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28 追問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從此刻到永恆

一場身後事的探索之旅,重新叩問生命的意義
From Here to Eternity:Traveling the World to Find the Good Death
凱特琳.道堤(Caitlin Doughty)著,蘭迪斯.布萊爾(Landis Blair)繪,謝忍翾譯,究竟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不用任何修行,更不用任何命盤星盤,便能大膽預言:「你注定會死!」與其逃避不如面對,作者考察各地葬禮的樣貌,不是臆度死亡的面貌,而是還原不同國家、民族的生者們,如何處理永恆的消失。未知死,焉知生,選擇鴕鳥的態度應對死亡,就無法抬頭觀看生存的美好。
當我們凝視死亡,死亡也凝視著我們。凝視以理解,凝視以了悟,追隨作者視角凝視他人風土文化的身後事,也可趁機思索自己的死亡。本書的主題不易掌握,尤其以遊記形式處理,稍一不慎顯露輕浮,就可能淪為獵奇低俗之作。幸而作者輕巧渡過鋼索,穩當走完這趟黑色之旅。
搜羅各種喪葬儀式,看遍世界各地如何處理大體,這書的戀屍癖傾向濃厚,正好揭穿活人的手腳——把自己的七情六慾通通投射在死者的身上。這是絕佳的系統減敏感法,讓我們在惶恐悲傷之餘,終於能夠幽默看待死亡。【內容簡介

可喜可賀的臨終

なんとめでたいご臨終
小笠原文雄著,邱心柔譯,方智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不同個案,說明終點或許相同,但人生最後一段路上,每個人所面對的挑戰各不相同。「安樂死」並不只是結束生命這麼簡單,必須認真考量每個病人各自的情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條件等不同因素。你可以反對,也可以贊成,不管選擇的立場為何,都不應選擇閉上眼不去理解的無知。
若把臨終視為啟程旅行,本書就是行前指南。要帶什麼,怎麼吃,怎麼走,穩定我們面對啟程時隱藏在內心的不安。不安在所難免,但本書內容如同封面,在陽光下烘曬著,讓人多了點面對的勇氣。
前陣子引進的日系長照書,內容及編排上多少予人倉惶付梓的印象,可見面對高齡大軍,日本同樣手忙腳亂。不過眼前的這本卻一夕成熟許多,每個案例都帶出明確的議題,娓娓道來,既長知識,又療癒暖心,讓人悠悠想起巴哈的名曲〈安睡吧,疲憊的眼睛〉。【內容簡介

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

普魯斯特的最後一頁
Notre cher Marcel est mort ce soir
亨利・哈齊默(Henri Raczymow)著,陳太乙譯,大塊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不只是一本描寫普魯斯特離世前的小說,更像是寫給普魯斯特的情書,內容情節,甚或描述的簡奏和筆法,無一不流露誠摯的景仰和愛意。全書呈現作家性格細膩的一面,更挖掘出作家身後,支持著他的女性和親人。是虛構的小說,也是關於普魯斯特最真實的傳記。
作者細細描繪普魯斯特在人間的最後一段,穿插家人、侍僕與朋友的故事,原來美味的不只是瑪德蓮蛋糕和熱茶,還有這些在普魯斯特身邊,默默付出,有緣相遇的靈魂。這些軼事看似不起眼,像散落在盤子上的蛋糕渣,卻讓人想拋去禮節,用指腹沾黏起來舔舐品味。
以普魯斯特的語調,細述普魯斯特的最後時光——與其說是仿效,不如說是致敬;與其說是致敬,不如說是愛。作者建構了普魯斯特的起居日常,纏綿依舊,卻多了份理智,是不是實情已經不重要,動人的還是那種如影隨行的執念,畢竟《追憶似水年華》本身就是極其強大的執念【內容簡介

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

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
中囯とモンゴルのはざまで:ウラーンフーの実らなかった民族自決の夢
楊海英著,陳心慧譯,八旗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楊海英對蒙古近代歷史的書寫,自有其獨到之處,中譯本陸續問世,不僅填補了知識的空缺,更帶入理解觀點,釐清這塊和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近百年來的滄桑血淚。領導內蒙民族自決失敗的烏蘭夫即是一例,這段歷史多數人並不知情,只有官方紀錄裡虛假的身影。閱讀本書,除了記得敗者雖敗猶榮的嘗試,更重要的或許是對勝者的手段有所警醒。
電影《賽德克巴萊》主題曲The Soul of Seediq Bale唱著:為說出自己的話需要吞下許多屈辱,為實現夢想需要吞下許多遺憾。在中國的內蒙自治區,為了說自己的語言,為了實現民族的夢,承受了多少屈辱和遺憾?這不是一本讀來愉快的書,草原上的可汗後人在悲呼長嘯。且請停下腳步聽聽他們想說的是什麼,聽聽他們想建立什麼樣的家園,我們才更能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
這是一段不大為人所知的「內蒙獨」,不見容於任何教科書,單單這點就物以稀為貴,教人珍惜不已。烏蘭夫這位「蒙古王」糾結的一生,可以視為當時芸芸民族自決人士的縮影,然而蒙漢之間的矛盾,不僅只是政治上的衝突,更牽涉到文化與生態上的正義,這是世界公民都必須補上的一課。【內容簡介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

《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
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張冰潔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上世紀中葉動物行為學的經典,今日仍有重新出版和閱讀的必要。如同導讀所言,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對於人和動物間的相處,仍有太多不科學的迷思。作者的長項是文字感性優美,但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潛藏的冷靜和理性。當貓狗成為網紅大宗,作者畢生經營的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空間,還是值得回頭溫習的起點。
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堆成的電影戲劇小說,賺走不知多少眼淚。動物學家勞倫茲可說是開啟此類文本的先河翹楚。動物行為學說不斷在前進修正,但作者帶著充沛感情的生動文字,仍刻畫出經典該有的架勢地位。
這本1950年的狗書能再次出土,作者逝世30週年是其一,再來也因為動物權多少已深入人心。書中某些觀點或許不再那麼前衛,不過那種實事求是的觀察省思,依然醍醐灌頂。溺愛成性的貓奴狗奴們,很應該拿本書來自我check一下。【內容簡介

夏天,屍體到底在哪裏?

여름, 어디선가 시체가
朴蓮善(박연선)著,簡郁璇譯,暖暖書屋,3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類型小說最大的挑戰,或許在於如何嘗試不同的形式和手法,為架構相近的故事創造出新的火花。本書不同時間方向的敘述,營造出有趣而迷人的節奏,並營造出解謎之外更深層的韻味。作者劇作家出身,文字畫面感強烈,本書再次展示了韓劇和台灣劇作的距離。
作者黑色幽默的筆法成熟流暢,明明是岀了人命的懸疑推理,卻被玩得諧趣陽光,玩得爽朗明快。光目錄篇名,作者的頑皮就躍然而出,像在看什麼夏日青春物語。讀完覺得恐怖,恐怖的不是屍體,是作者源源不絕的寫作天份。
書名讓人想起剛出道時的乙一,懸疑驚悚的內容也有點類似,不過走的卻是爽朗幽默路線,混搭出推理類型中的異數,的確有夏日黃昏玩到忘了回家吃飯的失心感。韓國類型小說越來越多元,成熟度也令人驚艷,很可以為韓流再下一城。【內容簡介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18
阿瓦列多(Facundo Alvaredo)、江瑟(Lucas Chancel)、皮凱提(Thomas Piketty)、賽斯(Emmanuel Saez)、祖克曼(Gabriel Zucman)著,劉道捷譯,衛城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不管強調多麼好讀易懂,經濟學報告的本色不變,本書在閱讀上仍有其困難,大量的數據,嚴肅的文字,一下就會把人弄得頭昏腦脹。然而,這是少數你必須強迫自己讀完的書籍:經濟不平等在世界快速漫延,任何人都沒有閉上眼睛,充耳不聞的餘裕。書裡蘊藏的切身危機,足以讓你克服資料的枯燥,至少讀完之後不會在週末被電視上的名嘴嘲笑沒有世界觀。
冷兵器時代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貧富不均的撕裂過大時,就是揭竿而起的時候,可來到今日此時,我們可以透過資訊揭露,在撕裂傷害世界之前,正視這個問題。作者群準備的資料認真豐富,架構嚴謹縝密,缺點是難免較嚴肅剛硬,需要花點力氣,靜心研讀。
本書談的是各國貧富不均的現況,雖然還是研究報告的格式,卻也努力做得平易近人,其志可嘉。對一般讀者而言,內容可能還是有些千篇一律,但重點也許應該擺在產出這些內容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如果年年都能出這麼一本年鑑,對學者和名嘴來說,自是極大助益。【內容簡介

為你沉淪

Since We Fell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著,張茂芸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勒翰的創作總在類型小說的範疇,但又能從中推衍出純文學的高度,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他在既有設定中找出新的可能。或許所謂的「類型」本來就只是方便理解,而非畫地自限或自我標榜的概念。過去勒翰的小說中,女性始終是潛伏的力量,如今終於浮出水面,反應著他對時局的理解和觀察。
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本書就寫著這樣的故事。角色鋪陳可圈,故事情節可點,看著角色一路前來,我們能理解他為何沈淪,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撲通一聲跳下水。
雖是犯罪類型小說,一開始又把結局抖出來,不過作者卻以文學性的綿密說了一個愛不得的故事。情節緊湊如雲霄飛車,曲折的內心戲又逼近心理分析,這樣的page turner會讓你在殺時間之餘,似乎又懂了些什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我鍾愛這個壞的時代:羅浥薇薇與她所寫的破美人

《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是本異常凶猛的書,副標乍看切合當今社會批評與文化論述的風潮,但其實內中所寫絕非僅僅是控訴與激情之流,相反的,在羅浥薇薇理性凜利的筆調下,有著深藏不露的情感,對那些曾經打中自己的女性們,完全真心以對,提出驚奇的分析與觀察。其綿密綺麗的文字,彷若打開一整座幻影王國,教人咋舌。Openbook編輯部與羅浥薇薇進行了一場私房訪談,讓她較不為讀者所知的神祕經歷,得以披露。

▉萬事失敗豈不正好相愛

羅浥薇薇的短髮十足俐落,再搭配襯衫、牛仔褲的組合,更顯得都會知性,但偏偏腳上是一雙人字夾腳拖,讓人好奇。「不是刻意的,」羅浥薇薇說:「只是剛好出門前,忘了自己的鞋在哪裡。」急忙下,她只好穿拖鞋出門,搭高鐵北上。她慢條斯理地講:「然後還搭錯班,搭上早一班的高鐵。剛剛拿手繪地圖找這裡,也多繞好幾圈,才進來。」

她面前的筆記裡畫著地圖,沒有擺放手機。羅浥薇薇自嘲是山頂洞人,手機沒有行動上網,因為不想時時刻刻被找到,過著好像被監控的生活。也因此,現在每次出門都要先把路線規劃好,「結果還是迷路了。」她苦笑。

是路痴嗎?羅浥薇薇點頭,「本來就是,但生病以後,就更無可救藥了。」

dsc09354-bian_ji_-003suo_.jpg

《情非得體》是本遲到的書,兩年前即預計出版,但當時莫名其妙得了腦炎,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以致出書期延擱至今。

這兩年來,有藝術家丈夫的陪伴與照護,以及原生家庭父兄的支援,羅浥薇薇都在養病。她說:「三餐準備,還有家裡的大小雜事,都是我丈夫在處理。家人因為住得很近,也會常常來探望。」

由於記憶機能出現障礙,當時住院的事,還有這兩年間的事,其實都滿模糊的。她坦言:「我兒子就常對我說,媽媽很笨。事情好像真的比較難記得。所以,最近習慣做詳細的計畫,可偏偏又無法正確執行。目前是中西醫並進在修復調養,有一種自己正很緩慢回來的感覺。」

畢業於台大社會系(輔修中文),研究所時期是在台南藝術大學攻讀音像藝術,而後再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轉攻文化研究,身為現代獨立女性的羅浥薇薇一開始不太能適應生病的無力感,必須一直被幫助等等。對兒子更是有錯過的心情,因為這場病,他得提前就讀幼兒園小班,否則丈夫無法同時照顧病人與孩子。羅浥薇薇聲音苦澀,但表情爽朗:「可是,漸漸的,我也就能接受了,也懂得不要害怕求助。」

面對生命中無法控制的苦難,只能承認並接受。唯羅浥薇薇言談間,並無淒苦的意味,反倒是保有靈動也似的樂觀性。像隨後她又補充了這一段:「9月底,丈夫要出國3個月,我家人很擔心我到底行不行,我自己也有點焦慮,總不能每天都只是跟兒子玩戰鬥陀螺吧。但兩年以來都是丈夫在辛苦付出,如今也該是我還債的時候。」說完,她慧黠而笑。

dsc09349-bian_ji_-002suo_.jpg

▉每一次離開,都是一次全新的出發

提到文字運用的功底與素養,羅浥薇薇表示,應該是在師長的鼓勵下,有一些寫作的基礎,再依據自身的喜好,持續涉獵,也就培養起來的。但問到喜歡哪些作家,又或者影響比較深的,她非常認真地抱頭苦思:「我讀的東西滿雜的,一時間也想不起來。那你呢?」我回答零雨、薩拉馬戈、黃碧雲等。

聽到黃碧雲,羅浥薇薇眼睛就亮了:「她很強,她的生活方式,還有不斷具備猛烈突破意志的小說,都讓我覺得,這個人的心智應該非常強悍,才能寫出那樣繁密的結構。」也就無怪乎羅浥薇薇寫的那篇〈小倩不老,只是王祖賢〉裡,最後的結語會是引自《媚行者》的「你渴望自由與完整的心情,是否始終如一?」

在2013年出版小說《騎士》之前,羅浥薇薇曾自印少量詩集,但她沒有留存,後來也沒有繼續寫詩。她表示這本小說是因為一次橫越美洲大陸的浪遊而得。倫敦大學的第三年,她感覺很挫折,沒有繼續讀,就拿退回來的學費飛去美國,跟一名不太熟識的學弟開車走66號公路,從紐約到洛杉磯。

這段宛如公路電影般的旅程,對她的影響非常大,「有一種無畏的浪漫感啊。而且感覺是一切的結束,也是一切的開始。大破大立。從此,我好像就成為新的人。」

dsc09337-bian_ji_-001suo_-tile.jpg

浪遊結束,回到台灣,羅浥薇薇不返高雄,反倒在台中租房,寫小說,靠當時薪很高的人體模特兒過生活。原來預計要跟友人共同經營一個空間,也因為理念還有其他因素,沒有繼續。再後來,她成為博客來Okapi駐站作家,跟著結婚生子,也生病。

遇到丈夫之前,羅浥薇薇的愛情對象都是女性。帶著反叛性,或者說拒絕正確性的她,生長在南部的傳統家庭,從小就對「女生就是要怎麼樣、女生可愛才得人疼」云云相當反感。「但我不是為了反叛而反叛,是很自然的就愛上女生,」羅浥薇薇強調,「遇上丈夫也是,幾乎算是一見鍾情,在一起,跟著蹦出一個小孩,我就變成所謂正常的妻子與母親,一切都是自然狀態,不是為了而為了。」

人生原就充滿各種際遇,羅浥薇薇對不同身份的到來、各種不同生命階段的體驗,都覺得有趣極了。她說:「我並不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只能是什麼角色。跟女生交往的時候,家人覺得被背叛。結婚的時候,身邊的一些友人也有同樣的感覺。但我只是依照直覺在活。人生沒有非得要怎麼樣不可,不是只能同一條路走到底。」

或也像書中〈陳淑樺妳要去哪裡?〉所寫:「而我鍾愛這個壞時代,像我同時愛上一個擁有優雅自持的明星的時代。」羅浥薇薇並沒有規限自己與世界,她的每一次離開,都是一次全新的出發,到別的可能裡去,變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美麗。

▉所有的破綻都使我心動

《情非得體》對破美人們的深邃凝視,非比尋常。破美人的破,羅浥薇薇自言是:「破格,就是異端,非常規。我對那些女性都是曾經或現在仍然喜歡的狀態。比如法拉利姐,她其實是沒有自覺地進入眾人的目光,她每一次的展現,都是非常真心的,我覺得可愛極了。那些美麗而自然的異端又或非尋常的女生,都教我心動。」


po_mei_ren_2.jpg

上排左起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王菲、伊能靜;下排左起法拉利姊、勸世寶貝喵喵、謝金燕等等,《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對許多話題性的女子有精采的文化分析。(圖片取自YouTube,伊能靜圖取自wiki)

羅浥薇薇操著柔軟動人的語氣說:「我是真心喜歡,我才寫。比如陳綺貞,我大學時代就真的是喜歡過她。過了這麼久,她仍然是少女神,她也還在試著進步、突破。可是我已經千瘡百孔。我的人生再不相同,不可能回頭了。」

破美人的書寫,歸根究柢還是在於她的真心實意,理解世界,也認識自我,如書中句子「所有的破綻使我心動」一般,羅浥薇薇說:「我很想更全面地看待、瞭解她們為何使我的心情蠢蠢欲動。換言之,我是想把自己那些奇怪的心情破解出來。這其實還是一種回過頭看自身的動作。」

訪談過程裡,羅浥薇薇時而陷入迷惑,時而眼神明亮,時而自嘲解笑,但整個人有一定的率真坦誠,不演不扮,專注地凝視,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沒辦法回答的就不回答。這樣曾被視為異端、遭受疾病死亡重擊的女子,給人沉靜堅實的日常感。

最後,羅浥薇薇忽然想起來了:「剛剛提到對文字運用比較大的影響,我覺得其實是寫情書欸,而不是什麼作家。因為口語就是很容易不周全、不清晰,過了當下,就會覺得哪裡不對,就想寫情書來追悔。寫情書可以盡力準確地表現感覺,是對文字最好的練習。我現在還是會手寫情書給丈夫。不過,他可能太習慣了,而不會當一回事吧。」說完,她又笑了,有若一道靈光破開,滑翔而去。

jian_yi_wei_tu_-006suo_.jpg

getimage_7.jpg

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作者:羅浥薇薇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浥薇薇
一九八○年生於台灣苗栗。受教育於台灣大學、台南藝術大學、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曾獲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並獲選法國瑪內藝術中心(Centre D´Art-Marnay Art Centre;CAMAC)及維也納KulturKontakt Austria駐村作家 ,著有小說《騎士》。人生難料斷層許多,唯仍持續不自由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多聲道的編織工法:讀西西《織巢》

《織巢》,是西西《候鳥》的姊妹篇。織巢,自是用了織巢鳥構築家園的意象。在小說中,織巢彷若有兩種指涉,分別是內容與形式。就內容來看,作者細數「家」常的同時,隱隱折射了外在家國的無常,從時局動盪到房租上漲,皆促人遷徙,離開原本熟悉之處,往他方展開新生活;就形式觀之,西西使用一貫的拼貼敘事,將母親寫的故事、二姨的長信以及當時未收進《候鳥》的十多萬字文章,重新補綴起來,成為一個溫暖的故事窩。

《候鳥》以素素為敘事者,《織巢》則以素素的妹妹妍妍為敘事者,兩者皆從成長中的(小)女孩的視角和口吻,觀察身邊事。看來單純而平淡的基調中,卻夾藏著暗影:體育老師和父親的死亡、母親生病、社會動盪、通貨膨脹、銀行擠兌等,任一變動皆關涉家的搬遷或瓦解,然因是小女孩的目光,成人世界的不安混亂彷彿加了柔焦或濾鏡,變得影影綽綽,尖銳、喧囂漸隱了輪廓。

通過妍妍,讀者也常看到媽媽和素素悄悄議論著大人之間的事,妍妍(及讀者)只能織綴著不意流洩出來的線索,拼湊出可能的「現實」:疾病、死亡、戰亂。這確然也是一個家的日常和長者的守護——記得幼時,父母只要不希望我姊妹倆知曉的事,就會立即切換成客語聲道,即使後來我已能聽懂大多數的客語,他們仍維持雙聲道運作,我也不戳破地聆聽,說來這許是不少人共有的舊日回憶。

回憶,本是霧中風景,與其用篤定堅決的單一聲口,我喜歡西西慣用的多聲道、多體裁的編織工法。這個技法在《我的喬治亞》或《哀悼乳房》皆已被充分使用,甚至娃娃屋的角色還可跟敘事者、蓋娃娃屋的造者討論書籍和建築,正反觀點交鋒,你一言我一語,像是辯證又像是多聲部大合唱。

眾人的對話,多少也反映出西西對人事的寬容和尊重。在《織巢》中,有詩句、對話和敘事,多稜角地傳達不同角色的觀點,更以四種印刷字體分別呈現了妍妍、素素、母親和阿姨四個女子、兩對姊妹的心事與哀愁,組構出她們對「家」的憶念。那輾轉飄落於上海、河南、香港擷取的生命碎片,宛若四散的草葉,西西以童心和遊戲心將之啣來,築起一家子、兩三代人的「我城」。

此外,《織巢》裡的空間感確然聚焦於「巢」字——也就是家屋。尤其素素這個角色,被描述成一個喜歡宅在家中讀書、寫字的女教師,即使假日替學生補習,也都在頂樓陽台。

《織巢》裡幾乎所有場景皆設定為室內向外望,類似於《我的喬治亞》的小說結構,然而《我的喬治亞》中的娃娃屋或《織巢》中的家屋,卻不全然是封閉的:如果在娃娃屋背後所展開的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時尚的歷史全幅,《織巢》中的家屋裡頭也藏著諸多通往過去的密室,入口就在母親的自傳和姨姨的長信中。彼處,個人故事與歷史事件相互摺疊,發黃的個人檔案皆是折射歷史、集體記憶的小碎片。

西西以四個女子的故事為核心,將之填入搬遷、流離、逃難、旅行等關鍵字中,帶領讀者反覆推敲「家」的定義和界限,由是,西西筆下的故事巢愈織愈龐大,尤其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給紡了進來,擴充了家/屋的領地和視野。

對照個人史和大歷史,將文字、藝術、建築、足球等不同領域的媒材混搭挪用,既是西西百科全書式的閱讀量體現,也是她獨樹一格的編織工法。

在《旋轉木馬》的後記中,西西推敲「寫作和造花園有沒有相似之處?」此處將建築比擬書寫,《織巢》則出現了寫小說與彈鋼琴的對照:「那些不太好看的小說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經過別人的屋子,聽見有人在屋子裡彈鋼琴,這裡那裡彷彿彈錯了音調、打錯了拍子。」因此,我讀《織巢》,想起的不全是《候鳥》,不全是遷移與對家園的想像,反倒也聯想到西西對多元領域的高度興趣。

以建築來說,我不禁回頭翻閱《旋轉木馬》、《看房子》和《我的喬治亞》,其中有不少值得對讀之處。例如在《我的喬治亞》中,西西提及她鍾情於兩面坡屋的喬治亞房屋,和童年在上海大西路住過的房子有關,但她到上海旅行,發現房子已殘破,後來竟給拆掉了。西西說「我很難過,好像我有些什麼已經真的失去了。」

xi_xi_zuo_pin_.jpg

《織巢》裡寫素素回上海看房子,目睹曾有的家屋面目全非,顏色全走樣了,感嘆「那麼美麗的房子,像童話一般的,如今卻變得灰頭灰臉。」或許,美好也最初的家屋記憶,最終僅能裱褙在故事裡,供作者反覆回到原真的「故鄉」吧?

《我的喬治亞》最末也提到香港社會的發展,漸「由地產商牽著走」,多數人半生受房屋擺布。我則想到同為「房事」所惱的台灣人,或因房貸而加班操勞,或因房租上漲被迫搬家,看似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的香港故事,似乎沒離我們那般遙遠。

我看著窗外疊床架屋的新建案廣告看板,以及附近總是施工中的(美麗?)大廈,巷弄電線桿上,每日則有人飛車貼上「視野佳、近公園、鄰學區」的華屋廉售宣傳單(傍晚又有另一批人飛車撕下),緊張的生存慾望,建築出侷促的生命視野。

於是我著魔般地走進西西的故事巢,將《織巢》、《旋轉木馬》、《看房子》、《我的喬治亞》——如果你願意馳騁想像力的飛氈,還可將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拼圖遊戲》、《我城》等書攤開,文字故事接連成巷弄,浮沉著家常氣味和聲響。在坪數不怎麼寬裕的斗室裡,編織屬於西西,或也屬於我的故事巢。

hou_niao_.jpg候鳥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zhi_chao_.jpg織巢:《候鳥》姊妹篇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