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6 讓你讀到不要不要的好書懶人包

翻譯者
賴香吟著,印刻文化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本書收有賴香吟12則短篇小說,可能是最近於完整呈現小說家創作版圖的作品。如跳格子般跳走解嚴三十年,藏鋒於內的緻密書寫,是近年來不容錯過的文學風景。
這批小說如同後解嚴的時光列車,各個世代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光譜和身影。但賴香吟還丟出了一個更具破壞力的命題:你的記憶,其實只是你自己的翻譯。【內容簡介

結痂
追奇著,時報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十分耐讀的詩集,尤其善用頓挫與乍現,驟然令思索形狀踮腳站立。在細碎如星花之擦撞中,絕不陳義過高的心事觸角伸出,某些怯怯的姿態,是種更完美的大膽與開綻。
詩句短巧而有力,詩意內聚而奔放,譬喻的運用及聯想豐富而開闊。這本還沒結痂的詩集,一直讓人想起卓別林的一句:「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內容簡介

山茶花文具店
ツバキ文具店
小川糸著,王蘊潔譯,圓神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以手寫信件為主梗的設定,先天就拿下80分,加上小川系的鎌倉感文字,一下子就突破100分,再加上中文「筆優」們的出色表現,評分機制就立馬崩壞了……還是找個靜靜的午後角落,一個人,一本書,懷念一下那個一去不返的沙沙歲月。
《山茶花文具店》雅潔地寫活了「書寫」在社會關係中的角色。在「捉刀」之必要下,書寫是調解且具實用目的性的服務工作。看似與高舉作者個人意志、強調「不受外力影響」的創作大相逕庭,實則不無辯證之妙:難道不是所有的執筆人,都該有代筆的靈魂嗎?清淺有味的本書,深意亦雋永。【內容簡介

朱鷺號三部曲之二:煙籠河
Ibis Trilogy: 2. River of Smoke
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著,張家綺譯,聯經出版公司 ,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非漢語母語者寫起中國背景的故事,總有種新鮮的陌生,像看到了另一個平行世界。葛旭波瀾壯闊的朱鷺號三部曲就有這樣的質感,在他筆下,連鴉片戰爭也散發出氤氳華麗的印度香氣。
直到朱鷺號第二部,鴉片戰爭都還沒開打,小說究竟能寫些什麼?葛旭具有一流歷史學家的三大強項:描述權力的技術;認識歷史也必須認識時間;暴露比譴責更有力。《煙籠河》作為凝視殖民主義的小說,可說是上述三股力量充分交織的成果。【內容簡介

7夏娃
Seveneves
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著,陳岳辰譯,木馬文化出版,9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場因月球爆裂而導致的文明浩劫,頗能呼應「祕密太空計畫」的陰謀論。企圖龐大的未來架構,為人類的太空移民進行了一場社會學式的精細推演。打破月球是地球衛星的常識,再植入科幻元素,誘使各種傳奇想像蠢蠢欲動。
除了傳統科幻迷的閱讀理由,《七夏娃》另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女性單性生殖繁衍力的承認與使用。不無挑戰性與趣味的小說,頗值研究。【內容簡介

衣櫥裡的人文學:由鈕扣和縫線縱橫交織的時尚人文探索
옷장 속 인문학 : 키케로부터 코코 샤넬까지 세상에서 가장 스타일리시한 인문 강의
金弘基著,葛增慧譯,商周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來自韓國的穿衣考,質料講究,剪裁不俗,觀衣櫥而知其人,頗有鐵口直斷的心理分析風。熔鑄了喜感與敏感的衣裝隨筆:旁徵博引頗有趣味,哲學淺顯但也具風格。這是一種偏低調的潮。
衣櫥是時尚的時光機,積累人類追求存在的意義。這些新的取代舊的、復古鬥爭現代的情節,由第一線的專業人談起來更添說服力。【內容簡介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
卡拉‧鮑爾(Carla Power)著,葉品岑譯,八旗文化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獨 
作者以無神論的態度,邀請一位伊斯蘭學者領她入門,直驅古蘭經的內在核心。她不急著為誰辯護,只是不懂就問,就像一個認真而開放的旅人。這本由雙向交流組織而成的書,試圖解除對伊斯蘭文化的刻板印象,卻不流於簡約。不是捍衛也不是批判,而是帶著旁觀的距離感,才能輕快感受到阿拉伯世界的生活意義與趣味。【內容簡介

效益主義
Utilitarianism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邱振訓譯,暖暖書屋出版,2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哲學經典重新出土,「功利主義」修正為「效益主義」,不過提出的大哉問依然是:什麼才是大確幸?還執著於小確幸的人類可以來升級補完一下。
這本古典自由主義經典正名重譯,別有許多意義。既提示當代的我們回溯自由市場思維的起點,也再次警醒我們思索,這條反政府干涉之路,果真能尋到道德與幸福嗎?關於效益,人人有一套想法,《效益主義》因此不只是本哲學經典,也是提供進入諸多日常論辯之時,打磨個人思辨力的試金石。【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文具最亮眼的瞬間,是被握在手中時
經典長銷文具KUM削筆器(行人文化提供)
經典長銷文具KUM削筆器(行人文化提供)

近年來,文具在台灣掀起了一股熱潮。

追溯源頭,是許多文具愛好者發現日本手帳設計出一日一頁的格式,讓手帳既能記錄工作事項,又能承載生活記事。一天一頁可自由發揮的頁面,讓手巧的人能以紙膠帶拼貼、鋼珠筆插畫等裝飾手帳,加上韓劇吹動了著色本風潮,使得色鉛筆、塊狀水彩等文具畫材也隨之大賣。

另一方面,鋼筆市場也正趨成熟。雖說在台灣,鋼筆一直有著固定的支持族群,但在百樂微笑鋼筆出現之前,這些愛好者都還算是少數分子。可供試筆的獨立文具店如小品雅集、鋼筆工作室等引進了微笑鋼筆後,鋼筆從高價位的神壇走了下來,成為人們和譪可親的夥伴。

stationery07.jpg
Photo by 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這幾年來,二大實體書店通路也不時舉辦文具手帳展,今年誠品「理想的文具」特展集結全球各地上萬種文具,將這股文具熱潮推上高峰。過去常有人認為,3C產品的普及將使得各種傳統文具走向沒落。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智慧型手機沒有消滅文具,反而令人們對於文具的機能性,有更進一步的要求。

今年5月,如何出版公司譯介了《仕事文具》,這是文具愛好者的絕大福音。台灣的文具書籍向來以手作為主,就算有專門介紹文具功能性的書籍,往往也晚日本好幾年。《仕事文具》原文為2016年出版,作者土橋正是日本文具界的重量級人物,曾任職於亞洲最大文具辦公用品展售會「東京國際辦公用品」(ISOT)事務局10年,現為知名的文具設計總監與文具管理顧問,創辦了土橋正事務所,提供商品企劃、文具賣場策畫等服務,並發行線上文具雜誌「Pen-Info」。土橋曾為許多報章雜誌撰寫文具專題特輯,台灣已出版的《大人の文具500選》、《設計師一定要懂的文具雜貨產品設計知識》,都有收錄他的文章。

在《仕事文具》中,土橋根據他長久秉持的4項原則:設計感、機能性、合理的價格以及使用時會產生愉悅感,挑選出235項適合在工作上使用的文具,加以深入介紹。他強調,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要對讀者勸敗,而是希望能建立「這種情況原來適合使用這個文具」的印象,讓人們在需要的時候想起「似乎有這麼一個選項」。

土橋正02.jpg
日本知名文具設計總監土橋正。(行人文化提供)

不同於《仕事文具》滿載的文具資訊,日前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的《文具的品格》與《文具上手》二書,更讓人體會到土橋對於文具的思考與熱愛。《文具的品格》全書以宏觀角度提出縱論,從經典文具的發展、設計動機、逸聞等,探討人類如何在文具上體現其造物精神;《文具上手》則以人為原點,記錄人們如何使用文具,在使用之中如何顯露個人獨特性。

《文具的品格》成書於2011年,企畫發想肇端於前一年土橋參觀書籍設計師松本行正的辦公桌時,看到桌上的KUM飛機造型削筆器,便侃侃而談講起該削筆器的優點與來歷。松本聽完後,說:「你乾脆來寫這樣一本書吧。」於是有了這本書,從文具的歷史、設計脈絡出發,列舉38家文具品牌的經典文具,挖掘其開發設計背後的故事。

stationery04.jpg
擔任生活百貨公司商品部總經理的成田義一認為,文具是表現自我時不可輕忽的工具。(行人文化提供)

土橋認為,品牌能造就經典長銷文具,無非是憑藉著「堅持」與「技術」。人們在購買文具時,所購買的不僅是文具本身,也包括背後長年累積的技術。譬如書中介紹的KUM削筆器便是一例。

「削筆器是以單片刀片切削,具有不會浪費鉛筆,能延長鉛筆使用壽命的優點。相對地,削鉛筆機使用的是銑刀,即在圓柱狀表面上有幾處螺旋狀的銳利刀刃,因此削鉛筆時會造成大量耗損。」~《文具的品格》

已生產削筆器長達90年以上的KUM,是現存製造商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家。該公司不製作削鉛筆機,是不想讓旋轉的刀芯構造耗損鉛筆的壽命。單片刀的構造也能使筆芯更穩定、不易折斷。KUM在安裝刀片時採取特殊的彎度,會在削鉛筆時產生細微震動,除了好轉動以外,也能順著木頭纖維,削出完美的弧度。而削筆器插入口的引導處有髮絲紋,則可引導鉛筆貼合,不會晃動。

主體總長不到2公分的KUM削筆器,包含了許多的技術與巧思,這也是讓人們傾心購買的原因。若將文具擬化為人,必定得有很好的「品格」,才能讓人如此單純地信任。

《文具上手》可說是《文具的品格》的姐妹作,其企畫靈感來自於土橋收到稿紙製造商滿壽屋執行長川口昌洋的親筆謝函。喜好鋼筆的川口字跡優美、用詞優雅,一筆一句都令人感到愉快,同時也勾起了土橋的好奇心。於是,土橋以「人們與文具之間的交互作用」為主題,訪問了設計師、報社記者、醫師、鋼筆銷售專櫃顧問、專業會計師、電視節目製作人等12個人。記錄受訪者如何使用文具完成工作,再從每個人獨特的文具用法中,思考自己是如何使用文具,文具又是如何協助自己。

stationery05.jpg
任職紙類製造的川口昌洋慣以鋼筆寫信或做筆記,除了喜歡鋼筆寫字的舒服自在,也用以檢測各式紙張品質。(行人文化提供)

「文具最亮眼的瞬間,不是整齊排列在文具中,而是當文具握在使用者手中,實際在工作上使用、創造出各種輸出的時刻——也就是文具和使用者成為共同體的瞬間。」~《文具上手》

不同職業和不同個性的人,對文具的看法與賦予的意義定會有所不同。像對小兒科醫生杉原桂來說,文具是思考的工具;會計師染谷善之則發現無意識直接取用的無印良品螢光筆,是他不可或缺的文具。會產生差異的主因是,文具作為人的延伸,能自然體現出個人的思考脈絡與個性特色。

譬如以「選擇當下所要使用的筆」來說,身為文具設計者的Mike Abelson會特意不去使用自己喜歡的筆,以便感受每支筆寫在不同紙張上的不同觸感,來激發靈感。而身為稿紙製造商的川口昌洋,則習慣依照不同用途與工作,選定工作上要用的鋼筆與墨水。一般來說,在事務性工作上,使用原子筆會比鋼筆來得方便許多,但川口卻寧願麻煩,也要讓自己在書寫這件事上感到舒心。

stationery03.jpg
平面設計師松田行正從過去愛用到現在的各種文具。(行人文化提供)

雖然我與川口不同職業,卻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因為我也是唯有使用喜歡的文具才能順利工作的人,倘若沒辦法使用自己的文具,便會暗自感到惶惶不安。曾想過自己是否太「役於物」,太把使用文具當一回事,直到看完《文具上手》才發現,若有認真思考如何使用文具來工作,那人肯定對工作抱持著相當程度的熱誠。

與其他文具書相較之下,《文具的品格》和《文具上手》二書,可說是文具書的說理類。前者偏重在「物」的研發歷程與創意精神,後者則側重挖掘使用者的思惟,追索「人與物」如何交融,將無形化為有形的創作力量。除了彰顯「堅持必有所得」的真理,二書也讓人省思,追求更好的文具,為的是慾望還是真正的需要。

物盛必衰,從去年開始,著色畫的市場較之先前的全民瘋魔時期,銷量已明顯變少,但寫字書的熱潮至今仍維持一定的熱度。或許如同文具設計者Abelson用腳踏車握把譬喻文具一般——有些握把會設計出讓每根手指緊貼的溝狀,起初握起來雖然舒服,但當手覺得有點累時,卻不能改變姿勢。

回歸最終,還是越簡單越好。

Kidayo04.jpg
以插畫創作為職志的Kidayo,用手帳記錄會議及備忘事項,利用紙膠帶來創作拼貼。(行人文化提供)

【活動報報】

▉土橋正新書見面會

時間:2017.08.27(日)14:30-16:00(14:15開放進場)
地點:Boven 雜誌圖書館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
講者:土橋正
與談人:李時慶(誠品文具銷售教育企劃)
主辦:行人文化實驗室
報名方式: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盡早入座避免向隅)
*全程備有日文翻譯

 

▉世界經典文具巡禮 x 四間風格獨具文具店

行人文化與4家文具店合作,將書中出現的商品匯集到離讀者最近的書店,讓讀者不只想像,還能零距離接觸。

時間:2017.08.15(二)~ 2017.10.15(日)
地點:

  • 拾木文具(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362巷43號之3)
  • 針線盒(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12弄10號)
  • iPaper(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50巷27號)
  • Dadala Cafe&stationery(嘉義市東區延平街219號)

*營業時間、展出商品因各店規劃而有所不同。

仕事文具.jpg

仕事文具:文具職人嚴選,激發創意與效率的235項利器
作者:土橋正
譯者:林詠純
出版:如何出版公司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文具的品格.jpg

文具的品格:全球經典文具的深度巡禮
作者:土橋正
譯者:葉韋利、李璦祺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文具上手.jpg

文具上手:12位專業人士活用文具的靈光
作者:土橋正
譯者:賴郁婷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土橋正(Tadashi Tsuchihashi)

文具設計總監、文具管理顧問。曾任職於東京國際辦公文具展ISOT事務處,後來成立土橋正事務所,提供商品企畫、商品宣傳顧問、文具賣場策畫、商品挑選、監製等服務。同時發行線上文具雜誌「pen-info」,並為雜誌、報紙撰寫文具專欄,內容除了文具,也包含國內外展覽資訊。也參與許多報章雜誌的文具專題特輯。目前也擔任日本《經濟新聞》的新產品評價委員,以及生活綜合資訊網站「All About」的文具顧問。

著作包括《文具上手》、《文具的品格》、《仕事文具》、《減少物品讓工作更愉快》(暫譯)、《立即見效的魔法商務文具》(暫譯)、《果然想要的文具》(暫譯)等。

線上文具雜誌「pen-info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戀愛微醺中的時代感覺與生活底蘊:讀《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改編自林芙美子原著,由成瀨已喜男導演的電影《晚菊》劇照。
改編自林芙美子原著,由成瀨已喜男導演的電影《晚菊》劇照。

台灣讀者對林芙美子(1903-1951)應該不陌生。上個世紀末,她的成名作《放浪記》和戰後代表作《浮雲》就已譯介至台灣。去年(2016)三部曲《放浪記》、《續放浪記》和《放浪記第三部》盛大地重新匯集出版。今年6月《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上市,收錄了4篇短篇小說和5篇隨筆,創作發表的時間從戰前橫跨至戰後。相較於日本同時代的女性作家,這些足見台灣出版界對林芙美子的偏愛。

Fumiko08.jpg
林芙美子。(取自wiki)

林芙美子在台受到關注,除了因大導演成瀨已喜男曾6次將她的作品搬上銀幕之外,也或許和她曾經在1930年初受邀來台參加《婦人每日新聞》的「婦人文化演講會」這一經歷有關。然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她在日記體私小說《放浪記》中,寫活了自己,寫活了底層女性強韌的向陽性,也寫活了男女之間的「戀愛的微醺」。

甫推出的《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直接將編輯主旨設定在「愛情剖面」上,因此書中收錄的篇章,多數與「愛情」有關,試圖呈現林芙美子對愛情、婚姻和女性地位的獨特觀察。

在〈幸福的彼岸〉中,歷經戰亂的信一和絹子相親結婚後,信一卻突然向絹子坦承自己在戰前育有一子,但因妻子跟友人私奔至滿州,自己又被派赴戰場,只能將孩子送給別人養育。絹子得知信一對孩子的思念之後,內心掙扎不已,但最終仍決定與信一攜手追尋平凡的幸福。〈婚期〉描寫一開始錯過了相親對象安並的登美子,在經過不慍不火的等待後,最終還是與安並共結連理,獲得幸福。隨筆〈戀愛的微醺〉則是林芙美子的戀愛論,她試圖闡述何謂真正的戀愛和女性理想的戀愛。

Fumiko06.jpg
電影《浮雲》劇照。

1948年底發表的〈晚菊〉,與《浮雲》同被視為林芙美子戰後文學的高峰之作。隔年,她還因此作獲頒第三屆的「女流文學者獎」。〈晚菊〉是一篇特殊的作品,林芙美子用大量的心理描寫,描摹出因戰爭而分開的藝妓欣和以前曾與之熱戀過的男人田部於戰後重逢的情景。

因為善於理財規劃,年過五十的欣成功度過戰後的艱辛歲月,與啞巴女僕一起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然而,田部的一通來訪電話,打亂了這種平靜。欣用盡心思,努力地不讓田部發現自己漸趨衰老的身心,因為「她不能僅佇立在荒煙蔓草的斷垣殘壁前沉吟嘆息,也不能流露出些微年齡與環境所帶來的貧瘠。千萬要端出謙虛有禮的表情,還得營造出能讓兩人親密交談的氣氛。務必讓他離去後念念不忘,覺得自己的女人依舊貌美如昔」。

晚菊04.jpg
電影《晚菊》海報。

然而,在兩人一番心理攻防戰之後,欣無趣地發現,原來田部只是要來跟她借錢周轉。頓時,欣內心僅留的一點點對昔日愛情的眷戀,瞬間消失殆盡,最後燒了田部年輕時代的照片,以示訣別。

創作〈晚菊〉時,林芙美子已年屆四十五。或許是摻雜了自己面對初老的心境,她極為精準、精巧地描繪出欣對青春消逝和肉體衰微的在意,以及獨身生活的孤寂。但是,她並沒有讓女性為了自我保障而對男性委曲求全,反而是透過田部這個他者,讓欣的主體性覺醒,最終順利地與年輕的自我訣別。

這樣的安排,投射出了林芙美子在坎坷的情路和貧困流轉的生活中得來的生存智慧。這也正是她一貫的主張,她認為女人都必須有自我,即便有了愛情、有了丈夫,女性還是必須具有如同獨身一般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篇小說的意圖不僅止於此。透過從戰爭中倖存的一對男女之心理刻畫,林芙美子成功地再現出壟罩於戰後日本一般庶民的精神虛無感和悲慘的現實生活。由此,戰爭對人影響之巨大,由外而內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該篇小說成書出版時,林芙美子曾在後記中表示,「忘記這場戰爭,會讓我們有再次被捲入第二或第三次戰爭的可能性,我不能不記得這種可怕。因此,無論如何,我都必須寫下戰後悲慘的庶民生活。肉體的實存怎樣都好,但我想談的是精神的實存問題。因此,我想穿透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單純地捕捉人的內心」。這就是林芙美子戰後的寫作目的。

對此,可不能直接簡單地以無政府主義或無產階級等思想和立場來詮釋林芙美子。林芙美子欲捕捉日本戰後虛無狀態的企圖,不見得全是出自於某種思想和立場的批判,我認為更多是出自於在她幼年貧苦流轉的窮困生活中,鍛鍊培養出來的對時代的敏銳感覺,和對庶民生活底蘊的透澈了解。這從《放浪記》和可視為《放浪記》前傳的〈手風琴與魚之小鎮〉所表露的底層生活經歷,以及諸篇隨筆中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討論可看出。

林芙美子的創作是自己的肉身與時代和現實生活碰撞下的產物,因此她的作品懷有濃厚的昭和時代氛圍和戰爭氣息,以及大時代下庶民的求生意志。對她而言,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活著」、「活下去」。只要能「活著」、「活下去」,什麼手段都可以接受。

Fumiko03.jpg
林芙美子手稿。(圖片來源:林芙美子紀念館)

如此,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戰爭時期積極協力戰爭的林芙美子,戰後又很快倒向反戰的一方。這種巨大的求生本能,正是造就她作品中頑強的向陽性、生命力和韌性之因。這就是林芙美子可愛又可恨的生存之道。

「寫作,令我感覺到異常充實,使我忘記了男人的拋棄、身無分文和飢腸轆轆。」林芙美子在論及《放浪記》的寫作動機時曾如是說。

寫作對林芙美子來說,正是一場永恆的戀愛。透過一枝筆,她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探查到的「戀愛的微醺」,像雕塑一件件藝術品般,細密地刻寫在稿紙上。然而,圍繞著這份「戀愛的微醺」的,除了有林芙美子的特殊人生經歷和文學才能之外,還有她對大正、特別是昭和時代感覺的敏銳,以及對庶民生活底蘊的深刻包容。若我們只飲下那份微醺,而不領略帶來這份微醺的氛圍和求生的狡猾,那可是小瞧了這位讓川端康成出面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的林芙美子。

➤延伸閱讀:林芙美子的放浪人生

 

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jpg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作者:林芙美子(はやし ふみこ)
譯者:陸蕙貽
出版:紅通通文化出版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芙美子

日本知名暢銷女流小說家。1903年出生於北九州門司市,因出生不為父親承認,只能以私生子身份跟隨母姓。1922年,自廣島縣尾道市立高等女學校畢業後上京,為求生計輾轉於幫傭、餐廳侍女、小販、廣告員等工作,看盡當時社會底層的人生百態,27歲出版自傳體長篇小說《放浪記》確立文壇地位,隨後發表〈手風琴與魚之小鎮〉,以及描寫夫妻日常生活的〈清貧之書〉大獲好評。靠著這些暢銷書賺來的版稅,她獨身遠赴巴黎旅行,二戰期間更以從軍作家身分前往中國、爪哇、法屬印度高原等地,拓展創作視野與內涵。歸國後以樸質而溫柔之筆寫下〈晚菊〉、〈浮雲〉等代表作,刻畫戰後日本社會男女間的苦澀情感流動,並以前作獲得第三屆「女流文學者獎」。晚年因過勞導致心臟舊疾復發,1951年6月28日於自宅急逝,年僅48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22 01: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