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書,是通往異境的機票:韓國山鷹出版社的台北暗黑地景之旅
照片:山鷹出版社提供
照片:山鷹出版社提供

2018國際書展除了主題國以色列的相關書籍外,也有德國、日本、韓國等多國版權交換,讓讀者從書認識世界。韓國的山鷹出版社不僅來台參展,還策劃了一場四天三夜的book tour,依循台灣游擊文化2015年所出版的《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文後簡稱《叛民城市》),帶領韓國讀者親身踏查台北各個被忽略的景點,深入了解被掩蓋的城市歷史。

這趟台北暗黑之旅,其遊覽路線,大抵如下:

  • 萬華、大同區:大理街糖廍文化園區、華西街、龍山寺、艋舺公園、剝皮寮、文萌樓
  • 大安區:義光教會(林宅血案原址)、大安森林公園、永康公園、師範大學
  • 中正、中山區:台北車站、蔡瑞月舞蹈社、齊東街、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博愛特區一帶
11-horz.jpg
《叛民城市》中的暗黑旅遊路線圖(游擊文化提供)

這次旅行的源起,先是因為譯者郭奎煥的介紹,山鷹於2017年10月出版《叛民城市》韓文版,這也是該社第一本與台灣有關的書籍。出版社於12月開始透過社群網絡SNS召集讀者來台參訪,此行團員包含了大學生、圖書館員及教授,廣布不同年齡層。

這項出版計畫,也引起台灣游擊文化的好奇心,並於今年2月出版了《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搭起兩國出版社的友好橋梁。

趁著這次訪台的難得機會,Openbook閱讀誌訪問了山鷹出版社社長姜洙杰與一同來參加活動的幾位韓國讀者。姜洙杰表示,過去韓國人對於香港旅遊的興致很高,但近期已有漸緩的趨勢。因為電視節目「花漾爺爺」的傳播,使韓國當地吹起一陣台灣風。但是相關的旅遊書籍,仍著重在吃喝玩樂,很少有更深層的地方旅遊與文化的出版品。譯者兼導遊郭奎煥表示,近年很多韓國人湧入台灣觀光,量的部分有了,卻缺乏「質」的部分,而暗黑旅遊在全世界已形成風潮。

08.jpg

09.jpg
山鷹出版社與其讀者依循《叛民城市》介紹的相關地景,如參訪剝皮寮、龍山寺、艋舺公園等,認識台灣的抗爭與遊民等較罕為人知的當地文化。(照片:山鷹出版社提供)

為何想來看台北的黑暗面?

正在首爾念大學的22歲團員說,身邊有很多朋友都來過台灣旅遊,包括她也在十年前造訪台灣。更有許多同儕會來台灣背包旅遊,各式各樣新奇古怪的地點,都有人到訪過了。但是,《叛民城市》中的許多景點,卻依然沒聽人提過。

她更訝異的是,那些隱含深刻故事的景點,就靜靜存在於繁華都市中,如果自己來玩,缺乏導覽,根本無從得知。「讓我聯想到熱鬧的弘大裡,有一座慰安婦紀念館。」因此,她認為首爾及釜山也應該要有類似深入地方歷史的導覽。

十年前來台,她去了阿里山、101等觀光聖地,十年後進行一趟台北暗黑旅程。時空遷移,旅人之眼看出台灣的變與不變:「這次來,街道變乾淨了,不過發展好像停滯了,變化不大。」她說,十年前所到之處是台灣「想」展現的一面。然而,這種觀光方式似乎已經走到盡頭;而這次所到之處,則是台灣「不想」被看見的地方,這對她來說,是很特殊的旅遊方式。

02.JPG
本次參訪中,也安排《叛民城市》主編,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王志弘(前排中)的短講(攝影:吳致良)

看見台北記錄歷史的方式

剝皮寮、艋岬公園……這些連本地居民都不太了解的景點,對於韓國讀者究竟有什麼吸引力?為何要特意跨海直視那些台北不願被看見的地方?姜洙杰認為,無論是規模、經濟、政治等方面,台灣與韓國的發展軌跡有諸多相似之處,被稱為「大廈共和國」的韓國在短時間內迅速經濟開發,尤其釜山更是一座被反覆輾平又重建的城市,許多面貌已被淹沒在開發的煙塵中,「應該要透過出版反省自己的城市跟社會,知道自己如何記憶過去的樣子,才能知道怎麼往前。」

經常往返韓國、台灣的郭奎煥坦言,《叛民城市》對韓國讀者來說頗有難度,「不好賣的書也需要介紹,只找讀者需要的書是不夠的,必須做出能夠『產生需求』的出版物。」他認為台北對於走過的經歷有了記憶的方式,韓國是否也能對此產生不同的想法,或者是重新思考自己所在之地的情況。「希望韓國讀者看了《叛民城市》之後,也能對自己國家提出一些問題。」

05_4.jpg
台北車站,除了是交通要塞,移工聚集也成為特殊的文化地景(照片:山鷹出版社提供)

山鷹_180210_0010.jpg
華山文創園區,曾經是前衛運動、街頭塗鴉的集散地,如今則為著名的文創園區(照片:山鷹出版社提供)

《叛民城市》主編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王志弘為書中「叛民」下了如此定義:「不單指被壓迫、反抗,也包括過著與主流價值觀不同生活的人。」韓國出版產業多聚集於首爾及坡州,位於釜山的山鷹出版社,不服膺於主流出版趨勢,堅持出版地方相關書籍的理念,無疑也是叛民的一種。經過這趟暗黑旅行,山鷹看見台北之叛,姜洙杰也分享了地方出版的經營歷程。

韓國獨立出版社,既幸福又辛苦

過去韓國獨裁政府時期透過出版業控制思想,直到社會步向民主,首爾出版業愈發興盛,但其他城市的地方出版業仍相當辛苦。姜洙杰提到,山鷹發行第一本書《盤松的人們》時,媒體報導的不是書本內容,而是「居然有出版社開在釜山!」,可見那是多麼罕見的事。

由山鷹出版社全體社員共同撰寫的《鄉野間的幸福出版》,詳實記載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為了堅持出版理念,山鷹出版社積極與地方媒體、文史工作者及在地居民串連,並且持續向地方政府提出政策提案,爭取在地方圖書館放置更多地方出版書籍。但是地方出版社所出版的書,不一定就能代表地方文化,也不一定是適合地方的讀者。如何挑選好書呢?姜洙杰表示,地方出版社與地方圖書館的溝通渠道一定要暢通,「要讓圖書館知道地方出版的情況。」

01.JPG
山鷹出版社社長姜洙杰(攝影:吳致良)

釜山占全韓國人口5%,書店占全韓8%,出版則占全部4%,所以地方出版的影響力比書店更小,而地方書店中大部分都是擺放暢銷書。所以地方出版社更要成為該地知識產業的核心主體,並且與地方圖書館和地方書店建立緊密的聯繫,才能有長遠的經營與更多影響力。為了克服現實層面的困境,山鷹密切與多家書店合作,積極舉辦作者見面會、座談會等活動,增加讀者與作者間的互動,穩定出版社的運作。

在台灣,多數地方性出版品需仰賴政府補助才得以出版,韓國則對地方出版完全沒有補助政策。姜洙杰提到直到2012年,釜山才出現選書制度,由政府補助大量購買選出的好書,分送給全國圖書館。「有些出版社專門出版能獲得補助的書,雖然我們需要政府補助,也不能太依賴,否則會獨立性及自主性會受到限制。」

地方性出版品,是地方文化的根基。若缺少了《叛民城市》的出版,如此的文化交流,便難以成形。如果沒有山鷹在釜山的努力,當地的文化地景,也會少了獨特的樣貌。

書,是通往異境的機票

姜洙杰不斷強調希望出版更多元的書,讓各國間產生更多交流,《鄉野間的幸福出版》也由游擊文化在台出版。一本台北的暗黑旅誌,一本地方出版生存記,交換了兩地叛民紀錄。

訪問最後,我們問了姜洙杰一個應該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在台灣的翻譯與出版,他希望傳遞給讀者的訊息是什麼?」他卻說:「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姜洙杰表示,這本書中,是山鷹成立10年的紀錄,裡面有許多草創時期所遭遇的困難。然而,出版社的編制與變動實在很大,下個10年會如何,他也不清楚。但是,這次的台北暗黑之旅,也會成為山鷹出版社歷史故事的一頁。

03_0.JPG
左起為導遊同時為《叛民城市》韓文譯者之一的郭奎煥、山鷹出版社社長姜洙杰、山鷹出版社企劃室長李秀鉉(攝影:吳致良)

e3808ae98489e9878ee99693e79a84e5b9b8e7a68fe587bae78988e3808be7ab8be9ab94e69bb8e5b081.jpg 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
作者:姜洙杰、權敬玉、權紋慶、梁艾琳、尹銀美、文昊暎、朴智敏、鄭善在  
譯者:謝皓琪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姜洙杰(강수걸)
山鷹出版社社長。1967年生。釜山大學法學系畢業。1980年代大學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在採購與法務部門工作了十年。2004年辭職後,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創業,2005年在釜山創立山鷹出版社,之後的十年來,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不停思考著出版工作。

權敬玉(권경옥)
山鷹出版社總編輯。不知道怎麼地就進入出版界開始了編輯的生活,不知不覺家裡的老么也已經十歲了。現在依舊每天在跟原稿相撲摔角、與孩子較量的生活中成長著,對於一本又一本的書籍能夠經由我手中被製作出來,真的非常感謝。

權紋慶(권문경)
二字頭的十年就在編輯設計師工作中度過了。2005年開始在山鷹出版社負責書籍設計與製作,設計的書籍超過三百多本。因為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製作出更精采的書籍,頭上的白髮增加中。

梁艾琳(양아름,Yang A Reum)
喜歡在書店購買的書籍襯頁上寫下當天心情,把這當作興趣的四年資歷編輯。想要成為可以幫助作者,將尚未成熟的思維美好地生產成書的產婆角色。

尹銀美(윤은미)
曾在雜誌社與報社工作過,最終在出版社安定下來。目前正在蒐集人們心中四散的故事。比起亮眼的火光,更喜歡跟著朦朧的燈光走。

文昊暎(문호영)
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後,開始在釜山生活。認為釜山或是編輯工作都像是「偶然得到」的福氣。雖然有人已經說過,但還是「想要成為可以讓出版勞動者有意義地工作的讀者」。

朴智敏(박지민)
幾天前工作剛滿一年的山鷹出版社菜鳥設計師。在夢想成為書籍設計師的時候,很幸運地成為山鷹出版社家族的一員。在一切都很溫暖的山鷹裡,每天反覆地確認、校正,不知不覺迎來了第二個冬天。

鄭善在(정선재)
山鷹出版社老么編輯。對書籍(尤其是文學)、電影、戲劇等有著故事的內容文化產品相當關心。最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著,每天學習、每天感到激動、每天自責中。

譯者簡介:謝皓琪
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畢業。不是在大都會也不是在鄉間長大成人,沒什麼特殊專長,會一些韓文,整個人的最大特點大概就是名字比較特別一些。

校訂者簡介:韓哲旻
 出生於韓國大邱的韓國人,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來臺求學。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研究韓國華僑認同問題、臺韓關係,並擔任臺韓文化交流企劃組「窓」團隊臺灣代表。也在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韓國部門研究員。中翻韓文字工作者。


 

Scenes-03《叛民城市》書封(立體)-214x300.jpg

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
作者:林佳瑋、洪冬力、徐瑩峰、陳俐君、陳政邦、陳琳、楊宜靜、蔡正芸、鍾翰  
編者:王志弘/主編
出版社:公共冊所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群皆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生。
林佳瑋: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參與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抗爭。
洪冬力:高雄人,紹興學程成員,參與紹興社區抗爭及社區工作。
徐瑩峰:臺北人,目前在影視界工作。
陳俐君:宜蘭人,直到跨入人生的後青春期,才發現叛逆是種美德。
陳政邦:宜蘭人。
陳琳:金門人,跳島行動與紹興學程成員,參與紹興社區抗爭行動與社區工作。
楊宜靜:華光社區訪調小組及民間規劃方案小組成員,持續尋找適切介入位置。
蔡正芸:希望臺灣每個城市能越寫越鬆。
鍾翰:生於臺北,劇場人。

編者簡介:王志弘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為:都市文化治理、自然治理、移動與社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讓孩子建築自己的夢與未來:專訪在法國做圖畫書的葉俊良


「在巴黎開童書出版社的台灣人」,葉俊良的這個身分,屢屢引起眾人的好奇。而他不僅在法國成立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以發行人、總編輯兼藝術指導的身分,建立起具有獨特風格的品牌,旗下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項的肯定。

從建築師、都市設計研究到童書出版人,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人生大轉向,但對葉俊良而言卻並非毫不相關。他先在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L′E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取得學位,從事建築業,替巴黎一家顧問公司製作建築圖書,介紹法國建築師作品。蒐羅圖文,組織內容,從中獲取了編輯經驗,也順勢形成了成立出版社的念想。

編輯是幕後建築師

其實,從事編輯工作之前,葉俊良很早就因為書和文學,領略了成為「先行者」的孤獨與快樂。

求學路上的好成績,不僅是光環,也是緊箍咒,葉俊良因此失去了念書以外的許多自由。自高中保送進入台大物理系後,他發現自己並不想在實驗室中度過一生,心裡仍繫掛著《麥田捕手》的霍爾頓,在黑暗又危險的現實世界裡所希冀的純真,以及《撒哈拉歲月》中,三毛在遙遠幻境中的自由。

抱持著這份想像與追求,葉俊良在修習物理系課程的同時,也選修外文系的科目,跟著王文興、廖咸浩等教授學習西方文學。文學批評和理論中的法文專有名詞甚多,讓他開始學習法語,也才開啟了法國留學之路。

葉俊良未曾想過因緣際會來到法國從事建築業,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製作建築書籍重溫「書感」,但當機緣來臨,他毫不猶疑地把握住。


yeh01.jpg

葉俊良(右)與共同創辦鴻飛文化的合夥人黎雅格(攝影:Jeanne Beutter 2017)

問起為何成立的出版社是以童書為主,葉俊良說,當初起意與朋友合作文化事業時,只知道想試試看出版工作。他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參觀,考慮過版權和創作等工作,幾經琢磨,發覺基於長期在圖文與視覺的訓練下,自己想做又能勝任的,會是做圖畫書、講故事的書。法國較少成人繪本,講故事的圖畫書都以兒童為目標讀者,但鴻飛並不鎖定在兒童繪本,目前的70部作品中,有幾本即是為成人而作的非文學類繪本,甚至還得到童書獎。

出版童書和從事建築一樣,專業之中必然會牽涉到許多跨領域的職能,像是掌控時程和預算,觀察社會文化現象並分析,與讀者的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葉俊良從文學和建築設計經驗的綜合和延伸。

譬如某次葉俊良參觀紫禁城,宮殿幾個進門之間、台階的高低序列,引領人們踏入並感受中國的天地、宇宙觀念。他從中體會到,編輯一樣也能用感官體驗,汲取靈光,掌握書感:封面如門面,文字如樑柱,圖畫分鏡如同建築庭園的路徑,每一頁都可比擬為建築中的一窗借景、一道進門。編輯所做的,就是在作繪者和讀者之間,以圖書搭起兩者的橋樑和迴廊,引讀者進入作者苦心造詣的宇宙。


yeh05.jpg

(周月英/攝)

▉我的理想讓讀者讀到好故事

在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童書論壇」演講時,葉俊良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比喻成分居山頭兩側的村莊居民,而編輯就住在山頂制高點,看得見雙方需求。尤其是規模小但特色鮮明的獨立出版社,更能協助不同類型的作者提升作品質地,或者創造「還不存在的書籍」,服務不同需求,替無所適從的讀者去蕪存菁。

編輯所擁有的獨到視野,是即使在資訊流通迅速、讀者和作者已能直接互動的現代社會,也無法取代的專業。


yeh09.jpg



yeh03.jpg

葉俊良以圖示解說編輯在出版業中的角色及作用。(葉俊良提供)

法國對童書繪本極為重視,80年代起,大型出版集團紛紛成立童書部門或併購小出版社,獨立出版社更是方興未艾,加上各種導讀協會推波助瀾,迄今每年的童書出版量超過一萬種。這個成熟的出版市場,孕育了許多有才華的作者、繪者和讀者群,重視藝術和創意的家長願意陪著孩子共讀,定期舉辦的童書展也吸引眾多出版社和讀者參加。

在這樣的出版環境中,出版社若不具編輯的專業、沒有做好市場定位和發展特色,很容易就會被沖刷掩蓋。

2007年成立的鴻飛,正面臨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帶著華文背景,從另一個文化圈來到法國的葉俊良,發現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而且許多法國人曾到中國旅行、工作或生活,覆蓋在文化之間的面紗拿掉後,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就變得更加純粹,只剩下本質的互相對望與凝視。

一本書的本質是什麼?這對葉俊良來說不是難題。


《十二生肖的故事》書封.jpg

《十二生肖的故事》書封

在編輯鴻飛童書時,葉俊良並沒有特別提醒自己是華人,也不意欲行銷中華文化。「鴻飛成立的宗旨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我的理想是讓讀者喜歡一個好的故事,如果他從故事中得到文化趣味和底蘊,那是額外的禮物。如果期待讀者在讀完作品後馬上理解中華文化並仰慕讚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譬如在鴻飛出版的《十二生肖的故事》中,看不到我們熟知的動物爭吵,玉帝調停,最後以賽跑解決排名爭議等刻板印象,鴻飛版的生肖故事描述農夫夢見了12種動物對彼此身分的期待與希冀,讀者能在畫家Valérie Dumas細膩豐富的畫面中,窺見12種動物的特色,如滿滿倉儲裡的老鼠、寶座上的老虎、帶著懷錶的雞。十二生肖各有個性,也分別象徵中國人的生活切面和觀念,傳達歲時和自然的對應、循環關係。

法國人並不冀求從閱讀中汲取中華文化,更不希望從書中只讀到刻板膚淺的片面印象。鴻飛的作品跳脫文化樣板,重新思考故事與其原本想表達的概念,重新傳達根植於文化深層的精神。這樣的作法讓法國讀者覺得受到尊重,這也是鴻飛能在法國扎根,獨樹一幟的原因。


《十二生肖故事》內頁-2.jpg

《十二生肖的故事》內頁。(葉俊良提供)

▉無論書籍或建築,美感經驗真切傳達訊息

在近日出版的《我在法國做圖畫書》中,葉俊良深入剖析了童書編輯身分的複雜性。童書編輯通常複合了傳統編輯、面對作者繪者的藝術指導角色,以及面對讀者的發行人角色。而在這些工作中,藝術指導的身分尤為重要。

對童書而言,「閱讀牽涉的不只是讀者的知性理解,它是具體時空下的美感經驗。」知識和訊息是冰冷的,若能透過圖書的構思與設計,讓美感經驗傳達進讀者的心,這時候,一本書才算真正被讀懂。

童書評論家柯倩華提到,兩年前初次看到鴻飛出版的《木蘭辭》時,驚豔震撼的心情彷彿「被雷打到」。這部作品沒有文化包袱,不帶成見,「它的視覺傳達手法完全超乎想像,但在故事的內在邏輯中一切合情合理,圖像語言清晰表達創作者的詮釋觀點,靈活運用文學的比喻和象徵。」

柯倩華以這部作品,鼓勵台灣的編輯人員及創作者,思考如何做文化的主題而不帶有刻版印象。「《木蘭辭》保留了這首古典長篇敘事詩值得傳誦的文化意義,又表現出在21世紀出版它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它衝撞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考,啟發我們對於文化主題、圖畫書的本質以及文學藝術的永恆性有更寬廣的理解。」

改編自北朝樂府的《木蘭辭》書封.jpg在2015年出版的《木蘭辭》中,法國插畫家克蕾夢絲.波列(Clémence Pollet)利用版畫創作,四色印刷,融入現代感畫風和自己的詮釋,將《木蘭辭》明快、戲劇性強烈的樂府文字,以其四句一組或六句一組的敘事節奏轉換成圖畫。

擔任藝術指導的葉俊良憶起,當初波列完成初稿時,14幅畫面中有兩幅草圖未臻文字意境,不夠直接了當。他請畫家修改,結果重繪的結果比預期的更完美。「《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如果不了解這點,把節奏處理錯誤,那當然會讀得很不舒服。」波列掌握文字節奏繪製的插畫,圖文搭配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即使不懂法文的華文讀者,仔細審視圖片,讓插畫帶領閱讀,也能記起曾在課本上讀過的花木蘭故事和詞句,勾起存藏於華人心中的文化底蘊。

而對法國讀者來說,在女權意識抬頭的今天,《木蘭辭》並不標榜花木蘭從軍所突破的性別限制。在波列筆下,木蘭代父從軍時是穿上軍裝,但並沒有「女扮男裝」,故事強調的是她自主擘畫人生的態度。這個主題穿越了時空,觸動了法國人對於生命主體性質的渴望,而不落入性別或認同的窠臼,才會為現代人所喜愛,並繼續流傳。

這部作品後來獲得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殊榮。編輯信任畫家的才華,畫家信任編輯能協助他突破自我,把作品變成傑作,這是編輯與作者繪者間最好的合作結果。


yeh07.jpg

《木蘭辭》內頁畫家以背影描繪木蘭的擔憂,書卷上以橘紅色呈現「卷卷有爺名」的觸目驚心。 (葉俊良提供)


yeh08.jpg

《木蘭辭》內頁:「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葉俊良提供)

對讀者來說,《我在法國做圖畫書》的意義不是中年轉業的成功參照,不是對於初出社會年輕人的人生指南,而是重新思考書的本質,及其幕後推手編輯工作的真義。

葉俊良說:「不管是法國人還是華人,大家單純的心思意念就是做個開明的文化人,並提供小朋友美感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創造並想像自己的未來。」對同樣蓬勃發展的台灣童書出版界來說,葉俊良在法國出版原創童書作品的經驗和堅持,或能作為借鏡,找回閱讀一本書、製作一本書的初心。


yeh06.jpg

葉俊良以《我在法國做圖書書》闡述童書編輯的感性與理性思路。(謝凱特/攝)

【葉俊良在台北.新書分享會】

  • 時間:2/11(日)15:00
    地點:薄霧書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 時間:2/14(三)14:00
    地點:禮筑外文書店(台北市金華街249-3號1樓)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jpg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
作者:葉俊良
出版:玉山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葉俊良

1969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大物理系,1999年法國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進修畢業並取得建築師文憑。在巴黎若那當建築師事務所累積實務經驗期間,利用閒暇進修,取得法國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學位,隨後旅居英國牛津,參與都市設計研究計劃。

2005年返回法國,透過巴黎一家顧問公司,為中國的出版社製作一系列介紹法國建築作品的中英文圖書,從此跨入出版業領域,並於2007年和法國人黎雅格(Loïc Jacob)合作成立以原創童書繪本為編輯主軸的「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2-10 20:19
書評》神劇登場!談《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劇本《信號》及《四重奏》
photo by lukasbieri
photo by lukasbieri

來吧,掌聲歡迎這本書!這是潘蜜拉.道格拉斯(Pamela Douglas)所著的《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美劇創作的觀念、技藝、心法》(Writing the TV Drama Series:How to Succeed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in TV)。

隨著影音串流服務的普及,觀眾較以往更容易收看外國影集,一流的《破案神探》(Mindhunter)、《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在網路上隨時守候,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產生好奇與疑問:

台灣能否產出這樣的作品?所謂「這樣」,包括了製作水準、創作水準、多變的類型,甚至是市場實力。有機會達到嗎?何時?為何不是現在?我們的電視台/製作公司/編導在做什麼?為何不是做「這樣」的作品?

Mindhunter及怪奇物語海報.jpg
《破案神探》海報(左)及《怪奇物語》第二季海報(圖片皆取自官網)

沒有哪個答案的脈絡能在三言兩語中釐清,但其中素來疑雲重重的一個環節,卻可以在這本書中一窺大概,這個環節就是編劇的工作。

▉來自成熟市場的教戰手冊

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jpg

比起坊間的影視劇本創作教材(無論是中譯版或以中文寫就),《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有其十足難得的獨特性,那就是產業實作的大量經驗分享。

打從畢業入行,一路到承接第一個編劇案,繼而成為獨當一面的編劇統籌,甚至自行擔任整部影集的製作人,道格拉斯蒐集了諸多個案的編劇之路,打造出更具參考價值的教戰手冊,字裡行間的謹慎凌駕於熱情之上,永遠提醒這不是一場忽然美夢,而是必須紮實經營的事業。

其傳授內容之實際,也反映出在這一行工作的特質:當你企圖登上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螢幕,作品涉及天文數字的成本(或只有天文數字的百分之一),你的作品必須可受評估、可以說明、可供分析、可供拆解,否則無法成為有執行價值的產業項目,只會是個人神祕主義的行動。

但是,書中的產業經驗是否適用台灣?

一如道格拉斯所說,「……無論我向誰問及電視的未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名字仍被一再提起。」(p16)故事就是故事,讀來令人麻木的維修手冊不是故事;感情就是感情,在大多數狀況裡,喪親會悲慟,抱得美人歸會眉開眼笑(大概會),這幾乎放諸四海皆準。

編劇工作亦然。它亟需妥善的規畫、創意設計,深深關乎個人對自我的誠實,也像大多行業一樣,須具備良好的應對進退。你必須與時俱進,但所做之事卻亙古無變。這些特質及條件,相信不論放在世界何地都同樣適用。

然而誠如大家所知,台灣的影視產業並不如好萊塢龐大而強壯,就編劇這一行來說,有無工會保障,就讓兩邊天差地遠,更遑論在權益問題之外,漫長開發與寫作過程中,有無系統化的操作,就足以讓所有參與者的寶貴時間,得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正因如此,大量提及美劇工作流程與方法的本書,也十分適合亟欲為影視作品打造標準化產出系統的製片/製作人參考。它或許不適宜被整套移植在台灣進行(不說別的,光是雙邊人口及供需數字就落差甚遠),但一套影集開發的流程與工作方式,本身已經是受到長久檢驗的結果,在OTT興起令節目需求量迅速大增的此時,能掌握時間的製作方,或可說是已贏得先機。

▉原著劇本的各種解讀方式

而與《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同屬編劇福音的出版品,是更多的外劇中譯,包括這兩年大放異彩的韓劇《信號Signal》與日劇《四重奏》,近日紛紛在台推出繁體中文版的原著劇本。

四重奏及信號書封.jpg

影視小說固然很棒,將劇中留白之處形諸於文,令讀者能有更過癮的想像,甚至另有變化改造,為劇迷帶來驚喜。然而以劇本體裁呈現的出版品,在學術的功能上有更積極的意義。

劇本畢竟是工具,影視創作最終必須回到影像與聲音思考,在你打造完這項工具後,也必須交由導演及其他設計者去發揮,這兩件事幾乎全然不變,你毫無理由去控制他人的想像。

然而反過來說,提供出最好的梗概,讓大家依循並藉此延伸、創造(包括改動),這是屬於編劇的工作,你必須釐清人、電腦螢幕及紙張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可以發生什麼事。善用文字之人不一定能做好編劇,但是若為文字所苦,那編劇之路可能會產生一些無謂的障礙。就道格拉斯的書來看,就算沒有這個障礙,困難也已經夠多了。

在閱讀成功作品的劇本時,不只是學習專業的劇本格式,你也可以試著看看這些文字如何產生想像,更仔細的話,可以比對拍攝出來的成品,查看哪些段落被修正及捨去。

如果你面對的是已攝製完畢的電影劇本,試著思考「它何以能讓人讀完並買下」如果你讀的是已攝製完畢的電視劇本,試著為它寫份大綱、試播集(Pilot),然後思考「自己願不願意讀完並買下」。同樣的一集故事,你會如何分場?會撰寫什麼樣的台詞?試著兩相比對。這些都比影視小說能為新手編劇帶來更多收穫。

另外,我們也需要更強的編劇。

韓國有金銀姬與金銀淑,許多台灣觀眾去年還認識了初出茅廬的李秀妍,日本有坂元裕二、宮藤官九郎、野木亞紀子,這幾個名字還只是大批喊水會結凍的其中幾個編劇。作品出色、自成一格、受觀眾歡迎,是這些一流編劇的「表」,「裡」則是獲得更佳創作資源及時間。表裡自然互相影響,更有機會成就良性循環,久而久之,走出了自己的國家,獲得了更多的觀眾,輾轉壯大了日韓戲劇的市場。

由李秀妍編劇的《祕密森林》預告

當然,就像好萊塢一樣,活潑的市場沒有不拼命競爭的道理,這幾位編劇也必定是萬中選一的結果,然而在觀眾如我羨慕美國可以有《破案神探》的時候,也必須思及有多大的市場,才足以支撐這仍算是方向冷門的影集。若一部台劇止於內銷,一開始就很難有可觀的資金挹注。若要外銷,我們必須有更強壯而獨特的作品,無論是展現台灣文化特色,或是多國合作的產物,在網路消弭觀看距離的時代,作品不能只是展現共通的人性,還必須更有自己的美感,不是風華絕代,也得讓人按下播放預告才行。

不管是好作品或壯大哪裡的市場,自然不是編劇要獨自承擔,但追本溯源,若你有一個好故事,就有了一個好的出發點。

《信號》預告

▉劇本中的留白,任你想像

就上文聽來,劇本出版似乎是編劇限定的自我教材,但它無形中也開啟了另一種可能:將工具書作為一種成品來欣賞。

當你閱讀《信號》,你幾乎是與金銀姬直面,李材韓和車秀賢可以是別的樣子,留白允許你做出自己的想像。同理,當你閱讀《四重奏》,卷與別府在劇中第一次相會,開車經過碓冰交流道時,他們是什麼樣的眼神呢?是否偷偷看著對方,是否刻意不看對方,是否熱烈,是否遲疑,劇本將原本留予導演及演員的空間,直接留給了你。沒了大量的心理描述,開放地接受讀者的詮釋,正是劇本的特質與好處。

這種閱讀關係,也間接成就了編劇,哪怕不能與收視率高低帶來的影響相比,卻可以聚沙成塔地讓觀眾記住編劇的名字,進而汰選出部分編劇,支持他們,這都得以讓這些編劇有能力協調到更好的創作資源與時間,帶來更好的作品。

所謂更強的編劇,不僅指其創作劇本的能力,也指其與製作互相提升的能力。我們總是聽到台灣缺乏好的編劇(更精準地說,或許是「好的編劇太少了」,畢竟仍然有著作品每每令人期待萬分的前輩),也總是說「劇本為一劇之本」、「故事是關鍵」,然而現狀正是早該擺脫僅僅檢討的階段,各個位置得彼此協助共進。好的編劇需要養成,懶於種樹就永無乘涼時刻。

《四重奏》預告

於此同時,對於新手編劇而言,恐怕也得發瘋似地拼命往前跑。串流服務只會日益便利,內容益加豐富多元,爭取目光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多不勝數,觀眾終究只會挑選最有興趣或最優秀的收看。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合作展開,影視作品內容隨著行動裝置的使用習慣而變,無論學了多少年莎士比亞與經典電影,此時都得讓自己的創作有更強的彈性與適應力,讓自己本身具有能與更多種作品型態對話的能力。

▉向名作借力學習

當然,如此推演下去並無止境,最終你可能會發現,保有熱情是最難的,或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來來回回就是一本《詩學》來解,搞不定就成就了很快樂的編劇生涯,凡事無絕對。但若有興趣進一步研究創作影集的技藝,以下是使用這三本書的其中一種可能性。

  • 金銀姬《信號》
  • 坂元裕二《四重奏》
  • 潘蜜拉.道格拉斯《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

比起《信號》,《四重奏》的結構相對鬆散。若已經有為懸疑劇初步佈局的能力,或你的心之所向並非懸疑類型,要鑽研《四重奏》的方向,顯然不會在結構方面,而是在美妙無比的人物塑造。

然而,假設你沒有寫過名劇如《東京愛情故事》,要向陌生製作公司提出《四重奏》如此幾乎漫無目標且近乎平淡的故事,首集片頭後的第一場,赫然是討論飲食習慣與個人原則的漫長對話,那麼得到下次開會的機會,也許會比零還低……

東京愛情故事劇照_0.jpg
《東京愛情故事》劇照(圖片取自官網)

這時,重讀看看《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吧。對於沒沒無聞的編劇要以長篇說教戲迎向觀眾,可能即使是李秀妍也辦不到。試著經由書中說明的影視工作環境來理解,這樣的戲為何超越了大家的負荷,另外再由第三、四章關於戲劇節拍、框架的設計,寫作的進程,調整的方法,如此一一運用這幾個充滿靈魂的角色,讓每一場互動細膩的戲變得更加精實。

如果你想嘗試撰寫台灣似乎沒有在使用的「潛力劇本」(Spec),試著照《四重奏》劇本第二、三、四話的走法,選取小雀、別府與家森其中一人,為他撰寫精采的背景故事。如果你選的是家森,挑戰會稍微高一些。

《四重奏》的人物令人傾心至極,請研究它如何以清淡的描摹,確確實實叩擊讀者的心,成為令演員嚮往的劇本,最終在日本造成「神劇」之名。

四重奏人物相關圖.jpg
《四重奏》人物相關圖(圖片取自官網)

另一方面,以《信號》劇本做練習,應該充滿了結構及場次重組的樂趣。多樁案件如何穿插在主軸間?大小事件如何相互影響?人物關係的變化如何與事件的進展綁在一起?或者,更進一步,你可以想像它如何改成一部電影劇本。

《四重奏》與《信號》都關於遺憾之後的追尋,它們如何以截然不同的人物設定與敘事技巧來傳達這件事?若你擁有這兩個故事,你會如何提案?向誰提案?如何安排寫作流程?

如果你不是志在於此,單純樂於欣賞傑出影視作品,好奇它們的誕生過程,這幾本書自然能帶你一窺堂奧。

但如果你非此不要,拼命要描出甜甜圈中央的那個洞,那無論你鍾愛什麼樣的作品,喜好用什麼樣的做法,《超棒》第362頁都有最棒的建言:不要放棄。

真的不要吧?

信號.jpg信號Signal:原著劇本(全二冊)
作者:金銀姬(김은희)
譯者:胡椒筒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金銀姬(김은희)​
韓國知名編劇,擅長推理懸疑題材,故事風格節奏緊湊,更常蘊含批判社會問題的深意,是韓國編劇中少見的風格。代表作品有《幽靈》、《Three Days》等,更憑藉《信號Signal》獲得2016年第52屆百想藝術大獎「電視劇作品賞」、「TV部門劇本獎」,第5屆大田電視劇節「劇本獎」,入圍第9屆韓國電視劇節「作家賞」。


四重奏.jpg

四重奏:坂元裕二腳本書,關於單戀、謊言,還有30多歲的灰階人生
カルテット1.2
作者:坂元裕二
譯者:王思穎、張佩瑩
出版:不二家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元裕二
編劇/東京藝術大學影像研究科教授
19歲,拿下「富士電視台青年腳本大賞」後出道。
23歲,《東京愛情故事》電視劇本獲空前成功,引發日本「月九(周一晚上9點)街頭看不見女性身影」的社會現象。
主要電視作品包括《我們的教科書》(第26屆向田邦子獎)、《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藝術選獎新人獎)、《離婚萬歲》(日本民間放送聯盟最佳電視劇)、《問題餐廳》、《兩個媽媽》(第19回橋田獎)、《四重奏》(日本電視劇大賞最佳劇本)等。


showLargeImage.jpg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
美劇創作的觀念、技藝、心法

Writing The TV Drama Series
作者:潘蜜拉.道格拉斯(Pamela Douglas)
譯者:呂繼先
出版:鏡文學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潘蜜拉‧道格拉斯
美國電視影集得獎編劇,曾以CBS影集《母女之間》(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獲頒人道獎(Humanitas Prize),同時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提名;以劇情類影集《兩個世界》(Different Worlds)獲得艾美獎與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形象獎提名;以原創影集《性考量》(Sexual Considerations)和NBC影集《人生剪影》(A Year in the Life)之負責集數,兩度獲得美國婦女廣播電視協會獎項。
影集開發方面,為備受好評之PBS頻道影集《幽靈寫手》(Ghostwriter)試播集和其他13集影集編劇,並寫下該劇的影集聖經。其他影集編劇工作則包含《銀河飛龍》(The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尋根紐奧良》(Frank's Place)、《天堂》(Paradise)、《特拉珀約翰醫生》(Trapper John, M.D.)等不計其數。
同時在南加大影視學院任教多年,為編劇方面的知名教師。
個人網站www.PamDouglasBooks.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