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譯思》在一段時間中把它的顏色借給了你:紀德《地糧》翻譯拾遺
「納坦奈爾,我要教給你熱切癡狂。」
「台灣製造」的正體中文新譯版《地糧》,在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誕生一個半世紀後翩然降臨,澆灌文學的豐美麥田。這部作品是紀德在旅行北非和義大利後,於1897年出版的一部青春回憶錄,作品彷彿在採擷散落人間的豐美糧餉,以長篇散文詩的形式,禮讚生命與自然、歌頌慾望與愛,儼然是洋溢喜悅與激情的泛神主義快樂頌。
《地糧》也深具超越時代的特質,大膽挑戰世俗觀點,深深影響其後數個世代的創作者及讀者。「凡令靈魂失去清明、與喜樂形成對立的,就是罪惡」——這句出自《田園交響曲》(La Symphonie pastorale)的名言全然呼應《地糧》的精神。在旅遊氾濫、媒體溢流的今天,《地糧》格外像是一篇真純獨特的心靈頌歌;而透過現已不多見的創作風格,閱讀這些上上個世紀之交年輕跨國旅行者的體驗、見聞、人生感觸及生命情懷,品嘗一道道時而辛辣嗆烈、時而Q彈有勁、時而細緻雋永的地糧,反而令人耳目一新,直呼暢快。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取自Flickr)
翻譯紀德著作的美妙機緣要回溯到2015年。那年春末夏初,麥田出版資深編輯徐凡女士來函詢問翻譯《遣悲懷》(Et nunc manet in te)及《紀德日記選》的意願。
我心頭一怔。安德烈.紀德……中學勤習法文時,即已屢屢在參考書籍中讀到這個名字。大學期間,透過畢安生(Jacques Picoux)老師的關係,接觸到某單位出清的藏書,隨手挑了一本《背德者》(L’Immoraliste)。其後,在台北信鴿、在巴黎多處書店,陸續購入紀德的作品,細細咀嚼其文字之醇美、思慮之真摯、論述之深切。

左起:《田園交響曲》簡體版、《遣悲懷》繁體版與《背德者》簡體版書封
但,將那樣的珠璣文句化為語言特質迥然不同的中文?這個如永恆星辰高掛世界文學天頂的人物,我可敢與他交手?
忐忑接下翻譯紀德作品的任務後,才知這重擔下蘊藏何等壯美的旅途。除了字字句句間的無盡推敲(翻譯永遠是種背叛與不完美,但如何竭盡所能不負原作精神?),每個人名、地名,每部援引的著作,背後都有一串精彩故事、一份深刻思維、一段與作者有關的情緣。愈是蒐羅,愈覺文獻史料如江似海,卻經常只能透過簡短的譯註,與讀者約略分享;期盼這些註解能協助讀者理解原著背後的一些意涵,並在後續的探索與研究中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
尼可拉.布維耶(Nicolas Bouvier)在《世界之用》末尾寫道:「世界就像一道水流,它從你身上穿過,在一段時間中把它的顏色借給了你。」紀德的文字何嘗不是這道水流!翻譯過程中,大小驚喜俯拾即是,地糧色彩染遍周身。鋪陳在書中的地點、事物,無時無刻不與自身人生軌跡交錯。
舉例而言,在搜尋資料時,偶見紀德巴黎寓所的影像,才猛然想起許多年前,自己與來訪友人漫遊巴黎街頭,也曾特地走到七區凡諾街那塊紀念牌前留影;又如拿坡里:在紀德之後一個世紀初度造訪時,那裡的街巷、水岸,仍處處流露他在《地糧》中描繪的景象(「拿坡里猶如淫蕩的浴女」;「面向大海和陽光的小理髮店。熱烘烘的碼頭;掀起才能進門的簾幕」;「濃烈迫人的橙花香氣從花園飄來,還有夏夜鳥兒的歌聲;那些鳥兒時而停止歌唱,於是我們隱約聽見浪濤的聲響」)。讀者若在譯文中感受到某些熱切癡狂,其中可能包含幾絲由那種牽引與啟發幻化而成的幽微元素。
2016年初,在台北書展巧遇慕名已久的法國作家香塔兒.托瑪(Chantal Thomas)。拜讀其作品《記憶的咖啡館》(Cafés de la mémoire)、《追憶潮落時》(Souvenirs de la marée basse),似見紀德身影流連其間,探問之下,得知紀德果真是伴隨她成長的大師。

法國作家香塔兒.托瑪(取自LEDEVOIR)

《記憶的咖啡館》與《追憶潮落時》書封
同年夏末,行腳來到印尼龍目島海邊,適逢《遣悲懷》出版在即,遂終日「閉關」在面海的房間露台,對著小螢幕敲敲打打。住隔壁的夫妻檔是全渡假村僅見的法國人,某次從海中上岸之際,終於忍不住開口:「你一定是旅遊記者,正忙著趕稿。」我拿起電腦旁的紀德《日記選集,一八八九–一九四九》(Journal : Une Anthologie 〔1889-1949〕)——對方眼睛一亮:「我哥準備高等教師資格考的研究主題就是紀德!我在他家也看過這本書!」隔年訪法,有幸與這位兄長見了面;儘管他後來從政,卻從未忘記初衷,除兼任一詩人之友會會長,杯觥交錯之際談起紀德,依舊滔滔不絕……
這些因緣巧合,豈不都是凡間大地的醉人食糧?
今天,在布萊頓寒氣逼人的岸濱,隔著蒼茫深邃的英倫海峽,彷彿看到紀德仍在對岸諾曼第的自家莊園,舉筆譜寫動人篇章,與農民攜手耕耘大地,無私投入一次大戰的後援工作。紀德啊紀德,我何能何徳,在另一個時空,與你的文字、你的行跡,如是糾纏! ●
|
作者簡介:安德烈.紀德 (André Gide) 少年時代的紀德就是愛好讀書、勤於筆耕的少年,21歲發表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爾特筆記》,隨後幾乎每年都陸續出版新作。1908年參與創建《新法國評論》雜誌,啟發無數後世歐洲知識份子。紀德批判法國對殖民地的剝削、為囚犯人權奔走聲張、投身難民救助慈善工作、對共產思想萌生興趣而訪問蘇聯,始終走在時代的尖端。 194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文筆平易近人,充滿文藝氣息,同時也以真誠、無懼的愛及深刻的心理洞見,呈現人類的問題與現況」。同年也獲頒英國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作品廣納小說、回憶錄、評論集、散文集,代表作有《地糧》、《窄門》、《背德者》、《紀德日記》等。自小勤記日記的紀德,晚年致力於畢生日記的整理與出版,其日記忠實展現他求索真理的心靈歷程,被譽為「一部開放、多元、千姿百態的文本」,甚至被視為「一代大師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
話題》想念自己的時候,就出門走遠路:讀厄凌.卡格《就是走路》
速度是生物政治。兩個人的生活壓力不同,走路的速度絕不會一樣。兩個速度懸殊的人同行,就像是兒童故事中的「快快和慢慢」,一個怪對方慢郎中,一個受不了對方急驚風,同樣苦不堪言。
現代生活就像是和一個旅行團領隊同行,當我站在港邊眺望海鷗,反覆想看清起飛瞬間的身影時;當我窺伺山徑入口準備前往廢墟、神木一探究竟時,他隨時切進來說:「我們得上車離開了。」搭上遊覽車,看著海景山壁朝後飛掠消失,我胸口發緊、被滿腔悵惘遺憾擠得作痛,他卻坐在我身邊捏著小本本,死盯著待辦清單,念念有詞劃掉其中一項,把那個地名當成抓到的寶可夢get落袋。
我彷彿到過那個地方,但資訊量又不足以和其他地方區隔。最重要的是我還未在山徑裡外走上二、三十分鐘,抵達不知不覺露出微笑、渾然忘我的那個瞬間,所以我覺得我還沒到過那個地方,還沒跟它發生關聯。
而他在我身邊慶幸及時趕上遊覽車、從中生還。他只關心下個目的地的名字,焦慮還有多久會到,預想在這過程當中能出什麼錯,警戒東西有沒有忘了帶。他會利用空檔聽完一場直播、或自學日語影片,好好充實他那像扁軟皮球般可悲的自我。
他就是我,他打算這麼過完一輩子,對此我很絕望。我是他的靈魂,我趕不上他的速度,被遠拋在後哀哀叫。
●
挪威作家厄凌.卡格(Erling Kagge)(取自Norway2019)
速度差是嚴重的認知失調,足以混亂整個人生。此時《聆聽寂靜》的作者,挪威作家厄凌.卡格(Erling Kagge)的散文《就是走路》是一個路過停下來陪我的人,在一個只會對我不耐煩地說「好啦,快一點」然後逕自走掉的世界裡,他以步速同理我的分心他顧。卡格開出版社,也是作家,他跋涉南極,登聖母峰,花五天闖紐約地鐵、下水道,由地下世界橫越紐約。又用58天滑雪橇橫越北極。然而在這本書中,他看著祖母老邁下不了床,觀察女兒跌跌撞撞學走路。
他說,外婆那年代沒車,走了一輩子路,去看飛機是一件人生大事。而現在花半小時開車上山,途中的小池塘、山坡、岩石、青苔和樹木匆匆掠過,注意不到風、氣味、天氣的變化,瞬息萬變的光影。腳不會痠。周圍一切全都模糊掠過。縮減的不只是時間,還有空間感,一下子就到了,連距離感也縮短了。如果花一整天走同條路線,呼吸放緩,仔細傾聽,感覺腳下的土地,辛苦跋涉,山會一點一點朝著你迎面而來,周圍一景一物也會放大。熟悉周圍的景物需要時間,就像交朋友。前方的高山,會隨著你一步步接近而改變。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肩膀、腹部和雙腿,都在對山說話,山也一路回應你。
(取自Unsplash/Mario Klassen)
這是對話,對話總讓人看見陌生的自己。卡格認識一位律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但她樂在工作。有天恐慌症發作,她以為會沒命,休了長假。上班不久,恐慌症又發作,還劇烈頭痛。物理治療師要她站好,反覆問她有什麼感覺。她說沒感覺。治療師要她坐著腳踩兩根木釘,腳底可以在木釘上滾來滾去。問她有什麼感覺,律師火大,因為還是沒感覺。隔週,她覺得腳底痛到不行。治療師要她站在木釘上,雙腳來回滾動,她痛到癱在地上抽搐。律師才瞭解到,這些練習是為了讓她的腦袋重新跟身體連結。她的腦袋必須重新接觸地面,回到現實。
走路是人們自己聽不見的說話,傳達一個人是疲憊憂傷或朝氣蓬勃。害怕、憤怒會快走,像是想逃離腦中可怕的想法。新聞報導中國的道路監視器系統,結合大數據、人臉辨識,能辨認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走路方式,而走路匆促代表叛亂嫌疑,一回家公安就上門了。
卡格回應這點,說多國警察都想用分析走路方式辨認罪犯,鎖定犯案人,精確程度接近DNA分析。美國連續殺人犯泰德.邦迪(Theodore Robert "Ted" Bundy)說,他觀察路人走路的方式,看出該找誰下手。那些走路缺乏自信的人,遇襲不堪一擊,不會反抗。
納博科夫畫了地圖,用箭頭、號碼和街名標出兩個角色的路線。卡格按圖索驥走過,發現沿著布魯姆走過的路,來到小說中的阿戴維拜恩酒吧,喝杯喬伊斯午餐愛喝的勃艮第紅酒,對小說感受全然不同。
《都柏林人》居然只是一份地圖,如果我炫耀讀過《都柏林人》,就好像炫耀我讀過旅遊指南、維修手冊、電話號碼簿,買櫝還珠,搞錯重點。重點是,要照號碼打過去跟對方說上話。
●
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要演員在舞台上走路自然,得試幾百次。等動作終於自然,才練台詞,或練習沉默。演員不能光是說,得靜下來聽自己的身體在說什麼。身體裡充滿各種同時發生的不同能量,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到時演員在舞台上,雖只是舉起腳跟,卻比大喊更有力。
威爾森深知恐懼的催促如何控制我們細微的動作。他小時候看妹妹辛苦學走路,一腳放下、一腳往前伸,控制自己不摔倒。他發現一般人腿伸前太快,是因為怕摔。他自己口吃嚴重到旁人聽不懂,一位芭蕾舞者教他,講錯了不要急,不要停,不管用幾分鐘都好,慢慢講完那個字,更常練習。結果他6週內就痊癒。他的表演藝術作品《走路》橫越荷蘭的泰爾斯海靈島(Terschelling),平常只要45分鐘就能走完,他要觀眾用5小時體驗這段路。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ć)在台灣開大師班,要上台學生用一分鐘30拍、40拍的速度,一個音一個音彈一遍,奇慢無比,冗長無聊。有人罵他存心打混、整人。但楊照說,波哥雷里奇當年跟老師學琴,8小節就上了4小時,聽者才懂波哥雷里奇教的,就是他自己學琴、練琴的方式。別人覺得冗長無聊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麼?若以威爾森的角度來看,可能他們在觀察自己的動作,在感覺自己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
此時我的旅行團領隊,已經牽著截稿期限雙雙離開我,不但我趕不上,還走到連背影也消失了。當然他因此看不見我怎麼走路,所以我也就不知道我是怎麼走的。
而《就是走路》這本書像是舞蹈教室的鏡牆,讓讀者意識到自己走路的分解動作,吃飯的分解動作,應對危機的分解動作。並不是新年新希望立下的志願,而是動作中這些微小的偏移、遷就、掩飾所傳達的恐懼、壓抑、慾望,牽動我們整個人生的走向。我們對此越是一無所覺,看待自己的人生越是焦急而受挫。
走路是復歸,回到自己久違的身體之中,自然之中,街道之中。這本書是一扇門,一個通道,一個傾聽之人,耐心而滿懷珍惜地告訴讀者,讀者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Å gå. Ett skritt av gangen(Walking: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出版商、三個女兒的父親。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他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學校學不到的極地探險哲學》(Philosophy for polar explorers. 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2010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2016年出版的《聆聽寂靜》賣出三十幾國版權,在英、美、歐陸引起廣大迴響,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重要媒體的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