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讓孩子建築自己的夢與未來:專訪在法國做圖畫書的葉俊良
「在巴黎開童書出版社的台灣人」,葉俊良的這個身分,屢屢引起眾人的好奇。而他不僅在法國成立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以發行人、總編輯兼藝術指導的身分,建立起具有獨特風格的品牌,旗下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項的肯定。
從建築師、都市設計研究到童書出版人,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人生大轉向,但對葉俊良而言卻並非毫不相關。他先在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L′E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取得學位,從事建築業,替巴黎一家顧問公司製作建築圖書,介紹法國建築師作品。蒐羅圖文,組織內容,從中獲取了編輯經驗,也順勢形成了成立出版社的念想。
▉編輯是幕後的建築師
其實,從事編輯工作之前,葉俊良很早就因為書和文學,領略了成為「先行者」的孤獨與快樂。
求學路上的好成績,不僅是光環,也是緊箍咒,葉俊良因此失去了念書以外的許多自由。自高中保送進入台大物理系後,他發現自己並不想在實驗室中度過一生,心裡仍繫掛著《麥田捕手》的霍爾頓,在黑暗又危險的現實世界裡所希冀的純真,以及《撒哈拉歲月》中,三毛在遙遠幻境中的自由。
抱持著這份想像與追求,葉俊良在修習物理系課程的同時,也選修外文系的科目,跟著王文興、廖咸浩等教授學習西方文學。文學批評和理論中的法文專有名詞甚多,讓他開始學習法語,也才開啟了法國留學之路。
葉俊良未曾想過因緣際會來到法國從事建築業,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製作建築書籍重溫「書感」,但當機緣來臨,他毫不猶疑地把握住。

葉俊良(右)與共同創辦鴻飛文化的合夥人黎雅格(攝影:Jeanne Beutter 2017)
問起為何成立的出版社是以童書為主,葉俊良說,當初起意與朋友合作文化事業時,只知道想試試看出版工作。他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參觀,考慮過版權和創作等工作,幾經琢磨,發覺基於長期在圖文與視覺的訓練下,自己想做又能勝任的,會是做圖畫書、講故事的書。法國較少成人繪本,講故事的圖畫書都以兒童為目標讀者,但鴻飛並不鎖定在兒童繪本,目前的70部作品中,有幾本即是為成人而作的非文學類繪本,甚至還得到童書獎。
出版童書和從事建築一樣,專業之中必然會牽涉到許多跨領域的職能,像是掌控時程和預算,觀察社會文化現象並分析,與讀者的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葉俊良從文學和建築設計經驗的綜合和延伸。
譬如某次葉俊良參觀紫禁城,宮殿幾個進門之間、台階的高低序列,引領人們踏入並感受中國的天地、宇宙觀念。他從中體會到,編輯一樣也能用感官體驗,汲取靈光,掌握書感:封面如門面,文字如樑柱,圖畫分鏡如同建築庭園的路徑,每一頁都可比擬為建築中的一窗借景、一道進門。編輯所做的,就是在作繪者和讀者之間,以圖書搭起兩者的橋樑和迴廊,引讀者進入作者苦心造詣的宇宙。

(周月英/攝)
▉我的理想是讓讀者讀到好故事
在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童書論壇」演講時,葉俊良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比喻成分居山頭兩側的村莊居民,而編輯就住在山頂制高點,看得見雙方需求。尤其是規模小但特色鮮明的獨立出版社,更能協助不同類型的作者提升作品質地,或者創造「還不存在的書籍」,服務不同需求,替無所適從的讀者去蕪存菁。
編輯所擁有的獨到視野,是即使在資訊流通迅速、讀者和作者已能直接互動的現代社會,也無法取代的專業。


葉俊良以圖示解說編輯在出版業中的角色及作用。(葉俊良提供)
法國對童書繪本極為重視,80年代起,大型出版集團紛紛成立童書部門或併購小出版社,獨立出版社更是方興未艾,加上各種導讀協會推波助瀾,迄今每年的童書出版量超過一萬種。這個成熟的出版市場,孕育了許多有才華的作者、繪者和讀者群,重視藝術和創意的家長願意陪著孩子共讀,定期舉辦的童書展也吸引眾多出版社和讀者參加。
在這樣的出版環境中,出版社若不具編輯的專業、沒有做好市場定位和發展特色,很容易就會被沖刷掩蓋。
2007年成立的鴻飛,正面臨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帶著華文背景,從另一個文化圈來到法國的葉俊良,發現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而且許多法國人曾到中國旅行、工作或生活,覆蓋在文化之間的面紗拿掉後,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就變得更加純粹,只剩下本質的互相對望與凝視。
一本書的本質是什麼?這對葉俊良來說不是難題。

《十二生肖的故事》書封
在編輯鴻飛童書時,葉俊良並沒有特別提醒自己是華人,也不意欲行銷中華文化。「鴻飛成立的宗旨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我的理想是讓讀者喜歡一個好的故事,如果他從故事中得到文化趣味和底蘊,那是額外的禮物。如果期待讀者在讀完作品後馬上理解中華文化並仰慕讚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譬如在鴻飛出版的《十二生肖的故事》中,看不到我們熟知的動物爭吵,玉帝調停,最後以賽跑解決排名爭議等刻板印象,鴻飛版的生肖故事描述農夫夢見了12種動物對彼此身分的期待與希冀,讀者能在畫家Valérie Dumas細膩豐富的畫面中,窺見12種動物的特色,如滿滿倉儲裡的老鼠、寶座上的老虎、帶著懷錶的雞。十二生肖各有個性,也分別象徵中國人的生活切面和觀念,傳達歲時和自然的對應、循環關係。
法國人並不冀求從閱讀中汲取中華文化,更不希望從書中只讀到刻板膚淺的片面印象。鴻飛的作品跳脫文化樣板,重新思考故事與其原本想表達的概念,重新傳達根植於文化深層的精神。這樣的作法讓法國讀者覺得受到尊重,這也是鴻飛能在法國扎根,獨樹一幟的原因。

《十二生肖的故事》內頁。(葉俊良提供)
▉無論書籍或建築,美感經驗真切傳達訊息
在近日出版的《我在法國做圖畫書》中,葉俊良深入剖析了童書編輯身分的複雜性。童書編輯通常複合了傳統編輯、面對作者繪者的藝術指導角色,以及面對讀者的發行人角色。而在這些工作中,藝術指導的身分尤為重要。
對童書而言,「閱讀牽涉的不只是讀者的知性理解,它是具體時空下的美感經驗。」知識和訊息是冰冷的,若能透過圖書的構思與設計,讓美感經驗傳達進讀者的心,這時候,一本書才算真正被讀懂。
童書評論家柯倩華提到,兩年前初次看到鴻飛出版的《木蘭辭》時,驚豔震撼的心情彷彿「被雷打到」。這部作品沒有文化包袱,不帶成見,「它的視覺傳達手法完全超乎想像,但在故事的內在邏輯中一切合情合理,圖像語言清晰表達創作者的詮釋觀點,靈活運用文學的比喻和象徵。」
柯倩華以這部作品,鼓勵台灣的編輯人員及創作者,思考如何做文化的主題而不帶有刻版印象。「《木蘭辭》保留了這首古典長篇敘事詩值得傳誦的文化意義,又表現出在21世紀出版它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它衝撞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考,啟發我們對於文化主題、圖畫書的本質以及文學藝術的永恆性有更寬廣的理解。」
在2015年出版的《木蘭辭》中,法國插畫家克蕾夢絲.波列(Clémence Pollet)利用版畫創作,四色印刷,融入現代感畫風和自己的詮釋,將《木蘭辭》明快、戲劇性強烈的樂府文字,以其四句一組或六句一組的敘事節奏轉換成圖畫。
擔任藝術指導的葉俊良憶起,當初波列完成初稿時,14幅畫面中有兩幅草圖未臻文字意境,不夠直接了當。他請畫家修改,結果重繪的結果比預期的更完美。「《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如果不了解這點,把節奏處理錯誤,那當然會讀得很不舒服。」波列掌握文字節奏繪製的插畫,圖文搭配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即使不懂法文的華文讀者,仔細審視圖片,讓插畫帶領閱讀,也能記起曾在課本上讀過的花木蘭故事和詞句,勾起存藏於華人心中的文化底蘊。
而對法國讀者來說,在女權意識抬頭的今天,《木蘭辭》並不標榜花木蘭從軍所突破的性別限制。在波列筆下,木蘭代父從軍時是穿上軍裝,但並沒有「女扮男裝」,故事強調的是她自主擘畫人生的態度。這個主題穿越了時空,觸動了法國人對於生命主體性質的渴望,而不落入性別或認同的窠臼,才會為現代人所喜愛,並繼續流傳。
這部作品後來獲得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殊榮。編輯信任畫家的才華,畫家信任編輯能協助他突破自我,把作品變成傑作,這是編輯與作者繪者間最好的合作結果。

《木蘭辭》內頁畫家以背影描繪木蘭的擔憂,書卷上以橘紅色呈現「卷卷有爺名」的觸目驚心。 (葉俊良提供)

《木蘭辭》內頁:「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葉俊良提供)
對讀者來說,《我在法國做圖畫書》的意義不是中年轉業的成功參照,不是對於初出社會年輕人的人生指南,而是重新思考書的本質,及其幕後推手編輯工作的真義。
葉俊良說:「不管是法國人還是華人,大家單純的心思意念就是做個開明的文化人,並提供小朋友美感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創造並想像自己的未來。」對同樣蓬勃發展的台灣童書出版界來說,葉俊良在法國出版原創童書作品的經驗和堅持,或能作為借鏡,找回閱讀一本書、製作一本書的初心。●

葉俊良以《我在法國做圖書書》闡述童書編輯的感性與理性思路。(謝凱特/攝)
【葉俊良在台北.新書分享會】
-
時間:2/11(日)15:00
地點:薄霧書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
時間:2/14(三)14:00
地點:禮筑外文書店(台北市金華街249-3號1樓)
作者簡介:葉俊良 1969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大物理系,1999年法國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進修畢業並取得建築師文憑。在巴黎若那當建築師事務所累積實務經驗期間,利用閒暇進修,取得法國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學位,隨後旅居英國牛津,參與都市設計研究計劃。 2005年返回法國,透過巴黎一家顧問公司,為中國的出版社製作一系列介紹法國建築作品的中英文圖書,從此跨入出版業領域,並於2007年和法國人黎雅格(Loïc Jacob)合作成立以原創童書繪本為編輯主軸的「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 |
話題》書,是通往異境的機票:韓國山鷹出版社的台北暗黑地景之旅
2018國際書展除了主題國以色列的相關書籍外,也有德國、日本、韓國等多國版權交換,讓讀者從書認識世界。韓國的山鷹出版社不僅來台參展,還策劃了一場四天三夜的book tour,依循台灣游擊文化2015年所出版的《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文後簡稱《叛民城市》),帶領韓國讀者親身踏查台北各個被忽略的景點,深入了解被掩蓋的城市歷史。
這趟台北暗黑之旅,其遊覽路線,大抵如下:
這次旅行的源起,先是因為譯者郭奎煥的介紹,山鷹於2017年10月出版《叛民城市》韓文版,這也是該社第一本與台灣有關的書籍。出版社於12月開始透過社群網絡SNS召集讀者來台參訪,此行團員包含了大學生、圖書館員及教授,廣布不同年齡層。
這項出版計畫,也引起台灣游擊文化的好奇心,並於今年2月出版了《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搭起兩國出版社的友好橋梁。
趁著這次訪台的難得機會,Openbook閱讀誌訪問了山鷹出版社社長姜洙杰與一同來參加活動的幾位韓國讀者。姜洙杰表示,過去韓國人對於香港旅遊的興致很高,但近期已有漸緩的趨勢。因為電視節目「花漾爺爺」的傳播,使韓國當地吹起一陣台灣風。但是相關的旅遊書籍,仍著重在吃喝玩樂,很少有更深層的地方旅遊與文化的出版品。譯者兼導遊郭奎煥表示,近年很多韓國人湧入台灣觀光,量的部分有了,卻缺乏「質」的部分,而暗黑旅遊在全世界已形成風潮。
為何想來看台北的黑暗面?
正在首爾念大學的22歲團員說,身邊有很多朋友都來過台灣旅遊,包括她也在十年前造訪台灣。更有許多同儕會來台灣背包旅遊,各式各樣新奇古怪的地點,都有人到訪過了。但是,《叛民城市》中的許多景點,卻依然沒聽人提過。
她更訝異的是,那些隱含深刻故事的景點,就靜靜存在於繁華都市中,如果自己來玩,缺乏導覽,根本無從得知。「讓我聯想到熱鬧的弘大裡,有一座慰安婦紀念館。」因此,她認為首爾及釜山也應該要有類似深入地方歷史的導覽。
十年前來台,她去了阿里山、101等觀光聖地,十年後進行一趟台北暗黑旅程。時空遷移,旅人之眼看出台灣的變與不變:「這次來,街道變乾淨了,不過發展好像停滯了,變化不大。」她說,十年前所到之處是台灣「想」展現的一面。然而,這種觀光方式似乎已經走到盡頭;而這次所到之處,則是台灣「不想」被看見的地方,這對她來說,是很特殊的旅遊方式。
看見台北記錄歷史的方式
剝皮寮、艋岬公園……這些連本地居民都不太了解的景點,對於韓國讀者究竟有什麼吸引力?為何要特意跨海直視那些台北不願被看見的地方?姜洙杰認為,無論是規模、經濟、政治等方面,台灣與韓國的發展軌跡有諸多相似之處,被稱為「大廈共和國」的韓國在短時間內迅速經濟開發,尤其釜山更是一座被反覆輾平又重建的城市,許多面貌已被淹沒在開發的煙塵中,「應該要透過出版反省自己的城市跟社會,知道自己如何記憶過去的樣子,才能知道怎麼往前。」
經常往返韓國、台灣的郭奎煥坦言,《叛民城市》對韓國讀者來說頗有難度,「不好賣的書也需要介紹,只找讀者需要的書是不夠的,必須做出能夠『產生需求』的出版物。」他認為台北對於走過的經歷有了記憶的方式,韓國是否也能對此產生不同的想法,或者是重新思考自己所在之地的情況。「希望韓國讀者看了《叛民城市》之後,也能對自己國家提出一些問題。」
《叛民城市》主編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王志弘為書中「叛民」下了如此定義:「不單指被壓迫、反抗,也包括過著與主流價值觀不同生活的人。」韓國出版產業多聚集於首爾及坡州,位於釜山的山鷹出版社,不服膺於主流出版趨勢,堅持出版地方相關書籍的理念,無疑也是叛民的一種。經過這趟暗黑旅行,山鷹看見台北之叛,姜洙杰也分享了地方出版的經營歷程。
韓國獨立出版社,既幸福又辛苦
過去韓國獨裁政府時期透過出版業控制思想,直到社會步向民主,首爾出版業愈發興盛,但其他城市的地方出版業仍相當辛苦。姜洙杰提到,山鷹發行第一本書《盤松的人們》時,媒體報導的不是書本內容,而是「居然有出版社開在釜山!」,可見那是多麼罕見的事。
由山鷹出版社全體社員共同撰寫的《鄉野間的幸福出版》,詳實記載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為了堅持出版理念,山鷹出版社積極與地方媒體、文史工作者及在地居民串連,並且持續向地方政府提出政策提案,爭取在地方圖書館放置更多地方出版書籍。但是地方出版社所出版的書,不一定就能代表地方文化,也不一定是適合地方的讀者。如何挑選好書呢?姜洙杰表示,地方出版社與地方圖書館的溝通渠道一定要暢通,「要讓圖書館知道地方出版的情況。」
釜山占全韓國人口5%,書店占全韓8%,出版則占全部4%,所以地方出版的影響力比書店更小,而地方書店中大部分都是擺放暢銷書。所以地方出版社更要成為該地知識產業的核心主體,並且與地方圖書館和地方書店建立緊密的聯繫,才能有長遠的經營與更多影響力。為了克服現實層面的困境,山鷹密切與多家書店合作,積極舉辦作者見面會、座談會等活動,增加讀者與作者間的互動,穩定出版社的運作。
在台灣,多數地方性出版品需仰賴政府補助才得以出版,韓國則對地方出版完全沒有補助政策。姜洙杰提到直到2012年,釜山才出現選書制度,由政府補助大量購買選出的好書,分送給全國圖書館。「有些出版社專門出版能獲得補助的書,雖然我們需要政府補助,也不能太依賴,否則會獨立性及自主性會受到限制。」
地方性出版品,是地方文化的根基。若缺少了《叛民城市》的出版,如此的文化交流,便難以成形。如果沒有山鷹在釜山的努力,當地的文化地景,也會少了獨特的樣貌。
書,是通往異境的機票
姜洙杰不斷強調希望出版更多元的書,讓各國間產生更多交流,《鄉野間的幸福出版》也由游擊文化在台出版。一本台北的暗黑旅誌,一本地方出版生存記,交換了兩地叛民紀錄。
訪問最後,我們問了姜洙杰一個應該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在台灣的翻譯與出版,他希望傳遞給讀者的訊息是什麼?」他卻說:「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姜洙杰表示,這本書中,是山鷹成立10年的紀錄,裡面有許多草創時期所遭遇的困難。然而,出版社的編制與變動實在很大,下個10年會如何,他也不清楚。但是,這次的台北暗黑之旅,也會成為山鷹出版社歷史故事的一頁。●
作者:姜洙杰、權敬玉、權紋慶、梁艾琳、尹銀美、文昊暎、朴智敏、鄭善在
譯者:謝皓琪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姜洙杰(강수걸)
山鷹出版社社長。1967年生。釜山大學法學系畢業。1980年代大學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在採購與法務部門工作了十年。2004年辭職後,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創業,2005年在釜山創立山鷹出版社,之後的十年來,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不停思考著出版工作。
權敬玉(권경옥)
山鷹出版社總編輯。不知道怎麼地就進入出版界開始了編輯的生活,不知不覺家裡的老么也已經十歲了。現在依舊每天在跟原稿相撲摔角、與孩子較量的生活中成長著,對於一本又一本的書籍能夠經由我手中被製作出來,真的非常感謝。
權紋慶(권문경)
二字頭的十年就在編輯設計師工作中度過了。2005年開始在山鷹出版社負責書籍設計與製作,設計的書籍超過三百多本。因為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製作出更精采的書籍,頭上的白髮增加中。
梁艾琳(양아름,Yang A Reum)
喜歡在書店購買的書籍襯頁上寫下當天心情,把這當作興趣的四年資歷編輯。想要成為可以幫助作者,將尚未成熟的思維美好地生產成書的產婆角色。
尹銀美(윤은미)
曾在雜誌社與報社工作過,最終在出版社安定下來。目前正在蒐集人們心中四散的故事。比起亮眼的火光,更喜歡跟著朦朧的燈光走。
文昊暎(문호영)
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後,開始在釜山生活。認為釜山或是編輯工作都像是「偶然得到」的福氣。雖然有人已經說過,但還是「想要成為可以讓出版勞動者有意義地工作的讀者」。
朴智敏(박지민)
幾天前工作剛滿一年的山鷹出版社菜鳥設計師。在夢想成為書籍設計師的時候,很幸運地成為山鷹出版社家族的一員。在一切都很溫暖的山鷹裡,每天反覆地確認、校正,不知不覺迎來了第二個冬天。
鄭善在(정선재)
山鷹出版社老么編輯。對書籍(尤其是文學)、電影、戲劇等有著故事的內容文化產品相當關心。最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著,每天學習、每天感到激動、每天自責中。
譯者簡介:謝皓琪
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畢業。不是在大都會也不是在鄉間長大成人,沒什麼特殊專長,會一些韓文,整個人的最大特點大概就是名字比較特別一些。
校訂者簡介:韓哲旻
出生於韓國大邱的韓國人,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來臺求學。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研究韓國華僑認同問題、臺韓關係,並擔任臺韓文化交流企劃組「窓」團隊臺灣代表。也在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韓國部門研究員。中翻韓文字工作者。
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
作者:林佳瑋、洪冬力、徐瑩峰、陳俐君、陳政邦、陳琳、楊宜靜、蔡正芸、鍾翰
編者:王志弘/主編
出版社:公共冊所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群皆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生。
林佳瑋: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參與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抗爭。
洪冬力:高雄人,紹興學程成員,參與紹興社區抗爭及社區工作。
徐瑩峰:臺北人,目前在影視界工作。
陳俐君:宜蘭人,直到跨入人生的後青春期,才發現叛逆是種美德。
陳政邦:宜蘭人。
陳琳:金門人,跳島行動與紹興學程成員,參與紹興社區抗爭行動與社區工作。
楊宜靜:華光社區訪調小組及民間規劃方案小組成員,持續尋找適切介入位置。
蔡正芸:希望臺灣每個城市能越寫越鬆。
鍾翰:生於臺北,劇場人。
編者簡介:王志弘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為:都市文化治理、自然治理、移動與社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