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窺見創作中的頭腦:曹馭博、郝妮爾、張馨潔、連明偉邂逅《故事如何說再見》
▇ 曹馭博:詞語是靈光的獻禮
【邂逅作家】艾美.本德(Aimee Bender)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得靠著繕打書摘來平撫我生活上的慌亂。朋友們誤以為我用功,但我不好意思對他們說,這只是用來削減憂鬱的手段。隨著一段段文字烙在白色頁面上,憂慮漸漸溢散,儘管它在抄寫的勞動之中不足以讓我致死,但也讓人長期患有肌腱炎。無法「動手」的時候我將符號謄寫改為默唸,試圖在行走、搭車或放空的時候減緩我的情緒——它們確實達到了功效。我關掉電腦,出了門,步行在淡水河畔,沒有人會在意一個戴著口罩的男子在嘟噥些什麼。我感覺自己像一條從水窪延伸出的胎紋,在乾涸之前試著讓身體走得更遠。
小說家艾美.本德(Aimee Bender)於〈照亮黑暗〉說道,一個人的心中存有越多句子越好,因為我們終將淡忘書本的鍾愛段落。這讓我想到柏拉圖《斐德羅篇》曾提到一段故事:特烏斯(Theuth)發明文字時,法老對特烏斯說:「你給予學生的,是智慧的形容,而不是智慧本身;因為他們將遍讀,卻匱乏於得到親口傳授」我們被修辭干擾,被形容遮蔽,最後遺忘內心經驗的表徵。但這並不代表著文字無用,而是知識載體進步後,快速的傳播反倒讓那些無法駕馭它的人們漸漸失去了慢下來的機會:
常以快速瀏覽的方式閱讀、膚淺地閱讀是不夠的,放慢速度對大腦很有幫助。背誦史蒂文斯的詩逼我放慢速度。我很高興地發現,我可以在開車的時候關掉收音機,我可以大聲朗讀這幾句詩,看看它們發揮了什麼效用。
我們的腦袋負荷了太多資訊,以致忘卻了筆記本上的細節。也許以後的人們閱讀的方式會更加多樣──一個段落的某個名詞會超連結至另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某個描述會自動播放影像與音訊,一個段落的空白處會顯現上千位讀者彼此不同的想法。
那麼寫作呢?它會更加困難嗎?
我唯一肯定的是,那些與自身環環相扣的段落、句子、詞,都會在書寫前的那一瞬間前回來──所有看似混亂的煙火時刻,都是寫作者未竟的奇蹟。如同帕維奇(Milorad Pavić)《哈札爾辭典》那一段非常有詩意的描述:
我們在夢境中的話語都非常快速且與現世的邏輯悖反;因為我們每一句話,都在拚湊著先祖亞當的肉身。
只要生活得越用力,夢境就越真實;只要行走得越遠,經驗就越豐富;只要默念得越深刻,靈光就越具體。那些降臨在抄寫與默念之後,看似陌生、疑惑、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詞語,各個都是靈光的獻禮。
▇ 郝妮爾:在愛著的時候最好看
【邂逅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
她一時沉默不語,站在月光下。然後她說:「你是我擁有的一切中,最靠近生命的。你是我剩下事物中唯一不是淒涼、平坦、灰濛濛的東西。就算蒙著眼,跌入最深的海洋,我也知道哪裡可以找到你。就算我被埋在地底一百哩,我也知道你在哪裡。」
──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忘記是誰跟我說過這句話的:「小說在愛著的時候寫,最好看。」而我不知是刻意忘記了主詞,抑或起初這句話裡本來就無主詞,到底——應該愛著「什麼」,才能夠寫出好看的小說呢?
我不求甚解,長年以來只相信,心裡有個人能去深深愛著,便是創作的動力。是以此話說來膚淺,我迷戀尼爾‧蓋曼的理由,乃因他永遠能夠寫出諸如上述所引之告白金句。
所謂告白者,未必全與愛情有關,大多時候像是回聲,我們以為是對他人熱烈地傾吐,實則全是對自己喊話。
論及最初寫作的慾望,總是不離戀愛與失戀,像有無窮盡的火在筆尖燒,一眨眼就是一張紙,當然自知不是什麼鉅作,就是非寫不可。
常人以為,寫作的人都能言善道,我倒是相信,多是因為說不出口,才只能選擇相對安靜的文字,聒噪地沉默。怕你看,又怕你不看。
過去幾段戀愛,我日夜地寫,多是抄書、寫信。此刻回首,偶存幾封沒寄出的信,反是證明我慾望的不是對方,而是當下熱切的狀態。我彼時所寫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易逝韶光的恐懼。我明白這樣的情感其實半是自戀半又自卑,對於心儀事物堅決迷戀,對於記憶極度自卑,後者所言,倒不是說我健忘,而是我相信人心之善變,如《萊緹的遺忘之海》那段對話:
我說:「她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老太太笑翻了,好像我說了全宇宙最好笑的笑話一樣。
「什麼都不會維持一個樣子。」她說。「不論是一秒後,還是一百年後都好。總是在翻騰攪和。人就像海洋一樣善變。」
對啊,哪怕是一秒也好,我需要有人幫我記得。
雖然不是很了不起的理由,但我也相信,某些書得在愛著的時候,讀起來才最好看。
▇ 張馨潔:一千種灰,創作者莫測的信仰
【邂逅作家】凱薩琳.哈里遜(Kathryn Harrison)
陽光照亮了空氣中浮游的灰塵,好友F在Instagram的現實動態中,用柔軟的手掌穿過虎斑貓的毛皮,貓靜靜的俯臥,她放輕聲音,像個撥開孩子前額髮絲的母親,舒緩溫柔的說「你要起來了嗎?」幾個日子後,她送走這隻病中的貓。在我得知貓咪死訊的時候,我想起她與貓曾有的這個時刻,這個殘忍而且永恆的片段。
那幾日我思索著這樣的問句,如白色的細絨輕撫髮膚,如一只靜置在桌上的紙鶴,細緻而輕巧。當下的F未足以擁有全知的遠望,明白這是與牠所剩無幾的明豔高光,或許她仍私自抱著貓咪康復的期望,或者她舒開緊皺的眉頭,說服自己綻放出平靜的心情。在這個小知不及大知的早晨,她擁有片刻停滯的畫面,與貓在陽光裡,忘卻了或未曾想到她即將失去牠。「你要起來了嗎?」所以她說。
《故事如何說再見》收錄44位作家關於靈感、創意,那些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來回逡巡的落葉小徑。其中凱薩琳.哈里遜在〈請停止思考〉一文談到了寫作所謂的無人之境,正是在意識的生活之外,有一個晦澀且能提供撫慰的時空夾層。她舉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論愛〉,敘事者在光亮盡滅處與亡妻相遇,萬千想像剎那融鑄成實體,在燈滅之處延續了如常的生活,與燈亮之處截然不同:
燈泡亮了
我明白我要離去留妳一人
在那裡,在黑暗裡,在夢中,靜靜地
妳守候著直到我歸來
我們在創作裡與所繫之事席地而坐,如蘇東坡記夢的一首〈江城子〉他的黑暗之地有亡妻正梳妝,如普魯斯特的瑪德蓮蛋糕。凱薩琳.哈里遜為這個漆黑的時刻勾勒定義:「它為當下的人生供給了幾乎神聖的慰藉。這行詩談的是我們自身所具備的神聖的、繁衍增生的能力。因此我認為這行詩說的是上帝,是上帝所安身的疆域」道盡創作者莫測的信仰,我相信創作者有所信仰,信仰那如雨線如銀絲的潛意識織簾,當銀色的音符隨播彈而生,產生連串有機的共振,其中有神。
在那我也在深夜的鍵盤敲擊間,曾窺探此地,那有最敏感的光感顆粒,即便是灰白照片,也有一千種灰色。所有的感受有著最高解析度,所有拋往湖底的石頭,都能帶來滔天的波浪,所有的念想都有應答,所有的貓都得永生。
▇ 連明偉:繼承者的意志
【邂逅作家】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
審判日將出現兩次:一次是我們離世的時候,另一次則是我們人生留下的遺澤耗盡之時。換言之,就是在我們所吐露過的每個字屆臨失效的時候,無論那話是好是壞。
──瑪莉蓮.羅賓遜〈頭腦比海洋浩瀚〉
音節與聲音,存在與消逝,水霧與雷電,筆墨紙張伴隨的生命之中,難解的沉沉憂悒總是傾頹而來,時而欲以狂喜遮掩,時而潦草收斂,或以吮吸文學喜悅中飽。舉目眺望邊界,避免無病呻吟,將天問藏諸心底深處,旦暮朝夕,日常生死,咀嚼一次一次回望儀式。
這日,我們努力安好,想辦法活得像是個人。一再被提及的末日,極有可能不過是棄絕的死字、消失的脈絡與竄改的歷史。留存什麼?刪減什麼?以賸餘覆轍之姿力吼什麼?字詞導引的遼闊世界,從無知通往未知,看似無關文學,卻再再透過文學關照著我,只是不欲坦然承認。
任何形塑精神的練習,小至選擇,大至抉擇,都使人理解我與他人的連結,都使人羞澀,更明確的說法應是,都使情感豐盈而不得不淚流滿面――歡喜哭,悲傷亦哭,真是個無可救藥的愛哭鬼。這不是直徑指向可供操練的文學技藝,卻必須體現於此,完善寄託,一個精巧如艾蜜莉.狄瑾蓀的神祕譬喻,一首哲詩,或是一段理想的精確表達,都足以讓生命再次被創生出來,懷抱撫慰,延展精神的邊際。
「幾乎所有文化中都有文學作品讓你更熱愛作為一個人,讓你對他人的人性感到愛和尊崇。這是任何一種藝術所具備的最偉大的潛力。」我所疑惑,亦即汲汲追索,文學的技藝、故事、美學、道德,乃至相信揭露真實的絕對性撐持,究竟有何實際功用?時日遞解終將抵達何處?蒙福擷取之果實能否抵禦遲遲不散的恍惚痛覺?沒有絕對答案,或者適切而言,未經反復檢視的答案如同野地的陌生物種,斷不能輕易收編。
我們出生於中途之徑,繼承字詞,吸納並孕育故事,走一條他人曾經行歷卻未臻盡頭的路,以探索完善自己,如謎迷路,走著走著,努力用演義的話語說出遞送的審判。任何悚慄審判,其實都呼應內在的喜悅期盼,心之歷程,最終得以讓我們在繼承之後,再次贈與。●
|
編者簡介:喬.法斯勒(Joe Fassler) |
OB短評》#271 戰疫中與身體對話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日本兄弟
松本大洋短篇集
日本の兄弟
松本大洋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藍色青春
松本大洋短篇集
青い春
松本大洋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思 樂 獨
從青春的生澀與粗糙,到日本獨有的世界觀,二書以18部短篇,一次補齊了1990-2000年的松本大洋進化史,也可以看到作者一貫不以善惡二元、不頌揚生即可貴或死即可畏的生命哲理。
看著松本追憶躁動青春,追問無解生死,凝視異類,讀者彷彿也隨著方格墜回記憶深處難忘難棄卻又難以面對的年少時光。欲了解松本大洋者不可不讀。 【日本兄弟:內容簡介➤】 【藍色青春:內容簡介➤】
●蚊子、病毒與全球化
疫病與人類的百年戰鬥帶給我們的啟示
Géopolitique du moustique
艾瑞克.歐森纳( Erik Orsenna)、伊莎貝爾.德.聖歐班(Dr. Isabelle de Saint Aubin)著,陳太乙譯,馬可孛羅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對當代戰疫來說,本書為適時出現的專業著作。內容與一般公衛著作不同,較偏散文記述,提供全球各地的蚊子與病毒移動路徑觀察,也對全球化的缺點提出批判。 【內容簡介➤】
●百年抗疫
1918後被流感改變的世界
Influenza: The Hundred 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傑瑞米.布朗(Jeremy Brown)著,王晨瑜譯,今周刊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以深度的醫學史建構出1918年以降,人類社會得以從疫病觀照的世界科技演變,與人類道德的界線。1918與2020有何不同、有何差異之處?此書以10個重要主題叩問人類抗疫歷史過程中的失敗與學習。
我們需要有人引領了解疫病的「大流行」究竟怎麼回事,包含哪些成分。本書從仍近身在側的流感,回頭檢視「流感」在人類歷史中的身影,特別是1918年以來流感與世界的關係。在闡釋當代醫學與描述往昔故事交錯的光影之間,為百年來最重要的流行病事件架構出立體的樣貌。於是我們會感知到,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那麼遠,還會得到一些派得上用場的醫學知識,無論疫苗是不是如作者認為的那麼萬無一失。 【內容簡介➤】
●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
Gulp: Adventures on the Alimentary Canal
瑪莉.羅曲(Mary Roach)著,黃靜雅譯,天下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從噁心因子、糞便移植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知,到我們熟悉的脹氣、大胃王迷思,本書以極有趣、又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涵蓋了醫學基礎、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透過消化道展開一趟噁心又通暢的閱讀。 【內容簡介➤】
●大腦全知道!
(圖解)現代人必修的腦科學通識課
マンガでわかる 脳と心の科学
篠原菊紀著,陳令嫻譯,姫野よしかず、MICHE Company繪,行路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結合圖說及漫畫,以一頁一則主題的方式,呈現與大腦相關的日常表現與疑問,適合在各種場合閱讀。漫畫有如別冊,提供情境讓各主題有背景脈絡,得以更具體理解大腦的相關知識。 【內容簡介➤】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
從直播告別式到管理數位遺產
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Illusions of Immort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艾蓮.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網路上曾流傳一張照片,熱門的自殺懸崖邊立著一座告示牌:跳下去前,想想你的電腦D槽都清乾淨了嗎?我們已進入身故後會留下數位塵埃而非遺骸的年代,許多已故者的社群媒體帳號紛紛轉成紀念帳號,數位哀悼已成為趨勢。本書適時提供各種數位人生的處理方式與經驗個案,也對「人死後還有沒有隱私權」或「死後的人際關係」等議題提出深刻討論。 【內容簡介➤】
●社會向左,資本向右
新世代的階級與貧富裂痕,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Facing the New Anxieties
保羅.柯利爾(Paul Collier)著,潘勛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益
本書批判的議題與見解雖已是老生常談,卻依舊重要。作者以經濟學專業提出與《21世紀資本論》相似的論述,但包含更多道德人文關懷,提出社會民主制度對於解決資本主義困境的重要方向。中文書名的「左」可能易於引起誤解,畢竟社會民主不等於社會主義。【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