趣的地方,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作品裡可被重複觀看的精緻度,是我們在這個奇怪的狀況中,能夠突圍的特點。
     
  • 漫才表演:一年之計在於冬?

❖個人小物❖C-38B❖ 
這是阿達抱著睡覺的東西(笑),這是我們表演漫才時都會用到的麥克風,型號是「SONY C-38B」,為什麼它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呢?第一是它很貴,從日本來的,原價約4萬5千元台幣,我們從日本雅虎買二手的回來,2013年我們剛成立的時候,就決定要買這支麥克風,花了約2萬5千元加海外運費。
除了貴之外,很大的意義是,它是日本漫才表演時,最常使用的麥克風。原本是廣播用的電容式麥克風,因為劇場使用效果很好,因此常被拿來做漫才使用。過去日本表演漫才時,不會一人一支麥克風,都是一支麥克風放在中間,兩個人湊前收音,常常使用這支麥克風做出聲音的效果,比如遠離它,或靠它靠很近,或是位移產生效果,類似第三個搭檔。當我們下定決心做漫才演出時,就從日本買了一支進來,漫才藝人暱稱它為「サンパチ」( Sampachi),有點像中文的「三八仔」。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8-25 11:20
東亞書房》搞笑藝人田中光作品《內褲先生》獲日本繪本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25屆日本繪本獎於前月發表,曾就讀京都精華大學藝術學院、其後輟學進入演藝圈發展的田中光,以作品《內褲先生》(ポプラ社)奪得獎項,成為第一個獲得繪本獎殊榮的搞笑藝人。曾以病態系漫畫《上班族山崎茂》在日本獲得廣大迴響的田中,過去亦曾出版《醫生中島的世界征服》、《卡拉OK流星群》等多部漫畫作品。去年發行的繪本處女作《內褲先生》,透過超現實派的人物和詭異的畫面表現,開拓繪本的多元可能。同獲本屆獎項的,還有田中清代的《黑色的》(偕成社)、八百板洋子及さかたきよこ合著的《金之鳥》(ビーエル出版),以及竹下文子及町田尚子合著的《沒有名字的貓》(小峰書店)。

日本繪本獎得獎書籍,左起為《黑色的》、《金之鳥》、《沒有名字的貓》

  • 第9屆日本歴史時代作家協會獎評選結果於7月底公告,歷史小說家木下昌輝以《蝮蛇三代記》(朝日新聞出版)榮獲作品獎,去年以出道作《拙侍》(文藝春秋)拿下第26屆松本清張獎的新人作家坂上泉,則再次以同作抱回本屆日本歴史時代作家新人獎。
    《蝮蛇三代記》講述日本戰國時代有「美濃蝮蛇」之稱的齋藤道,從一介僧侶到賣油商、接而成為竊國梟雄三的傳奇歷史。近年關於道三的研究,多認為美濃國竊國行動是由法蓮房長井新左衛門及道三親子二代共同完成。《蝮蛇三代記》加入第三代義龍的核心角色,提出顛覆主流說法的嶄新詮釋。
    坂上的《拙侍》則以明治時期為舞台,描寫明治維新後家族沒落的年輕人錬一郎的成長故事。家道中落後仍謹守士族驕傲的錬一郎,常以棍棒模擬劍術,被周圍眾人戲稱為「笨拙武士」。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時,軍官將前士族徵召入伍,想靠著武功出人頭地的錬一郎志願從軍,卻被分派到由料理達人、前銀行員、混混及賊軍出身者等烏合之眾組成的部隊中。坂上透過綿密的時代考證及大膽的故事線,呈現新舊交替的時代洪流中,試圖逆流而上的青年們燦爛的身影。

《蝮蛇三代記》(左)與《拙侍》書封

【業界新聞】

  • 日本偵探小説之父江戶川亂步的解析字典《江戶川亂步語辭典》(誠文堂新光社),於8月初華麗登場。這本辭典是由博學多才的資深作家荒俣宏監修,撰稿人為文字工作者暨非實用系事典編纂人奈落一騎,精選曾於江戶川亂步作品中登場的人物、舞台、名句、小道具,以及電影、電視劇、動漫等衍伸作品中出現的共500個以上的亂步「語彙」,配合永井秀樹的插畫,以辭典形式細緻講解。此外也收錄荒俣宏、永井秀樹、綾辻行人、有栖川有栖等名人的「我最愛的亂步作品Best 3」合作問答,為偵探迷們呈現江戶川亂步豐富多樣的萬千面孔。
     
  • 執導《攻殼機動隊》、《福星小子》、《機動警察》、《VLAD LOVE》等動畫大作的知名導演押井守,於8月中出版《押井守的電影50年50部》(立東舍),娓娓道來自己作為資深電影人的觀影史及個人影評。書中押井從高中時期的1968年談起,以為何不選擇當年獲得北美最高票房的《2001太空漫遊》,反倒挑選義大利導演塞吉歐.李昂尼執導的《狂沙十萬里》作為出發點,詳述1968到2017年半個世紀間,一年一部共50部電影作品。押井從自身作為導演及狂熱電影迷的視角,回顧自身的電影經歷,並解析各個年代的獨特經典。

《江戶川亂步語辭典》(左)與《押井守的電影50年50部》書封

  • 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於上個月底,公布2020上半年出版市場銷售結算。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雖造成部分圖書館及書店關閉,但自肅期間閱讀需求上揚,電子出版市場的業績不減反增,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8.4%,包含《鬼滅之刃》在內的暢銷漫畫,更有高達33%的銷售增長。東野圭吾等人氣作家作品的電子版也相繼解禁,紙本書與電子書合計銷量,不只彌補電子雜誌銷售低靡的虧損,更讓出版市場整體擴大2.6%,成就另類的出版業盛況。

【作家動態】

  • 擅於描寫妖怪風土、曾寫下《明治妖怪摩登記》、《貓君》、《明日的華姬》等諸多奇幻故事的小說家畠中恵,於7月推出超人氣系列《婆娑氣》第19冊《一年間》(新潮社),描寫江戶大店長崎屋少主為期一年的繼任挑戰。長崎屋主夫妻外出旅遊的期間,病弱少主不得不接下經營的重擔。然而,在盜賊虎視眈眈、妖怪們大肆搗亂,江戶更出現疫病大流行的混亂情況下,缺乏經驗的年輕少主該如何抵禦疫病神及疫鬼,並穩守長崎屋呢?
     
  • 曾以《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登上日本亞馬遜及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首位的日本網路作家燃殻,7月底出版備受期待的第2部作品《因為全都忘了》(扶桑社),書寫與無法回頭的時光的再會。燃殻的文字帶有強烈的意象、黏著的情感,以及音符般的節奏。2017年出版的《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勾勒一幀幀帶著遺憾的回憶、早已遺失的面孔,以及傷感的過去。今年發行的《因為全都忘了》,則透過歸途的車站月台、廉價商務旅館的走廊、陌生街道的俱樂部、無人相約的耶誕夜等一個又一個平淡的場景及時刻,訴說對於冷漠健忘日常的微小抵抗。小說家町田康評述:「燃殻的文章宛若小石頭咚的一聲落入池中,寂靜無聲地延展出一片水紋。悲傷中帶著些滑稽,滑稽中又夾雜著悲傷。」
     
  • 以《百鬼夜行》系列及《巷說百物語》系列奪下諸多文學大獎、有「妖怪型推理作家」之稱的京極夏彥,8月出版新書《今昔百鬼拾遺:月》(講談社)。京極夏彥在2019年4到6月接連推出以中禪寺敦子為主角的長篇《今昔百鬼拾遺:鬼》、《今昔百鬼拾遺:河童》以及《今昔百鬼拾遺:天狗》三部曲。《今昔百鬼拾遺:月》將三篇故事集結一冊,講述昭和29年連續神異事件的殘酷真相。駒澤棒球場附近的連續殺人案、蜿蜒的夷隅川水系中接連浮出的屍體,以及由群馬縣迦葉山發現的女性遺體牽引而出的女性失蹤事件和連鎖死亡事件,這些怪異案件由何引發、背後又牽涉什麼樣哀切及令人憤怒的悲劇呢?

左起:畠中恵《一年間》、燃殻《因為全都忘了》、京極夏彥《今昔百鬼拾遺:月》

  • 一台壞掉的冷氣機,能引發什麼樣的動盪呢?著有《太陽之塔》、《有頂天家族》、《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等作的知名小說家森見登美彥,與日本劇作家上田誠聯手合作,7月底發行新作《四疊半時光機》(角川出版)。本作由《夏日時光機》的劇本作者上田提供原案,並奠基於森見早期的代表作《四疊半神話大系》進行全新原創。故事設定於盛夏的京都學生公寓,講述主人公為了挽救故障的冷氣,試圖回到過去取得尚未損壞的冷氣遙控器,努力阻止損友小津等人胡亂竄改過去並毀滅世界的青春冒險故事。小說家森見與劇作家上田跨界合作,精彩地勾勒出因為微不足道的理由穿越時空並引發混亂、充滿舞台劇荒謬感的夏日物語。

小說家森見登美彥與日本劇作家上田誠聯手發行新作《四疊半時光機》(取自cinra.net

  • 近年推出直木獎得講作《蜜蜂與遠雷》及續作《節慶與預感》的暢銷作家恩田陸,8月初發行長篇奇幻小說新作《間隙童子》(集英社),勾勒神祕懸疑的都市傳說。經營老物件商店的兄長,以及身具奇妙能力、能透過觸摸物品窺見舊物中隱藏記憶的弟弟兩人,在某日突然聽聞一名未曾露面的神祕白衣少女在廢棄大樓解體現場被人目擊的奇妙傳言。許多人都表示曾「看見」身穿白色連身洋裝、頭戴草帽的女孩,卻沒有人知曉她的長相身份。《間隙童子》以地方都市的再開發預定地為舞台,描寫現在與過去微妙的交匯和交纏。

日本作家恩田陸發行長篇奇幻小說新作《間隙童子》(取自新潮社

  • 著有《七個孩子》、《玻璃麒麟》、《魔法飛行》等代表作的日本推理小說家加納朋子,8月初發行小說新作《歡迎來到兩百一十號館》(文藝春秋),譜寫尼特族的島嶼奇幻生活。求職受挫以來一直賴在老家、每天沉浸在線上遊戲中的「我」,突然輾轉成為伯父的遺產繼承人,獲得一棟建在離島的別墅。一夕之間從無業遊民進化為有殼階級的主角,天真地期待自此以後可以盡情課金遊戲,未料這其實是雙親所下的最後通牒。被趕到離島一個人獨立生活的尼特族主人公,透過和島上老人以及其他年輕尼特族同伴們的相遇和交流,在能眺望蔚藍大海與青空的離島以及線上遊戲的世界中,展開屬於自己的獨特成長之路。
     
  • 以金句「加倍奉還!」風靡亞洲、創下平成年收視第一的《半澤直樹》電視劇原著作者池井戶潤,睽違6年再度推出系列作續集《半澤直樹:丑角與小丑》(講談社),單行本預計將在9月中發行。原著前作《銀翼的伊卡洛斯》及《半澤直樹》第二季電視劇,已進展到半澤回歸東京中央銀行總行的中央證券篇及帝國航空篇,新作《丑角與小丑》則回溯至半澤在大阪西分店擔任融資課長的時代。 
    半澤在某個意外的場合,被一幅畫勾起了的注意,畫面上赫然是當代藝術界寵兒仁科讓的代表意象「丑角與小丑」。科技業大廠胡狼意圖收購資金困難的老字號美術出版社仙波工藝社,分店長淺野與副分店長江島無視半澤反對一意促成收購,商業決策背後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內幕。諷刺感滿溢的丑角以及帶著悲憫微笑的小丑之畫,似乎向半澤訴說著什麼祕密。池井戶透過藏於名畫背後的融資之謎,再次為讀者帶來充滿熱血與爽快感的商戰傑作。

《半澤直樹》電視劇原著睽違6年再度推出系列作續集《半澤直樹:丑角與小丑》(右圖取自半澤直樹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莫言晚期風格的開始:王德威談《晚熟的人》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大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諾貝爾」一直是文壇甚至社會念茲在茲的圖騰,莫言獲獎,儼然完成了全民心願。

莫言崛起於1980年代的尋根、先鋒運動。他的小說從《紅高粱家族》(1988)、《酒國》(1993)、《豐乳肥臀》(1996)到《檀香刑》(2001)、《生死疲勞》(2006)、《蛙》(2009)等,多以故鄉山東高密為背景,狀寫一次又一次奉「現代」、「革命」、「國家」之名的歷史風暴中,凡夫俗婦的困境與掙扎,屈辱與反抗。他的敘事雜糅傳統說故事人的世故、現代鄉土文學情懷、以及拉美魔幻現實小說的奇思妙想,不僅顛覆了社會主義八股,也突出文學眾聲喧譁的力量;榮獲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但諾貝爾獎也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的榮譽。莫言得獎後各種褒貶紛至沓來,謂之為國爭光者有之,名過其實者有之,遑論種種藉機攀比附會的怪現狀。面對這些得獎後遺症,莫言緘默以對,一如他的筆名——莫言——所示。與此同時,更令讀者關心的是他創作的持續力。莫言如何證明自己?是否有所突破?都是想當然爾的話題。

《晚熟的人》是莫言得獎後首部結集出版的短篇小說集。12篇作品或寫成於2012年得獎前,或為新近完成,合而成書,很可以一窺莫言8年間的變與不變。莫言作品向來大開大闔,篇幅越長,越能顯現他那種妙想天開、兼容並蓄的氣魄。在新作中,他似乎有意擺脫這些特色,風格轉為內斂,時而懷舊,時而嘲諷,顯露一種若有所思的節制。短篇的形式也不容許過分複雜的情節和人物發展。

對莫言的粉絲而言,《晚熟的人》乍看未必是驚豔之作。寫過各種題材,如今作家頗有返璞歸真的姿態;在盛名之下創作,想來也有不得不然的理由。但仔細閱讀各篇作品,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他的企圖,甚至會心一笑。關鍵之一,正是書名《晚熟的人》。

* * *

相對於「早熟」,「晚熟」之於莫言有著複雜的意味:既可能是大器晚成、後勁十足,也可能是後知後覺、恍然大悟,甚至不計一切、後發制人。無論如何,「早」、「晚」之間出現的時間落差,使得和諧社會的順時鐘不再可靠。而在政治人類學的詞典裡,「生」、「熟」之間的學問大矣。一回生、兩回熟,熟能生巧,熟門熟路,熟極而爛。「熟」是文明的現狀,也是生存之道。從「晚」與「熟」意義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裡,莫言觀察當代中國形形色色的現象,也思索後社會主義本身是否也是晚熟症候群的一端。

《晚熟的人》基本圍繞兩類題材展開:一類關於莫言近年返鄉、重新認識當年人事風貌;一類關於莫言對文壇眾生——包括自己身為「作家」——的觀察。這兩類題材的交集恰恰在於他對「晚熟」這一關鍵詞的體會。藉著回顧自己來時之路,不論是困窘的童年生活,或者是進入文壇後的是是非非,作家與其說有了恍若隔世的感嘆,不如說忙不迭的跟上時代,辯證「生」、「熟」,甚至不無「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困惑。


(莫言提供)

還鄉小說是鄉土文學的大宗,可以回溯至魯迅的〈故鄉〉,莫言成名作如〈白狗鞦韆架〉等也循此方向展開。遊子重返故里,回顧童年往事,體認城鄉差異,感嘆時移事往,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主題。然而莫言新作裡的返鄉之行證明這套公式已經過時。〈地主的眼神〉裡的老地主,經過無數清算和運動,竟熬到壽終正寢,在村人圍觀中風光入葬。〈鬥士〉的無賴受盡村人羞辱,以他的後半生貫徹毛主席「階級鬥爭」;「他的仇人們,死的死,走的走,病的病,似乎他是一個笑到最後的勝利者,一個眥睚必報的兇殘的弱者。」〈天下太平〉裡的農村早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淵藪,腫瘤的魚、變態的鱉、各懷鬼胎的村人,共同活出一個太平盛世。〈等待摩西〉裡的紅小兵文革中狠批他篤信基督的祖父,30年後自己成了狂熱基督徒,並以此行走江湖。命運的輪盤嘩嘩的轉著,負負得正,一切 「都是歷史的誤會」。

更突出的是〈紅唇綠嘴〉、〈晚熟的人〉。前者寫莫言的一個小學女同學多年屢仆屢起,進化成家鄉網路時代的恐怖分子,以五個手機、兩個公眾號買賣謠言,操弄民意。她食髓知味,儼然以莫言經紀人自居。「在網絡上不能講仁義道德,越無恥越狠毒越好!網路真他娘的好啊!」後者寫莫言的一個鄰居同樣歷經革命洗禮,新時期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名流,藉著莫言獲獎牟利斂財。小說高潮,莫言看著《紅高粱》景區愛國狗血擂台賽,被操弄的懷疑自己身在何方。

莫言在這兩篇作品中都以第一人稱出現,看著家鄉巨大變化,嘖嘖稱奇。魯迅式的故鄉憂鬱症早已過時。新時代的鄉親父老耳聰目明,何其機靈;他們不需要莫言之輩的同情或矯情。他們猶如〈天下太平〉中基因突變的魚鱉,已經成為一個新品種。套句《白毛女》的名句,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果如此,後社會主義社會又把人變成了什麼?

晚熟和早熟差別何在?「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子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莫言的鄰居如此解釋著。換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龜兔賽跑,後來居上。只是這樣的「晚熟」充滿鋌而走險的投機,無所顧忌的盲動,還有,完全扭曲的正義邏輯。20世紀的革命、啟蒙運動不乏路線之爭,畢竟有起承轉合的線索。莫言早期《紅高粱家族》、《酒國》拆解卻仍依違歷史大敘事,即使中期《生死疲勞》和《蛙》退一步以輪迴想像作為現實的解脫,也還投射某種因果秩序。《晚熟的人》中的各色人等趕上了(革命)歷史末班車,卻要後發先至,昨是今非:「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幹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在這裡,時間成為競技場,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先來或後到無關宏旨,重要的是迎頭趕上,創造「業績」。

「晚熟」徵侯不僅發生在鄉村,早已蔓延成社會的感覺結構。莫言暗示他所置身的文藝界就不乏是類人等。〈表弟葉賽寧〉、〈詩人普希金〉裡,泛泛之輩無才無德,卻能無孔不入,而莫言自己往往成為他們利用或攻擊的對象。〈賊指花〉是篇具有神祕色彩的作品,圍繞一群文壇男女的小奸小詐,而故事核心居然指向偷——偷竊與偷情。所謂文學在此有如障眼法,混淆了生活與創作。這篇作品相當生動,有如莫言與文藝圈牛鬼蛇神交遊多年後的心得報告。而小說最後指向敘事者莫言也有自欺欺人之嫌,不可盡信。這當然充滿後設趣味了。

這神奇的「晚熟」效應讓文學和農村——或整個社會——產生不可思議的連鎖。在〈地主的眼神〉裡,小學三年級的莫言據說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轟動全縣」,也坐實了那位地主的罪狀。「從此以後,我就明白了,寫作文可以虛構,而且也明白了,作文中的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關係。」莫言其實是「早熟」的,但幾十年後他才明白,自己熟成的速度未免過於緩慢。〈紅唇綠嘴〉和〈晚熟的人〉裡,莫言衣錦還鄉,驚覺鄉人早已經把握時機,將他虛構的世界還原為歷史旅遊景點,大發利市。「假作真時真亦假」,人人都能無中生有,大做文章,人人都是文學好手。莫言所能做的,無非是戲上加戲,扮演好名作家「莫言」的角色。

* * *

「晚熟」一詞讓我們聯想到當代文學理論的關鍵詞「晚期風格」。薩依德(Edward Said,1935-2003)在《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縱觀近現代西方文學與音樂大家的晚年作品,注意到一種特殊風格。[1] 一般以為歲月與經驗賦予大師一種「和諧與寧靜」。或與人生難題和解,或成就圓融的智慧。但在貝多芬、史特勞斯等例子裡,晚期風格不僅不見圓融與和解,反而呈現矛盾、孤僻,甚至自我放逐的傾向。這是薩依德所謂逆向反常(against the grain)的創作。在此,時間發生錯置:創作者越過生命頂點,感受到時不我予,反而有了特立獨行、自甘異化的衝動。晚期風格每每引人側目,但在晦澀甚至古怪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藝術家放出奇招,彷彿與時間的必然性相抗衡。

我們無須套用理論為莫言的新作強作解人。但就著薩依德所定義的「晚期風格」,我們仍可探問在莫言創作歷程中,《晚熟的人》所顯示的轉折意義:它是初老的莫言重新出發的嘗試麼?果如此,他如何展現不同以往的「晚期風格」?他在評價當代社會晚熟症候群的同時,如何為自己的創作定位?所謂「晚熟」是飽識時務,是隨波逐流,還是從心所欲——「必」逾矩?

為這些問題定調或提供答案也許言之過早,因為我們期待莫言的創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如此,《晚熟的人》顯示莫言對時間的技術或幻術不能無感。他對「晚熟」或「過熟」不以為然,但也不得不承認,那是當下中國的處境。在社會主義的大機器裡,人人操作進退之道,不論「早」、「晚」,必須爛熟於心,莫言期待從回憶中找尋那些原初(卻也可能早夭)的生命,那些「生」的或「半生不熟」的人和事,從中投射現實的對照。

或許這是莫言對「晚期風格」的試探?因為客觀環境的限制,《晚熟的人》盡量不碰政治,就算揭露社會問題,也缺乏追根究底的銳氣,而代之以嘲諷,對照,或回憶。讀者或謂莫言筆下避重就輕,但他別有所見[2]

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幹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我在寫作,早期是向外看,對罪惡的抨擊多一些,更多想到的是外部強加的痛苦,想到自己怎麼受社會的擠壓和別人的傷害。慢慢就向內寫了,寫內心深處的惡,儘管沒有釋放出來。

換句話說,主義和教條以外,莫言更關心的是根本的人間倫理。革命的狂飆幾番起落,古老的話題依然打動我們:什麼是虛飾與真實,邪惡與寬容,意圖與責任,暴虐與慈悲?當然更尖銳的潛台詞是,如果社會主義多少年來號稱改天換地,創造了美麗新世界,何以這些話題永劫回歸,歷久而彌新?

《晚熟的人》中諸作提醒我們,性善或性惡俱分進化,莫衷一是。這使得莫言的批判立場變得猶疑,甚至及於自身。最好的例子是〈紅唇綠嘴〉。莫言對家鄉的那個女網紅充滿無奈:「她的智商很高,她的知識面很廣,但她為什麼連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呢?我想,真正可怕的壞人還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壞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懷,反而認為自己很正確很好的人,他永遠都認為別人欠他的。」然而,當他回憶這個女性當年所遭遇的意外屈辱,以及事後她歇斯底里的報復,他網開一面,承認生命無可言說的黑洞。


作家莫言出席「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榮譽的頒獎現場(莫言提供)

莫言曾經寫道,「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醜,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能真正產生「大悲憫」。(莫言《生死疲勞》)誠哉斯言。但實踐這樣的表述,談何容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論是什麼道,什麼主義。只有對生命的複雜性有了敬畏之心,文學的複雜性於焉展開。

這讓我們再思《晚熟的人》中篇幅最長的〈火把與口哨〉。小說中,莫言仍然以第一人稱記敘少年所見的一樁婚姻故事,以及一場人狼大戰的傳奇。故事中的男女因為吹口哨相愛成親,日後丈夫因礦難驟逝,一家四口的生活因而崩坍。悲劇卻剛開始。他們的孩子一個為狼所噬,一個中毒而死。至此,我們的女主人公幾乎重複著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命運,但事實不然。她燃起火把,直奔狼窟,殺死母狼和嗷嗷待哺的狼崽,自己也力盡心碎而亡。

與〈紅唇綠嘴〉開場背景相似,〈火把與口哨〉寫的也是一段文革中期的往事。但莫言所要探討的惡與傷害不僅來自人與人間瘋狂的鬥爭,更來自天地不仁的兇險。故事中的平凡人家一夕間毀滅,令人無言以對。多少年後莫言回顧往事,卻另有發現。時代是這樣紛亂無明,生命何其脆弱。那四口之家剎那間崩塌,徒留淒厲的口哨聲縈繞鄉村。但—比起50年前無限上綱的革命叫囂,50年後呶呶不休的「紅唇綠嘴」,「火把與口哨」反而留下一些純粹的、有如寓言的東西,讓我們反思卑微與執著,惡與悲憫的本質,而不禁心有戚戚焉。

這也是遲來的體悟吧。以此,莫言賦予「晚熟」一層相對積極的定義。晚熟是時間的考驗,你我不免,只怕熟斯爛矣,失去本心。經過大風大浪,作家看盡一切。傳奇不奇,他要書寫平常裡的不堪,也要記錄那屈辱裡的高潔。晚熟的作家冷眼觀世,心照不宣,但更可以自行其是,笑罵由人。在這一轉折點上,莫言開始實驗他的「晚期風格」。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晚熟的人
作者:莫言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莫言 
1956年3月出生,漢族,原籍山東省高密市,中共黨員。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戰士、班長、教員、幹事、創作員。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獲大專文憑。1988年9月至1991年2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獲文藝學碩士學位。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檢察日報影視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工作,2007年10月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第12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名譽院長。

自20世紀80年代起,莫言創作了大量極具分量的文學作品,在國內外影響廣泛,深受讀者喜愛。1985年,他以《透明的紅蘿蔔》一書橫空出世,次年更創作出《紅高粱》,給文壇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此後,他又相繼推出《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小說以及《霸王別姬》、《我們的荊軻》等戲劇力作,展示出充沛的創造力。迄今為止,他已經創作了11部長篇小說,25部中篇小說,80餘部短篇小說,3部話劇,2部戲曲,5部電影劇本,電視劇劇本50集,並有散文雜文多篇。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五十餘種語言,二百多個外文版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8-24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